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巴山長篇法談|泰譯中
我們修行的核心是為了付出,不是修行讓自己得到。我想要好,我想要厲害,想要見法,這樣的目標不正確。
事實上,蘊本來就是分離的,只是我們從未見過。一旦蘊完全分開了,它們各有各的分工,我們就會發現「我」並不真的存在。
不要讓別人有這樣一種感覺:一個修行人就是連自己的責任跟義務都不管了,而只是一味地修行。千萬不要讓別人產生這種感覺。
很多人一動手修行就以一顆不正確的心去開發智慧——以沉重、緊繃、昏沉、呆滯的心去觀三法印,那是永遠也無法真正照見三法印的。
一個修行人只需要做到兩點:第一,一定要修對;第二,修的量一定要足夠。我們只有這兩項職責而已。
如果你真的正確地看到了那個境界,那一刻是沒有任何語言的。之後心才開始說,在說的那一刻,它就已經散亂了、開始想了。
在佛陀時代,學法沒有任何儀式,佛陀碰到哪類根器的人就教導他相應的法,有時甚至就在路邊教學,同時,也沒有所謂的「大乘」、「小乘」,有的僅僅是導向離苦之法。
戒好比是大地,其他更高階的美德和品質,包括禪定、智慧,則像是大地上的各種樓宇。
每一個人都會碰到這樣的狀況,就是進步了退步,進步了退步。為什麼?因為覺性是生了就滅的事物,禪定是生了就滅的事物,所有的一切全都是生了就滅的。
事實上,修行並沒有要做很多。如身本來的面目去知道身,如心本來的面目去知道心,身心就會教導我們法。
學習並不是為了把自己打造成一個佛教百事通。佛法的目標只有一個:徹底止息苦!
在起步階段就需要有覺性,能夠覺知自己,沒有忘了自己——想要學習「自己」,就一定先要有「自己」可供學習。
一直保持覺知、持續呵護的狀態,就屬於緊盯。一定要看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生了就滅,包括覺知的心在內,也包括覺性。
如果聽了真正的法,明白了佛陀真正的教導之後再去實踐,整個修行之旅將會極其短暫。
事實上,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呵護佛教,除了一顆真正擁有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