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19年12月29日B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對禪修學員指導
(1) 去觀當下,[看到心中的]這個迷失。看到迷失後,生起了瞋心,瞋心變成當下,迷失已經變成過去了,當下的一刻是瞋心——要去看到當下最明顯的那一瞬間的心。[心]裡面有很多與心同步生起的事物,就像我們看[戲劇],[舞台上]的人物非常多,我們真正注意的焦點是[主演],也許是主演一個妒嫉的人,也許是其他,但他是[最]明顯的。每一剎那的心都有一個主要的場景,觀心時,和心同步生起的事物是非常多的,但有一個真正的首腦、核心,去看它!比如,心迷失了,迷失是首腦、核心,一會兒後瞋心生起了,迷失的心已成過去了,當下這一刻的重點是瞋心——要看到正確的事物。如果看錯的話,就像看戲看不到真正的主演。要知道心當下這一刻是散亂,不用去對治、去解決,好的心也不去呵護它。自己很我慢的時候,如果我們認識它的話,就會特別慚愧、特別害羞。
(2) 無論發生什麼,都要有知者,如果沒有知者在,那就已經不是修行了。
(3) 睡覺夢到很恐懼的事情時,覺性要會自行出現,去訓練。
(4) 擔心的時候,心有快樂嗎?沒有快樂,所以歸之為瞋心。瞋心生起時,心是沒有快樂的,有時貪心生起是有快樂的;瞋心生起就會苦。不停地去觀察。心有快樂,有時是善心,有時是貪心,但[如果]心是苦的,肯定是不善心;心是不苦不樂時,有可能是善心,有可能是帶著[癡或貪]。
正見
慢慢地觀察,不停地去觀察心,就會生起正確的明白、正確的領悟。我們拚命地去修行,是為了可以獲得正確的頓悟,其實就是正見。
如果有人問我們:什麼是佛教的實質?要大聲的回答:是正見!這是佛教的實質。我們來學習,是為了獲得正見,一旦有了正見之後,就知道如何面對身和心,知道了極致就會自行放下身和心,放下了就會離苦。佛陀的教導都是直來直去的,清楚無誤,不會繞來繞去的,取決於我們能否抵達那樣的實相、那樣的真理,不過如此而已。
訓練正精進
如果按照[佛陀]的開示去修行,不停地培養(正確的)覺性,培養正確的定,然後精進,就會斷離[煩惱]。精進用功稱為「正精進」;以覺性覺知身、覺知心,是在訓練「正念」;讓心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稱之為「正定」。佛教裡的訓練心,按照八支聖道來說,其實就是訓練正精進——正確的精進——精進地去斷[煩惱],精進地讓未生起的善法生起、已生的善法成長茁壯,這稱為正精進,不能一直浸泡在[煩惱]裡。
有人說「我不執著、不執著」——心中有的只是癡,全部漆黑,那稱為呆滯,沒有正精進。佛陀開示說,已有的[不善的煩惱]令其斷除,未生的[不善的煩惱]令其不生,未生的善法令其生起,已生的善法令其增長(以上稱四正勤)。佛弟子一定要有所作為,而不是什麼都不用做!一定要精進,一定要勤奮地提升善法,斷[煩惱]。[根據]佛陀的開示,一定要有所作為,而且是有關因跟果[有因有果],[他]教導我們要勤奮精進:精進地去斷[煩惱]、提升善法。怎麼做?不停地去培養覺性、訓練[定]。以正精進去斷[煩惱]、提升善法,會讓我們的正念圓滿——覺性就越來越快,因為我們沒有一直浸泡在[煩惱]裡。
三藏經典裡[說到]:圓滿的正精進會讓正念圓滿,正念圓滿後,正定也會同時圓滿。正念——及時地知道心跑掉,及時地知道心跑掉的一瞬間,[定]就會生起,常常地知道,正定就會圓滿。一旦正定圓滿,毗婆奢那的智慧就會生起;一旦毗婆奢那的智慧圓滿,解脫就會生起,就會生起聖道、聖果。
正見、正思惟——增上慧學
因此,我們的職責是精進地修習八支聖道: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惟,這是屬於智慧這一塊,有正確的見解,就會有正確的思惟,如果見解錯誤,就會思惟錯誤。[正見]圓滿,就會讓正思惟圓滿。
正語、正業、正命——增上戒學
一旦正思惟圓滿,我們所說話也會正確[此是正語],[正思惟]會讓我們的正語圓滿。[正思惟]圓滿,我們的所做所為就會正確[此是正業],行為就會正確、圓滿,[就會守戒]。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思惟正確了,語言和身體的行為就會正確,就會有第一條戒[不殺生]、第二條戒[不偷盜]、第三條戒[不邪淫],正語屬於第四條戒[不妄語]。
如果思惟不正確—想的不正確,就會說錯、做錯;如果思惟是正確的—想的是正確的,就不會破戒。如果思惟是正確的、語言是正確的、行為是正確的,維持生命的方式就會正確[此是正命]。維持生命的職業正確,就會輔助正精進,使正精進圓滿。透過不正確的方式維持生命,比如算命,對出家人而言,是邪命。如果[邪命]的話,已有的善法就會減少,新的善法不會生起,因為謀生的方式錯誤,未生起的不善法會生起,已生起的不善法會增長茁壯。如果出家人喜歡算這個算那個、去開光加持,這個很殊勝、那個也很殊勝,別人都來恭敬,就忘了唸誦,慢慢就不修行了。[具有]正命—正確的謀生方式,才會導向正精進:出家人的正[命]是乞討——[維生所需]全部由居士供養,維生方式正確的話,未生的善法就會生起,已生的善法會增長,新的不善法不會生起,已生的不善法就會減少。所以正命會讓正精進圓滿。
正精進、正念、正定——增上心學
不停地觀心,不停地斷[煩惱],不停地及時地知道心,[這是正精進],正念就會生起,正念一旦圓滿,正定就會圓滿,一旦正[定]圓滿,心安住,對真理實相透徹的了解就會生起,一旦毗婆奢那的智慧圓滿,正解脫就會生起,就會生起聖道、聖果。
正定是聖道的法器
聖道本身,總共八支聖道,在心的同一瞬間同步生起,前面分開修的八支聖道,僅是聖道的初期階段,並不是聖道,稱之為「八支聖道的前行道」。真正生起八支聖道時,是生起聖道的時候。聖道生起,只生起一個心識剎那,在這一個心識剎那,同時圓滿具備了八支聖道,總共是三十七道品,全部生起,類似於所有的美德一起聚集,全部是透過正定聚合起來的【註】,正定是一真正的法器,承接所有的善法,所有的善法充分的聚集,就會徹底地根除[煩惱],根除十個結縛,心靈提升就是這樣的過程,我們接觸到涅槃——從初果的聖者就開始接觸到涅槃。
慢慢地訓練,就像隆波教導的,精進地去用功。一次聽不懂,就聽了再聽,聽了再聽。不停地去看事實、觀察實相。
(完結)
【註解】
依據《雜阿含754經》:
(0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 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云何為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
(03) 佛告舍利弗:「謂七聖道分,為賢聖等三昧,為根本,為眾具。
何等為七?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
(04) 舍利弗!於此七道分為基業已,得一其心,是名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
(05)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要義分析】
《瑜伽師地論˙三摩呬多地》說:
「云何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當知善故,及無漏故,說名為聖。有五道支,名此定因,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具有三種,所謂正見、正精進、正念。
此中薄伽梵總說前七道支,與聖正三摩地為因、為具。隨其所應,差別當知,謂:
由前導次第義故,立五為因;
於三摩地資助義故,立三為具。」
【解說】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是「正定」的前導次第,稱之為「因」。正見、正精進、正念是「正定」的資助,稱之為「具」。
編者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選出九講,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
「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1.06.06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