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戒是大地——阿姜巴山

阿姜巴山

2017年6月2日A丨常州寶林寺

編譯|禪窗



座的諸位,大家好!

今天人很多,這樣比較暖和,很好。大家可以把手放下了。讓自己坐得舒服些,不需要過於認真。要非常放鬆、輕鬆地聽法,不需要努力記住老師講的所有內容——那是怎麼記也記不住的。

在某些時刻,我們會去聽;在某些時刻,我們會去想;甚至在某些時刻,我們去思考其他的事情了。這些都沒關係。

法是用心來聽的,不需要努力去做筆記,因此老師並不建議各位邊聽法邊做筆記,這樣沒有太大的意義。

如今,法方面的CD、書籍、音訊和視頻都已經結緣給大家了,所以此刻大家只要坐下來聽法,以便讓心能夠真正地明白。

事實上,法並無隱秘可言。無論佛陀是否出世,法都依然如是。

我們學習法,就是學習平常且普通的事物,就是學習自己身體的平常狀況、學習自己心的平常狀態。

既然是學習平常而普通的狀態,就一定要有平常而普通的心。

一顆平常、普通的心是什麼樣的呢?

平常而普通的心,就是如果碰到了不喜歡的情形,它就會造作出瞋心;平常而普通的心,就是如果碰到了喜歡的事物,它就會造作出貪

一般的修行人學法時,會拒絕平常與普通的狀態。他們學法、修行是為了讓心能夠一直都處在好的狀態。

心若一直處於好的狀態,那就已經不是法了,為什麼?

因為佛陀曾開示:一切全是無常的;一切都是苦——被逼迫著一直在變化;一切都不在我們的掌控範圍內。

因此,如果我們為自己樹立的修行目標是讓心永遠處於好的狀態,那就已經違背了法。當然,這並不是特許在座各位去為非作歹。

法有很多層次。佛陀成正覺之後,用了45年的時間來教導眾生,而後才進入般涅槃。他所教導的法是深邃且寬廣的,具有許多層次。

即使有機會親見佛陀,基於各自福報的不同,也並不是每個去親近與頂禮佛陀的人,佛陀都會對他們開示「無常、苦、無我」,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接受這樣的法。

有的人見到佛陀,佛陀教導他要懂得佈施;有的人見到佛陀,佛陀教導他持戒;有的人見到佛陀,佛陀會對他開示跟自己愛人的相處之道,跟朋友如何相處,跟自己的老師、師父如何相處,跟員工如何相處,等等。

法是滲透於各個層面的,佛陀會針對不同的群體與個體而給予不同的開示。

有一篇經文是關於佛陀經常對居士們所作的開示的。他從最初階的行善造福開始教導,教導怎樣佈施、如何持戒。因為這是基礎,它可以讓我們此生結束之後能夠再生為人或是出生於善道。

在座各位都是對法有興趣的人,所以應該是懂得要做佈施的人。在座各位有誰從未做過佈施?佈施並不難。

如果我們錢包裡有100塊人民幣,可以拿出10塊人民幣來佈施,難嗎?不難。也許有人說:「還是很難,讓我佈施5塊錢會更容易些。」

這因人而異,它取決於我們每個人曾如何訓練自己的心。

那些曾經常常去訓練佈施的人,再佈施起來就會更容易,而久久才佈施一次的人,他們從錢包裡掏錢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艱難。

這都是每個人以往各自訓練(熏習)的結果。

佈施的利益是:讓我們衣食受用無缺,各方面的生活條件也很好。

在佛陀的時代,曾經有一位僧人,他基本上不佈施,所以在最後一世時,他托缽的結果總是空缽。這位僧人是舍利弗尊者的弟子。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特別疑惑:為何這位弟子一直精進卻始終無法體證道與果呢?經過仔細探究排查,舍利弗尊者發現是由於他的食物不夠,於是尊者幫他托缽,回來之後再把食物給他。

據經典記載,當舍利弗尊者把自己缽內的食物倒進弟子缽內的一瞬間,食物往往就消失了。

事實上,也可能是倒到外面了。總之,最終的結果就是弟子沒得吃。

舍利弗尊者是非常慈善的老師,他想方設法説明弟子們,所以他又去托缽,但這次他沒將托回來的食物倒進弟子缽內,而是他托著自己的缽,讓弟子從他缽裡拿食物來吃,這就是師父的慈悲。這個弟子吃飽以後再去修行,直至證悟阿羅漢。

這是一個從不佈施者的例子,但或許他累積過其他的善行,比如累積過極多的智慧資糧,這才促使他修行不久便得以見法證果。

因為佛陀曾開示說: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抵達純凈無染,是由於心具足了智慧。

我們也發現,事實上,布施是比較容易實行的,因此全世界的人都會去佈施。

我們會發現有些狗出生在富豪家裡,一生下來就有吃有穿有住,成為一條非常富裕的狗。為何這條狗能出生在富豪人家呢?因為它曾經佈施過。

了解到上述出生在富豪人家的狗的例子,我們就會明白:它雖然有吃有穿有住,各方面的條件非常好,但僅僅佈施又是不夠的。或者你們覺得已經夠了?

佛陀會教導比佈施更高等的功德與善行,也就是持戒。

這就開始有難度了。在座各位有沒有不知道五戒的?沒有人舉手。有誰知道?後面有些同學舉手,表示不知道五戒。

戒是一個基礎,能夠保證我們得以再生為人。對於凡夫以及居士,佛陀會教導他們去持守五戒。

第一條戒就是有意不殺害其他眾生。每個人都珍愛自己的生命,對吧?就連狗都珍愛自己的生命,對嗎?如果被打了,它會痛。

每一個眾生都極為珍愛自己的生命,不希望被傷害、不希望被殺害。

正如我們珍愛自己的生命,其他眾生也同樣愛惜自己的生命。

因此,佛陀開示的第一條戒就是:要有意識、有動機地不去傷害其他眾生的生命。

除了珍愛自己的生命以外,我們還會愛什麼?我們辛苦賺回來的錢,對嗎?我們的車子、房子、我們所有的財產,我們都非常珍惜。

如果有人偷盜了它們,我們就會痛苦。我們愛惜自己的財產,別人也同樣愛他們的財產。

我們的財產被別人偷盜之後,我們會痛苦,別人的財產被偷盜之後,他們也會痛苦。

因此,佛陀開示的第二條戒就是:有意識不去佔用和盜取別人的資產。什麼東西如果是不屬於我們的,我們就不要。

我們還愛什麼?自己的先生(妻子)、自己的孩子。如果誰來挖我們的「牆角」,來勾引我們的先生(老婆),我們是什麼感覺?

或是我們有個女兒,別人在沒經過我們允許的情況下,把我們的女兒占為己有、變成他的老婆,我們是什麼感覺?會快樂嗎?還是心胸寬廣,認為自己的老婆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婆?

我們接受不了,對嗎?

因此,何時我們所愛的人被人奪走了,我們就會非常痛苦,別人也是同樣的情形。

所以,佛陀開示的第三條戒是不邪淫。如果別人已經有了伴侶,我們就不要將他(她)搶來變成自己的。

我們還會愛什麼?每個人都非常尊重自己,都不喜歡被人用語言來傷害和侵犯。

從語言上面可以怎樣傷害他人?在座各位有沒有誰從沒受過語言的傷害?有經常在語言上面被侵犯的嗎?痛嗎?有時候比挨打更痛,有時還會痛很久、痛上很多年,有人甚至過了很多世都還記得那個滋味。

我們是否經常通過語言去傷害別人?有沒有誰從未這樣做過?誰準備謊稱自己從未這樣做過?這條戒是最容易破的。

佛陀教導我們,要有意識和動機不說粗話、不說謊言,只說實話,不說讓別人吵架的話。

大家曾經說過嗎,說了讓別人因此而吵架的話?在公司上班時,有的同事我們喜歡,有的同事我們不喜歡。我們希望某人喜歡我們,就對他說:某某真壞、各種不好。我們希望他喜歡我們而不喜歡別人,這樣說過嗎?很多人都做過,很多人也被別人這樣對待過。

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就為別人帶來了痛苦。難道只有我們自己是喜愛快樂討厭痛苦的嗎?當然不是,既然每個人都喜愛快樂討厭痛苦,那麼就不要通過語言去傷害別人。

佛陀開示的最後一條戒是不飲酒,或者說是戒除讓人上癮的毒品、食物、酒類食品,因為它們會傷害我們的覺性與正知[1](註釋1)。

每次一喝酒,我們就更容易破第一條戒、第二條戒、第三條戒和第四條戒。

最後一條戒是先傷害自己,讓自己的身體越來越惡化,破壞自己的覺性與正知,接下來,我們再去破其他的戒就會更容易了。

五戒是最低標準,它讓我們在此生之後能有機會再獲人身。

請各位誠實地捫心自問:如果自己死了,曾經的所作所為有機會讓自己再生為人嗎,還是會低於人類?

有人想了之後嚇得魂飛魄散,覺得或許來世再也無法投生為人。

我們這樣講,看似是在努力引誘各位行善,然而對於真正有「眼」、有「耳」的人,他們知道世間真有非常非常多的其他層面(道)的眾生存在。

有許多眾生因為自己曾經所犯的錯誤導致現在非常艱難與困苦,急需他人幫忙和協助。他們在活著的時候自以為很厲害,什麼都不信,死後卻非常艱難,這當然也是罪有應得,是公平的。

高僧大德們修行到一定程度以後,無論去到哪裡,都會有各種各樣的鬼或其他層面的眾生來尋求説明。到了中國,下了飛機還沒離開機場,就有其他道的眾生來尋求説明了,有的是因為被墮胎而投生到非常艱難的界域的。

如果不希望投生在艱難的界域,就要用心持戒,不會虧本的。

我們每一次破戒都會傷害別人,而這最終會回過頭來傷害我們自己,我們一定會接收到自造的惡果。

因此,老師建議:如果在今生其他事情都做不來,那麼至少要持戒。這不需要花錢,卻比佈施更難。

為什麼?因為壞人們也能佈施。如果你希望提升心靈的水平、未來得以保有人身,那麼至少要持戒。

如果戒律都無法持守,就別想得到比戒更高的禪定與智慧了,乾脆把它們都忘了吧!

在佛陀的時代,有一位僧人出家很久卻沒有任何收穫。那些跟他一起出家的人全都證語道與果了,只有他進步了又退步,進步了又退步,進步了又退步。最後他非常難過,決定自殺,就用刀片自刎。在臨死之前,他突然想到自己出家多年,若說什麼收穫都沒有,也不全對,因為自己有很好的持戒,且佛陀從未因為戒而批評過他,所有一同出家的道友也沒有在戒方面可以指責他的地方,他也無法在戒方面挑出自己的毛病。當他想到這些時,心感到非常滿意與知足,有了快樂,進入了禪定,心安住,抽身而出成為知者、觀者,看著身體死去。

這位僧人去世以後,其他僧眾去頂禮佛陀,向佛陀請教這位僧人自殺以後投生到哪個惡道了,因為自殺屬於惡業——大家一定要記住,今生無論多麼苦,都禁止自殺。作為人,苦是短暫的,可是自殺以後投生到惡道,卻會歷時非常久,那是不值得的——佛陀回答說:這位僧人死後不會再出生了,因為他在臨終之前已經證悟了阿羅漢。

這是源於他極好地持戒的善果。這也許只有他可以做得到,在座各位應該是做不到的,因為當我們想到自己的戒的時候,心應該不會滿意、知足,不會是昂首挺胸的狀態,所以禁止模仿他。

大家要記住,如果我們今生無論怎麼努力修行、去到哪個道場、跟誰學都沒有起色的話,那麼一定要先持戒。

祖師大德們比喻說:戒好比是大地,其他更高階的美德和品質,包括禪定、智慧,則像是大地上的各種樓宇。假如只是一味地關注發展覺性、禪定以及開發智慧,就像是在鬆軟的泥土之上建造高樓大廈,用不了多不久,高樓大廈就會傾覆的。

八支聖道(八正道)有八個部分,其中有好幾個部分是跟戒有關的。正業是第一、二、三條戒,正語是第四條戒,第五條戒是屬於正念的。在八正道裡,還有其他與戒有關的部分,比如正命,也就是維持生計的方式——不會傷害其他眾生。我們會發現八正道裡的正命、正語、正業都是直接與戒有關的。

戒真正的關鍵在於:有要持戒的動機。比如,百歲老人已經無法跟別人的愛人發生不正當的關係了,你就很難說他是具戒者;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無法殺人也無法偷盜,你同樣很難說新生兒是具戒者。持戒真正的分水嶺在於:有意識、有動機地不在身與口上去傷害別人。

因此,在這三天的禪修裡,如果大家用心持戒,老師就已經覺得不虛此行了,超出的部分就屬於利潤了。我們想要獲得更多利潤嗎?想要有更多利潤,就要有原始資本,其中一個資本就是有戒。

從現在開始,包括回去以後,大家試著持戒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當想到我們很好地持了一段時間戒,心就會有力量、有禪定。在40種奢摩他的修習裡,其中一種就是「戒隨念」。無論是誰,如果有很好的持戒,佛陀或祖師大德們會讓他們常常憶念自己所持之戒。想到戒之後心滿意足,非常尊重自己,繼而就會感到快樂,就會生起禪定。因此,那些對修習禪定一竅不通的人該怎麼辦?去持戒。

佛陀開示道:戒會為我們帶來快樂,包括當下也包括未來;戒會使我們富有,令我們擁有非常多的資產;戒會成為我們最終抵達涅槃的基礎。因此從現在起,老師建議大家: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提醒自己要用心持戒;早餐之前再次提醒自己持戒;中飯之前、晚飯之前、睡覺之前,提醒自己持戒。是不是很像吃藥?常常提醒自己持戒之後,一旦身處容易破戒的環境,我們就更容易警覺並提醒自己持戒。

接下來,我們以更高的方式持戒。除了每日不斷的提醒,我們要開始發展覺性。無論何時,當心被煩惱習氣掌控,如果有覺性及時地知道,那一刻煩惱習氣就會滅去。一旦煩惱習氣滅去,我們就不會被煩惱習氣驅使在身與口上造惡。比如,之所以會破第一條戒是因為什麼?有時是因為生氣才去打別人;有時是因為貪心生起才去偷盜;因為貪,才會破第三條戒;因為生氣,才會在語言上傷害別人;因為貪心,才會說謊而獲取私利。

事實上,還有一個煩惱習氣會讓我們破戒,那就是痴,也就是各方面的不明白——無明。比如,不知道殺生屬於惡業。有人認為動物一出生就是魚或雞,理應就是我們的食物,殺它們不是惡業。事實上,那是惡業,因為我們不知道,就會去做,但那是惡業。無論你知道還是不知道,無論你願意接受還是不願接受,只要做了,就都是惡業。這就是由於痴、由於不知道——無明——所破的戒。

因此在起步階段,持戒的方式是每日不斷地自我提醒。

接下來,我們訓練去提升覺性。何時有覺性,何時煩惱習氣就會滅去。煩惱習氣一旦滅去,我們自然就不會破戒。修行越來越嫻熟的人,他們的戒自然會越來越好。為什麼?因為每一次煩惱習氣生起,無論是大的煩惱習氣還是小的煩惱習氣,生起之後他們都有覺性,心一旦成為善心,就不會破戒。

持戒與佈施會讓我們在六道中輪迴的時候能夠投生到較好的「界」,會比較舒服,可以出生為人,也許既富有又健康,比這個更高的是投生為天神。相信嗎?見過嗎?那為什麼相信?相信也很好,佛陀應該不會騙我們,不至於引誘我們去行善。

佈施與持戒的結果會讓我們接觸到較好的外緣。「較好的外緣」是指哪些呢?眼睛會看到好的畫面,耳朵會聽到好的聲音,鼻子會聞到好的氣味,舌頭會嚐到好的味道,身體會接觸到好的境況,不會太熱太冷,心會演繹造作出非常快樂的情緒。可口的食物會給我們帶來快樂嗎?動聽的聲音會給我們帶來快樂嗎?聞到喜歡的香味,心就會非常快樂。當六根接觸到適意的六塵,心就會有快樂,而之所以能夠接觸到好的外境,是源於我們曾經佈施與持戒的結果。

雖然吃到好吃的食物會讓人感到快樂,可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單方面的。硬幣有兩面。五的快樂固然存在,但其副作用也是存在的。

吃到自己喜歡的食物會快樂,但是吃到不好吃的食物是什麼感覺呢?會痛苦,對嗎?還是也很快樂?聞到喜歡的氣味,會非常快樂、非常喜歡,但是聞到臭味呢,是什麼感覺?當聽到非常動聽的音樂或別人的讚美時,會非常快樂,但是聽到噪音、聽到別人罵你時,又是什麼感覺?這就是硬幣的另一面。

源於六根與六塵接觸的快樂真的存在,但是真正聰明的人會發現,那些快樂之中也有隱患。

那些特別黏著於美食的人,他們吃到美食時會感到快樂,但是吃到不好吃的食物時,他們也更易生起不悅。在座各位誰是這樣的?還是一切都沒關係,進食只是為了讓身體能夠維持下去,只是為了讓身體健康而已?大部分人去選擇食物的時候,是美味優先還是對身體有益優先?應該是先選美味吧,如果同時也能兼顧健康就更好了。因此,源於五的快樂是真的存在,但是那些隱患也同樣存在。

因此,真正聰明的人就會發現:把自己的快樂一直寄託於外在的色、聲、香、味、觸等六塵上面,並不保險。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無法真正掌控和保證始終接觸到適意的六塵。我們有時會接觸到適意的六塵,有時會接觸到不適意的六塵。即便碰到適意的六塵,生起了快樂,但快樂也極其短暫,很快就會滅去,然後我們又要再次去尋找。吃了好吃的食物,就要聽音樂;聽了一會兒音樂,開始厭煩,就這裡參觀參觀,那裡溜達溜達;玩了一會兒覺得無聊,就要把電話拿起來跟朋友聊天。

我們需要不停地尋找快樂,而所找到的快樂只能維持非常短的時間,之後就會滅去,然後我們又要繼續去找。一個聰明的人就會知道:把自己的快樂寄託在這上面,是不聰明的做法。為什麼?因為任何事物若能給我們帶來快樂,那麼它也必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在座誰有對象?對象會一直給我們帶來快樂嗎?全禪堂的人都在搖頭。這就是事實,硬幣永遠有兩面。這就是五的隱患。

佈施與持戒會令我們接觸到適意的外緣,但是它也具有硬幣的另一面:同時也存在隱患。

佈施、持戒會使我們投生善道,讓我們投生為人甚至投生為天神。成為天神好嗎?天神處在非常快樂的道裡,但是他們也有痛苦。每一次有所求而未如願時,天神都會有苦。天神們也會相愛,當他們失戀時,會跟人類一樣痛苦。除此之外,人類有壽命,天神也有壽命。行善造福讓我們有機會生為天神,但當天神把曾做的功德用完,同樣也要死。當他們死了,就會再次隨著以前所做的善惡業繼續在六道輪迴,完全無法預料下一次的投生是上升還是下墮。

在座各位請捫心自問:我們是否一直在行善?如果我們死了,也許會因為善業而生為天神,但由於我們並非一直都在行善,善業的果報一旦用完了,我們又會再次承受惡業的果報。

因此,真正聰明的人不會把自己的快樂寄託在外境之上。一個聰明的人會知道,外在的色、聲、香、味、觸並不會為自己帶來真正的快樂。他們就會努力去尋找無須依賴外境的快樂,比如去訓練禪定,讓心更加細膩、清涼與喜悅。

源於禪定的快樂,其細膩程度遠超過源於色、聲、香、味、觸五的快樂,而且它不依賴於外物。可是禪定本身也是無常的,修習禪定是有快樂,但禪定一旦退失,心又會再次生起對五的饑渴。

祖師大德們曾經分享過:修習禪定非常嫻熟且能進入二禪的人,如果某日無法再進入二禪而只能進入初禪了,他就會感到痛苦。那些更聰明的人就會知道:禪定也無法真正給人帶來快樂。因為禪定是會退失的,它屬於生滅法。

除此之外,修習禪定至臨終時依然保有定力,就可以投生到更高的道,比如梵天界。在梵天界,心是非常細膩、喜悅、寧靜的。但是哪裡有生,哪裡就有滅。梵天神同樣有壽命,有一天同樣也會死,一旦禪定的果報用完,就要繼續輪迴。

祖師大德們說:梵天界的梵天神們絕大部分死後都會投生到惡道。為什麼?因為心曾處在的界是無比細膩、無比寧靜、無比快樂的,一旦禪定的善業結束,他們就會接觸到粗糙的境界,這時被長期壓抑的瞋心就會豁然生起,而這種強烈的瞋心也許會帶領他們直赴惡道。因此,禪定穩妥嗎?安全嗎?

世間的其他宗教也許可以教導佈施、持戒,教導修習禪定,教導如何投生為人、投生為天神、梵天神,但是更高級別的教導則僅存在於佛教。佛陀花了極為長久的時間來累積波羅蜜,學習一切最後悟道成佛,再把所領悟的教導給眾生,帶領眾生從輪迴的六道之中直接跳脫出來。

佛陀教導大家去佈施、持戒、修習禪定,有了禪定與快樂之後,不要疏忽大意,還要懂得提升覺性和開發智慧。佛陀教導的最重要之法是四聖諦,他教導眾生如何從永無出頭之日的輪迴裡直接跳脫出來。

這樣的學問,想學嗎?還是只想成為天神?或是只想成為一條富裕的狗?中國人是非常聰明的群體,不會只滿足於小目標,這也是老師再次來到這裡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同時也要記住:如果什麼都做不了,先持戒也很好。

我們今天下午會進一步學習要想從輪迴裡跳脫出來應該怎麼做。接下來,老師有20分鐘的時間跟舊生互動,但在回答問題之前,請允許老師先上個廁所,5分鐘以後回來接受大家的提問,其他人有需要也可以去。

【完】

[1] 正知,即動手修行前需要具備的智慧,包括:

  • 意義正知:知道什麼有意義,什麼沒有意義;
  • 利益正知:知道什麼有利益,什麼沒有利益;
  • 適宜正知:知道什麼適合自己,什麼不適合自己;
  • 無痴正知:知道什麼適合自己,且不忘記隨時做自己所適合的。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電子書下載:

 

音頻來源:禪窗

 

視頻: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