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如何走上中道——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2013年5月5日|曼谷心適之家

編譯|禪窗



(諸位)已經找到座位了。接下來,讓心回來找到自己鮮活的生命。

修行沒有更多的(內容)。第一步,心一定要和自己在一起。如果心走神了、跑掉了,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那是無法修行的。因此我們先要頻繁練習的是:學會覺知自己。

真是奇怪,世人都不太覺知自己。隆波在星期五的時候去到拉瑪醫院講法,有位醫生終於學會覺知自己了。他分享說,他努力修行了許多年,這個學學、那個也學學,直到學會覺知自己,才意識到世間的確沒有覺知自己的人,有的只是迷失者。他終於明白為何隆波總是說:世間沒有什麼覺知自己的人,僅僅鳳毛麟角而已。

今天,我們已經聽到了法,隆波詳盡而細膩的教導大家,毫無保留。知道了方法之後,能夠覺知自己的人就多了起來。

一旦學會覺知自己,緊接著就要開發智慧——有覺性地觀看身與心的運作和變化。但是要以跟自己鮮活生命在一起的心去觀照,也就是要有正定。若沒有正確的禪定,心沒有去覺知鮮活的生命,那種修行不是真的。需要慢慢的體會。

修習若是正確,便會走上中道。根本不難,只是世人都不認識這條路——中道。它很難找,也很難理解。

常人往往只知道趨向極端,極端無非只有兩種情況:太鬆與太緊。太鬆,則容易隨順煩惱而迷失於世間;太緊,則會打壓身、改造心,導致身心俱苦。

有些人把修行掛在嘴上,實際卻懈怠與懶惰,每天迷失在世間,這樣就是太鬆。有些人則是太過於緊繃,做什麼都是繃著:發展覺性是,持戒也是;打坐很緊,開發智慧也很緊,所有一切都很緊。有的只是在打壓身與改造心。

如果太鬆,便容易忘記自己,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沒有提升的可能性。如果太緊,身不動,心也不動;身不自在,心也不自在。這樣又無法看見身心的自然運作與變化。

事實上,修行真的極其簡單。

在開發智慧的階段:觀身時,身體移動了,只是感覺到它,別緊盯著它,也別忽略它。緊盯著它,會太緊;忘了它,則太鬆。觀心時,心的運動與變化,只是感覺到即可。快樂生起時,只是感覺到它;痛苦生起時,只是感覺到它;貪、瞋、痴生起時,也只是感覺到它。(它們)來了就走、方生方滅,統統只是感覺到。

如果苦、樂、善、惡生起,卻毫無察覺,這樣即是太鬆。如果強迫心是快樂、寧靜、積極以及正面的,壓制它、改造它,這樣就是太緊。

如果仔細觀察,隆波對於大家的禪修報告與提問所給出的答案,絕大部分都是為了協助大家走上中道!幾乎所有的問題,若非因為太鬆,就是由於太緊。我們要慢慢的體會與消化。

以持戒來說,心若走神了,忘了活生生的自己,這樣就太鬆了,戒根本無法存在。若因為擔心破戒而強力壓制自己,做什麼都束手束腳、緊張兮兮的,這樣又太緊了。 某些宗教的戒律特別嚴苛,走路必須攜帶著掃帚,邊走邊掃,以免踩到小動物。掃啊,掃啊,哪怕把小動物的手腳掃斷了也沒關係。佛教徒走路則會留心,盡量避開它們,但不必掃著走。 持戒如果持到緊張兮兮,做什麼都怕破戒,就會太緊;若是隨順煩惱,犯戒也無所謂,這樣又太鬆。想讓持戒走上中道,恰到好處,就要有覺性地及時知道心!如果及時知道煩惱生起了,煩惱就無法控制住心。煩惱若未控制心,自然不會犯戒。就是如此簡單! 依賴覺性及時地知道心,如此持戒就不會太鬆,而恰好適中。因為當我們及時知道煩惱生起了,煩惱便無法控制心,於是不會犯戒。這樣一定不會太鬆的。如果有人喜歡求戒、持戒,卻沒有覺性,以致於很快犯戒,這便太鬆了。也有人特別苛責自己、打壓身心,因此修行無法進步。 持戒一定要有快樂!戒是定的基礎,想要產生禪定,一定要有快樂。持戒是為了讓心輕鬆、自在、快樂。如果有人想傷害別人、盜取財物、與人通姦、欺騙他人,其心是毫無快樂可言的,更談不上祥和與寧靜。我們兢兢業業的持戒,只是希望心獲得快樂與祥和。 因此,不要將戒持到緊張和鬱悶的程度,不好用的。若持戒繁多,便自認為高人一等,這也是錯的。我們持戒,就要讓它真正步上中道。

同樣的,修習禪定也要步上中道。

禪定分為幾類。如果修定時,心太散亂,追著境界跑,這就是太鬆,並非中道。如果緊盯與專注,強迫令心不動,身僵硬,心也僵硬,這樣是太緊。

恰到好處的定,也要依靠覺性才能產生。要有覺性的及時知道心的散亂。心跑來跑去時,要有覺性的及時知道。心通常喜歡去想,若能夠及時地知道,心便會安住而不跑。

跑來跑去的心,正是受到煩惱的驅使。如果能夠有覺性的及時知道自己的心,何時有覺性,何時煩惱便會自動滅去。根本無須故意滅除煩惱,它便自行滅去,我們只要有覺性的及時知道心的跑動。心跑了,知道,心便會自然安住而沒有摻雜絲毫的刻意。如果放任讓心跑掉,會太鬆;如果有意識的讓心安住,又會太緊。

我們修定時,感到緊嗎?有誰依然感到緊繃的?幾乎全是啊!(笑)還以為是別人呢,其實是我們自己。經行時,心會比平時緊繃,體會到了嗎?修定時,心的緊繃程度超過平時的狀況。哪怕僅僅想到觀呼吸,心就已經開始緊了。

接下來試試觀照呼吸,帶有覺性地呼吸,有誰覺得心是自然的,跟平常一樣,有嗎?誰覺得心比平常僵硬?好幾個前面的人在舉手,後面還有要舉手的。(笑)

一開始修定,心就會發緊,還以為跟平常一樣呢。這是不行的。看到了嗎?一旦想到修行,就會容易踏上「太緊」這條路。若不修行,又會走到「太鬆」那條路上去,心又會徹底的迷失。

最後是開發智慧的階段,也要走上中道。因為害怕愚痴而去努力思維與推理,這就是太緊;只是覺知自己,以為智慧將會自動生起,這又是太鬆。

修行一定要竭力走上中道。走上中道,必須依靠覺性。慢慢地體會與觀察我們的心。什麼時候心走神了,即是太鬆;什麼時候控制身、打壓心,即是太緊,就會緊繃、沉重、僵硬、昏沉、遲鈍。

普通人往往太鬆,始終隨順著煩惱而動;修行者又太緊,控制身、打壓心。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只是需要及時地知道。

剛起步時,稍緊一點沒有關係,即便是覺性都要有意識地去做。太鬆了會沒有覺性;太緊了,又會強迫自己有覺性。

如果覺性是自然生起的,身體移動了,知道;心移動了,也知道,毫無刻意的成分,這樣的覺性是沒有強迫的,剛好處於中道。如果強迫它,就會緊繃;如果太鬆了,就會沒有覺性。要慢慢的體會,最後一定要走上中道才行。

要走上中道,無需做什麼,只要不斷地訓練讓覺性多起來。依靠覺性作為工具!覺性是源自於心牢記了種種的狀況,要慢慢的體會和觀察我們的心。沒有覺性,就會迷失,太過用力,則會緊盯與專注。

如果迷失在鬆的這邊,心會下墮;如果太緊,心又會上升。隆波已經講過很多次天神請教佛陀的故事。

天神問:「世尊,您是如何超越如海般的煩惱的?」佛陀答道:「超越煩惱的大海,依靠的是既不懈怠,也不精進。」

不懈怠也不精進?天神聽了感覺發懵,不懈怠還好理解。為什麼還要不精進呢?不精進能夠跨越煩惱而成為阿羅漢嗎?本來天神以為自己已經是阿羅漢了,來問佛陀只是為了切磋一下。當佛陀說,跨越煩惱大海是因為既不懈怠也不精進,他馬上放下身段,請佛陀解惑。

佛陀解釋說:「如果懈怠,就會下墮;如果精進,則會上升。」懈怠就是放任自心隨順於煩惱、疏於修行。下墮到哪兒呢?惡道。心的自然特性就是一直下墮!為什麼?因為煩惱總是開始又香又甜,結局又苦又辣。誰都喜歡香甜,對吧?尤其是眼前的利益,撿到籃裡都是菜,撿了再說!完全隨順於煩惱。只看到眼前的香甜,至於後面,再說嘛。心的自然特性就是喜愛快樂、舒服,貪圖漂亮、美好,所以很自然的隨順煩惱而墮入低處。修行越遲,下墮越多;修行越早,下墮越少。年齡越大,修行越難,這樣說並不是要打擊年齡大的人。年齡大而修行好的也不乏其人,但是一定要心意堅決、敢於突破!小孩子修行更單純些,沒什麼負累。

佛陀教導說,如果懈怠,持續地放任心去隨順煩惱,就會下墮到惡道,依據煩惱的力量而下墮至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如果精進,心則會上升,升到哪裡?升到善道,成為人、天神、梵天。但是統統達不到涅槃。

下墮與上升是相對的,只要還有下墮和上升,還黏著在相對之上,就不可能涅槃。因為涅槃剛好在正中,涅槃在中道上。下墮,就會構建出低劣的生命形態;上升,則會構建出高等的生命形態,同樣不圓滿。

天神聽完,就悟道了。現在我們聽了同樣的法,卻沒有悟道,是因為波羅蜜與天神不一樣啊。所以要多聽法,多看實相,持續地看。

修行沒有更多內容了!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僅此而已。無論什麼法門,都離不開這個核心,要牢牢抓住核心。

修行的方法不計其數,核心原則卻僅有一個:有覺性的,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

無論方法有多少,核心原則就是這個。有人先修禪定,後開發智慧;有人先開發智慧,後產生禪定。但是開發智慧的階段必須要有定,至少要有剎那定,如果沒有,是行不通的。

老一輩的修行人認為一定要先能夠入定,若不能入定,便無法開發智慧,他們認為佛陀是如此教導的。沒錯!只是佛陀教導的不僅這樣而已!

佛陀是法王,其教導浩如煙海。佛陀的法並不是說「人人必須先修禪定才能開發智慧」。因為有人是適合先開發智慧,細膩的禪定會後續生起。有人則嫻熟於修定又精通於觀心,便能禪定與智慧同步進行,但必須兩方面都很在行。如果只精通於觀身,是無法在禪定中開發智慧的。因為在禪定之中開發智慧,看到的是(心的)禪支的生滅。

解脫有三條路,核心原則只有一個: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

有一類人適合先修禪定,心安住且中立以後,維持時間長且定力也強。達到二禪之後,覺者(知者)獨立而凸顯,甚至持續數日。一旦覺者獨立而凸顯,就無法通過觀心來開發智慧。因為心已經靜止不動,毫無可觀之處。所以要觀身或是觀受,最好是觀身。

如何以觀身來開發智慧呢?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的實相!安住且中立的心,就是有禪定的心。

如果是先開發智慧而後有禪定,必須以基礎的禪定——剎那定,作為起步。訓練方法是,選擇一種隆波教導過的技巧,比如:念誦佛陀,及時地知道心跑掉了,可能是跑去思維,或是跑去緊盯著佛號,或是緊盯著空。又或者觀呼吸時,心跑了,要及時知道;去盯著呼吸,也要及時知道。如果觀腹部起伏,心跑了,及時知道;跑去緊盯著腹部,也要及時知道。如果是練習隆波田的手部動作,心跑去想了,要知道;心跑去緊盯著手,也要知道。經行時,心去想了,知道;心跑到腳上了,也知道。

明白了嗎?任何方法均可,核心原則一樣。不可能離開核心原則。有覺性的及時知道「跑掉」的瞬間,「跑掉」就會熄滅。心會自動具備禪定,不過只是一剎那的具備,很快又會再次跑掉,再跑了,再知道,又會再次安住。跑了,知道,跑了,知道,這樣覺知的頻率越來越高,就會在心底生起一種感覺:好像可以一直「知道」,彷彿它有延續感。而事實上,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剛一跑,立即知道,剛一跑,立即知道。就會感覺似乎整天都在「知道」。

依靠覺知自己,心便可以安住。心和自己在一起,既未迷失,也未控制或強迫。如果強迫讓心安住,心會僵硬,這樣就太緊了。心跑了,知道,依賴覺性及時知道心的「跑掉」,心就會毫無強迫的自然安住,如此的安住剛好是中道。心安住之後,依然用原來的原則: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

以此方法修習禪定,就會既覺知身也覺知心。身體移動,知道;心移動,也知道。哪個所緣更為清楚,就去知道哪個所緣。

跟隨隆波學習的人能夠感覺到嗎?身體移動,知道;心移動,也知道。我們走的是一條使用剎那定的路,也就是當下的一瞬間、又一瞬間。覺性瞬間知道身,而心安住,就會看見身不是我;覺性瞬間看見苦、樂,心安住為觀者,就會看見苦、樂不是我;覺性瞬間看見煩惱,心安住成為觀者,又會看到煩惱不是我。它會清楚的照見身與心。

如果頻繁地訓練,即便睡著了翻身也能夠清楚的知道。誰可以做到?誰睡覺時能夠覺知的?不是一整夜,只是某個片刻。有的話請舉手。這說明修行很用功。就這樣平平常常的訓練,睡覺時就去睡覺,(覺性)它會自行運作。

如果練習到睡著以後,覺性也能生起的程度,死亡就沒什麼好怕了。必定會好死(笑)。為什麼呢?因為臨終時會出現畫面,類似於夢境,可能看到我們即將出生的情景。一旦看到上刀樹、下油鍋,心便會害怕。此時覺性自動生起,恐懼瞬間就消失了。地獄將因覺性的生起而消失。覺性生起時,不善法不可能生起。因為心已經是善的了。

有些人不斷造業,比如每天殺雞,臨終就會看到雞被割喉,而自己正經歷同樣的痛苦。此時,如果覺性爐火純青,就會看見心正在受驚。覺性瞬間生起,心就會安住,不會墮入地獄,因為心沒有隨境流轉。又或者看到作惡的工具,也許由於自己曾經拿武器去傷害別人,這時,難過、憤怒、恐懼會生起,推我們墮入地獄。諸如此類的種種臨終預兆:可能看到將要投生的處所,也可能看到造過的業或是造業用的工具。看到這些,心會陷入去抓取它們。若是好的,就投生於善道。若是壞的,就投生在惡道。

如果經過足夠的訓練,覺性能在噩夢時立刻生起,就不必再害怕。但絕對禁止再度為非作歹,否則禪定將會退失,優良品德也會退化,噩夢又生起時,心就會陷入。

如果訓練到做夢時覺性依然可以工作,幾乎就不用害怕墮入地獄等惡道了,因此大家要努力。如果達到這種程度,即便未證初果,也能往生到善的處所。

經典提及的小須陀洹,指的就是證得遍知智或思維智(即十六觀智的第三觀智)的人,其明白身體是無常的,因為身體以前是一種狀況,現在是另一種狀況;其清楚心也是無常的,每天的心都不曾相同過。他並非看到當下的實況,而是經由對比而獲得的,稱為「思維智」。

如果覺性能夠未經刻意而自動生起,保證下一世不墮惡道。請多多的用功!一旦不好的境界產生,覺性會在瞬間生起。這是可以訓練達到的。

誰還會做噩夢?請舉手。誰做了噩夢之後能夠覺知的?請舉手。很好,人數不少,不愧是隆波帕默的弟子。而不是噩夢之後大汗淋灕的驚醒,以為自己還在被追殺,這樣覺性就太弱了。持續訓練,慢慢會一點點好起來的。

隆波現在正在講什麼?(笑)講來講去怎麼講到了這個。很感興趣,對嗎?(笑)

多多的訓練,直至不刻意也能「身體移動,知道;心移動,也知道」。想讓心成為觀者,需要反覆訓練。選擇任何一種禪法開始,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緊盯住所緣了,也知道。就是這樣練習。

解脫的第三條路是:禪定和智慧同步。如果禪定與智慧同步,就會直接進入「一心」。

如果先訓練禪定,退出之後再開發智慧,就要選擇觀身。如果修習剎那定,覺知自己以後,就可以開發智慧,深度禪定會在後期出現,此類人既可以觀身也可以觀心。正如絕大部分的人所訓練的,一會兒覺知身,一會兒覺知心。

至於在禪定之中開發智慧,需要具備「出神入化」的禪定水平。

「出神入化」包括四個條件,缺少任何一條,都無法在禪定之中開發智慧。

第一,精通於入定。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進入禪定呢?不能超過一次屏息的時間(笑)。如果是這種水平(隆波示範屏息動作),別想在禪定裡開發智慧,這樣根本無法「出神入化」的入定。

一定要能夠非常迅速的入定,並且必須嫻熟於維持禪定,不能一入定就出來了。觀察一下,你打坐時,是否心剛一集中就立刻跳脫出來?心一集中就跳脫出來,便無法維持禪定。禪定若無法維持,怎可能在其中開發智慧呢?都已經掉出來了。

一定要精通於入定、維持禪定與出定,不能進去了卻退不出來。倘若有人對他說,你的家裡失火啦(笑),他卻退不出來(笑),這是不行的。

「出神入化」前三個條件是精通於入定、維持禪定,以及出定。最後一條是精通於在禪定之中開發智慧。看到了嗎?必須要「出神入化」才能夠沒有刻意的開發智慧。有刻意,就不是真的。有刻意,就還有貪心。

如果走第三條路,修習禪定之後,就會看到禪支的變化。剛才的心有快樂,現在沒了。或者,剛才的心有去抓取,有「尋」有「伺」,心與所緣打成一片。一旦及時知道「尋」與「伺」,就會看到它們的生滅。心有「喜」,覺性知道,「喜」立即滅去,生起特別清晰的「樂」。覺性知道「樂」,「樂」也迅速滅去,生起特別清晰的「捨」。如果更加深入,身體會徹底消失進入無色界。有時會在無色界之中開發智慧,進一步看見內在的變化:有時心會抓住「空」,有時候心會逆流而上抓住「知者」。心抓住「空」,稱為「空無邊處定」;心逆流而上抓住「知者」,稱為「識無邊處定」;心既不抓「空」也不抓「知者」,什麼都不抓,稱為「無所有處定」。如果具備足夠的覺性、禪定和智慧,能夠照見心的變化,就可以在禪定甚至無色界定之中,來修習毗婆奢那,但要真的「出神入化」才行。

經典記載,最高的無色界定稱為「非想非非想處定」,其幾乎沒有想蘊、沒有感覺。經典記載,惟有精通於觀心的聖者們才能在「非想非非想處定」開發智慧。若僅僅精通於禪定與觀心,但是尚非聖者,那麼只能在一至七定開發智慧,無法在第八定之中開發智慧。因為後者太過於微細。

無論是禪定引領智慧、智慧引領禪定,還是禪定與智慧同步,都無法脫離同一核心的原則: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

比如,出定之後,心安住成為觀者,看見身體在工作,就會有覺性的照見身的實相,知道身體不是「我」。安住且中立的心並不是刻意安住,而是它自己安住的。及時知道「心跑了」,心就會自然安住。修習禪定至二禪之後,心會獨立而凸顯。只要想到「知者」,心會立即安住,非常簡單。但要反覆修習,否則這種安住是會退化的。

因此,無論是智慧引領禪定,禪定引領智慧,還是禪定與智慧同步,都離不開隆波所講的原則——要有覺性。覺性知道身也行、知道心也可以。但要以安住且中立的心(也就是具備禪定的心)去知道。因此,請大家持續努力,慢慢的體會。

總結如下:第一步,持守五戒。每天持守五戒,心就會慢慢有快樂。想到持戒,心會舒坦、滿足而容易寧靜。接下來就可以修習禪定了。如果心太散亂,就要先訓練讓心休息的禪定。

禪定有兩種,既能訓練寧靜又能訓練安住的禪定是最好的。隆布特長老將寧靜的禪定稱之為「禪那」,也就是「能所合一」的禪定;而安住的禪定是指,心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隆布特長老將後一種禪定稱之為「定」,也就是「能所分離」的禪定。這兩種同樣能夠達到四禪八定,只不過一種是心和所緣在一起,另一種則是心安住於心。

如果訓練安住的心,卻又需要休息,就先抓住所緣,比如抓住「佛陀、佛陀」,心跑了,知道,然後心和「佛陀」在一起。如果是觀呼吸,心跑了,知道,跑去抓住呼吸,也知道,然後讓它和呼吸在一起,呼吸就會越來越淺,最後變成光,讓心和光在一起,心與所緣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休息。

如果做不到,可是又想休息,就使用隆布特長老的小竅門,只是小技巧,而不是原則,但是能夠讓心迅速的寧靜下來。心特別散亂時,長老教導說,試試屏住呼吸,屏住之後,用覺性抓住那個靜止不動的地方,不用屏氣太久,不然會斷氣的。稍微試一下,屏住呼吸,然後抓住那個靜止不動的地方,憋不住了,就繼續呼吸。好了,睜開眼睛,不用繼續了,否則會黏著其上的。

當你感到工作疲累又緊張,或是在危機的時刻,都可以這樣嘗試。比如被上司叫去訓斥,先做深呼吸,穩定一下情緒。還有一個技巧,就是呼吸之後再修習慈悲觀,願一切眾生快樂、安詳(笑)。本來是被上司叫去訓斥的,結果卻說要加薪,這樣的情況也是有的。

上述的情況均屬於禪定,訓練它們不是為了催眠別人的心,因為被催眠的心是無法修行的,覺性將會非常嬴弱。因此,絕對禁止催眠別人的心。如果修習慈悲觀的力量非常強大,別人受到催眠就會被控制,一樣需要小心。有些人很厲害,可以大面積的進行催眠,法師和居士都要小心。假如怕被人催眠,就一定要有覺性。有了覺性,便沒有人能夠催眠我們。看見了嗎?覺性在任何場合與任何時間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需要寧靜,就讓心守住一個所緣。如果是應急,比如車禍要死的時候,屏息的剎那,心能夠安住,去抓住那個感覺空空的地方,這就是小竅門。如果要抓住核心,就要有次第的訓練禪定。剛才說的只是應急之策。

假如無法修習禪定,那麼禮佛念經之後,可以持續地修習慈悲觀,持續地想:願一切眾生快樂,彼此沒有怨恨,願一切眾生分享我們的功德,這樣重複思維下去,心便會清涼而有禪定,這種禪定是寧靜型的,可以用於休息,然後心就會積極、健康、愉悅。如果修錯了,太緊繃,就會發瘋。強迫心去寧靜與緊繃,就可能會瘋。因此要輕鬆自在,讓心可以休息。

另一種用於開發智慧的禪定是心安住於心,這取決於修習一種方法: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持續地練習:心跑去想了,知道;跑去盯住所緣了,也知道。如此便會得到心跟自己在一起的禪定。

要用功!持戒之後,訓練心有禪定,如果得到兩種禪定是最好的。一種用來休息,用來活在世間,讓心有力量,另一種心安住於心的禪定用來開發智慧,看見身不是我,苦、樂、好、壞不是我,它們都不是心,而是與心完全分開的。五蘊散開成為一個部分、一個部分的,不再是我。就是這樣訓練,直至心只是知者、觀者。

最後的階段是開發智慧。誰適合哪條路,就走哪條路。精通禪定的,出定之後觀身。活在紅塵的人,只要能夠「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就可以了,既觀身也觀心。身體明顯,就知道身體,心明顯,就知道心。我們無法選擇,是覺性在自己選擇。如果禪定與智慧同步,就要在禪定之中單純地觀心,無法觀身,因為觀身的瞬間,心會從禪定退出。

以上幾種情況,都離不開隆波講過的核心原則——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與心的實相。希望大家記住這句話。

若想要讓心寧靜,就帶它去和一個讓它有快樂的所緣持續在一起,前提是這個所緣不誘發煩惱習氣,如此就會獲得禪定,此即是竅門。奢摩他有四十種方法,秘訣就是這句話:引領心去跟一個讓它感覺快樂的所緣持續在一起。

修習毗婆奢那則有三條路:禪定引領智慧,智慧引領禪定,禪定與智慧同步;或者,觀身、觀受、觀心、觀法。但依然離不開隆波所說的原則——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如果沒有學習和聽聞過,不可能如實照見。要麼太緊,比如觀腹部起伏,心會緊縮;經行時,心會緊繃;打坐時,心會緊繃。這樣就沒有如實,太緊了。如果忘了身和心,又會太鬆。心沉悶,就太緊,及時知道它,就會慢慢鬆開。

大家跟得上嗎?應該是明白了。絕大多數人的臉是發亮的。隆波第一次來這裡的時候,有點後悔,心想,真不該來。漆黑一片啊(笑),找不到一個覺知自己的人,有的只是緊盯!緊盯!時至今日,大家已經有了全然的變化,有誰感到自己進步的?大家已經變了,要用功啊!佛陀的法,會在極短時間之內讓人徹底改變,絕不冗長!今天就講到這裡。

【問答篇】

☘️居士1:隆波您好,我打坐時,特別喜歡散亂。有時散亂於去想,有時則會極快速的散亂到光和聲音之中。

隆波:你不是喜歡散亂,正相反,你是太喜歡寧靜了,所以一旦散亂,就會煩躁不安,試圖打壓它,打壓得太厲害,心便會緊繃,這就「太緊」了。因此,以後打坐時,寧靜也行,不寧靜也行。寧靜了,知道,不寧靜,也知道。以修行來供養佛陀,這麼做很快就會有寧靜,因為心是輕鬆自在的。如果一散亂就不高興,喜歡寧靜而討厭散亂,那樣的心沒有保持中立,也沒有走上中道,難以寧靜下來。要及時的知道!心散亂了,知道,心寧靜了,也知道。修行不是為了寧靜,而是用來供養佛陀。這樣修習就會很快寧靜下來。

居士1:再請教您,我不確定什麼方法適合自己,現在主要是觀出入息。

隆波:可以。

居士1:這個方法是否適合我?

隆波:喜歡打坐,但是很難安靜下來,因為你的心特別喜歡想。

居士1:對,想得特別多。

隆波:同時也特別喜愛漂亮與舒適,特別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是嗎?

居士1:是,很突出的。隆波:同樣也很明顯。

居士1:是。

隆波:嗯,因此,這次必須置死地而後生。

隆波、居士:笑。

居士1:如果那樣的話,經行好嗎?

隆波:不合適。你認為經行會好些,對嗎?

居士1:對。

隆波:想要得到快樂和寧靜,對嗎?無論打坐或經行,都當作是供養佛陀,寧靜也經行,散亂也經行;寧靜也打坐,散亂也打坐。如果這樣用心,不久就會獲得寧靜;如果用心不正確,經行時會比以前更緊繃,很快就會煩躁與生氣的。

居士1:(笑)感恩隆波!

☘️居士2:隆波您好,想請隆波檢查一下我的修行是否正確?

隆波:(笑)聽說過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己感覺跟以前一樣嗎?

居士2:不一樣。

隆波:體會到了嗎,世界離我們越來越遠,感覺到了嗎?這個移動的身體和心,是不同的兩個部分。

居士2:可是我害怕那是思維出來的。隆波:不是思維出來的。

居士2:哦。

隆波:繼續努力,已經修對了。

居士2:好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麼?

隆波:心還很散亂,因此要讓心有安住的對象。

居士2:好的。隆波:否則會迷失很久。

居士2:好的。隆波:讓心有安住的對象,不是為了讓心不跑,而是為了跑掉之後,能夠更快地知道。

居士2:好的。還有……隆波:看見欲望了嗎?

居士2:一丁點。

隆波:比如,想說話時,就有一股力量在胸口這裡湧動。

居士2:但是好像看得不夠及時。

隆波:不及時就對了。一定要先生起,然後才知道。煩惱習氣生起以後,覺性才知道。

居士2:哦。隆波:正常的,那才是對的。

居士2:還有個問題,阿羅漢滅掉五蘊達至涅槃之後,還有實體存在嗎?這個實體是無我的嗎?

隆波:即使是活著的阿羅漢,也是無我的。

居士2:但是滅掉五蘊之後,同樣也是無我的?

隆波:同樣也是無我的。

居士2:哦。隆波:因為「我」本來就不存在。何止是阿羅漢呢,即便是你,也沒有一個「我」。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呢?

居士2:不是我要問的。

隆波:(笑)

居士2:是有人托我問的。(笑)

隆波:哦。

居士2:感恩隆波。

☘️居士3:隆波您好!

隆波:這樣拿著話筒。

居士3:我想知道自己的修行有什麼需要改進的?

隆波:我們要持續用功下去。

居士3:好的。

隆波:修行是需要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調整的。

居士3:好。

隆波:是正常的。繼續用功,慢慢體會。身是一部分,心是另一部分;苦、樂、善、惡慢慢分離開來;心只是觀者。比如,快樂生起時,心是觀者。快樂不是心,是被心所覺知的對象。持續用功,一步步分離下去。

居士3:好的。

隆波:然後會清楚的看見每一部分。一旦這些可以分離,「我」便會消失。「我」的存在是因為蘊的聚合,蘊的聚合讓我們認識不到「無我」。經典說:遮蔽「無我」的是成組成團的五蘊,如果修行到五蘊散開,每一蘊都將展現「無我」。「我」並不存在。你現在已經可以分離五蘊,要繼續觀照下去。看到身體(它)工作,不是「我」,苦、樂自行運作,煩惱或善心也自行運作,心只是觀者。就這樣持續訓練下去。

居士3:好的。隆波:你的修行不錯,繼續努力。

☘️居士4:隆波您好!我有時覺知身,有時覺知心。問題是在迷失時,就會徹底迷失,完全像是另一個人。我的方法是修習慈悲觀,默念:願一切眾生快樂,願一切眾生離苦。努力提醒自己默念下去,一旦發現忘記念了,其實已經迷失很久了。

隆波:可以。

居士4:基本可以嗎?隆波:基本可以,就是要讓心有一個安住的對象。

居士4:好的。

隆波:心有安住的對象以後,及時地知道心。只要不忘記原則,任何方法都可以。

居士4:好的。及時知道之後,有時會感到不滿意,它和想的不一樣。為何有時自我感覺良好,事實卻非如此。有時感到不滿意,不想再看,但是應該繼續看,對嗎?

隆波:看下去,頻繁地看!看到煩惱習氣,好過有煩惱習氣卻沒看到。無論如何都會有煩惱習氣的。常人不修行,所以看不到它們,自以為厲害,唯我獨尊。正因為如此,世界才會動蕩不安。一旦可以持續知道煩惱習氣,就容易理解別人了。因為理解別人,就能減少衝突。知道別人這樣是出於煩惱習氣。我們也有過這樣的煩惱習氣,只是現在能夠及時知道了。何時未能及時的知道,何時就會被它們所控制。

居士4:就是這樣訓練下去,對嗎?

隆波:如果想要更好,需要增加方法,僅僅修習慈悲觀是不夠的。你的心太散亂了。在起步階段,可以用念誦的方法。

居士4:去念「佛陀」?

隆波:「佛陀,佛陀」。

居士4:即使沒什麼感覺,也要念嗎?

隆波:嗯。念誦「佛陀,佛陀」之後,心快樂了,知道;心苦,也要知道。

居士4:感恩。

隆波:先在這方面訓練,直到駕輕就熟。你的問題是心太散亂,適合的方法是觀呼吸或者念誦的。

居士4:好的。只是有時呼吸不超過十次就跑了。

隆波:需要默念來輔助,默念和呼吸同步,吸氣時念佛,呼氣時念陀。

居士4:感恩!

隆波:你最大的問題是心太散亂。僅僅修習慈悲觀並未直接對治散亂,慈悲觀直接對治的是瞋心,而非散亂。所以,現在心若散亂,就要觀呼吸、稱念佛陀。

居士4:感恩!

隆波:或者,如果心特別散亂,可以覺知身體的移動,若是只觀呼吸不夠,就去覺知全身,覺知肢體的微細動作,努力而持續地覺知身體。

居士4:這樣做無論如何都不會緊盯的,對嗎?

隆波:什麼?

居士4:覺知全身,無論如何都不會粘著於緊盯的,對嗎?

隆波:不會粘著於緊盯的,因為你的心太散亂了。

居士4:(笑)好的。

隆波:盡量先覺知身體,等心靜下來以後,想再修習慈悲觀也行。

居士4:感恩!

隆波:一定要對症下藥。(笑)

居士4:(笑)

☘️居士5:隆波您好!我的方法是:身體移動,心是觀者;心快樂,是由於隨順因緣而不是隨順自己的心意;心跑去想了,或者煩惱習氣生起時,覺知到它。兩個月前的禪修報告時,我是緊抓住胸口處,當時隆波指出,我是在刻意分離出知者並且粘著於模糊的狀態,隆波當時要求我增強覺性。

隆波:嗯。

居士5:我現在是否具有隆波所說的安住之心?

隆波:你現在和隆波談話還是有點不自然,但是比上次好一些。

居士5:嗯。有一天我看見腿是一塊塊紅的和黑的,就像被火燒過一樣,非常令人厭惡。

隆波:哦。

居士5:之後感到害怕,心想可能是由於打坐近一小時的關係,會覺得厭倦。然後試著燃燒頭髮,指甲,牙齒,皮膚等等,最後只剩下心。

隆波:哦。

居士5:但不確定是真的看見,還是思維出來的。

隆波:這是一種禪相,比如觀想身體然後燃燒它,或是有人觀想一點點撕碎它,直到它完全消失,只剩下心,然而這不是毗婆奢那。觀想身體僅是善巧方便,到了只剩下心,則完全是禪定。一旦心從禪定退出,重新恢復身體的感覺,就會清楚照見身和心是完全不同的部分,比普通人照見得更清楚,身與心是兩個不同的部分。

居士5:然後呢?

隆波:然後就能夠清楚的分離五蘊。

居士5:哦。我應該繼續這樣做嗎?

隆波:能做就做,並沒有任何損失。

居士5:有什麼欠缺的地方麼?

隆波:你還在過多的用思維引導。別用思維引導,慢慢實踐,別預先設定它會是這樣或那樣。

居士5:感恩!

☘️居士6:隆波您好,我在年初曾經做過禪修報告,隆波讓我去看瞋心以及心未保持中立的狀態,心依然還在討厭苦。再有,我還看到了對於修行的欲望,它有非常多的隱患。最深的體會是:一切生起即滅,無法控制。剛開始時,感到身體不是我,心也不是我,但是還不願接受,感到驚恐而又難過。

隆波:那只是沿途的風景。由於心長久以來竭盡所能的極力在呵護五蘊,所以一旦看到實相,看見實相是「無我」的、無法被控制,只是臨時存在,它就會感到驚恐。這只是臨時的風景,要及時地知道驚恐,別讓它控制住心,只把它當做一種感覺即可,如同貪、瞋、痴一樣。一旦心未被驚恐所掌控,就繼續觀照下去,直到某天,心願意接受實相。現在,心特別喜愛身體,因此剛開始照見身體不是我的時候,由於與預期的不一樣,心是無法接受的。一定要忍耐,持續觀照下去,直到最後它願意放下,知道了身體不是什麼寶貝。你現在還捨不得放下。其實最難放下的是心,一旦能夠放下心,就徹底結束了。

居士6:我不確定我看到的是否正確。在來的路上,我看見彩虹,感覺很喜歡,發現在「知者」與「喜歡」之間,有個空(間)。

隆波:這樣就對了。

居士6:好的。

隆波:哦。

居士6:至於「我慢」,同樣是生了滅、生了滅。

隆波:對,全是一樣的,就那樣觀照。當下的心有歸位嗎?

居士6:因為太緊張了,好像跑到這裡來了。

隆波:它散亂在外了,如果能夠及時知道,那麼就不是問題。

居士6:好的。如果我對三寶與隆波有任何不恭敬與冒犯,請求寬恕。

隆波:那就祈求三寶與隆波嘛。(笑)

居士6:(笑)

隆波:一定要把佛陀放在第一位。

居士6:好的。

隆波:嗯。

居士6:感恩隆波!

☘️居士7:隆波您好!我聽隆波的法談CD開始修行,已經有四年了。

隆波:哦。

居士7:只是知道自己和以前不一樣了。

隆波:是那樣的。

居士7:變化非常大。

隆波:就是,不錯的。

居士7:不知道隆波有沒有什麼要開示的呢?

隆波:持續用功,修行一輩子。

居士7:好!

隆波:量夠的時候,道和果就會生起,如果量還不夠,就到下一生繼續,下一生修起來會更容易。我們有覺性、有戒、有法,就不用擔心生命會下墮,一切必然會持續地好起來,要好好珍惜。

居士7:好的。隆波還有什麼要交代嗎?

隆波:繼續用功。就以平常心去修行,不要心急。

居士7:已經修對了,是嗎?

隆波:對了!剛剛好,剩下的只需要持之以恆。

居士7:好的。我就是這樣在做的。

隆波:嗯,就應該那樣。

居士7:因為感到所剩的時日無多了。

隆波:就像隆波剛才說的,別太心急。如果你認為時日無多,就會急於求成,反而一無所獲。

居士7:好的。

隆波:能做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這樣就足夠了。我們滿足於用修行來供養佛陀,這已經是生命最高的目標。至於體證道與果,只是附贈品。如果想著今生是否能夠證得初果?這是不會證得的。因此別去想它。

居士7:希望自己至少能夠脫險。

隆波:脫險?看見了嗎?做噩夢時,覺性會自行的運作。生病或發生意外時,心也會自動脫離出來成為觀者,用不著擔心。

居士7:我無需調整什麼,繼續就行了,對嗎?

隆波:無需調整,繼續修行,已經修對了!

居士7:非常感恩!

☘️居士8:隆波您好!我已經有一年沒有做禪修報告了,有些變化發生,覺知越來越頻繁,但還是有點少。

隆波:嗯,讓它越來越多,是很好的。

居士8:好的。

隆波:別只是維持現狀。

居士8:好的。

隆波:要不斷進步,佛陀並不讚賞原地踏步式的好。如果今天覺性在一個小時內生起了100次,接著要200、300次。再接下來,每分鐘都可以生起很多次,就這樣次第的訓練下去。一切都取決於心。如果心可以堅定不移,與修行融為一體,就會迅速提升。但是不要沉迷與執著,沉迷與執著是因為太想要獲得結果。如果心滿足於修行,讓覺性持續的運作,心與修行融為一體,沒有迷失在世間,這行就會暢通無阻而且快速進展。你還有迷失在世間嗎?

居士8:依然很迷失。

隆波:要在這方面減少。

居士8:我應該用智慧引領禪定,還是用禪定引領智慧?

隆波:你很難修習禪定,別去緊盯著。

居士8:好的。

隆波:用智慧引領禪定,但是智慧也要有禪定,就是心和自己在一起的禪定。

居士8:也就是觀身和觀心齊頭並進?

隆波:對。讓它自己觀,不用刻意去觀。何時能觀心,就去觀心;不能觀心,就去觀身。

居士8:好的。

隆波:何時既無法觀心也無法觀身,就修習寧靜去念誦佛陀之類的。

居士8:有個問題和聽法有關,聽法是在積累功德,但是仔細觀察發現,聽法的時候,尤其人特別多的時候,我會有不善心生起,評判這個對、那個不對。這會頻繁的發生,導致我甚至想徹底消失一段時間,也可以說是逃離。碰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我這樣想是否正確?要如何處理?

隆波:別信它!是魔王在欺騙我們。一定要聽法!我們是無法完全依靠自己而知道的。能夠親近善知識,能夠聽聞佛法,是非常吉祥的。為什麼要因為這些念頭而扔下法呢?不喜歡聽法嗎?越不喜歡越要常來啊(笑),如果不喜歡就逃跑,是無法戰勝煩惱習氣的。不要修行修到山洞裡面去了。一定要能夠活在世間!要以「及時知道」的方式,快樂地活在世間,而不是逃避。比如,出家僧在遠離紅塵閉關一段時間以後,會被師父趕出去測試。以前隆波還是居士時,有位出家僧在森林結夏安居之後,被導師趕來曼谷。隆波問他,考試通過了沒有?他回答說,沒有。(笑)在森林裡,心非常寧靜與自在,自認為很厲害。可是一旦進城……啊,為何女人們比以前更漂亮了?那是因為以前住的地方只能看到猴子(笑),所以進城即使看到極醜的女人,都會覺得好漂亮。因此,修行不要畏畏縮縮的,不要逃避。

居士8:我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嗎?

隆波:如果能夠修習禪定,就去修習。你的心有些散亂,每天要有一個讓心安住的對象,比如稱念「佛陀」或是觀呼吸,一定要有安住的對象,否則心的力量不夠,就會散亂。

居士8:好的。

隆波:讓心有一個安住的對象,並不是為了強迫心去靜止。不要強迫令心寧靜,只要及時的知道心散亂了,即可。知道心散亂了,好過強迫令心寧靜。心有懷疑嗎?

居士8:有懷疑。隆波:只要知道懷疑,就夠了。體會到了嗎?一旦及時知道心的「鮮活」狀況,心就在一剎那自然生起寧靜。因此要精進地覺知,現在身體移動,覺知到它,但是不要盯著去看,緊盯著,心會緊繃的。如果沒有刻意去覺知,覺性會自動生起。比如現在想說話,看到「想」的那個瞬間,心是剛剛好的。只有一個小小的點是剛好的,但是杜絕故意去找。即使找到了,也不要呵護。

贊居士9:隆波您好!我強迫讓心寧靜的狀況好些了嗎?

隆波:對。

居士9:年初以來,我看到好幾種狀況,昨天星期二,我的狗死了,我的眼淚不斷往下流,根本無法控制。

隆波:哦。

居士9:父親死的時候,我都沒哭(笑)。但是狗死了,眼淚卻自己往下流,身體是自動的,對嗎?

隆波:心是不受我們控制的!禁止不了的。它源自於心。

居士9:嗯。

隆波:心會鬱悶、哭泣,這是無法阻止的,法喜也可能導致流淚。

居士9:對。比如剛才您允許我坐近一點,心就生起法喜,眼淚唰唰地流。

隆波:法喜也要知道。

居士9:好的。

隆波:你的情況和兩三天之前來的居士剛好相反。你的狗死了,流淚。那個人的狗死了,他沒有流淚,所以他覺得自己心腸太硬。想得真多(笑)。眼淚流或不流,如其本來的知道就可以了。

居士9:好的。早上起來的時候,眼淚自己流,一旦打坐、念經、禮佛之後,就停止了。

隆波:嗯,就那樣觀下去。

居士9:好的。隆波:心生起法喜之類的,都要知道。

居士9:好的。在25-26日,我看到心特別想去告訴某個人,他做錯了。

隆波:哦。

居士9:還沒來得及說,剛好有事提醒了我,就沒說。第二天才意識到是自己誤會了。

隆波:嗯。

居士9:我意識到自己正如隆波所說的:頑固執著於自己的觀念和看法。

隆波:善哉!(笑)

居士9:也看到「我是對的」。

隆波:這個很早以前就提醒過了。

居士9:(笑)對。但剛剛才看清。

隆波:哦。

居士9:就在25-26日。

隆波:很好!

居士9:也體會到煩惱習氣甚至會摻入到良好的願望裡。

隆波:嗯。

居士9:幸虧我沒說。

隆波:嗯。

居士9:幸好在說之前知道了真相。

隆波:很好。

居士9:嗯。

隆波:不錯,不錯。

居士9:非常感恩您!

隆波:你的修行進步了!

居士9:您曾指出我以前壓制自己,自己卻毫不知情,年輕時誰誇我漂亮,我是毫無感覺、發懵的。

隆波:嗯。

居士9:現在才知道,沒有感覺是因為從小就在打壓自己的心。

隆波:很好。

居士9:對嗎?

隆波:對!就要這樣!看見了嗎?心會愉悅,會活動、會變化的。

居士9:是的。

隆波:它會變化。它不是我。它自行運作。

居士9:是的。

隆波:這樣才是對的。

居士9:好的。

隆波:繼續用功。

居士9:再問一個問題。

隆波:還沒結束嗎?

居士9:我一打坐,就看到光;一想到出定,就退出了。可是師父們都教導說,要慢慢退出禪定,而我從未這樣過,一直都是快進快出。

隆波:嗯。

居士9:如果是那種狀況,我有進入禪定嗎?

隆波:有的。當指導很多人修習禪定時,會教導如何進入、維持、退出。然而每個人是不同的,你的情況是快進快出。一想到進就進去,想到退出就退出了。

居士9:對,這個問題一直困擾我。從開始學習到現在,一直是這樣。他們教導說,在往裡面看的時候要……

隆波:不要,不要。

居士9:要看見光環之類的。

隆波:行了。

居士9:我只看到空空的。

隆波:哦,讓……

居士9:空空蕩蕩。

隆波:讓別人去吧,空空的也行。

居士9:好的。

隆波:因為隆波不想提及任何道場。

居士9:對不起。

隆波:嗯。它同樣有它的好。那是一種禪相,用佛像或是水晶球作為所緣。修習奢摩他的原則是一樣的:持續引領著心去輕鬆自在的和所緣在一起。看到了嗎?一定要輕鬆自在,才會得到正確的禪定。至於開發智慧,則要修習四念處。

☘️居士10:隆波您好!最近的修行狀況是覺得心很苦,幾乎沒有什麼禪定。一旦禪定生不起來,就會想方設法教導心。一旦去教導心,又擔心是在干擾它,於是就回來只是觀看,一旦只是觀看,就再次感到苦,又想:要做的只是讓心知道,心原本是清明的,教它就是干擾它。於是就把心看成鄰居,提醒一下,然後讓它自己恢復、自己去知道。

隆波:還是想得太多(笑)。

居士10:太多了,對嗎?

隆波:我們並沒有要對心做什麼,只要如其本來的知道它即可。不要想對它做什麼,以為教它會進展更快。完全沒必要。它是什麼樣子,就知道那個樣子,足夠了。

居士10:如果只是知道,好像會持續苦下去,之後就演變成批判。

隆波:不只是苦而已。

居士10:嗯。

隆波:一旦心苦了,就有不喜歡摻雜進來。

居士10:對。

隆波:心不喜歡,要有覺性的知道心不喜歡。要看見心的變化,一開始是保持中捨的狀態,後來才出現瞋或不喜歡的。觀察它們的變化,如果實在忍受不了,回避一下也行。如果煩惱習氣特別厚重,感到承受不了,即便是過往的師父們,偶爾也需要選擇暫時回避和臨時自救。比如行腳時碰到非常漂亮的女人,感覺受不了,想還俗了,就會躲到外地去。

居士10:後面一段時間,我感覺心的安住狀態越來越多,原因是聽隆波的CD教導說,每天至少打坐十五分鐘,我就堅持觀呼吸,一切就好了起來。有一次聽說要二十分鐘,就增加五分鐘。感覺苦增加了,到了二十分鐘真有點受不了。

隆波:嗯。

居士10:昨天再次聽隆波的CD教導說,打坐一定要讓心有快樂,不只是熬時間。正在想如何才能讓心快樂,剛好聽隆波的CD,心感到快樂和寧靜。想問隆波,以後打坐可以聽隆波的CD嗎?

隆波:可以,但不會輕易進入禪定。如果心真的集中起來,它會自行切斷耳根,聽不到聲音。

居士10:在某些階段,聽不到隆波的聲音,不知道是不是睡著了。

隆波:不完全是睡著,還夾雜著覺知。有時身體完全消失,只剩下一點覺知,心同樣會生起禪定。

居士10:嗯。剛才聽隆波講到開發智慧,不太清楚。

隆波:就是如實了解身心,並不只是覺知自己。僅僅覺知自己,是無法體證道與果的。一旦會覺知自己了,就要觀身與觀心自行工作,以安住且中立的心來觀察,不要卷進去。看到身體在工作,心只是觀者,然後看見身體不是我。那稱為開發智慧。如果出定以後,只是覺知自己。整天這樣是不行的,沒有開發智慧。

居士10:意思是,覺知自己之後,就要……

隆波:就要持續觀察身心的運作變化,如果心卷進去了,要及時的知道;心跑去想了,也要及時知道。

居士10:非常感恩!

☘️居士11:隆波您好!這是我首次做禪修報告,平時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也有配合固定形式的訓練。有時候在固定形式之後,散亂的心並未明顯改善。或者剛要寧靜,心就習慣性的跳出來,散亂在外。

隆波:你要及時的知道瞋心——心裡的煩躁不安。

居士11:好的。

隆波:心有煩躁不安生起時,要盡可能及時知道。煩躁消失以後,心覺得舒服,很快便會寧靜下來。

居士11:有什麼要改進的嗎?

隆波:要依靠覺性及時的知道心。心生起煩躁不安了,要及時知道。

居士11:謝謝!

☘️居士12:隆波您好!

隆波:嗯。

居士12:最開始我是稱念佛陀,一旦心集中起來,就會去思維身體。

隆波:可以。

居士12:然後分離身,進而分離四大。

隆波:哦。

居士12:分離出三堆。

隆波:哦。

居士12:一堆是土元素。

隆波:嗯。

居士12:一堆是火元素。

隆波:嗯。

居士12:中間那堆是水元素。

隆波:哦。

居士12:持續三天三夜用思維分解身體。

隆波:嗯。

居士12:下決心要持續下去,沒想過睡覺。即使睡著了也無妨,之後再繼續思維。後來有一天,心集中起來,感到身體徹底消失。

隆波:嗯。

居士12:什麼都看不見,最後出現了呈現三法印的心。

隆波:嗯。

居士12:讓心保持寧靜,一旦任何禪相出現,就用三法印來思維。

隆波:嗯。

居士12:如果有圖像經過,就思維它是無常。

隆波:嗯。

居士12:無論什麼生起,都會瞬間消失。

隆波:嗯。

居士12:有一顆心獨立凸顯出來,感覺可能就是安住的心。

隆波:是。

居士12:前面是有圖像的。

隆波:有什麼?

居士12:有光環。

隆波:呃。

居士12:我就是這樣修行的,這顆心只存在一瞬間。

隆波:嗯。

居士12:時而存在,時而消失,想請問隆波…

隆波:嗯。

居士12:這顆心稱之為什麼?

隆波:稱為「知者」的心。

居士12:好的。

隆波:一旦知者的心生起,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要看到身在工作,心是另一個部分,心只是觀者,身體不是「我」;所有經過心的苦、樂、善、惡,都是被覺知的對象,也不是我。知者一會兒生起,一會兒滅去,也不是永恆的。看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生起而後滅去。你的修行方法是可行的。

居士12:隆波常常說「一」(超越二元對立),心就是「一」嗎?

隆波:什麼?

居士12:是「一」的嗎?隆波。

隆波:嗯?

居士12:您能解釋一下嗎?

隆波:它還不是,還沒有到達。

居士12:還不是,對嗎?

隆波:嗯,但可以順著這條路而到達。

居士12:它會空。那個空是……

隆波:這個也沒有到達。

居士12:有一顆類似於法輪……

隆波:還不是。

居士12:生起一顆獨立凸顯的……

隆波:還有形象、範圍,有光、有顏色……

居士12:是的。

隆波:還不是真正的法。

居士12:好的。謝謝!

主持人:善哉!最後請允許我作為代表,念誦供養文,我們在座所有人,請求隆波帕默尊者為了我們個人與家庭的永恆利益與幸福,慈悲接受我們所有的供養!

隆波念誦祝福文(巴利文):

如河水充滿,遍滿於海洋;
如是此佈施,利益諸亡者!
願你欲與願,能迅速達成,滿一切期望;
如十五滿月,亦像如意寶!

願諸災免離,願諸疾消失,
願你無障礙,得快樂長壽,
習慣禮敬者,常敬拜尊長,
四法得增長,長壽、美貌、幸福、健康!

居士們:善哉!

隆波:用功修行,下次見面一定要有所提升。

【完】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電子書下載:

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