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巴默尊者
Phra Ajahn Thanusorn Jirasarano
2024年08月13日
(28:10~31:39)
編譯|靜慮林

隆波帕默尊者教導聞思修證,
也就是修行的理論,
讓我們去實修。
修行的結果如何,他也有教導,
我們聽了之後法喜,
我們聽了之後滿足於佛法中。
但是我們僅是一味地聽還不足夠,
必須要動手實修,
這樣才會獲得結果。
就像隆波告訴我們這些中國人,
不是來「購物」佛法,
因為其實佛法就在我們的身心之中。
我們來學法,是為了聽懂原則,
然後我們要看真實之物,
真實之物就是我們的身與心,
然後我們能夠逐漸地提升。
比如師父本人,
起步的階段亦是觀心,
持續地觀心,心就會提升,
因為有覺性、有禪定,
看到心運動變化,
這其中就在發展智慧,
遷流變化就是三法印的內容,
它無法控制,它不是「我」之類的。
我們常常訓練這一點,
就能逐漸看到身心的真相。
起步的階段,
我們會看到身心不是「我」。
它不會難至超出人類的能力範圍,
但需要忍耐,
學習佛陀所教導的、高僧大德所教導的,
我們去實踐。
僅僅執著於如何讓心變好是不夠的,
我們必須看到身與心的真相。
我們有時間,
就要投入這方面的學習。
我們先聽原則,
但當真正動手實修時,
要觀自己的身與心。
但大部分都會修錯,
不是迷失,就是緊盯,
有這兩個極端。
但我們常常及時地知道,
就能契入中道。
如同所說,
師父並不是在法上很厲害的人,
過去對佛法的講解不是很懂,
然後聽了也不太明白。
但是仰賴於忍耐逐步地學習自己,
看到身的變化、看到心的變化,
透過有臨時的家,
然後持續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無論是以觀身作為臨時的家,
或以感受作為臨時的家,
或以心作為臨時的家都行,
心是知者。
當總結領悟的時候,
是心在做出裁決的。
修行並不難,
師父從22歲開始修行,
那個時候還算是小孩,
在進寺廟的人當中算是小孩,
一般進寺廟的人都四、五十歲。
那時還很稚嫩,
但仰賴於忍耐,
持續地學習自己之類的。
隆波並沒有教導師父很多,
作為居士的時候,
他僅僅只是說:
心走神了,
心緊盯了,
心不自然了,
我們就是持續及時地知道自己。
由於隆波嫻熟於他自己的心,
因此他能夠了解弟子有什麼情況、
是什麼情況諸如此類。
我們借助高僧大德的教導,
來教導自己的心,
來學習自己。
他教導我們觀境界,
能觀到境界,我們才能修行;
如果我們觀不到境界,
我們無法修行。
境界就是我們的身與心,
要忍耐地學習。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隆波審校,受限於語言能力及修行水平的不足,若在編譯過程中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我們的責任與過失。轉載請保留聲明及出處。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