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支部|AN 7|七集 Sattakanipāta (AN 7.1–1124)

蕭式球譯

增支部.第七集 

一.愛戴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具有七法的比丘,不受同修愛戴與尊敬。是哪七法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貪著得著、貪著供養、貪著名聲、沒有慚、沒有愧、惡欲、邪見。

“比丘們,具有這七法的比丘,不受同修愛戴與尊敬。“比丘們,具有七法的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是哪七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不貪著得著、不貪著供養、不貪著名聲、有慚、有愧、少欲、正見。“比丘們,具有這七法的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

二.愛戴之二

“比丘們,具有七法的比丘,不受同修愛戴與尊敬。是哪七法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貪著得著、貪著供養、貪著名聲、沒有慚、沒有愧、嫉妒、吝嗇。

“比丘們,具有這七法的比丘,不受同修愛戴與尊敬。

“比丘們,具有七法的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是哪七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不貪著得著、不貪著供養、不貪著名聲、有慚、有愧、

沒有嫉妒、沒有吝嗇。“比丘們,具有這七法的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

三.力之一

“比丘們,有七力。什麼是七力呢?

“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比丘們,這就是七力了。

“信力精進力,
慚力與愧力,
念力與定力,
慧力共七力;
比丘具此法,
有智常有樂,
能如理分別,
智慧觀法義,
內心得解脫,
如燈盡火滅。”

四.力之二

“比丘們,有七力。什麼是七力呢?

“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比丘們,什麼是信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這就是稱為信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精進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這就是稱為精進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慚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有慚:對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有慚;對心中的惡不善法有慚。這就是稱為慚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愧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有愧:對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有愧;對心中的惡不善法有愧。這就是稱為愧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念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這就是稱為念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定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他進入了三禪。他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這就是稱為定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慧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這就是稱為慧力了。

“比丘們,這就是七力了。

“信力精進力,
慚力與愧力,
念力與定力,
慧力共七力;
比丘具此法,
有智常有樂,
能如理分別,
智慧觀法義,
內心得解脫,
如燈盡火滅。”

五.財之一

“比丘們,有七種財。是哪七種呢?

“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

“比丘們,有這七種財。

“信財與戒財,
慚財與愧財,
聞財與施財,
慧財共七財;
有此財富者,
不論男或女,
皆屬不貧乏,
生活不空過。

智者明此義,
修習信與戒,
見法心歡喜,
常憶佛教誡。”

六.財之二

“比丘們,有七種財。是哪七種呢?

“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

“比丘們,什麼是信財呢?“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這就是稱為信財了。

“比丘們,什麼是戒財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就是稱為戒財了。

“比丘們,什麼是慚財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有慚:對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有慚;對心中的惡不善法有慚。這就是稱為慚財了。

“比丘們,什麼是愧財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有愧:對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有愧;對心中的惡不善法有愧。這就是稱為愧財了。

“比丘們,什麼是聞財呢?

“比丘們,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一位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的聖弟子,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這就是稱為聞財了。

“比丘們,什麼是施財呢?

“比丘們,一位居家的聖弟子,內心清除了吝嗇的污垢,不受吝嗇的束縛,慷慨,大方,樂於施捨,不拒人所求,樂於和人分享。這就是稱為施財了。

“比丘們,什麼是慧財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這就是慧財了。

“比丘們,有這七種財。

“信財與戒財,
慚財與愧財,
聞財與施財,
慧財共七財;
有此財富者,
不論男或女,
皆屬不貧乏,
生活不空過。

智者明此義,
修習信與戒,
見法心歡喜,
常憶佛教誡。”

七.優伽

這時候,優伽大臣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彌伽羅.盧希那竟然這樣富足、富貴、富有!”

“優伽,彌伽羅有多富足、富貴、富有呢?”

“大德,他金子都有一千萬,更不用說銀子了!”

“優伽,我不是說這些不是財富,只是這些財富會被大火、洪水、國王、盜賊、不喜愛的繼承人奪去。

“優伽,有七種財富不會被大火、洪水、國王、盜賊、不喜愛的繼承人奪去。是哪七種呢?

“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

“優伽,這七種財富不會被大火、洪水、國王、盜賊、不喜愛的繼承人奪去。

“信財與戒財,
慚財與愧財,
聞財與施財,
慧財共七財;
有此財富者,
不論男或女,
皆擁大財富,
富甲於人天。

智者明此義,
修習信與戒,
見法心歡喜,
常憶佛教誡。”

八.結縛

“比丘們,有七種結縛。是哪七種呢?

“嚮往的結縛、厭惡的結縛、見的結縛、疑惑的結縛、我慢的結縛、有貪的結縛、無明的結縛。

“比丘們,有這七種結縛。”

九.捨棄

“比丘們,生活在梵行之中,就是為了捨棄與斷除七種結縛。是哪七種呢?

“生活在梵行之中,就是為了捨棄與斷除嚮往的結縛、厭惡的結縛、見的結縛、疑惑的結縛、我慢的結縛、有貪的結縛、無明的結縛。比丘們,生活在梵行之中,就是為了捨棄與斷除這七種結縛。

“比丘們,一位比丘由於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嚮往的結縛、厭惡的結縛、見的結縛、疑惑的結縛、我慢的結縛、有貪的結縛、無明的結縛,因此稱為一位截斷渴愛、解除結縛、徹底看破我慢、將苦終結的比丘。”

十.吝嗇

“比丘們,有七種結縛。是哪七種呢?

“嚮往的結縛、厭惡的結縛、見的結縛、疑惑的結縛、我慢的結縛、嫉妒的結縛、吝嗇的結縛。

“比丘們,有這七種結縛。”

第一財富品完

十一.性向之一

“比丘們,有七種性向。是哪七種呢?

“貪著的性向、厭惡的性向、見的性向、疑惑的性向、我慢的性向、有貪的性向、無明的性向。

“比丘們,有這七種性向。”

十二.性向之二

“比丘們,生活在梵行之中,就是為了捨棄與斷除七種性向。是哪七種呢?

“生活在梵行之中,就是為了捨棄與斷除貪著的性向、厭惡的性向、見的性向、疑惑的性向、我慢的性向、有貪的性向、無明的性向。比丘們,生活在梵行之中,就是為了捨棄與斷除這七種性向。

“比丘們,一位比丘由於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著的性向、厭惡的性向、見的性向、疑惑的性向、我慢的性向、有貪的性向、無明的性向,因此稱為一位截斷渴愛、解除結縛、徹底看破我慢、將苦終結的比丘。”

十三.家族

“比丘們,具有七支的家族,若之前不曾前往的之後不宜前往,若之前已曾前往的之後不宜趨近而坐。是哪七支呢?

“無心站立,無心作禮,無心安排座位,藏起布施物,有很多的但布施很少,有細妙的但布施粗劣的,不用心與沒有恭敬心布施。

“比丘們,具有這七支的家族,若之前不曾前往的之後不宜前往,若之前已曾前往的之後不宜趨近而坐。

“比丘們,具有七支的家族,若之前不曾前往的之後適宜前往,若之前已曾前往的之後適宜趨近而坐。是哪七支呢?

“有心站立,有心作禮,有心安排座位,不會藏起布施物,有很多的便布施很多,有細妙的便布施細妙的,用心與有恭敬心布施。

“比丘們,具有這七支的家族,若之前不曾前往的之後適宜前往,若之前已曾前往的之後適宜趨近而坐。”

十四.人

“比丘們,有七種人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七種呢?

“俱解脫的人、慧解脫的人、身證的人、得正見的人、信解脫的人、隨法行的人、隨信行的人。

“比丘們,這七種人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十五.河水喻

“比丘們,世上有七種如河水喻的人。是哪七種呢?

“一直沉在河水中的人;浮上水面後又沉在河水中的人;浮上水面後便持續浮上水面的人;浮上水面後便觀察四周的人;浮上水面後便向岸邊游的人;浮上水面後便游到淺水處的人;浮上水面後便渡過河流,站穩在彼岸的婆羅門。

“比丘們,什麼是一直沉在河水中的人呢?

“比丘們,一些具有純黑不善法的人。這些人就是一直沉在河水中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浮上水面後又沉在河水中的人呢?

“比丘們,一些人昇起這種心念:‘在善法中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真好。’但他們的信、慚、愧、精進、慧沒有持續也沒有增長而只有減損。這些人就是浮上水面後又沉在河水中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浮上水面後便持續浮上水面的人呢?

“比丘們,一些人昇起這種心念:‘在善法中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真好。’他們的信、慚、愧、精進、慧保持沒有減損也沒有增長。這些人就是浮上水面後便持續浮上水面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浮上水面後便觀察四周的人呢?

“比丘們,一些人昇起這種心念:‘在善法中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真好。’他們能斷除三結,成為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這些人就是浮上水面後便觀察四周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浮上水面後便向岸邊游的人呢?

“比丘們,一些人昇起這種心念:‘在善法中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真好。’他們能斷除三結,貪欲、瞋恚、愚癡薄,成為斯陀含,返回這個世間一次之後苦便會終結。這些人就是浮上水面後便向岸邊游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浮上水面後便游到淺水處的人呢?

“比丘們,一些人昇起這種心念:‘在善法中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真好。’他們能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這些人就是浮上水面後便游到淺水處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浮上水面後便渡過河流,站穩在彼岸的婆羅門呢?

“比丘們,一些人昇起這種心念:‘在善法中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真好。’他們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這些人就是浮上水面後便渡過河流,站穩在彼岸的婆羅門了。

“比丘們,世上有這七種如河水喻的人。”

十六.無常

“比丘們,有七種人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七種呢?

“比丘們,一些人持續對所有行無常隨觀,持續修習無常想,持續體驗無常,內心經常止息於中,以智慧深入瞭解;他們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比丘們,這是第一種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的人。

“比丘們,再者,一些人持續對所有行無常隨觀,持續修習無常想,持續體驗無常,內心經常止息於中,以智慧深入瞭解;他們在生命去到盡頭時漏也同時去到盡頭。比丘們,這是第二種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的人。

“比丘們,再者,一些人持續對所有行無常隨觀,持續修習無常想,持續體驗無常,內心經常止息於中,以智慧深入瞭解;他們斷除五下分結,得中般湼槃。比丘們,這是第三種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的人。

“比丘們,再者,一些人持續對所有行無常隨觀,持續修習無常想,持續體驗無常,內心經常止息於中,以智慧深入瞭解;他們斷除五下分結,得生般湼槃。比丘們,這是第四種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的人。

“比丘們,再者,一些人持續對所有行無常隨觀,持續修習無常想,持續體驗無常,內心經常止息於中,以智慧深入瞭解;他們斷除五下分結,得無行般湼槃。比丘們,這是第五種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的人。

“比丘們,再者,一些人持續對所有行無常隨觀,持續修習無常想,持續體驗無常,內心經常止息於中,以智慧深入瞭解;他們斷除五下分結,得有行般湼槃。比丘們,這是第六種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的人。

“比丘們,再者,一些人持續對所有行無常隨觀,持續修習無常想,持續體驗無常,內心經常止息於中,以智慧深入瞭解;他們斷除五下分結,得上流至色究竟天般湼槃。比丘們,這是第七種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的人。

“比丘們,這七種人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十七.苦、無我、湼槃樂

……持續對所有行苦隨觀,持續修習苦想,持續體驗苦……(除了“無常”改作“苦”之外,其餘部分跟十六經相同。下同,其後再將三大段經文收編在十七經之中而成為一經) ……

……持續對所有行無我隨觀,持續修習無我想,持續體驗無我……

……持續對湼槃樂隨觀,持續修習湼槃樂想,持續體驗湼槃樂……

十八.受讚之處

“比丘們,有七種受讚之處。是哪七種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熱衷於修學,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習法,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清除願欲,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靜處,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精進,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明念,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洞見,熱誠一直不會退卻。

“比丘們,有這七種受讚之處。”

第二性向品完

十九.沙蘭達達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的沙蘭達達廟。這時候,一些離車人前往世尊那裏,對他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那些離車人說:“離車人,我要對你們說七不退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離車人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離車人,什麼是七不退法呢?

“離車人,只要跋祇1人常常集會,定期集會,跋祇人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離車人,只要跋祇人和洽地集會,和洽地散會,和洽地處理跋祇人的事情,跋祇人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離車人,只要跋祇人不訂新的法規,不廢除固有的法規,遵守和奉行傳統的跋祇律法,跋祇人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離車人,只要跋祇人照料、恭敬、尊重、供養跋祇的長者,聽從長者的教誨,跋祇人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離車人,只要跋祇人不讓婦女生活在暴力威脅之中,跋祇人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離車人,只要跋祇人照料、恭敬、尊重、供養跋祇所有的寺廟,布施不斷,建設不斷,跋祇人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離車人,只要跋祇人有一套完善的律法保護、照顧阿羅漢,目的是吸引國外的阿羅漢來本國,及使本國的阿羅漢能夠安穩地生活,跋祇人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離車人,只要七不退法在跋祇人之中得到確立,只要跋祇人和七不退法相應地生活,跋祇人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二十.雨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這時候,摩揭陀王阿闍世.韋提希子想攻打跋祇。他說:“我要鏟除這個強大的跋祇,我要摧毀跋祇,我要使跋祇永無寧日。”

於是,阿闍世王吩咐大臣雨行婆羅門:“婆羅門,來吧,你前往世尊那裏,用我的名義頂禮世尊雙足,問候世尊,問他是否無疾、無病、輕快、強健、安穩地生活。還有,你這樣說:‘大德,摩揭陀王阿闍世.韋提希子想攻打跋祇。他說要鏟除這個強大的跋祇,摧毀跋祇,使跋祇永無寧日。’當世尊對攻打跋祇的事情向你作出記說後,好好記著它,然後回來告訴我。如來一定不會說不真實的話。”

雨行婆羅門回答阿闍世王:“大王,是的。”

於是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摩揭陀王阿闍世.韋提希子頂禮喬答摩賢者雙足,問喬答摩賢者是否無疾、無病、輕快、強健、安穩地生活。喬答摩賢者,摩揭陀王阿闍世.韋提希子想攻打跋祇。他說要鏟除這個強大的跋祇,摧毀跋祇,使跋祇永無寧日。”

這時候,阿難尊者站在世尊背後為世尊扇涼。於是,世尊對阿難尊者說:“阿難,你有沒有聽說,跋祇人常常集會,定期集會呢?” “大德,我聽說跋祇人常常集會,定期集會。” “阿難,只要跋祇人常常集會,定期集會,他們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阿難,你有沒有聽說,跋祇人和洽地集會,和洽地散會,和洽地處理跋祇人的事情呢?” “大德,我聽說跋祇人和洽地集會,和洽地散會,和洽地處理跋祇人的事情。” “阿難,只要跋祇人和洽地集會,和洽地散會,和洽地處理跋祇人的事情,他們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阿難,你有沒有聽說,跋祇人不訂新的法規,不廢除固有的法規,遵守和奉行傳統的跋祇律法呢?” “大德,我聽說跋祇人不訂新的法規,不廢除固有的法規,遵守和奉行傳統的跋祇律法。” “阿難,只要跋祇人不訂新的法規,不廢除固有的法規,遵守和奉行傳統的跋祇律法,他們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阿難,你有沒有聽說,跋祇人照料、恭敬、尊重、供養跋祇的長者,聽從長者的教誨呢?” “大德,我聽說跋祇人照料、恭敬、尊重、供養跋祇的長者,聽從長者的教誨。” “阿難,只要跋祇人照料、恭敬、尊重、供養跋祇的長者,聽從長者的教誨,他們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阿難,你有沒有聽說,跋祇人不讓婦女生活在暴力威脅之中呢?” “大德,我聽說跋祇人不讓婦女生活在暴力威脅之中。” “阿難,只要跋祇人不讓婦女生活在暴力威脅之中,他們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阿難,你有沒有聽說,跋祇人照料、恭敬、尊重、供養跋祇所有的寺廟,布施不斷,建設不斷呢?” “大德,我聽說跋祇人照料、恭敬、尊重、供養跋祇所有的寺廟,布施不斷,建設不斷。” “阿難,只要跋祇人照料、恭敬、尊重、供養跋祇所有的寺廟,布施不斷,建設不斷,他們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阿難,你有沒有聽說,跋祇人有一套完善的律法保護、照顧阿羅漢,目的是吸引國外的阿羅漢來本國,及使本國的阿羅漢能夠安穩地生活呢?” “大德,我聽說跋祇人有一套完善的律法保護、照顧阿羅漢,目的是吸引國外的阿羅漢來本國,及使本國的阿羅漢能夠安穩地生活。” “阿難,只要跋祇人有一套完善的律法保護、照顧阿羅漢,目的是吸引國外的阿羅漢來本國,及使本國的阿羅漢能夠安穩地生活,他們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於是,世尊對摩揭陀大臣雨行婆羅門說:“婆羅門,有一次我住在毗舍離沙蘭達達廟,在那裏我對跋祇人說這七不退法。婆羅門,只要七不退法在跋祇人之中得到確立,只要跋祇人和七不退法相應地生活,他們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摩揭陀大臣雨行婆羅門對他說:“喬答摩賢者,跋祇人即使只具備一種不退法,他們都將會日益強盛,不會衰退,更不用說具備七種不退法了!喬答摩賢者,摩揭陀王阿闍世.韋提希子不能以戰爭來征服跋祇人,除非使用計謀,或除非跋祇人內部分裂才能征服他們。喬答摩賢者,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要告辭了。”

“婆羅門,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摩揭陀大臣雨行婆羅門聽了世尊的說話後感到歡喜,感到愉快,之後起座離去。

二十一.比丘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

這時候,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七不退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七不退法呢?

“比丘們,只要比丘常常集會,定期集會,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和洽地集會,和洽地散會,和洽地處理比丘的事情,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不訂新的戒律,不廢除固有的戒律,遵守和奉行已有的戒律,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長老比丘有經驗,出家時間長,是僧團之父,是僧團的領導。只要比丘照料、恭敬、尊重、供養長老比丘,聽從長老比丘的教誨,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不被導致投生的渴愛所征服,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樂於居住山林,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內心保持念,目的是吸引外間質素好的同修到自己的地方來,及使自己地方質素好的同修能夠安穩地生活,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這七不退法在比丘之中得到確立,只要比丘和這七不退法相應地生活,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二十二.事務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七不退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七不退法呢?

“比丘們,只要比丘不喜好事務,不樂著事務,不耽於事務,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不喜好談話,不樂著談話,不耽於談話,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不喜好睡眠,不樂著睡眠,不耽於睡眠,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不喜好聯群結黨,不樂著聯群結黨,不耽於聯群結黨,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沒有惡欲,不被惡欲所征服,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不交惡友,不與惡友為伴,不隨從惡友,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不滯留在細小的證悟之中,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這七不退法在比丘之中得到確立,只要比丘和這七不退法相應地生活,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二十三.信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七不退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七不退法呢?

“比丘們,只要比丘有信,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有慚,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有愧,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多聞,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精進,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有念,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有慧,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這七不退法在比丘之中得到確立,只要比丘和這七不退法相應地生活,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二十四.覺支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七不退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七不退法呢?

“比丘們,只要比丘修習念覺支,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修習擇法覺支,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修習精進覺支,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修習喜覺支,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修習猗覺支,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修習定覺支,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修習捨覺支,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這七不退法在比丘之中得到確立,只要比丘和這七不退法相應地生活,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二十五.想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七不退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七不退法呢?

“比丘們,只要比丘修習無常想,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修習無我想,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修習不淨想,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修習過患想,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修習捨棄想,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修習無欲想,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比丘修習息滅想,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比丘們,只要這七不退法在比丘之中得到確立,只要比丘和這七不退法相應地生活,比丘便將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二十六.有學

“比丘們,有七種令有學比丘退轉的事情。是哪七種呢?

“喜好事務;喜好談話;喜好睡眠;喜好聯群結黨;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當出家時間久、資深、負責的長老分配僧團的工作時,想置身事外。

“比丘們,有這七種令有學比丘退轉的事情。“比丘們,有七種令有學比丘不退轉的事情。是哪七種呢?“不喜好事務;不喜好談話;不喜好睡眠;不喜好聯群結黨;守護根門;飲食知量;當出家時間久、資深、負責的長老分配僧團的工作時,不會置身事外。

“比丘們,有這七種令有學比丘不退轉的事情。”

二十七.退轉

“比丘們,有七種令優婆塞退轉的事情。是哪七種呢?

“停止探望比丘,疏懶聆聽正法,不修學增上戒,對長老比丘、中比丘、新比丘都沒有歡喜心,以攻擊、辯駁的心來聽法,從外道之中尋找最高的受供者,供養時以外道為先。

“比丘們,有這七種令優婆塞退轉的事情。“比丘們,有七種令優婆塞不退轉的事情。是哪七種呢?“不會停止探望比丘,不會疏懶聆聽正法,修學增上戒,對長老比丘、中比丘、新比丘都有歡喜心,不會以攻擊、辯駁的心來聽法,不會從外道之中尋找最高的受供者,供養時不會以外道為先。

“比丘們,有這七種令優婆塞不退轉的事情。

“若然優婆塞:
不見修行人;
不聽聖法義;
不修增上戒;
對於諸比丘,
歡喜心日減;
欲以辯駁心,
聆聽於正法;
外道中尋求,
最高受供者;
當作供養時,
外道以為先──
如此優婆塞,
行踐此七法,
稱為退轉者,
正法中退轉。

若然優婆塞:
往見修行人;
聆聽聖法義;
修學增上戒;
對於諸比丘,
歡喜心日增;
不以辯駁心,
聆聽於正法;
不從外道求,
最高受供者;
當作供養時,
不以外道先──
如此優婆塞,
行踐此七法,
稱為不退者,
正法中不退。”

二十八至三十.錯失與毀傷

……比丘們,有七種優婆塞的錯失……比丘們,有七種優婆塞的成就……(除了“令優婆塞退轉的事情”改作“優婆塞的錯失”及“令優婆塞不退轉的事情”改作“優婆塞的成就”之外,其餘部分連偈頌跟上一經相同,下同。此外,原文這裏只有兩篇經文,經題也是只有兩個,但經號有三經) ……

……比丘們,有七種優婆塞的毀傷……比丘們,有七種優婆塞的成長……

第三跋祇品完

三十一.不放逸

在黎明時分,一位有明亮外表的天神照亮了整個祇樹給孤獨園,跟著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七種令比丘不退轉的事情。是哪七種呢?

“重視導師、重視法義、重視僧團、重視修學、重視定、重視不放逸、重視善意。

“大德,有這七種令比丘不退轉的事情。”

那位天神說了以上的話後,導師認可他的說話。那位天神知道導師認可自己的說話,於是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世尊在天明時把天神前來的事情及所說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比丘,然後再說:

“比丘敬導師,
敬法亦敬僧,
敬重於修學,
敬重於禪定,
敬重不放逸,
敬重善意等,
能得不退轉,
接近於湼槃。”

三十二.慚

在黎明時分,一位有明亮外表的天神照亮了整個祇樹給孤獨園,跟著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七種令比丘不退轉的事情。是哪七種呢?

“重視導師、重視法義、重視僧團、重視修學、重視定、重視慚、重視愧。

“大德,有這七種令比丘不退轉的事情。”

那位天神說了以上的話後,導師認可他的說話。那位天神知道導師認可自己的說話,於是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就在那裏隱沒。世尊在天明時把天神前來的事情及所說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比丘,然後再說:

“比丘敬導師,
敬法亦敬僧,
敬重於修學,
敬重於禪定;
於具慚愧者,
敬重與順從;
能得不退轉,
接近於湼槃。”

三十三.易受教之一

在黎明時分,一位有明亮外表的天神照亮了整個祇樹給孤獨園,跟著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七種令比丘不退轉的事情。是哪七種呢?

“重視導師、重視法義、重視僧團、重視修學、重視定、易受教、是別人的善知識。

“大德,有這七種令比丘不退轉的事情。”

那位天神說了以上的話後,導師認可他的說話。那位天神知道導師認可自己的說話,於是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世尊在天明時把天神前來的事情及所說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比丘,然後再說:

“比丘敬導師,
敬法亦敬僧,
敬重於修學,
敬重於禪定;
於易教善友,
敬重與順從;
能得不退轉,
接近於湼槃。”

三十四.易受教之二

在黎明時分,一位有明亮外表的天神照亮了整個祇樹給孤獨園,跟著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七種令比丘不退轉的事情。是哪七種呢?

“重視導師、重視法義、重視僧團、重視修學、重視定、易受教、是別人的善知識。

“大德,有這七種令比丘不退轉的事情。”

那位天神說了以上的話後,導師認可他的說話。那位天神知道導師認可自己的說話,於是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世尊在天明時把天神前來的事情及所說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比丘,世尊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他說:“大德,世尊簡略的說話,我知道它詳細的義理。大德,一位自己重視導師、稱讚重視導師的比丘,會使其他不重視導師的比丘成為重視導師的人,會對其他重視導師的比丘作出如實、真實、適時的稱讚;一位自己重視法義、稱讚重視法義的比丘,會使其他不重視法義的比丘成為重視法義的人,會對其他重視法義的比丘作出如實、真實、適時的稱讚;一位自己重視僧團、稱讚重視僧團的比丘,會使其他不重視僧團的比丘成為重視僧團的人,會對其他重視僧團的比丘作出如實、真實、適時的稱讚;一位自己重視修學、稱讚重視修學的比丘,會使其他不重視修學的比丘成為重視修學的人,會對其他重視修學的比丘作出如實、真實、適時的稱讚;一位自己重視定、稱讚重視定的比丘,會使其他不重視定的比丘成為重視定的人,會對其他重視定的比丘作出如實、真實、適時的稱讚;一位自己易受教、稱讚易受教的比丘,會使其他不易受教的比丘成為易受教的人,會對其他易受教的比丘作出如實、真實、適時的稱讚;一位自己是別人的善知識、稱讚是別人善知識的比丘,會使其他不是別人善知識的比丘成為是別人善知識的人,會對其他是別人善知識的比丘作出如實、真實、適時的稱讚。大德,世尊簡略的說話,我知道它詳細的義理。”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我簡略的說話,你善知它詳細的義理。舍利弗,一位自己重視導師……(佛陀重複舍利弗尊者的說話一次以表示認同) ……作出如實、真實、適時的稱讚。

“舍利弗,我簡略的說話,應這樣理解它詳細的義理。”

三十五.朋友之一

“比丘們,應跟具有七支的比丘交朋友。是哪七支呢?

“能付出難以付出的,能做到難以做到的,能忍受難以忍受的,能對人說出自己的秘密,能保守別人的秘密,不會離棄不幸的人,不會輕視能力低的人。

“比丘們,應跟具有這七支的比丘交朋友。

“人有此七處,
可稱為善友:
難予能給予;
難作他能作;
惡言難忍事,
悉皆能忍之;
能說己秘密;
能守他秘密;
不棄患難友;
不嫌短乏友。
欲交朋友者,
應跟彼交往。”

三十六.朋友之二

“比丘們,應跟具有七法的比丘交朋友,即使具有七法的比丘沒有想過要自己留下,也應習近他、伴隨他。是哪七法呢?

“受人愛戴,受人恭敬,受人尊重,能給人們建議,能接受人們的說話,能說有深度的法語,不會鼓吹不當的事情。

“比丘們,應跟具有這七法的比丘交朋友,即使具有這七法的比丘沒有想過要自己留下,也應習近他、伴隨他。

“人有此七處,
可稱為善友:
受人所愛戴,
恭敬與尊重,
能對人建言,
能受人建言,
能說深邃語,
不說不當事。
欲交朋友者,
即使彼無意,
為己義利故,
應跟彼交往。”

三十七.無礙解

“比丘們,具有七法的比丘很快便能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四無礙解,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是哪七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當內心散漫時便如實知自己內心散漫;當內裏乏力時便如實知自己內裏乏力;當內心向外弛散時便如實知自己內心向外弛散;知道受的生起、持續、消失;知道想的生起、持續、消失;知道覺的生起、持續、消失;對於適當與不適當、低劣與高尚、黑與白的法,能善掌握它們的相、善思維作意、善持於心、善以智慧洞悉。

“比丘們,具有這七法的比丘很快便能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四無礙解,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

“比丘們,舍利弗具有七法,能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四無礙解,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是哪七法呢?

“比丘們,舍利弗當內心散漫時便如實知自己內心散漫;當內裏乏力時便如實知自己內裏乏力;當內心向外弛散時便如實知自己內心向外弛散;知道受的生起、持續、消失;知道想的生起、持續、消失;知道覺的生起、持續、消失;對於適當與不適當、低劣與高尚、黑與白的法,能善掌握它們的相、善思維作意、善持於心、善以智慧洞悉。

“比丘們,舍利弗具有這七法,能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四無礙解,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

三十八.駕馭

“比丘們,具有七法的比丘能駕馭內心,不是讓內心駕馭自己。是哪七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善於入定,善於定的正受,善於定的持續,善於出定,善於悅樂,善於牧養內心,善於決意。

“比丘們,具有這七法的比丘能駕馭內心,不是讓內心駕馭自己。

“比丘們,舍利弗具有七法,能駕馭內心,不是讓內心駕馭自己。是哪七法呢?

“比丘們,舍利弗善於入定,善於定的正受,善於定的持續,善於出定,善於悅樂,善於牧養內心,善於決意。

“比丘們,舍利弗具有這七法,能駕馭內心,不是讓內心駕馭自己。”

三十九.受讚之一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舍利弗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他心想:“現在入舍衛城化食時候還早,讓我先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吧。”

於是,舍利弗尊者前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去到那裏之後,和那些外道遊方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這時候,外道遊方者聚集一起,當中生起一段說話:“賢友們,任何比丘行踐圓滿、清淨的梵行十二年,便可宣稱自己是一位受讚的比丘。”

舍利弗尊者對外道遊方者的說話既不歡喜又不輕蔑,他起座離去,心想:“我到世尊座下,聽他說這個道理。”於是在舍衛城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把以上的事情告訴世尊,然後問:“大德,能否純粹以計算加入法和律之中多少年來宣稱自己是一位受讚的比丘呢?”

“舍利弗,不能純粹以計算加入法和律之中多少年來宣稱自己是一位受讚的比丘。舍利弗,我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宣說七種受讚之處。是哪七種呢?

“舍利弗,一位比丘熱衷於修學,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習法,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清除願欲,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靜處,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精進,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明念,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洞見,熱誠一直不會退卻。

“舍利弗,我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宣說這七種受讚之處。

“舍利弗,具有這七種受讚之處的比丘,如果行踐圓滿、清淨的梵行十二年,可宣稱自己是一位受讚的比丘;如果行踐圓滿、清淨的梵行二十四年,可宣稱自己是一位受讚的比丘;如果行踐圓滿、清淨的梵行三十六年,可宣稱自己是一位受讚的比丘;如果行踐圓滿、清淨的梵行四十八年,可宣稱自己是一位受讚的比丘。”

四十.受讚之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在上午,阿難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拘睒彌化食。他心想:“現在入拘睒彌化食時候還早,讓我先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吧。”

於是,阿難尊者前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去到那裏之後,和那些外道遊方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這時候,外道遊方者聚集一起,當中生起一段說話:“賢友們,任何比丘行踐圓滿、清淨的梵行十二年,便可宣稱自己是一位受讚的比丘。”

阿難尊者對外道遊方者的說話既不歡喜又不輕蔑,他起座離去,心想:“我到世尊座下,聽他說這個道理。”於是在拘睒彌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把以上的事情告訴世尊,然後問:“大德,能否純粹以計算加入法和律之中多少年來宣稱自己是一位受讚的比丘呢?”

“阿難,不能純粹以計算加入法和律之中多少年來宣稱自己是一位受讚的比丘。阿難,我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宣說七種受讚之處。是哪七種呢?

“阿難,一位比丘有信、有慚、有愧、多聞、作出精進、具有念、有智慧。“阿難,我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宣說這七種受讚之處。“阿難,具有這七種受讚之處的比丘,如果行踐圓滿、清淨的梵行十二年,可宣稱自己是一位受讚的比丘;如果行踐圓滿、清淨的梵行二十四年,可宣稱自己是一位受讚的比丘;如果行踐圓滿、清淨的梵行三十六年,可宣稱自己是一位受讚的比丘;如果行踐圓滿、清淨的梵行四十八年,可宣稱自己是一位受讚的比丘。”

第四天神品完

四十一.識住

“比丘們,有七識住。什麼是七識住呢?

“比丘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就正如一些人、一些天、一些惡趣眾生那樣。這是第一識住。

“比丘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但同樣的想,就正如梵身天和初禪天那樣。這是第二識住。

“比丘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但不同的想,就正如光音天那樣。這是第三識住。

“比丘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同樣的想,就正如遍淨天那樣。這是第四識住。

“比丘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投生至空無邊處天。這是第五識住。

“比丘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投生至識無邊處天。這是第六識住。

“比丘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沒有任何東西’,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投生至無所有處天。這是第七識住。

“比丘們,有這七識住。”

四十二.基礎

“比丘們,有七種定的基礎。是哪七種呢?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

“比丘們,內心有這七種要素作為基礎而安住一境,這稱為有聖者近因和基礎的正定。”

四十三.火之一

“比丘們,有七種火。是哪七種呢?

“貪欲火、瞋恚火、愚癡火、供養火、家居火、尊敬火、柴火。

“比丘們,有這七種火。”

四十四.火之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這時候,優伽沙利婆羅門準備舉行大祭祀,有五百隻公牛、五百隻小牛、五百隻小乳牛、五百隻綿羊、五百隻山羊要獻祭。他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我曾聽過人們這樣說,燃點祭祀火,獻祭牲口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婆羅門,我也曾聽過人們這樣說,燃點祭祀火,獻祭牲口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第二次……

優伽沙利婆羅門第三次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我曾聽過人們這樣說,燃點祭祀火,獻祭牲口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婆羅門,我也曾聽過人們這樣說,燃點祭祀火,獻祭牲口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喬答摩賢者,我們都一樣。喬答摩賢者和我都一樣。”

優伽沙利婆羅門說了這番話後,阿難尊者對他說:“婆羅門,你不應對如來這樣說:‘喬答摩賢者,我曾聽過人們這樣說,燃點祭祀火,獻祭牲口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你應這樣問如來:‘大德,我欲想燃點祭祀火,我欲想獻祭牲口。請大德世尊教化我,請大德世尊教導我,這將為我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

於是,優伽沙利婆羅門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我欲想燃點祭祀火,我欲想獻祭牲口。請喬答摩賢者教化我,請喬答摩賢者教導我,這將為我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

“婆羅門,燃點祭祀火、獻祭牲口的人,即使在祭祀之前已經拿起了三把不善、帶來苦惱、帶來苦果的刀。是哪三把刀呢?身刀,口刀,意刀。

“婆羅門,燃點祭祀火、獻祭牲口的人,在祭祀之前內心生起這樣的想法:‘宰殺多些公牛來祭祀吧,宰殺多些小牛來祭祀吧,宰殺多些小乳牛來祭祀吧,宰殺多些綿羊來祭祀吧,宰殺多些山羊來祭祀吧。’他在作非福但自以為作福,在行不善但自以為行善,在尋求惡趣的道路但自以為尋求善趣的道路。婆羅門,燃點祭祀火、獻祭牲口的人,即使在祭祀之前已經拿起了第一把不善、帶來苦惱、帶來苦果的意刀。

“婆羅門,再者,燃點祭祀火、獻祭牲口的人,在祭祀之前這樣說:‘宰殺多些公牛來祭祀吧,宰殺多些小牛來祭祀吧,宰殺多些小乳牛來祭祀吧,宰殺多些綿羊來祭祀吧,宰殺多些山羊來祭祀吧。’他在作非福但自以為作福,在行不善但自以為行善,在尋求惡趣的道路但自以為尋求善趣的道路。婆羅門,燃點祭祀火、獻祭牲口的人,即使在祭祀之前已經拿起了第二把不善、帶來苦惱、帶來苦果的口刀。

“婆羅門,再者,燃點祭祀火、獻祭牲口的人,在祭祀之前首先親身宰殺公牛來祭祀,宰殺小牛來祭祀,宰殺小乳牛來祭祀,宰殺綿羊來祭祀,宰殺山羊來祭祀。他在作非福但自以為作福,在行不善但自以為行善,在尋求惡趣的道路但自以為尋求善趣的道路。婆羅門,燃點祭祀火、獻祭牲口的人,即使在祭祀之前已經拿起了第三把不善、帶來苦惱、帶來苦果的身刀。

“婆羅門,燃點祭祀火、獻祭牲口的人,即使在祭祀之前已經拿起了這三把不善、帶來苦惱、帶來苦果的刀。

“婆羅門,有三種火應要捨棄、應要迴避而不應行踐。是哪三種呢?貪欲火、瞋恚火、愚癡火。

“婆羅門,為什麼應要捨棄、應要迴避而不應行踐這種貪欲火呢?

“婆羅門,一個染著貪欲、受貪欲征服、受貪欲擺佈的人,會做身惡行,做口惡行,做意惡行;他做身、口、意惡行,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因此,應要捨棄、應要迴避而不應行踐這種貪欲火。

……瞋恚火……

“婆羅門,為什麼應要捨棄、應要迴避而不應行踐這種愚癡火呢?

“婆羅門,一個染著愚癡、受愚癡征服、受愚癡擺佈的人,會做身惡行,做口惡行,做意惡行;他做身、口、意惡行,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因此,應要捨棄、應要迴避而不應行踐這種愚癡火。

“婆羅門,這三種火應要捨棄、應要迴避而不應行踐。

“婆羅門,有三種火應要照料、恭敬、尊重、供養,應要妥善照顧、樂於照顧。是哪三種呢?供養火、家居火、尊敬火。

“婆羅門,什麼是供養火呢?

“婆羅門,人們稱父母為供養火,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從父母而來,受父母養育而來。因此,對供養火應要照料、恭敬、尊重、供養,應要妥善照顧、樂於照顧。

“婆羅門,什麼是家居火呢?

“婆羅門,人們稱子女、妻子、僕人、工人、傭人為家居火。因此,對家居火應要照料、恭敬、尊重、供養,應要妥善照顧、樂於照顧。

“婆羅門,什麼是尊敬火呢?

“婆羅門,人們稱那些不放逸、有節制、安忍柔和、自我調伏、自我平息、自我寂滅的沙門婆羅門為尊敬火。因此,對尊敬火應要照料、恭敬、尊重、供養,應要妥善照顧、樂於照顧。

“婆羅門,這三種火應要照料、恭敬、尊重、供養,應要妥善照顧、樂於照顧。

“婆羅門,至於柴火,有些時候應要燃點、看顧,有些時候應要熄火、不用理會。”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優伽沙利婆羅門對他說:“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喬答摩賢者,我要放了那五百隻公牛、五百隻小牛、五百隻小乳牛、五百隻綿羊、五百隻山羊,給回牠們的性命,讓牠們吃青草、飲清水、吹涼風。”

四十五.想之一

“比丘們,勤修七種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是哪七種想呢?

“不淨想、死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

“比丘們,勤修這七種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

四十六.想之二

“比丘們,勤修七種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是哪七種想呢?

“不淨想、死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

“比丘們,‘勤修不淨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熟習不淨想,內心時常安住於中時,淫欲法的心會退縮、收縮、退轉而不會伸展;會對淫欲法生起捨心或是生厭。比丘們,就正如掉進火裏燒的雞毛或皮革會退縮、收縮、退轉而不會伸展,同樣地,當一位比丘熟習不淨想,內心時常安住於中時,淫欲法的心會退縮、收縮、退轉而不會伸展;會對淫欲法生起捨心或是生厭。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熟習不淨想,內心時常安住於中時,內心還是連接淫欲法,對淫欲法沒有生厭,這時他知道:‘我之前和之後沒有分別,我的不淨想沒有成長,我得不到修習不淨想的果報!’他對此有覺知。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熟習不淨想,內心時常安住於中時,淫欲法的心會退縮、收縮、退轉而不會伸展,會對淫欲法生起捨心或是生厭,這時他知道:‘我之前和之後有分別,我的不淨想有成長,我得到修習不淨想的果報!’他對此有覺知。

“比丘們,‘勤修不淨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當一位比丘熟習死想,內心時常安住於中時,貪著生命的心會退縮、收縮、退轉而不會伸展;會對生命生起捨心或是生厭。比丘們,就正如掉進火裏燒的雞毛或皮革會退縮、收縮、退轉而不會伸展,同樣地,當一位比丘熟習死想,內心時常安住於中時,貪著生命的心會退縮、收縮、退轉而不會伸展;會對生命生起捨心或是生厭……

……當一位比丘熟習對食物生厭離想,內心時常安住於中時,對味道渴愛的心會退縮、收縮、退轉而不會伸展;會對味道生起捨心或是生厭。比丘們,就正如掉進火裏燒的雞毛或皮革會退縮、收縮、退轉而不會伸展,同樣地,當一位比丘熟習對食物生厭離想,內心時常安住於中時,對味道渴愛的心會退縮、收縮、退轉而不會伸展;會對味道生起捨心或是生厭……

……當一位比丘熟習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內心時常安住於中時,世間的心行會退縮、收縮、退轉而不會伸展;會對世間生起捨心或是生厭。比丘們,就正如掉進火裏燒的雞毛或皮革會退縮、收縮、退轉而不會伸展,同樣地,當一位比丘熟習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內心時常安住於中時,世間的心行會退縮、收縮、退轉而不會伸展;會對世間生起捨心或是生厭……

……當一位比丘熟習無常想,內心時常安住於中時,世間得著與利養的心會退縮、收縮、退轉而不會伸展;會對世間得著與利養生起捨心或是生厭。比丘們,就正如掉進火裏燒的雞毛或皮革會退縮、收縮、退轉而不會伸展,同樣地,當一位比丘熟習無常想,內心時常安住於中時,世間得著與利養的心會退縮、收縮、退轉而不會伸展;會對世間得著與利養生起捨心或是生厭……

……當一位比丘熟習無常是苦想,內心時常安住於中時,會對懶惰、懈怠、鬆散、放逸、不修習、不留心有如對舉刀殺人者那樣保持深切的怖畏想……

“比丘們,‘勤修苦是無我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熟習苦是無我想,內心時常安住於中時,能在這個帶有心識的身體及外在所有事相之中遠離我、我所、我慢,能超越我慢而得寂靜和善解脫。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熟習苦是無我想,內心時常安住於中時,還是不能在這個帶有心識的身體及外在所有事相之中遠離我、我所、我慢,不能超越我慢而得寂靜和善解脫,這時他知道:‘我之前和之後沒有分別,我的苦是無我想沒有成長,我得不到修習苦是無我想的果報!’他對此有覺知。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熟習苦是無我想,內心時常安住於中時,能在這個帶有心識的身體及外在所有事相之中遠離我、我所、我慢,能超越我慢而得寂靜和善解脫,這時他知道:‘我之前和之後有分別,我的苦是無我想有成長,我得到修習苦是無我想的果報!’他對此有覺知。

“比丘們,‘勤修苦是無我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比丘們,勤修這七種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

四十七.淫欲

這時候,吒奴蘇尼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你是否宣稱是一位梵行者呢?”

“婆羅門,如果有人說,行踐梵行是要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圓滿、清淨的;這是一個正確的解說。婆羅門,如果有人這樣來說我,我行踐梵行是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圓滿、清淨的;這是一個正確的解說。”

“喬答摩賢者,什麼是梵行的破、穿、污垢、污點呢?”

“婆羅門,一些沙門或婆羅門宣稱是一位梵行者,他們不會跟女士一起交合,但會讓女士為他們塗香膏、塗香油、沐香水浴、按摩,他們對此生起味著、貪著、歡喜、染著。婆羅門,這就是梵行的破、穿、污垢、污點了,他們連接著跟淫欲相應的行為,這稱為梵行不清淨。我說,他們不能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婆羅門,再者,一些沙門或婆羅門宣稱是一位梵行者,他們不會跟女士一起交合,不會讓女士為他們塗香膏、塗香油、沐香水浴、按摩,但會跟女士一起笑、一起玩、一起玩樂……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婆羅門,再者,一些沙門或婆羅門宣稱是一位梵行者,他們不會跟女士一起交合,不會讓女士為他們塗香膏、塗香油、沐香水浴、按摩,不會跟女士一起笑、一起玩、一起玩樂,但會和女士互相注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婆羅門,再者,一些沙門或婆羅門宣稱是一位梵行者,他們不會跟女士一起交合,不會讓女士為他們塗香膏、塗香油、沐香水浴、按摩,不會跟女士一起笑、一起玩、一起玩樂,不會和女士互相注視,但會跟女士隔著牆壁互相聆聽笑聲、說話、歌唱或哭泣……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婆羅門,再者,一些沙門或婆羅門宣稱是一位梵行者,他們不會跟女士一起交合,不會讓女士為他們塗香膏、塗香油、沐香水浴、按摩,不會跟女士一起笑、一起玩、一起玩樂,不會和女士互相注視,不會跟女士隔著牆壁互相聆聽笑聲、說話、歌唱或哭泣,但會憶念過去跟女士一起的歡笑、交談、玩樂……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婆羅門,再者,一些沙門或婆羅門宣稱是一位梵行者,他們不會跟女士一起交合,不會讓女士為他們塗香膏、塗香油、沐香水浴、按摩,不會跟女士一起笑、一起玩、一起玩樂,不會和女士互相注視,不會跟女士隔著牆壁互相聆聽笑聲、說話、歌唱或哭泣,不會憶念過去跟女士一起的歡笑、交談、玩樂,但會觀看居士或居士子得到的五欲、具有的五欲、享受的五欲、身邊圍繞著的五欲……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婆羅門,再者,一些沙門或婆羅門宣稱是一位梵行者,他們不會跟女士一起交合,不會讓女士為他們塗香膏、塗香油、沐香水浴、按摩,不會跟女士一起笑、一起玩、一起玩樂,不會和女士互相注視,不會跟女士隔著牆壁互相聆聽笑聲、說話、歌唱或哭泣,不會憶念過去跟女士一起的歡笑、交談、玩樂,不會觀看居士或居士子得到的五欲、具有的五欲、享受的五欲、身邊圍繞著的五欲,但他們行踐梵行的目標是成為某種類別的天神,心想:‘我有這樣的戒,我有這樣的苦修,我有這樣的梵行,我將會成為天神或天神的隨從。’他們對此生起味著、貪著、歡喜、染著。婆羅門,這就是梵行的破、穿、污垢、污點了,他們連接著跟淫欲相應的行為,這稱為梵行不清淨。我說,他們不能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婆羅門,如果我看見自己沒有斷除全部這七種連接淫欲的行為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婆羅門,由於我看見自己斷除了全部這七種連接淫欲的行為,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我的智和見生出來了,我有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吒奴蘇尼婆羅門對他說:“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四十八.連接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連接與分離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連接與分離的法義呢?“比丘們,一個女士對內在的女根、女性行為、女性舉止、女性氣質、女性願欲、女性聲音、女性服飾思維作意,對此生起染著與喜愛;因她對內在染著與喜愛,也會對外在的男根、男性行為、男性舉止、男性氣質、男性願欲、男性聲音、男性服飾思維作意,也會對此生起染著與喜愛。她對內在染著與喜愛,會出現對外在的連接,也會出現以連接為緣所生起的快樂和愉悅。比丘們,女性對自身的七種喜愛會帶來對男性產生連接,就是這樣,這個女士不能超越女性自身的操控。

“比丘們,一個男士對內在的男根、男性行為、男性舉止、男性氣質、男性願欲、男性聲音、男性服飾思維作意,對此生起染著與喜愛;因他對內在染著與喜愛,也會對外在的女根、女性行為、女性舉止、女性氣質、女性願欲、女性聲音、女性服飾思維作意,也會對此生起染著與喜愛。他對內在染著與喜愛,會出現對外在的連接,亦會出現以連接為緣所生起的快樂和愉悅。比丘們,男性對自身的七種喜愛會帶來對女性產生連接,就是這樣,這個男士不能超越男性自身的操控。

“比丘們,這就是連接了。

“比丘們,什麼是分離呢?

“比丘們,一位女士對內在的女根、女性行為、女性舉止、女性氣質、女性願欲、女性聲音、女性服飾不思維作意,對此不生染著與喜愛;因她對內在不染著與不喜愛,也會對外在的男根、男性行為、男性舉止、男性氣質、男性願欲、男性聲音、男性服飾不思維作意,也會對此不生染著與喜愛。她對內在不染著與不喜愛,便不會出現對外在的連接,也不會出現以連接為緣所生起的快樂和愉悅。比丘們,女性對自身沒有七種喜愛會帶來對男性產生分離,就是這樣,這位女士能夠超越女性自身的操控。

“比丘們,一位男士對內在的男根、男性行為、男性舉止、男性氣質、男性願欲、男性聲音、男性服飾不思維作意,對此不生染著與喜愛;因他對內在不染著與不喜愛,也會對外在的女根、女性行為、女性舉止、女性氣質、女性願欲、女性聲音、女性服飾不思維作意,也會對此不生染著與喜愛。他對內在不染著與不喜愛,便不會出現對外在的連接,也不會出現以連接為緣所生起的快樂和愉悅。比丘們,男性對自身沒有七種喜愛會帶來對女性產生分離,就是這樣,這位男士能夠超越男性自身的操控。

“比丘們,這就是分離了。

“比丘們,這就是連接與分離的法義了。”

四十九.布施

有一次,世尊住在瞻波的瞿伽羅蓮池岸邊。

這時候,一些瞻波的優婆塞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對舍利弗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大德,我們很久沒有在世尊面前聽法語了,如果有機會在世尊面前聽法語就好了。”

“賢友們,既然這樣,你們在布薩日前來吧,那時也許有機會在世尊面前聽法語。”

瞻波的優婆塞回答舍利弗尊者:“大德,是的。”之後起座對舍利弗尊者作禮,右繞舍利弗尊者,然後離去。

到了布薩日,瞻波的優婆塞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對舍利弗尊者作禮,然後站在一邊。於是,舍利弗尊者和瞻波的優婆塞一起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舍利弗尊者對世尊說:“大德,是否一些人作布施不能得大果報、大利益,一些人作布施能得大果報、大利益呢?”

“舍利弗,一些人作布施不能得大果報、大利益,一些人作布施能得大果報、大利益。”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人作布施不能得大果報、大利益呢?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人作布施能得大果報、大利益呢?”

“舍利弗,一些人帶著不捨的心、有求的心、積福的心、為來生受用福報的心來作布施,他們布施沙門或婆羅門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舍利弗,你認為怎樣,是否有人這樣來作布施的呢?”

“大德,是的。”

“舍利弗,那些人帶著不捨的心、有求的心、積福的心、為來生受用福報的心來作布施,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四王天之中,當他們在那裏的業、德力、聲望、權力享盡之後,便會返回這個世間來。

……一些人不是帶著不捨的心、有求的心、積福的心、為來生受用福報的心來作布施,他們是帶著‘布施是美德’的心來作布施……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四王天之中,當他們在那裏的業、德力、聲望、權力享盡之後,便會返回這個世間來……

……一些人不是帶著不捨的心……他們是帶著‘先輩之前一直作布施,我不應放棄家族傳統’的心來作布施……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四王天之中,當他們在那裏的業、德力、聲望、權力享盡之後,便會返回這個世間來……

……一些人不是帶著不捨的心……他們是帶著‘我煮食他們不煮食,身為煮食的人應布施給不煮食的人’的心來作布施……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四王天之中,當他們在那裏的業、德力、聲望、權力享盡之後,便會返回這個世間來……

……一些人不是帶著不捨的心……他們是帶著‘之前的仙人如阿達迦、婆摩迦、婆摩提婆、毗沙蜜多、閻摩多祇、央祇羅娑、頗羅墮、婆舍多、迦葉、婆求等做大祭祀,現在我也要分發布施物’的心來作布施……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四王天之中,當他們在那裏的業、德力、聲望、權力享盡之後,便會返回這個世間來……

……一些人不是帶著不捨的心……他們是帶著‘我在布施時有歡喜心,會生起開心與愉悅’的心來作布施……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四王天之中,當他們在那裏的業、德力、聲望、權力享盡之後,便會返回這個世間來……

“舍利弗,一些人不是帶著不捨的心、有求的心、積福的心、為來生受用福報的心來作布施,不是帶著‘布施是美德’的心來作布施,不是帶著‘先輩之前一直作布施,我不應放棄家族傳統’的心來作布施,不是帶著‘我煮食他們不煮食,身為煮食的人應布施給不煮食的人’的心來作布施,不是帶著‘之前的仙人如阿達迦、婆摩迦、婆摩提婆、毗沙蜜多、閻摩多祇、央祇羅娑、頗羅墮、婆舍多、迦葉、婆求等做大祭祀,現在我也要分發布施物’的心來作布施,不是帶著‘我在布施時有歡喜心,會生起開心與愉悅’的心來作布施,他們是為修心作準備、為修心打好基礎來作布施,他們布施沙門或婆羅門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舍利弗,你認為怎樣,是否有人這樣來作布施的呢?”

“大德,是的。”

“舍利弗,那些人不是帶著不捨的心、有求的心、積福的心、為來生受用福報的心來作布施,不是帶著‘布施是美德’的心來作布施,不是帶著‘先輩之前一直作布施,我不應放棄家族傳統’的心來作布施,不是帶著‘我煮食他們不煮食,身為煮食的人應布施給不煮食的人’的心來作布施,不是帶著‘之前的仙人如阿達迦、婆摩迦、婆摩提婆、毗沙蜜多、閻摩多祇、央祇羅娑、頗羅墮、婆舍多、迦葉、婆求等做大祭祀,現在我也要分發布施物’的心來作布施,不是帶著‘我在布施時有歡喜心,會生起開心與愉悅’的心來作布施,他們是為修心作準備、為修心打好基礎來作布施,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梵身天之中,當他們在那裏的業、德力、聲望、權力享盡之後,不會返回這個世間來。

“舍利弗,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一些人作布施不能得大果報、大利益。舍利弗,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一些人作布施能得大果報、大利益。”

五十.難陀母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與大目犍連尊者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在南山遊行說法。

毗盧緊陀人難陀母優婆夷在黎明時分起床,然後誦讀《彼岸道》。這時候,毗沙門王從北方去南方處理一些事務,在聽到難陀母優婆夷誦讀《彼岸道》後,便站著直至誦讀完結。難陀母優婆夷誦讀完《彼岸道》後便保持沉默,毗沙門王知道誦讀完結後,便對難陀母優婆夷作出隨喜:“賢姊,十分好,賢姊,十分好!”

“賢士,你是誰呢?”

“賢姊,我是毗沙門王,之前是你的兄弟。”

“賢士,十分好,既然這樣,就將我所誦讀的法義作為一份贈禮送給你吧。”

“賢姊,十分好,你還可送給我多一份贈禮,舍利弗尊者與大目犍連尊者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明天在吃早飯之前將會到來毗盧緊陀,若你以我的名義來供養僧團,這就是送給我多一份的贈禮了。”

於是,在清晨的時候,難陀母優婆夷吩咐人在自己的居所準備美味的硬食物和軟食物,舍利弗尊者與大目犍連尊者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在吃早飯之前抵達毗盧緊陀。這時候,難陀母優婆夷吩咐一個下人:“來吧,你前往園林,然後告訴僧團:‘大德們,現在食物已經準備好在主人難陀母的居所了。’”

那個下人回答難陀母優婆夷:“主人,是的。”於是前往園林,然後告訴僧團:“大德們,現在食物已經準備好在主人難陀母的居所了。”

於是,在上午,舍利弗尊者與大目犍連尊者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難陀母優婆夷的居所。去到後,一起坐在為他們預備好的座位上。難陀母優婆夷親手將美味的硬食物和軟食物遞送給以舍利弗尊者與大目犍連尊者為首的比丘僧團,使他們得到滿足,使他們掩缽示意吃飽。當舍利弗尊者吃完食物,手離開缽的時候,難陀母優婆夷坐在一邊。

舍利弗尊者對難陀母優婆夷說:“難陀母,是誰告訴你比丘僧團會到來的呢?”

於是,難陀母優婆夷把以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舍利弗尊者,然後再說:“大德,願這布施的福德為毗沙門王帶來利益和快樂!”

“難陀母,真是罕見,真是少有!毗沙門王有大威德、大力量,你竟能跟這位天子面對面交談!”

“大德,我不單止有這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我還有另外的罕見之法、未曾有法。大德,我有一個名叫難陀的獨子,我對他鍾愛和歡喜,他因一些原因被國王捉拿、刑罰、取去性命,我記得不論在那孩子被宣判捉拿、被捉拿,被宣判刑罰、被刑罰,被宣判處死、被處死時,都不會令我生起惆悵之心。”

“難陀母,真是罕見,真是少有!你能淨化那些生起的心念!”

“大德,我不單止有這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我還有另外的罕見之法、未曾有法。大德,我的丈夫命終後投生在某種夜叉之中,他以生前的形相在我面前出現,我記得這種因緣都不會令我生起惆悵之心。”

“難陀母,真是罕見,真是少有!你能淨化那些生起的心念!”

“大德,我不單止有這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我還有另外的罕見之法、未曾有法。大德,我從年青時就已經嫁給我的年青丈夫,我記得對他從沒有不忠的意念,更遑論不忠的行為。”

“難陀母,真是罕見,真是少有!你能淨化那些生起的心念!”

“大德,我不單止有這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我還有另外的罕見之法、未曾有法。大德,我記得從宣稱成為優婆夷起,都沒有故意違越任何學處。”

“難陀母,真是罕見,真是少有!”

“大德,我不單止有這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我還有另外的罕見之法、未曾有法。大德,我可隨自己的意欲,內心離開五欲、離開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進入初禪。平息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進入二禪。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進入三禪。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進入四禪。”

“難陀母,真是罕見,真是少有!”

“大德,我不單止有這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我還有另外的罕見之法、未曾有法。大德,世尊所說的五下分結,我看見在心中沒有任何一個沒有斷除。”

“難陀母,真是罕見,真是少有!”

於是,舍利弗尊者為難陀母優婆夷說法,對她開示,對她教導,使她景仰,使她歡喜,之後起座離去。

第五大祭祀品完

五十一.不解說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對不解說的義理不會生起疑惑呢?”

“比丘,因為見的息滅,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對不解說的義理不會生起疑惑。

“比丘,‘如來死後還存在’的義理是一種見的去處,‘如來死後不存在’的義理是一種見的去處,‘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的義理是一種見的去處,‘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的義理是一種見的去處。

“比丘,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不知見,不知見集,不知見滅,不知見滅之道,因此他的見會增長。我說,他不能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知見,知見集,知見滅,知見滅之道,因此他的見會息滅。我說,他能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惱、哀,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不會解說‘如來死後還存在’的義理,不會解說‘如來死後不存在’的義理,不會解說‘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的義理,不會解說‘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的義理。

“比丘,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會知道不解說的義理是不應解說之法。

“比丘,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對有關不解說的義理不會有緊張、動搖、顫抖、震驚。

……‘如來死後還存在’的義理是一種渴愛的去處……

……‘如來死後還存在’的義理是一種想的去處……

……‘如來死後還存在’的義理是一種自我計著……

……‘如來死後還存在’的義理是一種戲論……

……‘如來死後還存在’的義理是一種執取的去處……

“比丘,‘如來死後還存在’的義理會帶來悔疚,‘如來死後不存在’的義理會帶來悔疚,‘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的義理會帶來悔疚,‘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的義理會帶來悔疚。

“比丘,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不知悔疚,不知悔疚集,不知悔疚滅,不知悔疚滅之道,因此他的悔疚會增長。我說,他不能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知悔疚,知悔疚集,知悔疚滅,知悔疚滅之道,因此他的悔疚會息滅。我說,他能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惱、哀,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不會解說‘如來死後還存在’的義理,不會解說‘如來死後不存在’的義理,不會解說‘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的義理,不會解說‘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的義理。

“比丘,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會知道不解說的義理是不應解說之法。

“比丘,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對有關不解說的義理不會有緊張、動搖、顫抖、震驚。

“比丘,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對不解說的義理不會生起疑惑。”

五十二.人的趣向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七種人的趣向和無取湼槃。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什麼是七種人的趣向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進入了修行的道路,他知道現在沒有我、沒有我所,將來也沒有我、沒有我所;他要捨棄各種有。他取得了捨心,對有沒有貪染,對有的成因沒有貪染,他以正慧看見最高的寂靜途徑,但還沒有完成所有的修證,還沒有斷除所有我慢的性向,還沒有斷除所有有貪的性向,還沒有斷除所有無明的性向。他斷除五下分結,是一個中般湼槃的人。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被燒了一天的鐵鍋受到撞擊,飛出來的火花在飛出來的時候便息滅。同樣地,一位比丘進入了修行的道路……是一個中般湼槃的人。

“比丘們,一位比丘進入了修行的道路,他知道現在沒有我、沒有我所,將來也沒有我、沒有我所;他要捨棄各種有。他取得了捨心,對有沒有貪染,對有的成因沒有貪染,他以正慧看見最高的寂靜途徑,但還沒有完成所有的修證,還沒有斷除所有我慢的性向,還沒有斷除所有有貪的性向,還沒有斷除所有無明的性向。他斷除五下分結,是一個中般湼槃的人。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被燒了一天的鐵鍋受到撞擊,飛出來的火花在向上飛的時候便息滅。同樣地,一位比丘進入了修行的道路……是一個中般湼槃的人。

“比丘們,一位比丘進入了修行的道路,他知道現在沒有我、沒有我所,將來也沒有我、沒有我所;他要捨棄各種有。他取得了捨心,對有沒有貪染,對有的成因沒有貪染,他以正慧看見最高的寂靜途徑,但還沒有完成所有的修證,還沒有斷除所有我慢的性向,還沒有斷除所有有貪的性向,還沒有斷除所有無明的性向。他斷除五下分結,是一個中般湼槃的人。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被燒了一天的鐵鍋受到撞擊,飛出來的火花向上飛,然後在落下到還沒碰撞地面的時候便息滅。同樣地,一位比丘進入了修行的道路……是一個中般湼槃的人。

“比丘們,一位比丘進入了修行的道路,他知道現在沒有我、沒有我所,將來也沒有我、沒有我所;他要捨棄各種有。他取得了捨心,對有沒有貪染,對有的成因沒有貪染,他以正慧看見最高的寂靜途徑,但還沒有完成所有的修證,還沒有斷除所有我慢的性向,還沒有斷除所有有貪的性向,還沒有斷除所有無明的性向。他斷除五下分結,是一個生般湼槃的人。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被燒了一天的鐵鍋受到撞擊,飛出來的火花向上飛,然後在落下到碰撞地面的時候便息滅。同樣地,一位比丘進入了修行的道路……是一個生般湼槃的人。

“比丘們,一位比丘進入了修行的道路,他知道現在沒有我、沒有我所,將來也沒有我、沒有我所;他要捨棄各種有。他取得了捨心,對有沒有貪染,對有的成因沒有貪染,他以正慧看見最高的寂靜途徑,但還沒有完成所有的修證,還沒有斷除所有我慢的性向,還沒有斷除所有有貪的性向,還沒有斷除所有無明的性向。他斷除五下分結,是一個無行般湼槃的人。“比丘們,就正如一個被燒了一天的鐵鍋受到撞擊,飛出來的火花向上飛,

然後落在小草堆或小柴堆之中,在那裏燒起了煙火,燒光了小草堆或小柴堆後因沒有燃料而息滅。同樣地,一位比丘進入了修行的道路……是一個無行般湼槃的人。

“比丘們,一位比丘進入了修行的道路,他知道現在沒有我、沒有我所,將來也沒有我、沒有我所;他要捨棄各種有。他取得了捨心,對有沒有貪染,對有的成因沒有貪染,他以正慧看見最高的寂靜途徑,但還沒有完成所有的修證,還沒有斷除所有我慢的性向,還沒有斷除所有有貪的性向,還沒有斷除所有無明的性向。他斷除五下分結,是一個有行般湼槃的人。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被燒了一天的鐵鍋受到撞擊,飛出來的火花向上飛,然後落在大草堆或大柴堆之中,在那裏燒起了煙火,燒光了大草堆或大柴堆後因沒有燃料而息滅。同樣地,一位比丘進入了修行的道路……是一個有行般湼槃的人。

“比丘們,一位比丘進入了修行的道路,他知道現在沒有我、沒有我所,將來也沒有我、沒有我所;他要捨棄各種有。他取得了捨心,對有沒有貪染,對有的成因沒有貪染,他以正慧看見最高的寂靜途徑,但還沒有完成所有的修證,還沒有斷除所有我慢的性向,還沒有斷除所有有貪的性向,還沒有斷除所有無明的性向。他斷除五下分結,是一個上流至色究竟天般湼槃的人。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被燒了一天的鐵鍋受到撞擊,飛出來的火花向上飛,然後落在巨大的草堆或巨大的柴堆之中,在那裏燒起了煙火,在燒光了那巨大的草堆或巨大的柴堆後,大火再蔓延至樹園;在燒光了樹園後,大火再蔓延至森林;大火一直燒到道路邊、大石邊、水邊或怡人的土地後因沒有燃料而息滅。同樣地,一位比丘進入了修行的道路……是一個上流至色究竟天般湼槃的人。

“比丘們,這就是七種人的趣向了。

“比丘們,什麼是無取湼槃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進入了修行的道路,他知道現在沒有我、沒有我所,將來也沒有我、沒有我所;他要捨棄各種有。他取得了捨心,對有沒有貪染,對有的成因沒有貪染,他以正慧看見最高的寂靜途徑,完成所有的修證,斷除所有我慢的性向,斷除所有有貪的性向,斷除所有無明的性向。他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無取湼槃了。

“比丘們,這就是七種人的趣向和無取湼槃了。”

五十三.帝須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在黎明時分,兩位有明亮外表的天神照亮了整個靈鷲山,跟著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站在一邊。一位天神對世尊說:“大德,有些比丘尼得到解脫。”另一位天神對世尊說:“大德,有些比丘尼得到無餘依善解脫2。”兩位天神說了以上的話後,導師認可他們的說話。兩位天神知道導師認可自己的說話,於是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世尊在天明時把天神前來的事情及所說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比丘。這時候,大目犍連尊者坐在世尊附近,他心想:“哪些天神有‘是有餘依的就知道是有餘依的,是無餘依的就知道是無餘依的’這種智呢?”

不久前,有一位名叫帝須的比丘命終後投生在梵世間,現在天眾都說,帝須梵天有大威德、大力量。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大目犍連尊者在靈鷲山隱沒,在那個梵世間出現。當帝須梵天從遠處看見大目犍連尊者前來,便對他說:“目犍連仁者,請過來,歡迎到來。目犍連仁者,你很久沒有到來了。目犍連仁者,座位已經預備好了,請坐。”

大目犍連尊者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帝須梵天對大目犍連尊者作禮,然後坐在一邊。大目犍連尊者對帝須梵天說:“帝須,哪些天神有‘是有餘依的就知道是有餘依的,是無餘依的就知道是無餘依的’這種智呢?”

“目犍連仁者,梵身天有‘是有餘依的就知道是有餘依的,是無餘依的就知道是無餘依的’這種智。”

“帝須,是否所有梵身天都有這種智呢?”

“目犍連仁者,不是的。目犍連仁者,所有滿足於梵天壽元、梵天外貌、梵天快樂、梵天名聲、梵天權力而不能如實知進一步出離的梵身天,都是沒有這種智的。目犍連仁者,所有不滿足於梵天壽元、梵天外貌、梵天快樂、梵天名聲、梵天權力而能如實知進一步出離的梵身天,都是有這種智的。

“目犍連仁者,對於俱解脫的比丘,那些天神會知道:‘這位尊者是俱解脫的人,只要他的身體住世,天和人都看得見他,當他身壞命終後,天和人便看不見他了。’目犍連仁者,就是這樣,那些天神有這種智:是無餘依的就知道是無餘依的。

“目犍連仁者,對於慧解脫的比丘,那些天神會知道:‘這位尊者是慧解脫的人,只要他的身體住世,天和人都看得見他,當他身壞命終後,天和人便看不見他了。’目犍連仁者,就是這樣,那些天神有這種智:是無餘依的就知道是無餘依的。

“目犍連仁者,對於身證的比丘,那些天神會知道:‘這位尊者是身證的人,當這位尊者有合適的住處、習近善知識、帶出五根的時候,便能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目犍連仁者,就是這樣,那些天神有這種智:是有餘依的就知道是有餘依的。

“目犍連仁者,對於得正見的比丘……是有餘依的就知道是有餘依的。

“目犍連仁者,對於信解脫的比丘……是有餘依的就知道是有餘依的。

“目犍連仁者,對於隨法行的比丘,那些天神會知道:‘這位尊者是隨法行的人,當這位尊者有合適的住處、習近善知識、帶出五根的時候,便能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目犍連仁者,就是這樣,那些天神有這種智:是有餘依的就知道是有餘依的。”

大目犍連尊者對帝須梵天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在梵世間隱沒,在靈鷲山出現。大目犍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跟帝須梵天對話的事情全部告訴世尊。

“目犍連,帝須梵天沒有說第七種安住在無相之中的人。”

“世尊,現在是時候了,善逝,現在是時候了,請世尊宣說第七種安住在無相之中的人,當比丘聽了之後,便會受持世尊的說話。”

“目犍連,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大目犍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目犍連,對於對所有相不作意,進入無相心定3的比丘,那些天神會知道:‘這位尊者是對所有相不作意,進入無相心定的人,當這位尊者有合適的住處、習近善知識、帶出五根的時候,便能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目犍連,就是這樣,那些天神有這種智:是有餘依的就知道是有餘依的。”

五十四.獅子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這時候,獅子將軍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你能否指出布施在現生的果報呢?”

“獅子,既然這樣,我反問你,就隨你自己的意思來答吧。獅子,你認為怎樣,有兩個人,一個人沒有敬信、吝嗇、自私、憎嫉,一個人有敬信、是一位施主、樂於布施。若一位阿羅漢作出悲憫,會首先悲憫一個沒有敬信、吝嗇、自私、憎嫉的人還是一個有敬信、是一位施主、樂於布施的人呢?”

“大德,若一位阿羅漢作出悲憫,怎會首先悲憫一個沒有敬信、吝嗇、自私、憎嫉的人呢!大德,若一位阿羅漢作出悲憫,會首先悲憫一個有敬信、是一位施主、樂於布施的人。”

“獅子,你認為怎樣,若一位阿羅漢前往人們那裏,會首先前往一個沒有敬信、吝嗇、自私、憎嫉的人那裏還是前往一個有敬信、是一位施主、樂於布施的人那裏呢?”

“大德,若一位阿羅漢前往人們那裏,怎會首先前往一個沒有敬信、吝嗇、自私、憎嫉的人那裏呢!大德,若一位阿羅漢前往人們那裏,會首先前往一個有敬信、是一位施主、樂於布施的人那裏。”

“獅子,你認為怎樣,若一位阿羅漢接受人們的供養,會首先接受一個沒有敬信、吝嗇、自私、憎嫉的人的供養還是接受一個有敬信、是一位施主、樂於布施的人的供養呢?”

“大德,若一位阿羅漢接受人們的供養,怎會首先接受一個沒有敬信、吝嗇、自私、憎嫉的人的供養呢!大德,若一位阿羅漢接受人們的供養,會首先接受一個有敬信、是一位施主、樂於布施的人的供養。”

“獅子,你認為怎樣,若一位阿羅漢對人們說法,會首先對一個沒有敬信、吝嗇、自私、憎嫉的人說法還是對一個有敬信、是一位施主、樂於布施的人說法呢?”

“大德,若一位阿羅漢對人們說法,怎會首先對一個沒有敬信、吝嗇、自私、憎嫉的人說法呢!大德,若一位阿羅漢對人們說法,會首先對一個有敬信、是一位施主、樂於布施的人說法。”

“獅子,你認為怎樣,一個沒有敬信、吝嗇、自私、憎嫉的人會好名聲遠播,還是一個有敬信、是一位施主、樂於布施的人會好名聲遠播呢?”

“大德,一個沒有敬信、吝嗇、自私、憎嫉的人怎會好名聲遠播呢!大德,一個有敬信、是一位施主、樂於布施的人才會好名聲遠播。”

“獅子,你認為怎樣,一個沒有敬信、吝嗇、自私、憎嫉的人無論去到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任何大眾之中,都會有自信、感到心安,還是一個有敬信、是一位施主、樂於布施的人無論去到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任何大眾之中,都會有自信、感到心安呢?”

“大德,一個沒有敬信、吝嗇、自私、憎嫉的人無論去到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任何大眾之中,都怎會有自信、感到心安呢!大德,一個有敬信、是一位施主、樂於布施的人無論去到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任何大眾之中,都會有自信、感到心安。”

“獅子,你認為怎樣,一個沒有敬信、吝嗇、自私、憎嫉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還是一個有敬信、是一位施主、樂於布施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呢?”

“大德,一個沒有敬信、吝嗇、自私、憎嫉的人怎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呢!大德,一個有敬信、是一位施主、樂於布施的人才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大德,世尊解說這六種布施在現生的果報,我對此是親身明白的,不是依靠對世尊的信仰而來的。

“大德,我是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若一位阿羅漢作出悲憫,會首先悲憫我。

“大德,我是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若一位阿羅漢前往人們那裏,會首先前往我那裏。

“大德,我是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若一位阿羅漢接受人們的供養,會首先接受我的供養。

“大德,我是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若一位阿羅漢對人們說法,會首先對我說法。

“大德,我是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我好名聲遠播,人們都說我是僧團的侍奉者。

“大德,我是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我無論去到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任何大眾之中,都會有自信、感到心安。

“大德,世尊解說這六種布施在現生的果報,我對此是親身明白的,不是依靠對世尊的信仰而來的。

“大德,世尊也解說: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我對此就不是親身明白的,而是依靠對世尊的信仰而來的。”

“獅子,正是這樣,正是這樣。獅子,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五十五.不護

“比丘們,如來有四不護、三不受責。

“什麼是如來的四不護呢?

“比丘們,如來身行清淨,不會因為怕別人找出自己的過失而守護身行;如來口行清淨,不會因為怕別人找出自己的過失而守護口行;如來意行清淨,不會因為怕別人找出自己的過失而守護意行;如來正命清淨,不會因為怕別人找出自己的過失而守護正命。

“這就是如來的四不護了。

“什麼是三不受責呢?

“比丘們,如來善說法義。我沒有一處地方可給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或世間上任何人如法責難:‘你的不是善說的法義!’比丘們,我看不見有可給人責難的地方,所以得到安穩,得到無懼,得到無畏。

“比丘們,我為弟子善說通往湼槃的途徑,我的弟子進入這條途徑,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我沒有一處地方可給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或世間上任何人如法責難:‘你不是為弟子善說通往湼槃的途徑,你的弟子進入這條途徑,不能清除各種漏,不能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比丘們,我看不見有可給人責難的地方,所以得到安穩,得到無懼,得到無畏。

“比丘們,無數百我的弟子眾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我沒有一處地方可給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或世間上任何人如法責難:‘你沒有無數百的弟子眾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比丘們,我看不見有可給人責難的地方,所以得到安穩,得到無懼,得到無畏。

“這就是三不受責了。

“比丘們,如來有這四不護、三不受責。”

五十六.金毗羅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金毗羅城的竹園。這時候,金毗羅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呢?”

“金毗羅,當如來入滅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敬順導師,不敬順法義,不敬順僧團,不敬順修學,不敬順定,不敬順不放逸,不敬順善意,金毗羅,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呢?”

“金毗羅,當如來入滅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敬順導師,敬順法義,敬順僧團,敬順修學,敬順定,敬順不放逸,敬順善意,金毗羅,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

五十七.七法

“比丘們,具有七法的比丘,不久便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是哪七法呢?

“有信、具有戒、多聞、遠離、作出精進、具有念、有智慧。

“比丘們,具有這七法的比丘,不久便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五十八.打瞌睡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婆伽的鱷魚山,畢沙迦邏園的鹿野苑。

這時候,大目犍連尊者在摩揭陀的拘邏婆村坐著打瞌睡。世尊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大目犍連尊者打瞌睡,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在鹿野苑隱沒,在拘邏婆村大目犍連尊者面前出現。世尊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大目犍連尊者說:“目犍連,你是否在打瞌睡?目犍連,你是否在打瞌睡呢?”

“大德,是的。”

“目犍連,既然這樣,無論你安住在什麼想之中,若出現睡意時,可對那些想作意,多作那些想。當你這樣做時,睡意可能會消除。

“目犍連,如果這樣做睡意不能消除,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當你這樣做時,睡意可能會消除。

“目犍連,如果這樣做睡意不能消除,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當你這樣做時,睡意可能會消除。

“目犍連,如果這樣做睡意不能消除,可用手拉一雙耳珠,按摩肢體。當你這樣做時,睡意可能會消除。

“目犍連,如果這樣做睡意不能消除,可起座用水洗眼簾,然後環視四方,仰望星光。當你這樣做時,睡意可能會消除。

“目犍連,如果這樣做睡意不能消除,可在光明想之中作意,持續這份明亮想,日間這樣,晚上也是這樣;你修習明亮心,使之沒有障蓋、沒有遮蔽。當你這樣做時,睡意可能會消除。

“目犍連,如果這樣做睡意不能消除,可做行禪,持續帶著前後行走的想,收攝六根,意念不向外弛散。當你這樣做時,睡意可能會消除。

“目犍連,如果這樣做睡意不能消除,可右側睡獅子臥,一隻腳比另一隻腳高些,有念和覺知,心裏知道什麼時候要起來;睡醒便立即起床,不要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

“目犍連,你應這樣修學。

“目犍連,既然這樣,你應這樣修學:不要帶著高傲心到族人那裏。目犍連,你應這樣修學。目犍連,如果一個比丘帶著高傲心到族人那裏,族人正在處理事務,沒有對到來的比丘作意,那個比丘便會心想:‘現在這些人對我沒有歡喜心,誰令這些族人不和呢?’他因得不到供養而感到不滿,因不滿而帶來掉舉,因掉舉而沒有約束,因沒有約束而導致內心遠離定。

“目犍連,既然這樣,你應這樣修學:不要說爭論的說話。目犍連,你應這樣修學。目犍連,說爭論的說話時便要說很多說話,說很多說話時便會帶來掉舉,因掉舉而沒有約束,因沒有約束而導致內心遠離定。

“目犍連,不是所有連繫我都稱讚,也不是所有連繫我都不稱讚;目犍連,跟任何在家與出家的人連繫我都不稱讚;跟任何沒有吵雜、寧靜、沒有閒雜人等、遠離人煙、理想的靜處連繫我都稱讚。”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大目犍連尊者對他說:“大德,‘簡略地說,一位比丘怎樣才可達到愛盡得解脫、究竟之處、究竟的安穩、究竟的梵行、究竟的目標、天人最勝之處呢?’這句說話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目犍連,當一位比丘聽了‘不被一切事物所困窘’的法義時,便會正確認知一切事物;當對一切事物有正確認知時,便會遍知一切事物;當對一切事物有遍知時,便會在領受各種感受時──不論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都保持無常觀、無欲觀、息滅觀、放捨觀;當對感受保持無常觀、無欲觀、息滅觀、放捨觀時,便會在世間之中沒有任何執取;當在世間之中沒有任何執取時,便不會受到打動;當不受打動時,便會親身證得湼槃,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目犍連,這就是‘簡略地說,一位比丘怎樣才可達到愛盡得解脫、究竟之處、究竟的安穩、究竟的梵行、究竟的目標、天人最勝之處呢?’這句說話所包含的內容了。”4

“比丘們,不要畏懼福德,福德是快樂的意思。我記得以往我長期作福,長期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果報。我過往曾修習慈心七年,之後在七個成壞劫都沒有再返回這個世間,世間在成劫時投生在光音天,世間在壞劫時投生在空梵天宮成為大梵天.征服者.無敵者.全見者.全能者,之後還有三十六次成為帝釋天.因陀羅,有無數百次成為一位能征服四方、國土太平、具有七寶的轉輪王。轉輪王的七寶是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將士寶;有多於一千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有勇氣,有英雄的質素,能摧毀敵軍;轉輪王用正法征服四海之內的大地而不用棒杖、不用武器。

“諸比丘諦聽,
應見福果報,
善樂於其中,
我修慈七年:
七次成壞劫,
不返此世間,
七次成劫時,
我生光音天,
七次壞劫時,
我生空梵宮,
成為大梵天,
號稱全能者;
曾為因陀羅,
次數三十六;
曾為轉輪王,
灌頂剎帝利,
管治閻浮提,
為眾人之首,
無刀無棒杖,
不訴諸武力,
以正法待人,
征服此大地,
於此大地中,
以正法治世,
生於富貴家,
無量大財富,
具各種欲樂,
亦具有七寶。

諸佛憫世間,
善說福德義,
能帶來大果,
能成大地尊。
我曾為輪王,
管治閻浮提,
具德力名聲,
亦具大財富。

聽此義理後,
誰無歡喜心!
即使低種姓,
聽後亦歡喜。
是故求義者,
求大威德者,
皆應敬正法,
常憶佛教誡。”

五十九.七種妻子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給孤獨長者的居所,去到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居所裏的人發出嘈吵的聲音、很大的聲音。給孤獨長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給孤獨長者說:“居士,為什麼你居所裏的人發出這麼嘈雜的聲音、這麼大的聲音呢?人們以為這是漁夫在賣魚。”

“大德,我家迎娶了一個來自富貴家族的媳婦須闍陀,她不順從家婆,不順從家公,不順從丈夫,甚至對世尊也不照料、恭敬、尊重、供養。”

於是世尊對須闍陀說:“須闍陀,來吧。”

須闍陀回答世尊:“大德,是的。”於是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須闍陀說:“須闍陀,嫁人的妻子有七種。是哪七種呢?

“屠夫那樣的妻子,盜賊那樣的妻子,主人那樣的妻子,母親那樣的妻子,妹妹那樣的妻子,朋友那樣的妻子,僕人那樣的妻子。

“須闍陀,嫁人的妻子有這七種。你會做哪一種呢?”

“大德,世尊這樣簡略地說,我不知道當中的道理。如果世尊為我詳細地說,使我知道當中的道理就好了。”

“須闍陀,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須闍陀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
“惡心待夫無悲憫,
忽視丈夫戀他人,
即使已曾收聘禮,
所嫁丈夫亦欲殺;
身為妻子若如是,
人稱此妻如屠夫。

丈夫所賺之財物,
不論工藝或營商,
或由耕作所賺得,
即使小量也盡取;
身為妻子若如是,
人稱此妻如盜賊。

大飲大食兼懶惰,
各種工作不願做,
性情粗惡說惡語,
操控壓制其丈夫;
身為妻子若如是,
人稱此妻如主人。

常為丈夫求義利,
常對丈夫生悲憫,
守護財富與積蓄,
護夫猶如母護子;
身為妻子若如是,
人稱此妻如母親。

對其丈夫生尊敬,
真誠對待其夫君,
隨夫所願而行事,
猶如妹妹對兄長;
身為妻子若如是,
人稱此妻如妹妹。

看見丈夫心歡喜,
如見久違之朋友,
善守家風具戒行,
待丈夫以真誠心;
身為妻子若如是,
人稱此妻如朋友。

即使受罵受棒打,
不對丈夫懷惡心,
只存善意無忿恨,
隨夫所願而行事;
身為妻子若如是,
人稱此妻如僕人。

為人妻子如屠夫,
或如盜賊如主人,
粗惡無戒無尊敬,
故此命終生惡趣;
若如母親如妹妹,
或如朋友如僕人,
長期節制具戒行,
故此命終生善趣。

“須闍陀,嫁人的妻子有這七種。你會做哪一種呢?”

“大德,願世尊接受我,從現在起,我要做我丈夫如僕人那樣的妻子!”

六十.忿怒

“比丘們,一個忿怒的人,不論男或女,都會導致七種敵人歡喜、敵人得逞的事情出現。是哪七種呢?

“比丘們,一個敵人總是希望對方貌醜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沒有敵人喜歡對方貌美的。比丘們,一個忿怒的人,受忿怒征服、受忿怒困擾,即使善沐浴、善塗油、整理鬚髮、穿上白衣,受忿怒征服的人都是貌醜的。比丘們,一個忿怒的人,不論男或女,都會導致第一種敵人歡喜、敵人得逞的事情出現。

“比丘們,再者,一個敵人總是希望對方難以入睡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沒有敵人喜歡對方睡得好的。比丘們,一個忿怒的人,受忿怒征服、受忿怒困擾,即使睡在一張鋪上長毛被褥、白羊毛被褥、純毛被褥、鹿皮床蓋,兩頭各有丹枕,床頂設有頂篷的床上,受忿怒征服的人都是難以入睡的。比丘們,一個忿怒的人,不論男或女,都會導致第二種敵人歡喜、敵人得逞的事情出現。

“比丘們,再者,一個敵人總是希望對方不能得到大利益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沒有敵人喜歡對方得到大利益的。比丘們,一個忿怒的人,受忿怒征服、受忿怒困擾,會視沒有意義的事情為有意義,視有意義的事情為沒有意義,受忿怒征服的人負面地看事情,因此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比丘們,一個忿怒的人,不論男或女,都會導致第三種敵人歡喜、敵人得逞的事情出現。

“比丘們,再者,一個敵人總是希望對方沒有財富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沒有敵人喜歡對方具有大財富的。比丘們,一個忿怒的人,受忿怒征服、受忿怒困擾,所有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的財富會成為罰款而落入國王的庫房。比丘們,一個忿怒的人,不論男或女,都會導致第四種敵人歡喜、敵人得逞的事情出現。

“比丘們,再者,一個敵人總是希望對方名聲不好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沒有敵人喜歡對方名聲好的。比丘們,一個忿怒的人,受忿怒征服、受忿怒困擾,所有由不放逸所帶來的名聲都會失去。比丘們,一個忿怒的人,不論男或女,都會導致第五種敵人歡喜、敵人得逞的事情出現。

“比丘們,再者,一個敵人總是希望對方沒有朋友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沒有敵人喜歡對方有很多朋友的。比丘們,一個忿怒的人,受忿怒征服、受忿怒困擾,所有朋友和親屬都會遠離而去。比丘們,一個忿怒的人,不論男或女,都會導致第六種敵人歡喜、敵人得逞的事情出現。

“比丘們,再者,一個敵人總是希望對方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沒有敵人喜歡對方去善趣的。比丘們,一個忿怒的人,受忿怒征服、受忿怒困擾,會做身惡行、做口惡行、做意惡行,他做身、口、意惡行,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比丘們,一個忿怒的人,不論男或女,都會導致第七種敵人歡喜、敵人得逞的事情出現。

“忿怒令貌醜;
令人難入睡;
即使得利益,
卻視為損害;
受忿怒征服,
財物漸喪失;
受忿怒迷亂,
名聲漸喪失;
親友善心人,
皆悉遠離之;
出於忿怒故,
以身口傷人。

眾人不覺知,
忿怒由內生,
招怖畏損害,
能令心迷亂;
忿怒遮蔽時,
利益皆不知,
法義亦不見,
在於暗冥中。

忿怒毀眾物,
不論難易毀,
在忿怒過後,
皆熱惱如火。

懷忿怒之人,
怒容會流露,
如煙火通明,
眾人皆盡見;
懷忿怒之人,
能令怒擴散,
餘具我慢者,
見彼亦忿怒。

生忿怒之人,
無慚亦無愧,
亦無所敬重,
無島嶼皈依。

我為汝等說,
諦聽如是語,
忿怒離正法,
帶來苦惱業:
忿怒令殺父,
或殺親生母,
或殺婆羅門,
或殺害眾人;
人由母所生,
因此見世間,
亦受母養育,
卻會殺母親;
眾生與己同,
最愛是己身,
卻會以各法,
殺害於自身,
或以刀自殺,
或口服毒藥,
或以繩上吊,
或投崖自盡;
眾人不覺知,
受忿怒征服,
會做殺生業,
會作出自殺;
死亡之陷阱,
以忿怒形相,
藏睡內心中,
以智慧精進,
再加以正見,
能調伏忿怒;
智者能逐一,
清除不善法,
正法中修學,
令怒容不生,
除怒得無憂,
除瞋得無嫉,
調伏忿怒後,
無漏得湼槃。”

第六不解說品完

六十一.慚

“比丘們,沒有慚和愧、離開慚和愧,便會毀掉約束根門的近因;不約束根門、離開約束根門,便會毀掉戒行的近因;沒有戒行、離開戒行,便會毀掉正定的近因;沒有正定、離開正定,便會毀掉如實知見的近因;沒有如實知見、離開如實知見,便會毀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沒有厭離和無欲、離開厭離和無欲,便會毀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就正如失去幼枝和樹葉的大樹,粗枝會長得不好,樹幹外皮會長得不好,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會長得不好,樹幹中心的實木會長得不好。同樣地,沒有慚和愧、離開慚和愧,便會毀掉約束根門的近因;不約束根門、離開約束根門,便會毀掉戒行的近因;沒有戒行、離開戒行,便會毀掉正定的近因;沒有正定、離開正定,便會毀掉如實知見的近因;沒有如實知見、離開如實知見,便會毀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沒有厭離和無欲、離開厭離和無欲,便會毀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有慚和愧、完滿慚和愧,便具有約束根門的近因;約束根門、完滿約束根門,便具有戒行的近因;有戒行、完滿戒行,便具有正定的近因;有正定、完滿正定,便具有如實知見的近因;有如實知見、完滿如實知見,便具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有厭離和無欲、完滿厭離和無欲,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就正如幼枝和樹葉茂盛的大樹,粗枝會長得好,樹幹外皮會長得好,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會長得好,樹幹中心的實木會長得好。同樣地,有慚和愧、完滿慚和愧,便具有約束根門的近因;約束根門、完滿約束根門,便具有戒行的近因;有戒行、完滿戒行,便具有正定的近因;有正定、完滿正定,便具有如實知見的近因;有如實知見、完滿如實知見,便具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有厭離和無欲、完滿厭離和無欲,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六十二.太陽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的菴婆巴利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行是無常、不牢固、不安穩的,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厭離,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無欲,足以驅動人從所有行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須彌山王八萬四千由旬廣,八萬四千由旬闊,八萬四千由旬深入大海,八萬四千由旬高出大海。將有一天,許多年、許多百年、許多千年、許多百千年不下雨,當天上不下雨時,種子、農作物、藥草、園林、森林都會乾枯掉,不再存在。比丘們,行這樣無常、不牢固、不安穩,這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厭離,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無欲,足以驅動人從所有行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經長久的時間後,有第二個太陽出現,當第二個太陽出現時,小河、小水潭都會乾枯掉,不再存在。比丘們,行這樣無常、不牢固、不安穩,這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厭離,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無欲,足以驅動人從所有行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經長久的時間後,有第三個太陽出現,當第三個太陽出現時,那些大河如恆河、閻牟那河、跋提河、薩羅河、摩希河都會乾枯掉,不再存在。比丘們,行這樣無常、不牢固、不安穩,這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厭離,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無欲,足以驅動人從所有行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經長久的時間後,有第四個太陽出現,當第四個太陽出現時,那些大河源頭的大湖如阿耨達池、獅子瀑布池、造車池、緊那滿陀池、拘那邏池、遮檀多池、曼陀基尼池都會乾枯掉,不再存在。比丘們,行這樣無常、不牢固、不安穩,這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厭離,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無欲,足以驅動人從所有行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經長久的時間後,有第五個太陽出現,當第五個太陽出現時,海水的深度減退了一百由旬,減退了二百由旬,減退了三百由旬,減退了四百由旬,減退了五百由旬,減退了六百由旬,減退了七百由旬;海水只剩下七棵棕櫚樹的深度,只剩下六棵棕櫚樹的深度,只剩下五棵棕櫚樹的深度,只剩下四棵棕櫚樹的深度,只剩下三棵棕櫚樹的深度,只剩下兩棵棕櫚樹的深度,只剩下一棵棕櫚樹的深度;海水只剩下七個人的深度,只剩下六個人的深度,只剩下五個人的深度,只剩下四個人的深度,只剩下三個人的深度,只剩下兩個人的深度,只剩下一個人的深度,只剩下半個人的深度;只剩下及腰的深度,只剩下及膝的深度,只剩下及腳踝的深度;就正如在秋天時份天上下大雨,雨水保留在一個一個的牛蹄坑之中,同樣地,海水保留在一個一個像牛蹄坑那樣的坑洞之中。比丘們,當第五個太陽出現時,海水只剩下不及指節的深度。比丘們,行這樣無常、不牢固、不安穩,這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厭離,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無欲,足以驅動人從所有行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經長久的時間後,有第六個太陽出現,當第六個太陽出現時,大地和須彌山王冒煙、到處冒煙、到處冒大煙。就正如在陶師窰裏被燒的土,冒煙、到處冒煙、到處冒大煙,同樣地,當第六個太陽出現時,大地和須彌山王冒煙、到處冒煙、到處冒大煙。比丘們,行這樣無常、不牢固、不安穩,這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厭離,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無欲,足以驅動人從所有行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經長久的時間後,有第七個太陽出現,當第七個太陽出現時,大地和須彌山王起火、到處起火、成為一團大火;大地和須彌山王在焚燬,大火乘著風勢,火焰直衝梵世間;須彌山王在焚燬,大火聚到處破壞,焚燬須彌山王上端的一百由旬、二百由旬、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五百由旬;大地和須彌山王在焚燬,見不到有灰燼留下。就正如酥油在焚燒後見不到有灰燼留下,同樣地,大地和須彌山王在焚燬,見不到有灰燼留下。比丘們,行這樣無常、不牢固、不安穩,這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厭離,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無欲,足以驅動人從所有行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除了那些看見事實的人之外,有哪些哲人,有哪些有信的人會想到這個大地和須彌山王將會焚燬,將會不存在呢!

“比丘們,從前,有一個名叫須尼多的外道老師,他清除了對欲樂的貪染,有許多百個弟子。他對弟子宣說投生梵世間之法,當須尼多老師宣說梵天之法時,那些弟子學足全部教法的,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的梵世間之中。那些學不足全部教法的弟子,在身壞命終之後有些投生在他化自在天之中,有些投生在化樂天之中,有些投生在兜率天之中,有些投生在夜摩天之中,有些投生在三十三天之中,有些投生在四王天之中,有些投生在富有的剎帝利之中,有些投生在富有的婆羅門之中,有些投生在富有的居士之中。

“比丘們,須尼多老師心想:‘我不適宜下一生跟弟子投生到相同的趣向,讓我進一步修習慈心吧。’於是,須尼多老師修習慈心七年,之後在七個成壞劫都沒有再返回這個世間,世間在成劫時投生在光音天,世間在壞劫時投生在空梵天宮成為大梵天.征服者.無敵者.全見者.全能者,之後還有三十六次成為帝釋天.因陀羅,有無數百次成為一位能征服四方、國土太平、具有七寶的轉輪王,有多於一千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有勇氣,有英雄的質素,能摧毀敵軍;轉輪王用正法征服四海之內的大地而不用棒杖、不用武器。

“比丘們,須尼多老師曾有這樣的長壽,這樣的久住,但是我說,他不能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這是什麼原因呢?他沒有覺悟、沒有智證四種法。什麼是四種法呢?

“比丘們,他沒有覺悟、沒有智證聖者之戒,沒有覺悟、沒有智證聖者之定,沒有覺悟、沒有智證聖者之慧,沒有覺悟、沒有智證聖者之解脫。

“比丘們,覺悟、智證聖者之戒,覺悟、智證聖者之定,覺悟、智證聖者之慧,覺悟、智證聖者之解脫,能截斷有愛,盡除各種有,從此不再受後有。”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聖者戒定慧,
及無上解脫;
聞名喬答摩,
覺悟此等法。

佛證此法已,
教化諸比丘。
導師得離苦,
具眼者寂滅。”

六十三.都城喻

“比丘們,一座在邊境的都城善設七種保護設施,有四種很容易便能得到的糧食供應,可稱為一座不受外敵侵擾的邊境都城。什麼是善設的七種保護設施呢?

“比丘們,邊境都城的支柱柱根掘地深埋土中,牢固不動搖,這是善設的第一種保護設施,能保護內裏的人與抵禦外敵。

“比丘們,再者,邊境都城的護城河深和闊,這是善設的第二種保護設施,能保護內裏的人與抵禦外敵。

“比丘們,再者,邊境都城的巡城道路高和闊,這是善設的第三種保護設施,能保護內裏的人與抵禦外敵。

“比丘們,再者,邊境都城積存很多箭、標槍等武器,這是善設的第四種保護設施,能保護內裏的人與抵禦外敵。

“比丘們,再者,邊境都城有很多士兵駐守,有象兵、馬兵、車兵、弓箭手、旗兵、軍官、炊事兵、王子、戰士、大力士、勇士、盾兵、僕人,這是善設的第五種保護設施,能保護內裏的人與抵禦外敵。

“比丘們,再者,邊境都城的城門有一個智慧、聰明、能幹的守門人在那裏,他阻截陌生人入城和讓熟悉的人入城,這是善設的第六種保護設施,能保護內裏的人與抵禦外敵。

“比丘們,再者,邊境都城的圍牆高和厚,牆身塗平了灰泥,這是善設的第七種保護設施,能保護內裏的人與抵禦外敵。

“比丘們,這就是善設的七種保護設施了。

“比丘們,什麼是四種很容易便能得到的糧食供應呢?

“比丘們,邊境都城積存很多草、柴、水,能讓內裏的人安心、沒有掛慮、安穩地生活,能抵禦外敵。

“比丘們,再者,邊境都城積存很多米和穀物,能讓內裏的人安心、沒有掛慮、安穩地生活,能抵禦外敵。

“比丘們,再者,邊境都城積存很多芝麻、綠豆、眉豆和其他豆類,能讓內裏的人安心、沒有掛慮、安穩地生活,能抵禦外敵。

“比丘們,再者,邊境都城積存很多藥用品,有乳漿、酥、油、蜜糖、糖漿、鹽,能讓內裏的人安心、沒有掛慮、安穩地生活,能抵禦外敵。

“比丘們,這就是四種很容易便能得到的糧食供應了。

“比丘們,一座在邊境的都城善設這七種保護設施,有這四種很容易便能得到的糧食供應,可稱為一座不受外敵侵擾的邊境都城。比丘們,同樣地,一位聖弟子具有七法,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可稱為一位不受邪惡者魔羅侵擾的聖弟子。什麼是他具有的七法呢?

“比丘們,就正如邊境都城的支柱柱根掘地深埋土中,牢固不動搖,能保護內裏的人與抵禦外敵,同樣地,一位聖弟子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有信作為支柱,會捨棄不善法,修習善法,捨棄受譴責的法,修習不受譴責的法;他過著清淨的生活。這是他具有的第一法。

“比丘們,就正如邊境都城的護城河深和闊,能保護內裏的人與抵禦外敵,同樣地,一位聖弟子有慚:對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有慚;對心中的惡不善法有慚。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有慚作為護城河,會捨棄不善法,修習善法,捨棄受譴責的法,修習不受譴責的法;他過著清淨的生活。這是他具有的第二法。

“比丘們,就正如邊境都城的巡城道路高和闊,能保護內裏的人與抵禦外敵,同樣地,一位聖弟子有愧:對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有愧;對心中的惡不善法有愧。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有愧作為巡城道路,會捨棄不善法,修習善法,捨棄受譴責的法,修習不受譴責的法;他過著清淨的生活。這是他具有的第三法。

“比丘們,就正如邊境都城積存很多箭、標槍等武器,能保護內裏的人與抵禦外敵,同樣地,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一位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的聖弟子,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有多聞作為武器,會捨棄不善法,修習善法,捨棄受譴責的法,修習不受譴責的法;他過著清淨的生活。這是他具有的第四法。

“比丘們,就正如邊境都城有很多士兵駐守,有象兵、馬兵、車兵、弓箭手、旗兵、軍官、炊事兵、王子、戰士、大力士、勇士、盾兵、僕人,能保護內裏的人與抵禦外敵,同樣地,一位聖弟子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有精進作為士兵,會捨棄不善法,修習善法,捨棄受譴責的法,修習不受譴責的法;他過著清淨的生活。這是他具有的第五法。

“比丘們,就正如邊境都城的城門有一個智慧、聰明、能幹的守門人在那裏,他阻截陌生人入城和讓熟悉的人入城,能保護內裏的人與抵禦外敵,同樣地,一位聖弟子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有念作為守門人,會捨棄不善法,修習善法,捨棄受譴責的法,修習不受譴責的法;他過著清淨的生活。這是他具有的第六法。

“比丘們,就正如邊境都城的圍牆高和厚,牆身塗平了灰泥,能保護內裏的人與抵禦外敵,同樣地,一位聖弟子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有智慧作為塗平了灰泥的圍牆,會捨棄不善法,修習善法,捨棄受譴責的法,修習不受譴責的法;他過著清淨的生活。這是他具有的第七法。

“比丘們,這就是他具有的七法了。

“比丘們,什麼是他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呢?

“比丘們,就正如邊境都城積存很多草、柴、水,能讓內裏的人安心、沒有掛慮、安穩地生活,能抵禦外敵,同樣地,一位聖弟子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比丘們,這能令他自己安心、沒有掛慮、安穩地生活,能令他進入湼槃。

“比丘們,就正如邊境都城積存很多米和穀物,能讓內裏的人安心、沒有掛慮、安穩地生活,能抵禦外敵,同樣地,一位聖弟子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比丘們,這能令他自己安心、沒有掛慮、安穩地生活,能令他進入湼槃。

“比丘們,就正如邊境都城積存很多芝麻、綠豆、眉豆和其他豆類,能讓內裏的人安心、沒有掛慮、安穩地生活,能抵禦外敵,同樣地,一位聖弟子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他進入了三禪。比丘們,這能令他自己安心、沒有掛慮、安穩地生活,能令他進入湼槃。

“比丘們,就正如邊境都城積存很多藥用品,有乳漿、酥、油、蜜糖、糖漿、鹽,能讓內裏的人安心、沒有掛慮、安穩地生活,能抵禦外敵,同樣地,一位聖弟子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比丘們,這能令他自己安心、沒有掛慮、安穩地生活,能令他進入湼槃。

“比丘們,這就是他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了。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具有這七法,很容易便能得到這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可稱為一位不受邪惡者魔羅侵擾的聖弟子。”

六十四.知法

“比丘們,具有七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七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知法、知義、知己、知量、知時、知眾、知人。“比丘們,什麼是知法呢?

“比丘們,一位知法的比丘知道經、應頌、記說、偈頌、自說、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廣解。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不知道經、應頌、記說、偈頌、自說、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廣解,又怎會稱為知法呢!就是因為一位比丘知道經、應頌、記說、偈頌、自說、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廣解,因此稱為知法。

“這就是知法了。什麼是知義呢?

“比丘們,一位知義的比丘知道說話帶出來的意義,知道這句說話有這種意義,那句說話有那種意義。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不知道說話帶出來的意義,不知道這句說話有這種意義,那句說話有那種意義,又怎會稱為知義呢!就是因為一位比丘知道說話帶出來的意義,知道這句說話有這種意義,那句說話有那種意義,因此稱為知義。

“這就是知法、知義了。什麼是知己呢?

“比丘們,一位知己的比丘知道自己有什麼程度的信、戒、聞、施、慧、心力。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程度的信、戒、聞、施、慧、心力,又怎會稱為知己呢!就是因為一位比丘知道自己有什麼程度的信、戒、聞、施、慧、心力,因此稱為知己。

“這就是知法、知義、知己了。什麼是知量呢?

“比丘們,一位知量的比丘知道應取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的量。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不知道應取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的量,又怎會稱為知量呢!就是因為一位比丘知道應取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的量,因此稱為知量。

“這就是知法、知義、知己、知量了。什麼是知時呢?

“比丘們,一位知時的比丘知道什麼是學習的時候,什麼是發問的時候,什麼是修習的時候,什麼是進入靜處的時候。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不知道什麼是學習的時候,什麼是發問的時候,什麼是修習的時候,什麼是進入靜處的時候,又怎會稱為知時呢!就是因為一位比丘知道什麼是學習的時候,什麼是發問的時候,什麼是修習的時候,什麼是進入靜處的時候,因此稱為知時。

“這就是知法、知義、知己、知量、知時了。什麼是知眾呢?

“比丘們,一位知眾的比丘知道什麼是剎帝利眾,什麼是婆羅門眾,什麼是居士眾,什麼是沙門眾,知道應怎樣前往這些大眾那裏,應怎樣站立,應怎樣坐下,應怎樣說話,應怎樣保持沉默。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不知道什麼是剎帝利眾,什麼是婆羅門眾,什麼是居士眾,什麼是沙門眾,不知道應怎樣前往這些大眾那裏,應怎樣站立,應怎樣坐下,應怎樣說話,應怎樣保持沉默,又怎會稱為知眾呢!就是因為一位比丘知道什麼是剎帝利眾,什麼是婆羅門眾,什麼是居士眾,什麼是沙門眾,知道應怎樣前往這些大眾那裏,應怎樣站立,應怎樣坐下,應怎樣說話,應怎樣保持沉默,因此稱為知眾。

“這就是知法、知義、知己、知量、知時、知眾了。什麼是知人呢?

“比丘們,一位知人的比丘知道有兩種人:一種人想見聖者,一種人不想見聖者;那些不想見聖者的人是低的,那些想見聖者的人是值得讚揚的。想見聖者的人有兩種:一種人想聽正法,一種人不想聽正法;那些不想聽正法的人是低的,那些想聽正法的人是值得讚揚的。想聽正法的人有兩種:一種人用心聆聽法義,一種人不用心聆聽法義;那些不用心聆聽法義的人是低的,那些用心聆聽法義的人是值得讚揚的。用心聆聽法義的人有兩種:一種人在聽法之後會受持法義,一種人在聽法之後不會受持法義;那些在聽法之後不會受持法義的人是低的,那些在聽法之後會受持法義的人是值得讚揚的。受持法義的人有兩種:一種人在受持時會求證義理,一種人在受持時不會求證義理;那些在受持時不會求證義理的人是低的,那些在受持時會求證義理的人是值得讚揚的。在受持時會求證義理的人有兩種:一種人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一種人在知義、知法後不能依法而行;那些在知義、知法後不能依法而行的人是低的,那些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是值得讚揚的。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有兩種:一種人既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進入正法,一種人幫助自己而不幫助他人進入正法;那些幫助自己而不幫助他人進入正法的人是低的,那些既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進入正法的人是值得讚揚的。比丘們,一位知人的比丘知道有這兩種人,他就是一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別的比丘。

“比丘們,具有這七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六十五.香遍樹

“比丘們,當三十三天的香遍樹樹葉轉黃時,天眾便開心了,他們心想:‘現在香遍樹樹葉轉黃,不久便會落葉了!’

“比丘們,當三十三天的香遍樹落葉時,天眾便開心了,他們心想:‘現在香遍樹落葉,不久便會結苞網了!’

“比丘們,當三十三天的香遍樹結苞網時,天眾便開心了,他們心想:‘現在香遍樹結苞網,不久便會長苞了!’

“比丘們,當三十三天的香遍樹長苞時,天眾便開心了,他們心想:‘現在香遍樹長苞,不久花便會成形了!’

“比丘們,當三十三天的香遍樹花成形時,天眾便開心了,他們心想:‘現在香遍樹花成形,不久便會開花了!’

“比丘們,當三十三天的香遍樹開花時,天眾便開心了,他們心想:‘現在香遍樹開花,不久花便會盛開了!’

“比丘們,當三十三天的香遍樹花盛開時,天眾便開心了,他們四個月在香遍樹下得到天界的五欲,具有天界的五欲,享受天界的五欲,身邊圍繞著天界的五欲。

“比丘們,香遍樹花盛開時,光亮照遍整整五十由旬,香味隨風飄送一百由旬。比丘們,這就是香遍樹莊嚴之處了。

“比丘們,同樣地,當一位聖弟子立心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時,這就是三十三天的香遍樹樹葉轉黃。

“比丘們,當一位聖弟子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時,這就是三十三天的香遍樹落葉。

“比丘們,當一位聖弟子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進入了初禪時,這就是三十三天的香遍樹結苞網。

“比丘們,當一位聖弟子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進入了二禪時,這就是三十三天的香遍樹長苞。

“比丘們,當一位聖弟子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進入了三禪時,這就是三十三天的香遍樹花成形。

“比丘們,當一位聖弟子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進入了四禪時,這就是三十三天的香遍樹開花。

“比丘們,當一位聖弟子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時,這就是三十三天的香遍樹花盛開。

“比丘們,這時候,在地上的天神隨即呼喚:‘某某尊者,從某村、某鎮或某都城出家,他清除了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四王天聽見地上天神的說話後,隨即呼喚:‘某某尊者,從某村、某鎮或某都城出家,他清除了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身天聽見他化自在天的說話後,隨即呼喚:‘某某尊者,從某村、某鎮或某都城出家,他清除了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在短短的時刻聲音傳遍整個梵世間。比丘們,這就是漏盡比丘莊嚴之處了。”

六十六.尊敬

舍利弗尊者在靜處的時候,內心這樣反思:“一位比丘要尊敬和敬重些什麼,然後才有一個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的持續依止呢?”

他再心想:“一位比丘要尊敬和敬重導師,然後才有一個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的持續依止;一位比丘要尊敬和敬重法義,然後才有一個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的持續依止;一位比丘要尊敬和敬重僧團,然後才有一個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的持續依止;一位比丘要尊敬和敬重修學,然後才有一個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的持續依止;一位比丘要尊敬和敬重定,然後才有一個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的持續依止;一位比丘要尊敬和敬重不放逸,然後才有一個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的持續依止;一位比丘要尊敬和敬重善意,然後才有一個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的持續依止。”

他再心想:“我對這法義理解得清淨、明晰。讓我前往世尊那裏,然後告訴他吧,這樣可令我的理解更加清淨、明晰。就正如有人得到一枚清淨、明晰的金幣,他會心想:‘我得到一枚清淨、明晰的金幣,讓我拿這枚金幣去金匠那裏給他看吧,這樣他可為我的金幣加工,令它更加清淨、明晰。’同樣地,我對這法義理解得清淨、明晰。讓我前往世尊那裏,然後告訴他吧,這樣可令我的理解更加清淨、明晰。”

於是,舍利弗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以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

世尊說:“舍利弗,十分好!舍利弗,一位比丘要尊敬和敬重導師,然後才有一個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的持續依止......(佛陀重複舍利弗尊者的說話一次以表示認同) ……一位比丘要尊敬和敬重善意,然後才有一個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的持續依止。”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他說:“大德,世尊簡略的說話,我知道它詳細的義理。

“大德,一個不尊敬導師的比丘,是沒有可能尊敬法義的;一個不尊敬導師的比丘,只會不尊敬法義。

“大德,一個不尊敬導師、不尊敬法義的比丘,是沒有可能尊敬僧團的;一個不尊敬導師、不尊敬法義的比丘,只會不尊敬僧團。

“大德,一個不尊敬導師、不尊敬法義、不尊敬僧團的比丘,是沒有可能尊敬修學的;一個不尊敬導師、不尊敬法義、不尊敬僧團的比丘,只會不尊敬修學。

“大德,一個不尊敬導師、不尊敬法義、不尊敬僧團、不尊敬修學的比丘,是沒有可能尊敬定的;一個不尊敬導師、不尊敬法義、不尊敬僧團、不尊敬修學的比丘,只會不尊敬定。

“大德,一個不尊敬導師、不尊敬法義、不尊敬僧團、不尊敬修學、不尊敬定的比丘,是沒有可能尊敬不放逸的;一個不尊敬導師、不尊敬法義、不尊敬僧團、不尊敬修學、不尊敬定的比丘,只會不尊敬不放逸。

“大德,一個不尊敬導師、不尊敬法義、不尊敬僧團、不尊敬修學、不尊敬定、不尊敬不放逸的比丘,是沒有可能尊敬善意的;一個不尊敬導師、不尊敬法義、不尊敬僧團、不尊敬修學、不尊敬定、不尊敬不放逸的比丘,只會不尊敬善意。

“大德,一位尊敬導師的比丘,是沒有可能不尊敬法義的;一位尊敬導師的比丘,只會尊敬法義。

“大德,一位尊敬導師、尊敬法義的比丘,是沒有可能不尊敬僧團的;一位尊敬導師、尊敬法義的比丘,只會尊敬僧團。

“大德,一位尊敬導師、尊敬法義、尊敬僧團的比丘,是沒有可能不尊敬修學的;一位尊敬導師、尊敬法義、尊敬僧團的比丘,只會尊敬修學。

“大德,一位尊敬導師、尊敬法義、尊敬僧團、尊敬修學的比丘,是沒有可能不尊敬定的;一位尊敬導師、尊敬法義、尊敬僧團、尊敬修學的比丘,只會尊敬定。

“大德,一位尊敬導師、尊敬法義、尊敬僧團、尊敬修學、尊敬定的比丘,是沒有可能不尊敬不放逸的;一位尊敬導師、尊敬法義、尊敬僧團、尊敬修學、尊敬定的比丘,只會尊敬不放逸。

“大德,一位尊敬導師、尊敬法義、尊敬僧團、尊敬修學、尊敬定、尊敬不放逸的比丘,是沒有可能不尊敬善意的;一位尊敬導師、尊敬法義、尊敬僧團、尊敬修學、尊敬定、尊敬不放逸的比丘,只會尊敬善意。

“大德,世尊簡略的說話,我知道它詳細的義理。”

世尊說:“舍利弗,十分好!舍利弗,我簡略的說話,你知道它詳細的義理。

“舍利弗,一個不尊敬導師的比丘,是沒有可能尊敬法義的……(佛陀重複舍利弗尊者的說話一次以表示認同) ……一位尊敬導師、尊敬法義、尊敬僧團、尊敬修學、尊敬定、尊敬不放逸的比丘,只會尊敬善意。

“舍利弗,我簡略的說話,應這樣理解它詳細的義理。”

六十七.修習

“比丘們,一個不作修習的比丘,即使希望自己的內心沒有執取及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他也不能做到內心沒有執取及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案是沒有修習。

“沒有修習什麼呢?

“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比丘們,就正如一隻有八隻蛋、十隻蛋或十二隻蛋的母雞,牠不孵蛋,不給予溫暖,即使想讓小雞以爪尖或喙破殼,平安地出生,也不能做到讓小雞以爪尖或喙破殼,平安地出生。

“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那隻母雞不孵蛋,不給予溫暖。

“比丘們,同樣地,一個不作修習的比丘,即使希望自己的內心沒有執取及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他也不能做到內心沒有執取及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案是沒有修習。

“沒有修習什麼呢?

“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比丘們,一位作出修習的比丘,即使沒有希望自己的內心沒有執取及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他也能做到內心沒有執取及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案是有修習。

“修習什麼呢?

“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比丘們,就正如一隻有八隻蛋、十隻蛋或十二隻蛋的母雞,牠適當地孵蛋,適當地給予溫暖,即使沒有想到讓小雞以爪尖或喙破殼,平安地出生,那些小雞都有能力以爪尖或喙破殼,平安地出生。

“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那隻母雞適當地孵蛋,適當地給予溫暖。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作出修習的比丘,即使沒有希望自己的內心沒有執取及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他也能做到內心沒有執取及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案是有修習。

“修習什麼呢?

“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比丘們,又正如工匠或工匠的徒弟看見斧柄上有一道被手指握磨出來的深痕,他不知道自己昨天握磨了多深,今天握磨了多深,明天將握磨多深,但經日久後便知道自己握磨出一道深指痕。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持續作出修習的比丘,他不知道自己昨天盡除了多少漏,今天盡除了多少漏,明天將盡除多少漏,但經日久後便知道自己盡除了各種漏。

“比丘們,就正如船在海中航行六個月時,船上的藤繩受風吹、日曬、雨打;到了冬天,人們把船抬到乾地上,藤繩仍受風吹、日曬、雨打。藤繩受到侵蝕,便會逐漸破損。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持續作出修習的比丘,他的結縛會逐漸破損。”

六十八.火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在拘薩羅遊行說法。他在途中一處地方看見一個燃燒著猛烈火焰的大火聚。

世尊看見這個情形,於是離開道路去到一棵樹下,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比丘說:“比丘們,你們看見那個燃燒著猛烈火焰的大火聚嗎?”

“大德,看見。”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寧可擁抱、坐近、躺近那個燃燒著猛烈火焰的大火聚,還是擁抱、坐近、躺近有柔軟嫩滑手足的剎帝利少女、婆羅門少女或居士少女呢?”

“大德,一個人寧可擁抱、坐近、躺近有柔軟嫩滑手足的剎帝利少女、婆羅門少女或居士少女。大德,擁抱、坐近、躺近那個燃燒著猛烈火焰的大火聚會很痛苦。”

“比丘們,讓我告訴你們,比丘們,讓我對你們說,一個戒行不好、本性邪惡、不淨、行為墮落、不光明磊落、非沙門而自稱沙門、非梵行者而自稱梵行者、內在腐化、充滿男女欲、沒有用處的人,寧可擁抱、坐近、躺近那個燃燒著猛烈火焰的大火聚,這是什麼原因呢?以這因緣會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但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比丘們,一個戒行不好、本性邪惡、不淨、行為墮落、不光明磊落、非沙門而自稱沙門、非梵行者而自稱梵行者、內在腐化、充滿男女欲、沒有用處的人,如果擁抱、坐近、躺近有柔軟嫩滑手足的剎帝利少女、婆羅門少女或居士少女,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寧可被強壯的人用堅韌的毛繩勒著雙腿磨擦,被擦破外皮,擦破外皮後便擦破內皮,擦破內皮後便擦破肉,擦破肉後便擦破腱,擦破腱後便擦破骨,擦破骨後便持續磨擦骨髓,還是受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禮敬呢?”

“大德,一個人寧可受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禮敬。大德,被強壯的人用堅韌的毛繩勒著雙腿磨擦,被擦破外皮,擦破外皮後便擦破內皮,擦破內皮後便擦破肉,擦破肉後便擦破腱,擦破腱後便擦破骨,擦破骨後便持續磨擦骨髓會很痛苦。”

“比丘們,讓我告訴你們,比丘們,讓我對你們說,一個戒行不好……沒有用處的人,寧可被強壯的人用堅韌的毛繩勒著雙腿磨擦,被擦破外皮,擦破外皮後便擦破內皮,擦破內皮後便擦破肉,擦破肉後便擦破腱,擦破腱後便擦破骨,擦破骨後便持續磨擦骨髓,這是什麼原因呢?以這因緣會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但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比丘們,一個戒行不好……沒有用處的人,如果受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禮敬,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寧可被強壯的人用油磨過的利劍刺胸膛,還是受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合掌呢?”

“大德,一個人寧可受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合掌。大德,被強壯的人用油磨過的利劍刺胸膛會很痛苦。”

“比丘們,讓我告訴你們,比丘們,讓我對你們說,一個戒行不好……沒有用處的人,寧可被強壯的人用油磨過的利劍刺胸膛,這是什麼原因呢?以這因緣會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但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比丘們,一個戒行不好……沒有用處的人,如果受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合掌,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寧可被強壯的人用燃燒著猛烈火焰的鐵片包裹身體,還是受用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信眾所布施的衣服呢?”

“大德,一個人寧可受用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信眾所布施的衣服。大德,被強壯的人用燃燒著猛烈火焰的鐵片包裹身體會很痛苦。”

“比丘們,讓我告訴你們,比丘們,讓我對你們說,一個戒行不好……沒有用處的人,寧可被強壯的人用燃燒著猛烈火焰的鐵片包裹身體,這是什麼原因呢?以這因緣會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但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比丘們,一個戒行不好……沒有用處的人,如果受用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信眾所布施的衣服,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寧可被強壯的人用燃燒著猛烈火焰的鐵鉗打開口,然後將一個燃燒著猛烈火焰的鐵球掉進口內,鐵球燃燒那人的唇、口、舌、喉、腹、小腸、大腸,然後從身體下部排出來,還是受用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信眾所布施的食物呢?”

“大德,一個人寧可受用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信眾所布施的食物。大德,被強壯的人用燃燒著猛烈火焰的鐵鉗打開口,然後將一個燃燒著猛烈火焰的鐵球掉進口內,鐵球燃燒那人的唇、口、舌、喉、腹、小腸、大腸,然後從身體下部排出來會很痛苦。”

“比丘們,讓我告訴你們,比丘們,讓我對你們說,一個戒行不好……沒有用處的人,寧可被強壯的人用燃燒著猛烈火焰的鐵鉗打開口,然後將一個燃燒著猛烈火焰的鐵球掉進口內,鐵球燃燒那人的唇、口、舌、喉、腹、小腸、大腸,然後從身體下部排出來,這是什麼原因呢?以這因緣會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但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比丘們,一個戒行不好……沒有用處的人,如果受用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信眾所布施的食物,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寧可被強壯的人捉著頭或肩膀,然後被按坐在或躺在一張燃燒著猛烈火焰的鐵床上,還是受用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信眾所布施的床座呢?”

“大德,一個人寧可受用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信眾所布施的床座。大德,被強壯的人捉著頭或肩膀,然後被按坐在或躺在一張燃燒著猛烈火焰的鐵床上會很痛苦。”

“比丘們,讓我告訴你們,比丘們,讓我對你們說,一個戒行不好……沒有用處的人,寧可被強壯的人捉著頭或肩膀,然後被按坐在或躺在一張燃燒著猛烈火焰的鐵床上,這是什麼原因呢?以這因緣會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但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比丘們,一個戒行不好……沒有用處的人,如果受用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信眾所布施的床座,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寧可被強壯的人捉著雙腳,腳上頭下倒懸,然後被放進用猛烈火焰燒紅的銅鍋裏煮,一直煮得遍身也出浮滓,在銅鍋裏浮浮沉沉,四處滾動,還是受用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信眾所布施的住處呢?”

“大德,一個人寧可受用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信眾所布施的住處。大德,被強壯的人捉著雙腳,腳上頭下倒懸,然後被放進用猛烈火焰燒紅的銅鍋裏煮,一直煮得遍身也出浮滓,在銅鍋裏浮浮沉沉,四處滾動會很痛苦。”

“比丘們,讓我告訴你們,比丘們,讓我對你們說,一個戒行不好、本性邪惡、不淨、行為墮落、不光明磊落、非沙門而自稱沙門、非梵行者而自稱梵行者、內在腐化、充滿男女欲、沒有用處的人,寧可被強壯的人捉著雙腳,腳上頭下倒懸,然後被放進用猛烈火焰燒紅的銅鍋裏煮,一直煮得遍身也出浮滓,在銅鍋裏浮浮沉沉,四處滾動,這是什麼原因呢?以這因緣會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但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比丘們,一個戒行不好、本性邪惡、不淨、行為墮落、不光明磊落、非沙門而自稱沙門、非梵行者而自稱梵行者、內在腐化、充滿男女欲、沒有用處的人,如果受用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信眾所布施的住處,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我們在受用別人供養的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因此要為布施者帶來大果報、大利益,這樣我們出家便不會白費、有果報、有成就。’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看見自己的利益,足以驅動人不放逸地修行取證;看見他人的利益,足以驅動人不放逸地修行取證;看見自己和他人的利益,足以驅動人不放逸地修行取證。”

在世尊說這段解說時,大約六十個比丘口吐鮮血。大約六十個比丘說:“世尊,這真是難!世尊,這非常難!”然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大約六十位比丘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六十九.須尼多

“比丘們,從前,有一個名叫須尼多的外道老師,他清除了對欲樂的貪染,有許多百個弟子。他對弟子宣說投生梵世間之法,那些對須尼多老師所宣說的法義沒有歡喜心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對須尼多老師所宣說的法義有歡喜心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有一個名叫目伽薄拘的外道老師……

“……有一個名叫阿羅尼彌的外道老師……

“……有一個名叫俱陀邏迦的外道老師……

“……有一個名叫訶提波邏的外道老師……

“……有一個名叫光護的外道老師……

“比丘們,從前,有一個名叫阿羅迦的外道老師,他清除了對欲樂的貪染,有許多百個弟子。他對弟子宣說投生梵世間之法,那些對阿羅迦老師所宣說的法義沒有歡喜心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對阿羅迦老師所宣說的法義有歡喜心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若以污染心來責罵、斥罵這七個外道老師和他們的弟子眾,會帶來很多罪業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一個人若以污染心來責罵、斥罵這七個外道老師和他們的弟子眾,會帶來很多罪業;一個人若以污染心來責罵、斥罵一個具有正見的人,會比前者帶來更多罪業。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說,以污染心對外道的損福不及以污染心對自己同修的損福。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不以污染心對自己的同修。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七十.阿羅迦

“比丘們,從前,有一個名叫阿羅迦的外道老師,他清除了對欲樂的貪染,有許多百個弟子。他對弟子這樣說法:‘婆羅門們,人的生命短少,很快便會消逝,有很多痛苦與哀傷,生於世上便不能避免死亡;應要透過思量來覺悟這一點,應要修習善行,應要修習梵行。

“‘婆羅門們,就正如葉尖的露水,太陽出來時會立即散失,不能久住。如露水喻那樣,人的生命短少,很快便會消逝,有很多痛苦與哀傷,生於世上便不能避免死亡;應要透過思量來覺悟這一點,應要修習善行,應要修習梵行。

“‘婆羅門們,就正如天上下大雨,雨點打在水面上所生起的水泡會立即散失,不能久住。如水泡喻那樣,人的生命短少,很快便會消逝,有很多痛苦與哀傷,生於世上便不能避免死亡;應要透過思量來覺悟這一點,應要修習善行,應要修習梵行。

“‘婆羅門們,就正如用木杖在水面劃過的痕跡會立即散失,不能久住。如杖痕喻那樣,人的生命短少,很快便會消逝,有很多痛苦與哀傷,生於世上便不能避免死亡;應要透過思量來覺悟這一點,應要修習善行,應要修習梵行。

“‘婆羅門們,就正如從高山流下來的急流不斷將東西沖走,沒有瞬間、片刻、一會兒可停留,只有不斷流轉、不斷奔走。如高山急流喻那樣,人的生命短少,很快便會消逝,有很多痛苦與哀傷,生於世上便不能避免死亡;應要透過思量來覺悟這一點,應要修習善行,應要修習梵行。

“‘婆羅門們,就正如一個強壯的人很快便能將舌尖的痰弄成一糰,然後吐出來。如痰糰喻那樣,人的生命短少,很快便會消逝,有很多痛苦與哀傷,生於世上便不能避免死亡;應要透過思量來覺悟這一點,應要修習善行,應要修習梵行。

“‘婆羅門們,就正如一個被燒了一天的鐵碗,肉塊掉下去會立即散壞,不能久住。如肉塊喻那樣,人的生命短少,很快便會消逝,有很多痛苦與哀傷,生於世上便不能避免死亡;應要透過思量來覺悟這一點,應要修習善行,應要修習梵行。

“‘婆羅門們,就正如一頭被拖進屠房屠宰的牛,每行走一步便更接近屠宰一步,便更接近死亡一步。如屠牛喻那樣,人的生命短少,很快便會消逝,有很多痛苦與哀傷,生於世上便不能避免死亡;應要透過思量來覺悟這一點,應要修習善行,應要修習梵行。’

“比丘們,那時候,人的壽元是六萬年,少女五百歲才到適婚年齡,疾病只有寒、熱、飢、渴、大便、小便六種。比丘們,即使阿羅迦老師那時的人那樣長壽,那樣久住,那樣少病,他也對他的弟子說這樣的法義:‘婆羅門們,人的生命短少,很快便會消逝,有很多痛苦與哀傷,生於世上便不能避免死亡;應要透過思量來覺悟這一點,應要修習善行,應要修習梵行。’

“比丘們,對現在來說,這更是正確的解說:‘比丘們,人的生命短少,很快便會消逝,有很多痛苦與哀傷,生於世上便不能避免死亡;應要透過思量來覺悟這一點,應要修習善行,應要修習梵行。’

“比丘們,現在壽命長的人都只有一百歲或一百歲多些。活上一百歲的人,就是活上三百個季節:一百個冬季,一百個夏季,一百個雨季。活上三百個季節的人,就是活上一千二百個月:四百個月冬季,四百個月夏季,四百個月雨季。活上一千二百個月的人,就是活上二千四百個半月:八百個半月冬季,八百個半月夏季,八百個半月雨季。活上二千四百個半月的人,就是活上三萬六千日:一萬二千日冬季,一萬二千日夏季,一萬二千日雨季。活上三萬六千日的人,會吃七萬二千頓飯:二萬四千頓飯在冬季吃,二萬四千頓飯在夏季吃,二萬四千頓飯在雨季吃──再要減去喝奶的還有不吃飯的。這些是不吃飯的時候:發怒時不吃飯,痛苦時不吃飯,有病時不吃飯,布薩日不吃飯,得不到食物時不吃飯。

“比丘們,我這樣來計算人的一百年壽元,充其量只包含這數量的年、季節、月、半月、日與夜、飯餐及減去的飯餐而已。

“比丘們,任何一位導師都應該為他弟子的利益著想,都應該悲憫他的弟子;而我對你們所說的就是出於悲憫。比丘們,這裏有樹,這裏有靜室,修習禪定吧。不要放逸,不要過後因放逸而後悔。這是我對你們的教導。”

第七大品完

七十一.持律者之一

“比丘們,具有七法的比丘是一位持律者。是哪七法呢?

“知什麼是犯戒。知什麼是不犯戒。知什麼是輕戒。知什麼是重戒。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七法的比丘是一位持律者。”

七十二.持律者之二

“比丘們,具有七法的比丘是一位持律者。是哪七法呢?

“知什麼是犯戒;知什麼是不犯戒;知什麼是輕戒;知什麼是重戒;能詳細憶持、分析、講述、判別比丘與比丘尼兩種波羅提木叉的經文和解釋;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七法的比丘是一位持律者。”

七十三.持律者之三

“比丘們,具有七法的比丘是一位持律者。是哪七法呢?

“知什麼是犯戒;知什麼是不犯戒;知什麼是輕戒;知什麼是重戒;在律之中堅住、不違犯;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七法的比丘是一位持律者。”

七十四.持律者之四

“比丘們,具有七法的比丘是一位持律者。是哪七法呢?

“知什麼是犯戒;知什麼是不犯戒;知什麼是輕戒;知什麼是重戒;具有宿命智;具有天眼智5;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七法的比丘是一位持律者。”

七十五至七十八.照亮持律者之一至四

……(除了“是一位持律者”改作“能照亮持律者”之外,四篇經文的其餘部分跟上四篇經文相同) ……

七十九.教導

這時候,優波離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優波離,你要這樣來認知義理:如果那些義理一直都不能帶來厭離、無欲、息滅、平息、無比智、正覺、湼槃,你便一直都持它為不是法、不是律、不是導師的教導。優波離,你要這樣來認知義理:如果那些義理一直都帶來厭離、無欲、息滅、平息、無比智、正覺、湼槃,你便一直都持它為是法、是律、是導師的教導。”

八十.滅諍

“比丘們,有七種滅諍法,能令生起的爭執平伏、平息。是哪七種呢?

“面對律、依多數人、律之記憶、律之迷亂、自認、決斷、草覆。6

“比丘們,有這七種滅諍法,能令生起的爭執平伏、平息。”

第八律品完

八十一

“比丘們,破除七法,能成為一位真正的比丘。是哪七法呢?

“破除身見,破除疑惑,破除戒取,破除貪欲,破除瞋恚,破除愚癡,破除我慢。

“比丘們,破除這七法,能成為一位真正的比丘。”

八十二至八十八

……平息七法,能成為一位真正的沙門……(除了“破除七法,能成為一位真正的比丘”改作“平息七法,能成為一位真正的沙門”之外,其餘部分跟八十一經相同。下同) ……

……排除七法,能成為一位真正的婆羅門……

……消除七法,能成為一位真正的安然者……

……洗掉七法,能成為一位真正的沐浴淨化者……

……認清七法,能成為一位真正的智人……

……超越七法,能成為一位真正的聖者……

……遠離七法,能成為一位真正的阿羅漢……

八十九

“比丘們,有七種非正法,是哪七種呢?

“沒有信、沒有慚、沒有愧、沒有聞、懈怠、失念、劣慧。

“比丘們,有這七種非正法。”

九十

“比丘們,有七種正法,是哪七種呢?

“有信、有慚、有愧、多聞、作出精進、具有念、有智慧。

“比丘們,有這七種正法。”

九十一

“比丘們,有七種人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七種呢?

“比丘們,一些人持續對眼無常隨觀,持續修習無常想,持續體驗無常,內心經常止息於中,以智慧深入瞭解;他們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比丘們,這是第一種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的人。

“比丘們,再者,一些人持續對眼無常隨觀,持續修習無常想,持續體驗無常,內心經常止息於中,以智慧深入瞭解;他們在生命去到盡頭時漏也同時去到盡頭。比丘們,這是第二種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的人。

“比丘們,再者,一些人持續對眼無常隨觀,持續修習無常想,持續體驗無常,內心經常止息於中,以智慧深入瞭解;他們斷除五下分結,得中般湼槃。比丘們,這是第三種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的人。

“比丘們,再者,一些人持續對眼無常隨觀,持續修習無常想,持續體驗無常,內心經常止息於中,以智慧深入瞭解;他們斷除五下分結,得生般湼槃。比丘們,這是第四種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的人。

“比丘們,再者,一些人持續對眼無常隨觀,持續修習無常想,持續體驗無常,內心經常止息於中,以智慧深入瞭解;他們斷除五下分結,得無行般湼槃。比丘們,這是第五種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的人。

“比丘們,再者,一些人持續對眼無常隨觀,持續修習無常想,持續體驗無常,內心經常止息於中,以智慧深入瞭解;他們斷除五下分結,得有行般湼槃。比丘們,這是第六種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的人。

“比丘們,再者,一些人持續對眼無常隨觀,持續修習無常想,持續體驗無常,內心經常止息於中,以智慧深入瞭解;他們斷除五下分結,得上流至色究竟天般湼槃。比丘們,這是第七種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的人。

“比丘們,這七種人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九十二至九十八

……持續對眼苦隨觀,持續修習苦想,持續體驗苦……(除了“無常”改作“苦”之外,其餘部分跟九十一經相同。下同) ……

……持續對眼無我隨觀,持續修習無我想,持續體驗無我……

……持續對眼壞滅隨觀,持續修習壞滅想,持續體驗壞滅……

……持續對眼衰敗隨觀,持續修習衰敗想,持續體驗衰敗……

……持續對眼無欲隨觀,持續修習無欲想,持續體驗無欲……

……持續對眼息滅隨觀,持續修習息滅想,持續體驗息滅……

……持續對眼放捨隨觀,持續修習放捨想,持續體驗放捨……

九十九至一零六

……持續對耳無常隨觀,持續修習無常想,持續體驗無常……(除了“眼”改作“耳”之外,連續八篇經文內容的其餘部分跟九十一至九十八經連續八篇經文相同。下同) ……

一零七至六一零

……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眼觸所生的受……耳觸所生的受……鼻觸所生的受……舌觸所生的受……身觸所生的受……意觸所生的受……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色覺……聲覺……香覺……味覺……觸覺……法覺……色觀……聲觀……香觀……味觀……觸觀……法觀……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六一一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七法。是哪七法呢?

“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這七法。”

六一二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七法。是哪七法呢?

“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捨棄想、無欲想、息滅想。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這七法。”

六一三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七法。是哪七法呢?

“不淨想、死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這七法。”

六一四

……若要遍知貪欲……(除了“深知貪欲”改作“遍知貪欲”以至“捨棄貪欲”之外,其餘部分跟六一一至六一三經相同。再加上“貪欲”改作“瞋恚”以至“放逸”,其後再將所有經文一同收編在六一四經之中而成為一經) ……

……若要遍除貪欲……

……若要斷除貪欲……

……若要盡除貪欲……

……若要破除貪欲……

……若要不染貪欲……

……若要息滅貪欲……

……若要放捨貪欲……

……若要捨棄貪欲……

……瞋恚……

……愚癡……

……忿恨……

……敵意……

……怨恨……

……仇恨……

……嫉妒……

……吝嗇……

……虛偽……

……奸詐……

……固執……

……執拗……

……我慢……

……自大……

……散漫……

……放逸……

“不淨想、死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

“比丘們,若要捨棄放逸,應修習這七法。”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第九品完

Footnotes

  1. 跋祇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首都是毗舍離。跋祇由多個不同的種族聚居而成,離車人是其中的一個種族。
  2. 這裏的“無餘依善解脫”是指“俱解脫”與“慧解脫”兩種阿羅漢的解脫。前一位天神所說的“解脫”是指“身證”、“隨法行”以至“進入無相心定”的初果向至三果的解脫。
  3. 當經中提到七種聖者的排列時,這裏通常都是初果向的“隨信行”。
  4. 從經義來看,下一段開始應是另一篇經文,在註釋中也將下一段開始視作另一篇經文。
  5. 這裏“具有宿命智”和“具有天眼智”的巴利原文是詳細講述兩種智的內容,為了譯文暢順,這裏只是譯出兩種智的名稱。
  6. 七種滅諍法的內容可參閱《中部.一零四.沙摩村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