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巴山
Ajahn Prasan Bhuddhakulsomsiri
微法談聽錄
(28:44~54:56)
2017年12月30日A|第八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課程現場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大家)當下這一刻的心,
是放鬆、是剛剛好的。
但是現在,鬱悶的磁場又開始增長了,
有那麼一點點,能感覺到嗎?
我們並沒有職責,讓心一直是放鬆的,
而是去知道——
心一會兒放鬆、一會兒沈重。
事實上,僅僅只是看到這一點,
就足以見法了。
為什麼?因為我們坐著,
一會兒放鬆、一會兒憋悶,
一會兒放鬆、一會兒憋悶……
它在呈現什麼?
「憋悶」生了滅,「放鬆」生了就滅。
想讓心一直是放鬆的,我們掌控不了,
想讓它不要憋悶,我們也控制不了。
事實上,「法」無時無刻不在現身,
「法」現身於每一個呼吸之間,
「法」現身於每一個心識剎那。
當我們迷失時,會忘了自己,
那一刻,我們並沒有學法。
當打壓自己至非常憋悶、靜如止水時,
那也是沒有機會學法的,
為什麼?
因為我們讓原本正常、可以動來動去的心,
弄得一動不動的,那就看不到三法印。
其實,老師講說的這一些(內容),
如果我們能做得到,(禪修課程)剩餘的八天,
我們就不用再聽法了,直接去用功就行了。
「法」就是如此簡單。
以平常、普通的心去覺知自己,
有覺性,
隨後身心會教導我們法。
修行人僅僅只有一個職責——
去看身與心工作。
去看它們,而不是去對它們做些什麼。
但是,我們的常態並非如此,
我們會想:
「如何做才好?如何才可以好?」
比如,想著:
「心如何才能好?
心如何才可以開發智慧?
心如何才可以不迷失?」
甚至「如何做才能體證道與果?」
事實上,(以上)這些內容,
我們並不真的可以做些什麼。
但是,若想真正抵達這一點,
必須要有一顆具備品質的心,
去觀身與心工作。
這樣的心,
說簡單,它也真的很簡單,
但想真正來到那般簡單,
也必定要經歷千辛萬難。
為什麼?
因為在平常的狀況下,
我們(的心)
是有欲望、有貪心、有所求的。
當我們有了「想要」,
接下來會如何?
曾經聽說:
「欲望是構建『有』的人」嗎?
「有」是十二緣起裡的「有」,
指心方面的一些行動。
每一次有「想要」,
每一次生起欲望,
欲望就會在背後指揮心——
必須要去做一些什麼。
比如,想要修行,
在想要修行的剎那,
有些人會將心拉起來,
有些人將心壓下去,
有些人將心往內壓進去,
有些人參加過好幾期的禪修課程了,
知道——「哦!『好的心』
必須是輕鬆、快樂、靈敏的」,
於是就會努力地去裝修心,
讓它非常地輕鬆、快樂、舒服。
為什麼必須要將心——
往上拉、往下拉、往左拉、往右拉?
為什麼必須要做這個、做那個?
全是因為欲望在背後驅使。
感覺到嗎?
在我們迷失的時候,本來心是很輕鬆的,
一旦想到修行,心就突然開始憋悶了。
它非常地快速,僅僅只在想到的一剎那,
根本還未透過大腦過濾,結果立即就呈現了。
每一個修行人,
都有屬於自己的習慣與慣性,
尤其是來自中國的修行人,
大家的特點就是——
非常地認真,非常地拼命。
老師觀察大家,無論舊生或新生,
大家在外面經行時,努力地有覺性,
在某種程度而言,這是很好的。
但如果真正深入到大家的心,
就會發現——
大家心裡構建一種「修行人的境界」,
其實就是——
修行人所構建的十二緣起裡的「有」。
那是什麼,知道嗎?
也就是——大家的心,是不自然的。
如何才能讓心在自然的狀況下,
同時又有覺性呢?
要去及時地知道——
心背後的小動作。
從現在開始,每一人要慢慢去體會,
每一次想到修行的時候,心會做些什麼?
凡在做的,全是錯的。
但是不做,又不可能。
我們有什麼職責,知道嗎?
我們的職責是——去看著它們做。
我們有職責去學習實相,
有職責去學習實際的狀況。
每一次有欲望,
每一次心都會造業。
想修行,心就會造業,
心就會開始工作,
我們有職責去看著它們做。
一旦心工作之後,會發生什麼?
造了業之後,就會有果報。
有一些人,每一次想到修行時,
就會去打壓自己的心,
打壓的果報,就是——憋悶。
憋悶是什麼?
憋悶是我們造業的果報。
打壓的一剎那,
呈現的結果,就是——沈重。
本來閒著無事,
突然想到:「誒!要修行了」,
然後(心)拼命地往內收攝,
結果是什麼?
結果就是——憋悶。
或我們希望一直分離蘊,
希望一直有「知者」、「觀者」的心,
於是就努力地將心往上拔起,
拔起的結果為何?
結果就是——呆滯。
最初階段,我們應如何用功?
如果有些人非常地厲害,就可以去看——
自己的煩惱習氣,
或自己的欲望、「想要」。
如果沒有及時地知道煩惱習氣,
就會生起欲望,
如果沒有及時地知道欲望,
欲望就會在背後命令心、指揮心工作。
誰能及時地看到這一步,就會看到——
心一會兒這麼做,一會兒那麼做,
如果能看到這個,就去看心工作。
誰還未來得及看到「心在工作」這一步,
就去看心工作之後,所呈現的果報,
比如,沈重、憋悶、呆滯,
或舒服,但卻是一種不太真實的舒服……
如此這般的「法」,簡單嗎?
什麼都不用做,就只需去看而已。
看欲望生起,看「想要」生起,
若尚未來得及看到這一步,
就去看心工作,
若尚未來得及看心工作,
就去看心工作後的結果。
一旦心工作之後,
就會接受一些相應的果報——
或是憋悶,或是僵硬,或是緊繃,
或有時根本無法命名究竟是什麼狀況,
僅知道——心已經不正常了。
如果我們習慣於平常、普通、清明、自然的心,
一旦有其它不明物混雜進來(心)的時候,
心立即就能及時地捕捉到。
有時心無緣無故地突然感覺到,
在意識到的那一刻,
這不明物已進入了我們的老巢。
一旦我們接受到相應的後果,
憋悶、緊盯、苦悶時,
緊隨而至的是什麼?
大家已經聽過法了,知道——
憋悶、緊盯、昏沈、呆滯的心是不善心,
那會發生什麼?
於是,心就會不喜歡這樣的狀態。
「不喜歡」是什麼?
是煩惱習氣,對嗎?
是欲望,對嗎?
屬於「無有愛」——不喜歡如此的境界。
作為修行人,職責就是——去知道,
在我們接受到相應的後果之後,
心對所呈現的後果,生起什麼反應,
我們要進一步地去及時地知道
比如,一旦我們的心沈重,
如果沒有及時地知道,就會生起欲望,
欲望就會在背後命令心,繼續地造業。
比如,不喜歡沈重,
就想努力地去對治,
在對治的那一刻,正在做什麼?
那一刻,正在造新的業,
造業之後,又會如何?
造業之後,就會有相應的果報。
隨後,如果沒有及時地知道,沒有覺性,
背後又會生起新的欲望,
「喜歡」與「不喜歡」在背後,
再度驅使我們繼續去造新的業。
大家的生命始終盤旋於惑、業、苦(之中),
也就是煩惱習氣導致我們造業,
造業之後,我們去承受相應的苦果,
就是惑、業、苦(輪轉)。
靜慮林聽錄組聲明:
本文內容是根據禪修課程視頻聽錄、整理而成,文字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若內容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來源:禪窗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