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第九章 情愛只是夢一場

第一冊•第九章 速證智第一比丘尼──跋陀軍陀羅蓋薩(Bhaddā Kuṇḍalakesā)

書名|《心微笑了——佛陀時代的女性證悟道跡》

作者|釋了覺、釋了塵

人用情之深,為了所愛不惜一切地全心付出,有時結局卻未必能盡如人意。我們期待輪迴中的美好,然而在真理之前,這些不實的期待總是瓦解得支離破碎。當我們所付出的一切僅是一廂情願,甚至換來以怨報德的結局,此不期而然的背叛與傷害,是否足以讓我們放下對輪迴美好的錯誤期待?

跋陀軍陀羅蓋薩(Bhaddā Kuṇḍalakesā),這一位為愛不惜付出一切的女人,在面對丈夫萌生殺害之心時,以機智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此恩將仇報的背叛,讓她生起對世間極大的厭離,並成為追求真理的動力。她從一位為愛不顧一切的女人,成為疾速證悟的聖者,這一切的改變,來自於對生命意義及價值的重新探索。世間無論看起來多麼美好,輪迴的事物終將以悲劇終結,唯有真理及佛法的修持,才能永不衰敗。

過去業緣愛難捨

跋陀軍陀羅蓋薩出生於王舍城(Rājagaha)富人之家,她的名字跋陀(Bhaddā)意為「吉祥」。在她出生的同一天、同一座城市,國師家也有一名男孩誕生。此男孩出生之時,從國王的宮殿至整座王舍城,所有的兵器皆莫名地閃爍光影。

次日,國師向國王請安時,問道︰「大王!昨夜是否睡得安好?」

「國師!昨夜王宮的所有兵器在夜間突然閃閃發光,在刀光劍影下,恐懼佔據我的心,我怎麼可能睡得安好?」國王回答。

「倘若僅是如此,大王請勿憂心,不僅是王宮的兵器閃爍光亮,整座王舍城的所有兵器皆劍光閃閃。」國師回答。

「國師!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不瞞大王,昨夜我們家出生一兒,此兒出生於賊星宿,預計他將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大盜賊,為王舍城之敵。倘若大王擔憂,我們將帶他離開此處。」

「他不造成我個人的傷害,我並無任何遣走他的理由。」國王念及小兒並未犯下任何過錯而沒有驅走他。於是,國師將此兒命名為「薩荼卡」(Sattuka),意為「敵人」。

薩荼卡稍微長大至嬉戲奔跑的年齡時,舉凡雙目所見,皆順手牽羊地帶回家,居家的空間都被他偷取的物品給囤積滿了。即使國師教誡他上千個不能偷盜的理由、苦口婆心地教導,但他偷竊的習性始終無法改變。

薩荼卡長大成人時,國師見此兒朽木不可雕,改變他已是不可能的事,心感到疲累而放棄。於是遞給薩荼卡兩件藍袍、破牆的器具及一道繩梯,無奈且悲痛地說︰「拿去!無用的孩子!你靠偷盜養活自己,離開吧!」

自此,薩荼卡發揮自己所向無敵的大盜賊本色,以破牆的器具及一道繩梯,他遍至城內的每一戶人家,乾淨俐落地破牆入屋,將他人居家的物品順手搬走,猶如物品是自己之前暫放的一般。王舍城沒有一戶人家僥倖逃過他的行竊,不久之後,每一戶住家的牆壁皆出現薩荼卡入侵後留下的裂口。

有一次,阿闍世王(Ajātasattu)乘坐馬車出巡王舍城,看見這些牆壁裂口而心生好奇,詢問車夫︰「為何城內每一戶住家的牆壁皆有裂口?」

車夫回答︰「大王!您有所不知,城內有一個大盜賊,名為薩荼卡,他破牆潛入每一戶人家盜走財物。」

阿闍世王覺得此事重大,於是喚來大臣問道︰「我聽說城內有如此一個大盜賊,為何你不將他緝捕?」

「大王,此盜賊隱跡潛蹤,我們實在找不到他。」大臣回答。

「今日將此大盜賊擒來,否則這就是你的死期!」阿闍世王如此下令。

大臣的生命危在旦夕,他派遣臥底遍佈城內各個角落搜尋,成功將正破牆入戶偷竊的薩荼卡逮個正著,連同偷竊之物一起押至王宮面見阿闍世王。

阿闍世王下令︰「將這大盜賊押至南門,處以死刑!」

大臣奉命行事,將薩荼卡的雙手繫縛在後方,押至南門,並在沿途的每一個十字路口處,施於鞭刑一千次。

與大賊薩荼卡同日出生的富人之女跋陀,聽見窗外傳來不尋常的喧嘩聲,隨即打開窗戶往外看,看見在十字路口正被施於鞭刑的薩荼卡。由於過去世曾經的鍾愛之情,跋陀在那一瞬間對他生起巨大的憐憫及愛戀之心,她深感不快樂,將雙手緊放在自己胸口,走回房間埋頭伏臥在自己的床上。

她是家中唯一的獨生女,一向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父母對她疼愛有加。平日連她臉上露出絲毫的憂愁之情,父母都於心不忍,如今見她不尋常地伏躺在床上,怎不叫父母心急如焚呢?他們急切地問︰「愛女!你怎麼了?」

跋陀並未隱藏自己的情感,她說︰「您們是否看見那一個正被行刑的盜賊?」

「有的。」父母說。

「倘若不與他結婚,我就去尋死。」她任性地說。

父母聽後十分震驚,苦口婆心地勸導她別做傻事,但她卻深陷在情愛的衝動裡,不顧一切、死心塌地愛著這個死囚。眼見勸說無效,女兒活著總比死了好,於是父親前往拜見大臣,動用千金的巨額賄賂,打通關節,並對大臣說︰「我的女兒對這盜賊癡迷愛戀,請你想想辦法,把他從死門關裡救出來吧!」

大臣答應富人的請求,於是帶著薩荼卡四處遊逛,拖延行刑的時間。直至日落時分,大臣從監獄裡帶出另一個囚犯作為代罪羔羊,將薩荼卡鬆綁並送至富人家,再將那替身囚犯捆綁,押至南門服刑。

富人見到薩荼卡之後,心想︰「我應讓我的愛女滿願。」於是交代僕人讓薩荼卡以香水沐浴,穿著最好的服飾,並將他帶至跋陀所住的高樓。

在同一座屋簷下的跋陀心想︰「我的希求與心願已經圓滿達成。」於是以無量華麗及閃耀的黃金、瑪瑙、鑽石、珍珠等寶石嚴飾自己,與薩荼卡快樂地結婚。

情愛虛幻夢一場

新婚剛過幾天,薩荼卡生起了歹念︰「她身上的寶石裝飾將歸我所有,可是我該如何獲得這些寶石呢?」

於是,當他們夫婦倆舒服地並肩而坐時,薩荼卡說︰「我有話要對你說。」

跋陀臉上掛滿幸福的微笑,彷彿得到一千份禮物般滿足地說︰「親愛的!請說。」

「或許你想,我的命是你救的,其實我卻是受山神的再生之恩。當他們將我抓到那無數盜賊粉身碎骨的盜賊断崖(Corapapāta)時,我對山神懇求︰『倘若我大命不死,必定對你祭祀供養。』我對山神必須履行承諾,速速準備供品吧!」

跋陀心想︰「好的,我將滿他所願。」

於是她準備供品,身戴所有寶石及裝飾,與丈夫坐上馬車啟程。她想著︰「我將以這些珍貴的供品奉祀山神。」當抵達盜賊断崖時,她從馬車而下,準備在眾多隨從的陪同之下,登上那座盜賊断崖。

此時,薩荼卡心想︰「倘若所有人一同登上山頂,我可就沒機會盜走她的寶石了。」於是,他遊說跋陀獨自登山,並解散其他隨從。跋陀將祭祀之器置於頭頂,與薩荼卡一同登上盜賊断崖。

當他們在登山的途中時,薩荼卡對跋陀說話的語氣越來越不客氣,從他的各種肢體語言,跋陀敏銳地察覺丈夫心懷不軌。登至高峰時,薩荼卡現出他本來的冷酷無情,對跋陀說︰「脫掉你的袍子,將身上琳瑯滿目的寶石堆疊在此處。」

跋陀佯裝對薩荼卡的邪惡動機毫不知情,說︰「夫君!我做錯了什麼事嗎?」

薩荼卡冷笑︰「愚蠢!你真以為我來奉祀山神啊?我甚至可以把山神的心肝撕開吃了!呵呵!我是為了你那些華麗閃爍的寶石而來的。」

薩荼卡終於露出他的真實面目,這些話語句句刺入跋陀的心,內心竄起一陣酸楚悲痛,但她機智敏捷,為自保而禮貌地說︰「但是夫君!這些寶石是屬於誰的?我又屬於誰的呢?」

「我不了解你的意思,我只知道你的財產屬於你的,與我無關。美人!寶石裝飾取下。別感到悲傷,不殺而得的財富,我無法接受!」薩荼卡說。

「好!我僅有最後一事相求,請你滿我心中所願。請讓我在脫下這些寶石裝飾以前,以最美的裝扮再次表達對你的愛意,允許我從你的身前及身後,對你作最後一次的擁抱,如此就已滿足矣!」跋陀如是請求。

「好吧!」薩荼卡毫不質疑。

跋陀從薩荼卡的身前擁抱他,之後再繞至他的身後,作勢要擁抱他之際,順勢將他用力推下斷崖。薩荼卡當場摔得粉身碎骨,斃命於斷崖之下。

跋陀此舉出於自衛。當她將薩荼卡推落斷崖時,確實基於殺心及瞋恚使然。然而,在緊隨的下一念,是屬於善巧方便智(Upāyakosallañāṇa),即避開死亡威脅的善巧方法。

在電光火石的極短瞬間,跋陀即疾速策劃出謀略,如同使用引出野獸的弓,薩荼卡完全被射殺。由於智慧劣等的盜賊薩荼卡無法迅速覺察所發生的狀況,他斃命於山谷中。反之,疾速了知情勢變遷的跋陀,脫離了薩荼卡的殺害。

守護山區的天人目睹這一切,以偈稱讚跋陀驚人的機智聰明︰

非所有場合,男人皆賢明,
女人於諸處,賢智明察深。

非所有場合,男人皆賢明,
女人甚敏睿,速思有利事。1

在所有場合,男人並非皆是賢智者;女人處處留意觀察,亦具有賢明才智。在所有場合,男人並非皆是賢智者;女人富有敏銳覺察,僅片刻思考即能善於辨識何者有利。

世俗宛如刀鋒蜜

跋陀迅速地從虛幻如夢的情愛中清醒,薩荼卡因貪戀財富而斃命,自己亦險為迷戀愛情而身亡。犯下滔天大罪,她不想再回家過世俗的生活。追求世俗的一切,猶如以舌舐食刀鋒上的蜜糖,終將被割得遍體鱗傷;又如抓取燃燒的火球,無論碰觸任何一處都將被灼傷。情愛、財富、樂對她而言,全失去意義,她想︰「我將捨棄塵世,尋找永恆的真理。」

跋陀離開盜賊断崖,漫無目的地遊走,內心嚮往成為隱士。她來至耆那教女隱士之處,請求加入耆那教團。

「你想以何種形式出家?」耆那教女隱士問。

對希望從輪迴中解脫的跋陀而言,她果斷地回答︰「以你們教團中最殊勝的形式出家。」

「好,就那麼辦!」

於是,她們以棕櫚堅果殼將她的頭髮一一從根拔起,作為一種特殊的苦行。對苦行者而言,以剪刀或剃刀剔除髮絲是最下等級的出家儀式;反之,以最痛苦的方式,一根一根將頭髮拔掉,才是最殊勝的出家方式。當跋陀的頭髮被一一拔除後,再度長出來時,頭髮變得捲曲,由此得名「軍陀羅蓋薩」(Kuṇḍalakesā),意為「捲髮」。

一些時日後,她迅速地掌握耆那教的教義,這些知識再也無法滿足她,她心想︰「這些人僅知道這麼多,超出此範圍則無任何不同及特出之處。」

於是,她開始雲遊至村落及市鎮,舉凡智者大德,她皆前往拜訪學習,並獲取與他們相等的學識智慧。漸漸地,對她所提出的疑問,再也無人能作出答辯,因為她實在太博學了。於是,她迅速地成為著名的辯論師之一。

舉凡所到之地,她豎起標誌,向城內的人宣戰,然而卻無人敢與她辯論。眼見再也無人能與自己一較高下,她開始在所進入的村落或市鎮城門旁堆起一座沙,並插上一根蒲桃樹枝,對附近的小孩宣布︰「誰能與我辯論,就將這蒲桃樹枝踏斷。」語畢返回住處。如果七日後仍然沒人踩斷樹枝,她便帶走樹枝離開該地。

生命翻轉速證果

那時,佛陀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 )。跋陀僅披一片布,在城市、市鎮、鄉村四處雲遊,恰好抵達舍衛城。她在城門再次豎立她的特殊標誌,向小孩宣布後即入城。

此時,佛陀的上首弟子——舍利弗尊者獨自進入舍衛城托缽乞食。由於舍利弗尊者發心履行照顧祇樹給孤獨園的任務,尊者經常在比丘們離開寺院之後才獨自入城托缽。舍利弗尊者發心整理比丘們的坐具及用具,並履行掃地、盛水、照顧患病比丘等例行工作,隨後才出發入城。

當舍利弗尊者入城時,看見跋陀所堆砌的沙堆及蒲桃枝,出於慈悲想調伏跋陀,於是問小孩們︰「這沙堆為何如此置放呢?」小孩們七嘴八舌地將來龍去脈一五一十地告訴尊者。

「果真如此,將樹枝取下踩斷。」小孩聽見尊者的話語,一些不敢輕舉妄動,一些則果斷地將樹枝取下,踩成段塊。

跋陀用膳完畢出城時,見蒲桃枝已被踩斷,問道︰「這是誰做的?」

小孩們告知是舍利弗尊者讓他們這麼做的。於是她心想︰「若不知道我的能力之人,絕不敢如此輕易地向我挑戰!看來這位尊者必定具足大智慧及德行。現在我應宣布自己將與舍利弗尊者——佛法的大將進行一場辯論。在還未見到他之前,我將聚集自己的群眾!」於是,她入城散播消息。舍衛城人民在互相傳遞消息之下,八萬戶皆已知曉此事。

舍利弗尊者用膳完畢後,坐在一棵樹下等候跋陀的到來。跋陀率領廣大群眾與舍利弗尊者會面,彼此相互問好後,跋陀尊敬地站立於一旁,問道︰「尊者!是您讓孩子們將樹枝折斷嗎?」

「是的。」舍利弗尊者回答。

「那麼,尊者!我們是否開始進行辯論?」

「跋陀!就這麼做吧!」

「但是,誰是提問方?誰又該回答呢?」

「我原有發言提問的優先權,但是你可依據你所了解的,先向我作出任何提問。」舍利弗尊者說。

得到舍利弗尊者的允許後,跋陀以她所知曉的所有義理,向舍利弗尊者提出問題,而舍利弗尊者皆無礙地一一給予解答。當所有問題都問盡後,她保持沉默。

舍利弗尊者接著說︰「女隱士!對你的提問,我已全部作答,現在我將問你一個問題。」

「尊者!請說。」

「何者為『一』?」

跋陀對此提問全然無知,彷彿進入黑暗之處,她落寞地說︰「尊者!我不知道。」

「女隱士!在我們教法中,連幼小沙彌都知道的義理,你卻不知曉,你還知道些什麼呢?」

由於過去的波羅蜜,跋陀知道對手的價值,她完全臣服於舍利弗尊者的智慧。當下她立即跪在舍利弗尊者足前,說︰「尊者!我以您為皈依處。」

「你不該以我為皈依處,應該以世間最尊貴者——世尊為皈依處。世尊正在祇樹給孤獨園香室(Gandhakuṭi),你應前往皈依世尊。」

「好的,我遵從尊者之言。」

傍晚時分,佛陀正在祇樹給孤獨園說法,她在佛陀尊前作五體投地的禮拜,並坐在適當的位子聞法。佛陀知悉跋陀證悟的因緣已成熟,說出以下四句偈︰

雖誦千句偈,若無意義者,
不如一句偈,聞已得寂靜。2

當佛陀說四句偈的最後一句時,坐在一旁的跋陀即證得阿羅漢果,獲得三明、六種神通、四無礙解及八解脫。她斷除一切煩惱,從輪迴的束縛中解脫。

跋陀請求佛陀讓她加入僧團,佛陀允諾。於是,她在比丘尼僧團正式剃度出家。

跋陀證悟最高實相的速度如此迅速,僅在聽完四句偈結尾的一瞬間,即從凡夫步入最高的阿羅漢果位。有一次,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向大眾說︰「比丘們!在我的比丘尼弟子中,速證智者,以跋陀軍陀羅蓋薩為第一。」3

出家之不同說法

以上跋陀的出家歷程,出自於《法句經注釋》。在《長老尼偈》,跋陀的出家及值遇佛陀的經過呈現不同的情景。當時,她僅披一片布四處雲遊,對於錯誤的事,顛倒為無錯;對於正確的事,顛倒為錯誤。在靈鷲山峰上,當她從白天所住的處所走出時,遇見清淨的佛陀,身後有眾多比丘跟隨。於是她頂禮佛陀,佛陀喚︰「善來,跋陀!」她即現出家相,獲得比丘尼具足戒。

往昔僅掩一布遊,落髮積穢覆污泥;
於無過處思有過,於有過處見無過。

吾於靈鷲山峰上,白晝住處中而出;
吾見離垢清淨佛,身後比丘眾隨侍。

雙膝跪地吾頂禮,合掌趨至彼尊前;
「善來,跋陀!」世尊喚,吾即得受具足戒。4

依《長老尼偈》,跋陀遇見佛陀是在王舍城的靈鷲山峰上,而且佛陀以善來比丘(Ehibhikkhu)的方式為她受具足戒。

另外,《譬喻經》對跋陀的證悟提供另一個說法。跋陀在耆那教出家,學習耆那教的宗義。她受持宗義後,獨自靜坐思惟教理。此時,她看見一隻狗銜著腐爛不全的人手,啃咬並掉落在她面前。當時,她見蠕蟲爬附的人手,以此為禪修所緣而進入三昧。她感到驚慄怖畏,詢問同道者有誰能為她解釋其義。她們對跋陀說︰「喬達摩佛的比丘們知道此問題的答案。」

於是,跋陀往詣拜見佛陀的弟子,詢問其義。佛陀的弟子引薦她謁見佛陀。佛陀為跋陀開示有關蘊、處、界之義,教示不淨、苦、無常與無我。跋陀聽聞佛法而證得須陀洹果,並請求佛陀讓她出家,佛陀喚︰「善來,跋陀!」跋陀即現出家相,得受具足戒。

爾時,跋陀看見少量水,於是以水洗足。經由洗足的水流,見水濺起及落下,了知生滅的過程,當下明瞭︰「諸行皆如此生滅不已。」心斷除所有執著,獲得漏盡及解脫。佛陀譽為「速證智第一者」。5

以上跋陀出家的說法雖然不一,但是卻有相同的情節——遇見佛陀而疾速獲得最高的證悟。

自在雲遊勤教化

跋陀軍陀羅蓋薩比丘尼證得阿羅漢果之後,灑脫地雲遊四海,足跡遍及北印度,包括鴦伽國(Aṅga)、摩揭陀國(Magadha)、跋耆國(Vajjī)、迦尸國(Kāsi)及憍薩羅國(Kosala)。

跋陀軍陀羅蓋薩比丘尼慈悲教導他人親證自己所達到的證悟,在《長老尼偈》記載其自在的心境,隨緣教化行乞,成為眾生的一畝福田。當時有一位男居士智者布施一套袈裟予跋陀軍陀羅蓋薩比丘尼,此舉已培植廣大福德,因為跋陀軍陀羅蓋薩比丘尼已是一位遠離一切執著繫縛之人。

遊化鴦伽摩揭陀,跋耆迦尸憍薩羅,
漏盡解脫五十年,無債諸地行乞食。

優婆塞乃真智者,布施跋陀一袈裟,
已植廣大福田海,因她乃是離繫者。6
累劫波羅蜜成熟

跋陀軍陀羅蓋薩比丘尼在極短的時間內,從凡夫而證得最高的阿羅漢果位,此證悟能如此迅速實在極為少有,這是因為跋陀軍陀羅蓋薩比丘尼多生所累積的波羅蜜所致。

在勝蓮華佛(Padumuttara Buddha)出於世間時,她出生在鵞城(Haṃsavatī)富者之家,居家充滿寶石而閃耀光輝,生活具足大安樂。有一次,她往詣勝蓮華佛之處聞法,生起歡喜及淨信,並皈依佛陀。當時,勝蓮華佛稱讚優美比丘尼(Subhā),並譽她為「速證智第一比丘尼」。她聽聞而心生歡喜,布施供養佛陀後伏禮佛足,發願得到與優美比丘尼同等的殊榮。

勝蓮華佛為她授記︰

賢善者!
汝願全成就,安樂且寂靜。

十萬劫之後,出生釋迦族,
彼名喬達摩,尊師在世間。

汝於彼法中,為繼承嗣子,
軍陀羅蓋薩,尊師女弟子。7

由於此善作之業,她捨報後往三十三天。從該處沒後,往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無論生在何處,由於所作的善業,她在其處皆是天王的王后。若出生在人中,皆為轉輪聖王及諸王的王后。十萬劫中,她僅在人間及天界流轉,在一切處皆幸福。

在此賢劫中,於迦葉佛(Kassapa Buddha)的教法時期,她是迦尸國(Kāsi)奇奇國王(Kiki)的第四位公主,名為密迦達依迦(Bhikkhadāyikā)。奇奇國王是迦葉佛的護持者,他的七位公主皆對三寶虔敬,希望加入僧團,但是奇奇國王並不允許。於是,她們堅守清淨梵行長達兩萬年。她精進修習佛法,與姐妹們一同建寺護僧。

奇奇國王的七位公主,依序是喬達摩佛教法時期的懺摩(Khemā)、蓮華色(Uppalavaṇṇā)、波吒左羅(Paṭācārā)、跋陀軍陀羅蓋薩(Bhaddā Kuṇḍalakesā)、翅舍瞿曇彌(Kisāgotamī)、曇摩提那(Dhammadinnā)及毘舍佉(Visākhā)。

由於此善作之業,她捨報後往三十三天。在喬達摩佛出於世間時,她出生為舍衛城富人的獨生女,並愛上大盜賊薩荼卡。曾是一位嬌嫩、為愛不顧一切的平凡女人,在經歷摯愛伴侶的恩將仇報,如同一記當頭棒喝,讓她從情愛的夢中清醒。她毫無疑慮地迅速抽離看似美好的樂,全心全意投入於真理的追求,最後成為超脫三界的阿羅漢尼,乃佛陀傑出的比丘尼弟子。

當她回顧這精彩的最後一生,或許會微笑看待薩荼卡的傷害。此恩將仇報所承受的苦與累劫輪迴的苦相比,不過是無量繁星中的其中一小點,但是亦是眾多繁星中最閃爍耀眼的那一顆。由於此契機,她領悟世俗的一切毫無意義,徹底捨棄世間,步入向內探索的解脫之道,成就最高的證悟。

任何苦難都能成為我們生命中那顆最閃耀的星星,成為帶領我們走向解脫的最佳契機。因此,微笑面對痛苦,並將苦難轉化為修道的動力。這並非傳說,跋陀軍陀羅蓋薩比丘尼如是做到了!       


電子書:

有聲書:

速證智第一比丘尼——跋陀軍陀羅蓋薩

Footnotes

  1. 《譬喻經》四•3品21•第31~32偈。
  2. 《法句經》第101偈。
  3. 《增支部》1集243經。巴利文「Etadaggaṃ bhikkhave mama sāvikānaṃ bhikkhunīnaṃ khippābhiññānaṃ yadidaṃ bhaddā kuṇḍalakesā」。
  4. 《長老尼偈》第107~109偈。
  5. 《譬喻經》四•3品21•第38~46偈。
  6. 《長老尼偈》第110~111偈。
  7. 《譬喻經》四•3品21•第6~8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