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之愛:阿姜給尊者對新人的祝福

阿姜給尊者

Ajahn Krit Nimmalo

2021年11月12日

編譯|颯然雅



今天除了是佛日外,還是兩位居士的結婚典禮和做功德的日子。他們在寺廟做功德,而不是在家裡,這是因為疫情的狀況還不適合舉辦大型活動。

一般來說,婚禮是年輕人邁向成年的象徵之一,也就是說,婚後便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自由自在地生活,因為要開始承擔責任。如果從責任的角度來看,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們背負了一種負擔,這似乎是一種消極的看法。但大家要記住,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必須為成年做好準備。成為一名合格的成年人意味著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這種責任感是推動我們進步的工具,提醒我們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總是尋求父母的幫助。

父母在我們小時候展現了「慈、悲、喜」這三種卓越的美德,但當我們結婚後,他們將在四梵住這個部分中增加一種美德,那就是「捨」。「捨」並不是捨棄,而是父母讓我們自己承擔責任,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足夠成熟,能夠自行負責。

雖然父母的經驗更多,但現在他們不應該過多地干預或者多管閒事。如果他們過於干涉,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他們應該只是觀察而不多加干涉,鼓勵我們對自己負責,嘗試犯錯,培養自己的心理和智慧的素質,這樣我們才能成長,而不是什麼事都依賴父母。

如果我們總是依賴父母,就無法成長。如果父母干涉過多,也會超越他們的責任範圍。因此,我們需要發展的內容是,我們必須先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作為配偶的責任,同時為將來做父母做好準備。

也許一對新人的結合是從男女之間的愛情開始的,但必須說明的是,愛情通常並不長久,我們必須認識到它並不是永久的。因為如果只依賴男女之間的愛情,我們不會永保年輕,我們和我們的配偶都會變老。如果我們只有男女之間的愛情,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幸福感會減少。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擁有男女之間的愛情。然而,我們需要明白,佛教中的愛不僅僅是如此,還需要培養另一種愛。在佛教巴利語中,男女之間的愛情被稱為「欲貪」(Raga),而佛教所要培養的愛被稱為「慈愛」。

「欲貪」和「慈愛」這兩種愛是截然不同的,在泰語都使用「愛」這個詞,但在巴利語中,它們則呈現出截然相反的意義。「欲貪」是一種渴望別人為我們帶來幸福的愛,希望得到和擁有的愛。但「慈愛」則是希望對方快樂,就像父母愛孩子一樣。父母對孩子慈愛,希望孩子快樂,而不是從平等和民主的角度思考,他們從未想過這些,他們只是希望孩子幸福。

如果從勞動力的角度來考慮,父母有時候可能會感覺很吃虧,彷彿自己犧牲了一切—自己工作是為了讓孩子幸福;當孩子生病時,會想方設法讓孩子康復,不管是自己治療還是帶他們去看醫生,且不計較花費。父母大抵均是如此,從不考慮利益,從不考慮平等。他們什麼都不在意,只是希望孩子能夠幸福;如果孩子痛苦,他們只希望孩子不再痛苦。年輕人需要在這方面加以培養,因為他們將會面臨更多的責任。如果只依賴「欲貪」來追求快樂,這種愛情將難以持久。

因此,大家應該時刻牢記,當我們進入婚姻生活,我們就應該利用這個機會來培養自己,就像人們在工作中通過工作來提升自己一樣。我們可以利用工作的壓力來促使自我成長,婚姻生活也是如此。婚姻生活不總是充滿幸福,它是在婚姻關係的壓力下建立的,但我們可以用這種方式生活,以便讓自己獲得佛陀希望我們擁有的「慈愛」。這意味著我們要秉持寬容的態度。

我們和配偶剛認識的時候,一般傾向於只看對方的優點,但在一起的時間久了,我們也會注意到對方的缺點,這是很正常的。沒有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人是無缺點的。因此,如果我們只追求從「欲貪」中獲得快樂,那麼可能會產生衝突。因為雙方都渴望對方給自己幸福,這是一種苛求的愛。但如果我們把它發展成「慈愛」,那麼它將是一種寬容的愛,雙方願意為彼此做出犧牲,不考慮誰佔了上風,只是希望對方或我們所愛的人幸福。這個過程應該是相互的,就像雙方都在努力成長,一起培養「慈愛」。

平等是指要求雙方擁有同等的法,而不是將法強加給對方,讓對方去實踐,但自己卻還依然強求,不是這樣的。所謂的平等是指「有同等的戒」、「有同等的信仰」、「有同等的布施」、「有同等的智慧」。也就是說,雙方都擁有慈悲心和責任感,一起不斷發展和成長。這並不是指追求權利的平等,也不是指追求物質方面的平等,而是雙方要有一個共識,通過婚姻生活來發展自己,讓彼此相得益彰。而不是在一起後成為彼此的負擔,互相要求彼此,不是那樣的。然而,婚姻生活一定會岀現問題,我們要知道這些問題是正常的。正因如此,我們必須為應對這些挑戰而發展自我,和對方共同成長。

那些存在衝突的人的問題是,當想到好的法時,通常會把責任先推給其他人,期待他們先採取行動。聽到好的法後就急忙叫別人去聽,然後希望他們能夠付諸實踐,而自己則只是說說而已,是沒有真正得到什麼。然而我們應該做的是,聽到好的法時,我們要把它付諸實踐。這是一同生活、但難以和諧相處的人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因此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我們應迅速自我反省並相互道歉與原諒。不要將問題擱置太久,因為我們對彼此有慈心,我們可以相互原諒,所以不要讓問題積壓太久。

但這並不意味著發生爭執時就必須立即解決,還需要看好時機。就像情緒正在升溫,心情變得激動起來,這時急於發言可能會加劇問題。我們應該先冷靜下來,再觀察對方的態度和情況。如果想要道歉,也要注意時機。道歉時不要過多解釋,其實最好不要解釋,道歉就是道歉。因為如果給出理由,對方聽了以後可能會不認同我們的觀點,而這也可能會導致進一步的爭吵。試圖說我們沒有錯,或者說自己錯的很少、是有理由才犯錯,類似這樣的話,沒有必要說。

任何感覺不妥的地方都要道歉,無論是那一天的行為不佳、言辭不當,還是臉色不好,都要說對不起。因為我們生活在一起,所以衝突很容易發生。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很難找到在一起生活後從未發生過衝突的夫妻。那些關於愛情的事情,不必多說,只需知道在愛情中可能會發生「瞋」的情況即可。所以,要小心,當「瞋」生起時要控制自己的語言,不要說話。

皇家公園內曾居住著一位獨覺佛,當時的國王指派園丁作為侍者,並賞賜了園丁一些財產。每當國王有空閒時,他便會前來與獨覺佛交流佛法,並恭敬地頂禮這位獨覺佛。

有一天,獨覺佛向國王辭行,說要前往森林獨立修行一段時間,但我不記得他要離開多久了。國王也剛好有任務要前往邊境鎮壓匪徒。

巧合的是,獨覺佛早於預定時間回到了皇家公園,並坐在一棵樹下。皇家公園的樹木被灌木叢所覆蓋,園丁正打算去獵鹿。然而,出家人的袈裟顏色與鹿毛的顏色非常相似,幾乎一模一樣。園丁看到灌木叢後隱約閃現著一些棕色的東西,實際上,那正是坐在樹下的獨覺佛,他就在灌木叢後面。園丁沒有料到獨覺佛會坐在灌木叢後面,因為獨覺佛曾說他要外出獨立修行,他沒想到獨覺佛已經回來了,所以誤以為那是一隻鹿。於是,他拿著矛,瞄准目標,將獨覺佛刺死了。

園丁上前查看時才發現那不是鹿,而是出家師父,而且是備受國王崇敬的出家師父。園丁覺得自己無法在那裡待下去了,他認為繼續待在那裡肯定會死。如果國王得知此事,他必定是死路一條。唯一的出路只有逃跑,什麼情況都不能向國王稟報。如果向國王報告,要給出個什麼理由呢?他猜自己肯定死定了,國王肯定不會聽任何理由,所以他決定還是逃跑吧!他逃越邊境,來到另一個省份,另一個城市。

國王回來後發現園丁不見了,於是開始尋找。國王發現被射殺的獨覺佛後驚嘆道:「哎呀,我的獨覺佛被殺害了。我明白了,是園丁殺了他。」園丁失蹤一年後,他想回去工作。於是拜託朋友向國王稟報:「我想拜見國王,向陛下陳述真相,然後請求回到原職工作。」國王保持沈默,一言不發。第二年,他再次拜託朋友前去稟報,但國王仍然保持沈默。三年後,他再次拜託朋友前去稟報,國王終於同意讓他回到皇宮。國王向他詢問了事情發生的原委,知道原委後就讓他重回了原來的職位。

朝臣問國王為什麼讓他等了三年,而且在這三年間什麼都沒說,也沒提到園丁。國王回答,如果在生氣的情況下說話,尤其是面對面,就會讓人難以克制自己的怒氣,所以不讓他參見。因為只要見到園丁的面孔,國王可能就會下令立即處決他,也就是說,國王仍然有怒氣。三年之後,國王的怒氣已經得以控制,所以才允許園丁參見。

這是一個生氣之人選擇保持沈默的例子,儘管國王可以做到保持沈默,但他仍選擇三年內不見園丁。但是,我們無法確定是否能夠忍受三年。無論發生什麼事,如果出現衝突或憤怒,就先將其擱置。擱置即可,不要說話。

如果對方還未提起這件事,仍保持沈默,請你也不要急著提起,否則問題可能會升級。說不定會像國王還無法抑制憤怒時一樣,如果園丁還非要參見他的話,園丁一定會掉頭的。

我講述這個故事只是一個比喻,並不是在預測婚後新人是否會生氣或打架。我只是提醒一下大家,生活中可能會有衝突,我真正想表達的是:我們應該利用這個機會提醒自己,我們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慈愛,讓它成為慈悲的愛,讓它發生並存在。

慈愛跟欲貪是不一樣的,不是說要立馬沒有欲貪,而是要讓另一種愛同時生起,也就是慈愛。

我想再次強調:欲貪是渴望對方給自己快樂、渴望得到、渴望擁有。但慈愛是希望他人幸福,慈愛還會帶來其他美德,一如犧牲、給予、寬恕,心胸也會更加寬廣。如果慈愛越寬廣,心就越清晰,越自由。如果慈愛僅限於某些人或某些群體,則會對於這些群體以外的人感到不悅。因而慈愛需要持續不斷地發展和擴大,就像佛陀和祂的弟子們,有著無量的慈愛,而越是慈愛無量,就越沒有苦。因為對待每個人都心懷慈愛,不論見到誰都施以慈愛。

但針對不同的個人,就需要採用不同的方式表現慈愛。在不同的情境下,也需採用不同的慈愛方式。平時,我們可以表現出慈愛和善意。但當他們遭受痛苦時,我們應將慈愛轉化為一種希望,希望能夠幫助他們擺脫痛苦。當他們取得成功時,我們表現出的慈愛將轉化為喜樂。即使需要放手,也是基於慈愛的根基。就像我們結婚後,父母對我們放手中捨,並不過多地干涉我們的生活。因為父母出於慈愛之心,希望我們蛻變為成年人。這個過程可以說是以慈愛為基礎,繼而培養其他美德。

特別是要慈愛自己,別忘了慈愛自己。不要只顧慈愛別人而忘記慈愛自己。不要使自己陷入自我折磨、感到沮喪或難以獨處,你也必須慈愛自己。慈愛自己意味著我們必須不斷發展自己,保持覺知,不讓煩惱習氣反復困擾我們。如果有瞋心,就要及時覺知,不讓瞋心反覆困擾我們並帶來不必要的苦。當遇到苦時,要慈愛自己,願自己能遠離苦,擁有幸福。我們不要去仇恨任何人,也不要對任何人懷有惡意。惡念會在傷害他人之前先傷害我們自己。慈愛自己,才能夠獲得解脫。

祝福新郎和新娘能夠自我成長,並在佛教中獲得解脫直到離苦。祝願來參加婚禮的所有人,隨喜功德,包括阿姜瑪麗,阿姜瑪麗是一個在培養慈悲、培養四無量心美德的好榜樣。好了,請大家接受我的祝福。


編譯聲明:
為便於閱讀並符合書面表達,我們對其進行了後期編輯校對。由於受限於語言和修證水平,跨越不同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阿姜給尊者的原意。因此,若譯文中存在任何不當之處,責任將由譯者承擔。希望讀者理解並明辨,並請隨時指正。轉載時請保留出處及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