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式球譯
三十四.增十經
1.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大約五百人的大比丘僧團一起,住在瞻波的瞿伽羅蓮池岸邊。
在那裏,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我說增十法,
依此得湼槃,
能令苦終結,
能解諸結縛。
2. “賢友們,一法帶來多助益,一法應修,一法應遍知,一法應捨棄,一法帶來減損,一法帶來增長,一法難掌握,一法應生起,一法應深知,一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一法呢?在善法之中不放逸。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一法了。
“什麼是應修的一法呢?帶著歡喜心來修身念。這就是應修的一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一法呢? ‘觸’ 是有漏的,使人執取。這就是應遍知的一法了。
“什麼是應捨棄的一法呢?我慢。這就是應捨棄的一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一法呢?不如理思維。這就是帶來減損的一法了。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一法呢?如理思維。這就是帶來增長的一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一法呢?不間斷的心定。這就是難掌握的一法了。
“什麼是應生起的一法呢?不動搖的智。這就是應生起的一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一法呢?所有眾生都依 ‘食’ 而得到持續。這就是應深知的一法了。
“什麼是應證得的一法呢?不動搖的心解脫。這就是應證得的一法了。
“如來徹底覺悟這十法,這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3. “賢友們,二法帶來多助益,二法應修,二法應遍知,二法應捨棄,二法帶來減損,二法帶來增長,二法難掌握,二法應生起,二法應深知,二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二法呢?念和覺知。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二法了。
“什麼是應修的二法呢?止和觀。這就是應修的二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二法呢?名和色。這就是應遍知的二法了。
“什麼是應捨棄的二法呢?無明和有愛。這就是應捨棄的二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二法呢?不守法的人和惡知識。這就是帶來減損的二法了。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二法呢?守法的人和善知識。這就是帶來增長的二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二法呢?有因、有緣令眾生污染,有因、有緣令眾生清淨。這就是難掌握的二法了。
“什麼是應生起的二法呢?漏盡智和無生智。這就是應生起的二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二法呢?行界和無行界。這就是應深知的二法了。
“什麼是應證得的二法呢?明和解脫。這就是應證得的二法了。
“如來徹底覺悟這二十法,這二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4. “賢友們,三法帶來多助益,三法應修,三法應遍知,三法應捨棄,三法帶來減損,三法帶來增長,三法難掌握,三法應生起,三法應深知,三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三法呢?習近善人、聆聽正法、依法而行。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三法了。
“什麼是應修的三法呢?三定:有覺有觀的定、無覺少觀的定、無覺無觀的定。這就是應修的三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三法呢?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這就是應遍知的三法了。
“什麼是應捨棄的三法呢?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這就是應捨棄的三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三法呢?三不善根:貪欲、瞋恚、愚癡。這就是帶來減損的三法了。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三法呢?三善根: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這就是帶來增長的三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三法呢?三出離界:從欲界出離,這稱為出離;從色界出離,這稱為無色界;從各種有、各種行、各種緣生法出離,這稱為息滅。這就是難掌握的三法了。
“什麼是應生起的三法呢?三智:關於過去的智、關於未來的智、關於現在的智。這就是應生起的三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三法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就是應深知的三法了。
“什麼是應證得的三法呢?三種明:宿命智的明、眾生生死智的明、漏盡智的明。這就是應證得的三法了。
“如來徹底覺悟這三十法,這三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5. “賢友們,四法帶來多助益,四法應修,四法應遍知,四法應捨棄,四法帶來減損,四法帶來增長,四法難掌握,四法應生起,四法應深知,四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四法呢?四輪:有合適的地方和住處,有善人依止,自己有求正道之心,過往有作福。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四法了。
“什麼是應修的四法呢?四念處: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這就是應修的四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四法呢?四食:第一種是粗幼摶食,第二種是觸食,第三種是意思食,第四種是識食。這就是應遍知的四法了。
“什麼是應捨棄的四法呢?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這就是應捨棄的四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四法呢?四軛: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這就是帶來減損的四法了。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四法呢?四軛的解除:解除欲軛、解除有軛、解除見軛、解除無明軛。這就是帶來增長的四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四法呢?知四種定:知定的減損,知定的持續,知定的增長,知定的洞察力。這就是難掌握的四法了。
“什麼是應生起的四法呢?四智:法智、推斷智、他心智、世間智。這就是應生起的四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四法呢?四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之道聖諦。這就是應深知的四法了。
“什麼是應證得的四法呢?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這就是應證得的四法了。
“如來徹底覺悟這四十法,這四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6. “賢友們,五法帶來多助益,五法應修,五法應遍知,五法應捨棄,五法帶來減損,五法帶來增長,五法難掌握,五法應生起,五法應深知,五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五法呢?五勤奮支:一位比丘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一位比丘無疾、無病,有好的消化功能,不發冷、不發熱,身體調和,能夠勤奮修行;一位比丘不虛偽、不奸詐,在導師或智者同修之中展示如實的自己;一位比丘精進,他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一位比丘有智慧,他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五法了。
“什麼是應修的五法呢?五正定支:喜遍滿、樂遍滿、心遍滿、光明遍滿、具有觀智相。這就是應修的五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五法呢?五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這就是應遍知的五法了。
“什麼是應捨棄的五法呢?五蓋:貪欲蓋、瞋恚蓋、昏睡蓋、掉悔蓋、疑惑蓋。這就是應捨棄的五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五法呢?五種內心的障礙。這就是帶來減損的五法了。
“什麼是五種內心的障礙呢?賢友們,一位比丘對導師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一種內心的障礙。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對法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二種內心的障礙。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對僧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三種內心的障礙。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對修學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四種內心的障礙。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對同修發怒、不滿、衝撞、製造障礙,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五種內心的障礙。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五法呢?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就是帶來增長的五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五法呢?五出離界。這就是難掌握的五法了。
“什麼是五出離界呢?賢友們,一位比丘當對貪欲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當對出離作意的時候,內心便欣然、平靜、安穩、解脫,於是他立心解除貪欲的結縛,善行踐、善修習、善增長、善解脫,從以貪欲為緣所生的各種漏、各種苦惱、各種熱惱之中解脫出來,不再有這些苦惱、熱惱的感受。這稱為貪欲的出離。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瞋恚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當對不瞋恚作意的時候……這稱為瞋恚的出離。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惱害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當對不惱害作意的時候……這稱為惱害的出離。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色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當對無色作意的時候……這稱為色的出離。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自身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當對自身息滅作意的時候,內心便欣然、平靜、安穩、解脫,於是他立心解除自身的結縛,善行踐、善修習、善增長、善解脫,從以自身為緣所生的各種漏、各種苦惱、各種熱惱之中解脫出來,不再有這些苦惱、熱惱的感受。這稱為自身的出離。
“什麼是應生起的五法呢?正定五智:親身證知,這種定為現在和未來都帶來樂報;親身證知,這種定是聖者、非物欲的;親身證知,這種定不是惡人行踐的;親身證知,這種定寂靜、高尚,由猗息而得,帶來心住一境,不是由抑壓與自責的行為而來;親身證知,這種定在入定時有念,在出定時有念。這就是應生起的五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五法呢?五種解脫處。這就是應深知的五法了。
“什麼是五種解脫處呢?賢友們,一位比丘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他不斷領會當中的義理;領會義理、領會法的人會生起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一種解脫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而是聽其他聞法、習法的人詳細地說法……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二種解脫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聽其他聞法、習法的人詳細地說法,而是聽聞法、習法的人詳細地背誦法義……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三種解脫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聽其他聞法、習法的人詳細地說法,不是聽聞法、習法的人詳細地背誦法義,而是以他心智觀察聞法、習法的人心中的覺觀……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四種解脫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聽其他聞法、習法的人詳細地說法,不是聽聞法、習法的人詳細地背誦法義,不是以他心智觀察聞法、習法的人心中的覺觀,而是善掌握、善思維作意、善持於心、善以智慧洞悉其中一種定相,他不斷領會當中的義理;領會義理、領會法的人會生起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五種解脫處。
“什麼是應證得的五法呢?五法蘊: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這就是應證得的五法了。
“如來徹底覺悟這五十法,這五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7. “賢友們,六法帶來多助益,六法應修,六法應遍知,六法應捨棄,六法帶來減損,六法帶來增長,六法難掌握,六法應生起,六法應深知,六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六法呢?六和合法。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六法了。
“什麼是六和合法呢?賢友們,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身業來對待同修。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口業來對待同修。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意業來對待同修。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樂於和具戒的同修共同受用如法取得的東西,即使是缽中的食物,都樂於和人均分。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和同修一起生活在戒之中;他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和同修一起生活在正見之中;他的正見是聖者之見,是出世間之見,能使人徹底清除苦。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什麼是應修的六法呢?六隨念處:佛隨念處、法隨念處、僧隨念處、戒隨念處、施隨念處、天隨念處。這就是應修的六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六法呢?內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這就是應遍知的六法了。
“什麼是應捨棄的六法呢?六愛身: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這就是應捨棄的六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六法呢?六不敬:一個比丘對導師不敬順,對法不敬順,對僧不敬順,對修學不敬順,對不放逸不敬順,對善意不敬順。這就是帶來減損的六法了。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六法呢?六敬:一位比丘對導師敬順,對法敬順,對僧敬順,對修學敬順,對不放逸敬順,對善意敬順。這就是帶來增長的六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六法呢?六出離界。這就是難掌握的六法了。
“什麼是六出離界呢?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修習慈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還會持續受瞋恚所擺佈。’ 這時應對他說:‘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修習慈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是沒有可能受瞋恚所擺佈的。賢友,從瞋恚之中出離,這就是慈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修習悲心解脫……從惱害之中出離,這就是悲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修習喜心解脫……從不悅之中出離,這就是喜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修習捨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還會持續受貪染所擺佈。’ 這時應對他說:‘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修習捨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是沒有可能受貪染所擺佈的。賢友,從貪染之中出離,這就是捨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修習無相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心識還會追逐相。’ 這時應對他說:‘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修習無相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心識是沒有可能追逐相的。賢友,從所有相之中出離,這就是無相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清除我慢,不視事物為我和我所,內心還會持續受疑惑與搖擺的箭刺所擺佈。’ 這時應對他說:‘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清除我慢,不視事物為我和我所,內心是沒有可能受疑惑與搖擺的箭刺所擺佈的。賢友,從疑惑與搖擺的箭刺之中出離,這就是根除我慢。’
“什麼是應生起的六法呢?六常住:一位比丘眼看到色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耳聽到聲……鼻嗅到香……舌嚐到味……身感到觸……意想到法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這就是應生起的六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六法呢?六無上:無上的見、無上的聞、無上的得、無上的修學、無上的奉事、無上的念。這就是應深知的六法了。
“什麼是應證得的六法呢?六無比智。這就是應證得的六法了。
“什麼是六無比智呢?賢友們,一位比丘具有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手掌能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梵世間。
“一位比丘有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能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能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
“一位比丘能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
“一位比丘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一位比丘能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一位比丘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如來徹底覺悟這六十法,這六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8. “賢友們,七法帶來多助益,七法應修,七法應遍知,七法應捨棄,七法帶來減損,七法帶來增長,七法難掌握,七法應生起,七法應深知,七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七法呢?七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七法了。
“什麼是應修的七法呢?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這就是應修的七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七法呢?七識住。這就是應遍知的七法了。
“什麼是七識住呢?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就正如一些人、一些天、一些惡趣眾生那樣。這是第一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但同樣的想,就正如梵天眾和初禪天那樣。這是第二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但不同的想,就正如光音天那樣。這是第三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同樣的想,就正如遍淨天那樣。這是第四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思維各種想,投生至空無邊處天。這是第五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投生至識無邊處天。這是第六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投生至無所有處天。這是第七識住。
“什麼是應捨棄的七法呢?七種性向:貪著的性向、厭惡的性向、見的性向、疑惑的性向、我慢的性向、有貪的性向、無明的性向。這就是應捨棄的七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七法呢?七不正法:沒有信、沒有慚、沒有愧、沒有聞、懈怠、失念、劣慧。這就是帶來減損的七法了。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七法呢?七正法:有信、有慚、有愧、有聞、作出精進、保持念、有智慧。這就是帶來增長的七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七法呢?七善人法:知法、知義、知己、知量、知時、知眾、知人。這就是難掌握的七法了。
“什麼是應生起的七法呢?七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捨棄想、無欲想、息滅想。這就是應生起的七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七法呢?七種受讚之處:一位比丘熱衷於修學,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習法,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清除渴愛,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靜處,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精進,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明念,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洞見,熱誠一直不會退卻。這就是應深知的七法了。
“什麼是應證得的七法呢?七種漏盡之力。這就是應證得的七法了。
“什麼是七種漏盡之力呢?賢友們,一位漏盡比丘以正慧如實善見所有行無常,這就是一種漏盡之力,能為比丘帶來漏盡及知自己得到漏盡。
“賢友們,再者,一位漏盡比丘以正慧如實善見欲樂如火坑,這就是一種漏盡之力,能為比丘帶來漏盡及知自己得到漏盡。
“賢友們,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內心傾向遠離,朝向遠離,邁向遠離,確立遠離,對出離感到歡喜,終止所有有漏法,這就是一種漏盡之力,能為比丘帶來漏盡及知自己得到漏盡。
“賢友們,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四念處,這就是一種漏盡之力,能為比丘帶來漏盡及知自己得到漏盡。
“賢友們,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五根,這就是一種漏盡之力,能為比丘帶來漏盡及知自己得到漏盡。
“賢友們,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七覺支,這就是一種漏盡之力,能為比丘帶來漏盡及知自己得到漏盡。
“賢友們,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八正道,這就是一種漏盡之力,能為比丘帶來漏盡及知自己得到漏盡。
“如來徹底覺悟這七十法,這七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第一誦完
1. “賢友們,八法帶來多助益,八法應修,八法應遍知,八法應捨棄,八法帶來減損,八法帶來增長,八法難掌握,八法應生起,八法應深知,八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八法呢?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八種原因和條件。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八法了。
“什麼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八種原因和條件呢?賢友們,一位比丘依止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來生活,保持一份深厚的慚愧心、敬愛心和尊敬心。這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第一種原因和條件。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依止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來生活,保持一份深厚的慚愧心、敬愛心和尊敬心,時常前往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那裏問問題、問義理,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為他揭開遮蔽,使他清晰明白,令他清除疑惑。這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第二種原因和條件。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聽法之後,在身遠離、心遠離兩種遠離之中修行取證。這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第三種原因和條件。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這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第四種原因和條件。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這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第五種原因和條件。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這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第六種原因和條件。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這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第七種原因和條件。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持續觀察五取蘊的生與滅:這是色,這是色的集起,這是色的滅除;這是受,這是受的集起,這是受的滅除;這是想,這是想的集起,這是想的滅除;這是行,這是行的集起,這是行的滅除;這是識,這是識的集起,這是識的滅除。這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第八種原因和條件。
“什麼是應修的八法呢?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是應修的八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八法呢?八種世間法:得、失、譽、毀、稱、譏、樂、苦。這就是應遍知的八法了。
“什麼是應捨棄的八法呢?八邪道: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這就是應捨棄的八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八法呢?八種懈怠。這就是帶來減損的八法了。
“什麼是八種懈怠呢?賢友們,一個比丘在需要做事務的時候,心想:‘我將要做事務,這會使我身體疲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一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做完事務的時候,心想:‘我已做完事務,做事務使我身體疲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二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需要走路的時候,心想:‘我將要走路,這會使我身體疲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三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走完路的時候,心想:‘我已走完路,走路使我身體疲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四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不能取得滿缽,他心想:‘我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不能取得滿缽,這使我身體疲累,不適合修習,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五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取得滿缽,他心想:‘我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取得滿缽,這使我身體飽脹沉重,不適合修習,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六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生小病的時候,心想:‘我生了小病,這段時間我需要休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七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從疾病中復原不久,心想:‘我從疾病中復原不久,身體虛弱,不適合修習,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八種懈怠。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八法呢?八種精進。這就是帶來增長的八法了。
“什麼是八種精進呢?賢友們,一位比丘在需要做事務的時候,心想:‘我將要做事務,這會使我不易專心在佛陀的教誡之中作意,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一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做完事務的時候,心想:‘我已做完事務,做事務時我不能專心在佛陀的教誡之中作意,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二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需要走路的時候,心想:‘我將要走路,這會使我不易專心在佛陀的教誡之中作意,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三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走完路的時候,心想:‘我已走完路,走路時我不能專心在佛陀的教誡之中作意,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四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不能取得滿缽,他心想:‘我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不能取得滿缽,這使我身體輕快,適合修習,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五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取得滿缽,他心想:‘我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取得滿缽,這使我身體有力,適合修習,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六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生小病的時候,心想:‘我生了小病,這是有可能變得嚴重的,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七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從疾病中復原不久,心想:‘我從疾病中復原不久,這是有可能再次復發的,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八種精進。
“什麼是難掌握的八法呢?八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這就是難掌握的八法了。
“什麼是八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呢?賢友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他說帶來平息、湼槃、正覺的法義,是由善逝所講授的法義,但這個眾生投生在地獄之中。這是第一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但這個眾生投生在畜生之中。這是第二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但這個眾生投生在餓鬼之中。這是第三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但這個眾生投生在長壽天之中。這是第四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但這個眾生投生在沒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到達的邊地、未開化、沒有知識的地方之中。這是第五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這個眾生投生在文明國家之中,但他帶著邪見:‘沒有布施;沒有祭祀;沒有祭品;沒有苦樂業的果報;沒有今生;沒有他世;沒有父恩;沒有母恩;沒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沒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 這是第六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賢友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他說帶來平息、湼槃、正覺的法義,是由善逝所講授的法義,這個眾生投生在文明國家之中,但他劣慧、遲鈍、昏昧,沒有能力分辨什麼是善說或不善說的義理。這是第七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賢友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沒有出現於世上,沒有人說帶來平息、湼槃、正覺的法義,沒有由善逝所講授的法義,但這個眾生投生在文明國家之中,他具有智慧、不遲鈍、不昏昧,有能力分辨什麼是善說或不善說的義理。這是第八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什麼是應生起的八法呢?八大人覺──偉大的人反思法義:‘這是少欲之法,不是多欲之法;這是知足之法,不是不知足之法;這是遠離之法,不是世俗之法;這是精進之法,不是懈怠之法;這是保持念之法,不是失念之法;這是有定之法,不是沒有定之法;這是智慧之法,不是劣慧之法;行踐此法的人喜歡清除戲論,不喜歡戲論。’ 這就是應生起的八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八法呢?八勝處。這就是應深知的八法了。
“什麼是八勝處呢?一個內有色想的人,少觀看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一勝處。
“一個內有色想的人,多觀看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二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少觀看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三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多觀看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四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藍色的外色: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有如觀看亞麻花那樣,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或有如觀看藍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五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黃色的外色: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有如觀看迦尼迦羅花那樣,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或有如觀看黃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六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紅色的外色: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有如觀看木槿花那樣,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或有如觀看紅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七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白色的外色: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有如觀看草藥星那樣,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或有如觀看白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八勝處。
“什麼是應證得的八法呢?八解脫。這就是應證得的八法了。
“什麼是八解脫呢?一個具有色身的人觀看色。這是第一解脫。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外色。這是第二解脫。
“內心只安放在美麗的外相。這是第三解脫。
“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思維各種想,他進入了空無邊處。這是第四解脫。
“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這是第五解脫。
“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這是第六解脫。
“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這是第七解脫。
“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這是第八解脫。
“如來徹底覺悟這八十法,這八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2. “賢友們,九法帶來多助益,九法應修,九法應遍知,九法應捨棄,九法帶來減損,九法帶來增長,九法難掌握,九法應生起,九法應深知,九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九法呢?九如理思維根本法:當有如理思維時,歡悅便會生起;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因為內心有定而有如實知見;因如實知見而有厭離;因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九法了。
“什麼是應修的九法呢?九清淨勤奮支:戒清淨勤奮支;心清淨勤奮支;見清淨勤奮支;度疑清淨勤奮支;道與非道知見清淨勤奮支;道跡知見清淨勤奮支;知見清淨勤奮支;智慧清淨勤奮支;解脫清淨勤奮支。這就是應修的九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九法呢?九種眾生住處。這就是應遍知的九法了。
“什麼是九種眾生住處呢?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就正如一些人、一些天、一些惡趣眾生那樣。這是第一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但同樣的想,就正如梵天眾和初禪天那樣。這是第二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但不同的想,就正如光音天那樣。這是第三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同樣的想,就正如遍淨天那樣。這是第四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沒有想、沒有受,就正如無想有情天那樣。這是第五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思維各種想,投生至空無邊處天。這是第六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投生至識無邊處天。這是第七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投生至無所有處天。這是第八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投生至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第九種眾生住處。
“什麼是應捨棄的九法呢?九愛根本法:以愛為條件而有尋求;以尋求為條件而有所得;以所得為條件而有區別心;以區別心為條件而有貪欲;以貪欲為條件而有愛著;以愛著為條件而有執取;以執取為條件而有吝嗇;以吝嗇為條件而有防範;以防範為原因,便會有手拿棒杖、手拿武器、爭吵、爭罵、爭執、不和、兩舌、妄語等各種惡不善法產生。這就是應捨棄的九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九法呢?九種敵意的成因:因曾受傷害而生敵意,因正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將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喜愛的人曾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喜愛的人正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喜愛的人將受傷害而生敵意;因不喜愛的人曾受幫助而生敵意,因不喜愛的人正受幫助而生敵意,因不喜愛的人將受幫助而生敵意。這就是帶來減損的九法了。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九法呢?九種敵意的清除:雖曾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正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將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喜愛的人曾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喜愛的人正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喜愛的人將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不喜愛的人曾受幫助,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不喜愛的人正受幫助,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不喜愛的人將受幫助,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這就是帶來增長的九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九法呢?九種不同:以各種不同的 ‘界’ 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 ‘觸’ ;以各種不同的觸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 ‘受’ ;以各種不同的受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 ‘想’ ;以各種不同的想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 ‘思維’ ;以各種不同的思維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 ‘願欲’ ;以各種不同的願欲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 ‘熱切’ ;以各種不同的熱切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 ‘尋求’ ;以各種不同的尋求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 ‘所得’ 。這就是難掌握的九法了。
“什麼是應生起的九法呢?九想:不淨想、死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捨棄想、無欲想。這就是應生起的九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九法呢?九種次第安住。這就是應深知的九法了。
“什麼是九種次第安住呢?賢友們,一位比丘的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
“賢友們,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
“賢友們,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
“賢友們,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
“賢友們,他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思維各種想,他進入了空無邊處。
“賢友們,他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
“賢友們,他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
“賢友們,他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
“賢友們,他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
“什麼是應證得的九法呢?九種次第息滅:在進入初禪時,貪欲想息滅;在進入二禪時,覺觀息滅;在進入三禪時,喜息滅;在進入四禪時,呼吸息滅;在進入空無邊處時,色想息滅;在進入識無邊處時,空無邊處想息滅;在進入無所有處時,識無邊處想息滅;在進入非想非非想處時,無所有處想息滅;在進入想受滅盡定時,想和受息滅。這就是應證得的九法了。
“如來徹底覺悟這九十法,這九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3. “賢友們,十法帶來多助益,十法應修,十法應遍知,十法應捨棄,十法帶來減損,十法帶來增長,十法難掌握,十法應生起,十法應深知,十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十法呢?十種帶來助益之法。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十法了。
“什麼是十種帶來助益之法呢?賢友們,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是別人的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易受教,具有易教之法,有耐性,善巧受持教法。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為同修做任何辛勞的工作都熟練、不懶惰,有觀察力,有能力,有認知力。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有求法的意欲,喜歡受持法義,對法和律有濃厚的歡悅。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對各種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知足。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什麼是應修的十法呢?十遍處: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地,上方、下方、四角都是地,純一無雜、沒有邊際;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水……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火……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風……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藍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黃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紅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白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虛空……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心識,上方、下方、四角都是心識,純一無雜、沒有邊際。這就是應修的十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十法呢?十處: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這就是應遍知的十法了。
“什麼是應捨棄的十法呢?十邪道: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這就是應捨棄的十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十法呢?十不善業道: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這就是帶來減損的十法了。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十法呢?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這就是帶來增長的十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十法呢?十種聖者的居所:一位比丘捨棄五支、具有六支、守護一種東西、有四種行事的依據、驅除凡夫的哲理、終止各種尋求、思維不激盪、身行猗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這就是難掌握的十法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捨棄的五支呢?貪欲、瞋恚、昏睡、掉悔、疑惑。這就是一位比丘捨棄的五支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具有的六支呢?一位比丘眼看到色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耳聽到聲……鼻嗅到香……舌嚐到味……身感到觸……意想到法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這就是一位比丘具有的六支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守護一種東西呢?一位比丘以念守護自心。這就是一位比丘守護一種東西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有四種行事的依據呢?一位比丘經計量後受用供養物,經計量後作出忍受,經計量後作出迴避,經計量後作出驅除。這就是一位比丘有四種行事的依據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驅除凡夫的哲理呢?一位比丘除卻、驅除、放下、吐出、解除、斷除、離棄所有凡夫沙門婆羅門的哲理。這就是一位比丘驅除凡夫的哲理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終止各種尋求呢?一位比丘捨棄欲尋求,捨棄有尋求,猗息在梵行尋求之中。這就是一位比丘終止各種尋求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思維不激盪呢?一位比丘捨棄貪欲的思維,捨棄瞋恚的思維,捨棄惱害的思維。這就是一位比丘思維不激盪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身行猗息呢?一位比丘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這就是一位比丘身行猗息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心善解脫呢?一位比丘內心從貪欲之中解脫出來,從瞋恚之中解脫出來,從愚癡之中解脫出來。這就是一位比丘心善解脫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慧善解脫呢?一位比丘知道自己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知道自己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瞋恚,知道自己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愚癡。這就是一位比丘慧善解脫了。
“什麼是應生起的十法呢?十想:不淨想、死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捨棄想、無欲想、息滅想。這就是應生起的十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十法呢?十種消失:正見能令邪見消失,能令各種以邪見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消失,能令各種以正見為緣所帶來的善法修習完滿;正思維能令邪思維消失……正語能令邪語消失……正業能令邪業消失……正命能令邪命消失……正精進能令邪精進消失……正念能令邪念消失……正定能令邪定消失……正智能令邪智消失……正解脫能令邪解脫消失,能令各種以邪解脫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消失,能令各種以正解脫為緣所帶來的善法修習完滿。這就是應深知的十法了。
“什麼是應證得的十法呢?十無學法:無學的正見、無學的正思維、無學的正語、無學的正業、無學的正命、無學的正精進、無學的正念、無學的正定、無學的正智、無學的正解脫。這就是應證得的十法了。
“如來徹底覺悟這一百法,這一百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舍利弗尊者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第二誦完
◆ 長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