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式球譯
增支部.第五集
一.簡略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有五種學人之力。是哪五種呢?
“信力、慚力、愧力、精進力、慧力。
“比丘們,有這五種學人之力。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要具有信力這種學人之力,要具有慚力這種學人之力,要具有愧力這種學人之力,要具有精進力這種學人之力,要具有慧力這種學人之力。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二.詳細
“比丘們,有五種學人之力。是哪五種呢?
“信力、慚力、愧力、精進力、慧力。
“比丘們,什麼是信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比丘們,這就是稱為信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慚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有慚:對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有慚;對心中的惡不善法有慚。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慚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愧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有愧:對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有愧;對心中的惡不善法有愧。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愧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精進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比丘們,這就是稱為精進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慧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慧力了。
“比丘們,有這五種學人之力。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要具有信力這種學人之力,要具有慚力這種學人之力,要具有愧力這種學人之力,要具有精進力這種學人之力,要具有慧力這種學人之力。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三.苦惱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現生生活在苦惱、損毀、哀傷、熱惱之中,在身壞命終之後將會到惡趣之中。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沒有信、沒有慚、沒有愧、懈怠、劣慧。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現生生活在苦惱、損毀、哀傷、熱惱之中,在身壞命終之後將會到惡趣之中。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現生生活在快樂、不損毀、不哀傷、不熱惱之中,在身壞命終之後將會到善趣之中。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有信、有慚、有愧、作出精進、有智慧。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現生生活在快樂、不損毀、不哀傷、不熱惱之中,在身壞命終之後將會到善趣之中。”
四.恰如其分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沒有信、沒有慚、沒有愧、懈怠、劣慧。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有信、有慚、有愧、作出精進、有智慧。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五.修學
“比丘們,任何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生活之中的比丘或比丘尼,當下都有五個地方受人如法責難。是哪五個地方呢?
“他們在善法之中沒有信,在善法之中沒有慚,在善法之中沒有愧,在善法之中沒有精進,在善法之中沒有智慧。
“比丘們,任何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生活之中的比丘或比丘尼,當下都有這五個地方受人如法責難。
“比丘們,任何生活在圓滿、清淨的梵行之中的比丘或比丘尼,即使帶著痛苦、帶著憂惱、淚流滿面,他們當下都有五個地方受人如法讚揚。是哪五個地方呢?
“他們在善法之中有信,在善法之中有慚,在善法之中有愧,在善法之中有精進,在善法之中有智慧。
“比丘們,任何生活在圓滿、清淨的梵行之中的比丘或比丘尼,即使帶著痛苦、帶著憂惱、淚流滿面,他們當下都有這五個地方受人如法讚揚。”
六.帶來
“比丘們,在善法之中有信時,是不會帶來不善法的;唯有信不在,持續沒有信時,才會帶來不善法。
“比丘們,在善法之中有慚時,是不會帶來不善法的;唯有慚不在,持續沒有慚時,才會帶來不善法。
“比丘們,在善法之中有愧時,是不會帶來不善法的;唯有愧不在,持續沒有愧時,才會帶來不善法。
“比丘們,在善法之中有精進時,是不會帶來不善法的;唯有精進不在,持續懈怠時,才會帶來不善法。
“比丘們,在善法之中有智慧時,是不會帶來不善法的;唯有智慧不在,持續劣慧時,才會帶來不善法。”
七.欲樂
“比丘們,大多數眾生都是迷失在欲樂之中的。
“比丘們,一個在家庭生活的人放棄了俗務,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人們會稱他為 ‘有信而出家的人’ ,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人們從小便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欲樂──不論是粗劣的欲樂、中等的欲樂還是細妙的欲樂,全部都算作欲樂。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年幼不懂事的嬰孩在躺臥時,保姆一時疏忽,這個嬰孩把木條或石子放進口裏,保姆會緊急作意,然後立即把這些東西從他口中取出來,如果不能立即取出來,她會用左手按著他的頭,用右手手指勾這些東西出來;即使會使他流血,她也要這樣做。這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我說,保姆雖然會令這個嬰孩受到一些傷害,但她這樣做只是為了幫助這個嬰孩,為了這個嬰孩的利益,為了悲憫這個嬰孩。比丘們,當這個嬰孩成長、有足夠的智慧後,保姆便不用看顧他了,心想:‘現在這個孩子可以守護自己,已經懂事了。’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在善法之中信還沒完成、慚還沒完成、愧還沒完成、精進還沒完成、智慧還沒完成時,我都是要守護著這位比丘的。比丘們,當一位比丘在善法之中信已經完成、慚已經完成、愧已經完成、精進已經完成、智慧已經完成時,我便不用看顧他了,心想:‘現在這位比丘可以守護自己,已經不會放逸了。’ ”
八.退失之一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在正法之中只會退失,不會確立。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沒有信的比丘在正法之中只會退失,不會確立。沒有慚的比丘在正法之中只會退失,不會確立。沒有愧的比丘在正法之中只會退失,不會確立。懈怠的比丘在正法之中只會退失,不會確立。劣慧的比丘在正法之中只會退失,不會確立。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在正法之中只會退失,不會確立。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在正法之中不會退失,只會確立。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有信的比丘在正法之中不會退失,只會確立。有慚的比丘在正法之中不會退失,只會確立。有愧的比丘在正法之中不會退失,只會確立。作出精進的比丘在正法之中不會退失,只會確立。有智慧的比丘在正法之中不會退失,只會確立。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在正法之中不會退失,只會確立。”
九.退失之二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不尊敬、不順從正法,在正法之中只會退失,不會確立。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沒有信的比丘不尊敬、不順從正法,在正法之中只會退失,不會確立。沒有慚的比丘不尊敬、不順從正法,在正法之中只會退失,不會確立。沒有愧的比丘不尊敬、不順從正法,在正法之中只會退失,不會確立。懈怠的比丘不尊敬、不順從正法,在正法之中只會退失,不會確立。劣慧的比丘不尊敬、不順從正法,在正法之中只會退失,不會確立。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不尊敬、不順從正法,在正法之中只會退失,不會確立。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尊敬、順從正法,在正法之中不會退失,只會確立。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有信的比丘尊敬、順從正法,在正法之中不會退失,只會確立。有慚的比丘尊敬、順從正法,在正法之中不會退失,只會確立。有愧的比丘尊敬、順從正法,在正法之中不會退失,只會確立。作出精進的比丘尊敬、順從正法,在正法之中不會退失,只會確立。有智慧的比丘尊敬、順從正法,在正法之中不會退失,只會確立。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尊敬、順從正法,在正法之中不會退失,只會確立。”
十.不尊敬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不尊敬、不順從正法,不能夠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沒有信的比丘不尊敬、不順從正法,不能夠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沒有慚的比丘不尊敬、不順從正法,不能夠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沒有愧的比丘不尊敬、不順從正法,不能夠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懈怠的比丘不尊敬、不順從正法,不能夠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劣慧的比丘不尊敬、不順從正法,不能夠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不尊敬、不順從正法,不能夠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尊敬、順從正法,能夠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有信的比丘尊敬、順從正法,能夠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有慚的比丘尊敬、順從正法,能夠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有愧的比丘尊敬、順從正法,能夠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作出精進的比丘尊敬、順從正法,能夠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有智慧的比丘尊敬、順從正法,能夠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尊敬、順從正法,能夠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
第一學人之力品完
十一.從沒聽過
“比丘們,我之前從沒聽過這種法義,我在當中以無比智取得最高的成就,我宣說:‘比丘們,如來有五力。’ 如來具有這五種能力,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這五種能力是什麼呢?
“信力、慚力、愧力、精進力、慧力。
“比丘們,如來有這五力。如來具有這五種能力,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十二.尖頂
“比丘們,有五種學人之力。是哪五種呢?
“信力、慚力、愧力、精進力、慧力。
“比丘們,有這五種學人之力。
“比丘們,在這五種學人之力之中,最高、最攝受、最攝持的,就是慧力了。
“比丘們,就正如一間尖頂屋,最高、最攝受、最攝持的,就是那個尖頂了。同樣地,在這五種學人之力之中,最高、最攝受、最攝持的,就是慧力了。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要具有信力這種學人之力,要具有慚力這種學人之力,要具有愧力這種學人之力,要具有精進力這種學人之力,要具有慧力這種學人之力。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十三.簡略
“比丘們,有五力。什麼是五力呢?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比丘們,這就是五力了。”
十四.詳細
“比丘們,有五力。什麼是五力呢?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比丘們,什麼是信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比丘們,這就是稱為信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精進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比丘們,這就是稱為精進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念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念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定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定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慧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慧力了。
“比丘們,這就是五力了。”
十五.應視
“比丘們,有五力。什麼是五力呢?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比丘們,應視什麼為信力呢?
“四入流支。應視這為信力。
“比丘們,應視什麼為精進力呢?
“四正勤。應視這為精進力。
“比丘們,應視什麼為念力呢?
“四念處。應視這為念力。
“比丘們,應視什麼為定力呢?
“初、二、三、四禪。應視這為定力。
“比丘們,應視什麼為慧力呢?
“四聖諦。應視這為慧力。
“比丘們,這就是五力了。”
十六.尖頂
“比丘們,有五力。什麼是五力呢?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比丘們,這就是五力了。
“比丘們,在這五力之中,最高、最攝受、最攝持的,就是慧力了。
“比丘們,就正如一間尖頂屋,最高、最攝受、最攝持的,就是那個尖頂了。同樣地,在這五力之中,最高、最攝受、最攝持的,就是慧力了。”
十七.幫助之一
“比丘們,有些比丘只幫助自己但不幫助他人進入具有五法的道路。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有些比丘自己具有戒,但不助人成就戒;自己具有定,但不助人成就定;自己具有慧,但不助人成就慧;自己具有解脫,但不助人成就解脫;自己具有解脫知見,但不助人成就解脫知見。
“比丘們,這些比丘只幫助自己但不幫助他人進入具有五法的道路。”
十八.幫助之二
“比丘們,有些比丘只幫助他人但不幫助自己進入具有五法的道路。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有些比丘自己沒有戒,但助人成就戒;自己沒有定,但助人成就定;自己沒有慧,但助人成就慧;自己沒有解脫,但助人成就解脫;自己沒有解脫知見,但助人成就解脫知見。
“比丘們,這些比丘只幫助他人但不幫助自己進入具有五法的道路。”
十九.幫助之三
“比丘們,有些比丘既不幫助自己也不幫助他人進入具有五法的道路。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有些比丘自己沒有戒,也不助人成就戒;自己沒有定,也不助人成就定;自己沒有慧,也不助人成就慧;自己沒有解脫,也不助人成就解脫;自己沒有解脫知見,也不助人成就解脫知見。
“比丘們,這些比丘既不幫助自己也不幫助他人進入具有五法的道路。”
二十.幫助之四
“比丘們,有些比丘既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進入具有五法的道路。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有些比丘自己具有戒,也助人成就戒;自己具有定,也助人成就定;自己具有慧,也助人成就慧;自己具有解脫,也助人成就解脫;自己具有解脫知見,也助人成就解脫知見。
“比丘們,這些比丘既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進入具有五法的道路。”
第二力品完
二十一.不尊敬之一
“比丘們,一個不尊敬、不順從正法,不恰當對待同修的比丘,是沒有可能完滿正行法的;正行法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學人法的;學人法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戒的;戒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正見的;正見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正定的。
“比丘們,一位尊敬、順從正法,恰當對待同修的比丘,是能夠完滿正行法的;正行法完滿,是能夠完滿學人法的;學人法完滿,是能夠完滿戒的;戒完滿,是能夠完滿正見的;正見完滿,是能夠完滿正定的。”
二十二.不尊敬之二
“比丘們,一個不尊敬、不順從正法,不恰當對待同修的比丘,是沒有可能完滿正行法的;正行法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學人法的;學人法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戒蘊的;戒蘊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定蘊的;定蘊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慧蘊的。
“比丘們,一位尊敬、順從正法,恰當對待同修的比丘,是能夠完滿正行法的;正行法完滿,是能夠完滿學人法的;學人法完滿,是能夠完滿戒蘊的;戒蘊完滿,是能夠完滿定蘊的;定蘊完滿,是能夠完滿慧蘊的。”
二十三.污穢
“比丘們,有五種污穢。黃金帶有這些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什麼是五種污穢呢?
“鐵、銅、錫、鉛、銀。
“比丘們,有這五種污穢。黃金帶有這些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
“比丘們,當黃金去除這些污穢時,便會變得柔軟、易於鍛造、明亮、堅韌,能夠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可隨心所欲地把這些黃金鍛造出金箔、耳環、項鍊、金環等飾物。
“比丘們,同樣地,有五種污穢。內心帶有這些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受駕馭、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止息下來及把各種漏徹底盡除。什麼是五種污穢呢?
“貪欲、瞋恚、昏睡、掉悔、疑惑。
“比丘們,有這五種污穢。內心帶有這些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受駕馭、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止息下來及把各種漏徹底盡除。
“比丘們,當內心去除這些污穢時,便會變得柔軟、受駕馭、明亮、堅韌,能夠圓滿止息下來及把各種漏徹底盡除。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內心能導向證得各種無比智,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手掌能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梵世間。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能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能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二十四.戒行不好
“比丘們,戒行不好、離開戒行,便會毀掉正定的近因;沒有正定、離開正定,便會毀掉如實知見的近因;沒有如實知見、離開如實知見,便會毀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沒有厭離和無欲、離開厭離和無欲,便會毀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就正如失去幼枝和樹葉的大樹,粗枝會長得不好,樹幹外皮會長得不好,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會長得不好,樹幹中心的實木會長得不好。同樣地,戒行不好、離開戒行,便會毀掉正定的近因;沒有正定、離開正定,便會毀掉如實知見的近因;沒有如實知見、離開如實知見,便會毀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沒有厭離和無欲、離開厭離和無欲,便會毀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有戒行、完滿戒行,便具有正定的近因;有正定、完滿正定,便具有如實知見的近因;有如實知見、完滿如實知見,便具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有厭離和無欲、完滿厭離和無欲,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就正如幼枝和樹葉茂盛的大樹,粗枝會長得好,樹幹外皮會長得好,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會長得好,樹幹中心的實木會長得好。同樣地,有戒行、完滿戒行,便具有正定的近因;有正定、完滿正定,便具有如實知見的近因;有如實知見、完滿如實知見,便具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有厭離和無欲、完滿厭離和無欲,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二十五.攝持
“比丘們,正見攝持五種東西,然後帶來心解脫的果和利益,帶來慧解脫的果和利益。是哪五種東西呢?
“比丘們,正見攝持持戒、多聞、交談1、止、觀。
“比丘們,正見攝持這五種東西,然後帶來心解脫的果和利益,帶來慧解脫的果和利益。”
二十六.解脫處
“比丘們,有五種解脫處,比丘在這五種解脫處之中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能得到之前沒有得到的心解脫,盡除之前沒有盡除的漏,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無上安穩。什麼是五種解脫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領會義理和法義的人會生起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一種解脫處。比丘在這種解脫處之中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能得到之前沒有得到的心解脫,盡除之前沒有盡除的漏,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無上安穩。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而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二種解脫處……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無上安穩。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而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三種解脫處……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無上安穩。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而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四種解脫處……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無上安穩。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而是善掌握、善思維作意、善持於心、善以智慧洞悉其中一種定相,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領會義理和法義的人會生起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五種解脫處。比丘在這種解脫處之中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能得到之前沒有得到的心解脫,盡除之前沒有盡除的漏,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無上安穩。
“比丘們,有這五種解脫處,比丘在這五種解脫處之中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能得到之前沒有得到的心解脫,盡除之前沒有盡除的漏,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無上安穩。”
二十七.定
“比丘們,你們要用心、深入地修習無量定2;用心、深入地修習無量定的人,會親身生起五種智。是哪五種呢?
“親身證知:這種定為現在和未來都帶來樂報。
“親身證知:這種定是聖者、離物欲的。
“親身證知:這種定不是惡人行踐的。
“親身證知:這種定寂靜、高尚,由猗息而得,帶來心住一境,不是由抑壓與自責的行為而來。
“親身證知:這種定在入定時有念,在出定時有念。
“比丘們,你們要用心、深入地修習無量定;用心、深入地修習無量定的人,會親身生起這五種智。”
二十八.要素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修習聖者正定的五種要素。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修習聖者正定的五種要素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的身體注滿、充滿了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喜和樂所充遍。
“比丘們,就正如一位熟練的浴師或他的徒弟,把皂粉倒進鐵桶,再倒進水來把它搓成皂球,這時整團皂球內內外外都充遍水份,水份不會滲漏出來。同樣地,這位比丘的身體注滿、充滿了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喜和樂所充遍。比丘們,這是修習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第一種。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的身體注滿、充滿了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喜和樂所充遍。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泉水池,清涼的泉水從泉眼不斷湧出,泉水注滿、充滿了整個水池;外面的水不論從東面、南面、西面、北面都不能注入這個水池,即使下雨,雨水也不能注入這個水池;整個水池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清涼的泉水所充遍。同樣地,這位比丘的身體注滿、充滿了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喜和樂所充遍。比丘們,這是修習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第二種。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的身體注滿、充滿了離喜的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離喜的樂所充遍。
“比丘們,就正如蓮池裏的青蓮花、紅蓮花、白蓮花,它們在水中生長,依賴水份,在水中得到滋養,一些還沒長出水面的蓮花,它們由頂部至根部都注滿、充滿了清涼的池水,沒有任何一處不被池水所充遍。同樣地,這位比丘的身體注滿、充滿了離喜的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離喜的樂所充遍。比丘們,這是修習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第三種。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他的身體注滿、充滿了清淨、明晰的心地坐著,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清淨、明晰的心所充遍。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坐著的人,他穿了白色的衣服,連頭也蓋著,他的身體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蓋上白色的衣服。同樣地,這位比丘的身體注滿、充滿了清淨、明晰的心地坐著,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清淨、明晰的心所充遍。比丘們,這是修習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第四種。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觀察實相,然後善掌握、善思維作意、善持於心、善以智慧洞悉實相。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站立的人觀察一個坐下的人,或坐下的人觀察一個躺臥的人,同樣地,一位比丘觀察實相,然後善掌握、善思維作意、善持於心、善以智慧洞悉實相。比丘們,這是修習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第五種。
“比丘們,一位勤修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比丘,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內心能導向證得各種無比智,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有支撐的滿水壺,滿得烏鴉也可以在壺邊喝水,一個強壯的人不斷地搖晃那個水壺──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水會否瀉出來呢?”
“大德,是會的。”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勤修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比丘,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內心能導向證得各種無比智,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比丘們,就正如在平地上有一個蓮花池,四面都有圍堤,池水滿得烏鴉也可以在堤邊喝水,一個強壯的人不斷地拆圍堤──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水會否瀉出來呢?”
“大德,是會的。”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勤修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比丘,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內心能導向證得各種無比智,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比丘們,就正如在平坦的廣場上,有一輛繫上良駒的馬車停在那裏,馬刺已經預備好。一位熟練的馴馬師登上了馬車,左手拿著繮繩,右手拿著馬刺,能隨心所欲地到處奔馳。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勤修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比丘,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內心能導向證得各種無比智,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手掌能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梵世間。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能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能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二十九.行禪
“比丘們,行禪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有助長途行走,有助作出精勤,有助健康,有助飲食的消化,能將定長時間持續下去。
“比丘們,行禪有這五種利益。”
三十.那耆多
有一次,世尊和人數眾多的大比丘僧團在拘薩羅遊行說法,去到一個名叫伊車能伽的婆羅門村落,之後住在伊車能伽村的密林。
伊車能伽村的婆羅門居士聽到這個消息:“喬答摩沙門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出家,他來到伊車能伽村及住在密林。喬答摩賢者聲名遠播,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他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 伊車能伽村的婆羅門居士心想:“去看這樣的阿羅漢是很有益處的。”
在清晨的時候,伊車能伽村的婆羅門居士帶著很多硬食物和軟食物,然後前往密林,他們站在精舍門外發出嘈吵的聲音、很大的聲音。
這時候,那耆多尊者是世尊的侍者,世尊對那耆多尊者說:“那耆多,誰發出這麼嘈雜的聲音、這麼大的聲音呢?人們以為這是漁夫在賣魚。”
“大德,伊車能伽村的婆羅門居士帶著很多硬食物和軟食物來,他們站在精舍門外,想見世尊和比丘僧團。”
“那耆多,我不要聲望,不要讓聲望到我這裏來!那耆多,聲望使人不易、不能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我現在容易、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得著、供養、聲譽指向污穢之樂、昏昧之樂!”
“大德,請世尊現在接見他們,請善逝現在接見他們!大德,現在是世尊接見他們的時候了!大德,現在無論世尊去到哪裏,村鎮以至整個國家的婆羅門和居士便心向那裏。大德,就正如天上下大雨,雨水會順勢而下。同樣地,現在無論世尊去到哪裏,村鎮以至整個國家的婆羅門和居士便心向那裏。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人們是為世尊的戒和慧而來的。”
“那耆多,我不要聲望,不要讓聲望到我這裏來!那耆多,聲望使人不易、不能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我現在容易、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得著、供養、聲譽指向污穢之樂、昏昧之樂!
“那耆多,飲食所帶來的,是尿液和糞便。
“那耆多,使人鍾愛的事物當變壞、改變時所帶來的,是生起憂、悲、苦、惱、哀。
“那耆多,觀察不淨相所帶來的,是確立對誘人的事物生厭。
“那耆多,保持對六觸入處無常隨觀所帶來的,是確立對觸生厭。
“那耆多,對五取蘊生滅隨觀所帶來的,是確立對取生厭。”
第三五種要素品完
三十一.須摩那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須摩那公主以五百輛王車和五百個王女隨從,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有兩個世尊的弟子,兩人有相同的信、相同的戒、相同的慧,但一人有作布施,一人不作布施,他們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到善趣、天界之中,大德,他們成為天神後,是否會有分別、會有不同呢?”
世尊說:“須摩那,是會有的。當他們成為天神時,那位曾作布施的天神,有五處地方比那位不作布施的天神優勝:天的壽元、外貌、快樂、名聲、權力。須摩那,那位曾作布施的天神,有這五處地方比那位不作布施的天神優勝。”
“大德,如果他們在那裏死後投生到這裏來,大德,他們成為人後,是否會有分別、會有不同呢?”
世尊說:“須摩那,是會有的。當他們成為人時,那位曾作布施的人,有五處地方比那位不作布施的人優勝:人的壽元、外貌、快樂、名聲、權力。須摩那,那位曾作布施的人,有這五處地方比那位不作布施的人優勝。”
“大德,如果他們兩人都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大德,他們成為出家人後,是否會有分別、會有不同呢?”
世尊說:“須摩那,是會有的。當他們成為出家人時,那位曾作布施的出家人,有五處地方比那位不作布施的出家人優勝:時常乞取得到衣服,很少乞取不到;時常乞取得到食物,很少乞取不到;時常乞取得到住處,很少乞取不到;時常乞取得到醫藥用品,很少乞取不到;跟同修一起相處時,同修時常以悅意的身、口、意業來相待,很少以不悅意的身、口、意業來相待。須摩那,那位曾作布施的出家人,有這五處地方比那位不作布施的出家人優勝。”
“大德,如果他們兩人都完滿阿羅漢道,大德,他們取證阿羅漢後,是否會有分別、會有不同呢?”
世尊說:“須摩那,我說,他們在解脫這方面是沒有任何分別、沒有任何不同的。”
“大德,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大德,布施的福德對天有助益,對人有助益,對出家生活有助益。真的是要布施,真的是要作福!”
“須摩那,正是這樣,正是這樣。布施的福德對天有助益,對人有助益,對出家生活有助益。真的是要布施,真的是要作福!”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具戒有信人,
更復作布施,
其光優勝於,
世間吝嗇者。
如月無瑕垢,
運行於空中,
其光優勝於,
世間諸星光。
正覺之弟子,
具見有智慧,
超越慳吝心,
五處俱優勝:
壽元與外貌、
樂名權力等。
此人得生天,
受用物充足。
如雷雨大作,
雨水往下傾,
高原與低地,
到處皆充遍。”
三十二.純提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純提公主以五百輛王車和五百個童女隨從,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我的兄弟純陀王子曾說:‘任何人不論男或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遠離殺生、遠離偷盜、遠離邪淫、遠離妄語、遠離飲酒,在身壞命終之後只會投生在善趣而不會投生在惡趣。’
“大德,我問世尊:對怎麼樣的老師有淨信,才在身壞命終之後只會投生在善趣而不會投生在惡趣呢?對怎麼樣的法義有淨信,才在身壞命終之後只會投生在善趣而不會投生在惡趣呢?對怎麼樣的僧團有淨信,才在身壞命終之後只會投生在善趣而不會投生在惡趣呢?要完滿怎麼樣的戒行,才在身壞命終之後只會投生在善趣而不會投生在惡趣呢?”
“純提,在各種眾生之中──不論沒有腳的、雙腳的、四腳的、多腳的,不論有色身的、沒有色身的,不論有想的、沒有想的、非想非非想的──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是被譽為最高的。純提,任何人對佛陀有淨信,他的淨信就是最高的;當有最高的淨信時,果報也是最高的。
“純提,在各種行法之中,八正道是被譽為最高的。純提,任何人對八正道有淨信,他的淨信就是最高的;當有最高的淨信時,果報也是最高的。
“純提,在各種行法與無行法之中,無欲法是被譽為最高的,它帶來破除驕慢、清除渴求、根除黏著、斷除生死、盡除渴愛、無欲、息滅、湼槃。純提,任何人對無欲法有淨信,他的淨信就是最高的;當有最高的淨信時,果報也是最高的。
“純提,在各種團體與群眾之中,如來的弟子僧是被譽為最高的,當中有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純提,任何人對僧團有淨信,他的淨信就是最高的;當有最高的淨信時,果報也是最高的。
“純提,聖者所推崇的戒是被譽為最高的。純提,任何人在當中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他的戒行就是最高的;當有最高的戒行時,果報也是最高的。
“具高淨信者,
能知最高義:
佛陀受尊敬,
此乃無上士;
法義能帶來,
離欲平息樂;
敬信於僧團,
無上之福田。
於此行布施,
能增最高福。
於此最高處,
智者一心施,
能得最高樂:
投生人或天,
其壽與外觀、
名譽與聲望、
快樂與能力,
一切皆最高。”
三十三.優伽訶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跋提耶的闍提園。
這時候,曼陀迦的孫兒優伽訶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願世尊連同多三個人明天接受我的食物。”
世尊保持沉默以表示接受供養。優伽訶知道世尊接受邀請後,便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夜晚過後,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優伽訶的居所。世尊去到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優伽訶親手將美味的硬食物和軟食物遞送給世尊,使他得到滿足,使他掩缽示意吃飽。當世尊吃完食物,手離開缽的時候,優伽訶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我這幾個女兒將要嫁到丈夫的家族去,大德,請世尊教化她們,請世尊教誡她們,這將為她們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
於是,世尊對優伽訶的女兒說:“女兒們,你們應這樣修學:要比家翁、家婆和丈夫早起遲睡,順從他們的吩咐,行為使他們歡喜,說話使他們鍾愛,以此回報他們對你們的幫助、利益、悲憫。女兒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女兒們,你們應這樣修學:任何丈夫尊敬的人,不論是他的父母或沙門婆羅門,你們都要對他們照料、恭敬、尊重、供養;在他們到來時,為他們提供座位和水。女兒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女兒們,你們應這樣修學:對任何夫家的工作,不論是毛線或綿織,你們都要善巧、不懈地做,學習那些工作方法,令自己具有做的能力、知的能力。女兒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女兒們,你們應這樣修學:對任何夫家的工人,不論是僕人、下人或工人,你們都要知道他們做完的工作、沒做完的工作、患病時需否休息;你們都要提供他們適當的食物。女兒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女兒們,你們應這樣修學:任何丈夫所賺取的物產或金銀錢財,你們都要盡心保護、盡心守護;不要被騙去、不要被盜去,不要揮霍、不要浪費。女兒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女兒們,具有這五法的女士,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歡喜天之中。
“丈夫長提供,
各種之照顧,
故應勤作務,
於夫莫輕慢。
賢妻對丈夫,
不說憎嫉語;
丈夫所敬者,
妻亦同尊敬。
早起不怠惰,
對人具慈憫,
行為令夫悅,
隨護其資財。
賢妻諸所作,
皆順夫意欲,
將投生之處,
名為歡喜天。”
三十四.獅子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這時候,獅子將軍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你能否指出布施在現生的果報呢?”
“獅子,是能夠的。獅子,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受許多人鍾愛和歡喜。獅子,受許多人鍾愛和歡喜,這是布施在現生的果報。
“獅子,再者,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常有善人來訪。獅子,常有善人來訪,這是布施在現生的果報。
“獅子,再者,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好名聲遠播。獅子,好名聲遠播,這是布施在現生的果報。
“獅子,再者,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無論去到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任何大眾之中,都會有自信、感到心安。獅子,無論去到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任何大眾之中,都會有自信、感到心安,這是布施在現生的果報。
“獅子,再者,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獅子,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這是布施在下一生的果報。”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獅子將軍對他說:“大德,世尊解說這四種布施在現生的果報,我對此是親身明白的,不是依靠對世尊的信仰而來的。
“大德,我是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我受許多人鍾愛和歡喜。
“大德,我是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我常有善人來訪。
“大德,我是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我好名聲遠播,人們都說我是僧團的侍奉者。
“大德,我是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我無論去到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任何大眾之中,都會有自信、感到心安。
“大德,世尊解說這四種布施在現生的果報,我對此是親身明白的,不是依靠對世尊的信仰而來的。
“大德,世尊也解說: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我對此就不是親身明白的,而是依靠對世尊的信仰而來的。”
“獅子,正是這樣,正是這樣。獅子,一位布施者、一位施主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大眾鍾愛布施者,
善人來訪名遠播,
無吝嗇者具自信,
於大眾中感心安。
故此智者常布施,
除慳吝垢尋福樂,
投生天上長久住,
三十三天中受樂。
善逝弟子長行善,
佛陀所說俱奉行,
如此之人生天上,
身發光芒心歡悅,
歡喜園中常遊玩,
受用天上五欲樂。”
三十五.布施利益
“比丘們,布施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受許多人鍾愛和歡喜;常有善人來訪;好名聲遠播;居士法沒有缺失;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比丘們,布施有這五種利益。
“施者依法行,
大眾所鍾愛;
空寂梵行者,
常來作探訪,
為彼說法義,
令苦得清除,
施者知法後,
向滅盡無漏。”
三十六.適時布施
“比丘們,有五種適時的布施。是哪五種呢?
“布施給訪客;布施給要遠行的人;布施給病人;布施給饑荒的人;將新收成的穀果,先供養具有戒行的人。
“比丘們,有這五種適時的布施。
“慷慨有慧人,
清除慳吝垢,
內心具淨信,
適時布施予,
正直之聖者;
此是大供養。
或於此而作,
或只心隨喜,
俱供養無缺,
皆能積福德。
無障心布施,
此施得大果;
眾生具福德,
他世有護持。”
三十七.食物
“比丘們,布施者布施食物給受施者,其實是布施了五種東西給受施者。是哪五種東西呢?
“布施了壽元、布施了外觀、布施了快樂、布施了力量、布施了心力。
“布施了壽元,之後能招感到天或人的壽元。
“布施了外觀,之後能招感到天或人的外觀。
“布施了快樂,之後能招感到天或人的快樂。
“布施了力量,之後能招感到天或人的力量。
“布施了心力,之後能招感到天或人的心力。
“比丘們,布施者布施食物給受施者,其實是布施了這五種東西給受施者。
“堅定智者行布施,
施壽施樂施外觀,
施力還有施心力,
之後福樂會到來。
施壽施樂等五事,
之後能得善果報,
不論投生於何處,
俱得長壽得名聲。”
三十八.敬信
“比丘們,有敬信的人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當善人出現於世上時,他首先悲憫的是有敬信的人,不是沒有敬信的人;他首先前往有敬信的人那裏,不是沒有敬信的人那裏;他首先接受有敬信的人供養,不是沒有敬信的人;他首先對有敬信的人說法,不是沒有敬信的人;有敬信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比丘們,有敬信的人有這五種利益。
“比丘們,就正如在平坦的廣場上有一棵大榕樹,所有雀鳥都來依止,同樣地,有敬信的人,許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人都來依止。
“根固之大樹,
幹粗枝節壯,
果葉皆豐盛,
能護諸雀鳥,
樹蔭得遮身,
果實得充飢;
眾鳥空中飛,
來此安樂處。
如是具戒者,
柔軟具敬信,
謙虛不自私,
自制心仁慈;
無漏之聖者,
清除貪瞋癡,
世間之福田,
常來作探訪,
為彼說法義,
令苦得清除,
施者知法後,
向滅盡無漏。”
三十九.兒子
“比丘們,父母看見五處地方而想在家族中生兒子。是哪五處地方呢?
“兒子或會以供養回報養育之恩;兒子或會以照顧回報照顧之恩;兒子或能保存家族的美譽;兒子或能繼承良好的家風;兒子或會在父母命終後,以父母的名義作布施。
“比丘們,父母看見這五處地方而想在家族中生兒子。
“智者見五處,
而欲生兒子:
有兒所供養;
有兒所照顧;
能存家族譽;
能承好家風;
父母命終後,
以其名布施。
見此之五處,
智者欲生兒。
故此善兒子,
能知恩圖報,
供養於父母,
之前受照顧,
銘記此恩德,
現盡心回報,
聽父母教誡,
不失家族譽。
具信戒之子,
受眾人稱讚。”
四十.大樹
“比丘們,大樹依止喜瑪拉雅山王,五種東西便能夠得到增長。這五種東西是什麼呢?
“幼枝和樹葉得到增長,粗枝得到增長,樹幹外皮得到增長,近樹幹中心的軟木得到增長,樹幹中心的實木得到增長。
“比丘們,大樹依止喜瑪拉雅山王,這五種東西便能夠得到增長。
“比丘們,同樣地,人們依止有敬信的人,五種東西便能夠得到增長。這五種東西是什麼呢?
“信得到增長,戒得到增長,聞得到增長,施得到增長,慧得到增長。
“比丘們,人們依止有敬信的人,這五種東西便能夠得到增長。
“猶如大石山,
在於森林中,
草木所依止,
大樹得增長。
具信戒之人,
亦如大石山,
妻兒與親屬,
同事與隨從,
共同所依止,
各各得增長。
具戒德之人,
有施有善行。
眾人見及此,
皆仿效而行。
眾人行法已,
入於善趣道,
受天界喜樂,
所欲皆滿足。”
第四須摩那品完
四十一.運用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須達多.給孤獨長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給孤獨長者說:“居士,有五種財富的運用。是哪五種呢?
“居士,一位聖弟子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財富後,可用這些財富來妥善照顧自己,為自己帶來快樂;妥善照顧父母,為父母帶來快樂;妥善照顧妻兒、僕人、工人、下人,為妻兒、僕人、工人、下人帶來快樂。這是第一種財富的運用。
“居士,再者,一位聖弟子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財富後,可用這些財富來妥善照顧親友,為親友帶來快樂。這是第二種財富的運用。
“居士,再者,一位聖弟子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財富後,可用這些財富來預留周轉,若遇火災、水災、國王沒收、盜賊、繼承人爭奪等意外時,都能安然無事。這是第三種財富的運用。
“居士,再者,一位聖弟子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財富後,可用這些財富作五種供奉:供奉親友、供奉賓客、供奉祖先、供奉國王、供奉天神。這是第四種財富的運用。
“居士,再者,一位聖弟子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財富後,可用這些財富作帶來天界樂報的崇高供養,供養那些不放逸、有節制、安忍柔和、自我調伏、自我平息、自我寂滅的沙門婆羅門。這是第五種財富的運用。
“居士,有這五種財富的運用。
“居士,如果這位聖弟子作這五種財富的運用時財富用盡,他也對此內心沒有悔疚;如果這位聖弟子作這五種財富的運用時財富增加,他同樣對此內心沒有悔疚──在兩種情況之下內心都沒有悔疚。
“ ‘我依財富活;
積蓄防意外;
亦作五供奉;
作崇高供養,
照料具善戒、
自制梵行者。
我是一智者,
在家善理財,
隨順美滿義,
所作無悔疚。’
具此施隨念,
堅立於聖法,
現生受稱譽,
來生得生天。”
四十二.善人
“比丘們,一位善人出生在家族中,能為許多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父母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妻兒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僕人、工人、下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親友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沙門婆羅門帶來福祉、利益、快樂。
“比丘們,就正如大雨雲潤澤所有穀物,能為許多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同樣地,一位善人出生在家族中,能為許多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父母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妻兒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僕人、工人、下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親友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沙門婆羅門帶來福祉、利益、快樂。
“多聞善人具戒行,
善於理財利眾人,
住於正法具名聲,
此護法者天守護。
確立正法具戒行,
語言真實心有慚,
純淨猶如閻浮金,
試問誰可責此人。
此人天神所稱讚,
亦受梵天所頌揚。”
四十三.願望
這時候,須達多.給孤獨長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給孤獨長者說:“居士,世上有五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是哪五種願望呢?
“居士,長壽,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美貌,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快樂,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名聲,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生天,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
“居士,世上有這五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
“居士,我說,這五種願望是不能通過祈求的原因、請求的原因而可以得到達成的。如果這五種願望能通過祈求的原因、請求的原因可以得到達成的話,那就人人都能達成這些願望了。
“居士,一位想得長壽的聖弟子,知道祈求長壽或喜歡長壽不足以成為長壽的原因。居士,一位想得長壽的聖弟子,應行踐帶來長壽的道路,當他行踐這條道路時,便能得到天的長壽或人的長壽了。
“居士,一位想得美貌的聖弟子,知道祈求美貌或喜歡美貌不足以成為美貌的原因。居士,一位想得美貌的聖弟子,應行踐帶來美貌的道路,當他行踐這條道路時,便能得到天的美貌或人的美貌了。
“居士,一位想得快樂的聖弟子,知道祈求快樂或喜歡快樂不足以成為快樂的原因。居士,一位想得快樂的聖弟子,應行踐帶來快樂的道路,當他行踐這條道路時,便能得到天的快樂或人的快樂了。
“居士,一位想得名聲的聖弟子,知道祈求名聲或喜歡名聲不足以成為名聲的原因。居士,一位想得名聲的聖弟子,應行踐帶來名聲的道路,當他行踐這條道路時,便能得到天的名聲或人的名聲了。
“居士,一位想得生天的聖弟子,知道祈求生天或喜歡生天不足以成為生天的原因。居士,一位想得生天的聖弟子,應行踐帶來生天的道路,當他行踐這條道路時,便能得到生天了。
“智者修福德,
稱讚不放逸,
求壽求美貌,
名聲與生天,
或生高種族,
大果一一至。
智者不放逸,
能得兩種利:
現生得利益,
他世亦得益。
大眾稱此人:
堅定之智者。”
四十四.施歡喜物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毗舍離人優伽居士的居所。世尊去到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
這時候,優伽居士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布施使人歡喜的物品,能得使人歡喜的果報。’ 大德,我的娑羅花硬食使人歡喜,請世尊悲憫,接受它吧。”
世尊出於悲憫,接受那娑羅花硬食。
“大德,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布施使人歡喜的物品,能得使人歡喜的果報。’ 大德,我的甜棗豬肉使人歡喜,請世尊悲憫,接受它吧。”
世尊出於悲憫,接受那甜棗豬肉。
“大德,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布施使人歡喜的物品,能得使人歡喜的果報。’ 大德,我的油菜使人歡喜,請世尊悲憫,接受它吧。”
世尊出於悲憫,接受那油菜。
“大德,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布施使人歡喜的物品,能得使人歡喜的果報。’ 大德,我的醬汁飯使人歡喜,請世尊悲憫,接受它吧。”
世尊出於悲憫,接受那醬汁飯。
“大德,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布施使人歡喜的物品,能得使人歡喜的果報。’ 大德,我的迦尸衣服使人歡喜,請世尊悲憫,接受它吧。”
世尊出於悲憫,接受那迦尸衣服。
“大德,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布施使人歡喜的物品,能得使人歡喜的果報。’ 大德,我的床座使人歡喜,它鋪上長毛被褥、白羊毛被褥、純毛被褥、鹿皮,兩頭各有丹枕,床座設有頂篷,然而,我知道世尊是不會接受它的。大德,我的檀香木板價值超過百千錢,請世尊悲憫,接受它吧。”
世尊出於悲憫,接受那檀香木板。
這時候,世尊對優伽居士說答謝偈:
“施歡喜物得喜報。
心知羅漢是福田,
善人能施難施物,
常願施予正直者:
衣服床座與飲食,
還有各種之資具。
所施所捨不空過,
施歡喜物得喜報。”
世尊對優伽居士說了答謝偈,然後起座離去。
過了一段時間後,優伽居士命終,投生到一種意生身的天之中。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黎明時分,優伽天子照亮了整個祇樹給孤獨園,跟著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站在一邊。世尊對優伽天子說:“優伽,如你所願嗎?”
“世尊,是的,如我所願。”
於是,世尊對優伽天子誦出這首偈頌:
“施歡喜物得喜報,
施最高物得高報,
施優勝物得勝報,
感得投生優勝處。
若人常作最高施、
優勝布施細妙施,
彼等不論生何處,
皆得長壽具名聲。”
四十五.潤澤
“比丘們,有五個地方能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是哪五個地方呢?
“比丘們,布施衣服給一位進入無量心定的比丘,能無量地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布施食物給一位進入無量心定的比丘,能無量地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布施寺院給一位進入無量心定的比丘,能無量地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布施床椅給一位進入無量心定的比丘,能無量地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布施醫藥用品給一位進入無量心定的比丘,能無量地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這五個地方能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聖弟子具有這五個地方來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不易計量出究竟他有多少福德、多少善報、多少快樂成因,帶來多少天界的樂報,帶來多少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只能算出他有一個無量無數的大福德聚。
“比丘們,就正如大海的海水是不易計量出究竟有多少斗、多少百千斗的,只能算出是一個無量無數的大水聚。
“比丘們,同樣地,聖弟子具有這五個地方來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不易計量出究竟他有多少福德、多少善報、多少快樂成因,帶來多少天界的樂報,帶來多少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只能算出他有一個無量無數的大福德聚。
“大海大湖難度量,
駭人寶藏所棲息;
眾人所依之河水,
一切流往海與湖。
智者修福亦如是,
飲食衣服與臥具,
及與醫藥以布施,
福德如河流入海。”
四十六.成就
“比丘們,有五種成就。是哪五種呢?
“信成就、戒成就、聞成就、施成就、慧成就。
“比丘們,有這五種成就。”
四十七.財
“比丘們,有五種財。是哪五種呢?
“信財、戒財、聞財、施財、慧財。
“比丘們,什麼是信財呢?
“一位聖弟子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這就是稱為信財了。
“比丘們,什麼是戒財呢?
“一位聖弟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就是稱為戒財了。
“比丘們,什麼是聞財呢?
“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一位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的聖弟子,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這就是稱為聞財了。
“比丘們,什麼是施財呢?
“一位居家的聖弟子,內心清除了吝嗇的污垢,不受吝嗇的束縛,慷慨,大方,樂於施捨,不拒人所求,樂於和人分享。這就是稱為施財了。
“比丘們,什麼是慧財呢?
“一位聖弟子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這就是稱為慧財了。
“比丘們,有這五種財。
“敬信於如來,
堅立不動搖;
善美之戒行,
聖者所稱譽;
敬信於僧伽,
所見俱正直;
此人不貧乏,
生活不空過。
智者明此義,
修習信與戒,
見法心歡喜,
常憶佛教誡。”
四十八.不可得之處
“比丘們,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都有五種不可得之處。是哪五種呢?
“在老法之中想不要衰老──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這都是不可得之處。
“在病法之中想不要生病──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這都是不可得之處。
“在死法之中想不要死亡──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這都是不可得之處。
“在壞滅法之中想不要壞滅──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這都是不可得之處。
“在消失法之中想不要消失──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這都是不可得之處。
“比丘們,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在老法之中衰老時,不懂這樣反思:‘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老法之中衰老,而是所有眾生都是有來有去,有死有投生的。所有眾生都會在老法之中衰老,如果我在老法之中衰老時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便會沒有胃口,外觀難看,無心工作,這時我的敵人會感到開心,我的朋友會感到悲傷。’ 他在老法之中衰老時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比丘們,這個不聞法義的凡夫可稱為一個中了憂愁毒箭的人,他令自己受折磨。
“比丘們,再者,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在病法……
“比丘們,再者,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在死法……
“比丘們,再者,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在壞滅法……
“比丘們,再者,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在消失法之中消失時,不懂這樣反思:‘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消失法之中消失,而是所有眾生都是有來有去,有死有投生的。所有眾生都會在消失法之中消失,如果我在消失法之中消失時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便會沒有胃口,外觀難看,無心工作,這時我的敵人會感到開心,我的朋友會感到悲傷。’ 他在消失法之中消失時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比丘們,這個不聞法義的凡夫可稱為一個中了憂愁毒箭的人,他令自己受折磨。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在老法之中衰老時,懂得這樣反思:‘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老法之中衰老,而是所有眾生都是有來有去,有死有投生的。所有眾生都會在老法之中衰老,如果我在老法之中衰老時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便會沒有胃口,外觀難看,無心工作,這時我的敵人會感到開心,我的朋友會感到悲傷。’ 他在老法之中衰老時不會感到傷心,不會感到不幸,不會感到悲哀,不會搥胸號哭,不會內心迷亂。比丘們,這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可稱為一位拔除憂愁毒箭的人,他不令自己受折磨,是一位沒有憂愁、沒有中箭、朝向滅盡的聖弟子。
“比丘們,再者,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在病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在死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在壞滅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在消失法之中消失時,懂得這樣反思:‘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消失法之中消失,而是所有眾生都是有來有去,有死有投生的。所有眾生都會在消失法之中消失,如果我在消失法之中消失時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便會沒有胃口,外觀難看,無心工作,這時我的敵人會感到開心,我的朋友會感到悲傷。’ 他在消失法之中消失時不會感到傷心,不會感到不幸,不會感到悲哀,不會搥胸號哭,不會內心迷亂。比丘們,這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可稱為一位拔除憂愁毒箭的人,他不令自己受折磨,是一位沒有憂愁、沒有中箭、朝向滅盡的聖弟子。
“比丘們,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都有這五種不可得之處。
“憂傷哀痛無得益,
不能帶來少許義,
若然生起憂與苦,
敵人知後感開心;
智者遇上不幸時,
能知應對不動搖,
面色依舊不改容,
敵人知後感苦惱。
不可得處祈望得,
凡夫為此盡力作:
唸誦持咒稱善名,
家族儀式廣施等。
智者知此不可得,
自己他人皆不能,
此業堅固無法改,
接受現實無憂惱。”
四十九.拘薩羅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拘薩羅王波斯匿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
這時候,末利王后命終了,有一個下人前往波斯匿王那裏,在耳邊告訴他:“大王,末利王后命終了。”
那個下人說了這番話後,波斯匿王苦惱、不開心、雙肩下墜、頭面低垂、悶悶不樂、無言以對地坐著。
這時候,世尊看見波斯匿王苦惱、不開心、雙肩下墜、頭面低垂、悶悶不樂、無言以對地坐著,便對他說:“大王,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都有五種不可得之處……(除了 “比丘們” 改作 “大王” 之外,其餘部份跟整篇四十八經相同)……接受現實無憂惱。”
五十.那羅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那羅陀尊者住在波吒釐子的雞園精舍。
這時候,滿陀王鍾愛、歡喜的吉祥王后命終了,滿陀王因愛別離的影響而不洗澡、不塗油、不進食、不工作,日夜都陪伴著吉祥王后的遺體。滿陀王吩咐財政大臣毗耶迦:“毗耶迦賢者,你把吉祥王后的遺體放進一個盛滿油的鐵棺之中,鐵棺蓋放於一旁,那麼我便可以多看吉祥王后的遺體了。”
毗耶迦大臣回答滿陀王:“大王,是的。” 之後把吉祥王后的遺體放進一個盛滿油的鐵棺之中,鐵棺蓋放於一旁。毗耶迦大臣心想:“滿陀王現在這樣子,他該去拜訪哪位沙門或婆羅門,好讓他在聽法之後能斷除憂愁之箭呢?” 他再心想:“那羅陀尊者住在波吒釐子的雞園精舍,他的好名聲遠播,是一位智者、成熟、有智慧、多聞、善於解說、善於議論、年長的阿羅漢。滿陀王應去拜訪他,好讓滿陀王在聽法之後斷除憂愁之箭。”
於是,毗耶迦大臣前往滿陀王那裏,然後對他說:“大王,那羅陀尊者住在波吒釐子的雞園精舍,他的好名聲遠播,是一位智者、成熟、有智慧、多聞、善於解說、善於議論、年長的阿羅漢。大王應去拜訪他,好讓大王在聽法之後斷除憂愁之箭。”
“毗耶迦賢者,既然這樣,你先去知會那羅陀尊者吧,像我那樣的人,怎能不事先知會便前往居住在自己國土的沙門或婆羅門那裏呢!”
毗耶迦大臣回答滿陀王:“大王,是的。” 之後前往那羅陀尊者那裏,對那羅陀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他說:“大德,滿陀王鍾愛、歡喜的吉祥王后命終了,滿陀王因愛別離的影響而不洗澡、不塗油、不進食、不工作,日夜都陪伴著吉祥王后的遺體。大德,如果那羅陀尊者為滿陀王說法就好了,這樣能讓滿陀王在聽法之後斷除憂愁之箭。”
“毗耶迦,如果滿陀王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毗耶迦大臣起座對那羅陀尊者作禮,右繞那羅陀尊者,然後回去滿陀王那裏。
毗耶迦大臣回到滿陀王那裏後,對滿陀王說:“大王,那羅陀尊者答應了,如果大王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毗耶迦賢者,既然這樣,安排車輛吧。”
毗耶迦大臣回答滿陀王:“大王,是的。” 在安排好車輛後,便對滿陀王說:“大王,車輛已經安排好了。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滿陀王登上御駕,和大批隨從的車輛一起前往雞園精舍去見那羅陀尊者。當車輛到了車路的盡頭時,他下車徒步進入園林。滿陀王前往那羅陀尊者那裏,對那羅陀尊者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那羅陀尊者對滿陀王說:“大王,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都有五種不可得之處……(除了 “比丘們” 改作 “大王” 之外,其餘部份跟整篇四十八經相同)……接受現實無憂惱。”
那羅陀尊者說了這番話後,滿陀王對他說:“大德,應怎樣稱這段法義呢?”
“大王,就稱這段法義為 ‘去除憂愁之箭’ 吧。”
“大德,這真的是 ‘去除憂愁之箭’ ,這真的是 ‘去除憂愁之箭’ !大德,我聽了這段法義之後,斷除了憂愁之箭!”
這時候,滿陀王對毗耶迦大臣說:“毗耶迦賢者,你將吉祥王后的遺體火化,再為她興建塔吧。從今天起,我要洗澡、塗油、進食、工作了。”
第五滿陀王品完
五十一.障蓋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有五種障蓋與遮蓋,能高出及遮蓋內心,能使智慧軟弱。什麼是五種障蓋與遮蓋呢?
“比丘們,貪欲是障蓋與遮蓋,能高出及遮蓋內心,能使智慧軟弱。
“比丘們,瞋恚……
“比丘們,昏睡……
“比丘們,掉悔……
“比丘們,疑惑是障蓋與遮蓋,能高出及遮蓋內心,能使智慧軟弱。
“比丘們,有這五種障蓋與遮蓋,能高出及遮蓋內心,能使智慧軟弱。
“比丘們,如果一個比丘不能斷除這五種障蓋與遮蓋,他便沒有力量、智慧軟弱,因此沒有可能明白什麼是自己的利益、他人的利益、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沒有可能得到超於常人的法,沒有可能得到聖者的知見與修證。
“比丘們,就正如從山上流下來的河流,流得遠、流得急、帶著滾滾的河水,有人在河的中流兩邊河岸打開灌溉水道口,這時河水遭到截流、引流、分流,因此便不再流得遠、不再流得急、不再帶著滾滾的河水了。同樣地,如果一個比丘不能斷除這五種障蓋與遮蓋,他便沒有力量、智慧軟弱,因此沒有可能明白什麼是自己的利益、他人的利益、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沒有可能得到超於常人的法,沒有可能得到聖者的知見與修證。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斷除這五種障蓋與遮蓋,他便具有力量、有智慧,因此便能明白什麼是自己的利益、他人的利益、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能得到超於常人的法,能得到聖者的知見與修證。
“比丘們,就正如從山上流下來的河流,流得遠、流得急、帶著滾滾的河水,有人在河的中流兩邊河岸關閉灌溉水道口,這時河水沒有遭到截流、引流、分流,因此繼續流得遠、繼續流得急、繼續帶著滾滾的河水了。同樣地,如果一位比丘斷除這五種障蓋與遮蓋,他便具有力量、有智慧,因此便能明白什麼是自己的利益、他人的利益、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能得到超於常人的法,能得到聖者的知見與修證。”
五十二.積聚
“比丘們,人們說 ‘一堆不善的積聚’ 。如果這堆不善的積聚是指五蓋的話,這就是正確的解說了。比丘們,五蓋全都是不善的東西。
“什麼是五蓋呢?貪欲蓋、瞋恚蓋、昏睡蓋、掉悔蓋、疑惑蓋。
“比丘們,人們說 ‘一堆不善的積聚’ 。如果這堆不善的積聚是指這五蓋的話,這就是正確的解說了。”
五十三.勤奮支
“比丘們,有五勤奮支。什麼是五勤奮支呢?
“一位比丘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
“一位比丘無疾、無病,有好的消化功能,不發冷、不發熱,身體調和,能夠勤奮修行。
“一位比丘不虛偽、不奸詐,在導師或智者同修之中展示如實的自己。
“一位比丘精進,他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
“一位比丘有智慧,他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
“比丘們,有這五勤奮支。”
五十四.時機
“比丘們,有五種精勤的不適當時機。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年老,被年老所征服。這是第一種精勤的不適當時機。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有病,被疾病所征服。這是第二種精勤的不適當時機。
“比丘們,再者,饑荒、農作物失收、很難得到食物、不易化食。這是第三種精勤的不適當時機。
“比丘們,再者,賊黨暴亂,人們乘車到處逃難的恐懼時期。這是第四種精勤的不適當時機。
“比丘們,再者,僧團分裂;在僧團分裂時各人互相責罵、互相斥罵、互相鬥爭、互相排斥,令沒有淨信的人不生淨信,令有淨信的人心異。這是第五種精勤的不適當時機。
“比丘們,有這五種精勤的不適當時機。
“比丘們,有五種精勤的適當時機。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是一位青少年:年幼、年少、髮黑、壯健、在人生的早期。這是第一種精勤的適當時機。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無疾、無病,有好的消化功能,不發冷、不發熱,身體調和,能夠勤奮修行。這是第二種精勤的適當時機。
“比丘們,再者,食物充裕、農作物豐收、很易得到食物、容易化食。這是第三種精勤的適當時機。
“比丘們,再者,人們和合、融洽、沒有爭執、水乳交融地生活,以善意的目光來相視。這是第四種精勤的適當時機。
“比丘們,再者,僧團和合、融洽、和氣、同一背誦、安樂地生活;在僧團和合時各人不會互相責罵、不會互相斥罵、不會互相鬥爭、不會互相排斥,令沒有淨信的人心生淨信,令有淨信的人淨信更加增長。這是第五種精勤的適當時機。
“比丘們,有這五種精勤的適當時機。”
五十五.母子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兩個有母子關係的比丘和比丘尼在舍衛城過雨季,他們時常想互相見面:母親時常想見兒子,兒子時常想見母親。他們因為相見而有接觸,因為接觸而親切,因為親切而不能自控;他們內心煎迫,因而在沒有放棄修學、沒有公開宣告無力修學的情形下,作出淫欲法。
這時候,一些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以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
世尊說:“比丘們,迷癡的人會這樣想:‘母親怎會對兒子生起愛戀呢!兒子怎會對母親生起愛戀呢!’
“比丘們,我看不見有一種色會這樣使人染著、貪著、迷醉、束縛、迷戀,會這樣妨害人們證得無上的安穩,這就是女士的色。比丘們,眾生對女士的色染著、貪著、受其束縛、受其迷醉,抓著不放,便會受女士的色影響而長期生起憂苦。
“比丘們,我看不見有一種聲……
“比丘們,我看不見有一種香……
“比丘們,我看不見有一種味……
“比丘們,我看不見有一種觸會這樣使人染著、貪著、迷醉、束縛、迷戀,會這樣妨害人們證得無上的安穩,這就是女士的觸。比丘們,眾生對女士的觸染著、貪著、受其束縛、受其迷醉,抓著不放,便會受女士的觸影響而長期生起憂苦。
“比丘們,當女士在行走的時候,能持續擺佈男士的心。當女士在站立……當女士在坐下……當女士在躺臥……當女士在歡笑……當女士在說話……當女士在唱歌……當女士在哭泣……當女士在受傷害的時候,能持續擺佈男士的心。甚至當女士在死亡的時候,也能持續擺佈男士的心。
“比丘們,如果要對 ‘什麼東西完全是一個魔網’ 作一個正確的解說,那麼正確的解說就是:女士完全是一個魔網。
“可跟敵交談;
跟惡鬼說話;
蛇雖咬殺人,
亦可近牠坐;
但於諸女士,
勿單獨相對。
失念受縛人,
不應近女士,
或見女士笑,
音悅衣不整,
甚或見傷亡,
皆受其束縛。
女士之色身,
於中含五欲,
色聲香味觸,
使人意歡悅。
於欲不遍知,
則隨貪欲流,
一直受後有,
向前長輪迴;
遍知貪欲者,
無瞋無恐懼,
此人到彼岸,
在世得漏盡。”
五十六.親教師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自己的親教師那裏,然後對他說:“大德,我現在感到身體像失去平衡似的,我不能辨別方向,甚至連法也不在心中,我的內心持續昏睡,對梵行沒有喜悅,對法義有疑惑。”
於是,那位親教師帶他的同住比丘一起前往世尊那裏。去到後,那位親教師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以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
世尊對那位比丘說:“比丘,就是這樣子!不守護根門,不飲食知量,不保持覺醒,對善法沒有觀察力,在初夜和後夜不修習菩提分法3,便會感到身體像失去平衡似的,不能辨別方向,甚至連法也不在心中,內心持續昏睡,對梵行沒有喜悅,對法義有疑惑。
“比丘,因此,你應這樣修學: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保持覺醒,對善法要有觀察力,在初夜和後夜修習菩提分法。比丘,你應這樣修學。”
那位比丘聽了世尊的教化,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那位比丘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那位比丘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那位比丘在證得阿羅漢後,前往自己的親教師那裏,然後對他說:“大德,我現在不會感到身體像失去平衡似的,能辨別方向,法在心中,內心不會持續昏睡,對梵行有喜悅,對法義沒有疑惑。”
於是,那位親教師帶他的同住比丘一起前往世尊那裏。去到後,那位親教師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以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
世尊對那位比丘說:“比丘,就是這樣子!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保持覺醒,對善法要有觀察力,在初夜和後夜修習菩提分法,便不會感到身體像失去平衡似的,能辨別方向,法在心中,內心不會持續昏睡,對梵行有喜悅,對法義沒有疑惑。”
世尊再對其他比丘說:“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保持覺醒,對善法要有觀察力,在初夜和後夜修習菩提分法。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五十七.地方
“比丘們,不論男或女、不論在家人或出家人,都應時常反思五個地方。是哪五個地方呢?
“比丘們,應時常反思:‘我在老法之中,不能超越衰老。’
“比丘們,應時常反思:‘我在病法之中,不能超越疾病。’
“比丘們,應時常反思:‘我在死法之中,不能超越死亡。’
“比丘們,應時常反思:‘所有我鍾愛和歡喜的事物都會變化,都會跟我分離。’
“比丘們,應時常反思:‘我是業的擁有者,我是業的繼承者;業是我的出處,業是我的親屬,業是我的依歸;我將繼承自己作的善業或惡業。’
“比丘們,不論男或女、不論在家人或出家人,時常反思:‘我在老法之中,不能超越衰老。’ 在這個地方作反思能帶來什麼得益呢?
“比丘們,有些青春的眾生有青春的驕逸,他們由於驕慢與迷醉而做出身、口、意惡行。若他們時常反思:‘我在老法之中,不能超越衰老。’ 所有青春的驕逸都會斷除或減薄。比丘們,在這個地方作反思能帶來這種得益。
“比丘們,不論男或女、不論在家人或出家人,時常反思:‘我在病法之中,不能超越疾病。’ 在這個地方作反思能帶來什麼得益呢?
“比丘們,有些健康的眾生有健康的驕逸,他們由於驕慢與迷醉而做出身、口、意惡行。若他們時常反思:‘我在病法之中,不能超越疾病。’ 所有健康的驕逸都會斷除或減薄。比丘們,在這個地方作反思能帶來這種得益。
“比丘們,不論男或女、不論在家人或出家人,時常反思:‘我在死法之中,不能超越死亡。’ 在這個地方作反思能帶來什麼得益呢?
“比丘們,有些生存的眾生有生存的驕逸,他們由於驕慢與迷醉而做出身、口、意惡行。若他們時常反思:‘我在死法之中,不能超越死亡。’ 所有生存的驕逸都會斷除或減薄。比丘們,在這個地方作反思能帶來這種得益。
“比丘們,不論男或女、不論在家人或出家人,時常反思:‘所有我鍾愛和歡喜的事物都會變化,都會跟我分離。’ 在這個地方作反思能帶來什麼得益呢?
“比丘們,有些眾生愛著鍾愛的事物,他們由於愛著鍾愛的事物而做出身、口、意惡行。若他們時常反思:‘所有我鍾愛和歡喜的事物都會變化,都會跟我分離。’ 所有對鍾愛事物的愛著都會斷除或減薄。比丘們,在這個地方作反思能帶來這種得益。
“比丘們,不論男或女、不論在家人或出家人,時常反思:‘我是業的擁有者,我是業的繼承者;業是我的出處,業是我的親屬,業是我的依歸;我將繼承自己作的善業或惡業。’ 在這個地方作反思能帶來什麼得益呢?
“比丘們,有些眾生做出身、口、意惡行。若他們時常反思:‘我是業的擁有者,我是業的繼承者;業是我的出處,業是我的親屬,業是我的依歸;我將繼承自己作的善業或惡業。’ 所有惡業都會斷除或減薄。比丘們,在這個地方作反思能帶來這種得益。
“比丘們,如果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反思:‘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老法之中,不能超越衰老,而是所有眾生都是有來有去,有死有投生的;所有眾生都在老法之中,不能超越衰老。’ 他時常在這個地方作反思,能為他帶來正道;他習近正道、勤修正道,能斷除各種結縛,清除各種性向。
“ ‘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病法之中,不能超越疾病,而是所有眾生都是有來有去,有死有投生的;所有眾生都在病法之中,不能超越疾病。’ 他時常在這個地方作反思,能為他帶來正道;他習近正道、勤修正道,能斷除各種結縛,清除各種性向。
“ ‘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死法之中,不能超越死亡,而是所有眾生都是有來有去,有死有投生的;所有眾生都在死法之中,不能超越死亡。’ 他時常在這個地方作反思,能為他帶來正道;他習近正道、勤修正道,能斷除各種結縛,清除各種性向。
“ ‘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跟鍾愛和歡喜的事物分離,而是所有眾生都是有來有去,有死有投生的;所有眾生鍾愛和歡喜的事物都會變化,都會跟所有眾生分離。’ 他時常在這個地方作反思,能為他帶來正道;他習近正道、勤修正道,能斷除各種結縛,清除各種性向。
“ ‘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繼承自己作的善業或惡業,而是所有眾生都是有來有去,有死有投生的;所有眾生都是業的擁有者,所有眾生都是業的繼承者;業是所有眾生的出處,業是所有眾生的親屬,業是所有眾生的依歸;所有眾生都將繼承自己作的善業或惡業。’ 他時常在這個地方作反思,能為他帶來正道;他習近正道、勤修正道,能斷除各種結縛,清除各種性向。
“凡夫不能離,
老病死之法,
內心卻厭惡,
老病死之人。
那時我心想:
若心生厭惡,
老病死眾生。
如此實不應。
那時我已知,
應求滅依法。
青春與健康,
生存等驕逸,
一切皆降服,
出離求安穩。
那時我熱切,
尋求湼槃法。
五欲之享樂,
於我不適宜,
我已不退轉,
一心求梵行。”
五十八.離車童子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毗舍離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大林,然後坐在一棵樹下午休。
這時候,一些離車童子配備弓箭、帶著狗群在大林內遊玩,他們看見世尊坐在一棵樹下,於是放下弓箭,將狗群綁在一邊,然後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向世尊合掌及沉默地圍繞著世尊。
這時候,離車人摩訶男在大林散步,看見離車童子向世尊合掌及沉默地圍繞著世尊,於是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有感而發,說出感興語:“跋祇人將會強盛,跋祇人將會強盛!”
“摩訶男,你為什麼說 ‘跋祇人將會強盛,跋祇人將會強盛’ 呢?”
“大德,這些離車童子兇惡、暴戾、貪婪,他們會偷取族人送禮用的甘蔗、棗子、糕餅、甜果、糖果來吃,他們會從背後襲擊族中的女人和女童,但他們現在向世尊合掌及沉默地圍繞著世尊。”
“摩訶男,任何人不論是灌頂剎帝利王、王族、貴族、將軍、村長或領導,只要有五法,他都會日益強盛,不會衰退。是哪五法呢?
“摩訶男,一個人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財富後,用來照料、供養父母;他的父母因為受照料、供養而心生善意、悲憫,願那個人壽命長久。摩訶男,一個人有父母的悲憫,他只會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摩訶男,再者,一個人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財富後,用來照料、供養妻兒、僕人、工人、下人;他的妻兒、僕人、工人、下人因為受照料、供養而心生善意、悲憫,願那個人壽命長久。摩訶男,一個人有妻兒、僕人、工人、下人的悲憫,他只會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摩訶男,再者,一個人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財富後,用來照料、供養鄰里;他的鄰里因為受照料、供養而心生善意、悲憫,願那個人壽命長久。摩訶男,一個人有鄰里的悲憫,他只會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摩訶男,再者,一個人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財富後,用來照料、供養那些受人供奉的天神;那些受人供奉的天神因為受照料、供養而心生善意、悲憫,願那個人壽命長久。摩訶男,一個人有天神的悲憫,他只會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摩訶男,再者,一個人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財富後,用來照料、供養沙門婆羅門;那些沙門婆羅門因為受照料、供養而心生善意、悲憫,願那個人壽命長久。摩訶男,一個人有沙門婆羅門的悲憫,他只會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摩訶男,任何人不論是灌頂剎帝利王、貴族、將軍、村長、教師或族長,只要有這五法,他都會日益強盛,不會衰退。
“父母盡侍奉,
妻兒長養育,
利益於家人,
及於隨從者。
智者具戒行,
能利現世人,
亦利亡親友,
兩者受其益。
居家依法行,
智者供天神、
沙門婆羅門,
族群得興旺。
此人作善行,
受敬受讚頌;
現生受稱譽,
死後受天樂。”
五十九.老年出家之一
“比丘們,老年出家的人難得具有五法。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老年出家的人難得聰敏,難得有好儀容,難得多聞,難得是一位說法者,難得是一位持律者。
“比丘們,老年出家的人難得具有這五法。”
六十.老年出家之二
“比丘們,老年出家的人難得具有五法。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老年出家的人難得易受教,難得善掌握所學,難得尊重所學,難得是一位說法者,難得是一位持律者。
“比丘們,老年出家的人難得具有這五法。”
第六五蓋品完
六十一.想之一
“比丘們,勤修五種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是哪五種想呢?
“不淨想、死想、過患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
“比丘們,勤修這五種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
六十二.想之二
“比丘們,勤修五種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是哪五種想呢?
“無常想、無我想、死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
“比丘們,勤修這五種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
六十三.增長之一
“比丘們,一位男士聖弟子有五種增長時,他的聖法便會增長;他取得心髓、取得精要。這五種增長是什麼呢?
“信增長、戒增長、聞增長、施增長、慧增長。
“比丘們,一位男士聖弟子有這五種增長時,他的聖法便會增長;他取得心髓、取得精要。
“敬信戒行得增長,
多聞布施慧亦然;
如是具眼善男子,
自身取得心髓義。”
六十四.增長之二
“比丘們,一位女士聖弟子有五種增長時,她的聖法便會增長;她取得心髓、取得精要。這五種增長是什麼呢?
“信增長、戒增長、聞增長、施增長、慧增長。
“比丘們,一位女士聖弟子有這五種增長時,她的聖法便會增長;她取得心髓、取得精要。
“敬信戒行得增長,
多聞布施慧亦然;
如是具戒優婆夷,
自身取得心髓義。”
六十五.一起交談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足以跟同修一起交談。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自己具有戒,能以戒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前來問的問題;自己具有定,能以定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前來問的問題;自己具有慧,能以慧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前來問的問題;自己具有解脫,能以解脫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前來問的問題;自己具有解脫知見,能以解脫知見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前來問的問題。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足以跟同修一起交談。”
六十六.一起生活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足以跟同修一起生活。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自己具有戒,能以戒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所問的問題;自己具有定,能以定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所問的問題;自己具有慧,能以慧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所問的問題;自己具有解脫,能以解脫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所問的問題;自己具有解脫知見,能以解脫知見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所問的問題。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足以跟同修一起生活。”
六十七.神足之一
“比丘們,任何比丘或比丘尼勤修五法,都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得到究竟智,或有餘得到阿那含。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修習欲定勤行神足,修習精進定勤行神足,修習心定勤行神足,修習觀定勤行神足,第五是上進。
“比丘們,任何比丘或比丘尼勤修這五法,都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得到究竟智,或有餘得到阿那含。”
六十八.神足之二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未取得正覺的時候,我勤修五法。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修習欲定勤行神足,修習精進定勤行神足,修習心定勤行神足,修習觀定勤行神足,第五是上進。
“比丘們,我勤修連上進在內的五法,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內心能導向證得各種無比智,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我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手掌能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梵世間。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我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我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能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能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我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我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我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我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我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我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我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我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我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我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六十九.厭離
“比丘們,勤修五法,能帶來最高的厭離、無欲、息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保持對身體不淨隨觀,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對所有行無常隨觀,內心善確立死想。
“比丘們,勤修這五法,能帶來最高的厭離、無欲、息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
七十.漏盡
“比丘們,勤修五法,能帶來各種漏的盡除。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保持對身體不淨隨觀,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對所有行無常隨觀,內心善確立死想。
“比丘們,勤修這五法,能帶來各種漏的盡除。”
第七想品完
七十一.心解脫果之一
“比丘們,勤修五法,能帶來心解脫的果報與利益,能帶來慧解脫的果報與利益。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保持對身體不淨隨觀,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對所有行無常隨觀,內心善確立死想。
“比丘們,勤修這五法,能帶來心解脫的果報與利益,能帶來慧解脫的果報與利益。
“比丘們,一位有心解脫和慧解脫的比丘,可稱為拿起門閂的比丘,填平壕溝的比丘,拔除愛柱的比丘,清除欄柵的比丘,放下爭執、放下重擔、沒有束縛的聖者比丘。
“比丘們,什麼是拿起門閂的比丘呢?比丘們,一位比丘斷除了無明,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無明。這就是一位拿起門閂的比丘了。
“比丘們,什麼是填平壕溝的比丘呢?比丘們,一位比丘斷除了再生、斷除了生死輪迴,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再生和生死輪迴。這就是一位填平壕溝的比丘了。
“比丘們,什麼是拔除愛柱的比丘呢?比丘們,一位比丘斷除了渴愛,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渴愛。這就是一位拔除愛柱的比丘了。
“比丘們,什麼是清除欄柵的比丘呢?比丘們,一位比丘斷除了五下分結,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五下分結。這就是一位清除欄柵的比丘了。
“比丘們,什麼是放下爭執、放下重擔、沒有束縛的聖者比丘呢?比丘們,一位比丘斷除了我慢,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我慢。這就是一位放下爭執、放下重擔、沒有束縛的聖者比丘了。”
七十二.心解脫果之二
……勤修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捨棄想、無欲想……(除了五種想不同之外,其餘部份跟七十一經相同)……
七十三.住法者之一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 ‘住法者,住法者’ 。住法的比丘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比丘,如果一位比丘熟習經、應頌、記說、偈頌、自說、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廣解等法義,每天都用在學習法義上,他放棄靜處,內心沒有修止。比丘,這位比丘可稱為一位多學習的比丘,不是住法的比丘。
“比丘,再者,如果一位比丘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每天都用在開示法義上,他放棄靜處,內心沒有修止。比丘,這位比丘可稱為一位多開示的比丘,不是住法的比丘。
“比丘,再者,如果一位比丘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每天都用在背誦法義上,他放棄靜處,內心沒有修止。比丘,這位比丘可稱為一位多背誦的比丘,不是住法的比丘。
“比丘,再者,如果一位比丘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每天都用在思考法義上,他放棄靜處,內心沒有修止。比丘,這位比丘可稱為一位多思考的比丘,不是住法的比丘。
“比丘,如果一位比丘熟習經、應頌、記說、偈頌、自說、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廣解等法義,每天不是都用在學習法義上,他沒有放棄靜處,內心有修止。比丘,這位比丘可稱為一位住法的比丘。
“比丘,我教比丘做一個多學習的人、做一個多開示的人、做一個多背誦的人、做一個多思考的人、做一個住法的人。
“比丘,任何一位導師都應該為他弟子的利益著想,都應該悲憫他的弟子;而我對你所說的就是出於悲憫。比丘,這裏有樹,這裏有靜室,修習禪定吧。不要放逸,不要過後因放逸而後悔。這是我對你的教導。”
七十四.住法者之二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 ‘住法者,住法者’ 。住法的比丘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比丘,如果一位比丘熟習經、應頌、記說、偈頌、自說、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廣解等法義,他不能進一步以智慧明白當中的義理。比丘,這位比丘可稱為一位多學習的比丘,不是住法的比丘。
“比丘,再者,如果一位比丘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他不能進一步以智慧明白當中的義理。比丘,這位比丘可稱為一位多開示的比丘,不是住法的比丘。
“比丘,再者,如果一位比丘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他不能進一步以智慧明白當中的義理。比丘,這位比丘可稱為一位多背誦的比丘,不是住法的比丘。
“比丘,再者,如果一位比丘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他不能進一步以智慧明白當中的義理。比丘,這位比丘可稱為一位多思考的比丘,不是住法的比丘。
“比丘,如果一位比丘熟習經、應頌、記說、偈頌、自說、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廣解等法義,他能進一步以智慧明白當中的義理。比丘,這位比丘可稱為一位住法的比丘。
“比丘,我教比丘做一個多學習的人、做一個多開示的人、做一個多背誦的人、做一個多思考的人、做一個住法的人。
“比丘,任何一位導師都應該為他弟子的利益著想,都應該悲憫他的弟子;而我對你所說的就是出於悲憫。比丘,這裏有樹,這裏有靜室,修習禪定吧。不要放逸,不要過後因放逸而後悔。這是我對你的教導。”
七十五.士兵之一
“比丘們,世上有五種士兵。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一些士兵在看到敵方揚起的塵土後,便會軟弱、退縮,不能堅決地上戰場。比丘們,有一些這樣子的士兵,這是世上第一種士兵。
“比丘們,再者,一些士兵不懼敵方揚起的塵土,但在看到敵方的旗幟後,便會軟弱、退縮,不能堅決地上戰場。比丘們,有一些這樣子的士兵,這是世上第二種士兵。
“比丘們,再者,一些士兵不懼敵方揚起的塵土,不懼敵方的旗幟,但在聽到敵方的咆哮後,便會軟弱、退縮,不能堅決地上戰場。比丘們,有一些這樣子的士兵,這是世上第三種士兵。
“比丘們,再者,一些士兵不懼敵方揚起的塵土,不懼敵方的旗幟,不懼敵方的咆哮,但在戰爭中戰敗受傷。比丘們,有一些這樣子的士兵,這是世上第四種士兵。
“比丘們,再者,一些士兵不懼敵方揚起的塵土,不懼敵方的旗幟,不懼敵方的咆哮,他們在戰爭中征服敵人,取得勝利,成為戰爭的功臣。比丘們,有一些這樣子的士兵,這是世上第五種士兵。
“比丘們,世上有這五種士兵。
“比丘們,同樣地,有五種如士兵喻的比丘。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在看到敵方揚起的塵土後,便會軟弱、退縮,不能堅決地將梵行持續下去,他公開宣告無力修學,然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什麼是敵方揚起的塵土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聽到:‘附近的村落或市鎮有一個女士或童女具有至極的外觀,美麗、好看、美妙。’ 這就是敵方揚起的塵土了。那個比丘聽到:‘附近的村落或市鎮有一個女士或童女具有至極的外觀,美麗、好看、美妙。’ 之後他便軟弱、退縮,不能堅決地將梵行持續下去,他公開宣告無力修學,然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比丘們,我說,這個比丘就正如第一種士兵那樣,他是第一種士兵喻的比丘。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不懼敵方揚起的塵土,但在看到敵方的旗幟後,便會軟弱、退縮,不能堅決地將梵行持續下去,他公開宣告無力修學,然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什麼是敵方的旗幟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不是聽到,而是親身看到,附近的村落或市鎮有一個女士或童女具有至極的外觀,美麗、好看、美妙。這就是敵方的旗幟了。那個比丘親身看到,附近的村落或市鎮有一個女士或童女具有至極的外觀,美麗、好看、美妙,便軟弱、退縮,不能堅決地將梵行持續下去,他公開宣告無力修學,然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比丘們,我說,這個比丘就正如第二種士兵那樣,他是第二種士兵喻的比丘。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不懼敵方揚起的塵土,不懼敵方的旗幟,但在聽到敵方的咆哮後,便會軟弱、退縮,不能堅決地將梵行持續下去,他公開宣告無力修學,然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什麼是敵方的咆哮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去到森林、樹下或靜室,一個女士前往他那裏,對他微笑、說話、歡笑、作弄。這就是敵方的咆哮了。那個比丘遇到女士微笑、說話、歡笑、作弄,便軟弱、退縮,不能堅決地將梵行持續下去,他公開宣告無力修學,然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比丘們,我說,這個比丘就正如第三種士兵那樣,他是第三種士兵喻的比丘。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不懼敵方揚起的塵土,不懼敵方的旗幟,不懼敵方的咆哮,但在戰爭中戰敗及受到傷害。
“什麼是在戰爭中戰敗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去到森林、樹下或靜室,一個女士前往他那裏,坐著、躺著,跟他交往。他因而在沒有放棄修學、沒有公開宣告無力修學的情形下,作出淫欲法。這就是在戰爭中戰敗了。
“比丘們,我說,這個比丘就正如第四種士兵那樣,他是第四種士兵喻的比丘。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懼敵方揚起的塵土,不懼敵方的旗幟,不懼敵方的咆哮,他在戰爭中征服敵人,取得勝利,成為戰爭的功臣。
“什麼是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去到森林、樹下或靜室,一個女士前往他那裏,坐著、躺著,跟他交往。在這情形下,他不受誘惑、不受束縛,離開而到其他地方去。他居住在叢林、樹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曠野、草堆等遠離的住處之中,在那裏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
“他捨棄世上的貪欲,超越貪欲;內心清除了貪欲。
“他捨棄瞋恚,心中沒有瞋恚,只有利益和悲憫所有眾生;內心清除了瞋恚。
“他捨棄昏睡,超越昏睡,有光明想,有念和覺知;內心清除了昏睡。
“他捨棄掉悔,沒有激盪,有一個內裏平靜的心;內心清除了掉悔。
“他捨棄疑惑,超越疑惑,沒有疑惑;內心清除了對善法的疑惑。
“他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漏盡智。他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他如實知道什麼是漏,如實知道什麼是漏集,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之道。當他有了以上的知見時,心便從欲漏、有漏、無明漏之中解脫出來。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他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這就是在戰爭中取得勝利了。
“比丘們,我說,這個比丘就正如第五種士兵那樣,他是第五種士兵喻的比丘。
“比丘們,有這五種如士兵喻的比丘。”
七十六.士兵之二
“比丘們,世上有五種士兵。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一些士兵拿起刀盾、佩備弓箭,然後往戰場戰鬥。他們奮勇戰鬥,但被敵方所殺。比丘們,有一些這樣子的士兵,這是世上第一種士兵。
“比丘們,再者,一些士兵拿起刀盾、佩備弓箭,然後往戰場戰鬥。他們奮勇戰鬥,但被敵方所傷。他們被送去親友那裏療傷,在送去親友的途中死亡。比丘們,有一些這樣子的士兵,這是世上第二種士兵。
“比丘們,再者,一些士兵拿起刀盾、佩備弓箭,然後往戰場戰鬥。他們奮勇戰鬥,但被敵方所傷。他們被送去親友那裏療傷,親友悉心照顧他們,但他們因傷重而死亡。比丘們,有一些這樣子的士兵,這是世上第三種士兵。
“比丘們,再者,一些士兵拿起刀盾、佩備弓箭,然後往戰場戰鬥。他們奮勇戰鬥,但被敵方所傷。他們被送去親友那裏療傷,親友悉心照顧他們,他們從傷患中復原。比丘們,有一些這樣子的士兵,這是世上第四種士兵。
“比丘們,再者,一些士兵拿起刀盾、佩備弓箭,然後往戰場戰鬥。他們在戰爭中征服敵人,取得勝利,成為戰爭的功臣。比丘們,有一些這樣子的士兵,這是世上第五種士兵。
“比丘們,世上有這五種士兵。
“比丘們,同樣地,有五種如士兵喻的比丘。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依止村落或市鎮來生活,在上午,他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村落或市鎮化食,他不防護身,不防護口,內心沒有保持念,不約束六根,在看見一些衣服穿得歪斜或穿得少的婦女時,貪欲便侵蝕他的心。他的內心受貪欲所侵蝕,因而在沒有放棄修學、沒有公開宣告無力修學的情形下,作出淫欲法。
“比丘們,我說,這個比丘就正如第一種士兵那樣,他是第一種士兵喻的比丘。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依止村落或市鎮來生活,在上午,他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村落或市鎮化食,他不防護身,不防護口,內心沒有保持念,不約束六根,在看見一些衣服穿得歪斜或穿得少的婦女時,貪欲便侵蝕他的心。他的內心受貪欲所侵蝕,身心都受貪欲所焚燒,他這樣想:‘讓我返回園林,告訴其他比丘,我受貪欲污染,我受貪欲困擾,不能將梵行持續下去,讓我公開宣告無力修學,然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吧。’ 他在返回園林的途中,在還沒有抵達的時候公開宣告無力修學,然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比丘們,我說,這個比丘就正如第二種士兵那樣,他是第二種士兵喻的比丘。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依止村落或市鎮來生活,在上午,他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村落或市鎮化食,他不防護身,不防護口,內心沒有保持念,不約束六根,在看見一些衣服穿得歪斜或穿得少的婦女時,貪欲便侵蝕他的心。他的內心受貪欲所侵蝕,身心都受貪欲所焚燒,他這樣想:‘讓我返回園林,告訴其他比丘,我受貪欲污染,我受貪欲困擾,不能將梵行持續下去,讓我公開宣告無力修學,然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吧。’ 他返回園林,然後把以上的事情告訴其他比丘。
“他的同修對他作出教誡與教導:‘賢友,世尊說,貪欲只帶來很少味,但帶來很多苦、很多困擾,當中帶來很多患。世尊用骨頭的譬喻、肉碎的譬喻、草火炬的譬喻、火坑的譬喻、做夢的譬喻、借物的譬喻、樹上果的譬喻、利器的譬喻、劍樁的譬喻、蛇頭的譬喻來形容貪欲帶來很多苦、很多困擾,當中帶來很多患。尊者要樂於梵行!尊者不要公開宣告無力修學,然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他的同修對他作出教誡與教導後,他說:‘賢友們,即使世尊說,貪欲只帶來很少味,但帶來很多苦、很多困擾,當中帶來很多患。但我仍然不能將梵行持續下去,我公開宣告無力修學,然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他公開宣告無力修學,然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比丘們,我說,這個比丘就正如第三種士兵那樣,他是第三種士兵喻的比丘。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依止村落或市鎮來生活,在上午,他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村落或市鎮化食,他不防護身,不防護口,內心沒有保持念,不約束六根,在看見一些衣服穿得歪斜或穿得少的婦女時,貪欲便侵蝕他的心。他的內心受貪欲所侵蝕,身心都受貪欲所焚燒,他這樣想:‘讓我返回園林,告訴其他比丘,我受貪欲污染,我受貪欲困擾,不能將梵行持續下去,讓我公開宣告無力修學,然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吧。’ 他返回園林,然後把以上的事情告訴其他比丘。
“他的同修對他作出教誡與教導:‘賢友,世尊說,貪欲只帶來很少味,但帶來很多苦、很多困擾,當中帶來很多患。世尊用骨頭的譬喻、肉碎的譬喻、草火炬的譬喻、火坑的譬喻、做夢的譬喻、借物的譬喻、樹上果的譬喻、利器的譬喻、劍樁的譬喻、蛇頭的譬喻來形容貪欲帶來很多苦、很多困擾,當中帶來很多患。尊者要樂於梵行!尊者不要公開宣告無力修學,然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他的同修對他作出教誡與教導後,他說:‘賢友們,我要作出精勤,我要作出精進!我要樂於梵行!現在我不公開宣告無力修學,我不放棄修學,不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了!’
“比丘們,我說,這個比丘就正如第四種士兵那樣,他是第四種士兵喻的比丘。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依止村落或市鎮來生活,在上午,他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村落或市鎮化食,他防護身、防護口、防護心,保持念,約束六根,在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修習耳根律儀……修習鼻根律儀……修習舌根律儀……修習身根律儀。在意想到法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
“他居住在叢林、樹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曠野、草堆等遠離的住處之中,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然後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
“他捨棄世上的貪欲,超越貪欲;內心清除了貪欲。
“他捨棄瞋恚,心中沒有瞋恚,只有利益和悲憫所有眾生;內心清除了瞋恚。
“他捨棄昏睡,超越昏睡,有光明想,有念和覺知;內心清除了昏睡。
“他捨棄掉悔,沒有激盪,有一個內裏平靜的心;內心清除了掉悔。
“他捨棄疑惑,超越疑惑,沒有疑惑;內心清除了對善法的疑惑。
“他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漏盡智。他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他如實知道什麼是漏,如實知道什麼是漏集,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之道。當他有了以上的知見時,心便從欲漏、有漏、無明漏之中解脫出來。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他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我說,這位比丘就正如第五種士兵那樣,他是第五種士兵喻的比丘。
“比丘們,有這五種如士兵喻的比丘。”
七十七.未來之一
“比丘們,有五種未來的遭遇,觀察它們足以令一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足以令他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一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反思:‘現在我獨自一人居住在森林。當我獨自一人居住在森林時,或會被毒蛇咬,或會被蠍子咬,或會被蜈蚣咬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我現要作出精進來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
“比丘們,這是第一種未來的遭遇,觀察它足以令一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足以令他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
“比丘們,再者,一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反思:‘現在我獨自一人居住在森林。當我獨自一人居住在森林時,或會絆倒、跌倒,或會飲食不適,或會膽汁、痰、風不調和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我現要作出精進來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
“比丘們,這是第二種未來的遭遇,觀察它足以令一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足以令他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
“比丘們,再者,一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反思:‘現在我獨自一人居住在森林。當我獨自一人居住在森林時,或會遇到一些獅子、老虎、豹、熊、鬣狗等猛獸襲擊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我現要作出精進來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
“比丘們,這是第三種未來的遭遇,觀察它足以令一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足以令他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
“比丘們,再者,一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反思:‘現在我獨自一人居住在森林。當我獨自一人居住在森林時,或會遇到一些已犯事或準備犯事的盜賊襲擊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我現要作出精進來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
“比丘們,這是第四種未來的遭遇,觀察它足以令一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足以令他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
“比丘們,再者,一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反思:‘現在我獨自一人居住在森林。在森林裏有些兇惡的非人,我或會受他們襲擊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我現要作出精進來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
“比丘們,這是第五種未來的遭遇,觀察它足以令一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足以令他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
“比丘們,有這五種未來的遭遇,觀察它們足以令一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足以令他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
七十八.未來之二
“比丘們,有五種未來的遭遇,觀察它們足以令一位比丘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足以令他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反思:‘現在我是一位青少年:年幼、年少、髮黑、壯健、在人生的早期。我這身體會有老的時候,被年老所征服時,是不易思維佛陀的教法,是不易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的。在那種使人不悅樂、不戀棧、不歡喜的狀態到來之前,我要及早作出精進來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若我具有那些法,即使在年老時也能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這是第一種未來的遭遇,觀察它足以令一位比丘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足以令他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反思:‘現在我無疾、無病,有好的消化功能,不發冷、不發熱,身體調和,能夠勤奮修行。我這身體會有病的時候,被疾病所征服時,是不易思維佛陀的教法,是不易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的。在那種使人不悅樂、不戀棧、不歡喜的狀態到來之前,我要及早作出精進來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若我具有那些法,即使在疾病時也能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這是第二種未來的遭遇,觀察它足以令一位比丘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足以令他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反思:‘現在食物充裕、農作物豐收、很易得到食物、容易化食。這會有饑荒、農作物失收、很難得到食物、不易化食的時候,在饑荒時,人們會一起走到食物充裕的地方,那裏會變得眾人群集、人口擠迫。在眾人群集、人口擠迫的地方,是不易思維佛陀的教法,是不易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的。在那種使人不悅樂、不戀棧、不歡喜的狀態到來之前,我要及早作出精進來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若我具有那些法,即使在饑荒時也能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這是第三種未來的遭遇,觀察它足以令一位比丘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足以令他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反思:‘現在人們和合、融洽、沒有爭執、水乳交融地生活,以善意的目光來相視。這會有賊黨暴亂的時候,在賊黨暴亂時,人們會乘車逃難到安穩的地方,那裏會變得眾人群集、人口擠迫。在眾人群集、人口擠迫的地方,是不易思維佛陀的教法,是不易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的。在那種使人不悅樂、不戀棧、不歡喜的狀態到來之前,我要及早作出精進來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若我具有那些法,即使在賊黨暴亂時也能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這是第四種未來的遭遇,觀察它足以令一位比丘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足以令他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反思:‘現在僧團和合、融洽、和氣、同一背誦、安樂地生活。這會有僧團分裂的時候,在僧團分裂時,是不易思維佛陀的教法,是不易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的。在那種使人不悅樂、不戀棧、不歡喜的狀態到來之前,我要及早作出精進來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若我具有那些法,即使在僧團分裂時也能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這是第五種未來的遭遇,觀察它足以令一位比丘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足以令他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
“比丘們,有這五種未來的遭遇,觀察它們足以令一位比丘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足以令他取得那還沒有取得的,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證悟那還沒有證悟的。”
七十九.未來之三
“比丘們,有五種未來的遭遇,這是現在沒有生起、過去沒有生起的,你們要警覺它們,作出精進來防止它們發生。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在未來的時候,比丘或會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他們在這情形下授與別人具足戒,但沒有能力指導受具足戒的人修習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因此那些受了具足戒的人同樣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那些受了具足戒的人同樣在這情形下又再授與別人具足戒,但同樣沒有能力指導受具足戒的人修習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因此那些受了具足戒的人同樣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比丘們,就是這樣,法的腐化帶來律的腐化,律的腐化帶來法的腐化。
“比丘們,這是第一種未來的遭遇,這是現在沒有生起、過去沒有生起的,你們要警覺它,作出精進來防止它發生。
“比丘們,再者,在未來的時候,比丘或會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他們在這情形下作別人的依止師,但沒有能力指導依止他的人修習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因此那些依止他的人同樣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那些依止他的人同樣在這情形下又再作別人的依止師,但同樣沒有能力指導依止他的人修習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因此那些依止他的人同樣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比丘們,就是這樣,法的腐化帶來律的腐化,律的腐化帶來法的腐化。
“比丘們,這是第二種未來的遭遇,這是現在沒有生起、過去沒有生起的,你們要警覺它,作出精進來防止它發生。
“比丘們,再者,在未來的時候,比丘或會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他們在這情形下講解法義、分析法義,掉進黑法之中而不自覺知。比丘們,就是這樣,法的腐化帶來律的腐化,律的腐化帶來法的腐化。
“比丘們,這是第三種未來的遭遇,這是現在沒有生起、過去沒有生起的,你們要警覺它,作出精進來防止它發生。
“比丘們,再者,在未來的時候,比丘或會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他們在這情形下,對如來所說、有深度、有深義、出世間、與空相應的經文充耳不聞、不用心聆聽、無心裝載,不受持、不掌握這些法義,而對外道和外道弟子撰集、有動聽音韻的經偈留心細聽、用心聆聽、用心裝載,受持、掌握那些法義。比丘們,就是這樣,法的腐化帶來律的腐化,律的腐化帶來法的腐化。
“比丘們,這是第四種未來的遭遇,這是現在沒有生起、過去沒有生起的,你們要警覺它,作出精進來防止它發生。
“比丘們,再者,在未來的時候,比丘或會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他們在這情形下,長老比丘奢華、懶散、退墮、不導向遠離,不會為還沒有取得、還沒有達到、還沒有證悟的果證而作出精進;後學跟隨長老比丘的見解而行,也是奢華、懶散、退墮、不導向遠離,也是不會為還沒有取得、還沒有達到、還沒有證悟的果證而作出精進。比丘們,就是這樣,法的腐化帶來律的腐化,律的腐化帶來法的腐化。
“比丘們,這是第五種未來的遭遇,這是現在沒有生起、過去沒有生起的,你們要警覺它,作出精進來防止它發生。
“比丘們,有這五種未來的遭遇,這是現在沒有生起、過去沒有生起的,你們要警覺它們,作出精進來防止它們發生。”
八十.未來之四
“比丘們,有五種未來的遭遇,這是現在沒有生起、過去沒有生起的,你們要警覺它們,作出精進來防止它們發生。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在未來的時候,比丘或會貪於上好的衣服,他們因為貪於上好的衣服而放棄舊布衣,放棄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走到村落、市鎮、王城之中住下來,為衣服的原因而作出各種不恰當、不正確的事情。
“比丘們,這是第一種未來的遭遇,這是現在沒有生起、過去沒有生起的,你們要警覺它,作出精進來防止它發生。
“比丘們,再者,在未來的時候,比丘或會貪於上好的食物,他們因為貪於上好的食物而放棄化食,放棄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走到村落、市鎮、王城之中住下來,尋找上味,為食物的原因而作出各種不恰當、不正確的事情。
“比丘們,這是第二種未來的遭遇,這是現在沒有生起、過去沒有生起的,你們要警覺它,作出精進來防止它發生。
“比丘們,再者,在未來的時候,比丘或會貪於上好的住處,他們因為貪於上好的住處而放棄生活在樹下,放棄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走到村落、市鎮、王城之中住下來,為住處的原因而作出各種不恰當、不正確的事情。
“比丘們,這是第三種未來的遭遇,這是現在沒有生起、過去沒有生起的,你們要警覺它,作出精進來防止它發生。
“比丘們,再者,在未來的時候,比丘或會跟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尼緊密生活、緊密交往,這時他們便會因此而對梵行沒有喜悅,或有犯戒的污染,或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比丘們,這是第四種未來的遭遇,這是現在沒有生起、過去沒有生起的,你們要警覺它,作出精進來防止它發生。
“比丘們,再者,在未來的時候,比丘或會跟園林工人、沙彌緊密生活、緊密交往,這時他們便會因此而常作各種積存財物的事情,時常差使別人做農田的工作。
“比丘們,這是第五種未來的遭遇,這是現在沒有生起、過去沒有生起的,你們要警覺它,作出精進來防止它發生。
“比丘們,有這五種未來的遭遇,這是現在沒有生起、過去沒有生起的,你們要警覺它們,作出精進來防止它們發生。”
第八士兵品完
八十一.貪欲境況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長老比丘,不受同修愛戴與尊敬。是哪五法呢?
“在會生起貪欲的境況之中而生起貪欲,在會生起瞋恚的境況之中而生起瞋恚,在會生起愚癡的境況之中而生起愚癡,在會生起忿怒的境況之中而生起忿怒,在會生起放逸的境況之中而生起放逸。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長老比丘,不受同修愛戴與尊敬。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長老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是哪五法呢?
“在會生起貪欲的境況之中而不生貪欲,在會生起瞋恚的境況之中而不生瞋恚,在會生起愚癡的境況之中而不生愚癡,在會生起忿怒的境況之中而不生忿怒,在會生起放逸的境況之中而不生放逸。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長老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
八十二.清除貪欲
……不清除貪欲、不清除瞋恚、不清除愚癡、不清除怨恨、不清除仇恨……清除貪欲、清除瞋恚、清除愚癡、清除怨恨、清除仇恨……(除了五法不同之外,其餘部份跟八十一經相同。下同)……
八十三.虛偽
……虛偽、不誠實、欺騙、詐騙、常想取得更多供養……不虛偽、誠實、不欺騙、不詐騙、不貪著供養……
八十四.信
……沒有信、沒有慚、沒有愧、懈怠、劣慧……有信、有慚、有愧、作出精進、有智慧……
八十五.擺佈
……受色擺佈、受聲擺佈、受香擺佈、受味擺佈、受觸擺佈……不受色擺佈、不受聲擺佈、不受香擺佈、不受味擺佈、不受觸擺佈……
八十六.無礙解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長老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是哪五法呢?
“得義無礙解;得法無礙解;得詞無礙解;得辯無礙解;具有觀察力,足以善巧地為同修分配各種或大或小的工作。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長老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
八十七.具有戒行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長老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是哪五法呢?
“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是善語者、善教說者,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
“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
“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長老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
八十八.長老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長老比丘,能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利,能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快,能為許多天和人帶來傷害、不利、苦惱。是哪五法呢?
“出家時間久,是資深的長老。
“名聲傳遍在家人與出家人,受眾人圍繞。
“取得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的供養。
“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是邪見的人,帶著顛倒的見。
“他令許多人離開正法,確立非法。人們心想:‘這個長老比丘出家時間久,是資深的長老。’ 於是跟著他的見而行。人們心想:‘這個長老比丘名聲傳遍在家人與出家人,受眾人圍繞。’ 於是跟著他的見而行。人們心想:‘這個長老比丘取得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的供養。’ 於是跟著他的見而行。人們心想:‘這個長老比丘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 於是跟著他的見而行。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長老比丘,能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利,能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快,能為許多天和人帶來傷害、不利、苦惱。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長老比丘,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為許多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是哪五法呢?
“出家時間久,是資深的長老。
“名聲傳遍在家人與出家人,受眾人圍繞。
“取得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的供養。
“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是正見的人,帶著不顛倒的見。
“他令許多人離開非法,確立正法。人們心想:‘這個長老比丘出家時間久,是資深的長老。’ 於是跟著他的見而行。人們心想:‘這個長老比丘名聲傳遍在家人與出家人,受眾人圍繞。’ 於是跟著他的見而行。人們心想:‘這個長老比丘取得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的供養。’ 於是跟著他的見而行。人們心想:‘這個長老比丘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 於是跟著他的見而行。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長老比丘,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為許多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
八十九.有學之一
“比丘們,有五種令有學比丘退轉的事情。是哪五種呢?
“喜好事務、喜好談話、喜好睡眠、喜好聯群結黨、心不求解脫。
“比丘們,有這五種令有學比丘退轉的事情。
“比丘們,有五種令有學比丘不退轉的事情。是哪五種呢?
“不喜好事務、不喜好談話、不喜好睡眠、不喜好聯群結黨、心求解脫。
“比丘們,有這五種令有學比丘不退轉的事情。”
九十.有學之二
“比丘們,有五種令有學比丘退轉的事情。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一個有學比丘處理各種事情都有經驗,多責任、多事務,他放棄靜處,內心沒有修止。比丘們,這是第一種令有學比丘退轉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一個有學比丘每天都用在作瑣事上,他放棄靜處,內心沒有修止。比丘們,這是第二種令有學比丘退轉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一個有學比丘跟在家人與出家人緊密生活,不恰當地跟在家人交往,他放棄靜處,內心沒有修止。比丘們,這是第三種令有學比丘退轉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一個有學比丘在白天入村過早,回來過遲,他放棄靜處,內心沒有修止。比丘們,這是第四種令有學比丘退轉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一個有學比丘不願意聆聽、不容易明白、不容易理解有關少欲、知足、遠離、不依附、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堅毅與揭開遮蔽的教說,他放棄靜處,內心沒有修止。比丘們,這是第五種令有學比丘退轉的事情。
“比丘們,有這五種令有學比丘退轉的事情。
“比丘們,有五種令有學比丘不退轉的事情。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一位有學比丘處理各種事情都有經驗,但不多責任、不多事務,他不放棄靜處,內心有修止。比丘們,這是第一種令有學比丘不退轉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一位有學比丘不是每天都用在作瑣事上,他不放棄靜處,內心有修止。比丘們,這是第二種令有學比丘不退轉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一位有學比丘不跟在家人與出家人緊密生活,恰當地跟在家人交往,他不放棄靜處,內心有修止。比丘們,這是第三種令有學比丘不退轉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一位有學比丘在白天不會入村過早,不會回來過遲,他不放棄靜處,內心有修止。比丘們,這是第四種令有學比丘不退轉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一位有學比丘願意聆聽、容易明白、容易理解有關少欲、知足、遠離、不依附、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堅毅與揭開遮蔽的教說,他不放棄靜處,內心有修止。比丘們,這是第五種令有學比丘不退轉的事情。
“比丘們,有這五種令有學比丘不退轉的事情。”
第九長老品完
九十一.成就之一
“比丘們,有五種成就。是哪五種呢?
“信成就、戒成就、聞成就、施成就、慧成就。
“比丘們,有這五種成就。”
九十二.成就之二
“比丘們,有五種成就。是哪五種呢?
“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
“比丘們,有這五種成就。”
九十三.宣稱
“比丘們,有五種宣稱得到究竟智。是哪五種呢?
“因遲鈍、迷癡而宣稱得到究竟智,因有惡欲、受惡欲支配而宣稱得到究竟智,因內心狂亂而宣稱得到究竟智,因自視過高而宣稱得到究竟智,正確地宣稱得到究竟智。
“比丘們,有這五種宣稱得到究竟智。”
九十四.安穩住
“比丘們,有五種安穩住。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
“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
“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
“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
“他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有這五種安穩住。”
九十五.不動搖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不久便能得到不動搖。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得義無礙解,得法無礙解,得詞無礙解,得辯無礙解,心求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不久便能得到不動搖。”
九十六.多聞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實踐出入息念,不久便能得到不動搖。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少事務、少工作、容易供養、對生活所需容易滿足。
“少飲食,不求口腹之欲。
“少睡眠,保持覺醒。
“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心求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實踐出入息念,不久便能得到不動搖。”
九十七.教說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修習出入息念,不久便能得到不動搖。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少事務、少工作、容易供養、對生活所需容易滿足。
“少飲食,不求口腹之欲。
“少睡眠,保持覺醒。
“願意聆聽、容易明白、容易理解有關少欲、知足、遠離、不依附、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堅毅與揭開遮蔽的教說。
“心求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修習出入息念,不久便能得到不動搖。”
九十八.森林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勤修出入息念,不久便能得到不動搖。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少事務、少工作、容易供養、對生活所需容易滿足。
“少飲食,不求口腹之欲。
“少睡眠,保持覺醒。
“以森林、樹林作為住處。
“心求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勤修出入息念,不久便能得到不動搖。”
九十九.獅子
“比丘們,獅子是野獸之王,在黃昏的時候牠從獸穴出來,先作一輪伸腰,之後環視四方,再作三次獅子吼,然後便外出獵食。
“比丘們,如果牠攻擊大象,會盡心而不會漫不經心地攻擊;如果牠攻擊水牛,會盡心而不會漫不經心地攻擊;如果牠攻擊耕牛,會盡心而不會漫不經心地攻擊;如果牠攻擊豹,會盡心而不會漫不經心地攻擊;即使牠攻擊兔、貓等小動物,都會盡心而不會漫不經心地攻擊。這是什麼原因呢?獅子心想:‘不要失掉我的優良獵食方式。’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稱為獅子,如來在大眾中說法,作獅子吼:如果如來為比丘說法,會盡心而不會漫不經心地說法;如果如來為比丘尼說法,會盡心而不會漫不經心地說法;如果如來為優婆塞說法,會盡心而不會漫不經心地說法;如果如來為優婆夷說法,會盡心而不會漫不經心地說法;即使如來為乞丐、獵師等凡夫說法,都會盡心而不會漫不經心地說法。這是什麼原因呢?如來是恭敬法、尊敬法的人。”
一零零.迦拘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這時候,拘利人迦拘陀尊者是大目犍連尊者的侍者,他剛剛命終,之後投生到一個意生身的天界之中,他自身的身體有兩三個摩揭陀的村地那樣大,跟他人的身體不會互相阻礙。
迦拘陀天子前往大目犍連尊者那裏,對大目犍連尊者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大目犍連尊者說:“大德,提婆達多想要控制僧團,他在生起這樣的意欲時,神通便退失掉。” 迦拘陀天子說了這番話,便對大目犍連尊者作禮,右繞大目犍連尊者,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於是,大目犍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以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
世尊說:“目犍連,你有用他心智來觀察迦拘陀天子所說的是否屬實嗎?”
“大德,我有用他心智來觀察迦拘陀天子,他所說的都是屬實。”
“目犍連,記著這說話,目犍連,記著這說話:‘愚癡人提婆達多各種所作所為,都將會敗露出來!’
“目犍連,世上有五種老師。是哪五種呢?
“目犍連,一些老師的戒行不清淨,但對人說自己戒行清淨,是一個清淨、明晰、沒有污染的人。他們的弟子也知道老師的戒行不清淨,但對人說自己戒行清淨,是一個清淨、明晰、沒有污染的人。他們的弟子心想:‘老師不喜歡我們將事實告訴在家人,若老師不喜歡,我們又怎能告訴人呢!況且,他正受人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的供養。老師的所作所為,將來人們是一定會知道的!’ 目犍連,就是這樣,弟子袒護老師的戒行,就是這樣,老師也叫弟子袒護自己的戒行。
“目犍連,再者,一些老師的生活方式不清淨,但對人說自己生活方式清淨,是一個清淨、明晰、沒有污染的人。他們的弟子也知道老師的生活方式不清淨,但對人說自己生活方式清淨,是一個清淨、明晰、沒有污染的人。他們的弟子心想:‘老師不喜歡我們將事實告訴在家人,若老師不喜歡,我們又怎能告訴人呢!況且,他正受人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的供養。老師的所作所為,將來人們是一定會知道的!’ 目犍連,就是這樣,弟子袒護老師的生活方式,就是這樣,老師也叫弟子袒護自己的生活方式。
“目犍連,再者,一些老師說不清淨的法,但對人說自己說清淨的法,是一個清淨、明晰、沒有污染的人。他們的弟子也知道老師說不清淨的法,但對人說自己說清淨的法,是一個清淨、明晰、沒有污染的人。他們的弟子心想:‘老師不喜歡我們將事實告訴在家人,若老師不喜歡,我們又怎能告訴人呢!況且,他正受人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的供養。老師的所作所為,將來人們是一定會知道的!’ 目犍連,就是這樣,弟子袒護老師的法,就是這樣,老師也叫弟子袒護自己的法。
“目犍連,再者,一些老師作不清淨的解說,但對人說自己作清淨的解說,是一個清淨、明晰、沒有污染的人。他們的弟子也知道老師作不清淨的解說,但對人說自己作清淨的解說,是一個清淨、明晰、沒有污染的人。他們的弟子心想:‘老師不喜歡我們將事實告訴在家人,若老師不喜歡,我們又怎能告訴人呢!況且,他正受人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的供養。老師的所作所為,將來人們是一定會知道的!’ 目犍連,就是這樣,弟子袒護老師的解說,就是這樣,老師也叫弟子袒護自己的解說。
“目犍連,再者,一些老師有不清淨的知見,但對人說自己有清淨的知見,是一個清淨、明晰、沒有污染的人。他們的弟子也知道老師有不清淨的知見,但對人說自己有清淨的知見,是一個清淨、明晰、沒有污染的人。他們的弟子心想:‘老師不喜歡我們將事實告訴在家人,若老師不喜歡,我們又怎能告訴人呢!況且,他正受人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的供養。老師的所作所為,將來人們是一定會知道的!’ 目犍連,就是這樣,弟子袒護老師的知見,就是這樣,老師也叫弟子袒護自己的知見。
“目犍連,世上有這五種老師。
“目犍連,我的戒行清淨,我對人說自己戒行清淨,是一個清淨、明晰、沒有污染的人。弟子不用袒護我的戒行,我也不用叫弟子袒護我的戒行。
“目犍連,我的生活方式清淨,我對人說自己生活方式清淨,是一個清淨、明晰、沒有污染的人。弟子不用袒護我的生活方式,我也不用叫弟子袒護我的生活方式。
“目犍連,我說清淨的法,我對人說自己說清淨的法,是一個清淨、明晰、沒有污染的人。弟子不用袒護我的法,我也不用叫弟子袒護我的法。
“目犍連,我作清淨的解說,我對人說自己作清淨的解說,是一個清淨、明晰、沒有污染的人。弟子不用袒護我的解說,我也不用叫弟子袒護我的解說。
“目犍連,我有清淨的知見,我對人說自己有清淨的知見,是一個清淨、明晰、沒有污染的人。弟子不用袒護我的知見,我也不用叫弟子袒護我的知見。”
第十迦拘陀品完
一零一.怯弱
“比丘們,有五種能為學人帶來無畏的法。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作出精進、有智慧。
“比丘們,一位比丘沒有信便會怯弱,有信便不會怯弱,因此這是一種能為學人帶來無畏的法。
“比丘們,一位比丘戒行不好便會怯弱,具有戒行便不會怯弱,因此這是一種能為學人帶來無畏的法。
“比丘們,一位比丘不聞法義便會怯弱,多聞便不會怯弱,因此這是一種能為學人帶來無畏的法。
“比丘們,一位比丘懈怠便會怯弱,作出精進便不會怯弱,因此這是一種能為學人帶來無畏的法。
“比丘們,一位比丘劣慧便會怯弱,有智慧便不會怯弱,因此這是一種能為學人帶來無畏的法。
“比丘們,有這五種能為學人帶來無畏的法。”
一零二.不相信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即使意志堅定,人們都不會相信他,視他為一個惡比丘。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常在妓女那裏出沒,常在寡婦那裏出沒,常在未婚女士那裏出沒,常在閹人那裏出沒或常在比丘尼那裏出沒。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即使意志堅定,人們都不會相信他,視他為一個惡比丘。”
一零三.賊
“比丘們,大賊具有五樣事情,便會四出爆竊、搶掠、打劫、攔途截劫。這五樣事情是什麼呢?
“比丘們,有偏僻的地方給大賊依止,有匿藏的地方給大賊依止,有有力人士給大賊依止,賄賂他人,獨自而行。
“比丘們,什麼是大賊依止的偏僻地方呢?偏僻的島嶼或偏僻的深山。這就是大賊依止的偏僻地方了。
“比丘們,什麼是大賊依止的匿藏地方呢?匿藏在草堆,匿藏在樹木,匿藏在樹林或匿藏在密林。這就是大賊依止的匿藏地方了。
“比丘們,什麼是大賊依止的有力人士呢?國王或大臣。大賊心想:‘如果有人指證我的話,國王或大臣將會為我辯護;如果有人檢舉我的話,國王或大臣將會為我開脫。’ 這就是大賊依止的有力人士了。
“比丘們,什麼是大賊賄賂他人呢?大賊有很多財富,他心想:‘如果有人指證我的話,我便用財富來賄賂他;如果有人檢舉我的話,我便用財富來賄賂他。’ 這就是大賊賄賂他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大賊獨自而行呢?大賊獨自犯事,這是什麼原因呢?他心想:‘不要讓秘密外露。’ 這就是大賊獨自而行了。
“比丘們,大賊具有這五樣事情,便會四出爆竊、搶掠、打劫、攔途截劫。
“比丘們,同樣地,惡比丘具有五種東西,便會為自己帶來損毀,有很多過失,受智者譴責,帶來很多罪業。這五種東西是什麼呢?
“比丘們,有偏僻的地方給惡比丘依止,有匿藏的地方給惡比丘依止,有有力人士給惡比丘依止,賄賂他人,獨自而行。
“比丘們,什麼是惡比丘依止的偏僻地方呢?偏僻的身業、偏僻的口業,偏僻的意業。這就是惡比丘依止的偏僻地方了。
“比丘們,什麼是惡比丘依止的匿藏地方呢?邪見、邊見。這就是惡比丘依止的匿藏地方了。
“比丘們,什麼是惡比丘依止的有力人士呢?國王或大臣。惡比丘心想:‘如果有人指證我的話,國王或大臣將會為我辯護;如果有人檢舉我的話,國王或大臣將會為我開脫。’ 這就是惡比丘依止的有力人士了。
“比丘們,什麼是惡比丘賄賂他人呢?惡比丘取得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他心想:‘如果有人指證我的話,我便用取得的來賄賂他;如果有人檢舉我的話,我便用取得的來賄賂他。’ 這就是惡比丘賄賂他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惡比丘獨自而行呢?惡比丘獨自生活在邊地,前往當地的族人那裏取得利養。這就是惡比丘獨自而行了。
“比丘們,惡比丘具有這五種東西,便會為自己帶來損毀,有很多過失,受智者譴責,帶來很多罪業。”
一零四.細妙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是沙門中的細妙沙門。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時常乞取得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很少乞取不到。
“他跟同修一起相處時,同修時常以悅意的身、口、意業來相待,很少以不悅意的身、口、意業來相待。
“他的身體時常保持健康,由膽汁、痰、風、身體不調、天氣轉變、行為轉變、跌撞、業的原因所引致的病很少生起。
“他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
“他清除了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是沙門中的細妙沙門。
“比丘們,任何人說我是沙門中的細妙沙門,這都是一個正確的解說。
“比丘們,我時常乞取得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很少乞取不到。
“我跟同修一起相處時,同修時常以悅意的身、口、意業來相待,很少以不悅意的身、口、意業來相待。
“我的身體時常保持健康,由膽汁、痰、風、身體不調、天氣轉變、行為轉變、跌撞、業的原因所引致的病很少生起。
“我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
“我清除了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任何人說我是沙門中的細妙沙門,這都是一個正確的解說。”
一零五.安穩
“比丘們,有五種安穩住。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身業來對待同修。
“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口業來對待同修。
“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意業來對待同修。
“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和同修一起生活在戒之中;他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
“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和同修一起生活在正見之中;他的正見是聖者之見,是出世間之見,能使人徹底清除苦。
“比丘們,有這五種安穩住。”
一零六.阿難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 ‘比丘在僧團中安穩住’ 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阿難,一位比丘自己具有戒行,不會因他人的戒而惱火。這就是 ‘比丘在僧團中安穩住’ 所包含的內容了。”
“大德,有沒有另一種 ‘比丘在僧團中安穩住’ 的法義呢?”
世尊說:“阿難,有的,一位比丘自己具有戒行,不會因他人的戒而惱火;他用心審視自己的行為,不是用心審視他人的行為。這就是 ‘比丘在僧團中安穩住’ 所包含的內容了。”
“大德,有沒有另一種 ‘比丘在僧團中安穩住’ 的法義呢?”
世尊說:“阿難,有的,一位比丘自己具有戒行,不會因他人的戒而惱火;他用心審視自己的行為,不是用心審視他人的行為;他不求名聲,不會因名聲而心生掛慮。這就是 ‘比丘在僧團中安穩住’ 所包含的內容了。”
“大德,有沒有另一種 ‘比丘在僧團中安穩住’ 的法義呢?”
世尊說:“阿難,有的,一位比丘自己具有戒行,不會因他人的戒而惱火;他用心審視自己的行為,不是用心審視他人的行為;他不求名聲,不會因名聲而心生掛慮;他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這就是 ‘比丘在僧團中安穩住’ 所包含的內容了。”
“大德,有沒有另一種 ‘比丘在僧團中安穩住’ 的法義呢?”
世尊說:“阿難,有的,一位比丘自己具有戒行,不會因他人的戒而惱火;他用心審視自己的行為,不是用心審視他人的行為;他不求名聲,不會因名聲而心生掛慮;他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他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這就是 ‘比丘在僧團中安穩住’ 所包含的內容了。阿難,我說,沒有另一種更高、更勝的安穩住了。”
一零七.戒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具有定,具有慧,具有解脫,具有解脫知見。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一零八.無學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無學的戒蘊,具有無學的定蘊,具有無學的慧蘊,具有無學的解脫蘊,具有無學的解脫知見蘊。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一零九.四方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能在四方無礙而行。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他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他對任何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都知足。
“他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
“他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能在四方無礙而行。”
一一零.森林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能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他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他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
“他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
“他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能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
第十一安穩住品完
一一一.往訪族人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往訪族人,不受族人愛戴與尊敬。是哪五法呢?
“跟壞人拉關係,行為低俗,鼓吹分裂,作秘密私語,乞取過多東西。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往訪族人,不受族人愛戴與尊敬。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往訪族人,受族人愛戴與尊敬。是哪五法呢?
“不跟壞人拉關係,行為不低俗,不鼓吹分裂,不作秘密私語,不乞取過多東西。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往訪族人,受族人愛戴與尊敬。”
一一二.後學沙門
“比丘們,後學沙門不應具有五法。是哪五法呢?
“隨行時跟人的距離過遠或過近,不吃缽中的食物,別人說要犯戒時不作出阻止,打斷別人的說話,劣慧、遲鈍、昏昧。
“比丘們,後學沙門不應具有這五法。
“比丘們,後學沙門應具有五法。是哪五法呢?
“隨行時跟人的距離不過遠也不過近,只吃缽中的食物,別人說要犯戒時作出阻止,不打斷別人的說話,有智慧、不遲鈍、不昏昧。
“比丘們,後學沙門應具有這五法。”
一一三.定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沒有能力進入正定。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不能對色安忍、不能對聲安忍、不能對香安忍、不能對味安忍、不能對觸安忍。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沒有能力進入正定。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有能力進入正定。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能對色安忍、能對聲安忍、能對香安忍、能對味安忍、能對觸安忍。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有能力進入正定。”
一一四.安陀迦村
有一次,世尊住在摩揭陀的安陀迦村。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阿難尊者說:“阿難,那些新比丘,出家不久,剛剛來到這個法和律之中,應教他們著手修習五法,安住在五法之中,建立五法。是哪五法呢?
“應這樣教他們著手修習波羅提木叉律儀,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建立波羅提木叉律儀:‘賢友們,你們要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應這樣教他們著手修習根律儀,安住在根律儀之中,建立根律儀:‘賢友們,你們要安住在守護根門之中,要具有守護的念、成熟的念、守護的意、守護的心來守護根門。’
“應這樣教他們著手修習節制說話,安住在節制說話之中,建立節制說話:‘賢友們,你們要少說話,要節制說話。’
“應這樣教他們著手修習身退隱,安住在身退隱之中,建立身退隱:‘賢友們,你們要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
“應這樣教他們著手修習正確的見解,安住在正確的見解之中,建立正確的見解:‘賢友們,你們要做一個正見的人,要具有正確的見解。’
“阿難,那些新比丘,出家不久,剛剛來到這個法和律之中,應教他們著手修習這五法,安住在這五法之中,建立這五法。”
一一五.嫉妒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尼,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五法呢?
“對住處嫉妒、對種族嫉妒、對得著嫉妒、對稱讚嫉妒、對法嫉妒。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尼,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尼,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五法呢?
“對住處沒有嫉妒、對種族沒有嫉妒、對得著沒有嫉妒、對稱讚沒有嫉妒、對法沒有嫉妒。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尼,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一六.稱讚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尼,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五法呢?
“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值得譴責的人作出稱讚;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值得稱讚的人作出譴責;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不應生信之處心生淨信;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應要生信之處不生淨信;不珍惜信眾的布施。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尼,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尼,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五法呢?
“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值得譴責的人作出譴責;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值得稱讚的人作出稱讚;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不應生信之處不生淨信;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應要生信之處心生淨信;珍惜信眾的布施。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尼,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一七.吝嗇
……嫉妒;吝嗇……沒有嫉妒;沒有吝嗇……(除了 “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不應生信之處心生淨信;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應要生信之處不生淨信” 改作 “嫉妒;吝嗇” 及 “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不應生信之處不生淨信;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應要生信之處心生淨信” 改作 “沒有嫉妒;沒有吝嗇” 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一六經相同。下同)……
一一八.見
……邪見;邪思維……正見;正思維……
一一九.語
……邪語;邪業……正語;正業……
一二零.精進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尼,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五法呢?
“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值得譴責的人作出稱讚;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值得稱讚的人作出譴責;邪精進;邪念;不珍惜信眾的布施。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尼,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尼,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五法呢?
“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值得譴責的人作出譴責;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值得稱讚的人作出稱讚;正精進;正念;珍惜信眾的布施。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尼,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第十二安陀迦村品完
一二一.病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在黃昏的時候,世尊離開靜處前往侍病堂那裏,看見一個身體虛弱、患病的比丘,於是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所有比丘說:“比丘們,任何身體虛弱、患病的人若不捨棄五法,不久便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保持對身體不淨隨觀,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對所有行無常隨觀,內心善確立死想。
“比丘們,任何身體虛弱、患病的人若不捨棄這五法,不久便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一二二.念
“比丘們,任何比丘或比丘尼勤修五法,都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得到究竟智,或有餘得到阿那含。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內心善確立生滅法智慧的念,保持對身體不淨隨觀,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對所有行無常隨觀。
“比丘們,任何比丘或比丘尼勤修這五法,都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得到究竟智,或有餘得到阿那含。”
一二三.照顧之一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病人難於照顧。是哪五法呢?
“常做有損健康的事情,不知什麼是有益事情的適當份量,不肯服藥,不如實將在增、在減或在持續的病情告訴善心的侍病者,不能忍受身體的不快感受、不悅感受、強烈痛苦、能致命的感受。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病人難於照顧。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病人易於照顧。是哪五法呢?
“常做有益健康的事情,知道什麼是有益事情的適當份量,肯服藥,如實將在增、在減或在持續的病情告訴善心的侍病者,能忍受身體的不快感受、不悅感受、強烈痛苦、能致命的感受。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病人易於照顧。”
一二四.照顧之二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侍病者,沒有能力照顧病人。是哪五法呢?
“沒有能力處理藥物。不知什麼事情有益或有損健康,提供病人有損的而不是有益的。基於物質回報而不是基於慈心而侍病。不願意清理屎、尿、嘔吐物、痰。沒有能力時常為病人說法;沒有能力對病人開示,對病人教導,使病人景仰,使病人歡喜。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侍病者,沒有能力照顧病人。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侍病者,有能力照顧病人。是哪五法呢?
“有能力處理藥物。知道什麼事情有益或有損健康,提供病人有益的而不是有損的。基於慈心而不是基於物質回報而侍病。願意清理屎、尿、嘔吐物、痰。有能力時常為病人說法;有能力對病人開示,對病人教導,使病人景仰,使病人歡喜。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侍病者,有能力照顧病人。”
一二五.長壽法之一
“比丘們,有五種損壽法。是哪五種呢?
“常做有損健康的事情,不知什麼是有益事情的適當份量,吃未成熟的食物,不在適當的時間活動,不修習梵行。
“比丘們,有這五種損壽法。
“比丘們,有五種長壽法。是哪五種呢?
“常做有益健康的事情,知道什麼是有益事情的適當份量,吃已成熟的食物,在適當的時間活動,修習梵行。
“比丘們,有這五種長壽法。”
一二六.長壽法之二
“比丘們,有五種損壽法。是哪五種呢?
“常做有損健康的事情,不知什麼是有益事情的適當份量,吃未成熟的食物,戒行不好,是別人的惡友。
“比丘們,有這五種損壽法。
“比丘們,有五種長壽法。是哪五種呢?
“常做有益健康的事情,知道什麼是有益事情的適當份量,吃已成熟的食物,具有戒行,是別人的善知識。
“比丘們,有這五種長壽法。”
一二七.離開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沒有能力離開僧團而獨住。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對各種衣服不知足,對各種食物不知足,對各種住處不知足,對各種醫藥用品不知足,時常生起貪欲的思維。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沒有能力離開僧團而獨住。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有能力離開僧團而獨住。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各種衣服都知足,對各種食物都知足,對各種住處都知足,對各種醫藥用品都知足,時常生起出離的思維。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有能力離開僧團而獨住。”
一二八.苦
“比丘們,有五種沙門的苦。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對各種衣服不知足,對各種食物不知足,對各種住處不知足,對各種醫藥用品不知足,對梵行沒有喜悅。
“比丘們,有這五種沙門的苦。
“比丘們,有五種沙門的樂。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各種衣服都知足,對各種食物都知足,對各種住處都知足,對各種醫藥用品都知足,對梵行有喜悅。
“比丘們,有這五種沙門的樂。”
一二九.苦迫
“比丘們,做五種事情無法挽回,會投生在地獄之中遭受苦迫。是哪五種呢?
“取去母親的性命,取去父親的性命,取去阿羅漢的性命,以傷害心令如來流血,分裂僧團。
“比丘們,做這五種事情無法挽回,會投生在地獄之中遭受苦迫。”
一三零.毀失
“比丘們,有五種毀失。是哪五種呢?
“親友毀失、財富毀失、健康毀失、戒毀失、見毀失。
“比丘們,眾生不會因為親友、財富或健康毀失的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只會因為戒或見毀失的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有這五種毀失。
“比丘們,有五種成就。是哪五種呢?
“親友成就、財富成就、健康成就、戒成就、見成就。
“比丘們,眾生不會因為親友、財富或健康成就的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只會因為戒或見成就的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比丘們,有這五種成就。”
第十三病品完
一三一.輪
“比丘們,轉輪王具有五種要素,以法來轉王輪,任何人、任何敵人、任何眾生都不能逆轉這個王輪。是哪五種要素呢?
“比丘們,轉輪王是一個知義、知法、知合適份量、知合適時間、知大眾的人。
“比丘們,轉輪王具有這五種要素,以法來轉王輪,任何人、任何敵人、任何眾生都不能逆轉這個王輪。
“比丘們,同樣地,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具有五法,以法來轉無上的法輪,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都不能逆轉這個法輪。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是一個知義、知法、知合適份量、知合適時間、知大眾的人。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具有這五法,以法來轉無上的法輪,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都不能逆轉這個法輪。”
一三二.跟隨轉動
“比丘們,轉輪王的長子具有五種要素,跟隨轉動由父王以法所轉的王輪,任何人、任何敵人、任何眾生都不能逆轉這個王輪。是哪五種要素呢?
“比丘們,轉輪王的長子是一個知義、知法、知合適份量、知合適時間、知大眾的人。
“比丘們,轉輪王的長子具有這五種要素,跟隨轉動由父王以法所轉的王輪,任何人、任何敵人、任何眾生都不能逆轉這個王輪。
“比丘們,同樣地,舍利弗具有五法,能正確無誤地跟隨轉動由如來所轉的無上法輪,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都不能逆轉這個法輪。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舍利弗是一個知義、知法、知合適份量、知合適時間、知大眾的人。
“比丘們,舍利弗具有這五法,能正確無誤地跟隨轉動由如來所轉的無上法輪,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都不能逆轉這個法輪。”
一三三.王
“比丘們,轉輪法王沒有他的國王,便不能轉王輪。”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有一位比丘對世尊說:“大德,誰是轉輪法王的國王呢?”
世尊說:“比丘,那就是法。
“比丘,轉輪法王依靠法、尊重法、恭敬法、推崇法、以法為旗幟、以法為徽號、以法為主導,如法保護與管治宮廷內的人眾。
“比丘,再者,轉輪法王依靠法、尊重法、恭敬法、推崇法、以法為旗幟、以法為徽號、以法為主導,如法保護與管治剎帝利、小王、軍人、婆羅門居士、民眾、沙門婆羅門、鳥獸。
“比丘,轉輪法王以法來轉王輪,任何人、任何敵人、任何眾生都不能逆轉這個王輪。
“比丘,同樣地,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是一位法王,依靠法、尊重法、恭敬法、推崇法、以法為旗幟、以法為徽號、以法為主導,如法保護與管治比丘,對比丘說:‘應要做這樣的身業,不應做那樣的身業;應要做這樣的口業,不應做那樣的口業;應要做這樣的意業,不應做那樣的意業;應要這樣來謀生活命,不應那樣來謀生活命;應要依止這樣的村鎮,不應依止那樣的村鎮。’
“比丘,再者,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是一位法王,依靠法、尊重法、恭敬法、推崇法、以法為旗幟、以法為徽號、以法為主導,如法保護與管治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對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應要做這樣的身業,不應做那樣的身業;應要做這樣的口業,不應做那樣的口業;應要做這樣的意業,不應做那樣的意業;應要這樣來謀生活命,不應那樣來謀生活命;應要依止這樣的村鎮,不應依止那樣的村鎮。’
“比丘,如來.阿羅漢.等正覺以法來轉無上的法輪,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都不能逆轉這個法輪。”
一三四.地方
“比丘們,灌頂剎帝利王具有五種要素,無論住在任何地方,都是住在自己的國土之中。是哪五種要素呢?
“比丘們,一位灌頂剎帝利王出生於純正的血統,父系母系追溯上七代都沒有跟其他種姓雜配,七代的剎帝利種姓都不受質疑。
“他有很多財富和產業,庫藏充滿。
“他有力量,所擁有的四兵都忠心、順從。
“他的大臣是一位智者、成熟、有智慧、有能力的人,能知過去、現在、未來的義理。
“以上四種要素機緣成熟時為他帶來名聲。
“比丘們,灌頂剎帝利王具有連名聲在內的五種要素,無論住在任何地方,都是住在自己的國土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是一位征服者。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具有五法,無論住在任何地方,內心都是住在解脫之中。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這就像一位灌頂剎帝利王有純正的血統那樣。
“他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這就像一位灌頂剎帝利王有很多財富和產業,庫藏充滿那樣。
“他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這就像一位灌頂剎帝利王有力量那樣。
“他有智慧,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這就像一位灌頂剎帝利王有大臣那樣。
“以上四種要素機緣成熟時為他帶來解脫。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連解脫在內的五法,無論住在任何地方,內心都是住在解脫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的內心已得解脫。”
一三五.希望之一
“比丘們,灌頂剎帝利王的長子具有五種要素,會希望成為國王。是哪五種要素呢?
“比丘們,一位灌頂剎帝利王的長子出生於純正的血統,父系母系追溯上七代都沒有跟其他種姓雜配,七代的剎帝利種姓都不受質疑。
“他具有至極的外觀,美麗、好看、美妙。
“他受父母鍾愛、歡喜。
“他受人民愛戴。
“他通曉象術、馬術、車術、箭術、劍術等各種灌頂剎帝利王的技能。
“他心想:‘我出生於純正的血統,父系母系追溯上七代都沒有跟其他種姓雜配,七代的剎帝利種姓都不受質疑,怎會不希望成為國王呢!
“ ‘我具有至極的外觀,美麗、好看、美妙,怎會不希望成為國王呢!
“ ‘我受父母鍾愛、歡喜,怎會不希望成為國王呢!
“ ‘我受人民愛戴,怎會不希望成為國王呢!
“ ‘我通曉象術、馬術、車術、箭術、劍術等各種灌頂剎帝利王的技能,怎會不希望成為國王呢!’
“比丘們,灌頂剎帝利王的長子具有這五種要素,會希望成為國王。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具有五法,會希望得漏盡。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
“他無疾、無病,有好的消化功能,不發冷、不發熱,身體調和,能夠勤奮修行。
“他不虛偽、不奸詐,在導師或智者同修之中展示如實的自己。
“他精進,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
“他有智慧,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
“他心想:‘我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怎會不希望得漏盡呢!
“ ‘我無疾、無病,有好的消化功能,不發冷、不發熱,身體調和,能夠勤奮修行,怎會不希望得漏盡呢!
“ ‘我不虛偽、不奸詐,在導師或智者同修之中展示如實的自己,怎會不希望得漏盡呢!
“ ‘我精進,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怎會不希望得漏盡呢!
“ ‘我有智慧,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怎會不希望得漏盡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五法,會希望得漏盡。”
一三六.希望之二
“比丘們,灌頂剎帝利王的長子具有五種要素,會希望成為總督。是哪五種要素呢?
“比丘們,一位灌頂剎帝利王的長子出生於純正的血統,父系母系追溯上七代都沒有跟其他種姓雜配,七代的剎帝利種姓都不受質疑。
“他具有至極的外觀,美麗、好看、美妙。
“他受父母鍾愛、歡喜。
“他受士兵愛戴。
“他是一位智者、成熟、有智慧、有能力的人,能知過去、現在、未來的義理。
“他心想:‘我出生於純正的血統,父系母系追溯上七代都沒有跟其他種姓雜配,七代的剎帝利種姓都不受質疑,怎會不希望成為總督呢!
“ ‘我具有至極的外觀,美麗、好看、美妙,怎會不希望成為總督呢!
“ ‘我受父母鍾愛、歡喜,怎會不希望成為總督呢!
“ ‘我受士兵愛戴,怎會不希望成為總督呢!
“ ‘我是一位智者、成熟、有智慧、有能力的人,能知過去、現在、未來的義理,怎會不希望成為總督呢!’
“比丘們,灌頂剎帝利王的長子具有這五種要素,會希望成為總督。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具有五法,會希望得漏盡。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他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他內心善確立四念處。
“他精進,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
“他有智慧,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
“他心想:‘我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怎會不希望得漏盡呢!
“ ‘我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怎會不希望得漏盡呢!
“ ‘我內心善確立四念處,怎會不希望得漏盡呢!
“ ‘我精進,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怎會不希望得漏盡呢!
“ ‘我有智慧,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怎會不希望得漏盡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五法,會希望得漏盡。”
一三七.睡少
“比丘們,有五種人在晚上是睡少醒多的。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心求男士的女士,在晚上是睡少醒多的。
“比丘們,心求女士的男士,在晚上是睡少醒多的。
“比丘們,心求偷竊的盜賊,在晚上是睡少醒多的。
“比丘們,處理國事的國王,在晚上是睡少醒多的。
“比丘們,心求斷結的比丘,在晚上是睡少醒多的。
“比丘們,這五種人在晚上是睡少醒多的。”
一三八.吃食物
“比丘們,一頭吃食物、佔空間、要替牠清理排泄物、要受照顧的王象,即使具有五樣事情,都可以算作是一頭王象。這五樣事情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頭王象不能對色安忍、不能對聲安忍、不能對香安忍、不能對味安忍、不能對觸安忍。
“比丘們,一頭吃食物、佔空間、要替牠清理排泄物、要受照顧的王象,即使具有這五樣事情,都可以算作是一頭王象。
“比丘們,同樣地,一個吃食物、佔空間、會損耗家具、要受照顧的比丘,即使具有五法,都可以算作是一個比丘。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不能對色安忍、不能對聲安忍、不能對香安忍、不能對味安忍、不能對觸安忍。
“比丘們,一個吃食物、佔空間、會損耗家具、要受照顧的比丘,即使具有這五法,都可以算作是一個比丘。”
一三九.不安忍
“比丘們,一頭王象具有五樣事情,便不適合王族使用,不達到王族的要求,不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這五樣事情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頭王象不能對色安忍、不能對聲安忍、不能對香安忍、不能對味安忍、不能對觸安忍。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不能對色安忍呢?
“比丘們,王象走到戰場,在看到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後,便會軟弱、退縮,不能堅決地上戰場。比丘們,這就是王象不能對色安忍了。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不能對聲安忍呢?
“比丘們,王象走到戰場,在聽到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大鼓、小鼓、號角等各種吵耳的聲音後,便會軟弱、退縮,不能堅決地上戰場。比丘們,這就是王象不能對聲安忍了。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不能對香安忍呢?
“比丘們,王象走到戰場,在嗅到那些久經百戰的馴種王象大小便的味道後,便會軟弱、退縮,不能堅決地上戰場。比丘們,這就是王象不能對香安忍了。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不能對味安忍呢?
“比丘們,王象走到戰場,一天只吃一次水草,兩天只吃一次水草以至五天只吃一次水草後,便會軟弱、退縮,不能堅決地上戰場。比丘們,這就是王象不能對味安忍了。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不能對觸安忍呢?
“比丘們,王象走到戰場,中了一支箭,中了兩支箭以至中了五支箭後,便會軟弱、退縮,不能堅決地上戰場。比丘們,這就是王象不能對觸安忍了。
“比丘們,一頭王象具有這五樣事情,便不適合王族使用,不達到王族的要求,不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
“比丘們,同樣地,一個比丘具有五法,便不值得受人供養,不值得受人合掌,不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不能對色安忍、不能對聲安忍、不能對香安忍、不能對味安忍、不能對觸安忍。
“比丘們,什麼是比丘不能對色安忍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對使人染著的色有貪染,內心不能止息下來。比丘們,這就是比丘不能對色安忍了。
……耳聽到聲……
……鼻嗅到香……
……舌嚐到味……
“比丘們,什麼是比丘不能對觸安忍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在身感到觸之後,對使人染著的觸有貪染,內心不能止息下來。比丘們,這就是比丘不能對觸安忍了。
“比丘們,一個比丘具有這五法,便不值得受人供養,不值得受人合掌,不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比丘們,一頭王象具有五樣事情,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這五樣事情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頭王象能對色安忍、能對聲安忍、能對香安忍、能對味安忍、能對觸安忍。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能對色安忍呢?
“比丘們,王象走到戰場,在看到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後,不會軟弱、退縮,能堅決地上戰場。比丘們,這就是王象能對色安忍了。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能對聲安忍呢?
“比丘們,王象走到戰場,在聽到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大鼓、小鼓、號角等各種吵耳的聲音後,不會軟弱、退縮,能堅決地上戰場。比丘們,這就是王象能對聲安忍了。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能對香安忍呢?
“比丘們,王象走到戰場,在嗅到那些久經百戰的馴種王象大小便的味道後,不會軟弱、退縮,能堅決地上戰場。比丘們,這就是王象能對香安忍了。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能對味安忍呢?
“比丘們,王象走到戰場,一天只吃一次水草,兩天只吃一次水草以至五天只吃一次水草後,不會軟弱、退縮,能堅決地上戰場。比丘們,這就是王象能對味安忍了。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能對觸安忍呢?
“比丘們,王象走到戰場,中了一支箭,中了兩支箭以至中了五支箭後,不會軟弱、退縮,能堅決地上戰場。比丘們,這就是王象能對觸安忍了。
“比丘們,一頭王象具有這五樣事情,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具有五法,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能對色安忍、能對聲安忍、能對香安忍、能對味安忍、能對觸安忍。
“比丘們,什麼是比丘能對色安忍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對使人染著的色沒有貪染,內心能止息下來。比丘們,這就是比丘能對色安忍了。
……耳聽到聲……
……鼻嗅到香……
……舌嚐到味……
“比丘們,什麼是比丘能對觸安忍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身感到觸之後,對使人染著的觸沒有貪染,內心能止息下來。比丘們,這就是比丘能對觸安忍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五法,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一四零.耳
“比丘們,一頭王象具有五樣事情,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這五樣事情是什麼呢?
“王象的耳、王象的摧毀力、王象的守護力、王象的安忍力、王象的行走。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的耳呢?
“比丘們,馴象師所說的命令,不管有做過或沒做過,王象都專心理解、思維作意、全心全意地聆聽。比丘們,這就是王象的耳了。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的摧毀力呢?
“比丘們,王象走到戰場,能摧毀敵象、摧毀敵象兵,能摧毀敵馬、摧毀敵馬兵,能摧毀敵車、摧毀敵車兵,能摧毀敵方步兵。比丘們,這就是王象的摧毀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的守護力呢?
“比丘們,王象走到戰場,會守護前身,會守護後身,會守護前腳,會守護後腳,會守護頭,會守護耳,會守護牙,會守護鼻,會守護尾,會守護象兵。比丘們,這就是王象的守護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的安忍力呢?
“比丘們,王象走到戰場,能忍受矛、劍、箭、斧的攻擊,能忍受敵人的攻擊,能忍受大鼓、小鼓、號角等各種吵耳的聲音。比丘們,這就是王象的安忍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的行走呢?
“比丘們,馴象師所驅遣的地方,不管有到過或沒到過,王象都很快到達。比丘們,這就是王象的行走了。
“比丘們,一頭王象具有這五樣事情,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具有五法,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五法呢?
“比丘的耳、比丘的摧毀力、比丘的守護力、比丘的安忍力、比丘的行走。
“比丘們,什麼是比丘的耳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當如來講授法和律的時候,會求取義理、思維作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比丘們,這就是比丘的耳了。
“比丘們,什麼是比丘的摧毀力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不會容忍貪欲覺,他會把貪欲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瞋恚覺,他會把瞋恚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惱害覺,他會把惱害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惡不善法,他會把惡不善法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比丘們,這就是比丘的摧毀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比丘的守護力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他在耳聽到聲……他在鼻嗅到香……他在舌嚐到味……他在身感到觸……他在意想到法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比丘們,這就是比丘的守護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比丘的安忍力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有含容心,能忍受寒、暑、風、熱、飢、渴、虻、蚊、爬蟲,能忍受難聽、不受歡迎的說話方式,能忍受身體的不快感受、不悅感受、強烈痛苦、能致命的感受。比丘們,這就是比丘的安忍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比丘的行走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很快便能到達一個他長期以來從未到過的地方:這就是平息所有行、捨棄所有依、盡除渴愛、無欲、息滅、湼槃。比丘們,這就是比丘的行走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五法,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第十四王品完
一四一.看不起
“比丘們,世上有五種人。是哪五種呢?
“看不起受施者的人,看不起同住者的人,喜歡聽是非的人,善變的人,遲鈍、迷癡的人。
“比丘們,什麼是看不起受施者的人呢?
“比丘們,一個人布施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給別人,他看不起受施者,心想:‘我是布施者,他要拿我的東西。’ 比丘們,這就是看不起受施者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看不起同住者的人呢?
“比丘們,一個人看不起跟自己經年累月同住的同住者。比丘們,這就是看不起同住者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喜歡聽是非的人呢?
“比丘們,一個人在別人說他人的長處或缺失時,便立即專心細聽。比丘們,這就是喜歡聽是非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善變的人呢?
“比丘們,一個人的敬信容易改變,熱誠容易改變,敬愛容易改變,淨信容易改變。比丘們,這就是善變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遲鈍、迷癡的人呢?
“比丘們,一個人不知什麼是善法與不善法、受譴責與不受譴責、低劣與高尚、黑與白。比丘們,這就是遲鈍、迷癡的人了。
“比丘們,世上有這五種人。”
一四二.犯戒
“比丘們,世上有五種人。是哪五種呢?
“一些人不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他們犯了戒,有後悔感。一些人不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他們犯了戒,沒有後悔感。一些人不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他們沒有犯戒,有後悔感。一些人不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他們沒有犯戒,沒有後悔感。一些人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他們沒有犯戒,沒有後悔感。
“比丘們,應這樣對第一種人說:‘尊者有犯戒的污染,後悔的污染生了出來。如果尊者捨棄犯戒的污染,清除後悔的污染,然後修心和修慧就好了。這樣尊者將會和第五種人相同了。’
“比丘們,應這樣對第二種人說:‘尊者有犯戒的污染,後悔的污染沒有生出來。如果尊者捨棄犯戒的污染,然後修心和修慧就好了。這樣尊者將會和第五種人相同了。’
“比丘們,應這樣對第三種人說:‘尊者沒有犯戒的污染,後悔的污染生了出來。如果尊者清除後悔的污染,然後修心和修慧就好了。這樣尊者將會和第五種人相同了。’
“比丘們,應這樣對第四種人說:‘尊者沒有犯戒的污染,後悔的污染沒有生出來。如果尊者修心和修慧就好了。這樣尊者將會和第五種人相同了。’
“比丘們,這樣以第五種人為榜樣來教化、教導前四種人,前四種人能隨順得到漏盡。”
一四三.沙蘭達達廟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毗舍離化食。
這時候,有大約五百個離車人聚集在沙蘭達達廟,當中生起一段說話:“有五種寶出現於世上是很難得的。是哪五種呢?
“象寶出現於世上是很難得的,馬寶出現於世上是很難得的,珠寶出現於世上是很難得的,女寶出現於世上是很難得的,居士寶出現於世上是很難得的。
“這五種寶出現於世上是很難得的。”
他們派一個下人在路中,吩咐他:“你看見世尊前來時,便通知我們。”
那個下人從遠處看見世尊前來,於是前往離車人那裏,然後對他們說:“大德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前來了,如果你們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那些離車人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悲憫,前往沙蘭達達廟就好了。”
世尊保持沉默以表示接受離車人的建議。於是,世尊前往沙蘭達達廟,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那些離車人說:“離車人,剛才你們談論的是什麼呢?你們談論到哪裏呢?”
離車人把以上五種寶的說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
世尊說:“離車人真的是嚮往欲樂,生起的說話都是有關欲樂的!
“離車人,有五種寶出現於世上是很難得的。是哪五種呢?
“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是很難得的,世上有人宣說如來所講授的法和律是很難得的,世上有人明白如來所講授的法和律是很難得的,世上有人明白如來所講授的法和律及依法而行是很難得的,世上有知恩圖報的人是很難得的。
“離車人,這五種寶出現於世上是很難得的。”
一四四.荊棘園
有一次,世尊住在沙伽陀的荊棘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一位比丘若時常對那些使人喜愛的事物生起厭惡想,安住在厭惡想之中,這是很好的。
“比丘們,一位比丘若時常對那些使人厭惡的事物生起喜愛想,安住在喜愛想之中,這是很好的。
“比丘們,一位比丘若時常對那些使人喜愛的事物和使人厭惡的事物都生起厭惡想,安住在厭惡想之中,這是很好的。
“比丘們,一位比丘若時常對那些使人厭惡的事物和使人喜愛的事物都生起喜愛想,安住在喜愛想之中,這是很好的。
“比丘們,一位比丘若時常內心將喜愛與厭惡兩者都去掉,然後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這是很好的。
“比丘們,對那些使人喜愛的事物生起厭惡想,安住在厭惡想之中,這能帶來什麼得益呢?令自己對使人染著的事物不生貪欲。比丘們,這就是它能帶來的得益。
“比丘們,對那些使人厭惡的事物生起喜愛想,安住在喜愛想之中,這能帶來什麼得益呢?令自己對使人忿恨的事物不生瞋恚。比丘們,這就是它能帶來的得益。
“比丘們,對那些使人喜愛的事物和使人厭惡的事物都生起厭惡想,安住在厭惡想之中,這能帶來什麼得益呢?令自己對使人染著的事物不生貪欲,對使人忿恨的事物不生瞋恚。比丘們,這就是它能帶來的得益。
“比丘們,對那些使人厭惡的事物和使人喜愛的事物都生起喜愛想,安住在喜愛想之中,這能帶來什麼得益呢?令自己對使人忿恨的事物不生瞋恚,對使人染著的事物不生貪欲。比丘們,這就是它能帶來的得益。
“比丘們,內心將喜愛與厭惡兩者都去掉,然後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這能帶來什麼得益呢?令自己對任何使人染著的事物都不生貪欲,對任何使人忿恨的事物都不生瞋恚,對任何使人迷癡的事物都不生愚癡,比丘們,這就是它能帶來的得益。”
一四五.地獄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五法呢?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五法呢?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四六.交友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不應跟他交友。是哪五法呢?
“常叫別人工作。常起諍訟。跟大比丘對抗。常作漫無目的的長途遊行。沒有能力時常為人說法;沒有能力對人開示,對人教導,使人景仰,使人歡喜。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不應跟他交友。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應跟他交友。是哪五法呢?
“不叫別人工作。不起諍訟。不跟大比丘對抗。不作漫無目的的長途遊行。有能力時常為人說法;有能力對人開示,對人教導,使人景仰,使人歡喜。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應跟他交友。”
一四七.非善人
“比丘們,有五種非善人的布施。是哪五種呢?
“不用心布施,不想布施,不親手布施,用廢物來布施,帶著沒有果報的見來布施。
“比丘們,有這五種非善人的布施。
“比丘們,有五種善人的布施。是哪五種呢?
“用心布施,想布施,親手布施,用淨物來布施,帶著有果報的見來布施。
“比丘們,有這五種善人的布施。”
一四八.善人
“比丘們,有五種善人的布施。是哪五種呢?
“敬信的布施,用心的布施,適時的布施,心無執著的布施,助己助人的布施。
“比丘們,作敬信的布施,之後會帶來各種果報:富足、富貴、富有;具有至極的外觀,美麗、好看、美妙。
“比丘們,作用心的布施,之後會帶來各種果報:富足、富貴、富有;子女、妻子、僕人、工人、傭人都聽自己的說話,沒有異心。
“比丘們,作適時的布施,之後會帶來各種果報:富足、富貴、富有;會有很多適時的得益到來。
“比丘們,作心無執著的布施,之後會帶來各種果報:富足、富貴、富有;心能享用細妙的五欲。
“比丘們,作助己助人的布施,之後會帶來各種果報:富足、富貴、富有;財富不受國王、盜賊、大火、洪水或不喜愛的繼承人侵損。
“比丘們,有這五種善人的布施。”
一四九.短暫解脫之一
“比丘們,有五法能令得到短暫解脫的比丘退轉。是哪五法呢?
“喜好事務、喜好談話、喜好睡眠、喜好聯群結黨、心不求解脫。
“比丘們,這五法能令得到短暫解脫的比丘退轉。
“比丘們,有五法能令得到短暫解脫的比丘不退轉。是哪五法呢?
“不喜好事務、不喜好談話、不喜好睡眠、不喜好聯群結黨、心求解脫。
“比丘們,這五法能令得到短暫解脫的比丘不退轉。”
一五零.短暫解脫之二
“比丘們,有五法能令得到短暫解脫的比丘退轉。是哪五法呢?
“喜好事務、喜好談話、喜好睡眠、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
“比丘們,這五法能令得到短暫解脫的比丘退轉。
“比丘們,有五法能令得到短暫解脫的比丘不退轉。是哪五法呢?
“不喜好事務、不喜好談話、不喜好睡眠、守護根門、飲食知量。
“比丘們,這五法能令得到短暫解脫的比丘不退轉。”
第十五荊棘園品完
一五一.正法之一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人即使聆聽正法,也沒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是哪五法呢?
“輕視法語,輕視說法者,輕視自己,散亂心來聽法,不專心一意和不如理思維。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人即使聆聽正法,也沒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人聆聽正法,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是哪五法呢?
“不輕視法語,不輕視說法者,不輕視自己,集中心來聽法,專心一意和如理思維。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人聆聽正法,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
一五二.正法之二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人即使聆聽正法,也沒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是哪五法呢?
“輕視法語,輕視說法者,輕視自己,劣慧、遲鈍、昏昧,不虛心求學。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人即使聆聽正法,也沒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人聆聽正法,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是哪五法呢?
“不輕視法語,不輕視說法者,不輕視自己,有智慧、不遲鈍、不昏昧,虛心求學。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人聆聽正法,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
一五三.正法之三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人即使聆聽正法,也沒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是哪五法呢?
“帶著怨恨心、受怨恨困擾而來聽法,帶著辯駁心、為尋找對方缺失而來聽法,對說法者有攻擊心、內心閉塞,劣慧、遲鈍、昏昧,不虛心求學。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人即使聆聽正法,也沒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人聆聽正法,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是哪五法呢?
“沒有怨恨心、不是受怨恨困擾而來聽法,沒有辯駁心、不是為尋找對方缺失而來聽法,對說法者沒有攻擊心、內心不閉塞,有智慧、不遲鈍、不昏昧,虛心求學。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人聆聽正法,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
一五四.正法混濁之一
“比丘們,有五種事情會導致正法混濁和消失。這五種事情是什麼呢?
“比丘們,比丘不用心聽法,不用心掌握法,不用心受持法,不用心求證義理,不用心知義、知法、依法而行。
“比丘們,這五種事情會導致正法混濁和消失。
“比丘們,有五種事情會帶來正法久住、清晰、不會消失。這五種事情是什麼呢?
“比丘們,比丘用心聽法,用心掌握法,用心受持法,用心求證義理,用心知義、知法、依法而行。
“比丘們,這五種事情會帶來正法久住、清晰、不會消失。”
一五五.正法混濁之二
“比丘們,有五種事情會導致正法混濁和消失。這五種事情是什麼呢?
“比丘們,比丘不熟習經、應頌、記說、偈頌、自說、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廣解等法義。這是第一種會導致正法混濁和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比丘不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這是第二種會導致正法混濁和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比丘不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教他人宣說。這是第三種會導致正法混濁和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比丘不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這是第四種會導致正法混濁和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比丘不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這是第五種會導致正法混濁和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這五種事情會導致正法混濁和消失。
“比丘們,有五種事情會帶來正法久住、清晰、不會消失。這五種事情是什麼呢?
“比丘們,比丘熟習經、應頌、記說、偈頌、自說、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廣解等法義。這是第一種會帶來正法久住、清晰、不會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比丘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這是第二種會帶來正法久住、清晰、不會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比丘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教他人宣說。這是第三種會帶來正法久住、清晰、不會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比丘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這是第四種會帶來正法久住、清晰、不會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比丘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這是第五種會帶來正法久住、清晰、不會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這五種事情會帶來正法久住、清晰、不會消失。”
一五六.正法混濁之三
“比丘們,有五種事情會導致正法混濁和消失。這五種事情是什麼呢?
“比丘們,比丘學習經教時掌握得不好,言辭不清;當言辭不清的時候便意義不明。這是第一種會導致正法混濁和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比丘難受教,具有難教之法,沒有耐性,不善巧受持教法。這是第二種會導致正法混濁和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多聞、熟誦阿含、持法、持律、持論母的比丘不熱心教他人宣說經教,他們命終後那些經教便會連根拔起,不能保存下去。這是第三種會導致正法混濁和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長老比丘奢華、懶散、退墮、不導向遠離,不會為還沒有取得、還沒有達到、還沒有證悟的果證而作出精進,他們的後學跟隨長老比丘的見解而行,也是奢華、懶散、退墮、不導向遠離,也是不會為還沒有取得、還沒有達到、還沒有證悟的果證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四種會導致正法混濁和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僧團分裂;在僧團分裂時各人互相責罵、互相斥罵、互相鬥爭、互相排斥,令沒有淨信的人不生淨信,令有淨信的人心異。這是第五種會導致正法混濁和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這五種事情會導致正法混濁和消失。
“比丘們,有五種事情會帶來正法久住、清晰、不會消失。這五種事情是什麼呢?
“比丘們,比丘學習經教時掌握得好,言辭清楚;當言辭清楚的時候便意義明晰。這是第一種會帶來正法久住、清晰、不會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比丘易受教,具有易教之法,有耐性,善巧受持教法。這是第二種會帶來正法久住、清晰、不會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多聞、熟誦阿含、持法、持律、持論母的比丘熱心教他人宣說經教,他們命終後那些經教不會連根拔起,能夠保存下去。這是第三種會帶來正法久住、清晰、不會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長老比丘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為還沒有取得、還沒有達到、還沒有證悟的果證而作出精進,他們的後學跟隨長老比丘的見解而行,也是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也是為還沒有取得、還沒有達到、還沒有證悟的果證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四種會帶來正法久住、清晰、不會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再者,僧團和合、融洽、和氣、同一背誦、安樂地生活;在僧團和合時各人不會互相責罵、不會互相斥罵、不會互相鬥爭、不會互相排斥,令沒有淨信的人心生淨信,令有淨信的人淨信更加增長。這是第五種會帶來正法久住、清晰、不會消失的事情。
“比丘們,這五種事情會帶來正法久住、清晰、不會消失。”
一五七.惡說
“比丘們,人各有不同,對五種人講說法義是惡說。是哪五種人呢?
“比丘們,對沒有敬信的人說信的法義是惡說,對戒行不好的人說戒的法義是惡說,對不聞法義的人說聞的法義是惡說,對吝嗇的人說施的法義是惡說,對劣慧的人說慧的法義是惡說。
“比丘們,為什麼對沒有敬信的人說信的法義是惡說呢?
“比丘們,一個沒有敬信的人,當人們在講說信的法義時會惱火、發怒、瞋恨、對抗、忿怒、瞋恚、不滿。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個人本身不明白什麼是信成就,不能得到由信成就所帶來的喜悅與歡悅。因此,對沒有敬信的人說信的法義是惡說。
“比丘們,為什麼對戒行不好的人說戒的法義是惡說呢?
“比丘們,一個戒行不好的人,當人們在講說戒的法義時會惱火、發怒、瞋恨、對抗、忿怒、瞋恚、不滿。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個人本身不明白什麼是戒成就,不能得到由戒成就所帶來的喜悅與歡悅。因此,對戒行不好的人說戒的法義是惡說。
“比丘們,為什麼對不聞法義的人說聞的法義是惡說呢?
“比丘們,一個不聞法義的人,當人們在講說聞的法義時會惱火、發怒、瞋恨、對抗、忿怒、瞋恚、不滿。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個人本身不明白什麼是聞成就,不能得到由聞成就所帶來的喜悅與歡悅。因此,對不聞法義的人說聞的法義是惡說。
“比丘們,為什麼對吝嗇的人說施的法義是惡說呢?
“比丘們,一個吝嗇的人,當人們在講說施的法義時會惱火、發怒、瞋恨、對抗、忿怒、瞋恚、不滿。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個人本身不明白什麼是施成就,不能得到由施成就所帶來的喜悅與歡悅。因此,對吝嗇的人說施的法義是惡說。
“比丘們,為什麼對劣慧的人說慧的法義是惡說呢?
“比丘們,一個劣慧的人,當人們在講說慧的法義時會惱火、發怒、瞋恨、對抗、忿怒、瞋恚、不滿。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個人本身不明白什麼是慧成就,不能得到由慧成就所帶來的喜悅與歡悅。因此,對劣慧的人說慧的法義是惡說。
“比丘們,人各有不同,對這五種人講說法義是惡說。
“比丘們,人各有不同,對五種人講說法義是善說。是哪五種人呢?
“比丘們,對有敬信的人說信的法義是善說,對具有戒行的人說戒的法義是善說,對多聞法義的人說聞的法義是善說,對慷慨的人說施的法義是善說,對具有智慧的人說慧的法義是善說。
“比丘們,為什麼對有敬信的人說信的法義是善說呢?
“比丘們,一個有敬信的人,當人們在講說信的法義時不會惱火、發怒、瞋恨、對抗、忿怒、瞋恚、不滿。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個人本身明白什麼是信成就,能夠得到由信成就所帶來的喜悅與歡悅。因此,對有敬信的人說信的法義是善說。
“比丘們,為什麼對具有戒行的人說戒的法義是善說呢?
“比丘們,一個具有戒行的人,當人們在講說戒的法義時不會惱火、發怒、瞋恨、對抗、忿怒、瞋恚、不滿。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個人本身明白什麼是戒成就,能夠得到由戒成就所帶來的喜悅與歡悅。因此,對具有戒行的人說戒的法義是善說。
“比丘們,為什麼對多聞法義的人說聞的法義是善說呢?
“比丘們,一個多聞法義的人,當人們在講說聞的法義時不會惱火、發怒、瞋恨、對抗、忿怒、瞋恚、不滿。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個人本身明白什麼是聞成就,能夠得到由聞成就所帶來的喜悅與歡悅。因此,對多聞法義的人說聞的法義是善說。
“比丘們,為什麼對慷慨的人說施的法義是善說呢?
“比丘們,一個慷慨的人,當人們在講說施的法義時不會惱火、發怒、瞋恨、對抗、忿怒、瞋恚、不滿。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個人本身明白什麼是施成就,能夠得到由施成就所帶來的喜悅與歡悅。因此,對慷慨的人說施的法義是善說。
“比丘們,為什麼對具有智慧的人說慧的法義是善說呢?
“比丘們,一個具有智慧的人,當人們在講說慧的法義時不會惱火、發怒、瞋恨、對抗、忿怒、瞋恚、不滿。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個人本身明白什麼是慧成就,能夠得到由慧成就所帶來的喜悅與歡悅。因此,對具有智慧的人說慧的法義是善說。
“比丘們,人各有不同,對這五種人講說法義是善說。”
一五八.怯弱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會有怯弱。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沒有信、戒行不好、不聞法義、懈
怠、劣慧。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會有怯弱。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會有無畏。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作出精進、有智慧。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會有無畏。”
一五九.優陀夷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這時候,人數眾多的在家人圍繞著優陀夷尊者,優陀夷尊者坐著為大眾說法。
阿難尊者看見這情形,於是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事情告訴世尊。
世尊說:“阿難,對他人說法是不容易的。在說法前內心應先確立五法,然後才對他人說法。是哪五法呢?
“內心應先確立:‘我要說循序漸進的法。’ 然後才對他人說法。
“內心應先確立:‘我要說使人明白事理的法。’ 然後才對他人說法。
“內心應先確立:‘我是基於悲憫而說法。’ 然後才對他人說法。
“內心應先確立:‘我不是基於物質回報而說法。’ 然後才對他人說法。
“內心應先確立:‘我要說助己助人的法。’ 然後才對他人說法。
“阿難,對他人說法是不容易的。在說法前內心應先確立這五法,然後才對他人說法。”
一六零.不易清除
“比丘們,有五種東西在生起之後是不易清除的。是哪五種東西呢?
“貪欲在生起之後是不易清除的,瞋恚在生起之後是不易清除的,愚癡在生起之後是不易清除的,心中的影像在生起之後是不易清除的,內心的遊走在生起之後是不易清除的。
“比丘們,這五種東西在生起之後是不易清除的。”
第十六正法品完
一六一.清除敵意之一
“比丘們,有五種清除敵意的方法,若比丘對人生起敵意時,應要用這些方法來將敵意清除。是哪五種方法呢?
“比丘們,若你們對人生起敵意時,應對他修習慈心。應這樣來清除對他的敵意。
“比丘們,若你們對人生起敵意時,應對他修習悲心。應這樣來清除對他的敵意。
“比丘們,若你們對人生起敵意時,應對他修習捨心。應這樣來清除對他的敵意。
“比丘們,若你們對人生起敵意時,應不憶念他、不對他作意。應這樣來清除對他的敵意。
“比丘們,若你們對人生起敵意時,應對他作業報自受的反思:‘這個尊者是業的擁有者,是業的繼承者;業是他的出處,業是他的親屬,業是他的依歸;他將繼承自己作的善業或惡業。’ 應這樣來清除對他的敵意。
“比丘們,有這五種清除敵意的方法,若比丘對人生起敵意時,應要用這些方法來將敵意清除。”
一六二.清除敵意之二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賢友們,有五種清除敵意的方法,若比丘對人生起敵意時,應要用這些方法來將敵意清除。是哪五種方法呢?
“賢友們,觀察:‘那人雖有不淨的身行,但也有清淨的口行。’ 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那人雖有不淨的口行,但也有清淨的身行。’ 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那人雖有不淨的身行和不淨的口行,但也時常得到一個沒有遮蔽的心、淨信心。’ 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那人有不淨的身行和不淨的口行,也不能時常得到一個沒有遮蔽的心、淨信心。’ 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那人有清淨的身行和清淨的口行,也時常得到一個沒有遮蔽的心、淨信心。’ 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那人雖有不淨的身行,但也有清淨的口行。’ 為什麼這樣能清除對那人的敵意呢?
“賢友們,就正如一位穿舊布衣的比丘在路上看見一幅破布,他用左腳將布踏著,用右腳將布攤開,撕去有用的部份,然後拿著離去。賢友們,同樣地,不需對那人在作不淨身行的時候作意,只需對那人在作清淨口行的時候作意。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那人雖有不淨的口行,但也有清淨的身行。’ 為什麼這樣能清除對那人的敵意呢?
“賢友們,就正如有一個池面長滿植物與水藻的池塘,一個受暑熱天氣影響、十分疲倦、十分口渴的人到來,他走進池塘,用雙手撥開植物與水藻,再用雙掌舀水來喝,然後離去。賢友們,同樣地,不需對那人在作不淨口行的時候作意,只需對那人在作清淨身行的時候作意。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那人雖有不淨的身行和不淨的口行,但也時常得到一個沒有遮蔽的心、淨信心。’ 為什麼這樣能清除對那人的敵意呢?
“賢友們,就正如地上的牛蹄坑有少許積水,一個受暑熱天氣影響、十分疲倦、十分口渴的人到來,心想:‘地上的牛蹄坑有少許積水,如果我用雙掌或杯舀來飲,會弄濁那些水而令水不能飲用,讓我四肢著地,直接用口來飲牛蹄坑的水,然後離去吧。’ 於是,他四肢著地,直接用口來飲牛蹄坑的水,然後離去。賢友們,同樣地,不需對那人在作不淨身行的時候作意,也不需對那人在作不淨口行的時候作意,只需對那人在得到一個沒有遮蔽的心、淨信心的時候作意。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那人有不淨的身行和不淨的口行,也不能時常得到一個沒有遮蔽的心、淨信心。’ 為什麼這樣能清除對那人的敵意呢?
“賢友們,就正如一個人在漫長的路途上行走時在重病中受苦,跟前一條村和下一條村的距離都很遙遠,不能得到適當的食物,不能得到適當的藥物,不能得到妥善的照顧,沒人把他送到村裏。另一個人在途中看見他,對他生起悲心、憐憫、悲憫,心想:‘真的是希望這個人能夠得到適當的食物,得到適當的藥物,得到妥善的照顧,有人把他送到村裏!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樣他便不會遇上不幸與災禍了!’ 賢友們,同樣地,應對那人生起悲心、憐憫、悲憫,心想:‘真的是希望這個人能夠捨棄身惡行、修習身善行,捨棄口惡行、修習口善行,捨棄意惡行、修習意善行!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樣他便不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了!’ 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那人有清淨的身行和清淨的口行,也時常得到一個沒有遮蔽的心、淨信心。’ 為什麼這樣能清除對那人的敵意呢?
“賢友們,就正如有一個池塘,池水清淨、清甜、清涼、清澈,有美麗的池畔,十分怡人,有各種樹木遮蔭,一個受暑熱天氣影響、十分疲倦、十分口渴的人到來,他走進池塘裏沐浴和喝水,然後從水中上來,在樹蔭之下坐著或躺臥。賢友們,同樣地,可對那人在作清淨身行的時候作意,也可對那人在作清淨口行的時候作意,也可對那人在得到一個沒有遮蔽的心、淨信心的時候作意。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賢友們,跟一個各方面都清淨的人相處,自己的心也會清淨。
“賢友們,有這五種清除敵意的方法,若比丘對人生起敵意時,應要用這些方法來將敵意清除。”
一六三.一起交談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賢友們,具有五法的比丘,足以跟同修一起交談。是哪五法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自己具有戒,能以戒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前來問的問題;自己具有定,能以定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前來問的問題;自己具有慧,能以慧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前來問的問題;自己具有解脫,能以解脫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前來問的問題;自己具有解脫知見,能以解脫知見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前來問的問題。
“賢友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足以跟同修一起交談。”
一六四.一起生活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賢友們,具有五法的比丘,足以跟同修一起生活。是哪五法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自己具有戒,能以戒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所問的問題;自己具有定,能以定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所問的問題;自己具有慧,能以慧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所問的問題;自己具有解脫,能以解脫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所問的問題;自己具有解脫知見,能以解脫知見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所問的問題。
“賢友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足以跟同修一起生活。”
一六五.問題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賢友們,任何人向他人發問問題,都是因為所有五種原因或當中一些原因而來。是哪五種原因呢?
“因遲鈍、迷癡而向他人發問問題。因有惡欲、受惡欲支配而向他人發問問題。因羞辱人而向他人發問問題。因求知而向他人發問問題。因要弄清對方是否明白而發問問題,心想:‘如果對方正確解答我的問題,我會稱善;如果對方不能正確解答我的問題,我會給他正確的解答。’
“賢友們,任何人向他人發問問題,都是因為所有這五種原因或當中一些原因而來。
“賢友們,我常帶著這樣的心而向他人發問問題:‘如果對方正確解答我的問題,我會稱善;如果對方不能正確解答我的問題,我會給他正確的解答。’ ”
一六六.滅盡定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賢友們,具有戒、定、慧的比丘進入想受滅盡定,在出定後如果不能當下得到究竟智,是有可能投生到一種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這種天神超越要吃食物的天神。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有這種可能的。”
舍利弗尊者說了這番話後,優陀夷尊者對他說:“舍利弗賢友,這是沒有可能的,這是不會發生的!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沒有可能投生到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
……第二次……
舍利弗尊者第三次說:“賢友們,具有戒、定、慧的比丘進入想受滅盡定,在出定後如果不能當下得到究竟智,是有可能投生到一種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這種天神超越要吃食物的天神。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有這種可能的。”
舍利弗尊者說了這番話後,優陀夷尊者第三次對他說:“舍利弗賢友,這是沒有可能的,這是不會發生的!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沒有可能投生到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
舍利弗尊者心想:“優陀夷尊者三次否定我的說話,也沒有任何比丘對我的說話表示認同。讓我前往世尊那裏吧。”
於是,舍利弗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賢友們,具有戒、定、慧的比丘進入想受滅盡定,在出定後如果不能當下得到究竟智,是有可能投生到一種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這種天神超越要吃食物的天神。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有這種可能的。”
舍利弗尊者說了這番話後,優陀夷尊者對他說:“舍利弗賢友,這是沒有可能的,這是不會發生的!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沒有可能投生到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
……第二次……
舍利弗尊者第三次說:“賢友們,具有戒、定、慧的比丘進入想受滅盡定,在出定後如果不能當下得到究竟智,是有可能投生到一種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這種天神超越要吃食物的天神。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有這種可能的。”
舍利弗尊者說了這番話後,優陀夷尊者第三次對他說:“舍利弗賢友,這是沒有可能的,這是不會發生的!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沒有可能投生到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
舍利弗尊者心想:“在世尊面前,優陀夷尊者三次否定我的說話,也沒有任何比丘對我的說話表示認同。讓我保持沉默吧。” 於是,舍利弗尊者保持沉默。
這時候,世尊對優陀夷尊者說:“優陀夷,你認為什麼是意生身呢?”
“大德,那些是由想所生的無色界天神。”
“優陀夷,為什麼你說這些愚癡、不成熟的話呢?你想一想應說些什麼樣的話吧!”
於是,世尊對阿難尊者說:“阿難,當長老比丘被人為難時你們這樣子無動於衷!當長老比丘被人為難時你們這樣子沒有悲心!”
世尊再對比丘說:“比丘們,具有戒、定、慧的比丘進入想受滅盡定,在出定後如果不能當下得到究竟智,是有可能投生到一種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這種天神超越要吃食物的天神。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有這種可能的。” 世尊.善逝說了以上的話後,便起座進入住所。
世尊離去不久,阿難尊者前往優波婆那尊者那裏,然後對優波婆那尊者說:“優波婆那賢友,今天有些人為難長老比丘,我內心怯弱,沒有細問他們。毫無疑問,世尊在黃昏離開靜處時會說到這件事情,那時或會要優波婆那尊者解答一些相關的問題。”
世尊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大堂,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優波婆那尊者說:“優波婆那,具有多少法的長老比丘,才受同修愛戴與尊敬呢?”
“大德,具有五法的長老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是哪五法呢?
“大德,一位長老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他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他是善語者、善教說者,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
“他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
“他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大德,具有這五法的長老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
“優波婆那,十分好,十分好!具有這五法的長老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優波婆那,如果長老比丘沒有這五法,難道同修對他照料、恭敬、尊重、供養是因為他牙掉、髮白、皮皺嗎!優波婆那,就是因為長老比丘具有這五法,所以同修對他照料、恭敬、尊重、供養!”
一六七.檢舉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賢友們,一位比丘欲想檢舉他人,內心應先確立五法,然後才作出檢舉。是哪五法呢?
“在適當的時間而不是不當的時間說話,說真實而不是不實的說話,說柔和而不是粗惡的說話,說有意義而不是沒有意義的說話,以慈心而不是瞋心來說話。
“賢友們,一位比丘欲想檢舉他人,內心應先確立這五法,然後才作出檢舉。
“賢友們,我曾見一些諍訟的人在不當的時間作檢舉,說不實的說話作檢舉,說粗惡的說話作檢舉,說沒有意義的說話作檢舉,以瞋心來說話作檢舉。
“賢友們,有五種不如法的檢舉,被檢舉的比丘於中應判作不用懺悔,主持羯磨的人說:‘尊者,別人在不當的時間檢舉你,你不用懺悔。’ ‘尊者,別人說不實的說話檢舉你,你不用懺悔。’ ‘尊者,別人說粗惡的說話檢舉你,你不用懺悔。’ ‘尊者,別人說沒有意義的說話檢舉你,你不用懺悔。’ ‘尊者,別人以瞋心來說話檢舉你,你不用懺悔。’
“賢友們,有這五種不如法的檢舉,被檢舉的比丘於中應判作不用懺悔。
“賢友們,有五種不如法的檢舉,檢舉他人的比丘於中應判作要懺悔,主持羯磨的人說:‘賢友,你在不當的時間檢舉他人,你要懺悔。’ ‘賢友,你說不實的說話檢舉他人,你要懺悔。’ ‘賢友,你說粗惡的說話檢舉他人,你要懺悔。’ ‘賢友,你說沒有意義的說話檢舉他人,你要懺悔。’ ‘賢友,你以瞋心來說話檢舉他人,你要懺悔。’
“賢友們,有這五種不如法的檢舉,檢舉他人的比丘於中應判作要懺悔。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可令其他比丘不會用不實的方式來檢舉他人。
“賢友們,我曾見一些諍訟的人在適當的時間作檢舉,說真實的說話作檢舉,說柔和的說話作檢舉,說有意義的說話作檢舉,以慈心來說話作檢舉。
“賢友們,有五種如法的檢舉,被檢舉的比丘於中應判作要懺悔,主持羯磨的人說:‘尊者,別人在適當的時間檢舉你,你要懺悔。’ ‘尊者,別人說真實的說話檢舉你,你要懺悔。’ ‘尊者,別人說柔和的說話檢舉你,你要懺悔。’ ‘尊者,別人說有意義的說話檢舉你,你要懺悔。’ ‘尊者,別人以慈心來說話檢舉你,你要懺悔。’
“賢友們,有這五種如法的檢舉,被檢舉的比丘於中應判作要懺悔。
“賢友們,有五種如法的檢舉,檢舉他人的比丘於中應判作不用懺悔,主持羯磨的人說:‘賢友,你在適當的時間檢舉他人,你不用懺悔。’ ‘賢友,你說真實的說話檢舉他人,你不用懺悔。’ ‘賢友,你說柔和的說話檢舉他人,你不用懺悔。’ ‘賢友,你說有意義的說話檢舉他人,你不用懺悔。’ ‘賢友,你以慈心來說話檢舉他人,你不用懺悔。’
“賢友們,有這五種如法的檢舉,檢舉他人的比丘於中應判作不用懺悔。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可令其他比丘會用真實的方式來檢舉他人。
“賢友們,一個被檢舉的人應要保持二法:真實、不激動。他心想:‘如果他人檢舉我,不論在適當的時間或是不當的時間,不論真實或是不實,不論柔和或是粗惡,不論有意義或是沒有意義,不論慈心或是瞋心,我都要保持這二法:如果我知自己有做那些事情的,我便會說我有做那些事情;如果我知自己沒有做那些事情的,我便會說我沒有做那些事情。’ ”
世尊說:“舍利弗,即使你這樣說,但仍有一些愚癡的人對你的說話不尊敬、不接受。”
“大德,那些沒有信、只是為了生活而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的人,他們虛偽、奸詐、狡獪,內心混濁、散亂、搖擺,愛說話、說話雜亂無章,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沒有警覺,無心向沙門,沒有修學熱誠,奢華、懶散,退墮、不緊繫於遠離,懈怠、缺乏精進,失念、沒有覺知,沒有定、內心迷亂,沒有智慧、內心暗昧,他們是會對我的說話不尊敬、不接受的。
“大德,那些在家庭生活的人,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他們不虛偽、不奸詐、不狡獪,內心不混濁、不散亂、不搖擺,不愛說話、說話不會雜亂無章,守護根門,飲食知量,警覺,心向沙門,有修學熱誠,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勤奮、精進,有念、有覺知,有定、一心,有智慧、內心不暗昧,他們是會對我的說話尊敬、接受的。”
“舍利弗,那些沒有信、只是為了生活而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的人,他們虛偽、奸詐、狡獪,內心混濁、散亂、搖擺,愛說話、說話雜亂無章,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沒有警覺,無心向沙門,沒有修學熱誠,奢華、懶散,退墮、不緊繫於遠離,懈怠、缺乏精進,失念、沒有覺知,沒有定、內心迷亂,沒有智慧、內心暗昧,可以不理會那些人。
“舍利弗,那些在家庭生活的人,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他們不虛偽、不奸詐、不狡獪,內心不混濁、不散亂、不搖擺,不愛說話、說話不會雜亂無章,守護根門,飲食知量,警覺,心向沙門,有修學熱誠,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勤奮、精進,有念、有覺知,有定、一心,有智慧、內心不暗昧,舍利弗,應對他們說話。
“舍利弗,教化你的同修吧。舍利弗,教導你的同修吧!助你的同修離開非法,然後確立正法吧!舍利弗,你應這樣修學。”
一六八.戒行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賢友們,戒行不好、離開戒行,便會毀掉正定的近因;沒有正定、離開正定,便會毀掉如實知見的近因;沒有如實知見、離開如實知見,便會毀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沒有厭離和無欲、離開厭離和無欲,便會毀掉解脫知見的近因。
“賢友們,就正如失去幼枝和樹葉的大樹,粗枝會長得不好,樹幹外皮會長得不好,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會長得不好,樹幹中心的實木會長得不好。同樣地,戒行不好、離開戒行,便會毀掉正定的近因;沒有正定、離開正定,便會毀掉如實知見的近因;沒有如實知見、離開如實知見,便會毀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沒有厭離和無欲、離開厭離和無欲,便會毀掉解脫知見的近因。
“賢友們,有戒行、完滿戒行,便具有正定的近因;有正定、完滿正定,便具有如實知見的近因;有如實知見、完滿如實知見,便具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有厭離和無欲、完滿厭離和無欲,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賢友們,就正如幼枝和樹葉茂盛的大樹,粗枝會長得好,樹幹外皮會長得好,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會長得好,樹幹中心的實木會長得好。同樣地,有戒行、完滿戒行,便具有正定的近因;有正定、完滿正定,便具有如實知見的近因;有如實知見、完滿如實知見,便具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有厭離和無欲、完滿厭離和無欲,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一六九.熱衷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賢友, ‘一位比丘熱衷於善法,善掌握所學、博學、不忘失所學’ 這句說話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阿難尊者是一個多聞的人,就讓阿難尊者來解釋清楚吧。”
“舍利弗賢友,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舍利弗尊者回答阿難尊者:“賢友,是的。”
阿難尊者說:“舍利弗賢友,一位比丘擅長於義理,擅長於法義,擅長於文句,擅長於字詞,擅長於次序。舍利弗賢友,這就是 ‘一位比丘熱衷於善法,善掌握所學、博學、不忘失所學’ 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真是罕見,真是少有!阿難尊者能這樣善說法義!我受持於心,阿難尊者具有這五法:阿難尊者擅長於義理,擅長於法義,擅長於文句,擅長於字詞,擅長於次序。”
一七零.跋陀耆
有一次,阿難尊者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這時候,跋陀耆尊者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阿難尊者對跋陀耆尊者說:“跋陀耆賢友,什麼是最高的見,什麼是最高的聞,什麼是最高的樂,什麼是最高的想,什麼是最高的有呢?”
“賢友,梵天是征服者.無敵者.全見者.全能者,看見這些梵天就是最高的見。
“賢友,光音天注滿、充滿快樂,有些時候他們會說出感興語:‘真是快樂啊,真是快樂啊!’ 聽見這些聲音就是最高的聞。
“賢友,遍淨天領受寂靜、知足的樂,這就是最高的樂。
“賢友,無所有處天的想就是最高的想。
“賢友,非想非非想處天的有就是最高的有。”
“跋陀耆尊者所知的,就跟凡夫所知的一樣!”
“阿難尊者是一個多聞的人,就讓阿難尊者來解釋清楚吧。”
“跋陀耆賢友,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跋陀耆尊者回答阿難尊者:“賢友,是的。”
阿難尊者說:“賢友,看見無間漏盡者,這就是最高的見。
“賢友,聽見無間漏盡者的聲音,這就是最高的聞。
“賢友,無間漏盡者的樂,這就是最高的樂。
“賢友,無間漏盡者的想,這就是最高的想。
“賢友,無間漏盡者的有,這就是最高的有。”
第十七敵意品完
一七一.怯弱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優婆塞會有怯弱。是哪五法呢?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優婆塞會有怯弱。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優婆塞會有無畏。是哪五法呢?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優婆塞會有無畏。”
一七二.無畏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居家優婆塞不會有無畏。是哪五法呢?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居家優婆塞不會有無畏。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居家優婆塞會有無畏。是哪五法呢?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居家優婆塞會有無畏。”
一七三.地獄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優婆塞,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五法呢?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優婆塞,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優婆塞,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五法呢?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優婆塞,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七四.怨對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給孤獨長者說:“居士,一個不捨棄五種怖畏和怨對的人,人們會稱他為 ‘一個戒行不好、會投生地獄的人’ 。是哪五種怖畏和怨對呢?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居士,一個不捨棄這五種怖畏和怨對的人,人們會稱他為 ‘一個戒行不好、會投生地獄的人’ 。
“居士,一個捨棄五種怖畏和怨對的人,人們會稱他為 ‘一個具有戒行、會投生善趣的人’ 。是哪五種怖畏和怨對呢?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居士,一個捨棄這五種怖畏和怨對的人,人們會稱他為 ‘一個具有戒行、會投生善趣的人’ 。
“居士,一個殺生的人以殺生為條件,會為現生帶來怖畏和怨對,會為下一生帶來怖畏和怨對,也會令內心經歷痛苦和憂惱。不殺生便不會為現生帶來怖畏和怨對,不會為下一生帶來怖畏和怨對,不會令內心經歷痛苦和憂惱。就是這樣,不殺生能平息怖畏和怨對。
“居士,一個偷盜的人……
“居士,一個邪淫的人……
“居士,一個妄語的人……
“居士,一個飲酒的人以飲酒為條件,會為現生帶來怖畏和怨對,會為下一生帶來怖畏和怨對,也會令內心經歷痛苦和憂惱。不飲酒便不會為現生帶來怖畏和怨對,不會為下一生帶來怖畏和怨對,不會令內心經歷痛苦和憂惱。就是這樣,不飲酒能平息怖畏和怨對。
“殺害於生命,
偷取世間財,
侵犯人妻女,
口說虛假語,
以及飲酒等,
人若作此事,
不捨五怨對,
稱為惡戒者。
如此劣慧人,
命終生地獄。
殺害於生命,
偷取世間財,
侵犯人妻女,
口說虛假語,
以及飲酒等,
人不作此事,
能捨五怨對,
稱為具戒者。
如此正慧人,
命終生善趣。”
一七五.低種族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優婆塞,是低種族優婆塞,是污垢優婆塞,是低劣優婆塞。是哪五法呢?
“沒有信,戒行不好,祈求吉兆,相信吉兆而不信業果,供養時以外道為先。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優婆塞,是低種族優婆塞,是污垢優婆塞,是低劣優婆塞。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優婆塞,是寶石優婆塞,是紅蓮優婆塞,是白蓮優婆塞。是哪五法呢?
“有信,具有戒行,不祈求吉兆,相信業果而不信吉兆,供養時不以外道為先。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優婆塞,是寶石優婆塞,是紅蓮優婆塞,是白蓮優婆塞。”
一七六.喜悅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伴隨著大約五百位優婆塞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他們說:“居士們,你們以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來侍奉僧團,居士們,不要以此為足,你們應進一步這樣修學:想方法讓自己時常進入遠離的喜悅之中。居士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他說:“大德,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大德世尊能這樣善說法義!大德,一位聖弟子在進入遠離的喜悅之中時,是不會有五種事情的:這時沒有由貪欲所帶來的痛苦和憂惱,這時沒有由貪欲所帶來的快樂和愉悅,這時沒有由不善行所帶來的痛苦和憂惱,這時沒有由不善行所帶來的快樂和愉悅,這時沒有由善行所帶來的痛苦和憂惱。大德,一位聖弟子在進入遠離的喜悅之中時,是不會有這五種事情的。”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舍利弗,一位聖弟子在進入遠離的喜悅之中時,是不會有五種事情的:這時沒有由貪欲所帶來的痛苦和憂惱,這時沒有由貪欲所帶來的快樂和愉悅,這時沒有由不善行所帶來的痛苦和憂惱,這時沒有由不善行所帶來的快樂和愉悅,這時沒有由善行所帶來的痛苦和憂惱。舍利弗,一位聖弟子在進入遠離的喜悅之中時,是不會有這五種事情的。”
一七七.商人
“比丘們,有五種商人是優婆塞不應做的。是哪五種呢?
“販賣武器的商人、販賣眾生的商人、販賣肉類的商人、販賣酒類的商人、販賣毒藥的商人。
“比丘們,這五種商人是優婆塞不應做的。”
一七八.國王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你們曾否見過或聽過,有人捨棄殺生、遠離殺生,於是國王以不殺生的原因而捉拿那人,然後判他處斬、收綁、流放或其他懲罰的嗎?”
“大德,沒有。”
“比丘們,十分好。比丘們,我也是一樣,從沒見過或聽過,有人捨棄殺生、遠離殺生,於是國王以不殺生的原因而捉拿那人,然後判他處斬、收綁、流放或其他懲罰的。
“比丘們,只有一個人做了惡業,人們告訴國王,有人取去一個女士或男士的生命,於是國王以殺生的原因而捉拿那人,然後判他處斬、收綁、流放或其他懲罰的。你們見過或聽過這樣的事情嗎?”
“大德,我們曾經見過,曾經聽過,在將來也會見到和聽到。”
……偷盜……人們告訴國王,有人盜取他人藏在村裏或森林的財物……
……邪淫……人們告訴國王,有人侵犯他人的女士或女童……
……妄語……人們告訴國王,有人用妄語來傷害居士或居士子……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你們曾否見過或聽過,有人捨棄飲酒、遠離飲酒,於是國王以不飲酒的原因而捉拿那人,然後判他處斬、收綁、流放或其他懲罰的嗎?”
“大德,沒有。”
“比丘們,十分好。比丘們,我也是一樣,從沒見過或聽過,有人捨棄飲酒、遠離飲酒,於是國王以不飲酒的原因而捉拿那人,然後判他處斬、收綁、流放或其他懲罰的。
“比丘們,只有一個人做了惡業,人們告訴國王,或是有人酒後取去一個女士或男士的生命,或是有人酒後盜取他人藏在村裏或森林的財物,或是有人酒後侵犯他人的女士或女童,或是有人酒後用妄語來傷害居士或居士子,於是國王以飲酒的原因而捉拿那人,然後判他處斬、收綁、流放或其他懲罰的。你們見過或聽過這樣的事情嗎?”
“大德,我們曾經見過,曾經聽過,在將來也會見到和聽到。”
一七九.在家人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伴隨著大約五百位優婆塞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你要知道,若白衣在家人有約束行為的五戒學處,加上很容易便能得到四種增上心學,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的話,可隨他的意欲,為自己記說:我盡除了地獄、畜生、餓鬼,盡除了惡趣,我是一位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舍利弗,什麼是約束行為的五戒學處呢?
“舍利弗,一位聖弟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就是約束行為的五戒學處了。
“舍利弗,什麼是 ‘很容易便能得到四種增上心學,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 呢?
“舍利弗,一位聖弟子對佛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這位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 這是得到第一種增上心學,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這能令不清淨的心得到清淨,能令不明晰的心得到明晰。
“舍利弗,再者,一位聖弟子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這是得到第二種增上心學,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這能令不清淨的心得到清淨,能令不明晰的心得到明晰。
“舍利弗,再者,一位聖弟子對僧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這是得到第三種增上心學,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這能令不清淨的心得到清淨,能令不明晰的心得到明晰。
“舍利弗,再者,一位聖弟子具有聖者所推崇的戒,他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這是得到第四種增上心學,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這能令不清淨的心得到清淨,能令不明晰的心得到明晰。
“舍利弗,這就是 ‘很容易便能得到四種增上心學,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 了。
“舍利弗,你要知道,若白衣在家人有這約束行為的五戒學處,加上很容易便能得到這四種增上心學,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的話,可隨他的意欲,為自己記說:我盡除了地獄、畜生、餓鬼,盡除了惡趣,我是一位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見地獄怖畏,
人皆離惡行;
智者習聖法,
更皆遠離之。
即使是強者,
亦不害眾生;
不盜他人物;
滿足自妻妾,
不犯人妻女;
不故說妄語;
不飲不酗酒,
令心不迷亂。
常念等正覺,
隨覺諸法義,
修習正直心,
得生梵世間。
若人求福德,
布施供養時,
先供寂靜者,
能得大果報。
何謂寂靜者,
舍利弗諦聽:
黑牛或白牛,
紅牛或黃牛,
鴿色或雜色,
膚色各不同,
若選牛牽物,
不求於膚色,
但求性溫馴,
雄壯有力量,
能牽拉重物,
能快速行走;
人亦復如是,
剎利婆羅門,
吠舍首陀羅,
及有旃陀羅,
種姓各不同,
若選受施人,
不求於種姓,
但求心調伏,
依法具善戒,
真語具慚愧,
無生梵行立,
卸擔無繫縛,
無漏得究竟,
無取得湼槃。
此離欲福田,
施此得大果。
若施於餘人,
愚癡無明者,
不聞法義者,
則不近寂靜。
若習近寂靜,
習近智慧者,
於佛之敬信,
內心深紮根。
得生於天界,
或大姓人家,
漸向於湼槃,
智者得體證。”
一八零.伽毗尸
有一次,世尊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在拘薩羅遊行說法。他在途中一處地方看見一個大娑羅樹園,於是離開道路前往那個娑羅樹園,進入了娑羅樹園,走到一處地方,之後展現出微笑。
這時候,阿難尊者心想:“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世尊展現微笑呢?如來是不會無緣無故展現微笑的。” 於是對世尊說:“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世尊展現微笑呢?如來是不會無緣無故展現微笑的。”
“阿難,從前,這個地方是一個都城,這個都城富庶、繁榮、人口眾多。阿難,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曾經依止這個都城來生活,他有一個名叫伽毗尸的優婆塞戒行不圓滿,由伽毗尸優婆塞指引和指導的大約五百位優婆塞也戒行不圓滿。
“阿難,伽毗尸優婆塞心想:‘我幫助、帶領、指導這五百位優婆塞,我戒行不圓滿,他們也戒行不圓滿。我跟他們一樣,並不勝過他們,讓我勝過他們吧!’ 於是,伽毗尸優婆塞前往五百位優婆塞那裏,然後對他們說:‘請尊者們受持於心,從現在起,我要做戒行圓滿的人!’
“阿難,五百位優婆塞心想:‘伽毗尸大師幫助、帶領、指導我們,他要做戒行圓滿的人了,我們何不也一起做戒行圓滿的人呢!’ 於是,他們前往伽毗尸優婆塞那裏,然後對他說:‘請伽毗尸大師受持於心,從現在起,我們也要做戒行圓滿的人!’
“阿難,伽毗尸優婆塞心想:‘我幫助、帶領、指導這五百位優婆塞,我戒行圓滿,他們也戒行圓滿。我跟他們一樣,並不勝過他們,讓我勝過他們吧!’ 於是,伽毗尸優婆塞前往五百位優婆塞那裏,然後對他們說:‘請尊者們受持於心,從現在起,我要做梵行者,遠離性行為這世俗的行為!’
“阿難,五百位優婆塞心想:‘伽毗尸大師幫助、帶領、指導我們,他要做梵行者了,我們何不也一起做梵行者呢!’ 於是,他們前往伽毗尸優婆塞那裏,然後對他說:‘請伽毗尸大師受持於心,從現在起,我們也要做梵行者,遠離性行為這世俗的行為!’
“阿難,伽毗尸優婆塞心想:‘我幫助、帶領、指導這五百位優婆塞,我戒行圓滿,他們也戒行圓滿;我是梵行者,他們也是梵行者。我跟他們一樣,並不勝過他們,讓我勝過他們吧!’ 於是,伽毗尸優婆塞前往五百位優婆塞那裏,然後對他們說:‘請尊者們受持於心,從現在起,我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
“阿難,五百位優婆塞心想:‘伽毗尸大師幫助、帶領、指導我們,他要遠離非時食了,我們何不也一起遠離非時食呢!’ 於是,他們前往伽毗尸優婆塞那裏,然後對他說:‘請伽毗尸大師受持於心,從現在起,我們也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
“阿難,伽毗尸優婆塞心想:‘我幫助、帶領、指導這五百位優婆塞,我戒行圓滿,他們也戒行圓滿;我是梵行者,他們也是梵行者;我遠離非時食,他們也遠離非時食。我跟他們一樣,並不勝過他們,讓我勝過他們吧!’ 於是,伽毗尸優婆塞前往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那裏,然後對他說:‘大德,願我能在世尊的座下出家,願我能受具足戒。’
“阿難,伽毗尸優婆塞在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阿難,受具足戒不久,伽毗尸比丘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伽毗尸比丘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阿難,五百位優婆塞心想:‘伽毗尸大師幫助、帶領、指導我們,他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了,我們何不也一起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呢!’ 於是,他們前往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那裏,然後對他說:‘大德,願我們能在世尊的座下出家,願我們能受具足戒。’
“阿難,他們在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阿難,伽毗尸比丘心想:‘我很容易便能得到這種無上的解脫樂,真希望這五百位比丘也很容易便能得到這種無上的解脫樂!’
“阿難,那五百位比丘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們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阿難,以伽毗尸為首的五百位比丘通過循序漸進的精進,最終證悟無上的解脫。因此,你應這樣修學:通過循序漸進的精進,最終證悟無上的解脫。阿難,你應這樣修學。”
第十八優婆塞品完
一八一.森林
“比丘們,有五種居住在森林的人。是哪五種呢?
“因遲鈍、迷癡而居住在森林,因有惡欲、受惡欲支配而居住在森林,因內心狂亂而居住在森林,因居住在森林的人受佛陀和佛弟子稱讚而居住在森林,因要依止少欲、知足、嚴謹、遠離、簡樸的生活而居住在森林。
“比丘們,有這五種居住在森林的人。
“比丘們,那些因要依止少欲、知足、嚴謹、遠離、簡樸的生活而居住在森林的人,是在這五種人之中最高、最上、最頂、最好、最理想的。
“比丘們,就正如由母牛出牛乳,由牛乳出乳酪,由乳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醍醐是被譽為最高的。同樣地,那些因要依止少欲、知足、嚴謹、遠離、簡樸的生活而居住在森林的人,是在這五種人之中最高、最上、最頂、最好、最理想的。”
一八二.舊布衣
……穿舊布衣的人……(除了 “居住在森林” 改作 “穿舊布衣” 之外,其餘部份跟一八一經相同。下同)……
一八三.樹下
……居住在樹下的人……
一八四.荒塚
……居住在荒塚的人……
一八五.空曠地方
……居住在空曠地方的人……
一八六.常坐不臥
……常坐不臥的人……
一八七.隨處居住
……隨處居住的人……
一八八.一坐食
……一坐食的人……
一八九.後時食
……不吃後時食的人……
一九零.化取食物
“比丘們,有五種只吃化取食物的人。是哪五種呢?
“因遲鈍、迷癡而只吃化取食物,因有惡欲、受惡欲支配而只吃化取食物,因內心狂亂而只吃化取食物,因只吃化取食物的人受佛陀和佛弟子稱讚而只吃化取食物,因要依止少欲、知足、嚴謹、遠離、簡樸的生活而只吃化取食物。
“比丘們,有這五種只吃化取食物的人。
“比丘們,那些因要依止少欲、知足、嚴謹、遠離、簡樸的生活而只吃化取食物的人,是在這五種人之中最高、最上、最頂、最好、最理想的。
“比丘們,就正如由母牛出牛乳,由牛乳出乳酪,由乳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醍醐是被譽為最高的。同樣地,那些因要依止少欲、知足、嚴謹、遠離、簡樸的生活而只吃化取食物的人,是在這五種人之中最高、最上、最頂、最好、最理想的。”
第十九森林品完
一九一.狗
“比丘們,有五種古婆羅門法,現在是只會在狗身上看到而不會在婆羅門身上看到的。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從前婆羅門只會跟婆羅門交合,不會跟非婆羅門交合;現在婆羅門會跟婆羅門交合,也會跟非婆羅門交合。比丘們,現在狗仍然只會跟狗交合,不會跟非狗類交合。比丘們,這是第一種古婆羅門法,現在是只會在狗身上看到而不會在婆羅門身上看到的。
“比丘們,從前婆羅門只會跟行經的婆羅門女交合,不會跟非行經的婆羅門女交合;現在婆羅門會跟行經的婆羅門女交合,也會跟非行經的婆羅門女交合。比丘們,現在狗仍然只會跟行經的雌狗交合,不會跟非行經的雌狗交合。比丘們,這是第二種古婆羅門法,現在是只會在狗身上看到而不會在婆羅門身上看到的。
“比丘們,從前婆羅門不會買賣婚姻,只會互相鍾愛而維繫一起。現在婆羅門會買賣婚姻,也會互相鍾愛而維繫一起。比丘們,現在狗仍然只會互相鍾愛而維繫一起。比丘們,這是第三種古婆羅門法,現在是只會在狗身上看到而不會在婆羅門身上看到的。
“比丘們,從前婆羅門不會儲存物產和金銀錢財;現在婆羅門會儲存物產和金銀錢財。比丘們,現在狗仍然不會儲存物產和金銀錢財。比丘們,這是第四種古婆羅門法,現在是只會在狗身上看到而不會在婆羅門身上看到的。
“比丘們,從前婆羅門只會在早上化取早餐和黃昏化取晚餐來吃;現在婆羅門會盡情吃得肚脹之後,還將剩餘的帶走。比丘們,現在狗仍然只會在早上找尋早餐和黃昏找尋晚餐來吃。比丘們,這是第五種古婆羅門法,現在是只會在狗身上看到而不會在婆羅門身上看到的。
“比丘們,有這五種古婆羅門法,現在是只會在狗身上看到而不會在婆羅門身上看到的。”
一九二.多那
這時候,多那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我聽說,喬答摩沙門對年長、耆老、年紀大的婆羅門不作禮、不起立、不讓座。喬答摩賢者,不應這樣的!喬答摩沙門對年長、耆老、年紀大的婆羅門不作禮、不起立、不讓座,這是不對的!”
“多那,你是否宣稱自己是一個婆羅門呢?”
“喬答摩賢者,任何人說我是一個出生於純正血統、具有五種技能、通曉世間大人相的婆羅門,這都是一個正確的解說。喬答摩賢者,我出生於純正的血統,父系母系追溯上七代都沒有跟其他種姓雜配,七代的婆羅門種姓都不受質疑。我具有五種技能:博學,持咒頌,掌握三吠陀,精通字詞與音聲,熟悉傳統的文句與文法。我通曉世間大人相。”
“多那,一些開創者婆羅門仙人創造咒頌、轉動咒輪;古代的婆羅門唸誦、宣說、編集這些咒頌;現在的婆羅門跟隨唸誦、宣說、講解這些咒頌。那些開創者婆羅門仙人如阿達迦、婆摩迦、婆摩提婆、毗沙蜜多、閻摩多祇、央祇羅娑、婆羅墮闍、婆舍多、迦葉、婆求等宣說有五種婆羅門:等同梵天的婆羅門、等同天神的婆羅門、不越界限的婆羅門、越過界限的婆羅門、低種族的婆羅門。多那,你在當中是屬於哪一種的呢?”
“喬答摩賢者,我連什麼是這五種婆羅門也不知道,又怎會知道我在當中屬於哪一種呢!如果世尊為我說法,令我知道什麼是這五種婆羅門就好了。”
“婆羅門,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多那婆羅門回答世尊:“賢者,是的。”
世尊說:“多那,什麼是等同梵天的婆羅門呢?
“多那,一個婆羅門出生於純正的血統,父系母系追溯上七代都沒有跟其他種姓雜配,七代的婆羅門種姓都不受質疑。他四十八年修習梵行以保持童子之身,期間學習咒頌,然後如法而非不如法地尋求學費給他的老師。
“多那,怎樣才是如法地尋求學費呢?不從耕種、買賣、牧牛、弓箭、王事或其他技能而得,完全從卑下的化食缽之中而得。
“他付完了學費,然後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他成為一個出家人了,他的內心帶著慈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慈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他的內心帶著悲心……
“他的內心帶著喜心……
“他的內心帶著捨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捨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他修習這四梵住,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的梵世間之中。
“多那,這就是等同梵天的婆羅門了。
“多那,什麼是等同天神的婆羅門呢?
“多那,一個婆羅門出生於純正的血統,父系母系追溯上七代都沒有跟其他種姓雜配,七代的婆羅門種姓都不受質疑。他四十八年修習梵行以保持童子之身,期間學習咒頌,然後如法而非不如法地尋求學費給他的老師。他付完了學費,然後如法而非不如法地尋求妻子。
“多那,怎樣才是如法地尋求妻子呢?不從買賣而得,而是從以水淨新娘手的婚嫁儀式而得。
“他只會跟婆羅門女交合,不會跟剎帝利女、吠舍女、首陀羅女交合,不會跟旃陀羅女、獵師女、竹師女、造車師女、清道夫女交合,不會跟懷孕的婦女、哺乳的婦女、非行經的婦女交合。
“多那,為什麼婆羅門不會跟懷孕的婦女交合呢?多那,如果婆羅門跟懷孕的婦女交合,嬰兒會受過多污穢物影響而出生。因此,婆羅門不會跟懷孕的婦女交合。
“多那,為什麼婆羅門不會跟哺乳的婦女交合呢?多那,如果婆羅門跟哺乳的婦女交合,不淨物會影響到嬰兒所飲。因此,婆羅門不會跟哺乳的婦女交合。
“多那,為什麼婆羅門不會跟非行經的婦女交合呢?多那,因為婆羅門跟婆羅門女交合不是為了貪欲、樂趣、愛喜,而是為了傳宗接代。因此,婆羅門不會跟非行經的婦女交合。
“他作完了性事後,便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他成為一個出家人了,他的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他修習這四種禪,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的天世間之中。
“多那,這就是等同天神的婆羅門了。
“多那,什麼是不越界限的婆羅門呢?
“多那,一個婆羅門出生於純正的血統,父系母系追溯上七代都沒有跟其他種姓雜配,七代的婆羅門種姓都不受質疑。他四十八年修習梵行以保持童子之身,期間學習咒頌,然後如法而非不如法地尋求學費給他的老師。他付完了學費,然後如法而非不如法地尋求妻子。
“他只會跟婆羅門女交合,不會跟剎帝利女、吠舍女、首陀羅女交合,不會跟旃陀羅女、獵師女、竹師女、造車師女、清道夫女交合,不會跟懷孕的婦女、哺乳的婦女、非行經的婦女交合。
“他作完了性事後,沒有出家,居住家中弄兒為樂及追求家財。這仍在古代婆羅門的界線範圍之內,沒有越規。因此,這稱為不越界限的婆羅門。
“多那,這就是不越界限的婆羅門了。
“多那,什麼是越過界限的婆羅門呢?
“多那,一個婆羅門出生於純正的血統,父系母系追溯上七代都沒有跟其他種姓雜配,七代的婆羅門種姓都不受質疑。他四十八年修習梵行以保持童子之身,期間學習咒頌,然後如法而非不如法地尋求學費給他的老師。他付完了學費,然後也有如法、也有不如法地尋求妻子:會從買賣而得,也會從以水淨新娘手的婚嫁儀式而得。
“他會跟婆羅門女交合,會跟剎帝利女、吠舍女、首陀羅女交合,會跟旃陀羅女、獵師女、竹師女、造車師女、清道夫女交合,會跟懷孕的婦女、哺乳的婦女、非行經的婦女交合。他會為貪欲、樂趣、愛喜而交合,也會為傳宗接代而交合。
“這已不在古代婆羅門的界線範圍之內了,越了規。因此,這稱為越過界限的婆羅門。
“多那,這就是越過界限的婆羅門了。
“多那,什麼是低種族的婆羅門呢?
“多那,一個婆羅門出生於純正的血統,父系母系追溯上七代都沒有跟其他種姓雜配,七代的婆羅門種姓都不受質疑。他四十八年修習梵行以保持童子之身,期間學習咒頌,然後也有如法、也有不如法地尋求學費給他的老師:也從耕種、買賣、牧牛、弓箭、王事或其他技能而得,也從卑下的化食缽之中而得。他付完了學費,然後也有如法、也有不如法地尋求妻子:會從買賣而得,也會從以水淨新娘手的婚嫁儀式而得。
“他會跟婆羅門女交合,會跟剎帝利女、吠舍女、首陀羅女交合,會跟旃陀羅女、獵師女、竹師女、造車師女、清道夫女交合,會跟懷孕的婦女、哺乳的婦女、非行經的婦女交合。他會為貪欲、樂趣、愛喜而交合,也會為傳宗接代而交合。
“他會做各種工作來謀生,其他婆羅門對他說:‘賢者,為什麼你宣稱自己是一個婆羅門,但又做各種工作來謀生呢?’ 他說:‘賢者們,就正如火會燒清淨的東西,也會燒不淨的東西,火是不會受到污染的。同樣地,即使婆羅門做各種工作來謀生,都是不會受到污染的。’ 多那,做各種工作來謀生,這稱為低種族的婆羅門。
“多那,這就是低種族的婆羅門了。
“多那,一些開創者婆羅門仙人創造咒頌、轉動咒輪;古代的婆羅門唸誦、宣說、編集這些咒頌;現在的婆羅門跟隨唸誦、宣說、講解這些咒頌。那些開創者婆羅門仙人如阿達迦、婆摩迦、婆摩提婆、毗沙蜜多、閻摩多祇、央祇羅娑、婆羅墮闍、婆舍多、迦葉、婆求等宣說有這五種婆羅門:等同梵天的婆羅門、等同天神的婆羅門、不越界限的婆羅門、越過界限的婆羅門、低種族的婆羅門。多那,你在當中是屬於哪一種的呢?”
“喬答摩賢者,我連低種族婆羅門的要求也不能滿足!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一九三.僧伽羅婆
這時候,僧伽羅婆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呢?喬答摩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呢?”
“婆羅門,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貪欲滲透、被貪欲困擾,不能如實知怎樣從生起的貪欲出離的時候,便對自己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也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
“婆羅門,就正如一盆染上了深紅色、黃色、藍色或淺紅色的水,一個有眼睛的人在當中反照,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自己的面相。同樣地,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貪欲滲透、被貪欲困擾,不能如實知怎樣從生起的貪欲出離的時候,便對自己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也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
……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瞋恚滲透……就正如一盆被火燒得沸騰的水……
……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昏睡滲透……就正如一盆有很多苔蘚的水……
……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掉悔滲透……就正如一盆被風吹得波動的水……
“婆羅門,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疑惑滲透、被疑惑困擾,不能如實知怎樣從生起的疑惑出離的時候,便對自己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也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
“婆羅門,就正如一盆充滿泥濘及放在黑暗地方的水,一個有眼睛的人在當中反照,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自己的面相。同樣地,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疑惑滲透、被疑惑困擾,不能如實知怎樣從生起的疑惑出離的時候,便對自己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也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
“婆羅門,當一個人的內心不被貪欲滲透、不被貪欲困擾,能如實知怎樣從生起的貪欲出離的時候,便對自己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也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
“婆羅門,就正如一盆沒有染上各種色彩的水,一個有眼睛的人在當中反照,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自己的面相。同樣地,當一個人的內心不被貪欲滲透、不被貪欲困擾,能如實知怎樣從生起的貪欲出離的時候,便對自己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也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
……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被瞋恚滲透……就正如一盆沒有沸騰的水……
……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被昏睡滲透……就正如一盆沒有苔蘚的水……
……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被掉悔滲透……就正如一盆沒有波動的水……
“婆羅門,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被疑惑滲透、不被疑惑困擾,能如實知怎樣從生起的疑惑出離的時候,便對自己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也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
“婆羅門,就正如一盆清澈、沒有泥濘及放在光亮地方的水,一個有眼睛的人在當中反照,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自己的面相。同樣地,當一個人的內心不被疑惑滲透、不被疑惑困,能如實知怎樣從生起的疑惑出離的時候,便對自己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也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
“婆羅門,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婆羅門,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僧伽羅婆婆羅門對他說:“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一九四.迦羅波利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這時候,迦羅波利婆羅門在離車人那裏處理一些事務,他從遠處看見賓耆延尼婆羅門前來,於是對他說:“賓耆延尼賢者,這是中午了,剛才你到哪裏來呢?”
“賢者,我到過喬答摩沙門跟前。”
“賓耆延尼賢者,你認為怎樣,你知道喬答摩沙門智慧的特點嗎?他是一位智者嗎?”
“賢者,我算得上什麼人呢,我怎能知道喬答摩沙門智慧的特點呢!只有一個像喬答摩沙門那樣的人,才能知道他智慧的特點!”
“賓耆延尼賢者,你可真是對喬答摩沙門作出高度的稱讚呢!”
“賢者,我算得上什麼人呢,我稱讚喬答摩沙門算得上什麼呢!喬答摩沙門受那些被人稱讚的人所稱讚,他在天與人之中是最高的!”
“賓耆延尼賢者,你看見什麼得益,而對喬答摩沙門作出這樣高度的稱讚呢?”
“賢者,就正如一個人享受過最高的美食,便不會欣羨其他低劣的食物。同樣地,我從喬答摩賢者那裏聽到經、應頌、記說、未曾有法等法義,便不會欣羨凡夫沙門婆羅門的教說。
“賢者,又正如一個飢餓和體弱的人得到一塊蜜糰,他所嚐的每一口都感到無比甜美。同樣地,我從喬答摩賢者那裏聽到經、應頌、記說、未曾有法等法義,內心感到高興,得到淨信。
“賢者,又正如一個人得到一條金檀木或紫檀木,不論從它的底部、中部、頂部都能嗅到清純的幽香。同樣地,我從喬答摩賢者那裏聽到經、應頌、記說、未曾有法等法義,從中得到歡悅、得到愉悅。
“賢者,又正如一個病人在重病中受苦,有個善巧的醫生很快便治癒他的疾病。同樣地,我從喬答摩賢者那裏聽到經、應頌、記說、未曾有法等法義,我的憂、悲、苦、惱、哀很快便消失。
“賢者,又正如有一個池塘,池水清淨、清甜、清涼、清澈,有美麗的池畔,十分怡人,一個受暑熱天氣影響、十分疲倦、十分口渴的人到來,他走進池塘裏沐浴和喝水,之後將所有煩躁、疲累、熱惱消除。同樣地,我從喬答摩賢者那裏聽到經、應頌、記說、未曾有法等法義,之後將所有煩躁、疲累、熱惱消除。”
賓耆延尼婆羅門說了這番話後,迦羅波利婆羅門起座,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右膝跪地,向著世尊的方向合掌,然後有感而發,說出感興語三次:“南無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南無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南無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迦羅波利婆羅門再對賓耆延尼婆羅門說:“賓耆延尼賢者,妙極了!賓耆延尼賢者,妙極了!賓耆延尼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賓耆延尼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一九五.賓耆延尼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這時候,有大約五百個離車人拜訪世尊,一些離車人藍色裝束,穿上藍色衣服和戴上藍色飾物;一些離車人黃色裝束,穿上黃色衣服和戴上黃色飾物;一些離車人紅色裝束,穿上紅色衣服和戴上紅色飾物;一些離車人白色裝束,穿上白色衣服和戴上白色飾物。即使眾人的外觀這樣明亮,名聲這樣高,但世尊的外觀都比他們明亮,名聲都比他們高。
這時候,賓耆延尼婆羅門坐在大眾之中,他起座,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向世尊合掌,然後對世尊說:“世尊,我心裏有些說話。善逝,我心裏有些說話。”
世尊說:“賓耆延尼,你說出來吧。”
於是,賓耆延尼婆羅門在世尊面前說出相應的偈頌:
“日族聖者之慧光,
有如烈日照穹蒼,
亦似紅蓮與白蓮,
清晨時分散芬芳。”
這時候,五百個離車人各為賓耆延尼婆羅門披上大衣。之後,賓耆延尼婆羅門把五百件大衣披在世尊身上。
世尊對離車人說:“離車人,有五種寶出現於世上是很難得的。是哪五種呢?
“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是很難得的,世上有人宣說如來所講授的法和律是很難得的,世上有人明白如來所講授的法和律是很難得的,世上有人明白如來所講授的法和律及依法而行是很難得的,世上有知恩圖報的人是很難得的。
“離車人,這五種寶出現於世上是很難得的。”
一九六.夢境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未成為如來.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曾經出現過五個大預兆的夢境。是哪五個夢境呢?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未成為如來.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曾經出現過這個夢境:大地是我的大床,喜瑪拉雅山王是我的枕頭,我的左手放在東面的大海,右手放在西面的大海,雙腳放在南面的大海。這是第一個大預兆的夢境。
“比丘們,再者,當我還是菩薩,未成為如來.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曾經出現過這個夢境:在我的肚臍上長出一條蔓藤,它一直向上生長,直至抵達天空才停下來。這是第二個大預兆的夢境。
“比丘們,再者,當我還是菩薩,未成為如來.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曾經出現過這個夢境:一些白身黑頭的蟲從我雙腳爬上來,覆滿我的膝下。這是第三個大預兆的夢境。
“比丘們,再者,當我還是菩薩,未成為如來.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曾經出現過這個夢境:四隻不同顏色的雀鳥從四方飛來,飛到我的腳下,然後全部轉變成白色。這是第四個大預兆的夢境。
“比丘們,再者,當我還是菩薩,未成為如來.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曾經出現過這個夢境:我在大糞山上落行走都沾染不到糞便。這是第五個大預兆的夢境。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時所出現的第一個大預兆夢境,是預兆我得到最高的覺悟,成為一位如來.阿羅漢.等正覺。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時所出現的第二個大預兆夢境,是預兆我得到最高的覺悟,成為一位如來.阿羅漢.等正覺,然後為天和人善說法義。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時所出現的第三個大預兆夢境,是預兆我得到最高的覺悟,有很多白衣在家人終身皈依如來。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時所出現的第四個大預兆夢境,是預兆我得到最高的覺悟,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四種姓的人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然後親身證悟無上的解脫。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時所出現的第五個大預兆夢境,是預兆我得到最高的覺悟,如來在得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時不會受束縛、受迷醉、抓著不放;如來看見當中的過患,有出離的智慧地受用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未成為如來.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曾經出現過這五個大預兆的夢境。”
一九七.下雨
“比丘們,有五種下雨的阻礙,人們是不知道它們的外相,眼睛是看不見它們的外相的。是哪五種阻礙呢?
“比丘們,天空上的火界洶湧澎湃時,生起的雨雲便會散去。這是第一種下雨的阻礙,人們是不知道它的外相,眼睛是看不見它的外相的。
“比丘們,再者,天空上的風界洶湧澎湃時,生起的雨雲便會散去。這是第二種下雨的阻礙,人們是不知道它的外相,眼睛是看不見它的外相的。
“比丘們,再者,羅睺阿修羅王用手取去空中的水,然後倒到大海中去。這是第三種下雨的阻礙,人們是不知道它的外相,眼睛是看不見它的外相的。
“比丘們,再者,掌管下雨和雨雲的天神放逸。這是第四種下雨的阻礙,人們是不知道它的外相,眼睛是看不見它的外相的。
“比丘們,再者,人們不如法而行。這是第五種下雨的阻礙,人們是不知道它的外相,眼睛是看不見它的外相的。
“比丘們,有這五種下雨的阻礙,人們是不知道它們的外相,眼睛是看不見它們的外相的。”
一九八.說話
“比丘們,具有五種要素的說話是善說而非惡說,受智者讚揚而不受智者譴責。是哪五種要素呢?
“在適當的時間說話,說真實的說話,說柔和的說話,說有意義的說話,以慈心來說話。
“比丘們,具有這五種要素的說話是善說而非惡說,受智者讚揚而不受智者譴責。”
一九九.族人
“比丘們,具戒的出家人前往族人那裏,有五處地方為那裏的人帶來很多福德。是哪五處地方呢?
“比丘們,當具戒的出家人前往族人那裏時,人們在看見他後,內心生起淨信。比丘們,這時族人便進入了帶來天界的途徑。
“比丘們,當具戒的出家人前往族人那裏時,人們起立、對他作禮、請他就坐。比丘們,這時族人便進入了帶來高種族的途徑。
“比丘們,當具戒的出家人前往族人那裏時,人們清除嫉妒的污垢。比丘們,這時族人便進入了帶來有能力的途徑。
“比丘們,當具戒的出家人前往族人那裏時,人們根據自己的能力與勞力來施予。比丘們,這時族人便進入了帶來富有的途徑。
“比丘們,當具戒的出家人前往族人那裏時,人們發問問題、聆聽法義。比丘們,這時族人便進入了帶來大智慧的途徑。
“比丘們,具戒的出家人前往族人那裏,有這五處地方為那裏的人帶來很多福德。”
二零零.出離
“比丘們,有五出離界。什麼是五出離界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當對貪欲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當對出離作意的時候,內心便欣然、平靜、安穩、解脫,於是他立心解除貪欲的結縛,善行踐、善修習、善增長、善解脫,從以貪欲為緣所生的各種漏、各種苦惱、各種熱惱之中解脫出來,不再有這些苦惱、熱惱的感受。這稱為貪欲的出離。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瞋恚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當對不瞋恚作意的時候……這稱為瞋恚的出離。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惱害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當對不惱害作意的時候……這稱為惱害的出離。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色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當對無色作意的時候……這稱為色的出離。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自身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當對自身息滅作意的時候,內心便欣然、平靜、安穩、解脫,於是他立心解除自身的結縛,善行踐、善修習、善增長、善解脫,從以自身為緣所生的各種漏、各種苦惱、各種熱惱之中解脫出來,不再有這些苦惱、熱惱的感受。這稱為自身的出離。
“他這樣修習,對貪欲的愛喜性向不會潛藏於心,對瞋恚的愛喜性向不會潛藏於心,對惱害的愛喜性向不會潛藏於心,對色的愛喜性向不會潛藏於心,對自身的愛喜性向不會潛藏於心。比丘們,一位沒有對貪欲、瞋恚、惱害、色、自身的愛喜性向潛藏於心的比丘,可稱為一位息滅性向、截斷渴愛、解除結縛、徹底看破我慢、將苦終結的比丘。
“比丘們,有這五出離界。”
第二十婆羅門品完
二零一.金毗羅
有一次,世尊住在金毗羅城的竹園。
這時候,金毗羅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呢?”
“金毗羅,當如來入滅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敬順導師,不敬順法義,不敬順僧團,不敬順修學,他們之間互相不敬順,金毗羅,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呢?”
“金毗羅,當如來入滅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敬順導師,敬順法義,敬順僧團,敬順修學,他們之間互相敬順,金毗羅,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
二零二.聆聽法義
“比丘們,聆聽法義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還沒有聽到的能夠聽到,已經聽到的會更加清晰,令疑惑清除,令見解正直,令心有淨信。
“比丘們,聆聽法義有這五種利益。”
二零三.良駒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五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這五種質素是什麼呢?
“正直、敏捷、平靜、安忍、柔和。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這五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具有五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這五種質素是什麼呢?
“正直、敏捷、平靜、安忍、柔和。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五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二零四.力
“比丘們,有五力。什麼是五力呢?
“信力、慚力、愧力、精進力、慧力。
“比丘們,這就是五力了。”
二零五.障礙
“比丘們,有五種內心的障礙。什麼是五種內心的障礙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對導師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一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法義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二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僧團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三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修學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四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同修發怒、不滿、衝撞、製造障礙,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五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有這五種內心的障礙。”
二零六.束縛
“比丘們,有五種內心的束縛。什麼是五種內心的束縛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對欲樂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一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身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二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色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三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盡情吃得肚脹之後,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四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以膜拜天神的方式來修習梵行,祈望通過這些修習使自己將來生天,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五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有這五種內心的束縛。”
二零七.粥
“比丘們,粥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止餓、解渴、順氣、潤喉、清腸胃。
“比丘們,粥有這五種利益。”
二零八.刷牙
“比丘們,不刷牙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影響眼睛,口有惡味,味蕾不乾淨,口中食物有很多膽汁與痰,影響胃口。
“比丘們,不刷牙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刷牙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不會影響眼睛,口沒有惡味,味蕾乾淨,口中食物不會有很多膽汁與痰,不會影響胃口。
“比丘們,刷牙有這五種利益。”
二零九.唱歌
“比丘們,以唱歌的形式來講說法義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自己對歌聲有貪染。他人對歌聲有貪染。居士會呵斥:‘我們唱歌,沙門釋子竟然也同樣唱歌!’ 心念追求歌聲旋律時,禪定會被打斷。後學會跟隨他的見解而行。
“比丘們,以唱歌的形式來講說法義有這五種過患。”
二一零.失念
“比丘們,失念、沒有覺知地入睡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睡時不安寧,醒時不安寧,會做惡夢,不受天神保護,會有夢遺。
“比丘們,失念、沒有覺知地入睡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保持念和覺知地入睡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睡時安寧,醒時安寧,不做惡夢,受天神保護,不會有夢遺。
“比丘們,保持念和覺知地入睡有這五種利益。”
第二十一金毗羅品完
二一一.責罵
“比丘們,一個比丘責罵、斥罵、責難聖者同修,會帶來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或是犯斷頭罪而毀了正途;或是有犯戒的污染;或會導致重病;在臨終時內心會昏亂;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一個比丘責罵、斥罵、責難聖者同修,會帶來這五種過患。”
二一二.爭論
“比丘們,一個比丘在僧團中經常跟人爭論、爭吵、爭執,製造爭議、製造爭端,會帶來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還沒有達到的不能達到;已經達到的會退失;會帶來壞名聲;在臨終時內心會昏亂;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一個比丘在僧團中經常跟人爭論、爭吵、爭執,製造爭議、製造爭端,會帶來這五種過患。”
二一三.戒
“比丘們,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因為放逸,會失去大量財富。這是他的第一種過患。
“比丘們,再者,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會帶來壞名聲。這是他的第二種過患。
“比丘們,再者,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無論去到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任何大眾之中,都會沒有自信、感到不安。這是他的第三種過患。
“比丘們,再者,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在臨終時內心會昏亂。這是他的第四種過患。
“比丘們,再者,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這是他的第五種過患。
“比丘們,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具戒、持戒的人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具戒、持戒的人因為不放逸,會得到大量財富。這是他的第一種利益。
“比丘們,再者,具戒、持戒的人會帶來好名聲。這是他的第二種利益。
“比丘們,再者,具戒、持戒的人無論去到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任何大眾之中,都會有自信、感到心安。這是他的第三種利益。
“比丘們,再者,具戒、持戒的人在臨終時內心不會昏亂。這是他的第四種利益。
“比丘們,再者,具戒、持戒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這是他的第五種利益。
“比丘們,具戒、持戒的人有這五種利益。”
二一四.說話
“比丘們,說話多的人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會妄語;會兩舌;會惡口;會綺語;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說話多的人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說話有修養的人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不會妄語;不會兩舌;不會惡口;不會綺語;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比丘們,說話有修養的人有這五種利益。”
二一五.不安忍之一
“比丘們,不安忍的人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很多人對他不鍾愛、不歡喜;會有很多怨對;會有很多過失;在臨終時內心會昏亂;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不安忍的人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安忍的人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很多人對他鍾愛、歡喜;不會有很多怨對;不會有很多過失;在臨終時內心不會昏亂;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比丘們,安忍的人有這五種利益。”
二一六.不安忍之二
“比丘們,不安忍的人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很多人對他不鍾愛、不歡喜;會變得兇惡;會有後悔;在臨終時內心會昏亂;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不安忍的人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安忍的人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很多人對他鍾愛、歡喜;會變得不兇惡;不會有後悔;在臨終時內心不會昏亂;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比丘們,安忍的人有這五種利益。”
二一七.沒有淨信之一
“比丘們,沒有淨信的人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自己會譴責自己;智者知道後會譴責自己;會帶來壞名聲;在臨終時內心會昏亂;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沒有淨信的人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有淨信的人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自己不會譴責自己;智者知道後會稱讚自己;會帶來好名聲;在臨終時內心不會昏亂;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比丘們,有淨信的人有這五種利益。”
二一八.沒有淨信之二
“比丘們,沒有淨信的人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令沒有淨信的人不生淨信,令有淨信的人心異,導師的教導不依循,後學會跟隨他的見解而行,內心不清淨。
“比丘們,沒有淨信的人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有淨信的人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令沒有淨信的人心生淨信,令有淨信的人淨信更加增長,導師的教導能依循,後學會跟隨他的見解而行,內心清淨。
“比丘們,有淨信的人有這五種利益。”
二一九.生火
“比丘們,生火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影響眼睛,令外觀不好,令沒有氣力,能助長人們群聚,能轉動人們談論各種俗世間的說話。
“比丘們,生火有這五種過患。”
二二零.摩偷羅
“比丘們,摩偷羅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地面不平,很多塵埃,狗很兇惡,夜叉惡毒,不易化食。
“比丘們,摩偷羅有這五種過患。”
第二十二責罵品完
二二一.長途遊行之一
“比丘們,漫無目的的長途遊行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還沒有聽到的不能聽到,已經聽到的不會更加清晰,不能從聽到的生起自信,會帶來重病,沒有朋友。
“比丘們,漫無目的的長途遊行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適度的遊行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還沒有聽到的能夠聽到,已經聽到的會更加清晰,能從聽到的生起自信,不會帶來重病,有朋友。
“比丘們,適度的遊行有這五種利益。”
二二二.長途遊行之二
“比丘們,漫無目的的長途遊行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還沒有達到的不能達到,已經達到的會退失,不能從達到的生起自信,會帶來重病,沒有朋友。
“比丘們,漫無目的的長途遊行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適度的遊行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還沒有達到的能夠達到,已經達到的不會退失,能從達到的生起自信,不會帶來重病,有朋友。
“比丘們,適度的遊行有這五種利益。”
二二三.居住過長之一
“比丘們,在一處地方居住過長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會有很多個人物品,積聚很多個人物品;會有很多個人藥物,積聚很多個人藥物;會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容易完善處理;會對在家人生起依附,會對在家人與出家人生起染著;離開住處的時候依依不捨。
“比丘們,在一處地方居住過長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在一處地方居住適度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不會有很多個人物品,不會積聚很多個人物品;不會有很多個人藥物,不會積聚很多個人藥物;不會有很多事情要做,容易完善處理;不會對在家人生起依附,不會對在家人與出家人生起染著;離開住處的時候不會依依不捨。
“比丘們,在一處地方居住適度有這五種利益。”
二二四.居住過長之二
“比丘們,在一處地方居住過長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會帶來住處的嫉妒,會帶來種族的嫉妒,會帶來得著的嫉妒,會帶來稱讚的嫉妒,會帶來法的嫉妒。
“比丘們,在一處地方居住過長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在一處地方居住適度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不會帶來住處的嫉妒,不會帶來種族的嫉妒,不會帶來得著的嫉妒,不會帶來稱讚的嫉妒,不會帶來法的嫉妒。
“比丘們,在一處地方居住適度有這五種利益。”
二二五.族人之一
“比丘們,前往族人那裏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會犯 ‘不通知其他比丘而前往’ 的戒,會犯 ‘跟女士在隱蔽地方而坐’ 的戒,會犯 ‘跟女士坐在有遮掩的座位’ 的戒,會犯 ‘對女士說法超過五六句’ 的戒,會生起很多貪欲的思維。
“比丘們,前往族人那裏有這五種過患。”
二二六.族人之二
“比丘們,一個比丘過多跟族人交往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會時常見到女士。在相見時便會有接觸。在接觸時便會親切。在親切時便不能自控。在內心受到煎迫時或會對梵行沒有喜悅;或會有犯戒的污染;或會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比丘們,一個比丘過多跟族人交往有這五種過患。”
二二七.財富
“比丘們,財富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會遭火災而散失,會遭水災而散失,會遭國王而散失,會遭盜賊而散失,會遭自己不喜愛的繼承人而散失。
“比丘們,財富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財富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可用財富妥善照顧自己,為自己帶來快樂;可用財富妥善照顧父母,為父母帶來快樂;可用財富妥善照顧妻兒、僕人、工人、下人,為妻兒、僕人、工人、下人帶來快樂;可用財富妥善照顧親友,為親友帶來快樂;可用財富供養沙門婆羅門,以帶來生天的樂報。
“比丘們,財富有這五種利益。”
二二八.午餐
“比丘們,族人過了日中準備午餐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若用這飯餐來供養賓客,會成為不適時的供養;若用這飯餐來供養天神,會成為不適時的供養;若用這飯餐來供養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的沙門婆羅門,會成為不適時的供養;僕人、工人、下人因為吃飯遲,工作時感到辛苦;在不適當的時間吃飯餐,不能帶來充足的體力。
“比丘們,族人過了日中準備午餐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族人在適當時間準備午餐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若用這飯餐來供養賓客,會成為適時的供養;若用這飯餐來供養天神,會成為適時的供養;若用這飯餐來供養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的沙門婆羅門,會成為適時的供養;僕人、工人、下人因為吃飯適時,工作時不會感到辛苦;在適當的時間吃飯餐,能帶來充足的體力。
“比丘們,族人在適當時間準備午餐有這五種利益。”
二二九.蛇之一
“比丘們,黑蛇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不淨、有惡味、可怕、危險、會不顧誼情。
“比丘們,黑蛇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同樣地,女士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不淨、有惡味、可怕、危險、會不顧誼情。
“比丘們,女士有這五種過患。”
二三零.蛇之二
“比丘們,黑蛇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易怒、有敵意、有毒、舌頭分叉、會不顧誼情。
“比丘們,黑蛇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同樣地,女士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易怒、有敵意、有毒、舌頭分叉、會不顧誼情。
“比丘們,女士有毒是指:很多女士都有猛烈的貪欲。
“比丘們,女士舌頭分叉是指:很多女士都會兩舌。
“比丘們,女士會不顧誼情是指:很多女士都會越戒而行。
“比丘們,女士有這五種過患。”
第二十三長途遊行品完
二三一.常住
“比丘們,常住比丘不應具有五法。是哪五法呢?
“衣著不整齊,處理事務不盡責;不多聞法義,聽聞後也不受持於心;不入靜處,不喜歡靜處;不是善語者,不是善教說者;劣慧、遲鈍、昏昧。
“比丘們,常住比丘不應具有這五法。
“比丘們,常住比丘應具有五法。是哪五法呢?
“衣著整齊,處理事務盡責;多聞法義,聽聞後受持於心;常入靜處,喜歡靜處;是善語者,是善教說者;具有智慧、不遲鈍、不昏昧。
“比丘們,常住比丘應具有這五法。”
二三二.愛戴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常住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是哪五法呢?
“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是善語者、善教說者,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
“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
“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常住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
二三三.帶來光芒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常住比丘,能為住處帶來光芒。是哪五法呢?
“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是善語者、善教說者,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
“有能力為前來的人說法;有能力對人開示,對人教導,使人景仰,使人歡喜。
“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常住比丘,能為住處帶來光芒。”
二三四.幫助很大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常住比丘,能對住處幫助很大。是哪五法呢?
“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能修整住處的毀壞與破爛。
“當住處有很多比丘從各處地方到來,成為一個人數眾多的僧團時,他會前往在家人那裏,然後告訴他們:‘賢友們,住處有很多比丘從各處地方到來,成為一個人數眾多的僧團,你們作福吧,現在是作福的時候了!’
“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常住比丘,能對住處幫助很大。”
二三五.悲憫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常住比丘,能悲憫在家人。是哪五法呢?
“教在家人著手修習增上戒。
“令在家人見法。
“會前往在家的病人那裏,然後提醒他們生起最有價值及最高的念,保持最有價值及最高的念。
“當住處有很多比丘從各處地方到來,成為一個人數眾多的僧團時,他會前往在家人那裏,然後告訴他們:‘賢友們,住處有很多比丘從各處地方到來,成為一個人數眾多的僧團,你們作福吧,現在是作福的時候了!’
“無論在家人布施粗劣或細妙的食物,他都會受用,會珍惜信眾的布施。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常住比丘,能悲憫在家人。”
二三六.恰如其分之一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五法呢?
“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值得譴責的人作出稱讚;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值得稱讚的人作出譴責;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不應生信之處心生淨信;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應要生信之處不生淨信;不珍惜信眾的布施。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五法呢?
“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值得譴責的人作出譴責;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值得稱讚的人作出稱讚;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不應生信之處不生淨信;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應要生信之處心生淨信;珍惜信眾的布施。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二三七.恰如其分之二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五法呢?
“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值得譴責的人作出稱讚;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值得稱讚的人作出譴責;對住處有嫉妒和貪婪;對種族有嫉妒和貪婪;不珍惜信眾的布施。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五法呢?
“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值得譴責的人作出譴責;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值得稱讚的人作出稱讚;對住處沒有嫉妒和貪婪;對種族沒有嫉妒和貪婪;珍惜信眾的布施。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二三八.恰如其分之三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五法呢?
“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值得譴責的人作出稱讚;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值得稱讚的人作出譴責;對住處嫉妒;對種族嫉妒;對得著嫉妒。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五法呢?
“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值得譴責的人作出譴責;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值得稱讚的人作出稱讚;對住處沒有嫉妒;對種族沒有嫉妒;對得著沒有嫉妒。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二三九.恰如其分之四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五法呢?
“對住處嫉妒、對種族嫉妒、對得著嫉妒、對稱讚嫉妒、不珍惜信眾的布施。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五法呢?
“對住處沒有嫉妒、對種族沒有嫉妒、對得著沒有嫉妒、對稱讚沒有嫉妒、珍惜信眾的布施。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二四零.恰如其分之五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五法呢?
“對住處嫉妒、對種族嫉妒、對得著嫉妒、對稱讚嫉妒、對法嫉妒。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五法呢?
“對住處沒有嫉妒、對種族沒有嫉妒、對得著沒有嫉妒、對稱讚沒有嫉妒、對法沒有嫉妒。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常住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第二十四常住品完
二四一.惡行
“比丘們,做惡行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自己會譴責自己;智者知道後會譴責自己;會帶來壞名聲;在臨終時內心會昏亂;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做惡行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做善行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自己不會譴責自己;智者知道後會稱讚自己;會帶來好名聲;在臨終時內心不會昏亂;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比丘們,做善行有這五種利益。”
二四二.身惡行
……做身惡行……做身善行……(除了 “惡行” 改作 “身惡行” 及 “善行” 改作 “身善行” 之外,其餘部份跟二四一經相同。下同)……
二四三.口惡行
……做口惡行……做口善行……
二四四.意惡行
……做意惡行……做意善行……
二四五.惡行
“比丘們,做惡行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自己會譴責自己,智者知道後會譴責自己,會帶來壞名聲,離開正法,確立非法。
“比丘們,做惡行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做善行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自己不會譴責自己,智者知道後會稱讚自己,會帶來好名聲,離開非法,確立正法。
“比丘們,做善行有這五種利益。”
二四六.身惡行
……做身惡行……做身善行……(除了 “惡行” 改作 “身惡行” 及 “善行” 改作 “身善行” 之外,其餘部份跟二四五經相同。下同)……
二四七.口惡行
……做口惡行……做口善行……
二四八.意惡行
……做意惡行……做意善行……
二四九.荒塚
“比丘們,荒塚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不淨,有惡味,危險,是兇惡非人的住處,有很多人在那裏哭號。
“比丘們,荒塚有這五種過患。
“比丘們,同樣地,如荒塚喻的人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一些人具有不淨的身、口、意行。比丘們,我說,這就是他們的不淨,就正如荒塚中的不淨那樣。
“比丘們,由於他們具有不淨的身、口、意行,所以會帶來壞名聲。比丘們,我說,這就是他們的惡味,就正如荒塚有惡味那樣。
“比丘們,由於他們具有不淨的身、口、意行,所以好戒行的同修會遠離他們、迴避他們。比丘們,我說,這就是他們的危險,就正如荒塚中的危險那樣。
“比丘們,由於他們具有不淨的身、口、意行,所以同樣子的人會跟他們一起共住。比丘們,我說,他們就是兇惡非人的住處,就正如荒塚是兇惡非人的住處那樣。
“比丘們,由於他們具有不淨的身、口、意行,所以戒行好的同修看見後會抱怨:‘要跟這樣子的人一起共住,我們真的是痛苦!’ 比丘們,我說,他們使人哭號,就正如荒塚有很多人在那裏哭號那樣。
“比丘們,如荒塚喻的人有這五種過患。”
二五零.個別比丘
“比丘們,生淨信的人只對個別比丘生淨信有五種過患。是哪五種呢?
“比丘們,當生淨信的人只對個別比丘生淨信時,若那個比丘犯戒,因所犯而被僧團限制活動,生淨信的人心想:‘我愛戴的比丘被僧團限制活動。’ 於是對僧團其他的比丘反感,當對僧團其他的比丘反感時便不會習近那些比丘,當不習近那些比丘時便會不聞正法,當不聞正法時便會從正法之中衰退。這是生淨信的人只對個別比丘生淨信的第一種過患。
“比丘們,再者,當生淨信的人只對個別比丘生淨信時,若那個比丘犯戒,因所犯而被僧團安排坐最後座,生淨信的人心想:‘我愛戴的比丘被僧團安排坐最後座。’ 於是對僧團其他的比丘反感,當對僧團其他的比丘反感時便不會習近那些比丘,當不習近那些比丘時便會不聞正法,當不聞正法時便會從正法之中衰退。這是生淨信的人只對個別比丘生淨信的第二種過患。
“比丘們,再者,當生淨信的人只對個別比丘生淨信時,若那個比丘去了其他地方,生淨信的人心想:‘我愛戴的比丘去了其他地方。’ 他不會習近其他比丘,當不習近其他比丘時便會不聞正法,當不聞正法時便會從正法之中衰退。這是生淨信的人只對個別比丘生淨信的第三種過患。
“比丘們,再者,當生淨信的人只對個別比丘生淨信時,若那個比丘還俗,生淨信的人心想:‘我愛戴的比丘還俗了。’ 他不會習近其他比丘,當不習近其他比丘時便會不聞正法,當不聞正法時便會從正法之中衰退。這是生淨信的人只對個別比丘生淨信的第四種過患。
“比丘們,再者,當生淨信的人只對個別比丘生淨信時,若那個比丘命終,生淨信的人心想:‘我愛戴的比丘命終了。’ 他不會習近其他比丘,當不習近其他比丘時便會不聞正法,當不聞正法時便會從正法之中衰退。這是生淨信的人只對個別比丘生淨信的第五種過患。
“比丘們,生淨信的人只對個別比丘生淨信有這五種過患。”
第二十五惡行品完
二五一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可授人具足戒。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無學的戒蘊,具有無學的定蘊,具有無學的慧蘊,具有無學的解脫蘊,具有無學的解脫知見蘊。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可授人具足戒。”
二五二
……可做依止師……(除了 “可授人具足戒” 改作 “可做依止師” 之外,其餘部份跟二五一經相同。下同)……
二五三
……可接受侍者沙彌……
二五四
“比丘們,有五種嫉妒。是哪五種呢?
“住處的嫉妒、種族的嫉妒、得著的嫉妒、稱讚的嫉妒、法的嫉妒。
“比丘們,有這五種嫉妒。
“比丘們,在這五種嫉妒之中,最低劣的就是法的嫉妒了。”
二五五
“比丘們,生活在梵行之中,就是為了捨棄、斷除五種嫉妒。是哪五種呢?
“生活在梵行之中,就是為了捨棄、斷除住處的嫉妒;生活在梵行之中,就是為了捨棄、斷除種族的嫉妒;生活在梵行之中,就是為了捨棄、斷除得著的嫉妒;生活在梵行之中,就是為了捨棄、斷除稱讚的嫉妒;生活在梵行之中,就是為了捨棄、斷除法的嫉妒。
“比丘們,生活在梵行之中,就是為了捨棄、斷除這五種嫉妒。”
二五六
“比丘們,不捨棄五法,便沒有能力進入初禪。是哪五法呢?
“住處的嫉妒、種族的嫉妒、得著的嫉妒、稱讚的嫉妒、法的嫉妒。
“比丘們,不捨棄這五法,便沒有能力進入初禪。
“比丘們,捨棄五法,便有能力進入初禪。是哪五法呢?
“住處的嫉妒、種族的嫉妒、得著的嫉妒、稱讚的嫉妒、法的嫉妒。
“比丘們,捨棄這五法,便有能力進入初禪。”
二五七
……二禪……(除了 “初禪” 改作 “二禪” 之外,其餘部份跟二五六經相同。下同)……
二五八
……三禪……
二五九
……四禪……
二六零
……證悟須陀洹果……
二六一
……證悟斯陀含果……
二六二
……證悟阿那含果……
二六三
……證悟阿羅漢果……
二六四
“比丘們,不捨棄五法,便沒有能力進入初禪。是哪五法呢?
“住處的嫉妒、種族的嫉妒、得著的嫉妒、稱讚的嫉妒、不知恩圖報。
“比丘們,不捨棄這五法,便沒有能力進入初禪。
“比丘們,捨棄五法,便有能力進入初禪。是哪五法呢?
“住處的嫉妒、種族的嫉妒、得著的嫉妒、稱讚的嫉妒、不知恩圖報。
“比丘們,捨棄這五法,便有能力進入初禪。”
二六五
……二禪……(除了 “初禪” 改作 “二禪” 之外,其餘部份跟二六四經相同。下同)……
二六六
……三禪……
二六七
……四禪……
二六八
……證悟須陀洹果……
二六九
……證悟斯陀含果……
二七零
……證悟阿那含果……
二七一
……證悟阿羅漢果……
二七二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不應選他做飯餐分發人。是哪五法呢?
“行踐貪欲歧途,行踐瞋恚歧途,行踐愚癡歧途,行踐恐懼歧途,不知誰已分發誰未分發。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不應選他做飯餐分發人。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可選他做飯餐分發人。是哪五法呢?
“不行踐貪欲歧途,不行踐瞋恚歧途,不行踐愚癡歧途,不行踐恐懼歧途,知道誰已分發誰未分發。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可選他做飯餐分發人。”
二七三
……具有五法的比丘即使被選了做飯餐分發人,都不應指派他擔任這份工作……具有五法的比丘若被選了做飯餐分發人,可指派他擔任這份工作……(除了 “不應選他做飯餐分發人” 改作 “即使被選了做飯餐分發人,都不應指派他擔任這份工作” 及 “可選他做飯餐分發人” 改作 “若被選了做飯餐分發人,可指派他擔任這份工作” 之外,其餘部份跟二七二經相同。下同)……
二七四
……具有五法的飯餐分發人,可知是一個愚人……具有五法的飯餐分發人,可知是一個智者……
二七五
……具有五法的飯餐分發人,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具有五法的飯餐分發人,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
二七六
……具有五法的飯餐分發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具有五法的飯餐分發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二七七至二八一
……房舍分發人……(五篇經文的內容除了 “飯餐分發人” 改作 “房舍分發人” 之外,其餘部份跟二七二至二七六經一致。下同)……
二八二至二八六
……貨倉管理人……
二八七至二九一
……衣服收集人……
二九二至二九六
……衣服分配人……
二九七至三零一
……粥分配人……
三零二至三零六
……生果分配人……
三零七至三一一
……硬食物分配人……
三一二至三一六
……瑣碎物管理人……
三一七至三二一
……斗篷管理人……
三二二至三二六
……缽管理人……
三二七至三三一
……寺院工作的分派人……
三三二至三三六
……沙彌的分派人……
三三七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五法呢?
“殺生、偷盜、非梵行、妄語、飲酒。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五法呢?
“不殺生、不偷盜、不作非梵行、不妄語、不飲酒。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三三八
……比丘尼……(除了 “比丘” 改作 “比丘尼”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三七經相同。下同)……
三三九
……式叉摩尼……
三四零
……沙彌……
三四一
……沙彌尼……
三四二
……優婆塞……
三四三
……優婆夷……
三四四
……邪命外道……
三四五
……尼乾子……
三四六
……剃髮的外道弟子……
三四七
……扎髮外道……
三四八
……遊方者……
三四九
……無繫外道……
三五零
……三叉杖外道……
三五一
……無礙外道……
三五二
……喬答摩外道……
三五三
……生天法外道……
三五四
“比丘們,若要以無比智來認清貪欲,應修習五法。是哪五法呢?
“不淨想、死想、過患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
“比丘們,若要以無比智來認清貪欲,應修習這五法。”
三五五
“比丘們,若要以無比智來認清貪欲,應修習五法。是哪五法呢?
“無常想、無我想、死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
“比丘們,若要以無比智來認清貪欲,應修習這五法。”
三五六
“比丘們,若要以無比智來認清貪欲,應修習五法。是哪五法呢?
“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捨棄想、無欲想。
“比丘們,若要以無比智來認清貪欲,應修習這五法。”
三五七
“比丘們,若要以無比智來認清貪欲,應修習五法。是哪五法呢?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比丘們,若要以無比智來認清貪欲,應修習這五法。”
三五八
“比丘們,若要以無比智來認清貪欲,應修習五法。是哪五法呢?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比丘們,若要以無比智來認清貪欲,應修習這五法。”
三五九至三六三
……遍知貪欲……(五篇經文的內容除了 “以無比智來認清貪欲” 改作 “遍知貪欲”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五四至三五八經一致。下同)……
三六四至三六八
……徹底盡除貪欲……
三六九至三七三
……捨棄貪欲……
三七四至三七八
……清除貪欲……
三七九至三八三
……破除貪欲……
三八四至三八八
……對貪欲無欲……
三八九至三九三
……息滅貪欲……
三九四至三九八
……離棄貪欲……
三九九至四零三
……放捨貪欲……
四零四至四五三
……瞋恚……(五十篇經文的內容除了 “貪欲” 改作 “瞋恚”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五四至四零三經一致。下同)……
四五四至五零三
……愚癡……
五零四至五五三
……忿怒……
五五四至六零三
……敵意……
六零四至六五三
……怨恨……
六五四至七零三
……仇恨……
七零四至七五三
……嫉妒……
七五四至八零三
……吝嗇……
八零四至八五三
……虛偽……
八五四至九零三
……奸詐……
九零四至九五三
……固執……
九五四至一零零三
……執拗……
一零零四至一零五三
……我慢……
一零五四至一一零三
……自大……
一一零四至一一五三
……散漫……
一一五四至一二零三
……放逸……
第二十六具足戒品4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