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08:01~13:24)
2020年7月26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絕大部分人,修行並沒有很充分,
並沒有全力以赴,心就會飢餓,
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
每一次心有「想要」生起,
心就會掙扎,
每一次心掙扎,苦就會發生,
只是苦的多與少而已。
修行,清楚地看到生命的實相時,
就會發現世間什麼也沒有,
這個世間,
其實就只是自己的身與心而已,
五蘊就是這個世間,
除了苦,沒有什麼了。
五蘊充滿了負擔,
那稱之為「負擔」的,一直被逼迫,
是苦,並不是什麼好的寶貝,
一旦有這樣的感覺,
心就會對五蘊鬆開執取,
心就沒有欲望,沒有「想要」。
看到了五蘊的實相,就沒有了欲望。
沒有看到五蘊的實相,
這稱之為「無明」,
一旦看到了五蘊的實相,
這稱之為有了「明」,
心不再有「想要」,
沒有欲望,就不再飢餓。
心之所以有欲望、有「想要」,
是因為沒有看到身心的實相、名色的實相,
誤以為身是寶貝,心是殊勝的寶貝,
想讓身心有快樂了,
想讓身心不苦,欲望就會生起。
如果我們修行,真正心意堅決,
不停地去探究自己的身、
探究自己的心,不放棄,
到了某一點,就會頓悟。
在領悟生命實相、明白法的時候,
只是心識的一瞬間,
就只在一眨眼的功夫就頓悟,
就會知道:
「哦!這個身、這個心本身就是苦,
不是什麼好的寶貝。」
這稱之為——徹底地知道苦。
一旦徹底地「知苦」,
知道了身心的實相,
就能夠自動地斷「苦因」,
自動地斷欲望。
我們大家有各種的欲望,
好好地去體會,
將它濃縮,其實就只是——
想讓身心快樂,想讓身心不苦。
比如,想要好幾個老婆,
只是想讓自己的身心快樂,
想有很多錢,也是想讓我們的身心快樂,
誤以為沒有錢,就不會有快樂。
各種各樣的「想要」、欲望,
事實上,如果 將它簡單地評估,
其實全都匯聚到自己的身與心——
想讓身心快樂、想讓身心不苦。
一旦徹見身心本身就是苦,
就再也不會對身與心有執著,
就不會想要讓身一直有快樂。
因為知道實相——身體本身是苦,
想讓它不苦,這是愚蠢,
想讓「必然會苦的事物」不苦,
或想讓「苦的事物」快樂,
這是我們自己的愚蠢、愚痴、無知,
這稱之為「無明」。
一旦我們知道了身心的實相,
欲望就再也不會生起,
這稱之為徹底地「知苦」,
就會自動地斷「苦因」。
「苦因」其實就是欲望、想要,
一旦我們能夠斷欲望,
我們的心就再也不會有掙扎,不會飢餓,
心就會契入到真正的寧靜與快樂——
也就是涅槃,或稱之為「滅」。
因此,何時徹底「知苦」,
就會自動地斷「苦因」,
何時斷「苦因」,
那時就會徹見「滅諦」,
皆在心識的同一剎那生起。
知苦、斷苦因、徹底地見滅諦,
在那一刻,聖道就會生起,
四聖諦的四項工作:
知苦、斷苦因、清楚地徹見滅諦、培養聖道,
這四項工作,在同一個心識剎那完成,
就只在一瞬間,全部完成了。
佛陀的法太殊勝了,
是不可思議地殊勝,
如果我們真正動手修行,
真正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實踐,
我們的苦,就會從心裡徹底脫落。
苦僅僅只存在於身體,身體會病、會老,
有些人還未老就生病,病得很嚴重,
我們就會看到,那是很正常、自然的。
身體苦是自然的,
但是已經訓練好的心,是不會苦的。
佛陀教導說:
「已訓練好的心,會帶來快樂。」
已訓練好的心,
是透過戒、定、慧
去訓練至圓滿的程度,
最後就會生起「明」,
知道了實相,知道了蘊界的實相。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來源:禪窗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