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MN 101|天湖經 Devadaha Sutta

蕭式球譯

一零一.天湖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釋迦人一個名叫天湖的市鎮。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一些沙門婆羅門這樣說,他們持這種見解:‘人們各種樂、苦或不苦不樂的經歷,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的。以苦行消除舊業,不再產生新業,之後業便不會繼續流轉。業不會繼續流轉之後就是業的盡除;因為業得到盡除,所以苦得到盡除;因為苦得到盡除,所以感受得到盡除;因為感受得到盡除,所有苦都將會消除。’ 比丘們,尼乾子是這樣說的。

  “比丘們,尼乾子這樣說,我會前往他們那裏,然後對他們說:‘尼乾子賢友們,聽說你們的主張是這樣的,這是真的嗎?’

  “比丘們,如果他們答是,我便會對他們說:‘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能否知道,自己有過去生還是沒有過去生呢?’

  “ ‘賢友,不能。’

  “ ‘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能否知道,自己過去生有做惡業還是沒有做惡業呢?’

  “ ‘賢友,不能。’

  “ ‘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能否知道,自己過去生做過什麼樣的惡業呢?’

  “ ‘賢友,不能。’

  “ ‘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能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苦已經消除,有多少苦還待消除,還要消除多少苦才能將所有苦消除呢?’

  “ ‘賢友,不能。’

  “ ‘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能否知道,怎樣在現生之中捨棄不善法、奉行善法呢?’

  “ ‘賢友,不能。’

  “ ‘尼乾子賢友們,聽你們所說,你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過去生還是沒有過去生;不知道自己過去生有做惡業還是沒有做惡業;不知道自己過去生做過什麼樣的惡業;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苦已經消除,有多少苦還待消除,還要消除多少苦才能將所有苦消除;不知道怎樣在現生之中捨棄不善法、奉行善法──在這樣的情形下,你們宣說 “人們各種樂……所有苦都將會消除” 這種主張是不適當的。

  “ ‘尼乾子賢友們,如果你們知道自己有過去生還是沒有過去生;知道自己過去生有做惡業還是沒有做惡業;知道自己過去生做過什麼樣的惡業;知道自己有多少苦已經消除,有多少苦還待消除,還要消除多少苦才能將所有苦消除;知道怎樣在現生之中捨棄不善法、奉行善法──在這樣的情形下,你們宣說 “人們各種樂……所有苦都將會消除” 這種主張才是適當的。

  “ ‘尼乾子賢友們,就正如一個中了箭的人,那支箭塗上了劇毒,他因此而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他的親友找來一位醫生為他治療箭傷,那個醫生用刀為他切割傷口,他因此而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那個醫生用探針為他探查箭患,他因此而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那個醫生為他拔箭,他因此而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那個醫生用藥物為他敷傷口,他因此而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過了一些時候,他的傷患癒合了,沒有病痛,身體舒暢、自在,行動自如,可以隨心所到處走。他心想:“之前我中了毒箭,我因此而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我的親友找來一位醫生為我治療箭傷,那個醫生用刀為我切割傷口,我因此而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那個醫生用探針為我探查箭患,我因此而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那個醫生為我拔箭,我因此而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那個醫生用藥物為我敷傷口,我因此而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現在我的傷患癒合了,沒有病痛,身體舒暢、自在,行動自如,可以隨心所到處走。”

  “ ‘尼乾子賢友們,同樣地,如果你們知道自己有過去生還是沒有過去生;知道自己過去生有做惡業還是沒有做惡業;知道自己過去生做過什麼樣的惡業;知道自己有多少苦已經消除,有多少苦還待消除,還要消除多少苦才能將所有苦消除;知道怎樣在現生之中捨棄不善法、奉行善法──在這樣的情形下,你們宣說 “人們各種樂……所有苦都將會消除” 這種主張才是適當的。

  “ ‘尼乾子賢友們,由於你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過去生還是沒有過去生;不知道自己過去生有做惡業還是沒有做惡業;不知道自己過去生做過什麼樣的惡業;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苦已經消除,有多少苦還待消除,還要消除多少苦才能將所有苦消除;不知道怎樣在現生之中捨棄不善法、奉行善法──因此在這樣的情形下,你們宣說 “人們各種樂……所有苦都將會消除” 這種主張是不適當的。’

  “比丘們,當我說了這番話後,他們或會這樣對我說:‘賢友,尼乾陀.若提子是一位全知者、全見者;無論行走、站立、睡覺、睡醒,這種無所不知的知見都一直常在,保持不失。他對我們說:“弟子賢友們,你們過去做了惡業,以嚴厲的苦行把這些惡業消除吧!在現生約束身、約束口、約束意,之後便不會產生惡業!以苦行消除舊業,不再產生新業,之後業便不會繼續流轉。業不會繼續流轉之後就是業的盡除;因為業得到盡除,所以苦得到盡除;因為苦得到盡除,所以感受得到盡除;因為感受得到盡除,所有苦都將會消除。” 我們喜歡這套教義,接受這套教義;我們對尼乾陀.若提子的說話心感高興。’

  “比丘們,當尼乾子說了這番話後,我會對他們這樣說:‘尼乾子賢友們,有五種東西當下會發現不一定是對的。這五種東西是什麼呢?就是敬信、信願、傳統、推想、所受持的見。尼乾子賢友們,這五種東西當下會發現不一定是對的。你們對老師所說到的過去帶著什麼樣的敬信,帶著什麼樣的信願,帶著什麼樣的傳統,帶著什麼樣的推想,帶著什麼樣的見呢?’

  “比丘們,當我這樣說的時候,便看不見他們當中有任何如法的答辯。

  “比丘們,再者,我會對他們說:‘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認為怎樣,在你們劇烈修行,劇烈精勤的時候,是否會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在你們不劇烈修行,不劇烈精勤的時候,是否不會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呢?’

  “ ‘喬答摩賢友,在我們劇烈修行,劇烈精勤的時候,會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在我們不劇烈修行,不劇烈精勤的時候,不會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

  “ ‘尼乾子賢友們,聽你們所說,在你們劇烈修行,劇烈精勤的時候,會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在你們不劇烈修行,不劇烈精勤的時候,不會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在這樣的情形下,你們宣說 “人們各種樂……所有苦都將會消除” 這種主張是不適當的。

  “ ‘尼乾子賢友們,如果在你們劇烈修行,劇烈精勤的時候,會持續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在你們不劇烈修行,不劇烈精勤的時候,也會持續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在這樣的情形下,你們宣說 “人們各種樂……所有苦都將會消除” 這種主張才是適當的。

  “ ‘尼乾子賢友們,在你們劇烈修行,劇烈精勤的時候,會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在你們不劇烈修行,不劇烈精勤的時候,不會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你們劇烈修行、劇烈精勤而為自己親身帶來劇烈、刺骨的苦受,全是因為無明、無智、迷癡,主張 “人們各種樂……所有苦都將會消除” 所導致的結果。’

  “比丘們,當我這樣說的時候,也是看不見他們當中有任何如法的答辯。

     “比丘們,再者,我會對他們說:‘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認為怎樣,那些現生領受的業,能否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來生領受呢?’

  “ ‘賢友,不能。’

  “ ‘那些來生領受的業,能否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現生領受呢?’

  “ ‘賢友,不能。’

  “ ‘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認為怎樣,那些帶來樂受的業,能否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帶來苦受呢?’

  “ ‘賢友,不能。’

  “ ‘那些帶來苦受的業,能否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帶來樂受呢?’

  “ ‘賢友,不能。’

  “ ‘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認為怎樣,那些成熟的業,能否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不成熟呢?’

  “ ‘賢友,不能。’

  “ ‘那些不成熟的業,能否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成熟呢?’

  “ ‘賢友,不能。’

  “ ‘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認為怎樣,那些領受很多的業,能否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領受很少呢?’

  “ ‘賢友,不能。’

  “ ‘那些領受很少的業,能否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領受很多呢?’

  “ ‘賢友,不能。’

  “ ‘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認為怎樣,那些要領受的業,能否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不用領受呢?’

  “ ‘賢友,不能。’

  “ ‘那些不用領受的業,能否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要領受呢?’

  “ ‘賢友,不能。’

  “ ‘尼乾子賢友們,聽你們所說,那些現生領受的業,不能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來生領受;那些來生領受的業,不能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現生領受;那些帶來樂受的業,不能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帶來苦受;那些帶來苦受的業,不能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帶來樂受;那些成熟的業,不能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不成熟;那些不成熟的業,不能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成熟;那些領受很多的業,不能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領受很少;那些領受很少的業,不能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領受很多;那些要領受的業,不能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不用領受;那些不用領受的業,不能通過修行或精勤,使它變成要領受──在這樣的情形下,尼乾子的修行是沒有果報的,尼乾子的精勤是沒有果報的。’

  “比丘們,這就是尼乾子的主張。尼乾子的主張有十處受人如法譴責的地方。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的,那麼,尼乾子過往生一定是常做惡業,所以現在領受這種劇烈、刺骨的苦受。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的,那麼,尼乾子一定是由邪惡的大自在天所化現,所以現在領受這種劇烈、刺骨的苦受。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際遇而來的,那麼,尼乾子一定是碰上很壞的際遇,所以現在領受這種劇烈、刺骨的苦受。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出身而來的,那麼,尼乾子一定是出身不好,所以現在領受這種劇烈、刺骨的苦受。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現生的行為而來的,那麼,尼乾子一定是現生做了惡行,所以現在領受這種劇烈、刺骨的苦受。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的,尼乾子便會受人譴責;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不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的,尼乾子依然受人譴責。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的,尼乾子便會受人譴責;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不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的,尼乾子依然受人譴責。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際遇而來的,尼乾子便會受人譴責;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不是因際遇而來的,尼乾子依然受人譴責。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出身而來的,尼乾子便會受人譴責;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不是因出身而來的,尼乾子依然受人譴責。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現生的行為而來的,尼乾子便會受人譴責;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不是因現生的行為而來的,尼乾子依然受人譴責。

  “比丘們,這就是尼乾子的主張。尼乾子的主張有這十處受人如法譴責的地方。

  “比丘們,這種修行是沒有果報的,這種精勤是沒有果報的。

  “比丘們,什麼修行有果報,什麼精勤有果報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不會因苦而令到自己受污損;不會放棄如法所帶來的樂,但也不會沈醉在這些樂之中。他知道:‘以苦為因緣使我精勤修行,精勤修行為我帶來無;以苦為因緣使我修習捨心,修習捨心為我帶來無。’ 他以苦為因緣而精勤修行,精勤修行為他帶來無;他這樣精勤修行。他以苦為因緣而修習捨心,修習捨心為他帶來無;他這樣修習捨心。他以苦為因緣而精勤修行,精勤修行為他帶來無,這時候苦便會枯竭;他以苦為因緣而修習捨心,修習捨心為他帶來無,這時候苦便會枯竭。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喜歡、心愛、熱愛、熱戀一個女士,如果看見那個女士跟另一個男士站在一起說話、一起談笑、一起大笑──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那個人看見之後會否生起憂、悲、苦、惱、哀呢?”

  “大德,會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那個人喜歡、心愛、熱愛、熱戀一個女士,如果看見那個女士跟另一個男士站在一起說話、一起談笑、一起大笑,是一定會生起憂、悲、苦、惱、哀的。”

  “比丘們,但是,如果那個人心想:‘我喜歡、心愛、熱愛、熱戀這個女士,在我看見這個女士跟另一個男士站在一起說話、一起談笑、一起大笑,是一定會生起憂、悲、苦、惱、哀的。讓我捨棄對這個女士的愛戀吧。’ 於是,他捨棄對這個女士的愛戀。過了一些時候,當他看見那個女士跟另一個男士站在一起說話、一起談笑、一起大笑──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那個人看見之後會否生起憂、悲、苦、惱、哀呢?”

  “大德,不會。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那個人對那個女士無,如果看見那個女士跟另一個男士站在一起說話、一起談笑、一起大笑,是不會生起憂、悲、苦、惱、哀的。”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不會因苦而令到自己受污損;不會放棄如法所帶來的樂,但也不會沈醉在這些樂之中。他知道:‘以苦為因緣使我精勤修行,精勤修行為我帶來無;以苦為因緣使我修習捨心,修習捨心為我帶來無。’ 他以苦為因緣而精勤修行,精勤修行為他帶來無;他這樣精勤修行。他以苦為因緣而修習捨心,修習捨心為他帶來無;他這樣修習捨心。他以苦為因緣而精勤修行,精勤修行為他帶來無,這時候苦便會枯竭;他以苦為因緣而修習捨心,修習捨心為他帶來無,這時候苦便會枯竭。比丘們,這種修行是有果報的,這種精勤是有果報的。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這樣反思:‘當我安住在樂之中的時候,不善法會增加而善法會減少,當我作出會帶來苦的精勤時,不善法會減少而善法會增加。讓我作出會帶來苦的精勤吧。’ 他作出會帶來苦的精勤,他精勤所帶來的苦使他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過了一些時候,他不用作出會帶來苦的精勤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這位比丘作出會帶來苦的精勤,已經取得了果證,因此不用作出會帶來苦的精勤了。

  “比丘們,就正如箭匠燃點兩個火把將箭桿燒熱來鍛直,箭桿鍛直了,過了一些時候,他不用再燃點兩個火把將箭桿燒熱來鍛直。這是什麼原因呢?箭桿已經鍛直了,之後他不用再燃點兩個火把將箭桿燒熱來鍛直。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這樣反思:‘當我安住在樂之中的時候,不善法會增加而善法會減少,當我作出會帶來苦的精勤時,不善法會減少而善法會增加。讓我作出會帶來苦的精勤吧。’ 他作出會帶來苦的精勤,他精勤所帶來的苦使他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過了一些時候,他不用作出會帶來苦的精勤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這位比丘作出會帶來苦的精勤,已經取得了果證,因此不用作出會帶來苦的精勤了。比丘們,這種修行是有果報的,這種精勤是有果報的。

“比丘們,再者,如來出現於世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

  “居士或出身於各種種姓的人聽了這些法義之後,對如來生起了敬信;有了這份敬信,他這樣反思:‘在家生活有很多障礙,是塵垢之道;出家生活有如空曠的地方那樣沒有障礙。在家生活不易生活在圓滿、清淨、如螺那樣潔白的梵行之中。讓我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吧。’ 後來,他捨棄所有財富,捨棄所有親屬,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

  “他成為一位出家人,具有比丘的修學和比丘的正命。他捨棄殺生、遠離殺生,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他捨棄偷盜、遠離偷盜,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取,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要;有一個不偷盜的清淨心。他捨棄非梵行,他是一個梵行者,遠離性行為這世俗的行為。他捨棄妄語、遠離妄語,他說真話、只說真話、誠實、可信賴、說話沒有前後不一。他捨棄兩舌、遠離兩舌、不會說離間別人的話,他幫助分裂的得到復合、喜歡和合、景仰和合、欣樂和合、說使人和合的話。他捨棄惡口、遠離惡口,無論他說什麼,都柔和、悅耳、和藹、親切、有禮、令人歡喜、令人心悅。他捨棄綺語、遠離綺語,他說適時的話、真實的話、有意義的話、和法有關的話、和律有關的話、有價值的話,他在適當的時候說話,說話有道理,適可而止,對人有益。

  “他遠離損害種子和植物的行為;他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遠離觀看跳舞、唱歌、奏樂、表演;遠離花環、香水、膏油、飾物;遠離豪華的大床;遠離接受金銀錢財;遠離接受穀物;遠離接受生肉;遠離接受婦女;遠離接受僕人;遠離接受禽畜;遠離接受農田;遠離替人做信使;遠離做買賣;遠離欺騙的量秤;遠離賄賂、欺騙、詐騙;遠離傷害、殺害、綑綁、攔劫、搶掠。

  “他對能蔽體的衣服知足、對能果腹的食物知足,無論去哪裏,都只是和衣缽隨行。就正如雀鳥和牠的羽翼,無論雀鳥飛去哪裏,都只是和雙翼隨行。同樣地,一位比丘對能蔽體的衣服知足、對能果腹的食物知足,無論去哪裏,都只是和衣缽隨行。他具有聖者之戒蘊,親身體驗沒有過失之樂。

  “他在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

  “他在耳聽到聲之後……

  “他在鼻嗅到香之後……

  “他在舌嚐到味之後……

  “他在身感到觸之後……

  “他在意想到法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他具有聖者之根律儀,親身體驗無染之樂。

  “他在往還的時候,對往還有覺知;在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的時候,對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有覺知;在屈伸身體的時候,對屈伸身體有覺知;在穿衣持缽的時候,對穿衣持缽有覺知;在飲食、咀嚼、感受味覺的時候,對飲食、咀嚼、感受味覺有覺知;在大便、小便的時候,對大便、小便有覺知;在行走、站立、坐下、睡覺、睡醒、說話、靜默的時候,對行走、站立、坐下、睡覺、睡醒、說話、靜默有覺知。

  “他具有聖者之戒蘊、聖者之根律儀、聖者之念和覺知,居住在叢林、樹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曠野、草堆等遠離的住處之中。他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然後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

  “他捨棄世上的貪,超越貪;內心清除了貪

  “他捨棄瞋恚,心中沒有瞋恚,只有利益和悲憫所有眾生;內心清除了瞋恚。

  “他捨棄昏睡,超越昏睡,有光明想,有念和覺知;內心清除了昏睡。

  “他捨棄掉悔,沒有激盪,有一個內裏平靜的心;內心清除了掉悔。

  “他捨棄疑惑,超越疑惑,沒有疑惑;內心清除了對善法的疑惑。

  “他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離開了五、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比丘們,這種修行是有果報的,這種精勤是有果報的。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比丘們,這種修行是有果報的,這種精勤是有果報的。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比丘們,這種修行是有果報的,這種精勤是有果報的。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比丘們,這種修行是有果報的,這種精勤是有果報的。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宿命智。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比丘們,這種修行是有果報的,這種精勤是有果報的。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眾生生死智。他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比丘們,這種修行是有果報的,這種精勤是有果報的。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漏盡智。他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他如實知道什麼是漏,如實知道什麼是漏集,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之道。當他有了以上的知見時,心便從漏、有漏、無明漏之中解脫出來。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他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比丘們,這種修行是有果報的,這種精勤是有果報的。

  “比丘們,這就是如來的主張。如來的主張有十處受人如法讚揚的地方。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的,那麼,如來過往生一定是常做善業,所以現在領受這種無漏的樂受。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的,那麼,如來一定是由吉祥的大自在天所化現,所以現在領受這種無漏的樂受。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際遇而來的,那麼,如來一定是碰上善美的際遇,所以現在領受這種無漏的樂受。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出身而來的,那麼,如來一定是出身善美,所以現在領受這種無漏的樂受。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現生的行為而來的,那麼,如來一定是現生做了善行,所以現在領受這種無漏的樂受。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的,如來便會受人讚揚;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不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的,如來依然受人讚揚。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的,如來便會受人讚揚;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不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的,如來依然受人讚揚。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際遇而來的,如來便會受人讚揚;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不是因際遇而來的,如來依然受人讚揚。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出身而來的,如來便會受人讚揚;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不是因出身而來的,如來依然受人讚揚。

  “比丘們,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全是因現生的行為而來的,如來便會受人讚揚;如果眾生所受的苦與樂不是因現生的行為而來的,如來依然受人讚揚。

  “比丘們,這就是如來的主張。如來的主張有這十處受人如法讚揚的地方。”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天湖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