阿姜巴山
Ajahn Prasan Bhuddhakulsomsiri
微法談聽錄
(50:10~55:33)
2020年12月23日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沒有獲得休息的心,
便會散亂。
心的常態為何?
一般人的心,
對所緣都是飢餓的,
不停地去找眼、耳、鼻、舌、身、心方面的所緣,
當心不斷尋找所緣時,
它是飢餓的,
它不會原地不動。
心飢餓,其實就是散亂,
心不停地跑去品嘗所緣,
其實就是不停地在尋找快樂。
何處(覺得)有快樂,
心誤以為那裡有快樂,
就會跑去尋找(快樂)。
一旦感覺那不是(快樂),
又會往其他地方跑。
因此,
與其放任心一直飢餓、散亂,
不停地跑來跑去,
不如就去尋找一個——
「心覺知了有快樂、心喜歡的所緣」來餵養它。
一旦心獲得快樂的所緣,
它就不必跑動或散亂,
去尋找其他的所緣,
以追求快樂。
真正的關鍵——
心散亂,
是因為心對所緣飢餓;
心想品嘗所緣,
是因為期待品嘗所緣之後,
有快樂。
事實上,
「讓心有快樂」的所緣,
每一個人是不一樣的,
而且一般常態是——
心跑去品嘗所緣時,
它並未真正獲得快樂。
大家去觀察,
當大家上臉書、微信,
或閱讀新聞時,觀察到嗎?
看這個新聞、看那個新聞,
不想看這個,去看YouTube,
不停地看了這個,看那個……
我們不停地更換內容,
想看到自己喜歡的內容,
而不停地更換。
為何如此?
為何不停留在同一個板塊?
因為心對於快樂,
處在飢餓的狀態。
打開屏幕看時,
發現這不是自己喜歡的內容,
看了之後,心沒有快樂,
僅僅只是看到題目就更換了,
於是,不停地更換內容。
或是閱讀朋友在臉書上的分享,
大家的常態就是——
不會閱讀完畢,
閱讀兩、三句後,
又開始更換內容了。
為何更換內容?
這與朋友所分享的內容,
究竟是好或不好無關,
而是我們閱讀之後,
心沒有快樂。
一旦心沒有快樂,
我們就不想閱讀了,
於是不停地尋找——
還有什麼其他的內容,
看了之後,心會有快樂。
現在的人,不斷地尋找快樂,
於是心就一直動蕩不安。
如果佛法的分享篇幅很長,
那也不行。
因此,
現在與大家分享的法較短,
沒幾句話……
如此,大家的心大致上還可以接受到一些資訊,
然後很快地,心又會散亂了,
跑去品嘗其他的所緣。
關鍵只有一點點,就是——
心散亂、動蕩不安,
是因為它飢餓,
對所緣是飢餓的,
它希望獲得有快樂的所緣。
因此,
若想讓心不散亂,
不動蕩不安,
便去尋找「心喜歡的所緣」餵養它。
每一個人喜歡的所緣是不同的,
大家需自己體會。
但是,必須牢牢抓住關鍵——
「有快樂」的所緣,
必須是不鼓動煩惱習氣的所緣,
如果鼓動煩惱習氣,
就會讓心又散亂了。
因此,
我們可以從四十種禪修業處中尋找,
或看天空有快樂,心很放鬆,
這也可以作為奢摩他的禪修所緣,
或看池塘的水有快樂,
那也行。
觀察到了嗎?
我們看天空、看水、看樹木、
在公園散步時……
非常放鬆、有快樂,
那都呈現一種狀態,就是——
心往外送。
因此,這兩種禪修方法
(止禪與觀禪)的區別就在這一點。
止禪的常態就是——
必須將心往外送,
去感知所緣。
但是它的重點就是——快樂,
心必須快樂,心必須放鬆。
覺知的所緣——
心覺知之後,必須有快樂,
而且覺知的時候,
必須很放鬆、很舒服。
事實上,大家自己去體會
自己的根器、性格是如何的,
適合什麼禪修所緣,
覺知之後,心會有快樂。
僅僅只是心獲得休息,
它就有了快樂,有了力量。
靜慮林聽錄組聲明:
本文內容是根據法談直播視頻聽錄、整理而成,文字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若內容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