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看到苦,才會放下——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23年09月20日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指月錄



修行必須要自助,沒有誰可以幫得了誰。高僧大德可以告訴我們路,比如我們來學禪修,比如有些人從中國來,法,並不是在泰國;法,並不是在隆波這裡;法,在我們自己這裡。因此,如果我們想要理解法,就去觀察我們自己。

要去認識、探究自己的身心。要去訓練,要看到當下這一刻我們的身體坐著,看到身體坐著,我們就只是去感覺,坐著的這個身體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呼氣的身體是被覺知的對象,慢慢地去訓練,要看到,這個身體裡面的感覺有時候是苦,有時候是樂;我們要看到我們身體裡面的感覺,它也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比如我們的身體坐著,坐的時間一久就會酸、就會痛。我們要看到,這個身體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酸痛(的感覺)也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慢慢地訓練,直到最後,我們的心,是真的是知者、觀者。然後就會生起兩種境界:第一個是心,是作為感知所緣的心,這個所緣是被覺知、觀察的對象。比如我們看到身體坐著,心是觀者,心跟身體是不同的部分。我們看到身體呼吸,心是知者,呼氣的身體跟心是不同的部分,我們慢慢地去分離。

開發智慧,起步的階段,在於我們把身心能夠分離。分離的方法其實並沒有什麼很複雜的,坐著,看到身體坐著;呼吸,(看到)身體在呼吸;動、停,(看到)身體在動、身體在停,心是觀者;常常地去訓練、覺知,接下來,苦樂在身體裡面生起,就會看到苦樂也是被觀察的對象。苦樂並不只是生起在身體上面,它有時候也會在我們心裡面生起。我們的心裡面有時候有快樂,有時候心裡面也會有痛苦,我們就會看到,苦樂(心方面的苦樂)它也是被觀察的對象。

慢慢去分離。分離,這個稱之為分離蘊。身體,這個是屬於色蘊;苦樂(身和心方面的苦樂)那是屬於受蘊;然後,去訓練不停地去分離,接下來就會看到,還有一個蘊,稱之為行蘊。行蘊,其實也就是心造作好壞,它是純粹的名法。比如,我們的心生氣、我們的心貪、我們的心迷失……我們看到,快樂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因此,心生氣的時候,我們不需要想辦法直接去斷它,要直接去看,這個生氣跟心是不同的部分,生氣是被觀察的對象;貪,也是被觀察的對象;散亂,也是被觀察的對象;萎靡不振,也是被觀察的對象。不停地訓練去觀,直到……包括我們的心,有時候是善的,生起了很勤奮、勤奮地修行,我們也看到所有的善法也是被觀察的對象。不停地去訓練去觀,直到我們能夠分離得開,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感受,也就是身體和心方面苦樂的感覺也是被觀察的對象;行蘊,也就是造作好、造作壞,這個也是被觀察的對象,作為知者、觀者的是心。

最開始會看到心是知者、觀者,接下來我們就會進一步看到,心本身也是被觀察的對象。比如,生氣的心生起了,我們及時地意識到,生氣的心就會滅掉,就會生起了不生氣的心;貪的心生起了我們及時地知道,我們有覺性,在覺性生起的一瞬間,所有的不善法就會自動自發地滅掉。我們不需要去滅掉煩惱習氣,我們的職責並不是滅掉煩惱習氣,因為怎麼樣都滅不完的,很快又會來的。一定要會修行,要看到,煩惱習氣也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不是心。心並沒有煩惱習氣,我們懂得分離。

接下來我們稱之為可以分離蘊了,就分成蘊是一部分、一部分。身體是一個部分、苦樂是一個部分、好壞是一個部分、感知是一個部分。起步的階段,也許是觀身,包括身體,苦樂,還有善、不善都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不停地去觀;接下來,我們就會進一步地提升,心也同樣是被觀察的對象,心一直處在生滅之中。心並不是只有一顆,舊的會滅掉,新的一顆心又會生起,它日日夜夜都是這樣子的。比如我們看到,生氣生起,生氣存在,生氣的心,要知道說這個生氣生起了,但是生氣就會從心裡面跳出去了,然後心就會抽身出來。最開始一旦有覺性及時地知道生氣的心,生氣的心就會滅掉。生氣了知道說,剛才生氣了;在有貪生起的時候,那一刻心是不善心,我們有覺性知道說,貪(生起了)。貪,它也不是心,它就會分離開。因為,生起的新的心是帶著覺性的,新的心是沒有貪的。生氣的心,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生氣的心變成過去了,新的心(知道生氣的那個新的心)已經沒有在生氣了,生氣跟心是不同的部分。

不停地去訓練觀下去,或者是我們觀得更細、或者觀得更快的話,心一會兒跑到眼根,跑去看畫面;一會兒跑去聽聲音;心,一會兒又跑去聞氣味;感受味道;去感知身體方面的接觸;一會兒心跑去想……每一顆心,都是不同的一顆。迷失去看畫面的心,一旦我們有覺性知道說,它迷失去看畫面,迷失去看的心就會滅掉;迷失去聽聲音的心,一旦我們及時地知道,有覺性知道說心迷失去聽聲音,迷失去聽的心就會滅掉,就會生起覺知的心;心跑去想,這個一整天會生起,心跑去想,我們有覺性知道心跑去想,迷失去想的心就會滅掉,就會生起覺知的心來代替。覺知的心只是暫時地存在,很快又會迷失去想、迷失去看、迷失去聽……重新迷失。

一旦及時地知道覺知的心也是生滅的,我們就會看到:生氣的心生了就滅;貪的心生了就滅;散亂、萎靡不振的心生了就滅;覺知的心本身也就生滅的。最後,就會知道,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生了就滅。我們就會見法,證悟到初果的須陀洹。就會明白,有某一個東西生起是自然的,所有的事情都會必然滅去也是自然的事情,心就會願意接受這一點。我們首先必須要常常地去看,去看快樂的心生了就滅;變成了不苦不樂的心,不苦不樂的心也暫時地存在也會滅掉,又會變成快樂的心,或者又會變成苦的心;好的心,生了就滅。比如,我們修行,我們的心很寧靜、很舒服,憶念到佛陀,心是善的,想來想去,結果想到別的地方去了,這個善的心滅掉了,變成了不善的心。包括心本身也是生滅的,這個心是無常的,如果我們以為心是恆常的,我們就會呵護心,讓它快樂、寧靜、好,一直呵護它,最後沒有誰可以呵護得了。

但是如果我們看到事實了,身體也是被觀察的對象,不是「我」;苦、樂也是被觀察的對象,不是「我」;善、不善,也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不是「我」;心本身也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它是生滅的,在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生滅,它也不是「我」。一旦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複,接下來就會清除我們錯誤的見解,誤以為有「我」的錯誤的見解。

那些沒有修行的人,就會以為這個身體是「我」,一旦身體老,就會變成「我」老;身體病就會變成「我」病;身體死就是變成「我」死。或者,他沒有看到苦樂不是「我」,他就會以為怎麼樣才可以讓「我」有快樂?怎麼樣「我」才可以不苦?看到苦樂也是「我」;或者是看到善、不善也是「我」;生氣的時候是「我」生氣了;貪的時候是「我」貪;迷失的時候是「我」迷失;心是善的時候變成「我」是功德的,「我」是善的……這個是屬於錯誤的見解。

如果我們看到身,實際上一直在變化、不是「我」的現象;苦樂不是「我」;善、不善不是「我」;心也不是「我」。一旦看到這樣的事實,苦再沒有任何地方可以生根了。在身體老的時候,變成身體老,不是「我」老;身體病,是身體病,不是「我」病;身體死,變成身體死,不是「我」死;身或心有快樂,就僅僅只是有快樂生起;在我們身心生起了苦樂,身心苦,就僅僅是在身心上面生起了苦,再也不是「我」苦、「我」樂;善、不善生起,就知道生氣生起;這個,再也不是「我」的心是善的,再也不是「我」的心是不善的。並不是說「我」是不善的,「我」是貪、「我」瞋、「我」痴……沒有「我」。不停地去觀察,我們就會有一天就會看到沒有「我」,那個時候,就是稱之為初果的須陀洹。

初果的須陀洹,他有智慧能夠徹見到「我」不存在,生起的五蘊不停地在生滅。我們訓練,是為了要能夠看到這些。接下來,一旦徹見到五蘊不是「我」,起先,依然還會有執著。五蘊,是世間的資產,我們暫時借過來用,但是我們很小氣,我們從別人那個地方借過來的,我們很小氣,不願意還。但是我們不停地修行,我們就會知道,身心,不是什麼好的寶貝。這個身體,充滿了苦;這個心,也充滿了苦。一旦我們徹見到苦,這個稱之為我們知道身體是苦、心是苦、五蘊本身就是苦,一旦我們這麼照見,我們就可以放下。因此,什麼時候看到苦,心就會放下。

起步的階段我們會看到,身體不是「我」、苦樂不是「我」、好壞不是「我」、心不是「我」。看到這個,依然還沒有放下。就類似於我們知道了,我們是借的別人的東西,但是我們很小氣不想還,就依然還會緊抓不放。如果什麼時候我們的覺性智慧更加細膩圓滿了,我們看到身體並不僅僅不是「我」,身體還是苦,好好地去看嘛,身體一直是在被苦在逼迫著,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如果我們能照見到這一點,心就會放下身體。如果我們能看到,心,有的只是苦的多少,不是苦跟樂。比如,我們有快樂,但是如果深一層地看到,依然還摻雜著苦,我們以為有快樂,但是骨子裡很深的地方,其實依然還會有苦參雜著。因此,心有快樂的時候,好好地去體會,我們的心依然還有動搖,心依然在動蕩起伏呢。如果好好地去體會,說有快樂,實際上那只是苦比較少的時候。這個身體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這個心,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如果能照見到這個程度,心,才能夠放下身、才能夠放下心。

如果能夠放下身,就證悟到三果的阿那含,如果能夠放下心,就是四果的阿羅漢,再也不會執著什麼了。全世界的人,包括自己,世界末日全部一起死了,心都不會動搖,再也不會有任何的悲傷。我們就會自由,我們就會對生老病死完全自由自在。我們就會自由於跟所愛的事物分離;我們就會自由於……跟遇到那些我們不喜歡的那些對象;我們就自由於……跟所有的世間我們都會自由自在。那個,是修行的最高終點。

修行,就是為了可以能夠徹底地從世間脫離出來,因為看到世間沒有什麼,有的只是苦。那個稱之為「世間」的,其實就是我們的身跟心,那也是屬於世間的一部分,沒有什麼,只是苦。如果能這麼照見,就可以脫離苦了。苦的終點就是能夠放下心。心,要想能夠放下,必須要看到事實:這個身、這個心並不是什麼好的寶貝,並不是值得緊抓不放的對象,它是純粹的苦,不停地去觀。

起先,還看不到沒有關係,要不停地去看,身體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苦樂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好壞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各種各樣的心也是被觀察的對象,看畫面的心也是被觀察的對象,去聽聲音的心也是被觀察的對象,去嘗味道、去感知身體方面接觸的心、去心方面感知的那個心,也全部都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一直在生滅,而且也控制不了。

觀心,看到的角度是它控制不了。我們命令讓心快樂也不可以、禁止心苦也不可以、命令它好也不行、禁止它壞也不可以,這個稱之為「我們看到無我」;至於我們看到身體不是「我」,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不是「我」,那也是稱之為「看到無我」;苦樂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不是「我」,這個也是看到無我;最後看到心,每一種心也是被觀察的對象,無法控制、控制不了,也是無我的。如果我們能夠命令心,那就可以去命令心只能快樂,可以做得到嗎?命令心不可以苦,可以命令得到嗎?什麼也命令不了,不停地訓練去觀。

隆波今天講給大家聽的,因為有的人能夠明白隆波的講法。舉例,明白的,比如說11號,知道隆波在教什麼。聽法,有時候聽一次聽不明白,那就反覆地去聽。像這個,你明白隆波教的東西能夠感覺得到嗎?在明白法的時候,心是很亮堂的,心很愉悅、很輕鬆、很舒服。

聽法,要不停地去覺知身、不停地去覺知心,不停地去觀。身體動,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苦樂生起,苦樂也是被觀察的對象;好壞生起,好壞也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本身也是被觀察的對象,快樂的心是被觀察的對象、苦樂的心也是被觀察的對象、好壞的心也是被觀察的對象,不停地去觀。

起步的階段,會看到身不是「我」,最後的階段會看到,心本身就是苦。什麼時候看到身不是「我」,就會證悟到初果的須陀洹;看到心本身是苦,就可以放下,就會是阿羅漢。

看到了嗎?沒有誰可以幫得了我們,高僧大德,就算看到了我們的身、看到了我們的心也沒有什麼好處,看到了嗎?我們大家的心是這樣、這樣子的,大家沒有什麼收穫。但是如果我們自己看到我們自己,我們才會獲益。

因此,我們要覺知身,不停地覺知身,覺知心。已經說過了,法,並不在泰國;法,並不在隆波這裡;法,就在我們每一個人自己身上。有覺性覺知身、有覺性去覺知心,有的人,會看到身體不是「我」、心不是「我」,就照見了這一點,就會是初果的須陀洹。接下來就會看到,這個不是「我」的這個身體,它是什麼?它本身就是苦,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心不再對身體有執著。最後的階段,就會看到,心本身也不是「我」。這個,一開始就已經看到了,最後的階段就會看到,心本身就是苦,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照見到這樣子才能夠放下心。

看到說不是「我」,那個依然沒有放下。類似於知道了說,這個是從世間借過來的資產,但是我們還不願意放手,直到看到說我們借過來的東西並不是什麼好的寶貝,才會願意放。這個身體,是從世間借過來的,它是地水火風,是世間的資產,但是我們不願意放。初果的須陀洹已經看到了事實——身體不是「我」,但是依然執著,不願意還。證悟到三果的阿那含,看到身體本身就是苦。一旦我們知道,身體是苦,就會自己放。因為那是苦的對象,為什麼要緊抓不放呢?最後就會看到,心本身就是苦,就會自然放下。沒有誰可以命令讓心可以放下,沒有誰可以命令讓心證悟道果,這個心已經訓練戒定慧圓滿之後,已經徹見,才會生起道果。

起步的階段會看到,五蘊不是「我」,這個身、這個心不是「我」;中間的階段會看到身體是苦;最後的階段是看到心是苦。這個,是三個等級的智慧。有四種聖者,初果、二果的聖者,他有初步的智慧,只是說二果的聖者,他的禪定好一些了,心安住了。至於智慧呢,初果跟二果的聖者,只是初階的智慧,照見到身心不是我;三果的聖者有中級的智慧,看到身體是苦;阿羅漢,他有更高階的智慧,看到心本身就是苦。這是不一樣的,初果、二果的聖者看到沒有「我」存在;三果的聖者,看到身體本身是苦;阿羅漢,看到心本身是苦,然後放。如果沒有看到苦就不會放。

好,今天講法就講到這,因為時間有限。

【完結】


指月錄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與修證水平所限,跨越不同的語種而完全如實還原尊者本意很難。因此,譯文若有任何不當之處,將歸責於我們,對此我們深表慚愧與歉意,並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完整開示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