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支部|AN9|九集 Navakanipāta (AN9.1–432)

蕭式球譯

增支部.第九集  

一.正覺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賢友們,什麼是修習正覺之法的近因呢?’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應該怎樣解答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賢友們,什麼是修習正覺之法的近因呢?’

“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應該這樣解答:‘賢友們,一位比丘有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這是修習正覺之法的第一種近因。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這是修習正覺之法的第二種近因。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願意聆聽、容易明白、容易理解有關少欲、知足、遠離、不依附、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各種有助減損不善法、清除內心遮蓋的說話。這是修習正覺之法的第三種近因。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取得善法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有決心、不放棄。這是修習正覺之法的第四種近因。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有智慧,他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這是修習正覺之法的第五種近因。’

“比丘們,一位有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的比丘,會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比丘們,一位有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的比丘,會願意聆聽、容易明白、容易理解有關少欲、知足、遠離、不依附、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各種有助減損不善法、清除內心遮蓋的說話。

“比丘們,一位有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的比丘,會為捨棄不善法和取得善法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有決心、不放棄。

“比丘們,一位有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的比丘,會有智慧,會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

“比丘們,一位比丘確立這五法後,應進一步修習四法:應修習不淨以斷除貪欲,應修習慈心以斷除瞋恚,應修習出入息念以斷除覺,應修習無常想以根除我慢。比丘們,一位有無常想的比丘會確立無我想,有無我想的人能根除我慢,現生順得湼槃。”

二.依止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具有依止,具有依止’。‘一位具有依止的比丘’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比丘,如果一位比丘對捨棄不善法與修習善法有信作為依止,他會捨棄不善法。

“……有慚作為依止……
“……有愧作為依止……
“……有精進作為依止……

“如果一位比丘對捨棄不善法與修習善法有慧作為依止,他會捨棄不善法。

“若他能以聖者的智慧來捨棄不善法,便能很好地捨棄不善法。這位比丘確立了五法作為依止,便應安住在四法之中作為依止。是哪四法呢?

“比丘,這位比丘通過計量,然後受用一些應要受用的供養物;通過計量,然後忍受一些應要忍受的事物;通過計量,然後迴避一些應要迴避的事物;通過計量,然後驅除一些應要驅除的事物。

“比丘,這就是‘一位具有依止的比丘’所包含的內容了。”

三.彌基耶

有一次,世尊住在遮離迦村的遮離迦山。

這時候,彌基耶尊者是世尊的侍者,他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我想入闡荼村化食。”

“彌基耶,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在上午,彌基耶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闡荼村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前往金蜜迦羅河岸行禪,那裏有一個莊嚴、愉人的芒果園,他看見後心想:“這真的是一個莊嚴、愉人的芒果園!真的是一個能令人精勤修習的地方!如果世尊允許,我會來這個芒果園作出精勤。”

於是,彌基耶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以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

世尊說:“彌基耶,你等一等吧,我現在只得一個人,到有另一位比丘出現你才離去吧。”

彌基耶尊者第二次對世尊說:“大德,世尊沒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不需要提昇自己,但我還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還需要提昇自己。如果世尊允許,我會去那個芒果園作出精勤。”

世尊說:“彌基耶,你等一等吧,我現在只得一個人,到有另一位比丘出現你才離去吧。”

彌基耶尊者第三次對世尊說:“大德,世尊沒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不需要提昇自己,但我還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還需要提昇自己。如果世尊允許,我會去那個芒果園作出精勤。”

世尊說:“彌基耶,你說要作出精勤,我還有什麼可說呢。彌基耶,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彌基耶尊者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前往芒果園,他進入芒果園,然後坐在一棵樹下午休。

彌基耶尊者在芒果園裏很多時生起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三種惡不善覺,他心想:“真是罕見,真是少有!我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但竟然緊隨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這三種惡不善覺!”

於是,彌基耶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以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

世尊說:“彌基耶,有五法能令未成熟的心解脫得到成熟,是哪五法呢?

“彌基耶,一位比丘有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這是能令未成熟的心解脫得到成熟的第一法。

“彌基耶,再者,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這是能令未成熟的心解脫得到成熟的第二法。

“彌基耶,再者,一位比丘願意聆聽、容易明白、容易理解有關少欲、知足、遠離、不依附、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各種有助減損不善法、清除內心遮蓋的說話。這是能令未成熟的心解脫得到成熟的第三法。

“彌基耶,再者,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取得善法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有決心、不放棄。這是能令未成熟的心解脫得到成熟的第四法。

“彌基耶,再者,一位比丘有智慧,他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這是能令未成熟的心解脫得到成熟的第五法。

“彌基耶,一位有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的比丘,會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彌基耶,一位有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的比丘,會願意聆聽、容易明白、容易理解有關少欲、知足、遠離、不依附、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各種有助減損不善法、清除內心遮蓋的說話。

“彌基耶,一位有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的比丘,會為捨棄不善法和取得善法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有決心、不放棄。

“彌基耶,一位有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的比丘,會有智慧,會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

“彌基耶,一位比丘確立這五法後,應進一步修習四法:應修習不淨以斷除貪欲,應修習慈心以斷除瞋恚,應修習出入息念以斷除覺,應修習無常想以根除我慢。彌基耶,一位有無常想的比丘會確立無我想,有無我想的人能根除我慢,現生順得湼槃。”

四.難陀迦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難陀迦尊者在大堂為比丘講說法語,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

這時候,世尊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大堂,去到後在大堂門外站著等候至講說法語完畢。當世尊知道講說法語完畢時,便作聲輕咳和敲門,那些比丘開門給世尊。於是,世尊進入大堂,然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世尊對難陀迦尊者說:“難陀迦,你對比丘作了一個長的法義解釋,我背痛站在門外一直等你講完法義。”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難陀迦尊者一面尷尬地對世尊說:“大德,我不知世尊站在門外。大德,如果我知道的話,不會說這樣長的。”

世尊見到難陀迦尊者一面尷尬,然後對他說:“難陀迦,十分好,十分好!你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是適宜坐在一起談論法義的!難陀迦,你們聚集一起時應做兩件事情:談論法義或保持聖者的沉默。

“難陀迦,若一位比丘有信,但沒有戒行,他還有這個部分是不圓滿的,他應完滿這個部分,心想:‘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信,具有戒行的人呢?’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難陀迦,若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但內心得不到止,他還有這個部分是不圓滿的,他應完滿這個部分,心想:‘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信,具有戒行,內心得到止的人呢?’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內心得到止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難陀迦,若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內心得到止,但得不到觀法的增上慧,他還有這個部分是不圓滿的。難陀迦,就正如四腳動物的其中一隻腳有殘缺,牠在這個部分是不圓滿的,同樣地,若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內心得到止,但得不到觀法的增上慧,他還有這個部分是不圓滿的。難陀迦,他應完滿這個部分,心想:‘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信,具有戒行,內心得到止,得到觀法的增上慧的人呢?’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內心得到止,得到觀法的增上慧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世尊.善逝說了這番話後,便起座進入寺院。

世尊離去不久,難陀迦尊者對比丘說:“賢友們,剛才世尊講說圓滿、清淨的梵行的四個部分,然後起座進入寺院。賢友們,時常聽法、時常談論法義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賢友們,一些比丘聆聽其他比丘說法,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在過程中他們對導師會生起愛戴與尊敬。這是時常聽法、時常談論法義的第一種利益。

“賢友們,再者,一些比丘聆聽其他比丘說法,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在過程中他們會領會義理和法義。這是時常聽法、時常談論法義的第二種利益。

“賢友們,再者,一些比丘聆聽其他比丘說法,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在過程中他們會以智慧看透有深度、有利益的語句。這是時常聽法、時常談論法義的第三種利益。

“賢友們,再者,一些比丘聆聽其他比丘說法,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在過程中他們會受其他同修高度敬重,其他同修心想:‘這些尊者肯定是已經取得證悟或將會取得證悟的!’這是時常聽法、時常談論法義的第四種利益。

“賢友們,再者,一些比丘聆聽其他比丘說法,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在過程中那些還沒有徹底證悟、希望取得無上安穩的有學比丘在聽法後,會為還沒有取得、還沒有達到、還沒有證悟的果證而作出精進;那些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在聽法後,會當下安住在樂之中。這是時常聽法、時常談論法義的第五種利益。

“賢友們,時常聽法、時常談論法義有這五種利益。”

五.力

“比丘們,有四力。是哪四力呢?

“慧力、精進力、不受譴責之力、攝眾力。

“比丘們,什麼是慧力呢?

“比丘們,一個人能以智慧透徹瞭解和深入觀察:任何事情是不善的,都將它算作不善;任何事情是善的,都將它算作善;任何事情是受譴責的,都將它算作受譴責;任何事情是不受譴責的,都將它算作不受譴責;任何事情是黑的,都將它算作黑;任何事情是白的,都將它算作白;任何事情是不應行踐的,都將它算作不應行踐;任何事情是應行踐的,都將它算作應行踐;任何是非聖者行為的,都將它算作是非聖者行為;任何是聖者行為的,都將它算作是聖者行為。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慧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精進力呢?

“比丘們,任何事情是不善的、算作不善的,任何事情是受譴責的、算作受譴責的,任何事情是黑的、算作黑的,任何事情是不應行踐的、算作不應行踐的,任何是非聖者行為的、算作是非聖者行為的,都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來捨棄這些事情;任何事情是善的、算作善的,任何事情是不受譴責的、算作不受譴責的,任何事情是白的、算作白的,任何事情是應行踐的、算作應行踐的,任何是聖者行為的、算作是聖者行為的,都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來做這些事情。比丘們,這就是稱為精進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不受譴責之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具有不受譴責的身業、不受譴責的口業、不受譴責的意業。比丘們,這就是稱為不受譴責之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攝眾力呢?

“比丘們,有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利。比丘們,在布施之中,最高的就是法布施。在愛語之中,最高的就是時常為求取義理而聆聽法義的人說法。在利行之中,最高的就是令沒有敬信的人成就、獲得、住於、確立敬信,令戒行不好的人成就、獲得、住於、確立戒行,令吝嗇的人成就、獲得、住於、確立布施,令劣慧的人成就、獲得、住於、確立智慧。在同利之中,最高的就是須陀洹助人同樣成為須陀洹,斯陀含助人同樣成為斯陀含,阿那含助人同樣成為阿那含,阿羅漢助人同樣成為阿羅漢。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攝眾力了。

“比丘們,有這四力。

“比丘們,具四力的聖弟子能超越五種怖畏。是哪五種呢?

“生活上的怖畏、壞聲譽的怖畏、在大眾中怯弱的怖畏、死亡的怖畏、惡趣的怖畏。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我沒有生活上的怖畏。我有慧力、精進力、不受譴責之力、攝眾力,又怎會有生活上的怖畏呢!劣慧的人才有生活上的怖畏,懈怠的人才有生活上的怖畏,身、口、意業受譴責的人才有生活上的怖畏,不攝眾的人才有生活上的怖畏。

“‘我沒有壞聲譽的怖畏……

“‘我沒有在大眾中怯弱的怖畏……

“‘我沒有死亡的怖畏……

“‘我沒有惡趣的怖畏。我有慧力、精進力、不受譴責之力、攝眾力,又怎會有惡趣的怖畏呢!劣慧的人才有惡趣的怖畏,懈怠的人才有惡趣的怖畏,身、口、意業受譴責的人才有惡趣的怖畏,不攝眾的人才有惡趣的怖畏。’

“比丘們,具四力的聖弟子能超越這五種怖畏。”

六.習近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賢友們,應知有兩種人,有應習近的人也有不應習近的人;應知有兩種衣服,有應習近的衣服也有不應習近的衣服;應知有兩種食物,有應習近的食物也有不應習近的食物;應知有兩種住處,有應習近的住處也有不應習近的住處;應知有兩種村鎮,有應習近的村鎮也有不應習近的村鎮;應知有兩種國家與地區,有應習近的國家與地區也有不應習近的國家與地區。

“賢友們,‘應知有兩種人,有應習近的人也有不應習近的人’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賢友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人會令自己不善法增加及善法減少,難以得到出家人生活所需的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不能令自己完滿沙門的修行以達到出家的目標。這時即使不告辭,不論日夜都應立即離去,不應跟隨這種人。

“賢友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人會令自己不善法增加及善法減少,容易得到出家人生活所需的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不能令自己完滿沙門的修行以達到出家的目標。這時經計量後,都應告辭離去,不應跟隨這種人。

“賢友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人會令自己不善法減少及善法增加,難以得到出家人生活所需的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能令自己完滿沙門的修行以達到出家的目標。這時經計量後應跟隨這種人,不應離去。

“賢友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人會令自己不善法減少及善法增加,容易得到出家人生活所需的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能令自己完滿沙門的修行以達到出家的目標。這時即使被著令離去,也應畢生跟隨這種人,不應離去。

“賢友們,‘應知有兩種人,有應習近的人也有不應習近的人’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賢友們,‘應知有兩種衣服,有應習近的衣服也有不應習近的衣服’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賢友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衣服會令自己不善法增加及善法減少。這時不應習近這種衣服。

“賢友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衣服會令自己不善法減少及善法增加。這時應習近這種衣服。

“賢友們,‘應知有兩種衣服,有應習近的衣服也有不應習近的衣服’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賢友們,‘應知有兩種食物,有應習近的食物也有不應習近的食物’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賢友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食物會令自己不善法增加及善法減少。這時不應習近這種食物。

“賢友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食物會令自己不善法減少及善法增加。這時應習近這種食物。

“賢友們,‘應知有兩種食物,有應習近的食物也有不應習近的食物’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賢友們,‘應知有兩種住處,有應習近的住處也有不應習近的住處’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賢友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住處會令自己不善法增加及善法減少。這時不應習近這種住處。

“賢友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住處會令自己不善法減少及善法增加。這時應習近這種住處。

“賢友們,‘應知有兩種住處,有應習近的住處也有不應習近的住處’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賢友們,‘應知有兩種村鎮,有應習近的村鎮也有不應習近的村鎮’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賢友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村鎮會令自己不善法增加及善法減少。這時不應習近這種村鎮。

“賢友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村鎮會令自己不善法減少及善法增加。這時應習近這種村鎮。

“賢友們,‘應知有兩種村鎮,有應習近的村鎮也有不應習近的村鎮’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賢友們,‘應知有兩種國家與地區,有應習近的國家與地區也有不應習近的國家與地區’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賢友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國家與地區會令自己不善法增加及善法減少。這時不應習近這種國家與地區。

“賢友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國家與地區會令自己不善法減少及善法增加。這時應習近這種國家與地區。

“賢友們,‘應知有兩種國家與地區,有應習近的國家與地區也有不應習近的國家與地區’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七.須達婆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

這時候,須達婆遊方者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山城,在那裏,我在世尊面前聽到和受持:‘須達婆,任何一位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有五種事情是沒可能做的: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故意去殺生,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偷取別人不給自己的東西,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作出性行為,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故意說妄語,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像在家時那樣在五欲中享樂。’大德,我是否對世尊的說話善聽、善學、善作意、善受持呢?”

“須達婆,你肯定是善聽、善學、善作意、善受持的。須達婆,過去和現在我都是這樣說,任何一位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有九種事情是沒可能做的: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故意去殺生,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偷取別人不給自己的東西,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作出性行為,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故意說妄語,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像在家時那樣在五欲中享樂,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行踐貪欲歧途,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行踐瞋恚歧途,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行踐愚癡歧途,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行踐恐懼歧途。

“須達婆,過去和現在我都是這樣說,任何一位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這九種事情是沒可能做的。”

八.薩闍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這時候,薩闍遊方者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山城,在那裏,我在世尊面前聽到和受持:‘薩闍,任何一位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有五種事情是沒可能做的: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故意去殺生,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偷取別人不給自己的東西,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作出性行為,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故意說妄語,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像在家時那樣在五欲中享樂。’大德,我是否對世尊的說話善聽、善學、善作意、善受持呢?”

“薩闍,你肯定是善聽、善學、善作意、善受持的。薩闍,過去和現在我都是這樣說,任何一位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有九種事情是沒可能做的: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故意去殺生,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偷取別人不給自己的東西,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作出性行為,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故意說妄語,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像在家時那樣在五欲中享樂,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離棄佛陀,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離棄法義,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離棄僧團,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離棄修學。

“薩闍,過去和現在我都是這樣說,任何一位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這九種事情是沒可能做的。”

九.人

“比丘們,世上有九種人。是哪九種呢?

“阿羅漢、進入阿羅漢道的人、阿那含、進入阿那含道的人、斯陀含、進入斯陀含道的人、須陀洹、進入須陀洹道的人、凡夫。

“比丘們,世上有這九種人。”

十.供養

“比丘們,有九種人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九種呢?

“阿羅漢、進入阿羅漢道的人、阿那含、進入阿那含道的人、斯陀含、進入斯陀含道的人、須陀洹、進入須陀洹道的人、將有聖者種性的人。

“比丘們,這九種人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第一正覺品完

十一.安居完結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我在舍衛城雨季安居完結,想離開這裏到其他地方遊行。”

“舍利弗,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舍利弗尊者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舍利弗尊者離去不久,有一個比丘對世尊說:“大德,舍利弗尊者曾經冒犯我,沒有出罪便離去遊行。”

於是世尊對另一位比丘說:“比丘,你過來,用我的名義對舍利弗說:‘舍利弗賢友,導師叫你。’”

那位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之後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賢友,導師叫你。”

舍利弗尊者回答那位比丘:“賢友,是的。”

這時候,大目犍連尊者和阿難尊者拿著鎖匙逐個寺院逐個寺院地走去通知:“尊者們去吧,尊者們去吧!舍利弗尊者將在世尊面前作獅子吼!”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這裏有一個你的同修向你舉罪,說:‘大德,舍利弗尊者曾經冒犯我,沒有出罪便離去遊行。’”

“大德,沒有保持身念的人,才會冒犯同修,沒有出罪便離去遊行。

“大德,就正如地會容納清淨的東西,也會容納如糞便、尿、膿、血、口水等不淨的東西,地是不會因此而感到煩擾、不滿或厭惡的。同樣地,我內心持續等同地那樣,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大德,沒有保持身念的人,才會冒犯同修,沒有出罪便離去遊行。

“大德,就正如水會沖走清淨的東西,也會沖走如糞便、尿、膿、血、口水等不淨的東西,水是不會因此而感到煩擾、不滿或厭惡的。同樣地,我內心持續等同水那樣,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大德,沒有保持身念的人,才會冒犯同修,沒有出罪便離去遊行。

“大德,就正如火會燃燒清淨的東西,也會燃燒如糞便、尿、膿、血、口水等不淨的東西,火是不會因此而感到煩擾、不滿或厭惡的。同樣地,我內心持續等同火那樣,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大德,沒有保持身念的人,才會冒犯同修,沒有出罪便離去遊行。

“大德,就正如風會吹清淨的東西,也會吹如糞便、尿、膿、血、口水等不淨的東西,風是不會因此而感到煩擾、不滿或厭惡的。同樣地,我內心持續等同風那樣,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大德,沒有保持身念的人,才會冒犯同修,沒有出罪便離去遊行。

“大德,就正如塵土會掩埋清淨的東西,也會掩埋如糞便、尿、膿、血、口水等不淨的東西,塵土是不會因此而感到煩擾、不滿或厭惡的。同樣地,我內心持續等同塵土那樣,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大德,沒有保持身念的人,才會冒犯同修,沒有出罪便離去遊行。

“大德,就正如旃陀羅種族的男童或女童,手拿乞缽、穿破衣進入村落或市鎮,他們保持卑下的心。同樣地,我內心持續等同旃陀羅種族的男童或女童那樣,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大德,沒有保持身念的人,才會冒犯同修,沒有出罪便離去遊行。

“大德,就正如一頭截了牛角、柔和、馴服、曾受訓練的壯公牛,從街道至街道、廣場至廣場到處行走,牠的腳或角都不會惱害到任何人。同樣地,我內心持續等同截了牛角的壯公牛那樣,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大德,沒有保持身念的人,才會冒犯同修,沒有出罪便離去遊行。

“大德,就正如愛妝扮的男女老少,若在洗頭後頸上繫著蛇的屍體、狗的屍體或人的屍體,會感到煩擾、不滿、厭惡。同樣地,我對這腐朽的身體感到煩擾、不滿、厭惡。大德,沒有保持身念的人,才會冒犯同修,沒有出罪便離去遊行。

“大德,就正如一個人帶著一個有孔、有裂縫的油瓶,它一直在滲漏。同樣地,我帶著這個有孔、有裂縫的身體,它一直在滲漏。大德,沒有保持身念的人,才會冒犯同修,沒有出罪便離去遊行。”

這時候,那個比丘起座,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頂禮世尊雙足,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我犯了錯!我這麼糊塗、這麼愚癡、這麼不善。我竟然不真、虛假、不確、不實地誹謗舍利弗尊者。大德,願世尊接納我的悔過,好讓我將來約束自己。”

世尊對那個比丘說:“比丘,你確實是犯了錯。你確實是這麼糊塗、這麼愚癡、這麼不善。你竟然不真、虛假、不確、不實地誹謗舍利弗尊者。比丘,我接納你的悔過,你明白這是過錯之後便會依法改善。比丘,一個明白什麼是過錯的人便會依法改善,會在將來約束自己,能在聖者之律之中進步。”

世尊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接受這愚癡的人懺悔吧,免得這人的頭顱就地破成七份。”

舍利弗尊者對世尊說:“大德,如果這位尊者向我懺悔,我會接受他懺悔的。”

十二.有餘依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舍利弗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他心想:“現在入舍衛城化食時候還早,讓我先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吧。”

於是,舍利弗尊者前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去到那裏之後,和那些外道遊方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這時候,外道遊方者聚集一起,當中生起一段說話:“賢友們,任何在命終時是有餘依的眾生,都不能擺脫地獄,不能擺脫畜生,不能擺脫餓鬼,不能擺脫惡趣。”

舍利弗尊者對外道遊方者的說話既不歡喜又不輕蔑,他起座離去,心想:“我到世尊座下,聽他說這個道理。”於是在舍衛城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以上的事情告訴世尊。

“舍利弗,那些愚癡、不成熟的外道遊方者,又怎知道什麼是有餘依或什麼是無餘依呢!舍利弗,有九種在命終時是有餘依的人,能擺脫地獄,能擺脫畜生,能擺脫餓鬼,能擺脫惡趣。是哪九種呢?

“舍利弗,一些人戒圓滿、定圓滿、慧不圓滿,他們斷除五下分結,得中般湼槃。這是第一種在命終時是有餘依的人,能擺脫地獄,能擺脫畜生,能擺脫餓鬼,能擺脫惡趣。

“舍利弗,一些人戒圓滿、定圓滿、慧不圓滿,他們斷除五下分結,得生般湼槃。這是第二種在命終時是有餘依的人,能擺脫地獄,能擺脫畜生,能擺脫餓鬼,能擺脫惡趣。

“舍利弗,一些人戒圓滿、定圓滿、慧不圓滿,他們斷除五下分結,得無行般湼槃。這是第三種在命終時是有餘依的人,能擺脫地獄,能擺脫畜生,能擺脫餓鬼,能擺脫惡趣。

“舍利弗,一些人戒圓滿、定圓滿、慧不圓滿,他們斷除五下分結,得有行般湼槃。這是第四種在命終時是有餘依的人,能擺脫地獄,能擺脫畜生,能擺脫餓鬼,能擺脫惡趣。

“舍利弗,一些人戒圓滿、定圓滿、慧不圓滿,他們斷除五下分結,得上流至色究竟天般湼槃。這是第五種在命終時是有餘依的人,能擺脫地獄,能擺脫畜生,能擺脫餓鬼,能擺脫惡趣。

“舍利弗,一些人戒圓滿、定不圓滿、慧不圓滿,他們斷除三結,貪欲、瞋恚、愚癡薄,成為斯陀含,返回這個世間一次之後苦便會終結。這是第六種在命終時是有餘依的人,能擺脫地獄,能擺脫畜生,能擺脫餓鬼,能擺脫惡趣。

“舍利弗,一些人戒圓滿、定不圓滿、慧不圓滿,他們斷除三結,成為一位一種,在人之中投生多一次,之後苦便會終結。這是第七種在命終時是有餘依的人,能擺脫地獄,能擺脫畜生,能擺脫餓鬼,能擺脫惡趣。

“舍利弗,一些人戒圓滿、定不足、慧不足,他們斷除三結,成為一位家家,從一個家族輪迴投生至另一個家族兩次或三次,之後苦便會終結。這是第八種在命終時是有餘依的人,能擺脫地獄,能擺脫畜生,能擺脫餓鬼,能擺脫惡趣。

“舍利弗,一些人戒圓滿、定不足、慧不足,他們斷除三結,成為一位極七有,在天和人之中輪迴極其量只有七次,之後苦便會終結。這是第九種在命終時是有餘依的人,能擺脫地獄,能擺脫畜生,能擺脫餓鬼,能擺脫惡趣。

“舍利弗,那些愚癡、不成熟的外道遊方者,又怎知道什麼是有餘依或什麼是無餘依呢!舍利弗,這九種在命終時是有餘依的人,能擺脫地獄,能擺脫畜生,能擺脫餓鬼,能擺脫惡趣。

“舍利弗,我一直以來都沒有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解釋這段法義,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不想他們聽了這段法義之後會帶來放逸。舍利弗,只因你的問題牽涉到,我才講說這段法義。”

十三.拘絺羅

這時候,大拘絺羅尊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賢友,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現生領受的業變成下一生領受的業嗎?”

“賢友,不是。”

“舍利弗賢友,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下一生領受的業變成現生領受的業嗎?”

“賢友,不是。”

“舍利弗賢友,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領受樂的業變成領受苦的業嗎?”

“賢友,不是。”

“舍利弗賢友,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領受苦的業變成領受樂的業嗎?”

“賢友,不是。”“舍利弗賢友,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領受成熟的業變成領受不成熟的業嗎?”“賢友,不是。”

“舍利弗賢友,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領受不成熟的業變成領受成熟的業嗎?”

“賢友,不是。”

“舍利弗賢友,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領受多的業變成領受少的業嗎?”

“賢友,不是。”

“舍利弗賢友,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領受少的業變成領受多的業嗎?”

“賢友,不是。”

“舍利弗賢友,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會領受的業變成不會領受的業嗎?”

“賢友,不是。”

“舍利弗賢友,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不會領受的業變成會領受的業嗎?”

“賢友,不是。”

“舍利弗賢友,為什麼當被問到是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現生領受的業變成下一生領受的業’時,你說不是?當被問到是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下一生領受的業變成現生領受的業’時,你說不是?當被問到是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領受樂的業變成領受苦的業’時,你說不是?當被問到是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領受苦的業變成領受樂的業’時,你說不是?當被問到是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領受成熟的業變成領受不成熟的業’時,你說不是?當被問到是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領受不成熟的業變成領受成熟的業’時,你說不是?當被問到是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領受多的業變成領受少的業’時,你說不是?當被問到是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領受少的業變成領受多的業’時,你說不是?當被問到是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會領受的業變成不會領受的業’時,你說不是?當被問到是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不會領受的業變成會領受的業’時,你說不是?舍利弗賢友,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什麼呢?”

“賢友,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目的是要將不知、不見、不得、不證、不明的東西變成能知、能見、能得、能證、能明的東西。”

“舍利弗賢友,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將什麼不知、不見、不得、不證、不明的東西變成能知、能見、能得、能證、能明的東西呢?”

“賢友,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將不知、不見、不得、不證、不明什麼是苦變成能知、能見、能得、能證、能明什麼是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將不知、不見、不得、不證、不明什麼是苦集變成能知、能見、能得、能證、能明什麼是苦集;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將不知、不見、不得、不證、不明什麼是苦滅變成能知、能見、能得、能證、能明什麼是苦滅;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將不知、不見、不得、不證、不明什麼是苦滅之道變成能知、能見、能得、能證、能明什麼是苦滅之道。賢友,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將這些不知、不見、不得、不證、不明的東西變成能知、能見、能得、能證、能明的東西。”

十四.沙彌提

這時候,沙彌提尊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對舍利弗尊者作禮,然後坐在一邊。舍利弗尊者對沙彌提尊者說:“沙彌提,緣於什麼,人們會生起思維與覺呢?”

“大德,緣於名色。”

“沙彌提,為什麼思維與覺會有各種不同呢?”

“大德,因為有各種界。”

“沙彌提,什麼令思維與覺集起呢?”

“大德,觸令思維與覺集起。”

“沙彌提,思維與覺連接什麼呢?”

“大德,思維與覺連接受。”

“沙彌提,思維與覺是什麼的前行呢?”

“大德,思維與覺是定的前行。”

“沙彌提,什麼是思維與覺的主導呢?”

“大德,念是思維與覺的主導。”

“沙彌提,什麼是思維與覺的高處呢?”

“大德,慧是思維與覺的高處。”

“沙彌提,什麼是思維與覺的心髓呢?”

“大德,解脫是思維與覺的心髓。”

“沙彌提,取得解脫的人,思維與覺浸潤在哪裏呢?”

“大德,浸潤在不死之中。”

“沙彌提,當被問到‘緣於什麼,人們會生起思維與覺’時,你說‘緣於名色’。當被問到‘為什麼思維與覺會有各種不同’時,你說‘因為有各種界’。當被問到‘什麼令思維與覺集起’時,你說‘觸令思維與覺集起’。當被問到‘思維與覺連接什麼’時,你說‘思維與覺連接受’。當被問到‘思維與覺是什麼的前行’時,你說‘思維與覺是定的前行’。當被問到‘什麼是思維與覺的主導’時,你說‘念是思維與覺的主導’。當被問到‘什麼是思維與覺的高處’時,你說‘慧是思維與覺的高處’。當被問到‘什麼是思維與覺的心髓’時,你說‘解脫是思維與覺的心髓’。當被問到‘取得解脫的人,思維與覺浸潤在哪裏’時,你說‘浸潤在不死之中’。沙彌提,十分好,十分好!沙彌提,你善答問題,當中沒有我慢!”

十五.膿瘡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長了很多年,有九個傷口、九個孔的膿瘡,任何流出來的東西,都是不淨、難聞、使人厭惡的;任何排出來的東西,都是不淨、難聞、使人厭惡的。

“比丘們,膿瘡是指這個物質性、四大組成、父母所生、依賴米飯、需要塗油、需要按摩、無常、是破壞法、是散滅法的身體的意思。這個有九個傷口、九個孔的身體,任何流出來的東西,都是不淨、難聞、使人厭惡的;任何排出來的東西,都是不淨、難聞、使人厭惡的。

“比丘們,因此,你們要對這個身體厭離。”

十六.想

“比丘們,勤修九種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是哪九種呢?

“不淨想、死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捨棄想、無欲想。

“比丘們,勤修這九種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

十七.家族

“比丘們,具有九支的家族,若之前不曾前往的之後不宜前往,若之前已曾前往的之後不宜趨近而坐。是哪九支呢?

“無心站立,無心作禮,無心安排座位,藏起布施物,有很多的但布施很少,有細妙的但布施粗劣的,不用心與沒有恭敬心布施,不坐近聽法,不領受法味。

“比丘們,具有這九支的家族,若之前不曾前往的之後不宜前往,若之前已曾前往的之後不宜趨近而坐。

“比丘們,具有九支的家族,若之前不曾前往的之後適宜前往,若之前已曾前往的之後適宜趨近而坐。是哪九支呢?

“有心站立,有心作禮,有心安排座位,不會藏起布施物,有很多的便布施很多,有細妙的便布施細妙的,用心與有恭敬心布施,坐近聽法,領受法味。

“比丘們,具有這九支的家族,若之前不曾前往的之後適宜前往,若之前已曾前往的之後適宜趨近而坐。”

十八.慈心

“比丘們,修習布薩日九支有大果報、大利益、大光明、大美滿。比丘們,怎樣修習布薩日九支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阿羅漢畢生捨棄殺生、遠離殺生,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殺生、遠離殺生,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一支。

“‘阿羅漢畢生捨棄偷盜、遠離偷盜,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取,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要;有一個不偷盜的清淨心。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偷盜、遠離偷盜,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取,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要;有一個不偷盜的清淨心。’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二支。

“‘阿羅漢畢生捨棄非梵行,是一個梵行者,遠離性行為這世俗的行為。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非梵行,是一個梵行者,遠離性行為這世俗的行為。’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三支。

“‘阿羅漢畢生捨棄妄語、遠離妄語,他說真話、只說真話、誠實、可信賴、說話沒有前後不一。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妄語、遠離妄語,我說真話、只說真話、誠實、可信賴、說話沒有前後不一。’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四支。

“‘阿羅漢畢生捨棄飲酒,不飲酒。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飲酒,不飲酒。’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五支。

“‘阿羅漢畢生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六支。

“‘阿羅漢畢生遠離觀看跳舞、唱歌、奏樂、表演;遠離花環、香水、膏油、飾物。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遠離觀看跳舞、唱歌、奏樂、表演;遠離花環、香水、膏油、飾物。’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七支。

“‘阿羅漢畢生捨棄豪華的大床,遠離豪華的大床;只睡低床或草堆。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豪華的大床,遠離豪華的大床;只睡低床或草堆。’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八支。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的內心帶著慈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慈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九支。

“比丘們,修習這布薩日九支有大果報、大利益、大光明、大美滿。”

十九.天神

“比丘們,這個黎明的時分,一些有明亮外表的天神照亮了整個祇樹給孤獨園,跟著前往我這裏,對我作禮,然後站在一邊。一些天神對我說:‘大德,我們之前投生為人的時候,有些出家人前往我們那裏,那時我們只是對他們站立,但沒有對他們作禮,因為有這缺失,我們投生在低等的天神之中。過後我們因為這件事情而後悔、自責。’

“……那時我們只是對他們站立和對他們作禮,但沒有請他們就座……

“……那時我們只是對他們站立,對他們作禮,請他們就座,但沒有對他們隨力施贈……

“……那時我們只是對他們站立,對他們作禮,請他們就座,對他們隨力施贈,但沒有坐近聽法……

“……那時我們只是對他們站立,對他們作禮,請他們就座,對他們隨力施贈,坐近聽法,但沒有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

“……那時我們只是對他們站立,對他們作禮,請他們就座,對他們隨力施贈,坐近聽法,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但沒有聽法後受持於心……

“……那時我們只是對他們站立,對他們作禮,請他們就座,對他們隨力施贈,坐近聽法,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聽法後受持於心,但受持法義時不能求證義理……

“一些天神對我說:‘大德,我們之前投生為人的時候,有些出家人前往我們那裏,那時我們只是對他們站立,對他們作禮,請他們就座,對他們隨力施贈,坐近聽法,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聽法後受持於心,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但因不知義、不知法而不能依法而行,因為有這缺失,我們投生在低等的天神之中。過後我們因為這件事情而後悔、自責。’

“一些天神對我說:‘大德,我們之前投生為人的時候,有些出家人前往我們那裏,那時我們對他們站立,對他們作禮,請他們就座,對他們隨力施贈,坐近聽法,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聽法後受持於心,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知義、知法而能依法而行,因為沒有缺失,我們投生在高等的天神之中。過後我們因為這件事情沒有後悔、沒有自責。’

“比丘們,這裏有樹,這裏有空靜處,修習禪定吧。不要放逸,不要過後因放逸而後悔。這是我對你們的教導。”

二十.韋邏摩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給孤獨長者說:“居士,你們家族有沒有做布施呢?”

“大德,我們家族有做布施,但現在的家境只能布施粗劣的糙米加酸粥了。”

“居士,不論布施物粗劣或細妙,如果一個人不用心布施,不想布施,不親手布施,用廢物來布施,帶著沒有果報的見來布施,這些業報會使他的內心吝嗇於上好的食物,吝嗇於上好的衣服,吝嗇於上好的車乘,吝嗇於上好的五欲;也會使子女、妻子、僕人、工人、傭人不會善聽他的說話,不會全心全意地聆聽他的說話,不會沒有異心地侍奉他。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出於不用心所作的業報。

“居士,不論布施物粗劣或細妙,如果一個人用心布施,想布施,親手布施,用淨物來布施,帶著有果報的見來布施,這些業報會使他的內心傾於上好的食物,傾於上好的衣服,傾於上好的車乘,傾於上好的五欲;也會使子女、妻子、僕人、工人、傭人善聽他的說話,全心全意地聆聽他的說話,沒有異心地侍奉他。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出於用心所作的業報。

“居士,從前,有一個名叫韋邏摩的婆羅門,他作出這樣的大布施:八萬四千個裝滿銀子的金瓶;八萬四千個裝滿金子的銀瓶;八萬四千個裝滿金錢的銅瓶;八萬四千頭由金來裝飾、插上金旗、披上金網的大象;八萬四千輛鋪上獅皮、虎皮、豹皮、紅氈,由金來裝飾、插上金旗、披上金網的車輛;八萬四千頭乳牛,乳牛用黃麻繩來繫縛,牛乳用銅桶來盛載;八萬四千個佩戴寶石耳環的少女;八萬四千張鋪上長毛被褥、白羊毛被褥、純毛被褥、鹿皮,兩頭各有丹枕,床座設有頂篷的床座;八萬四千套細麻、細絲、細毛、細棉的衣服;更不用說各種硬食物、軟食物,稠的、稀的飲食了。這些布施出去的物品就像江河的流水那樣。

“居士,可能你會這樣想:‘那時作大布施的韋邏摩婆羅門是別人。’居士,不要這樣想,我就是那時的韋邏摩婆羅門了。我作這種大布施時,沒有值得受供養的人,沒有能令布施清淨的受供者。

“居士,跟韋邏摩婆羅門的大布施相比,布施一位具有正見的人的飲食能得更大的果報。

“居士,跟韋邏摩婆羅門的大布施相比,跟布施一位以至百位具有正見的人的飲食相比,布施一位斯陀含的飲食能得更大的果報。

“……布施一位阿那含的飲食能得更大的果報。

“……布施一位阿羅漢的飲食能得更大的果報。

“……布施一位辟支佛的飲食能得更大的果報。

“……布施一位如來.阿羅漢.等正覺的飲食能得更大的果報。

“……布施一個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能得更大的果報。

“……為四方的僧團建造寺院能得更大的果報。

“……帶著淨信心皈依佛、法、僧及帶著淨信心著手修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學處能得更大的果報。

“……帶著淨信心著手修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學處及即使少至擠牛乳那樣短的時間修習慈心能得更大的果報。

“居士,跟韋邏摩婆羅門的大布施相比,跟布施一位以至百位具有正見的人的飲食相比,跟布施一位以至百位斯陀含的飲食相比,跟布施一位以至百位阿那含的飲食相比,跟布施一位以至百位阿羅漢的飲食相比,跟布施一位以至百位辟支佛的飲食相比,跟布施一位如來.阿羅漢.等正覺的飲食相比,跟布施一個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相比,跟為四方的僧團建造寺院相比,跟帶著淨信心皈依佛、法、僧及帶著淨信心著手修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學處相比,跟帶著淨信心著手修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學處及即使少至擠牛乳那樣短的時間修習慈心相比,即使少至彈指一刻修習無常想能得更大的果報。”

第二獅吼品完

二十一.地方

“比丘們,北俱盧洲的人有三處地方比起三十三天的天神及南閻浮提洲的人優勝。是哪三處呢?

“不自私與不擁有私物,壽元肯定會活盡及壽盡後肯定會生天,品格端嚴。比丘們,北俱盧洲的人有這三處地方比起三十三天的天神及南閻浮提洲的人優勝。

“比丘們,三十三天的天神有三處地方比起北俱盧洲的人及南閻浮提洲的人優勝。是哪三處呢?

“天的壽元,天的外貌,天的快樂。比丘們,三十三天的天神有這三處地方比起北俱盧洲的人及南閻浮提洲的人優勝。

“比丘們,南閻浮提洲的人有三處地方比起北俱盧洲的人及三十三天的天神優勝。是哪三處呢?

“勇猛,具有念,修習梵行。比丘們,南閻浮提洲的人有這三處地方比起北俱盧洲的人及三十三天的天神優勝。”

二十二.小駒

“比丘們,我宣說三種小駒,三種如小駒的人;三種良駒,三種如良駒的人;三種優質馬,三種如優質馬的人。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三種小駒呢?

“比丘們,一些是敏捷、不具外觀、身形瘦弱的小駒,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身形瘦弱的小駒,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的小駒。比丘們,這就是三種小駒了。

“什麼是三種如小駒的人呢?

“比丘們,一些是如敏捷、不具外觀、身形瘦弱小駒的人,一些是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瘦弱小駒的人,一些是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小駒的人。

“比丘們,什麼是如敏捷、不具外觀、身形瘦弱小駒的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不能解答。我說,這就是不具外觀了。他得不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瘦弱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如敏捷、不具外觀、身形瘦弱小駒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瘦弱小駒的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能夠解答。我說,這就是具有外觀了。他得不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瘦弱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瘦弱小駒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小駒的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能夠解答。我說,這就是具有外觀了。他得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豐滿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小駒的人了。

“比丘們,有這三種如小駒的人。

“比丘們,什麼是三種良駒呢?

“比丘們,一些是敏捷、不具外觀、身形瘦弱的良駒,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身形瘦弱的良駒,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的良駒。比丘們,這就是三種良駒了。

“什麼是三種如良駒的人呢?

“比丘們,一些是如敏捷、不具外觀、身形瘦弱良駒的人,一些是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瘦弱良駒的人,一些是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良駒的人。

“比丘們,什麼是如敏捷、不具外觀、身形瘦弱良駒的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不能解答。我說,這就是不具外觀了。他得不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瘦弱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如敏捷、不具外觀、身形瘦弱良駒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瘦弱良駒的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能夠解答。我說,這就是具有外觀了。他得不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瘦弱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瘦弱良駒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良駒的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能夠解答。我說,這就是具有外觀了。他得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豐滿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良駒的人了。

“比丘們,有這三種如良駒的人。

“比丘們,什麼是三種優質馬呢?“比丘們,一些是敏捷、不具外觀、身形瘦弱的優質馬,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身形瘦弱的優質馬,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的優質馬。比丘們,這就是三種優質馬了。

“什麼是三種如優質馬的人呢?

“比丘們,一些是如敏捷、不具外觀、身形瘦弱優質馬的人,一些是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瘦弱優質馬的人,一些是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優質馬的人。

“比丘們,什麼是如敏捷、不具外觀、身形瘦弱優質馬的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不能解答。我說,這就是不具外觀了。他得不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瘦弱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如敏捷、不具外觀、身形瘦弱優質馬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瘦弱優質馬的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能夠解答。我說,這就是具有外觀了。他得不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瘦弱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瘦弱優質馬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優質馬的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能夠解答。我說,這就是具有外觀了。他得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豐滿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如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優質馬的人了。

“比丘們,有這三種如優質馬的人。”

二十三.渴愛

“比丘們,我要為你們說渴愛為根本所帶來的九法,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渴愛為根本所帶來的九法呢?

“以渴愛為條件而有尋求;以尋求為條件而有所得;以所得為條件而有區別心;以區別心為條件而有貪欲;以貪欲為條件而有愛著;以愛著為條件而有執取;以執取為條件而有吝嗇;以吝嗇為條件而有防範;以防範為原因,便會有手拿棒杖、手拿武器、爭吵、爭罵、爭執、不和、兩舌、妄語等各種惡不善法產生。

“比丘們,這就是渴愛為根本所帶來的九法了。”

二十四.眾生住處

“比丘們,有九種眾生住處。是哪九種呢?

“比丘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就正如一些人、一些天、一些惡趣眾生那樣。這是第一種眾生住處。

“比丘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但同樣的想,就正如梵身天和初禪天那樣。這是第二種眾生住處。

“比丘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但不同的想,就正如光音天那樣。這是第三種眾生住處。

“比丘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同樣的想,就正如遍淨天那樣。這是第四種眾生住處。

“比丘們,有些眾生沒有想、沒有受,就正如無想有情天那樣。這是第五種眾生住處。

“比丘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投生至空無邊處天。這是第六種眾生住處。

“比丘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投生至識無邊處天。這是第七種眾生住處。

“比丘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沒有任何東西’,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投生至無所有處天。這是第八種眾生住處。

“比丘們,有些眾生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投生至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第九種眾生住處。

“比丘們,有這九種眾生住處。”

二十五.智慧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以智慧令內心善提昇時,他能宣稱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比丘們,一位比丘怎樣以智慧令內心善提昇呢?

“比丘們,他這樣以智慧令內心善提昇:知道自己內心清除了貪欲,知道自己內心清除了瞋恚,知道自己內心清除了愚癡,知道自己內心不帶有貪欲法,知道自己內心不帶有瞋恚法,知道自己內心不帶有愚癡法,知道自己內心不會轉回欲界法,知道自己內心不會轉回色界法,知道自己內心不會轉回無色界法。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這樣以智慧令內心善提昇時,他能宣稱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二十六.石柱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和闡提迦子尊者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在那裏,闡提迦子尊者對比丘說:“賢友們,提婆達多對比丘這樣說法:‘賢友們,當一位比丘內心善提昇時,他能宣稱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闡提迦子尊者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他說:“闡提迦子賢友,當一位比丘內心善提昇時,他能宣稱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但提婆達多不是這樣對比丘說的。”1

……第二次……

闡提迦子尊者第三次對比丘說:“賢友們,提婆達多對比丘這樣說法:‘賢友們,當一位比丘內心善提昇時,他能宣稱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闡提迦子尊者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第三次對他說:“闡提迦子賢友,當一位比丘內心善提昇時,他能宣稱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但提婆達多不是這樣對比丘說的。

“賢友,一位比丘內心怎樣善提昇呢?

“賢友,他的內心這樣善提昇:知道自己內心清除了貪欲,知道自己內心清除了瞋恚,知道自己內心清除了愚癡,知道自己內心不帶有貪欲法,知道自己內心不帶有瞋恚法,知道自己內心不帶有愚癡法,知道自己內心不會轉回欲界法,知道自己內心不會轉回色界法,知道自己內心不會轉回無色界法。

“賢友,一位內心徹底解脫的比丘,如果在眼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色,內心都不受擺佈、不受影響,保持不動搖,他只在觀察事物的生與滅。

“如果在耳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聲……

“如果在鼻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香……

“如果在舌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味……

“如果在身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觸……

“如果在意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法,內心都不受擺佈、不受影響,保持不動搖,他只在觀察事物的生與滅。

“賢友,就正如一根長十六肘的石柱,柱的下半部埋入地底八肘深,上半部在地上八肘高。如果猛烈的東風吹來,它不會搖擺,不會動搖;如果猛烈的南風吹來,它不會搖擺,不會動搖;如果猛烈的西風吹來,它不會搖擺,不會動搖;如果猛烈的北風吹來,它不會搖擺,不會動搖。這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石柱深埋入地底的緣故。

“賢友,同樣地,一位內心徹底解脫的比丘,如果在眼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色,內心都不受擺佈、不受影響,保持不動搖,他只在觀察事物的生與滅。

“如果在耳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聲……

“如果在鼻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香……

“如果在舌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味……

“如果在身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觸……

“如果在意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法,內心都不受擺佈、不受影響,保持不動搖,他只在觀察事物的生與滅。”

二十七.怨對之一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給孤獨長者說:“居士,當一位聖弟子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具有四入流支時,可以為自己記說:‘我已盡除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我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居士,什麼是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呢?

“居士,殺生是怖畏和怨對。以殺生為條件,會為現生帶來怖畏和怨對,會為來生帶來怖畏和怨對,也使自己領受內心的苦惱。不殺生便會使這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

“居士,偷盜……

“居士,邪淫……

“居士,妄語……

“居士,飲酒是怖畏和怨對。以飲酒為條件,會為現生帶來怖畏和怨對,會為來生帶來怖畏和怨對,也使自己領受內心的苦惱。不飲酒便會使這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這就是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了。

“居士,什麼是具有四入流支呢?

“居士,一位聖弟子對佛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這位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

“一位聖弟子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一位聖弟子對僧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一位聖弟子具有聖者所推崇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這就是具有四入流支了。

“居士,當一位聖弟子的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具有這四入流支時,可以為自己記說:‘我已盡除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我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二十八.怨對之二

“比丘們,當一位聖弟子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具有四入流支時,可以為自己記說:‘我已盡除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我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比丘們,什麼是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呢?

“比丘們,殺生是怖畏和怨對。以殺生為條件,會為現生帶來怖畏和怨對,會為來生帶來怖畏和怨對,也使自己領受內心的苦惱。不殺生便會使這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

“比丘們,偷盜……

“比丘們,邪淫……

“比丘們,妄語……

“比丘們,飲酒是怖畏和怨對。以飲酒為條件,會為現生帶來怖畏和怨對,會為來生帶來怖畏和怨對,也使自己領受內心的苦惱。不飲酒便會使這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這就是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了。

“比丘們,什麼是具有四入流支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對佛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這位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

“一位聖弟子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一位聖弟子對僧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一位聖弟子具有聖者所推崇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這就是具有四入流支了。

“比丘們,當一位聖弟子的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具有這四入流支時,可以為自己記說:‘我已盡除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我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二十九.敵意之一

“比丘們,有九種敵意的成因。是哪九種呢?

“因曾受傷害而生敵意,因正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將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喜愛的人曾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喜愛的人正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喜愛的人將受傷害而生敵意;因不喜愛的人曾受幫助而生敵意,因不喜愛的人正受幫助而生敵意,因不喜愛的人將受幫助而生敵意。

“比丘們,有這九種敵意的成因。”

三十.敵意之二

“比丘們,有九種敵意的清除。是哪九種呢?

“雖曾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正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將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喜愛的人曾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喜愛的人正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喜愛的人將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不喜愛的人曾受幫助,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不喜愛的人正受幫助,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不喜愛的人將受幫助,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

“比丘們,有這九種敵意的清除。”

三十一.次第息滅

“比丘們,有九種次第息滅。是哪九種呢?

“在進入初禪時,貪欲想息滅;在進入二禪時,覺觀息滅;在進入三禪時,喜息滅;在進入四禪時,呼吸息滅;在進入空無邊處時,色想息滅;在進入識無邊處時,空無邊處想息滅;在進入無所有處時,識無邊處想息滅;在進入非想非非想處時,無所有處想息滅;在進入想受滅盡定時,想和受息滅。

“比丘們,有這九種次第息滅。”

第三眾生住處品完

三十二.安住之一

“比丘們,有九種次第安住。是哪九種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

“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

“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他進入了三禪。

“他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

“他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他進入了空無邊處。

“他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

“他內心想著‘沒有任何東西’,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

“他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

“他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

“比丘們,有這九種次第安住。”

三十三.安住之二

“比丘們,我要為你們說九種正受的次第安住,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九種正受的次第安住呢?

“比丘們,一些息滅貪欲、時常安住在息滅貪欲之中的人,我說,這些尊者一定是具有平伏、寂滅、渡過此岸而到彼岸的要素的。

“若有人問:‘我不知道,我不明白:怎樣做到息滅貪欲,怎樣做到時常安住在息滅貪欲之中呢?’

“若有人這樣問,應這樣解說:‘賢友,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這樣他便能息滅貪欲、時常安住在息滅貪欲之中。’一個不奸詐、不虛偽的人聽了這說話,一定會稱善、歡喜、認同的,之後會對你們作出禮敬、合掌、伴隨。

“比丘們,一些息滅覺和觀、時常安住在息滅覺和觀之中的人,我說,這些尊者一定是具有平伏、寂滅、渡過此岸而到彼岸的要素的。

“若有人問:‘我不知道,我不明白:怎樣做到息滅覺和觀,怎樣做到時常安住在息滅覺和觀之中呢?’

“若有人這樣問,應這樣解說:‘賢友,一位比丘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這樣他便能息滅覺和觀、時常安住在息滅覺和觀之中。’一個不奸詐、不虛偽的人聽了這說話,一定會稱善、歡喜、認同的,之後會對你們作出禮敬、合掌、伴隨。

“比丘們,一些息滅喜、時常安住在息滅喜之中的人,我說,這些尊者一定是具有平伏、寂滅、渡過此岸而到彼岸的要素的。

“若有人問:‘我不知道,我不明白:怎樣做到息滅喜,怎樣做到時常安住在息滅喜之中呢?’

“若有人這樣問,應這樣解說:‘賢友,一位比丘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他進入了三禪。這樣他便能息滅喜、時常安住在息滅喜之中。’一個不奸詐、不虛偽的人聽了這說話,一定會稱善、歡喜、認同的,之後會對你們作出禮敬、合掌、伴隨。

“比丘們,一些息滅由捨而來的樂、時常安住在息滅由捨而來的樂之中的人,我說,這些尊者一定是具有平伏、寂滅、渡過此岸而到彼岸的要素的。

“若有人問:‘我不知道,我不明白:怎樣做到息滅由捨而來的樂,怎樣做到時常安住在息滅由捨而來的樂之中呢?’

“若有人這樣問,應這樣解說:‘賢友,一位比丘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這樣他便能息滅由捨而來的樂、時常安住在息滅由捨而來的樂之中。’一個不奸詐、不虛偽的人聽了這說話,一定會稱善、歡喜、認同的,之後會對你們作出禮敬、合掌、伴隨。

“比丘們,一些息滅色想、時常安住在息滅色想之中的人,我說,這些尊者一定是具有平伏、寂滅、渡過此岸而到彼岸的要素的。

“若有人問:‘我不知道,我不明白:怎樣做到息滅色想,怎樣做到時常安住在息滅色想之中呢?’

“若有人這樣問,應這樣解說:‘賢友,一位比丘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他進入了空無邊處。這樣他便能息滅色想、時常安住在息滅色想之中。’一個不奸詐、不虛偽的人聽了這說話,一定會稱善、歡喜、認同的,之後會對你們作出禮敬、合掌、伴隨。

“比丘們,一些息滅空無邊處想、時常安住在息滅空無邊處想之中的人,我說,這些尊者一定是具有平伏、寂滅、渡過此岸而到彼岸的要素的。

“若有人問:‘我不知道,我不明白:怎樣做到息滅空無邊處想,怎樣做到時常安住在息滅空無邊處想之中呢?’

“若有人這樣問,應這樣解說:‘賢友,一位比丘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這樣他便能息滅空無邊處想、時常安住在息滅空無邊處想之中。’一個不奸詐、不虛偽的人聽了這說話,一定會稱善、歡喜、認同的,之後會對你們作出禮敬、合掌、伴隨。

“比丘們,一些息滅識無邊處想、時常安住在息滅識無邊處想之中的人,我說,這些尊者一定是具有平伏、寂滅、渡過此岸而到彼岸的要素的。

“若有人問:‘我不知道,我不明白:怎樣做到息滅識無邊處想,怎樣做到時常安住在息滅識無邊處想之中呢?’

“若有人這樣問,應這樣解說:‘賢友,一位比丘內心想著“沒有任何東西”,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這樣他便能息滅識無邊處想、時常安住在息滅識無邊處想之中。’一個不奸詐、不虛偽的人聽了這說話,一定會稱善、歡喜、認同的,之後會對你們作出禮敬、合掌、伴隨。

“比丘們,一些息滅無所有處想、時常安住在息滅無所有處想之中的人,我說,這些尊者一定是具有平伏、寂滅、渡過此岸而到彼岸的要素的。

“若有人問:‘我不知道,我不明白:怎樣做到息滅無所有處想,怎樣做到時常安住在息滅無所有處想之中呢?’

“若有人這樣問,應這樣解說:‘賢友,一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這樣他便能息滅無所有處想、時常安住在息滅無所有處想之中。’一個不奸詐、不虛偽的人聽了這說話,一定會稱善、歡喜、認同的,之後會對你們作出禮敬、合掌、伴隨。

“比丘們,一些息滅非想非非想處想、時常安住在息滅非想非非想處想之中的人,我說,這些尊者一定是具有平伏、寂滅、渡過此岸而到彼岸的要素的。

“若有人問:‘我不知道,我不明白:怎樣做到息滅非想非非想處想,怎樣做到時常安住在息滅非想非非想處想之中呢?’

“若有人這樣問,應這樣解說:‘賢友,一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這樣他便能息滅非想非非想處想、時常安住在息滅非想非非想處想之中。’一個不奸詐、不虛偽的人聽了這說話,一定會稱善、歡喜、認同的,之後會對你們作出禮敬、合掌、伴隨。

“比丘們,有這九種正受的次第安住。”

三十四.湼槃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在那裏,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賢友,湼槃真是快樂,湼槃真是快樂!”舍利弗尊者說了這番話後,優陀夷尊者對他說:“舍利弗賢友,在湼槃中可不是不去領受感受的嗎,當中何來快樂呢?”

“賢友,只有一種樂在湼槃中是不會去領受的,這就是五欲之樂。什麼是五欲呢?眼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耳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鼻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舌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身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賢友,這就是五欲了。以這五欲為緣,生起快樂和愉悅,這就是稱為欲樂了。

“賢友,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當他持續安住在初禪之中時,若有帶著貪欲的想和作意出現,對他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就正如一個快樂的人若有痛苦出現時,那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同樣地,當他持續安住在初禪之中時,若有帶著貪欲的想和作意出現,對他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賢友,世尊說,病是一種苦。從這段義理可知,湼槃真是快樂。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當他持續安住在二禪之中時,若有帶著覺的想和作意出現,對他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就正如一個快樂的人若有痛苦出現時,那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同樣地,當他持續安住在二禪之中時,若有帶著覺的想和作意出現,對他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賢友,世尊說,病是一種苦。從這段義理可知,湼槃真是快樂。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他進入了三禪。當他持續安住在三禪之中時,若有帶著喜的想和作意出現,對他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就正如一個快樂的人若有痛苦出現時,那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同樣地,當他持續安住在三禪之中時,若有帶著喜的想和作意出現,對他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賢友,世尊說,病是一種苦。從這段義理可知,湼槃真是快樂。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當他持續安住在四禪之中時,若有帶著由捨而來的樂的想和作意出現,對他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就正如一個快樂的人若有痛苦出現時,那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同樣地,當他持續安住在四禪之中時,若有帶著由捨而來的樂的想和作意出現,對他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賢友,世尊說,病是一種苦。從這段義理可知,湼槃真是快樂。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他進入了空無邊處。當他持續安住在空無邊處之中時,若有帶著色的想和作意出現,對他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就正如一個快樂的人若有痛苦出現時,那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同樣地,當他持續安住在空無邊處之中時,若有帶著色的想和作意出現,對他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賢友,世尊說,病是一種苦。從這段義理可知,湼槃真是快樂。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當他持續安住在識無邊處之中時,若有帶著空無邊處的想和作意出現,對他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就正如一個快樂的人若有痛苦出現時,那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同樣地,當他持續安住在識無邊處之中時,若有帶著空無邊處的想和作意出現,對他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賢友,世尊說,病是一種苦。從這段義理可知,湼槃真是快樂。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內心想著‘沒有任何東西’,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當他持續安住在無所有處之中時,若有帶著識無邊處的想和作意出現,對他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就正如一個快樂的人若有痛苦出現時,那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同樣地,當他持續安住在無所有處之中時,若有帶著識無邊處的想和作意出現,對他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賢友,世尊說,病是一種苦。從這段義理可知,湼槃真是快樂。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當他持續安住在非想非非想處之中時,若有帶著無所有處的想和作意出現,對他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就正如一個快樂的人若有痛苦出現時,那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同樣地,當他持續安住在非想非非想處之中時,若有帶著無所有處的想和作意出現,對他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賢友,世尊說,病是一種苦。從這段義理可知,湼槃真是快樂。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他以智慧看見各種漏的盡除。從這段義理可知,湼槃真是快樂。”

三十五.牛

“比丘們,就正如一頭居住在山中、愚癡、不成熟、不熟環境、不善的牛,牠在不平的山路上行走,心想:‘讓我前去外邊的地方吃之前沒有吃過的草,飲之前沒有飲過的水吧。’在途中,牠前腳站不穩、後腳提不起,不能前去外邊的地方吃之前沒有吃過的草,飲之前沒有飲過的水。牠站在那裏心想:‘讓我回去自己的地方吃之前沒有吃過的草,飲之前沒有飲過的水吧。’牠也不能安穩地回去。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牠是一頭居住在山中、愚癡、不成熟、不熟環境、不善的牛。

“比丘們,同樣地,一些愚癡、不成熟、不熟環境、不善的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們進入了初禪。他們不習近、不勤修習、不善確立這種相,心想:‘讓我平息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進入二禪吧。’他們不能進入二禪。這時他們心想:‘讓我內心離開五欲、離開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進入初禪吧。’他們也不能進入初禪。比丘們,這稱為兩邊都掉落、兩邊都不到達的比丘,就正如那頭居住在山中、愚癡、不成熟、不熟環境、不善的牛那樣。

“比丘們,就正如一頭居住在山中、智慧、成熟、熟悉環境、善巧的牛,牠在不平的山路上行走,心想:‘讓我前去外邊的地方吃之前沒有吃過的草,飲之前沒有飲過的水吧。’在途中,牠前腳站得穩、後腳提得起,能夠前去外邊的地方吃之前沒有吃過的草,飲之前沒有飲過的水。牠站在那裏心想:‘讓我去另一個地方吃之前沒有吃過的草,飲之前沒有飲過的水吧。’牠也能安穩地前去。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牠是一頭居住在山中、智慧、成熟、熟悉環境、善巧的牛。

“比丘們,同樣地,一些智慧、成熟、熟悉環境、善巧的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們進入了初禪。

“他們習近、勤修習、善確立這種相,心想:‘讓我平息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進入二禪吧。’他們很容易便能進入二禪。

“他們習近、勤修習、善確立這種相,心想:‘讓我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進入三禪吧。’他們很容易便能進入三禪。

“他們習近、勤修習、善確立這種相,心想:‘讓我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進入四禪吧。’他們很容易便能進入四禪。

“他們習近、勤修習、善確立這種相,心想:‘讓我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所有色想,滅除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進入空無邊處吧。’他們很容易便能進入空無邊處。

“他們習近、勤修習、善確立這種相,心想:‘讓我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所有的空無邊處,進入識無邊處吧。’他們很容易便能進入識無邊處。

“他們習近、勤修習、善確立這種相,心想:‘讓我內心想著“沒有任何東西”,超越所有的識無邊處,進入無所有處吧。’他們很容易便能進入無所有處。

“他們習近、勤修習、善確立這種相,心想:‘讓我超越所有的無所有處,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吧。’他們很容易便能進入非想非非想處。

“他們習近、勤修習、善確立這種相,心想:‘讓我超越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進入想受滅盡定吧。’他們很容易便能進入想受滅盡定。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在這各種正受之中出出入入時,內心是柔軟、受駕馭的;帶著一個柔軟、受駕馭的內心的人,能善修無量定;善修無量定的人,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內心能導向證得各種無比智,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各種神通: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回復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能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能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能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能以手掌觸摸宏偉的日月;能親身前往梵世間。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能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能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三十六.禪

“比丘們,我說,依止初禪,一個人可得漏盡。我說,依止二禪,一個人可得漏盡。我說,依止三禪,一個人可得漏盡。我說,依止四禪,一個人可得漏盡。我說,依止空無邊處,一個人可得漏盡。我說,依止識無邊處,一個人可得漏盡。我說,依止無所有處,一個人可得漏盡。我說,依止非想非非想處,一個人可得漏盡。

“比丘們,‘我說,依止初禪,一個人可得漏盡’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視任何由色、受、想、行、識所組成的東西為無常、苦、侵害、膿瘡、中箭、不幸、病、敵人、破滅、空、無我,內心背離這些東西。他的內心背離了這些東西後,傾向於寂靜、高尚、平息所有行、放捨所有依、盡除渴愛、無欲、息滅、湼槃的甘露界。他確立了這種觀察後,便能把漏盡除;如果不能把漏盡除,也能以這種法欲、法喜來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比丘們,就正如弓箭手或他的徒弟,初學習時射草人或泥堆,過了一段時間後便成為遠射手、快射手,能消滅大量敵人。同樣地,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比丘們,‘我說,依止初禪,一個人可得漏盡’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依止二禪,一個人可得漏盡……

……依止三禪,一個人可得漏盡……

……依止四禪,一個人可得漏盡……

……依止空無邊處,一個人可得漏盡……

……依止識無邊處,一個人可得漏盡……

“比丘們,‘我說,依止無所有處,一個人可得漏盡’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內心想著‘沒有任何東西’,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他視任何由色、受、想、行、識所組成的東西為無常、苦、侵害、膿瘡、中箭、不幸、病、敵人、破滅、空、無我,內心背離這些東西。他的內心背離了這些東西後,傾向於寂靜、高尚、平息所有行、放捨所有依、盡除渴愛、無欲、息滅、湼槃的甘露界。他確立了這種觀察後,便能把漏盡除;如果不能把漏盡除,也能以這種法欲、法喜來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比丘們,就正如弓箭手或他的徒弟,初學習時射草人或泥堆,過了一段時間後便成為遠射手、快射手,能消滅大量敵人。同樣地,一位比丘內心想著‘沒有任何東西’……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比丘們,‘我說,依止無所有處,一個人可得漏盡’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比丘們,以上這些洞見究竟智的,都是帶有想的正受。至於非想非非想處正受和想受滅盡定這兩個地方,我說,善於正受與善於出正受的禪修者在當中入正受和出正受之後,都會對此作出讚嘆。”

三十七.阿難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阿難尊者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在那裏,阿難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阿難尊者:“賢友。”

阿難尊者說:“賢友們,十分稀有!賢友們,十分難得!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在大眾中開示一條隨順覺悟的途徑,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這就是:即使有眼在,但不領受色處;即使有耳在,但不領受聲處;即使有鼻在,但不領受香處;即使有舌在,但不領受味處;即使有身在,但不領受觸處。”

阿難尊者說了這番話後,優陀夷尊者對他說:“阿難賢友,不領受這些處的人是有想還是無想的呢?”

“賢友,不領受這些處的人是有想的,不是無想的。”

“阿難賢友,一個有想的人又怎麼會不領受這些處的呢?”

“賢友,一位比丘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他進入了空無邊處。這個有想的人是不會領受這些處的。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這個有想的人也是不會領受這些處的。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內心想著‘沒有任何東西’,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這個有想的人也是不會領受這些處的。

“賢友,有一次,我住在沙祇多,安闍那園的鹿野苑。那時候,闍知羅比丘尼前往我那裏,對我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我說:‘阿難大德,有一種定沒有貪著,沒有憎惡,不是由抑壓與自責的行為而來,能帶來解脫;有解脫便會有堅立,有堅立便會有知足,有知足便沒有掛慮。阿難大德,世尊說這種定會帶來什麼果位呢?’

“賢友,闍知羅比丘尼說了這番話後,我對她說:‘賢姊,有一種定沒有貪著,沒有憎惡,不是由抑壓與自責的行為而來,能帶來解脫;有解脫便會有堅立,有堅立便會有知足,有知足便沒有掛慮。賢姊,世尊說這種定會帶來究竟智的果位。’

“賢友,這個有想的人也是不會領受這些處的。”2

三十八.婆羅門

這時候,有兩位屬於順世外道的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富蘭那.迦葉宣稱是一位全知者、全見者;無論行走、站立、睡覺、睡醒,這種無所不知的知見都一直常在,保持不失。他這樣說:‘我以無窮的智慧,安住於“世間有邊”這種知見之中。’

“喬答摩賢者,尼乾陀.若提子也宣稱是一位全知者、全見者;無論行走、站立、睡覺、睡醒,這種無所不知的知見都一直常在,保持不失。他這樣說:‘我以無窮的智慧,安住於“世間沒有邊”這種知見之中。’

“喬答摩賢者,他們兩人都宣稱有智,但兩人所說又互相衝突。究竟誰說真語,誰說妄語呢?”

“婆羅門們,請你們停止,不要再說他們究竟誰說真語,誰說妄語了。婆羅門們,我要對你們說法,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兩位婆羅門回答世尊:“賢者,是的。”

世尊說:“婆羅門們,假如有四個具有究極速度、究極步伐的人站在四方,他們的速度快得就正如強壯、箭術好的弓箭手,毫無困難地以輕箭射越棕櫚樹的影子那樣,一步便能由海洋的東邊走到西邊。站在東邊的人說:‘我要用走動的方式抵達世間的盡頭。’於是,他在一百年的壽元、一百年的生命之中除了飲食、大小二便、睡眠之外一直跑,到了命終也不能抵達世間的盡頭。

“站在南邊的人說……

“站在西邊的人說……

“站在北邊的人說:‘我要用走動的方式抵達世間的盡頭。’於是,他在一百年的壽元、一百年的生命之中除了飲食、大小二便、睡眠之外一直跑,到了命終也不能抵達世間的盡頭。“這是什麼原因呢?婆羅門們,我不說,用走動的方式能夠知道、看見、抵達世間盡頭。我也不說,不抵達世間盡頭,苦便能盡除。“婆羅門們,在聖者的律之中,五欲稱為世間。什麼是五欲呢?

“眼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耳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鼻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舌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身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婆羅門們,在聖者的律之中,這五欲稱為世間。

“婆羅門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這稱為一位去到世間盡頭、安住在世間盡頭的比丘。這時別人會說:‘這位比丘還在世間的範疇內,還是沒有出世間的。’我也會說:‘這位比丘還在世間的範疇內,還是沒有出世間的。’

“婆羅門們,再者……二禪……

“婆羅門們,再者……三禪……

“婆羅門們,再者……四禪……

“婆羅門們,再者……空無邊處……

“婆羅門們,再者……識無邊處……

“婆羅門們,再者……無所有處……

“婆羅門們,再者,一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這稱為一位去到世間盡頭、安住在世間盡頭的比丘。這時別人會說:‘這位比丘還在世間的範疇內,還是沒有出世間的。’我也會說:‘這位比丘還在世間的範疇內,還是沒有出世間的。’

“婆羅門們,再者,一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有慧見而得漏盡。這稱為一位去到世間盡頭、安住在世間盡頭、超越世間愛的比丘。”

三十九.天神

“比丘們,從前,天神和阿修羅發起一場大戰,在那場戰爭中阿修羅戰勝,天神戰敗,天神向北面敗退,阿修羅追擊他們。那時候,天神心想:‘阿修羅還在追擊,讓我們第二次跟阿修羅戰鬥吧。’

“於是,天神第二次跟阿修羅戰鬥,第二次也是阿修羅戰勝,天神戰敗,天神向北面敗退,阿修羅追擊他們。那時候,天神心想:‘阿修羅還在追擊,讓我們第三次跟阿修羅戰鬥吧。’

“於是,天神第三次跟阿修羅戰鬥,第三次也是阿修羅戰勝,天神戰敗,天神感到害怕,退入天神的都城。入了都城的天神心想:‘現在我們到了安心的地方了,現在我們安住在一個阿修羅對我們無可奈何的地方了!’阿修羅也心想:‘現在天神到了安心的地方了,現在天神安住在一個我們對他們無可奈何的地方了!’

“比丘們,從前,天神和阿修羅發起一場大戰,在那場戰爭中天神戰勝,阿修羅戰敗,阿修羅向南面敗退,天神追擊他們。那時候,阿修羅心想:‘天神還在追擊,讓我們第二次跟天神戰鬥吧。’

“於是,阿修羅第二次跟天神戰鬥,第二次也是天神戰勝,阿修羅戰敗,阿修羅向南面敗退,天神追擊他們。那時候,阿修羅心想:‘天神還在追擊,讓我們第三次跟天神戰鬥吧。’

“於是,阿修羅第三次跟天神戰鬥,第三次也是天神戰勝,阿修羅戰敗,阿修羅感到害怕,退入阿修羅的都城。入了都城的阿修羅心想:‘現在我們到了安心的地方了,現在我們安住在一個天神對我們無可奈何的地方了!’天神也心想:‘現在阿修羅到了安心的地方了,現在阿修羅安住在一個我們對他們無可奈何的地方了!’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這時候,這位比丘心想:‘現在我到了安心的地方了,現在我安住在一個魔羅對我無可奈何的地方了!’邪惡者魔羅也心想:‘現在這位比丘到了安心的地方了,現在這位比丘安住在一個我對他無可奈何的地方了!’

“……二禪……

“……三禪……

“一位比丘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這時候,這位比丘心想:‘現在我到了安心的地方了,現在我安住在一個魔羅對我無可奈何的地方了!’邪惡者魔羅也心想:‘現在這位比丘到了安心的地方了,現在這位比丘安住在一個我對他無可奈何的地方了!’

“一位比丘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他進入了空無邊處。這時候,這位比丘可稱為是一位令魔羅眼盲,令邪惡者魔羅看不見自己蹤跡的比丘。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他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這時候,這位比丘可稱為是一位令魔羅眼盲,令邪惡者魔羅看不見自己蹤跡的比丘。

“他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有慧見而得漏盡。這時候,這位比丘可稱為是一位令魔羅眼盲,令邪惡者魔羅看不見自己蹤跡,超越世間愛的比丘。”

四十.象王

“比丘們,有一頭生活在森林的象王,當牠覓食的時候,大象、雌象、小象、幼象跟隨著牠,牠們吃掉了草,剩下草根,象王因此而感到煩擾、不滿、厭惡;牠們吃掉了葉,剩下的斷枝遍佈各地,象王因此而感到煩擾、不滿、厭惡。當牠走進水中的時候,大象、雌象、小象、幼象跟隨著牠,牠們用象鼻將水弄濁,象王因此而感到煩擾、不滿、厭惡;雌象走來用身體挨擦牠,象王因此而感到煩擾、不滿、厭惡。

“有一天,象王心想:‘現在我周圍有很多大象、雌象、小象、幼象,我只能吃草根,吃遍佈各地的斷枝,只能飲濁水,雌象走來用身體挨擦我。讓我離群獨處,過退隱的生活吧。’

“之後牠離群獨處,過退隱的生活,不用吃草根,不用吃遍佈各地的斷枝,不用飲濁水,沒有雌象走來用身體挨擦牠。這時候象王心想:‘之前我周圍有很多大象、雌象、小象、幼象,我只能吃草根,吃遍佈各地的斷枝,只能飲濁水,雌象走來用身體挨擦我。現在我離群獨處,過退隱的生活,不用吃草根,不用吃遍佈各地的斷枝,不用飲濁水,沒有雌象走來用身體挨擦我。’牠用象鼻折下一條樹枝來擦身,開心地除去身癢。

“比丘們,同樣地,當一位比丘周圍有很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的時候,他心想:‘現在我周圍有很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讓我離群獨處,過退隱的生活吧。’

“於是,他到叢林、樹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曠野、草堆等遠離的住處之中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

“他捨棄世上的貪欲,超越貪欲;內心清除了貪欲。

“他捨棄瞋恚,心中沒有瞋恚,只有利益和悲憫所有眾生;內心清除了瞋恚。

“他捨棄昏睡,超越昏睡,有光明想,有念和覺知;內心清除了昏睡。

“他捨棄掉悔,沒有激盪,有一個內裏平靜的心;內心清除了掉悔。

“他捨棄疑惑,超越疑惑,沒有疑惑;內心清除了對善法的疑惑。

“他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開心地除去世俗的貪染。

“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開心地除去世俗的貪染。

“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他進入了三禪,開心地除去世俗的貪染。

“他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開心地除去世俗的貪染。

“他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他進入了空無邊處,開心地除去世俗的貪染。

“他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開心地除去世俗的貪染。

“他內心想著‘沒有任何東西’,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開心地除去世俗的貪染。

“他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開心地除去世俗的貪染。

“他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開心地除去世俗的貪染。”

四十一.達普娑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摩利一個名叫優樓頻螺.劫波的市鎮。

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優樓頻螺.劫波鎮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然後對阿難尊者說:“阿難,你就在這裏吧,我進入大林午休。”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於是,世尊進入大林,然後坐在一棵樹下午休。

這時候,達普娑居士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對阿難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阿難大德,我們在家人受用欲樂、喜歡欲樂、熱衷欲樂、愛樂欲樂,對於我們這些受用欲樂、喜歡欲樂、熱衷欲樂、愛樂欲樂的人來說,出離就像是相隔一個山崖那樣。大德,我聽說,有些年青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觀察出離的寂靜時內心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大德,在這法和律之中的比丘跟多數人的分別是否在於出離這方面呢?”

“居士,有這個問題,應要見一見世尊。居士,讓我們一起前往世尊那裏,把這個問題告訴世尊,當他為我們解說時,我們便受持這個義理吧。”

達普娑居士回答阿難尊者:“大德,好的。”

於是,阿難尊者和達普娑居士一起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阿難尊者把以上的事情告訴世尊。

“阿難,正是這樣,正是這樣。阿難,當我還是菩薩,未取得正覺的時候,我這樣想:‘出離真是好!遠離真是好!’但我在觀察出離的寂靜時內心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

“阿難,我再這樣想:‘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我在觀察出離的寂靜時內心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呢?’

“阿難,我再這樣想:‘我看不見貪欲的過患,我在這方面沒有勤修;我沒有得到出離的利益,在這方面我沒有習近。因此我在觀察出離的寂靜時內心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

“阿難,我再這樣想:‘如果我看見貪欲的過患,然後在這方面勤修,得到出離的利益,然後在這方面習近,是有可能在觀察出離的寂靜時內心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的。’

“阿難,過一段時間後我看見貪欲的過患,然後在這方面勤修,得到出離的利益,然後在這方面習近,於是我在觀察出離的寂靜時內心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

“阿難,過一段時間後我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我進入了初禪。當我持續安住在初禪之中時,若有帶著貪欲的想和作意出現,對我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就正如一個快樂的人若有痛苦出現時,那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同樣地,當我持續安住在初禪之中時,若有帶著貪欲的想和作意出現,對我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

“阿難,我再這樣想:‘讓我平息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進入二禪吧。’但我在觀察沒有覺的寂靜時內心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

“阿難,我再這樣想:‘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我在觀察沒有覺的寂靜時內心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呢?’

“阿難,我再這樣想:‘我看不見覺的過患,我在這方面沒有勤修;我沒有得到沒有覺的利益,在這方面我沒有習近。因此我在觀察沒有覺的寂靜時內心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

“阿難,我再這樣想:‘如果我看見覺的過患,然後在這方面勤修,得到沒有覺的利益,然後在這方面習近,是有可能在觀察沒有覺的寂靜時內心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的。’

“阿難,過一段時間後我看見覺的過患,然後在這方面勤修,得到沒有覺的利益,然後在這方面習近,於是我在觀察沒有覺的寂靜時內心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

“阿難,過一段時間後我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我進入了二禪。當我持續安住在二禪之中時,若有帶著覺的想和作意出現,對我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就正如一個快樂的人若有痛苦出現時,那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同樣地,當我持續安住在二禪之中時,若有帶著覺的想和作意出現,對我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

……讓我……進入三禪吧……過一段時間後我看見喜的過患,然後在這方面勤修,得到離喜的利益,然後在這方面習近,於是我在觀察離喜的寂靜時內心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當我持續安住在三禪之中時,若有帶著喜的想和作意出現,對我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

……讓我……進入四禪吧……過一段時間後我看見由捨而來的樂的過患,然後在這方面勤修,得到沒有苦、沒有樂的利益,然後在這方面習近,於是我在觀察沒有苦、沒有樂的寂靜時內心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當我持續安住在四禪之中時,若有帶著由捨而來的樂的想和作意出現,對我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

……讓我……進入空無邊處吧……過一段時間後我看見色的過患,然後在這方面勤修,得到空無邊處的利益,然後在這方面習近,於是我在觀察空無邊處的寂靜時內心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當我持續安住在空無邊處之中時,若有帶著色的想和作意出現,對我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

……讓我……進入識無邊處吧……過一段時間後我看見空無邊處的過患,然後在這方面勤修,得到識無邊處的利益,然後在這方面習近,於是我在觀察識無邊處的寂靜時內心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當我持續安住在識無邊處之中時,若有帶著空無邊處的想和作意出現,對我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

……讓我……進入無所有處吧……過一段時間後我看見識無邊處的過患,然後在這方面勤修,得到無所有處的利益,然後在這方面習近,於是我在觀察無所有處的寂靜時內心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當我持續安住在無所有處之中時,若有帶著識無邊處的想和作意出現,對我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

“阿難,我再這樣想:‘讓我超越所有的無所有處,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吧。’但我在觀察非想非非想處的寂靜時內心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

“阿難,我再這樣想:‘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我在觀察非想非非想處的寂靜時內心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呢?’

“阿難,我再這樣想:‘我看不見無所有處的過患,我在這方面沒有勤修;我沒有得到非想非非想處的利益,在這方面我沒有習近。因此我在觀察非想非非想處的寂靜時內心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

“阿難,我再這樣想:‘如果我看見無所有處的過患,然後在這方面勤修,得到非想非非想處的利益,然後在這方面習近,是有可能在觀察非想非非想處的寂靜時內心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的。’

“阿難,過一段時間後我看見無所有處的過患,然後在這方面勤修,得到非想非非想處的利益,然後在這方面習近,於是我在觀察非想非非想處的寂靜時內心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

“阿難,過一段時間後我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我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當我持續安住在非想非非想處之中時,若有帶著無所有處的想和作意出現,對我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就正如一個快樂的人若有痛苦出現時,那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同樣地,當我持續安住在非想非非想處之中時,若有帶著無所有處的想和作意出現,對我來說就有如病的出現那樣。

“阿難,我再這樣想:‘讓我超越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進入想受滅盡定吧。’但我在觀察想受滅盡定的寂靜時內心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

“阿難,我再這樣想:‘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我在觀察想受滅盡定的寂靜時內心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呢?’

“阿難,我再這樣想:‘我看不見非想非非想處的過患,我在這方面沒有勤修;我沒有得到想受滅盡定的利益,在這方面我沒有習近。因此我在觀察想受滅盡定的寂靜時內心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

“阿難,我再這樣想:‘如果我看見非想非非想處的過患,然後在這方面勤修,得到想受滅盡定的利益,然後在這方面習近,是有可能在觀察想受滅盡定的寂靜時內心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的。’

“阿難,過一段時間後我看見非想非非想處的過患,然後在這方面勤修,得到想受滅盡定的利益,然後在這方面習近,於是我在觀察想受滅盡定的寂靜時內心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

“阿難,過一段時間後我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我進入了想受滅盡定,有慧見而得漏盡。

“阿難,如果我不能在這九種正受的次第安住之中順逆出入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阿難,由於我能在這九種正受的次第安住之中順逆出入,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我的智和見生出來了,我有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第四大品完

四十二.槃闡陀天子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阿難尊者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這時候,優陀夷尊者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賢友,槃闡陀天子曾對世尊說:

“‘於逼迫之中,
智者得空間,
離世牟尼尊,
汝覺禪定法。’

“賢友,什麼是世尊所說的‘逼迫’呢?什麼是世尊所說的‘於逼迫之中得空間’呢?”

“賢友,世尊所說的逼迫是五欲。什麼是五欲呢?眼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耳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鼻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舌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身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逼迫了。

“賢友,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於逼迫之中得空間’所包含的內容了。然而,在這裏還有逼迫,在這裏有什麼逼迫呢?覺和觀沒有止息,所以在這裏還有逼迫。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於逼迫之中得空間’所包含的內容了。然而,在這裏還有逼迫,在這裏有什麼逼迫呢?喜沒有止息,所以在這裏還有逼迫。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他進入了三禪。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於逼迫之中得空間’所包含的內容了。然而,在這裏還有逼迫,在這裏有什麼逼迫呢?由捨而來的樂沒有止息,所以在這裏還有逼迫。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於逼迫之中得空間’所包含的內容了。然而,在這裏還有逼迫,在這裏有什麼逼迫呢?色想沒有止息,所以在這裏還有逼迫。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他進入了空無邊處。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於逼迫之中得空間’所包含的內容了。然而,在這裏還有逼迫,在這裏有什麼逼迫呢?空無邊處想沒有止息,所以在這裏還有逼迫。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於逼迫之中得空間’所包含的內容了。然而,在這裏還有逼迫,在這裏有什麼逼迫呢?識無邊處想沒有止息,所以在這裏還有逼迫。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內心想著‘沒有任何東西’,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於逼迫之中得空間’所包含的內容了。然而,在這裏還有逼迫,在這裏有什麼逼迫呢?無所有處想沒有止息,所以在這裏還有逼迫。“賢友,再者,一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

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於逼迫之中得空間’所包含的內容了。然而,在這裏還有逼迫,在這裏有什麼逼迫呢?非想非非想處想沒有止息,所以在這裏還有逼迫。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他以智慧看見各種漏的盡除。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於逼迫之中得空間’的終極內容了。”

四十三.身證

“賢友,人們說‘身證、身證’。賢友,世尊說,身證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在這個地方持續親身觸證,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身證所包含的內容了。

“……二禪……

“……三禪……

“……四禪……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他在這個地方持續親身觸證,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身證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他以智慧看見各種漏的盡除。他在這個地方持續親身觸證,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身證的終極內容了。”

四十四.慧解脫

“賢友,人們說‘慧解脫、慧解脫’。賢友,世尊說,慧解脫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對此以智慧認知,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慧解脫所包含的內容了。

“……二禪……

“……三禪……

“……四禪……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他對此以智慧認知,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慧解脫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他以智慧看見各種漏的盡除。他對此以智慧認知,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慧解脫的終極內容了。”

四十五.俱解脫

“賢友,人們說‘俱解脫、俱解脫’。賢友,世尊說,俱解脫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在這個地方持續親身觸證,對此以智慧認知,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俱解脫所包含的內容了。

“……二禪……

“……三禪……

“……四禪……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他在這個地方持續親身觸證,對此以智慧認知,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俱解脫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再者,一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他以智慧看見各種漏的盡除。他在這個地方持續親身觸證,對此以智慧認知,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俱解脫的終極內容了。”

四十六.現生體證之一

……現生體證法……(除了“俱解脫”改作“現生體證法”及刪去“他在這個地方持續親身觸證,對此以智慧認知,”之外,其餘部分跟四十五經相同。至六十一經同)……

四十七.現生體證之二

……現生體證湼槃……

四十八.湼槃

……湼槃……

四十九.入滅

……入滅……

五十.湼槃支

……湼槃支……

五十一.當下入滅

……當下體證入滅……

第五槃闡陀品完

五十二.安穩之一

……安穩……

五十三.安穩之二

……得安穩……

五十四.不死之一

……不死……

五十五.不死之二

……得不死……

五十六.無畏之一

……無畏……

五十七.無畏之二

……得無畏……

五十八.猗息之一

……猗息……

五十九.猗息之二

……次第猗息……

六十.息滅之一

……息滅……

六十一.息滅之二

……次第息滅……

六十二.捨棄

“比丘們,不捨棄九法,便沒有能力取證阿羅漢。是哪九法呢?

“貪欲、瞋恚、愚癡、忿怒、敵意、怨恨、仇恨、嫉妒、吝嗇。

“比丘們,不捨棄這九法,便沒有能力取證阿羅漢。

“比丘們,捨棄九法,便有能力取證阿羅漢。是哪九法呢?

“貪欲、瞋恚、愚癡、忿怒、敵意、怨恨、仇恨、嫉妒、吝嗇。

“比丘們,捨棄這九法,便有能力取證阿羅漢。”

第六安穩品完

六十三.修學

“比丘們,有五種令修學無力的事情。是哪五種呢?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比丘們,有這五種令修學無力的事情。

“比丘們,為了捨棄這五種令修學無力的事情,便要修習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為了捨棄這五種令修學無力的事情,便要修習這四念處。”

六十四.五蓋

“比丘們,有五蓋。什麼是五蓋呢?

“貪欲蓋、瞋恚蓋、昏睡蓋、掉悔蓋、疑惑蓋。

“比丘們,有這五蓋。

……為了捨棄這五蓋,便要修習這四念處……

六十五.五欲

“比丘們,有五欲。什麼是五欲呢?

“眼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耳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鼻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舌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身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比丘們,有這五欲。

……為了捨棄這五欲,便要修習這四念處……

六十六.五取蘊

“比丘們,有五取蘊。什麼是五取蘊呢?

“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比丘們,有這五取蘊。

……為了捨棄這五取蘊,便要修習這四念處……

六十七.五下分結

“比丘們,有五下分結。什麼是五下分結呢?

“身見、疑惑、戒取、貪欲、瞋恚。

“比丘們,有這五下分結。

……為了捨棄這五下分結,便要修習這四念處……

六十八.五趣

“比丘們,有五趣。什麼是五趣呢?

“地獄、畜生、餓鬼、人、天。

“比丘們,有這五趣。

……為了捨棄這五趣,便要修習這四念處……

六十九.嫉妒

“比丘們,有五種嫉妒。是哪五種呢?

“住處的嫉妒、種族的嫉妒、得著的嫉妒、稱讚的嫉妒、法的嫉妒。

“比丘們,有這五種嫉妒。

……為了捨棄這五種嫉妒,便要修習這四念處……

七十.五上分結

“比丘們,有五上分結。什麼是五上分結呢?

“色界貪、無色界貪、我慢、掉舉、無明。

“比丘們,有這五上分結。

……為了捨棄這五上分結,便要修習這四念處……

七十一.內心障礙

“比丘們,有五種內心的障礙。什麼是五種內心的障礙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對導師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一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法義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二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僧團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三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修學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四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同修發怒、不滿、衝撞、製造障礙,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五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有這五種內心的障礙。……為了捨棄這五種內心的障礙,便要修習這四念處……

七十二.內心束縛

“比丘們,有五種內心的束縛。什麼是五種內心的束縛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對欲樂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一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身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二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色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三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盡情吃得肚脹之後,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四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以膜拜天神的方式來修習梵行,祈望通過這些修習使自己將來生天,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五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有這五種內心的束縛。

……為了捨棄這五種內心的束縛,便要修習這四念處……

第七念處品完

七十三.修學

“比丘們,有五種令修學無力的事情。是哪五種呢?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比丘們,有這五種令修學無力的事情。

“比丘們,為了捨棄這五種令修學無力的事情,便要修習四正勤。什麼是四正勤呢?“比丘們,一位比丘為了不讓那些沒有生起的惡不善法生起,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捨棄那些生起了的惡不善法,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讓那些沒有生起的善法生起,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讓那些生起了的善法保持下去、不散、增長、充足、修習圓滿,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

“比丘們,為了捨棄這五種令修學無力的事情,便要修習這四正勤。”

七十四.五蓋至八十二.內心束縛

“比丘們,有五蓋……(除了“四念處及其內容”改作“四正勤及其內容”之外,七十三至八十二經十篇經文跟第七品十篇經文相同)……

第八正勤品完

八十三.修學

“比丘們,有五種令修學無力的事情。是哪五種呢?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比丘們,有這五種令修學無力的事情。

“比丘們,為了捨棄這五種令修學無力的事情,便要修習四神足。什麼是四神足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修習欲定勤行神足,修習精進定勤行神足,修習心定勤行神足,修習觀定勤行神足。

“比丘們,為了捨棄這五種令修學無力的事情,便要修習這四神足。”

八十四.五蓋至九十二.內心束縛

“比丘們,有五蓋……(除了“四念處及其內容”改作“四神足及其內容”之外,八十三至九十二經十篇經文跟第七品十篇經文相同)……

第九神足品完

九十三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九法。是哪九法呢?

“不淨想、死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捨棄想、無欲想。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這九法。”

九十四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九法。是哪九法呢?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盡定。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這九法。”

九十五

……若要遍知貪欲……(除了“深知貪欲”改作“遍知貪欲”以至“捨棄貪欲”之外,其餘部分跟九十三至九十四經相同。再加上“貪欲”改作“瞋恚”以至“放逸”,其後再將所有經文一同收編在九十五經之中而成為一經)……

……若要遍除貪欲……
……若要斷除貪欲……
……若要盡除貪欲……
……若要破除貪欲……
……若要不染貪欲……
……若要息滅貪欲……
……若要放捨貪欲……
……若要捨棄貪欲……
……瞋恚……
……愚癡……
……忿怒……
……敵意……
……怨恨……
……仇恨……
……嫉妒……
……吝嗇……
……虛偽……
……奸詐……
……固執……
……執拗……
……我慢……
……自大……
……散漫……
……放逸……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盡定。

“比丘們,若要捨棄放逸,應修這九法。”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第十品完

Footnotes

  1. 若參照漢譯本《雜阿含經.四九九經》,提婆達多說的是“比丘心法修心。是比丘能自記說。我已離欲解脫五欲功德。”見《大正藏》第二冊一三一頁中。
  2. 在漢譯本《雜阿含經.五五七經》提到,闍知羅比丘尼所說的定是“無相心定”,這種定能帶來阿羅漢果,見《大正藏》第二冊一四六頁上。而這篇巴利經文所說,這種定帶來阿羅漢果,而在這種定之中也是有想但不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五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