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巴山
2019年3月13日A|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聽錄整理|法音錄
頂禮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大家好!
怎麼樣?疊荷花好玩嗎?有沒有感覺到心有一些滋潤感?就類似於里面好像有一些水分,心是滋潤的。
做完功德之後,如果我們的心是善心,我們的內心就會有一種滋潤感。有的人也許不是這樣的,這取決於我們的根器和秉性。如果我們是信仰型的人,如果我們把自己親手疊的荷花拿去供佛,我們心裡會是非常滿意、非常快樂的。
在疊每一支荷花的過程中,我們的感覺是一樣的嗎?在疊後面那幾支荷花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唉!什麼時候才可以疊完啊?」當很多人都已經出去放荷花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沒有任何快樂了,已經烕到非常鬱悶了,能感覺得到嗎?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就是這樣的,我們的感覺不停地在變,那我們就不斷地去觀察,不斷地去觀察。就只是去感覺,並不去緊盯或聚焦。
最開始疊荷花的時候,我們是有快樂的,心是善心,做著做著,心就變成了不善心,這阻止不了。一旦做完之後,我們就會在心里長長地嘆一口氣:「哎,終於做完了!」然後走出去。走到那裡的時候,我們再次想到要供佛了,心裡又再一次有快樂生起,快樂很快又會再次滅去。
我們就是這樣不停地去戚覺自己內心那些不停地在變化的感覺,這稱為觀心。
在疊荷花的過程中,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我們的心跑到自己疊的荷花上去。有看見過嗎?能看見就不錯。有時候心又會跑到我們的手上去,能感覺到嗎?有時候荷花都已經快疊完了,我們都沒有覺知自己,有這樣的感覺嗎?徹底消失了。那一刻我們在幹嘛?迷失!
我們就是這樣不斷地去學習自己、了解自己。可以迷嗎?(學員回答)對,因為阻止不了。
荷花可以被稱為佛教的教花。佛陀曾經好幾次用荷花來比喻他自己。無論是誰,只要他修行來到純淨無染的程度,就好比是荷花——它從淤泥裡生長出來,但出淤泥而不朵,它生長在水中,但不會被水沾濕了。
他也曾經這樣形容他的弟子們:最開始他們是生長在淤泥裡的,但是在接受了他的教導之後,他們就會從很髒的淤泥裡慢慢地生長出來,最後伸出水面。在淤泥裡的時候,他們是沒有什麼香味的,但是一旦從淤泥裡生長出來,伸出水面之後,就會散發出清香。
我們也要去學法修行,去實踐,最後讓自己成為一朵生長於淤泥之中,卻能夠出淤泥而不染,而且也不會被自己所生長的環境裡的水沾濕的荷花。不難的,去發展覺性。
佛陀曾經開示道:四念處是唯一一條可以帶領眾生從苦海裡跳出來的出路。很多道場都號稱自己在修習四念處。但是四念處的覺性是透過去戚覺、去覺知而獲得的,而不是透過刻意營造或者是人為製造出來的。因此,用的雖然是同樣的經典,可是結果卻不同。為什麼?因為心不對。
如果我們的心沒有契人中道,比如,如果我們的心在緊抓身體,但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正在緊盯身體,誤以為自己正在按照教導走上中道。很多人在修行的過程中,在緊盯所緣的時候,並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錯,因為緊盯屬於奢摩他,奢摩他也有奢摩他的效果。有時候心也會寧靜,也會有快樂,那是源於修習奢摩他的成果。
而四念處的修行,在起初階段的修習是為了獲得覺性,在後面階段的修習是為了獲得智慧。
有些人有時候會去緊盯色,有時候會去緊盯感受,有時候會去緊盯心,然後就會出現一些一般人不可能出現的狀況:有時候在某些片段會特別寧靜,有時候在某些片段會特別快樂。這是源於修習奢摩他所獲得的一些成果。但是跟一般人不一樣,很多人誤以為自己已經修對了。
但是無論怎樣,禪定、奢摩他或者是緊盯,一定會退失。一旦它退失,相應的那些現像也自然會退步,曾經的柔軟、寧靜、細膩,它們會徹底消失。
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錯了,因為他們誤以為自己已經修對了,所以又繼墳在原先的基礎上去用功。他們只是一直想著必須繼續用功,用功到最後證悟道與果。
那是不可能的!什麼時候緊盯,心跟所緣就會黏合成為一個整體。那顆真正稱為佛陀的心,稱為知者觀者的心,根本沒有。如果沒有知者,是不可能繼續上路的。
正如阿姜宋彩尊者那天開示的,他跟隆波互動,隆波說很多道場之所以沒有取得道與果,是因為大家對禪定的理解和註解錯了。大家對戒的理解並沒有什麼出入,跟經典完全相符,對智慧的理解也是跟經典完全相符的。很多人誤以為禪定必須是心一動不動的,誤以為心必須跟所緣在一起。
當心安住,抽身出來變成知者、觀者的時候,也許會看到行蘊不停地在運作變化,但是它跟抽身出來的知者、觀者毫無關聯,因為它們屬於不同的蘊。行蘊是按照它自己的功能和職責在運作的,作為知者的心,它也在執行作為知者的心的職責。
如果這時候我們的禪定屬於剎那定,就會發現心一會兒覺知,一會兒去想,一會兒覺知,一會兒去想。如果我們的剎那定頻繁地生起,最後知者就好像是連墳的,就會看到心不停地在想。心想它的,而知者一直是一個輕鬆自在的觀者。
很多人出現這樣的境界的時候,都會覺得這樣的心根本沒有禪定,因為心根本不安靜、不寧靜。事實上,知者的心本身並沒有在散亂,有的只是行蘊在運作。如果無法明白這樣的禪定,就會努力地去想怎麼做才可以讓心安靜下來,怎麼做才可以讓心不去想。那就是在違背心的天性。
發懵嗎?有些人能夠理解。
但是在進人深度的禪定的時候,是已經沒有想了的。心一旦去想,真正的四禪八定就自然會退失。
因為在座所有人都不是走禪定引領智慧這條路線的,我們走的是以智慧引領禪定這條路線。因為我們的禪定不深入,所以真正在以智慧引領禪定的時候,我們擁有的是比較淺的禪定,心是一直不停地在想的。但是因為它們是不同的蘊,它們是分開的,類似於它們處在不同的層面。
我們一定要對禪定這一塊有清楚的理解,否則我們就會一直處在緊盯的狀態,以為心必須要寧靜,必須要一動不動的。
要記住,禪定的定義是安住,它的意思並不是指寧靜,並不是心一直-動不動的。如果它的意思是指心寧靜,是指心一動不動的,我們就無法把它真正用於開發智慧。
安住是什麼?安住就是心跟自己在一起,沒有跑掉。但是這種心安住在心的狀態並不是透過我們打壓、強追而使心跟自己在一起的狀態。
而且我們要明白-點,心跑掉或者是心散亂,那屬於煩惱習氣。它屬於中等的煩惱習氣,也就是五蓋。
有-個原理:什麼時候有覺性,什麼時候煩惱習氣就會滅去。因此,心在散亂的時候,是有煩惱習氣的,如果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散亂,散亂就會滅去,因為散亂是煩惱習氣。一旦散亂滅去,心就不再散亂了。一旦不再散亂,它就會安住。
心散亂的時候,在我們知道的那一剎那,散亂就會滅去。散亂滅去,禪定就會自行生起。明白嗎?那個散亂、那個跑掉的狀態已經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安住的狀態。
很快心又會再一次跑掉,再一次散亂。我們再一次去及時地知道,散亂就會再一次滅去,然後心又會再一次安住。
因此,我們的目標並不是直接去修習禪定,我們的目標是去及時地知道心的跑掉、心的走神。當我們及時地知道心的散亂,散亂就會滅去,心就會自行安住,自然地擁有禪定。因此,它源於什麼?源於覺性。因此,覺性非常重要。
大概能明白嗎?修習禪定簡單嗎?簡單!只需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的散亂就行了。如果你努力地讓它不跑,這個就難了。因此,要去培養覺性,去發展覺性,最後戒定慧就全都會來的。
要記住,四念處是可以帶領我們脫離苦海的唯一一條路。修習四念處,最後我們就會成為伸出水面的荷花。
不難的。我們不斷地去訓練覺性,去培養覺性,其他的最後全都會自然地來的。我們最需要穩固的是什麼?最需要穩固的是基礎,否則我們就是一直在跌跌撞撞地去做這個、做那個。
好了,大家去睡覺更好。明天6:30來這裡見面。
【完】
法音錄聲明:
文章轉錄自微信公眾號「禪窗」法布施的音視頻。為便於閱讀且符合書面表達,我們對其進行了後期編輯校對,內容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準確性未得到確認,若存在任何錯誤或偏差,完全歸責於整理者,望讀者知悉與明辨,並請不吝指正。本文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嚴禁擅自節選或改編,轉載請註明出處。
音頻來源:禪窗
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