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第二十章 孩子的無情,我的增益

第一冊•第二十章 鳩摩羅迦葉母比丘尼(Kumāra Kassapamātā)

書名|《心微笑了——佛陀時代的女性證悟道跡》

作者|釋了覺、釋了塵

一位母親而言,最難割捨的就是對孩子的愛。母親對孩子的愛憐沒有歇息之時,無論是在近處或遠處,心都時常掛念著孩子。然而,此深深的情愛,在聖道的進展上將成為牽絆及阻礙。

鳩摩羅迦葉比丘(Kumāra Kassapa)的母親雖是比丘尼,但是她日夜思念孩子如渴思漿。她的孩子鳩摩羅迦葉是一位證得阿羅漢的比丘,為了母親的利益,他以善巧斬斷母親對他的執著,讓母親在聖道上一躍而進,最終獲得最高的道果。

心向出離,靜候時機

鳩摩羅迦葉比丘的母親(無名,但以下將簡稱為鳩摩羅迦葉母)出生在王舍城(Rājagaha)富人之家。經過長久累積善業及遠離俗事,此生是她的最後一生,猶如瓶中的明燈,她的心中燃起聖力的火焰。

鳩摩羅迦葉母(Kumāra Kassapamātā)自幼不樂居家生活,一心嚮往出家,她對父母說:「父母雙親!我居住在俗家,心中並不快樂,我想出家,請給予允諾。」

「孩子!為何你作此言說?這家中有許多財產,你是我們的獨生女,我們絕不允許你出家!」父母如是拒絕她的請求。

她再三懇求父母不果,於是心想:「在父母膝下無法出家,若嫁到夫家,我再請求丈夫給予出家的允許!」

當她已達適婚的年齡時,他嫁入富者之家,成為賢良的妻子,並常積德行善。不久之後,她有了身孕,但是她卻全然不知自己已懷妊。

那時,城中歡度節慶,舉城裝飾得猶如天人之都。她在這熱鬧的節慶時,不塗香水、不佩戴飾品,一如平日的樸素裝束前往城中歡度節慶。她的丈夫問:「親愛的妻子!大家在城中慶祝節慶,你為何不嚴飾自身?」

「夫君!這身體充滿三十二種污穢,為何裝飾它?這身體並非由天人、梵天所化生,也不是黃金、摩尼、黃栴檀所造;它更不是從白蓮、赤蓮、青蓮中化生,亦不是由不死的香藥充填而成。這身體是從污穢中受生,由父母所生,具有無常、破壞、磨滅、衰敗、散滅的性質,徒使墓地不斷地擴大而已。」

她接著說︰「這身體是渴愛及執取的所緣,是沉淪在悲哀、憂苦之因。它是萬種疾病的宅舍,是承受業力的容器。身內充滿膿血腐臭,身外常流不淨之物,它是各種蟲類寄居的蟲巢。最終,身體將被送往墓地,以死亡為其終結!這是一切世間的真實現相。」

她以偈言敘述色身的過患︰

筋骨相結合,皮肉覆其身,
污穢藏腹內,真相不現露。

肝臟與膀胱,心肺腎脾臟,
涕唾膽汁膏,九孔常流穢。

眼眵與耳垢,鼻洟口痰唾,
糞便由腸出,汗垢身分泌。

頭腔滿腦髓,屑皮充髮際,
思此為淨者,愚人覆無明。

無限災厄身,堪比為毒樹,
疾病之宅舍,諸苦之積聚。

執棒防鴉狗,閉門防盜寇,
禍由外部來,觸身己命終。

惡臭不淨身,腐爛如糞土,
此身愚人喜,具眼者所賤。1

「夫君!為何我還裝飾此身呢?這不就像是裝飾一具充滿糞穢器的外部嗎?」

她的丈夫聽見她所說的這一番話語,問道:「既然你已見色身的過患,為何不出家呢?」

她喜不自勝,歡喜地說︰「倘若你允許我出家,今日我即出家去!」

「善哉!我允許你出家!」

於是,她的丈夫對僧團作廣大供養,在多位隨從的陪伴下,將她送至提婆達多(Devadatta)所屬的比丘尼僧團出家。她終於得以出家,圓滿一直以來的心願,內心愉悅歡喜。

懷妊出家,未審遭逐

那時,她腹內的胎兒逐漸成形,懷孕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她的手足變得粗大,腹部隆起。比丘尼們問道:「你現在是名妊婦,為何如此?」

「我也不明白其中的緣故,但是我確實持守戒律!」她回答。

比丘尼眾將她帶至提婆達多的面前,向提婆達多稟告:「尊者!這良家女幾經艱辛,方才得到丈夫的允許而出家。但是,她所懷的胎兒日漸明顯,我們不知道這妊婦是在出家前有妊,或是出家後才有身孕?」

提婆達多並不具備作為佛陀的資格,也無佛陀的忍辱與慈悲等德行。他聽了比丘尼們所稟報的情況後,心想:「在我提婆達多的比丘尼僧團竟然有妊娠者,人們將認為我鑑察不明、縱容惡行而對我責難。我應將她逐出僧團!」

於是,提婆達多在未善加考察的情況下,猶如推開岩石球一般,在眾中宣布:「離開!她已不再是比丘尼,將她逐出僧團!」

比丘尼們聽後,起身禮敬,返回尼眾寺院。

那時,鳩摩羅迦葉母比丘尼對比丘尼眾說:「諸位尼師!提婆達多長老並非佛陀,我不是在他座下出家,而是在世間無上士——佛陀尊前出家。別讓我出家的苦心化成泡影,請帶我前往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佛陀尊前!」

比丘尼們同意她的言論,陪伴她從王舍城啟程,步行四十五由旬的路程,漸漸抵達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並向佛陀申述此事。

佛陀心想:「縱然這位年少比丘尼在尚未出家前已妊娠,但是這將讓外道逮得說話的機會︰『沙門喬達摩收留提婆達多棄捨的人!』為斷此謠言,此事應當在國王及侍臣面前判定!」

佛示慈智,復其清白

次日,佛陀召集拘薩羅國波斯匿王(Pasenadi)、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給孤獨長者的長子(Culla Anāthapiṇḍika)、毘舍佉2(Visākhā)及其他著名的長者前來。

在黃昏時分,佛陀集合四眾弟子,在眾中授權持戒第一的優婆離尊者(Upāli)明察此事,以作出判決。

佛陀對優婆離尊者說:「優婆離!你在四眾面前,清楚地宣布這位年少比丘尼之事。」

優婆離尊者回答:「謹遵世尊的指示。」

於是,優婆離尊者在四眾當中,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在波斯匿王及大眾面前,請毘舍佉審察:「毘舍佉!確定這少年比丘尼的出家日期為何月何日後,應能確認她懷妊的日期究竟是在出家前或出家後。」

毘舍佉應諾:「謹遵尊者所說!」

毘舍佉在周圍拉起帷幕,在簾內檢查鳩摩羅迦葉母比丘尼的手足及臍腹,然後比較月、日,推算她懷孕的時間。以此,毘舍佉確認她在未出家前就已懷妊。

毘舍佉以充足的證據,前往優婆離尊者面前彙報此事。優波離尊者隨即在四眾面前證明這位比丘尼的清白。她並無違犯戒律,是潔白之身。佛陀讚揚優婆離尊者在此具有爭議性的事件上,作出了適當的裁決。

於是,鳩摩羅迦葉母向佛陀及比丘僧團作禮,與比丘尼眾前往居住的尼眾寺院。

王保育兒,七歲出家

當懷孕足月時,她生下一名健康的男嬰,此男嬰漂亮得猶如純金打造的雕像。

有一天,當波斯匿王經過比丘尼住處附近時,聽見嬰兒啼哭的聲音,他詢問身邊的侍臣。

侍臣們回答:「大王!這是那位年少比丘尼所產下的孩子,是那嬰兒的啼哭聲!」

波斯匿王說:「比丘尼作為保姆,在修行上將有諸多障礙,我將保育那名嬰兒!」

於是,波斯匿王將那名嬰兒交付到王宮的宮女手中,以王子的資格養育。波斯匿王為他取名為迦葉(Kassapa),以迦葉王子之名將他扶養長大。人人待他如王子,稱他為鳩摩羅迦葉(Kumāra Kassapa),意為「迦葉童子」。

當鳩摩羅迦葉七歲之時,有一次他與孩子們遊戲而擊打一群孩子。孩子們大聲哭喊:「我們被那無父、無母的孩子擊打了!」

鳩摩羅迦葉聽見小孩的話語,立即奔跑至波斯匿王之處,對他說:「陛下!他們說我沒有父母,究竟誰是我的母親?」

波斯匿王隨意指向公主們而說:「她們是你的母親。」

「我不可能有那麼多母親,事實上,生我的母親僅有一人,請告訴我她是誰。」

波斯匿王心想:「我無法欺騙這小男孩。」因此如實地對鳩摩羅迦葉說:「親愛的男孩!你的母親是位比丘尼,我從比丘尼寺院將你帶來此處。」

於是,鳩摩羅迦葉對波斯匿王說:「陛下!請允許我出家。」

波斯匿王允諾:「親愛的孩子!我允許你出家。」波斯匿王將七歲的鳩摩羅迦葉帶至佛陀尊前出家。

愛子之心,瞬間捨下

當鳩摩羅迦葉已達成年時,他受比丘具足戒。在聽聞佛陀宣說《蟻塚經》3(Vammikasuttaṃ)後,他在安陀林(Andhavana)精進禪修,短時間內證得阿羅漢果,並在林中度過十二年。鳩摩羅迦葉比丘在佈教說法上尤其卓越,對佛陀教法的巧妙詮說,猶如空中的滿月般圓滿明耀,佛陀讚譽他為「妙說第一比丘」4

居住林中十二年間,鳩摩羅迦葉母比丘尼未曾見過他,對兒子鳩摩羅迦葉比丘牽掛思念,不時涕零如雨。有一天,她在托缽路上巧遇目盼心思的孩子鳩摩羅迦葉比丘,多年的思念之情涌上心頭,她淚眼盈眶地衝前去,跪倒在鳩摩羅迦葉比丘尊前哭喊著:「我的兒子!我的兒子!」

隨後,她站起身子將尊者抱在懷裡。此時,鳩摩羅迦葉比丘心想:「倘若此時我對她說柔軟慈愛之語,我將使她毀滅。」

鳩摩羅迦葉為了母親的福祉,不惜示以怒目之相,令母親斷除對他的執著。於是,他將母親推開,並說:「你身為比丘尼,怎麼連對兒子的情愛都無法割捨呢?」

鳩摩羅迦葉母比丘尼心想:「他說話粗暴如匪徒!」

她再次對鳩摩羅迦葉比丘說:「親愛的兒子!你在說什麼呢?」

「你身為比丘尼,怎麼連對兒子的情愛都無法割捨呢?」尊者以嚴苛的語氣,重複相同的話語。

聽到這番嚴厲的指責,她心想:「啊!為了他,我十二年間無法克制自己的眼淚!然而,他卻待我這般鐵石心腸,以如此的話語苛責我,我還需再為他付出些什麼嗎?」

在那瞬間,她徹底放下對兒子的執著。在當天,她去除根深蒂固的無明,證得阿羅漢果,斷除諸漏而解脫輪迴。

受菩薩恩,慈霑無際

某日午後,佛陀托鉢歸來,教誡比丘後進入香室(Gandhakuṭi)。比丘們在日暮時,集於法堂互相談論:「諸位賢友!提婆達多並不具備作佛的資格,也不具足忍辱慈悲等德行,令鳩摩羅迦葉比丘與他的母親長老尼險些陷入破滅及毀壞。然而,佛陀具有法王的資格,並具足忍辱慈悲,使他們母子倆生起信心!」比丘們宣揚讚歎佛陀的威德。

那時,佛陀進入法堂坐於法座上,問道︰「比丘們!你們集合在此處,正談論何事呢?」

比丘們回答︰「世尊!我們正談論佛陀的威德。」並將所談論的內容如實稟報佛陀。

於是,佛陀道出以下偈言︰

自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
自己善調御,獲難得依所。5

自己成為自己的皈依,他人並不是真正的依靠。妥善調御自己的人,獲得難得的依怙——阿羅漢果。

佛陀接著對比丘們說:「比丘們!我成為他們的依止及助緣,並非始於今日。在過去生,我亦是他們的依止。」於是,佛陀述說《榕鹿本生經》6(Nigrodha Jātaka)。

昔日,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梵與王(Brahmadatta)治國時,菩薩是榕鹿王,在其近處有枝鹿王,兩隻鹿王的身體皆呈黃金色,各有五百鹿眷屬。

那時,波羅奈王喜愛狩鹿,每一餐無獸肉而不歡。為了滿足國王的口腹之,人們將榕鹿與枝鹿從森林趕入御花園,送給國王作為每日的食物。

當國王前往觀看鹿群時,他發現兩匹特別的金鹿,於是下令保護這兩匹金鹿不被殺害。往後的每一日,有時由國王親自持箭射殺一隻鹿,有時則由廚夫射殺。但鹿兒見弓箭皆恐懼逃亡,每次總有二至三隻受傷、病痛而死。

鹿兒將此事禀告菩薩榕鹿王,於是菩薩向枝鹿王建議︰「雖然所有的鹿隻最終都難逃被殺的命運,但是今後不要再讓國王使用弓箭射鹿。為避免鹿隻驚慌而造成更多傷亡,不如我們立下規定,讓鹿隻們按照順序自己往斷頭臺赴死。一日由榕鹿的眷屬,一日由枝鹿的眷屬,依序前往斷頭臺橫臥受宰!廚夫可以前往拿取橫臥的鹿,如此可避免更多鹿隻受傷。」枝鹿王同意這項建議。

某日,輪到枝鹿群中一隻懷妊的鹿赴死。那隻鹿希望能生下小鹿後再去斷頭臺,然而枝鹿王並不許可。於是,那隻懷妊的鹿前去向菩薩榕鹿王求救,菩薩為幫那隻懷妊的鹿,親自代替它前往斷頭臺橫臥。

當廚夫見色身金黃的榕鹿王躺在斷頭臺,他向國王報告此事。國王在侍從的簇擁下,乘車至斷頭臺,見榕鹿王而問道︰「鹿王!我已賜你免死,為何你還躺在此處?」

「大王!有一隻懷孕的鹿隻前來求我推遲他的死期,我無法將一隻鹿的痛苦轉移給另一隻,因此我獻出自己的生命,躺臥在此處代替牠受死。」

國王為之動容,說道︰「色身金黃的鹿王!即使在人類當中,我亦未曾見具備如你這般忍辱、慈悲、憐憫者。由於你的福蔭,感得我的心地清淨。請你起來吧!我保證你與懷妊鹿隻的安全。」

「大王!我們倆獲得保證,其餘的鹿怎辦?」

「其餘的鹿,我也保證它們的生命安全。」

「大王!御花園裡的鹿獲得保證,御花園外的鹿怎辦?」

「我也保證它們的生命安全。」

「大王!鹿獲得保證,其他的四足禽獸怎辦?」

「我也保證它們的生命安全。」

「大王!四足禽獸獲得保證,鳥類怎辦?」

「我也保證它們的生命安全。」

「大王!鳥類獲得保證,水栖魚類怎辦?」

「我也保證它們的生命安全。」

榕鹿王請國王保證一切生物的生命安全後,站起來勸導國王遵守五戒,說道︰「大王!遵行正道吧!在父母、子女、婆羅門、長者、市民、農夫之間遵行正道,如此命終之後將轉生於天界。」

受榕鹿王的忍辱慈悲所感化,國王從此受持五戒而不傷害眾生。

佛陀說,枝鹿王是提婆達多,其眷屬是提婆達多的眷族;那隻懷妊的鹿是長老尼,其子是鳩摩羅迦葉,國王是阿難,榕鹿王即是佛陀。

鳩摩羅迦葉母子在過去生已曾獲得菩薩的幫助,在此生她亦因佛陀的慈悲,而未失去比丘尼的身分及錯失證悟的因緣。

若心尚未見愛之苦,則不容易放下對愛的執著。由於過度思念孩子,鳩摩羅迦葉母比丘尼一度無法在聖道上邁進。阿羅漢兒鳩摩羅迦葉比丘為助母親在聖道上增益,以大孝心示現怒目之相。當下她的心對世間感到萬念俱灰,由此徹底放下對兒子的執著,宿世的波羅蜜成熟所致,在當天即證得阿羅漢果。

鳩摩羅迦葉母比丘尼止息諸苦,結束累劫對孩子思念掛心之苦,與孩子等同證得最上道果,成為自在解脫的阿羅漢尼。


電子書:

有聲書:

01 孩子的無情,我的增益——鳩摩羅迦葉母比丘尼

Footnotes

  1. 《本生經》12經。
  2. 毘舍佉(Visākhā)被佛陀譽為「布施第一女居士」,請參閱第二冊第三章「這大福報,不是幸運或偶然」。
  3. 《中部》23經。
  4. 《增支部》1集217經。
  5. 《法句經》第160偈。
  6. 《本生經》12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