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37:43~44:53)
2021年1月16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觀心的訓練,有三類:
第一類、讓心寧靜;
第二類、讓心安住;
第三類、讓心生起智慧。
前二者屬於奢摩他的修行,
後者屬於毗缽舍那的修行。
(第一類)讓心寧靜,
我們關注的焦點是「禪修所緣」,
帶領心與「有快樂」的所緣持續地在一起,
帶領心,而不是緊盯或聚焦,
如果緊盯或聚焦就會苦悶,
不會快樂、不會寧靜。
比如,隆波觀呼吸時覺得很舒服,
在需要寧靜的時候,
與其放任讓心跑去想這、想那的,
不如讓心與單一的所緣在一起,
觀呼吸,心寧靜下來,就獲得休息。
(第二類)讓心安住,關注的不是禪修所緣,
而是以「心」作為主角,已切換了主角。
如果修習(是為了獲得)寧靜,
那麼「禪修所緣」是主角;
但如果訓練讓心安住,
以便開發智慧的「安住型」禪定,
則「心」是主角,
主角由「所緣」變成了「心」。
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
心就會安住。
(第三類)在開發智慧時,
真正的主角不是「所緣」,也不是「心」,
而是以三法印——「實相」為主角。
觀身,看到身體不停地動來動去,這屬於禪定,
觀心,一動不動、空、光明,那依然屬於禪定。
如果我們看到移動的身體——
是無常、苦、無我的,這才契入毗缽舍那。
如此照見,是因為在沒有刻意界定時,
心自行界定。
最開始我們需要刻意地界定,
接下來即使不用刻意,心也會自行看見——
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
只會從其中一個角度去看到,
不會(同時)從三個角度看到。
觀心也是一樣的,也需要自行界定。
最開始,我們刻意幫忙去界定——
「光明的心」是無常的,一會兒跑去想,
因此「想的心」與「空的心」是不同的一顆心。
慢慢地引導它去看,不停地去教導它,
接下來,心會自行照見,
在沒有刻意界定時,而自行界定,
那時,就契入到真正開發智慧的階段,
就會看到三法印。
如果還未看到三法印,
就還不是毗缽舍那的修行,
即使觀身、觀心,也依然是奢摩他。
觀身時,緊盯身,
觀心時,緊盯心,
那就只是修習奢摩他而已。
可是,如果知道「心跳進去緊盯身」、
知道「心跳進去緊盯空」,心就會安住。
心安住之後,覺性捕捉到身體,
若曾經界定「身的三法印」,
就會看到(身的)三法印;
心安住之後,覺性捕捉到心的瞬間,
若曾經界定「心的三法印」,
想蘊就會自動地界定「心是三法印的」,
這才是毗缽舍那的修行。
心真正修習毗缽舍那時,所用的時間是不多的,
耗時最多的,是在準備的階段——
即是讓心能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
看到實相、看到三法印。
因此,我們訓練直到沒有刻意,
沒有刻意要有覺性,
身體動時,覺性會自行生起;
沒有刻意地要生起禪定、獲得知者,
心一動時,覺性會自行捕捉到,
心就會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自行安住;
沒有刻意地要開發智慧,
覺性一捕捉到身,
想蘊就會自行界定「身的三法印」,
覺性一捕捉到心,
想蘊就會自行界定「心的三法印」,
它們必須如此自動自發地運作才行。
如果還有刻意、還需要刻意,
道果就依然不會生起,
刻意修行業處——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的,
在修行的時候,
想著應該怎麼做,這是做不了的,
隆波每天都在說:「這是做不到的」。
我們需訓練至——
覺性自動自發,禪定自動自發,
開發智慧自動自發,
透過想蘊去界定三法印,
訓練讓心自動自發地生起智慧。
一旦達到「沒有刻意讓它生起,
它也會自動自發地生起」的程度,
我們的動機裡就沒有了貪。
「貪的動機」屬於貪心,
屬於心方面的刻意——刻意地界定。
比如修行時,我們喜歡刻意在內心界定,
若有刻意,心就依然在造業,
依然在構建「有」與「生」,
因為「心的刻意動機」,正是造業的因。
《阿毘達摩》對此的闡述是完全正確的。
因此,我們訓練直至——
不刻意覺知,而能自行覺知,
但這並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
最開始,我們必須先有刻意,
去訓練、去覺知,
直到極度嫻熟,直到心可以自行看見。
一旦心可以自行看見,我們便沒有了刻意。
「刻意」會構建「有」及造業,
一旦沒有了刻意,「有」就會滅去,
心就會從「有」的狀態中鬆脫出來,
而契入到出世間法,道果就會生起。
「生起道果」屬於出世間,
已不再是十二緣起的「有」了,
那時,不存在刻意令其生起的動機。
因此,佛陀才會開示,
沒有誰能刻意讓道果生起,
那是千真萬確的。
沒有誰能命令心生起道果、涅槃,
沒有誰能讓道果、涅槃生起,
它是自行生起的。
一旦沒有了刻意的動機,
心不再刻意界定三法印,
它會自動自發地進行。
若想來到自動自發的階段,則必須訓練,
訓練覺性自動自發,
訓練禪定自動自發,
訓練自動自發地開發智慧。
自動自發地開發智慧,其實就是——
覺性一旦捕捉到任何現象,
心就會安住,抽身成為知者、觀者,
而後想蘊自行界定那些現象是無常、苦、無我的,
包括「界定的心」,
本身也是苦、無常、無我的。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