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式球譯
增支部.第八集
一.慈心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修習慈心解脫1──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可得到八種利益。是哪八種呢?
“睡時安寧;醒時安寧;不做惡夢;受人愛敬;受非人愛敬;受天神保護;不會遭遇火燒、毒害和刀傷;若未能達至最高的解脫,死後也能投生於梵天。
“比丘們,修習慈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可得到這八種利益。
“修習慈無量,
及能保持念;
結縛會減薄,
能見依滅盡。
無一眾生欲加害,
唯帶慈心與善意;
聖者悲憫諸眾生,
能積大量之福德。
輪王取得國土後,
到處祭祀作布施,
馬祭人祭各種祭,
此大布施之福德,
比起慈心之修習,
不及十六分之一;
如眾星光比明月,
不及十六分之一。
不殺不傷害,
不欺不霸凌,
慈憫一切眾,
怨恨無由生。”
二.智慧
“比丘們,有八種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原因和條件。是哪八種1呢?“比丘們,一位比丘依止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來生活,保持一份深厚的慚愧心、敬愛心和尊敬心。這是第一種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原因和條件。
“比丘們,他依止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來生活,保持一份深厚的慚愧心、敬愛心和尊敬心,時常前往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那裏問問題、問義理,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為他揭開遮蔽,使他清晰明白,令他清除疑惑。這是第二種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原因和條件。
“比丘們,他聽法之後,在身遠離、心遠離兩種遠離之中修行取證。這是第三種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原因和條件。
“比丘們,他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這是第四種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原因和條件。
“比丘們,他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這是第五種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原因和條件。
“比丘們,他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這是第六種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原因和條件。
“比丘們,他在僧團中時不會說各種是非,不會說俗世間的說話;他知道什麼是應親自說法的時候,應請他人說法的時候,應保持聖者沉默的時候。這是第七種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原因和條件。
“比丘們,他持續觀察五取蘊的生與滅:這是色,這是色的集起,這是色的滅除;這是受,這是受的集起,這是受的滅除;這是想,這是想的集起,這是想的滅除;這是行,這是行的集起,這是行的滅除;這是識,這是識的集起,這是識的滅除。這是第八種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原因和條件。
“這位比丘會受同修敬重,同修說:‘這位尊者依止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來生活,保持一份深厚的慚愧心、敬愛心和尊敬心。他肯定是知所應知、見所應見的!’這也是一種能帶來鍾愛、敬重、尊重、和諧、團結的法。
“同修說:‘這位尊者依止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來生活,保持一份深厚的慚愧心、敬愛心和尊敬心,時常前往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那裏問問題、問義理,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為他揭開遮蔽,使他清晰明白,令他清除疑惑。他肯定是知所應知、見所應見的!’這也是一種能帶來鍾愛、敬重、尊重、和諧、團結的法。
“同修說:‘這位尊者聽法之後,在身遠離、心遠離兩種遠離之中修行取證。他肯定是知所應知、見所應見的!’這也是一種能帶來鍾愛、敬重、尊重、和諧、團結的法。
“同修說:‘這位尊者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他肯定是知所應知、見所應見的!’這也是一種能帶來鍾愛、敬重、尊重、和諧、團結的法。
“同修說:‘這位尊者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他肯定是知所應知、見所應見的!’這也是一種能帶來鍾愛、敬重、尊重、和諧、團結的法。
“同修說:‘這位尊者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他肯定是知所應知、見所應見的!’這也是一種能帶來鍾愛、敬重、尊重、和諧、團結的法。
“同修說:‘這位尊者在僧團中時不會說各種是非,不會說俗世間的說話;他知道什麼是應親自說法的時候,應請他人說法的時候,應保持聖者沉默的時候。他肯定是知所應知、見所應見的!’這也是一種能帶來鍾愛、敬重、尊重、和諧、團結的法。
“同修說:‘這位尊者持續觀察五取蘊的生與滅:這是色,這是色的集起,這是色的滅除;這是受,這是受的集起,這是受的滅除;這是想,這是想的集起,這是想的滅除;這是行,這是行的集起,這是行的滅除;這是識,這是識的集起,這是識的滅除。他肯定是知所應知、見所應見的!’這也是一種能帶來鍾愛、敬重、尊重、和諧、團結的法。
“比丘們,有這八種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原因和條件。”
三.愛戴之一
“比丘們,具有八法的比丘,不受同修愛戴與尊敬。是哪八法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稱讚不受愛戴的、批評應受愛戴的、貪著得著、貪著供養、沒有慚、沒有愧、惡欲、邪見。
“比丘們,具有這八法的比丘,不受同修愛戴與尊敬。
“比丘們,具有八法的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是哪八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不稱讚不受愛戴的、不批評應受愛戴的、不貪著得著、不貪著供養、有慚、有愧、少欲、正見。
“比丘們,具有這八法的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
四.愛戴之二
“比丘們,具有八法的比丘,不受同修愛戴與尊敬。是哪八法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貪著得著、貪著供養、貪著名聲、不知時、不知量、行為不淨、多說話、斥罵同修。
“比丘們,具有這八法的比丘,不受同修愛戴與尊敬。
“比丘們,具有八法的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是哪八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不貪著得著、不貪著供養、不貪著名聲、知時、知量、行為清淨、少說話、不斥罵同修。
“比丘們,具有這八法的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
五.世間之一
“比丘們,有八種世間法轉動世人,世人受八種世間法所轉動。是哪八種呢?
“得、失、譽、毀、稱、譏、樂、苦。
“比丘們,有這八種世間法轉動世人,世人受這八種世間法所轉動。
“人生得失與譽毀,
還有稱譏與樂苦,
此等皆是無常法,
不會恆久會變壞。
有念智者知此後,
捨心看待變壞法;
心於順境不迷亂,
在於逆境無憎厭。
喜厭之心皆消散,
完全清除不復再;
正知離垢無憂道,
不受後有到彼岸。”
六.世間之二
“比丘們,有八種世間法轉動世人,世人受八種世間法所轉動。是哪八種呢?
“得、失、譽、毀、稱、譏、樂、苦。
“比丘們,有這八種世間法轉動世人,世人受這八種世間法所轉動。
“比丘們,不聽聞法義的凡夫會有得、失、譽、毀、稱、譏、樂、苦,多聞法義的聖弟子也會有得、失、譽、毀、稱、譏、樂、苦。比丘們,不聽聞法義的凡夫和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有什麼分別,有什麼差異,有什麼不同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不聽聞法義的凡夫當有得時,不會這樣反思:‘我有得了,這是無常、苦、變壞法。’他沒有如實知。當有失……當有譽……當有毀……當有稱……當有譏……當有樂……當有苦時,不會這樣反思:‘我有苦了,這是無常、苦、變壞法。’他沒有如實知。他的內心持續受得擺佈、受失擺佈、受譽擺佈、受毀擺佈、受稱擺佈、受譏擺佈、受樂擺佈、受苦擺佈。
“他有得時迷亂,有失時憎厭,有譽時迷亂,有毀時憎厭,有稱時迷亂,有譏時憎厭,有樂時迷亂,有苦時憎厭。他在迷亂與憎厭之中,我說,他不能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多聞法義的聖弟子當有得時,會這樣反思:‘我有得了,這是無常、苦、變壞法。’他有如實知。當有失……當有譽……當有毀……當有稱……當有譏……當有樂……當有苦時,會這樣反思:‘我有苦了,這是無常、苦、變壞法。’他有如實知。他的內心持續不受得擺佈、不受失擺佈、不受譽擺佈、不受毀擺佈、不受稱擺佈、不受譏擺佈、不受樂擺佈、不受苦擺佈。
“他有得時不會迷亂,有失時不會憎厭,有譽時不會迷亂,有毀時不會憎厭,有稱時不會迷亂,有譏時不會憎厭,有樂時不會迷亂,有苦時不會憎厭。他捨棄迷亂與憎厭,我說,他能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惱、哀,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比丘們,不聽聞法義的凡夫和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有這些分別,有這些差異,有這些不同。
“人生得失與譽毀,
還有稱譏與樂苦,
此等皆是無常法,
不會恆久會變壞。
有念智者知此後,
捨心看待變壞法;
心於順境不迷亂,
在於逆境無憎厭。
喜厭之心皆消散,
完全清除不復再;
正知離垢無憂道,
不受後有到彼岸。”
七.提婆達多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這時候,提婆達多離去不久。在那裏,世尊因提婆達多而對比丘說:“比丘們,時常反思自己的錯失是好的;比丘們,時常反思他人的錯失是好的;比丘們,時常反思自己的成就是好的;比丘們,時常反思他人的成就是好的。
“比丘們,提婆達多內心受八種非正法所征服和擺佈,會墮落惡趣、墮落地獄、受苦一劫、不通懺悔。是哪八種非正法呢?
“比丘們,提婆達多內心受得所征服和擺佈,會墮落惡趣、墮落地獄、受苦一劫、不通懺悔。
“……失……
“……譽……
“……毀……
“……恭敬……
“……不敬……
“……惡欲……
“比丘們,提婆達多內心受惡友所征服和擺佈,會墮落惡趣、墮落地獄、受苦一劫、不通懺悔。
“比丘們,提婆達多內心受這八種非正法所征服和擺佈,會墮落惡趣、墮落地獄、受苦一劫、不通懺悔。
“比丘們,有得時能持續征服它是好的,有失時能持續征服它是好的,有譽時能持續征服它是好的,有毀時能持續征服它是好的,有恭敬時能持續征服它是好的,有不敬時能持續征服它是好的,有惡欲時能持續征服它是好的,有惡友時能持續征服它是好的。
“比丘們,基於什麼原因,一位比丘有得時要持續征服它呢?
“比丘們,當有得時不能持續征服它,便會生起漏、激盪、熱惱,能持續征服它,便不會生起這些漏、激盪、熱惱。基於這個原因,一位比丘有得時要持續征服它。
……失……
……譽……
……毀……
……恭敬……
……不敬……
……惡欲……
“比丘們,基於什麼原因,一位比丘有惡友時要持續征服它呢?“比丘們,當有惡友時不能持續征服它,便會生起漏、激盪、熱惱,能持續征服它,便不會生起這些漏、激盪、熱惱。基於這個原因,一位比丘有惡友時要持續征服它。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有得時要持續征服它,有失時要持續征服它,有譽時要持續征服它,有毀時要持續征服它,有恭敬時要持續征服它,有不敬時要持續征服它,有惡欲時要持續征服它,有惡友時要持續征服它。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八.優多羅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優多羅尊者住在摩希沙,僧伽耶山的陀婆寺院。在那裏,他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優多羅尊者:“大德。”
優多羅尊者說:“比丘們,時常反思自己的錯失是好的;比丘們,時常反思他人的錯失是好的;比丘們,時常反思自己的成就是好的;比丘們,時常反思他人的成就是好的。”
這時候,毗沙門王從北方去南方處理一些事務,他聽到優多羅尊者在陀婆寺院說法,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毗沙門王在陀婆寺院隱沒,在三十三天出現。之後他前往帝釋天.因陀羅那裏,然後對他說:“仁者,真好了,你要知道,優多羅尊者在在摩希沙,僧伽耶山的陀婆寺院對比丘這樣說法:‘比丘們,時常反思自己的錯失是好的;比丘們,時常反思他人的錯失是好的;比丘們,時常反思自己的成就是好的;比丘們,時常反思他人的成就是好的。’”
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帝釋天.因陀羅在三十三天隱沒,在陀婆寺院出現。之後他前往優多羅尊者那裏,對他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他說:“大德,聽說你對比丘這樣說法:‘比丘們,時常反思自己的錯失是好的;比丘們,時常反思他人的錯失是好的;比丘們,時常反思自己的成就是好的;比丘們,時常反思他人的成就是好的。’這是真的嗎?”
“因陀羅,是的。”
“大德,這是出於優多羅尊者自己所說還是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說話呢?”
“因陀羅,既然這樣,我將說出一個譬喻,有智慧的人可從譬喻知道這個義理。因陀羅,就正如在村落或市鎮附近有一大堆穀物,一大群人到來拿取,有用擔杆來拿取,有用籮來拿取,有用褲袋來拿取,有用雙掌來拿取,有人前往人群那裏,然後問:‘你們是從哪裏拿取穀物的呢?’因陀羅,人群怎樣說才是一個正確的解說呢?”
“大德,人群正確的解說是:‘我們從那一大堆穀物裏拿取。’”
“因陀羅,同樣地,任何善說都是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說話,我們從中不斷拿取,然後為他人講說。”
“大德,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優多羅尊者能這樣善說:‘任何善說都是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說話,我們從中不斷拿取,然後為他人講說。’
“優多羅大德,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那時候,提婆達多離去不久。在那裏,世尊因提婆達多而對比丘說:‘比丘們,時常反思自己的錯失是好的……(內容跟第七經整篇經文相同)……有惡友時要持續征服它。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優多羅大德,除了在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之外,沒有其他人能確立這段法義。優多羅大德學習這段法義,優多羅大德完滿這段法義,優多羅大德受持這段法義!這段法義有意義,是梵行的基礎!”
九.難陀
“比丘們,若說‘難陀是一個良好的人’,這是一個正確的解說;若說‘難陀是一個有力量的人’,這是一個正確的解說;若說‘難陀是一個莊嚴的人’,這是一個正確的解說;若說‘難陀是一個貪欲重的人’,這是一個正確的解說。
“比丘們,難陀除了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保持覺醒、有念和覺知之外,還有什麼方法能夠行踐圓滿、清淨的梵行呢!
“比丘們,難陀是這樣守護根門的:如果他要望向東方,會全心全意令自己沒有貪著、苦惱、惡不善法漏入內心地望向東方,他對此有覺知……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如果他要望向四角,會全心全意令自己沒有貪著、苦惱、惡不善法漏入內心地望向四角;他對此有覺知。比丘們,難陀是這樣守護根門的。
“比丘們,難陀是這樣飲食知量的:他如理計量真正所需,他受用食物不是為了享樂、滿足自我、得到美麗的身段、得到美麗的外貌,而是為了使身體持續下去、平息身體的苦困,因此有助修習梵行,他受用食物是要驅除舊病和不讓新病生起,這樣他將沒有病痛,能安穩地生活;他對此有覺知。比丘們,難陀是這樣飲食知量的。
“比丘們,難陀是這樣保持覺醒的:他在白天的時候,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在初夜時分,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在中夜時分,右側睡獅子臥,一隻腳比另一隻腳高些,有念和覺知,心裏知道什麼時候要起來,在後夜時分起來後,又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他對此有覺知。比丘們,難陀是這樣保持覺醒的。
“比丘們,難陀是這樣有念和覺知的:他知道受的生起、持續、消失,知道想的生起、持續、消失,知道覺的生起、持續、消失;他對此有覺知。比丘們,難陀是這樣有念和覺知的。
“比丘們,難陀除了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保持覺醒、有念和覺知之外,還有什麼方法能夠行踐圓滿、清淨的梵行呢!”
十.癟穀
有一次,世尊住在瞻波的瞿伽羅蓮池岸邊。
這時候,一些比丘檢舉一個犯戒的比丘,當犯戒的比丘被其他比丘檢舉犯戒的時候,避重就輕,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話,流露忿怒、瞋恚、不滿。於是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你們要驅趕這個人,要驅逐這個人,要逐出這個人!為什麼讓這種外人為難你們呢!
“比丘們,當犯戒的比丘沒有被人看見時,無論在往還、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屈伸身體、穿衣持缽都像其他質素好的比丘那樣;當犯戒的比丘被人看見時,其他比丘便知道他是一個‘沙門的壞穀’、‘沙門的秕穀’、‘沙門的癟穀’。比丘在知道後便會將他逐出,這是什麼原因呢?不要讓他影響其他質素好的比丘。
“比丘們,就正如整幅稻田中有壞穀、秕穀、癟穀,這些壞穀、秕穀、癟穀在穗還沒有長出來的時候,無論根、稈、葉都像其他良穀那樣,當長出穗的時候,人們便知這是壞穀、秕穀、癟穀了,人們在知道後便會將它們從田中連根拔起,然後丟到田外,這是什麼原因呢?不要讓它們影響到其他良穀。比丘們,同樣地,當犯戒的比丘沒有被人看見時……不要讓他影響其他質素好的比丘。
“比丘們,又正如簸揚一大堆穀物時,那些堅實的、有價值的穀物會被揚到一堆,那些差的、輕的穀物會被風帶到另一堆;穀物的主人會拿起掃帚將那些差的、輕的穀物掃遠,這是什麼原因呢?不要讓它們影響到其他良穀。比丘們,同樣地,當犯戒的比丘沒有被人看見時……不要讓他影響其他質素好的比丘。
“比丘們,又正如一個想造輸水管的人拿著利斧進入樹林,他用斧頭敲打樹木,那些內裏堅實、有心髓的樹木在敲打時聲音是實的,那些內裏空洞、腐化、沒有心髓的樹木在敲打時聲音是響亮的,他斬截了聲音響亮的樹木的樹根,斬截了樹冠,挖空樹心,理滑樹心,然後拿走去接駁輸水管。比丘們,同樣地,當犯戒的比丘沒有被人看見時……不要讓他影響其他質素好的比丘。
“同住可得知,
惡欲忿怒人,
仇怨與固執,
嫉吝與虛偽:
人群中說話,
柔和像沙門;
秘裏作惡業,
惡見無尊嚴,
諂媚說妄語,
知後應何作?
一起同和合,
厭離驅逐之。
癟穀應揚棄,
污穢應去除;
妄稱沙門者,
秕穀應逐出。
惡欲人行惡,
將其揚棄後,
唯淨者共住;
此處宜修念,
和合有修持,
苦惱將盡除。”
第一慈品完
十一.毗蘭若
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蘭若的那尼盧林苦楝樹下。這時候,毗蘭若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我聽說,喬答摩沙門對年長、耆老、年紀大的婆羅門不作禮、不起立、不讓座。喬答摩賢者,不應這樣的!喬答摩沙門對年長、耆老、年紀大的婆羅門不作禮、不起立、不讓座,這是不對的!”
“婆羅門,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之中,我看不見有任何眾生應受我作禮、起立、讓座的。婆羅門,任何眾生若受如來作禮、起立、讓座,他的頭將會破碎掉。”
“喬答摩賢者真是沒有味道!”
“婆羅門,有些人說:‘喬答摩沙門真是沒有味道!’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婆羅門,如來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色的味道、聲的味道、香的味道、味的味道、觸的味道,若基於這個原因而說‘喬答摩沙門真是沒有味道’,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但你說的不是這樣。”
“喬答摩賢者真是沒有樂趣!”
“婆羅門,有些人說:‘喬答摩沙門真是沒有樂趣!’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婆羅門,如來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色的樂趣、聲的樂趣、香的樂趣、味的樂趣、觸的樂趣,若基於這個原因而說‘喬答摩沙門真是沒有樂趣’,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但你說的不是這樣。”
“喬答摩賢者主張不作為!”
“婆羅門,有些人說:‘喬答摩沙門主張不作為!’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婆羅門,我主張不作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我主張不作各種惡不善法,若基於這個原因而說‘喬答摩沙門主張不作為’,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但你說的不是這樣。”
“喬答摩賢者主張斷滅!”
“婆羅門,有些人說:‘喬答摩沙門主張斷滅!’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婆羅門,我主張斷滅貪欲、瞋恚、愚癡,我主張斷滅各種惡不善法,若基於這個原因而說‘喬答摩沙門主張斷滅’,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但你說的不是這樣。”
“喬答摩賢者有怨嫌!”
“婆羅門,有些人說:‘喬答摩沙門有怨嫌!’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婆羅門,我怨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我怨嫌各種會帶來惡不善法的事情,若基於這個原因而說‘喬答摩沙門有怨嫌’,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但你說的不是這樣。”
“喬答摩賢者是斷滅論者!”
“婆羅門,有些人說:‘喬答摩沙門是斷滅論者!’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婆羅門,我宣說斷滅貪欲、瞋恚、愚癡的法義,我宣說斷滅各種惡不善法的法義,若基於這個原因而說‘喬答摩沙門是斷滅論者’,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但你說的不是這樣。”
“喬答摩賢者是苦行人!”
“婆羅門,有些人說:‘喬答摩沙門是苦行人!’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婆羅門,我說,惡不善法、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是苦的;我也說,一個人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惡不善法、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這稱為苦行人。如來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惡不善法、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若基於這個原因而說‘喬答摩沙門是苦行人’,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但你說的不是這樣。”
“喬答摩賢者不從娘胎出!”
“婆羅門,有些人說:‘喬答摩沙門不從娘胎出!’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婆羅門,我說,一個人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入胎、後有、投生,這稱為不從娘胎出。如來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入胎、後有、投生,若基於這個原因而說‘喬答摩沙門不從娘胎出’,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但你說的不是這樣。
“婆羅門,就正如一隻有八隻蛋、十隻蛋或十二隻蛋的母雞,牠適當地孵蛋,適當地給予溫暖,當中最先一隻以爪尖或喙破殼,平安地出生的小雞應稱牠為年長的還是應牠稱為年幼的呢?”
“喬答摩賢者,牠在小雞之中是最年長的,所以應稱牠為年長的。”
“婆羅門,同樣地,眾人如受蛋殼包封那樣受無明的去處所遮蔽,在這個世間之中我是唯一一個摧破無明的蛋殼而覺悟無上等正覺的人,所以在這個世間之中我是最年長、最優勝的。
“婆羅門,我作出精進,不懈怠;專一心念,沒有忘失;身體猗息下來,沒有倉卒;內心平伏下來,安住一境。
“婆羅門,我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我進入了初禪。我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我進入了二禪。我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我進入了三禪。我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我進入了四禪。
“婆羅門,當我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宿命智。我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我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婆羅門,我在初夜時分得到第一種明。由於我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所以驅除了無明,生起了明;驅除了黑暗,生起了光明。這是我如小雞破殼那樣的第一次突破。
“婆羅門,當我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眾生生死智。我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婆羅門,我在中夜時分得到第二種明。由於我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所以驅除了無明,生起了明;驅除了黑暗,生起了光明。這是我如小雞破殼那樣的第二次突破。
“婆羅門,當我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漏盡智。我以究竟智,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我以究竟智,如實知道什麼是漏,如實知道什麼是漏集,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之道。當我有了以上的知見時,心便從欲漏、有漏、無明漏之中解脫出來。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我以究竟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婆羅門,我在後夜時分得到第三種明。由於我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所以驅除了無明,生起了明;驅除了黑暗,生起了光明。這是我如小雞破殼那樣的第三次突破。”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毗蘭若婆羅門對他說:“喬答摩賢者是最年長的,喬答摩賢者最優勝的!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十二.獅子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這時候,一些著名的離車人聚集在聚集堂裏用各種不同的說話來稱讚佛陀、稱讚法義、稱讚僧團。尼乾陀的弟子獅子將軍坐在大眾之中,他心想:“這些著名的離車人聚集在聚集堂裏用各種不同的說話來稱讚佛陀、稱讚法義、稱讚僧團。毫無疑問,這人一定是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讓我去見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吧。”
於是,獅子將軍前往尼乾陀.若提子那裏,然後對他說:“大德,我想去見喬答摩沙門。”
“獅子,你身為一個主張有作為的人,為什麼去見主張不作為的喬答摩沙門呢!獅子,喬答摩沙門主張不作為,宣說不作為的法義,教導弟子不作為。”
於是,獅子將軍平息想去見世尊的念頭。
第二次,一些著名的離車人……獅子將軍第二次平息想去見世尊的念頭。
第三次,一些著名的離車人聚集在聚集堂裏用各種不同的說話來稱讚佛陀、稱讚法義、稱讚僧團。獅子將軍第三次心想:“這些著名的離車人聚集在聚集堂裏用各種不同的說話來稱讚佛陀、稱讚法義、稱讚僧團。毫無疑問,這人一定是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為什麼要尼乾陀許可或不許可呢,即使尼乾陀不許可,我也要去見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於是,獅子將軍在日間帶領大約五百輛馬車,從毗舍離出發去見世尊,當車輛到了車路的盡頭時,他下車徒步進入園林,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我聽人們說:‘喬答摩沙門主張不作為,宣說不作為的法義,教導弟子不作為。’大德,世尊是不是這樣說的呢?大德,這樣說會不會變成誹謗世尊呢?怎樣才是跟隨法義的解說,不會受到同門的責難呢?”
“獅子,有些人說:‘喬答摩沙門主張不作為,宣說不作為的法義,教導弟12
子不作為。’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
“獅子,有些人說:‘喬答摩沙門主張有作為,宣說有作為的法義,教導弟子有作為。’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
“獅子,有些人說:‘喬答摩沙門主張斷滅,宣說斷滅的法義,教導弟子斷滅。’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
“獅子,有些人說:‘喬答摩沙門主張怨嫌,宣說怨嫌的法義,教導弟子怨嫌。’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
“獅子,有些人說:‘喬答摩沙門是斷滅論者,宣說斷滅論的法義,教導弟子斷滅論。’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
“獅子,有些人說:‘喬答摩沙門是苦行人,宣說苦行的法義,教導弟子苦行。’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
“獅子,有些人說:‘喬答摩沙門不從娘胎出,宣說不從娘胎出的法義,教導弟子不從娘胎出。’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
“獅子,有些人說:‘喬答摩沙門主張舒適,宣說舒適的法義,教導弟子取得舒適。’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
“獅子,為什麼說‘喬答摩沙門主張不作為,宣說不作為的法義,教導弟子不作為’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呢?獅子,我主張不作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我主張不作各種惡不善法,若基於這個原因而說‘喬答摩沙門主張不作為,宣說不作為的法義,教導弟子不作為’,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
“獅子,為什麼說‘喬答摩沙門主張有作為,宣說有作為的法義,教導弟子有作為’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呢?獅子,我主張作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我主張作各種善法,若基於這個原因而說‘喬答摩沙門主張有作為,宣說有作為的法義,教導弟子有作為’,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
“獅子,為什麼說‘喬答摩沙門主張斷滅,宣說斷滅的法義,教導弟子斷滅’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呢?獅子,我主張斷滅貪欲、瞋恚、愚癡,我主張斷滅各種惡不善法,若基於這個原因而說‘喬答摩沙門主張斷滅,宣說斷滅的法義,教導弟子斷滅’,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
“獅子,為什麼說‘喬答摩沙門主張怨嫌,宣說怨嫌的法義,教導弟子怨嫌’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呢?獅子,我怨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我怨嫌各種會帶來惡不善法的事情,若基於這個原因而說‘喬答摩沙門主張怨嫌,宣說怨嫌的法義,教導弟子怨嫌’,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
“獅子,為什麼說‘喬答摩沙門是斷滅論者,宣說斷滅論的法義,教導弟子斷滅論’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呢?獅子,我宣說斷滅貪欲、瞋恚、愚癡的法義,我宣說斷滅各種惡不善法的法義,若基於這個原因而說‘喬答摩沙門是斷滅論者,宣說斷滅論的法義,教導弟子斷滅論’,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
“獅子,為什麼說‘喬答摩沙門是苦行人,宣說苦行的法義,教導弟子苦行’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呢?獅子,我說,惡不善法、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是苦的;我也說,一個人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惡不善法、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這稱為苦行人。如來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惡不善法、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若基於這個原因而說‘喬答摩沙門是苦行人,宣說苦行的法義,教導弟子苦行’,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
“獅子,為什麼說‘喬答摩沙門不從娘胎出,宣說不從娘胎出的法義,教導弟子不從娘胎出’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呢?獅子,我說,一個人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入胎、後有、投生,這稱為不從娘胎出。如來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入胎、後有、投生,若基於這個原因而說‘喬答摩沙門不從娘胎出,宣說不從娘胎出的法義,教導弟子不從娘胎出’,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
“獅子,為什麼說‘喬答摩沙門主張舒適,宣說舒適的法義,教導弟子取得舒適’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呢?獅子,我取得究極的舒適,宣說舒適的法義,教導弟子取得舒適,若基於這個原因而說‘喬答摩沙門主張舒適,宣說舒適的法義,教導弟子取得舒適’,這是對我作出一個正確的解說。”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獅子將軍對他說:“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大德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大德世尊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獅子,請你想清楚,一個像你那樣有名望的人,應要好好想清楚。”
“大德,世尊這樣說,使我更加高興、更加快慰。如果外道得到我成為他們的弟子的話,一定會長期持著幢幡在毗舍離遊行,到處宣佈:‘獅子將軍成為我們的弟子了。’但是,世尊對我這樣說:‘獅子,請你想清楚,一個像你那樣有名望的人,應要好好想清楚。’大德,我再次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大德世尊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獅子,你們族人長期供養尼乾子,之後當他們到來時也應布施食物給他們。”
“大德,世尊這樣說,使我更加高興、更加快慰。大德,我曾聽見人們這樣說:‘喬答摩沙門這樣說:“應該布施給我,不應布施給他人;應該布施給我的弟子,不應布施給其他弟子。布施給我有大果報,布施給他人沒有大果報;布施給我的弟子有大果報,布施給其他弟子沒有大果報。”’大德,世尊鼓勵我繼續布施給尼乾子,這一點我知道怎樣做了。大德,我再三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大德世尊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於是,世尊由淺入深地為獅子將軍講說法理:講說布施的法理、戒行的法理、生天的法理,講說貪欲的過患、退墮、污染,講說出離的利益。當世尊知道獅子將軍的內心有能力、柔軟、沒有障蓋、質素高、有淨信的時候,便為他講說諸佛說法的心要:苦、集、滅、道。
就正如一片潔淨、沒有雜色的布料,能很好地染上顏料。同樣地,獅子將軍在座上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明白到:“所有集起法,都是息滅法。”這時候,獅子將軍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在導師的教法之中超越疑惑、清除猶豫、取得自信,不用依賴他人。
獅子將軍對世尊說:“大德,願世尊和比丘僧團明天接受我的食物。”
世尊保持沉默以表示接受供養。獅子將軍知道世尊接受邀請後,便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這時候,獅子將軍吩咐一個下人:“來吧,你去找一些劏好了的肉類吧。”在清晨的時候,獅子將軍吩咐人在自己的居所準備美味的硬食物和軟食物,然後使人通知世尊:“大德,現在食物已經準備好了。”
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與比丘僧團一起前往獅子將軍的居所。去到後,世尊和比丘僧團坐在為他們預備好的座位上。
這時候,一些尼乾陀的弟子在毗舍離街道至街道、廣場至廣場到處伸臂高呼:“獅子將軍今天宰殺很多牲口,然後為喬答摩沙門做飯餐。喬答摩沙門受用人們刻意為他而殺的肉類。”
這時候,有一個下人前往獅子將軍那裏,然後在耳邊告訴他:“大德,不好了!你要知道,有些尼乾陀的弟子在毗舍離街道至街道、廣場至廣場到處伸臂高呼:‘獅子將軍今天宰殺很多牲口,然後為喬答摩沙門做飯餐。喬答摩沙門受用人們刻意為他而殺的肉類。’”
獅子將軍說:“不用理他們!那些人長期都想挑剔佛陀、挑剔法義、挑剔僧團,那些人不停用不真、虛假、不確、不實的說話誹謗世尊!我們即使自己生命受到威脅,也不會因此而故意殺害眾生。”
於是,獅子將軍親手將美味的硬食物和軟食物遞送給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使他們得到滿足,使他們掩缽示意吃飽。當世尊吃完食物,手離開缽的時候,獅子將軍坐在一邊,世尊為獅子將軍說法,對他開示,對他教導,使他景仰,使他歡喜,然後起座離去。
十三.良駒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八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分。這八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良駒父母雙方都是純種馬,來自其他純種馬出生的地方。人們給牠吃的食物,不論乾或濕都會用心地吃,不會散落各處。有怨嫌心,會怨嫌在有大小便的地方來坐臥。柔順、合群,不會激怒其他馬匹。所有的奸詐、欺騙、不誠實、不正直都會在馬伕之前展示如實的自己,因此馬伕能努力將牠糾正。有負載之心,不論其他馬匹想不想負載的牠都會負載。行走時路線正直。保持堅定,直至死亡的時候都一直保持堅定。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這八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分。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具有八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這八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人們布施的食物,不論粗劣或細妙都會用心地吃,不會有不滿。有怨嫌心:會怨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會怨嫌各種會帶來惡不善法的事情。柔順、合群,不會激怒其他比丘。所有的奸詐、欺騙、不誠實、不正直都會在導師或智者同修之中展示如實的自己,因此導師或智者同修能努力將他糾正。有修學之心,不論其他比丘想不想修學的他都會修學。行走時道路正直,這是正直的道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持續作出精進,即使他的身體、血肉乾枯,剩下皮膚、腱、骨,都要以個人的堅定、個人的精進、個人的努力來取證;沒有得到取證,他的精進將不會止息。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八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十四.劣馬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八種劣馬和牠們的過失,八種劣人和他們的過失。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八種劣馬和牠們的過失呢?
“比丘們,當馬伕指令一些劣馬向前走時,牠們頂著馬車倒後行。這樣的馬就是一些劣馬,這是第一種馬的過失。
“比丘們,再者,當馬伕指令一些劣馬向前走時,牠們用後腳飛踢車轅,踢毀車欄。這樣的馬就是一些劣馬,這是第二種馬的過失。
“比丘們,當馬伕指令一些劣馬向前走時,牠們掙脫索具,弄破索具。這樣的馬就是一些劣馬,這是第三種馬的過失。
“比丘們,當馬伕指令一些劣馬向前走時,牠們走不同的方向,將馬車拖到其他地方。這樣的馬就是一些劣馬,這是第四種馬的過失。
“比丘們,當馬伕指令一些劣馬向前走時,牠們前身翻騰,前足翻躍。這樣的馬就是一些劣馬,這是第五種馬的過失。
“比丘們,當馬伕指令一些劣馬向前走時,牠們不理會馬伕,不理會馬刺,用牙齒咬破馬銜,然後隨牠們的意欲離去。這樣的馬就是一些劣馬,這是第六種馬的過失。
“比丘們,當馬伕指令一些劣馬向前走時,牠們不往也不返,像繫在柱上那樣在原地站立不動。這樣的馬就是一些劣馬,這是第七種馬的過失。
“比丘們,當馬伕指令一些劣馬向前走時,牠們屈起一雙前足,屈起一雙後足,在原地四足屈起地坐著。這樣的馬就是一些劣馬,這是第八種馬的過失。
“比丘們,這就是八種劣馬和牠們的過失了。
“比丘們,什麼是八種劣人和他們的過失呢?
“比丘們,一些比丘被人檢舉犯戒時,說:‘我記不起了,我記不起了。’他們說記不起來否認犯戒。比丘們,我說,這些人就正如‘當馬伕指令一些劣馬向前走時,牠們頂著馬車倒後行’的譬喻那樣。這樣的人就是一些劣人,這是第一種人的過失。
“比丘們,再者,一些比丘被人檢舉犯戒時,惡言攻擊檢舉的比丘,說:‘你這個愚癡、不成熟的人憑什麼來說話!你憑什麼認為可以說話!’比丘們,我說,這些人就正如‘當馬伕指令一些劣馬向前走時,牠用後腳飛踢車轅,踢毀車欄’的譬喻那樣。這樣的人就是一些劣人,這是第二種人的過失。
“比丘們,再者,一些比丘被人檢舉犯戒時,惡人先告狀,說:‘你犯了某某戒,你應首先承認犯戒!’比丘們,我說,這些人就正如‘當馬伕指令一些劣馬向前走時,牠掙脫索具,弄破索具’的譬喻那樣。這樣的人就是一些劣人,這是第三種人的過失。
“比丘們,再者,一些比丘被人檢舉犯戒時,避重就輕,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話,流露忿怒、瞋恚、不滿。比丘們,我說,這些人就正如‘當馬伕指令一些劣馬向前走時,牠走不同的方向,將馬車拖到其他地方’的譬喻那樣。這樣的人就是一些劣人,這是第四種人的過失。
“比丘們,再者,一些比丘被人檢舉犯戒時,在僧團中伸臂激動地說話。比丘們,我說,這些人就正如‘當馬伕指令一些劣馬向前走時,牠前身翻騰,前足翻躍’的譬喻那樣。這樣的人就是一些劣人,這是第五種人的過失。
“比丘們,再者,一些比丘被人檢舉犯戒時,不理會僧團,不理會檢舉的人,帶著過失而隨他的意欲離去。比丘們,我說,這些人就正如‘當馬伕指令一些劣馬向前走時,牠不理會馬伕,不理會馬刺,用牙齒咬破馬銜,然後隨牠的意欲離去’的譬喻那樣。這樣的人就是一些劣人,這是第六種人的過失。
“比丘們,再者,一些比丘被人檢舉犯戒時,不說自己有犯戒也不說自己沒有犯戒,保持沉默來觸惱僧團。比丘們,我說,這些人就正如‘當馬伕指令一些劣馬向前走時,牠不往也不返,像繫在柱上那樣在原地站立不動’的譬喻那樣。這樣的人就是一些劣人,這是第七種人的過失。
“比丘們,再者,一些比丘被人檢舉犯戒時,說:‘尊者們為什麼為我做這麼多事情呢!現在我要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了!’他們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然後說:‘尊者們現在滿意了吧!’比丘們,我說,這些人就正如‘當馬伕指令一些劣馬向前走時,牠屈起一雙前足,屈起一雙後足,在原地四足屈起地坐著’的譬喻那樣。這樣的人就是一些劣人,這是第八種人的過失。
“比丘們,這就是八種劣人和他們的過失了。”
十五.污垢
“比丘們,有八種污垢。是哪八種呢?
“比丘們,不背誦是咒頌的污垢,不打理是房屋的污垢,懈怠是美貌的污垢,放逸是守護的污垢,惡行是女士的污垢,吝嗇是布施的污垢,惡不善法是世間的污垢;在各種污垢之中,無明更為污垢,是至極的污垢。
“比丘們,有這八種污垢。
“咒頌不勤誦,
房屋不打理,
貌美內懈怠,
守護者放逸,
女士懷惡行,
布施懷吝嗇,
世中不善法,
此皆是污垢;
各種污垢中,
無明為至極。”
十六.弘法
“比丘們,具有八法的比丘適合去弘法。是哪八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自己聽法,教人聽法,教人學法,教人持法,自己知法,教人知法,善知什麼是有條理與沒有條理,不跟人爭吵。
“比丘們,具有這八法的比丘適合去弘法。
“比丘們,舍利弗具有八法,適合去弘法。是哪八法呢?
“比丘們,舍利弗自己聽法,教人聽法,教人學法,教人持法,自己知法,教人知法,善知什麼是有條理與沒有條理,不跟人爭吵。
“比丘們,舍利弗具有這八法,適合去弘法。
“往至激辯眾,
於中無顫抖,
亦無不敢言,
直說諸教義;
解答質詢時,
平靜無遲疑。
如此之比丘,
適合去弘法。”
十七.束縛之一
“比丘們,女士有八種事情能束縛男士。是哪八種呢?
“比丘們,女士的色身能束縛男士,女士的歡笑能束縛男士,女士的說話能束縛男士,女士的歌聲能束縛男士,女士的哭泣能束縛男士,女士的儀態能束縛男士,女士的贈品能束縛男士,女士的觸能束縛男士。
“比丘們,女士有這八種事情能束縛男士。”
十八.束縛之二
“比丘們,男士有八種事情能束縛女士。是哪八種呢?
“比丘們,男士的色身能束縛女士,男士的歡笑能束縛女士,男士的說話能束縛女士,男士的歌聲能束縛女士,男士的哭泣能束縛女士,男士的儀態能束縛女士,男士的贈品能束縛女士,男士的觸能束縛女士。
“比丘們,男士有這八種事情能束縛女士。”
十九.波訶羅陀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蘭若的那尼盧林苦楝樹下。
這時候,波訶羅陀阿修羅王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站在一邊。世尊對波訶羅陀阿修羅王說:“波訶羅陀,阿修羅在大海之中感到歡喜嗎?”
“大德,阿修羅在大海之中感到歡喜。”
“波訶羅陀,阿修羅在大海之中看見什麼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呢?”
“大德,阿修羅在大海之中看見八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是哪八種呢?
“大德,大海逐漸由淺至深、逐漸朝向深處、逐漸斜向深處,在這一帶沒有懸崖峭壁。這是阿修羅在大海之中看見的第一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大德,再者,大海穩定,海水不會越過海岸。這是阿修羅在大海之中看見的第二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大德,再者,大海不會容納死屍,任何死屍很快都被沖到岸上,沖上乾地。這是阿修羅在大海之中看見的第三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大德,再者,任何大河如恆河、閻牟那河、跋提河、薩羅河、摩希河等,當抵達大海時都會放棄之前的名稱,一起算作大海。這是阿修羅在大海之中看見的第四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大德,再者,無論世間任何流水流進大海,無論空中任何雨水下到大海,都不會令大海出現空虛或滿瀉。這是阿修羅在大海之中看見的第五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大德,再者,大海只有鹹味一種味道。這是阿修羅在大海之中看見的第六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大德,再者,大海有很多寶藏、無數寶藏,如珍珠、寶石、琉璃、螺貝、晶石、珊瑚、金、銀、紅寶石、藍寶石等。這是阿修羅在大海之中看見的第七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大德,再者,大海有很多體形巨大的眾生居住,那裏有帝彌祇羅大魚、阿修羅、龍、乾達婆等,有些眾生自身有一百由旬長,有些眾生自身有二百由旬長,以至有些眾生自身有五百由旬長。這是阿修羅在大海之中看見的第八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大德,阿修羅在大海之中看見這八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大德,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感到歡喜嗎?”
“波訶羅陀,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感到歡喜。”
“大德,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看見什麼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呢?”
“波訶羅陀,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看見八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是哪八種呢?
“波訶羅陀,就正如大海逐漸由淺至深、逐漸朝向深處、逐漸斜向深處,在這一帶沒有懸崖峭壁。同樣地,在這法和律之中是逐漸修學、逐漸工作、逐漸行踐的。這是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看見的第一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波訶羅陀,再者,就正如大海穩定,海水不會越過海岸。同樣地,我為弟子制訂學處,他們即使自己生命受到威脅,也不會因此而違越。這是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看見的第二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波訶羅陀,再者,就正如大海不會容納死屍,任何死屍很快都被沖到岸上,沖上乾地。同樣地,僧團是不會容納戒行不好、本性邪惡、不淨、行為墮落、不光明磊落、非沙門而自稱沙門、非梵行者而自稱梵行者、內在腐化、充滿男女欲、沒有用處的人的,這人即使坐在比丘僧團之中,都是遠離僧團,僧團亦是遠離他的;僧團很快會聚集一起,然後將他驅擯。這是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看見的第三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波訶羅陀,再者,就正如任何大河如恆河、閻牟那河、跋提河、薩羅河、摩希河等,當抵達大海時都會放棄之前的名稱,一起算作大海。同樣地,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四種姓的人,當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時,都會放棄之前的名字族姓,一起算作沙門釋子。這是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看見的第四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波訶羅陀,再者,就正如無論世間任何流水流進大海,無論空中任何雨水下到大海,都不會令大海出現空虛或滿瀉。同樣地,即使很多比丘入滅,達到無餘依湼槃界,都不會令湼槃界出現空虛或滿瀉。這是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看見的第五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波訶羅陀,再者,就正如大海只有鹹味一種味道。同樣地,法和律只有解脫味一種味道。這是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看見的第六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波訶羅陀,再者,就正如大海有很多寶藏、無數寶藏,如珍珠、寶石、琉璃、螺貝、晶石、珊瑚、金、銀、紅寶石、藍寶石等。同樣地,法和律有很多寶藏、無數寶藏,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這是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看見的第七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波訶羅陀,再者,就正如大海有很多體形巨大的眾生居住,那裏有帝彌祇羅大魚、阿修羅、龍、乾達婆等,有些眾生自身有一百由旬長,有些眾生自身有二百由旬長,以至有些眾生自身有五百由旬長。同樣地,法和律有很多大威德的眾生居住,這裏有須陀洹,有進入了須陀洹果位的道路的人,有斯陀含,有進入了斯陀含果位的道路的人,有阿那含,有進入了阿那含果位的道路的人,有阿羅漢,有進入了阿羅漢的道路的人。這是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看見的第八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波訶羅陀,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看見這八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二十.布薩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東園鹿母講堂。這時候,在布薩日,比丘僧團圍繞著世尊坐。在晚間過了初夜時,阿難尊者起座,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向世尊合掌,然後對世尊說:“大德,現在是晚間過了初夜了,比丘僧團坐了很久,請大德世尊為比丘誦波羅提木叉。”
阿難尊者說了這番話後,世尊保持沉默。
第二次,在晚間過了中夜時,阿難尊者起座,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向世尊合掌,然後對世尊說:“大德,現在是晚間過了中夜了,比丘僧團坐了很久,請大德世尊為比丘誦波羅提木叉。”
世尊第二次保持沉默。
第三次,在晚間過了後夜,太陽昇起時,阿難尊者起座,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向世尊合掌,然後對世尊說:“大德,現在是晚間過了後夜,太陽昇起了,比丘僧團坐了很久,請大德世尊為比丘誦波羅提木叉。”
“阿難,大眾不清淨。”
這時候,大目犍連尊者心想:“是誰人令世尊說大眾不清淨呢?”他以他心智對整個比丘僧團作意,然後看見一個戒行不好、本性邪惡、不淨、行為墮落、不光明磊落、非沙門而自稱沙門、非梵行者而自稱梵行者、內在腐化、充滿男女欲、沒有用處的人坐在比丘僧團之中,於是起座,前往那人那裏,然後對他說:“賢友,起座,你以被世尊看見,比丘不會和你共住。”
大目犍連尊者說了這番話後,那人保持沉默。
第二次大目犍連尊者對那人說……那人第二次保持沉默。
第三次大目犍連尊者對那人說:“賢友,起座,你以被世尊看見,比丘不會和你共住。”
大目犍連尊者說了這番話後,那人第三次保持沉默。
於是,大目犍連尊者捉著那人的臂膀,把他拖出精舍門外,放好門閂,再回去世尊那裏,然後對世尊說:“大德,那人已被我拖走了,大眾清淨了,請大德世尊為比丘誦波羅提木叉。”
世尊對大目犍連尊者說:“目犍連,真罕見,真少有!那個愚癡的人竟然一直等到被捉著臂膀拖走!”
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現在由你們來主持布薩,由你們來誦波羅提木叉吧,從今日起我不誦波羅提木叉了。如來是沒有可能在不淨的大眾之中誦波羅提木叉的。
“比丘們,阿修羅在大海之中看見八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是哪八種呢?
“比丘們,大海逐漸由淺至深……(內容跟十九經相同)……有阿羅漢,有進入了阿羅漢的道路的人。這是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看見的第八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比丘們,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看見這八種稀有難得的事物,然後對此感到歡喜。”
第二大品完
二十一.優伽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你們要受持於心:毗舍離人優伽居士具有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世尊.善逝說了這番話後,便起座進入寺院。
在上午,有一位比丘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優伽居士的居所,然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優伽居士前往那位比丘那裏,對他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那位比丘對優伽居士說:“居士,世尊說你具有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居士,世尊說你具有的是哪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呢?”
“大德,我不知道世尊說我具有的是哪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但在我心中,我是具有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的。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那位比丘回答優伽居士:“居士,是的。”
優伽居士說:“大德,當我初次在遠處看見世尊時,這個景象已令我的內心對世尊生起淨信。大德,在我心中,這是我第一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大德,我有這份淨信心拜訪世尊,世尊由淺入深地為我講說法理:講說布施的法理、戒行的法理、生天的法理,講說貪欲的過患、退墮、污染,講說出離的利益。當世尊知道我的內心有能力、柔軟、沒有障蓋、質素高、有淨信的時候,便為我講說諸佛說法的心要:苦、集、滅、道。就正如一片潔淨、沒有雜色的布料,能很好地染上顏料。同樣地,我在座上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明白到:‘所有集起法,都是息滅法。’這時候,我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在導師的教法之中超越疑惑、清除猶豫、取得自信,不用依賴他人。我在那裏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行踐連梵行在內的五戒學處。大德,在我心中,這是我第二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大德,我有四位年輕的妻子,我前往她們那裏,然後對她們說:‘姊妹們,我行踐連梵行在內的五戒學處,你們可隨願欲:或是在這裏受用財富和作福;或是回去自己的親族;或是想我答允找另一戶人家。’當我說了這番話後,大妻子對我說:‘賢夫,答允我找某戶人家。’於是我將她帶到那人那裏,用左手拖著大妻子,用右手拿著水壺,然後替他們做潔淨儀式。我記得在放捨大妻子時完全沒有異心。大德,在我心中,這是我第三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大德,我的家族有財富,那些財富都跟有戒行、有善法的人來分享。大德,在我心中,這是我第四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大德,我侍奉僧團時總是帶著恭敬心來侍奉,從沒有不敬。大德,在我心中,這是我第五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大德,如果有尊者為我說法,我總是帶著恭敬心來聽法,從沒有不敬;如果尊者不為我說法,我會為他說法。大德,在我心中,這是我第六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大德,天神到我這裏來並不罕見,他們告訴我:‘居士,世尊善說法義。’那些天神說了這番話後,我會對他們說:‘無論你告訴我或不告訴我,我都知道世尊善說法義。’我記得從沒有因為天神到我這裏來和我跟天神交談而心高氣傲。大德,在我心中,這是我第七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大德,世尊所說的五下分結,我看見在心中沒有任何一個沒有斷除。大德,在我心中,這是我第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大德,在我心中,我是具有這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的。但我不知道世尊說我具有的是哪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於是,那位比丘在優伽居士的居所取得食物,然後起座離去。那位比丘在吃過食物後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跟優伽居士談話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
世尊說:“比丘,十分好,十分好!優伽居士作出這正確的解說!比丘,這就是我說的,毗舍離人優伽居士具有這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比丘,你要受持於心:毗舍離人優伽居士具有這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二十二.優伽多
有一次,世尊住在跋祇的象村。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你們要受持於心:象村的村民優伽多居士具有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世尊.善逝說了這番話後,便起座進入寺院。
在上午,有一位比丘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優伽多居士的居所,然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優伽多居士前往那位比丘那裏,對他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那位比丘對優伽多居士說:“居士,世尊說你具有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居士,世尊說你具有的是哪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呢?”
“大德,我不知道世尊說我具有的是哪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但在我心中,我是具有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的。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那位比丘回答優伽多居士:“居士,是的。”
優伽多居士說:“大德,當我在龍林玩樂後離開,初次在遠處看見世尊時,這個景象已令我的內心對世尊生起淨信,酒醉也消失掉。大德,在我心中,這是我第一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大德,我有這份淨信心拜訪世尊,世尊由淺入深地為我講說法理:講說布施的法理、戒行的法理、生天的法理,講說貪欲的過患、退墮、污染,講說出離的利益。當世尊知道我的內心有能力、柔軟、沒有障蓋、質素高、有淨信的時候,便為我講說諸佛說法的心要:苦、集、滅、道。就正如一片潔淨、沒有雜色的布料,能很好地染上顏料。同樣地,我在座上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明白到:‘所有集起法,都是息滅法。’這時候,我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在導師的教法之中超越疑惑、清除猶豫、取得自信,不用依賴他人。我在那裏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行踐連梵行在內的五戒學處。大德,在我心中,這是我第二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大德,我有四位年輕的妻子,我前往她們那裏,然後對她們說:‘姊妹們,我行踐連梵行在內的五戒學處,你們可隨願欲:或是在這裏受用財富和作福;或是回去自己的親族;或是想我答允找另一戶人家。’當我說了這番話後,大妻子對我說:‘賢夫,答允我找某戶人家。’於是我將她帶到那人那裏,用左手拖著大妻子,用右手拿著水壺,然後替他們做潔淨儀式。我記得在放捨大妻子時完全沒有異心。大德,在我心中,這是我第三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大德,我的家族有財富,那些財富都跟有戒行、有善法的人來分享。大德,在我心中,這是我第四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大德,我侍奉僧團時總是帶著恭敬心來侍奉,從沒有不敬。如果有尊者為我說法,我總是帶著恭敬心來聽法,從沒有不敬;如果尊者不為我說法,我會為他說法。大德,在我心中,這是我第五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大德,天神到我這裏來並不罕見,當我供養僧團時,天神會到來告訴我:‘居士,這是俱解脫的比丘,這是慧解脫的比丘,這是身證的比丘,這是得正見的比丘,這是信解脫的比丘,這是隨法行的比丘,這是隨信行的比丘,這是具有戒行、本性善良的比丘,這是戒行不好、本性邪惡的比丘。’但我記得從不會生起‘這人給少一些,那人給多一些’的心念,我只會以平等心來布施。大德,在我心中,這是我第六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大德,天神到我這裏來並不罕見,他們告訴我:‘居士,世尊善說法義。’那些天神說了這番話後,我會對他們說:‘無論你告訴我或不告訴我,我都知道世尊善說法義。’我記得從沒有因為天神到我這裏來和我跟天神交談而心高氣傲。大德,在我心中,這是我第七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大德,如果我比世尊先命終,毫無疑問他會這樣為我記說:‘沒有結縛使象村的村民優伽多居士再次返回這個世間。’大德,在我心中,這是我第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大德,在我心中,我是具有這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的。但我不知道世尊說我具有的是哪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於是,那位比丘在優伽多居士的居所取得食物,然後起座離去。那位比丘在吃過食物後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跟優伽多居士談話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
世尊說:“比丘,十分好,十分好!優伽多居士作出這正確的解說!比丘,這就是我說的,象村的村民優伽多居士具有這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比丘,你要受持於心:象村的村民優伽多居士具有這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二十三.訶達迦之一
有一次,世尊住在阿臘毗的最勝廟。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世尊說:“比丘們,你們要受持於心:阿臘毗人訶達迦具有七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是哪七種呢?
“比丘們,訶達迦有信,訶達迦有戒,訶達迦有慚,訶達迦有愧,訶達迦有聞,訶達迦有施,訶達迦有慧。
“比丘們,你們要受持於心:阿臘毗人訶達迦具有這七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世尊.善逝說了這番話後,便起座進入寺院。
在上午,有一位比丘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訶達迦的居所,然後
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訶達迦前往那位比丘那裏,對他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那位比丘對訶達迦說:“賢友,世尊說你具有七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是哪七種呢?世尊說:‘比丘們,訶達迦有信,訶達迦有戒,訶達迦有慚,訶達迦有愧,訶達迦有聞,訶達迦有施,訶達迦有慧。阿臘毗人訶達迦具有這七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大德,世尊說這話時,有沒有白衣居士在場呢?”
“賢友,世尊說這話時,沒有白衣居士在場。”
“大德,十分好,世尊說這話時,沒有白衣居士在場。”
於是,那位比丘在訶達迦的居所取得食物,然後起座離去。那位比丘在吃過食物後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跟訶達迦談話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
世尊說:“比丘,十分好,十分好!這個良好的人自己的善法不想張揚,他是一個少欲的人。既然這樣,比丘,你要受持於心:阿臘毗人訶達迦還具有第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這就是少欲。”
二十四.訶達迦之二
有一次,世尊住在阿臘毗的最勝廟。
這時候,有大約五百位優婆塞伴隨著阿臘毗人訶達迦一起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訶達迦說:“訶達迦,這是一個人數眾多的大眾,你是怎樣攝持這個大眾的呢?”
“大德,世尊曾經宣說四攝,我就是依這四攝來攝持大眾的。大德,當我知道那些可以用布施來攝持的人,我便用布施來攝持他們;當我知道那些可以用愛語來攝持的人,我便用愛語來攝持他們;當我知道那些可以用利行來攝持的人,我便用利行來攝持他們;當我知道那些可以用同利來攝持的人,我便用同利來攝持他們。他們不是認為我家族有財富而來聚集的。”
“訶達迦,十分好,十分好!你能夠攝持大眾!訶達迦,過去無論任何人能夠攝持大眾,都是以四攝來攝持大眾的;將來無論任何人能夠攝持大眾,都是以四攝來攝持大眾的;現在無論任何人能夠攝持大眾,都是以四攝來攝持大眾的。”
訶達迦因世尊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訶達迦離去不久,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你們要受持於心:阿臘毗人訶達迦具有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是哪八種呢?
“比丘們,訶達迦有信,訶達迦有戒,訶達迦有慚,訶達迦有愧,訶達迦有聞,訶達迦有施,訶達迦有慧,訶達迦少欲。
“比丘們,你們要受持於心:阿臘毗人訶達迦具有這八種罕見之法、未曾有法。”
二十五.摩訶男
有一次,世尊住在迦毗羅衛釋迦人的榕樹園。
這時候,釋迦人摩訶男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成為一位優婆塞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摩訶男,一個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摩訶男,這就是成為一位優婆塞所包含的內容了。”
“大德,成為一位有戒的優婆塞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摩訶男,一位優婆塞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摩訶男,這就是成為一位有戒的優婆塞所包含的內容了。”
“大德,一位利益自己不利益他人的優婆塞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摩訶男,一位優婆塞自己成就信但不助人成就信,自己成就戒但不助人成就戒,自己成就施但不助人成就施,自己想見比丘但不助人見比丘,自己想聽法但不助人聽法,自己在聽法時能受持法義但不助人受持法義,自己在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但不助人求證義理,自己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但不助人依法而行。摩訶男,這就是一位利益自己不利益他人的優婆塞所包含的內容了。”
“大德,一位既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的優婆塞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摩訶男,一位優婆塞自己成就信也助人成就信,自己成就戒也助人成就戒,自己成就施也助人成就施,自己想見比丘也助人見比丘,自己想聽法也助人聽法,自己在聽法時能受持法義也助人受持法義,自己在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也助人求證義理,自己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也助人依法而行。摩訶男,這就是一位既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的優婆塞所包含的內容了。”
二十六.耆婆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童子醫王耆婆的芒果園。
這時候,耆婆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成為一位優婆塞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除了“摩訶男”改作“耆婆”之外,其餘部分跟二十五經相同)……這就是一位既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的優婆塞所包含的內容了。”
二十七.力之一
“比丘們,有八種力。是哪八種呢?
“嬰兒之力是哭泣,女士之力是忿怒,盜賊之力是利器,國王之力是威權,愚人之力是抱怨,智者之力是息怨,多聞者之力是反思,沙門婆羅門之力是安忍。
“比丘們,有這八種力。”
二十八.力之二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他說:“舍利弗,一位漏盡比丘具有多少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呢?”
“大德,一位漏盡比丘具有八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是哪八種呢?
“大德,一位漏盡比丘能以正慧如實善見所有行無常。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再者,一位漏盡比丘能以正慧如實善見貪欲有如火坑的譬喻那樣。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內心傾向遠離、朝向遠離、邁向遠離、退隱、26
樂於出離,停息了由各種漏所帶來的反應。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四念處。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四神足。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五根。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七覺支。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八正道。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一位漏盡比丘具有這八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二十九.錯失時機
“比丘們,不聽聞法義的凡夫說:‘世間的時機,世間的時機。’他們不知什麼才是時機,什麼才是錯失時機。
“比丘們,有八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是哪八種呢?
“比丘們,如來出現於世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他說帶來平息、湼槃、正覺的法義,這是由善逝所講授的法義,但這個眾生投生在地獄之中。這是第一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比丘們,再者,如來出現於世上……但這個眾生投生在畜生之中。這是第二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比丘們,再者,如來出現於世上……但這個眾生投生在餓鬼之中。這是第三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比丘們,再者,如來出現於世上……但這個眾生投生在某種長壽天之中。這是第四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比丘們,再者,如來出現於世上……但這個眾生投生在沒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到達的邊地、未開化、沒有知識的地方之中。這是第五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比丘們,再者,如來出現於世上……這個眾生投生在文明國家之中,但他帶著邪見:‘沒有布施;沒有祭祀;沒有祭品;沒有苦樂業的果報;沒有今生;沒有他世;沒有父恩;沒有母恩;沒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沒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這是第六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比丘們,再者,如來出現於世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他說帶來平息、湼槃、正覺的法義,這是由善逝所講授的法義,這個眾生投生在文明國家之中,但他劣慧、遲鈍、昏昧,沒有能力分辨什麼是善說或不善說的義理。這是第七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比丘們,再者,如來沒有出現於世上,沒有人說帶來平息、湼槃、正覺的法義,沒有由善逝所講授的法義,但這個眾生投生在文明國家之中,他具有智慧、不遲鈍、不昏昧,有能力分辨什麼是善說或不善說的義理。這是第八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比丘們,有這八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比丘們,只有一種修習梵行的時機。是哪一種呢?
“比丘們,如來出現於世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他說帶來平息、湼槃、正覺的法義,這是由善逝所講授的法義,這個眾生投生在文明國家之中,他具有智慧、不遲鈍、不昏昧,有能力分辨什麼是善說或不善說的義理。比丘們,只有這一種修習梵行的時機。
“有正法之時,
能取得人身;
不遇此二事,
為不得時機。
時機若錯失,
帶來多妨害。
如來生於世,
為眾說正法,
實為稀有事;
此時得人生,
及能遇正法,
世間最難得。
求義利之人,
於此作精進;
知正法之人,
不會失時機。
錯失時機者,
處於憂傷中,
投生至地獄,
於中無正法,
長期受熱惱;
如營商失利。
人受無明蔽,
錯失於正法,
故此長時期,
輪迴於生死。
有正法之時,
能取得人身;
掌握時機者,
於導師所說,
無上之梵行,
時常作修習。
日族具眼者,
如來說正道,
令眾住無漏;
弟子行正道,
修習戒律儀,
具念有守護,
能斷諸性向,
離魔羅領域,
此人得漏盡,
現世度彼岸。”
三十.阿那律陀
有一次,世尊住在婆伽的鱷魚山,畢沙迦邏園的鹿野苑。
這時候,阿那律陀尊者住在支提的東竹園,他在閒靜處時,內心這樣反思:“這法義是為少欲的人而不是多欲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知足的人而不是不知足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遠離的人而不是喜好群集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精進的人而不是懈怠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保持念的人而不是失念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有定的人而不是沒有定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具有智慧的人而不是劣慧的人而設的。”
世尊以他心智知道阿那律陀尊者的心念,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在鹿野苑隱沒,在東竹園阿那律陀尊者面前出現。世尊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阿那律陀尊者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阿那律陀尊者說:“阿那律陀,十分好,十分好!你能善對七種大人覺生起覺:這法義是為少欲的人而不是多欲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知足的人而不是不知足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遠離的人而不是喜好群集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精進的人而不是懈怠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保持念的人而不是失念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有定的人而不是沒有定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具有智慧的人而不是劣慧的人而設的!阿那律陀,既然這樣,你也對第八種大人覺生起覺吧:這法義是為喜好、樂於息滅戲論的人而不是喜好、樂於戲論的人而設的。
“阿那律陀,若你對這八大人覺生起覺,將可因此而隨自己的意欲,內心離開五欲、離開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進入初禪。
“阿那律陀,若你對這八大人覺生起覺,將可因此而隨自己的意欲,平息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進入二禪。
“阿那律陀,若你對這八大人覺生起覺,將可因此而隨自己的意欲,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進入三禪。
“阿那律陀,若你對這八大人覺生起覺,將可因此而隨自己的意欲,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進入四禪。
“阿那律陀,若你對這八大人覺生起覺,將會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這時你會對舊布衣知足,有如居士或居士子對滿櫃寶衣那樣。阿那律陀,這能令你安心、沒有掛慮、安穩地生活,能令你進入湼槃。
“……這時你會對化取的食物知足,有如居士或居士子對白米飯和各式各樣的咖喱汁那樣……
“……這時你會對以樹下作為住處知足,有如居士或居士子對內外以灰泥塗平、有窗閂、有門閂的尖頂屋那樣……
“……這時你會對草床座知足,有如居士或居士子對鋪上長毛被褥、白羊毛被褥、純毛被褥、鹿皮,兩頭各有丹枕,設有頂篷的床座那樣……
“阿那律陀,若你對這八大人覺生起覺,將會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這時你會對陳棄藥知足,有如居士或居士子對乳漿、酥、油、蜜糖、糖漿等各種不同的藥物那樣。阿那律陀,這能令你安心、沒有掛慮、安穩地生活,能令你進入湼槃。
“阿那律陀,這次雨季安居你就住在東竹園這裏吧。”
阿那律陀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教導阿那律陀尊者後,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在東竹園隱沒,在鹿野苑出現。
世尊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比丘說:“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八大人覺。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八大人覺呢?
“比丘們,這法義是為少欲的人而不是多欲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知足的人而不是不知足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遠離的人而不是喜好群集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精進的人而不是懈怠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保持念的人而不是失念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有定的人而不是沒有定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具有智慧的人而不是劣慧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喜好、樂於息滅戲論的人而不是喜好、樂於戲論的人而設的。
“比丘們,‘這法義是為少欲的人而不是多欲的人而設的’這句說話是緣於什麼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身為一個少欲的人而不想張揚,身為一個知足的人而不想張揚,身為一個遠離的人而不想張揚,身為一個精進的人而不想張揚,身為一個保持念的人而不想張揚,身為一個有定的人而不想張揚,身為一個具有智慧的人而不想張揚,身為一個喜好息滅戲論的人而不想張揚。比丘們,‘這法義是為少欲的人而不是多欲的人而設的’這句說話就是緣於這樣而說的。
“比丘們,‘這法義是為知足的人而不是不知足的人而設的’這句說話是緣於什麼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任何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都知足。比丘們,‘這法義是為知足的人而不是不知足的人而設的’這句說話就是緣於這樣而說的。
“比丘們,‘這法義是為遠離的人而不是喜好群集的人而設的’這句說話是緣於什麼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安住於遠離的比丘,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前往他那裏,這位比丘從他們到來直至著他們離去,期間內心一直都是傾向遠離、朝向遠離、邁向遠離、退隱、樂於出離的。比丘們,‘這法義是為遠離的人而不是喜好群集的人而設的’這句說話就是緣於這樣而說的。
“比丘們,‘這法義是為精進的人而不是懈怠的人而設的’這句說話是緣於什麼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取得善法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有決心、不放棄。比丘們,‘這法義是為精進的人而不是懈怠的人而設的’這句說話就是緣於這樣而說的。
“比丘們,‘這法義是為保持念的人而不是失念的人而設的’這句說話是緣於什麼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比丘們,‘這法義是為保持念的人而不是失念的人而設的’這句說話就是緣於這樣而說的。
“比丘們,‘這法義是為有定的人而不是沒有定的人而設的’這句說話是緣於什麼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他進入了三禪。他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比丘們,‘這法義是為有定的人而不是沒有定的人而設的’這句說話就是緣於這樣而說的。
“比丘們,‘這法義是為具有智慧的人而不是劣慧的人而設的’這句說話是緣於什麼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比丘們,‘這法義是為具有智慧的人而不是劣慧的人而設的’這句說話就是緣於這樣而說的。
“比丘們,‘這法義是為喜好、樂於息滅戲論的人而不是喜好、樂於戲論的人而設的’這句說話是緣於什麼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息滅戲論之中,內心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比丘們,‘這法義是為喜好、樂於息滅戲論的人而不是喜好、樂於戲論的人而設的’這句說話就是緣於這樣而說的。”
阿那律陀尊者這次雨季安居住在東竹園那裏,他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阿那律陀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他誦出這首偈頌:
“無上之導師,
知我思維後,
施以大神通,
意生身到來。
在我思維上,
佛陀再宣說:
喜好滅戲論、
樂於滅戲論。
我知此法後,
安住教誡中,
於佛所說義,
取證得三明。”
第三居士品完
三十一.布施之一
“比丘們,有八種布施。是哪八種呢?
“先侮辱受施者然後作布施,因怕受惡報而作布施,因曾受人布施而作布施,因想人報答而作布施,因知道布施是善行而作布施,因知道自己有但別人沒有而作布施,因名聲而作布施,因淨化自心而作布施。
“比丘們,有這八種布施。”
三十二.布施之二
“有信有慚有善施,
三者入於善人法;
眾說此為生天道,
行此能往天世間。”2
三十三.因由
“比丘們,有八種布施的因由。是哪八種呢?
“因貪欲而作布施,因瞋恚而作布施,因愚癡而作布施,因怕受惡報而作布施,因先輩之前一直作布施而作布施,因想投生善趣而作布施,因會帶來歡喜、開心、愉悅而作布施,因淨化自心而作布施。
“比丘們,有這八種布施的因由。”
三十四.農田
“比丘們,種子播在具有八支的農田之中沒有大果報、沒有好成果、沒有好收成。是哪八支呢?
“比丘們,農田高低不平,有很多碎石,鹽分高,泥土薄,沒有進水處,沒有排水處,沒有水道,沒有圍邊。比丘們,種子播在這具有八支的農田之中沒有大果報、沒有好成果、沒有好收成。
“比丘們,同樣地,布施給具有八支的沙門婆羅門沒有大果報、沒有大利益、沒有大光明、沒有大美滿。是哪八支呢?
“比丘們,沙門婆羅門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比丘們,布施給這具有八支的沙門婆羅門沒有大果報、沒有大利益、沒有大光明、沒有大美滿。
“比丘們,種子播在具有八支的農田之中有大果報、有好成果、有好收成。是哪八支呢?
“比丘們,農田沒有高低不平,沒有碎石,鹽分不高,泥土厚,有進水處,有排水處,有水道,有圍邊。比丘們,種子播在這具有八支的農田之中有大果報、有好成果、有好收成。
“比丘們,同樣地,布施給具有八支的沙門婆羅門有大果報、有大利益、有大光明、有大美滿。是哪八支呢?
“比丘們,沙門婆羅門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比丘們,布施給這具有八支的沙門婆羅門有大果報、有大利益、有大光明、有大美滿。
“若覓得良田,
種子播於中,
天雨及時下,
能得好收成。
眾緣成就時,
生長得成就,
成熟得成就,
結果亦成就。
如得具戒者,
施其受用物,
成就布施後,
帶來多利益。
求利益之人,
為得大利故,
應習近智者:
彼具真實義,
取得見成就,
思維得成就,
實義得成就,
正業得成就,
正道得成就,
修心得成就,
如實知世間,
明行皆具足,
去除諸垢穢,
眾苦俱解除,
湼槃得成就,
眾德俱成就。”
三十五.投生
“比丘們,有八種布施帶來的投生。是哪八種呢?
“比丘們,一些人帶著期望果報的心,以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布施給沙門婆羅門。他們看見富有的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具有五欲,享受五欲,身邊圍繞著五欲,心想:‘我要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富有的剎帝利、婆羅門、居士之中。’他們的內心向著這個目標,確立這個目標,為這個目標而修習,但不修習高上的解脫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富有的剎帝利、婆羅門、居士之中。我說,他們是一些具戒而不是戒行不好的人,因為他們的清淨,所以心願能夠達成。
“比丘們,一些人帶著期望果報的心,以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布施給沙門婆羅門。他們聽說四王天長壽、外貌好、有很多快樂,心想:‘我要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四王天之中。’他們的內心向著這個目標,確立這個目標,為這個目標而修習,但不修習高上的解脫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四王天之中。我說,他們是一些具戒而不是戒行不好的人,因為他們的清淨,所以心願能夠達成。
“……三十三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樂天……
“比丘們,一些人帶著期望果報的心,以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布施給沙門婆羅門。他們聽說他化自在天長壽、外貌好、有很多快樂,心想:‘我要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他化自在天之中。’他們的內心向著這個目標,確立這個目標,為這個目標而修習,但不修習高上的解脫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他化自在天之中。我說,他們是一些具戒而不是戒行不好的人,因為他們的清淨,所以心願能夠達成。
“比丘們,一些人帶著期望果報的心,以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布施給沙門婆羅門。他們聽說梵天長壽、外貌好、有很多快樂,心想:‘我要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梵天之中。’他們的內心向著這個目標,確立這個目標,為這個目標而修習,但不修習高上的解脫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梵天之中。我說,他們是一些具戒及清除貪欲而不是戒行不好及帶有貪欲的人,因為他們清除貪欲,所以心願能夠達成。
“比丘們,有這八種布施帶來的投生。”
三十六.福德
“比丘們,有三福行。是哪三種呢?
“比丘們,施所成的福行,戒所成的福行,修所成的福行。
“比丘們,一些人帶有微少施所成的福行,微少戒所成的福行,不能得到修所成的福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不幸的人間之中。
“比丘們,一些人帶有中等施所成的福行,中等戒所成的福行,不能得到修所成的福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幸福的人間之中。
“比丘們,一些人帶有優勝施所成的福行,優勝戒所成的福行,不能得到修所成的福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四王天之中。比丘們,在那裏,四位天王施所成、戒所成的福行更高,他們的壽元、外貌、快樂、名聲、權力、色、聲、香、味、觸這十處地方都比其他四王天的天神優勝。
“……投生在三十三天之中……在那裏,帝釋天.因陀羅……十處地方都比其他三十三天的天神優勝。
“……投生在夜摩天之中……在那裏,善夜摩天子……十處地方都比其他夜摩天的天神優勝。
“……投生在兜率天之中……在那裏,善兜率天子……十處地方都比其他兜率天的天神優勝。
“……投生在化樂天之中……在那裏,善化樂天子……十處地方都比其他化樂天的天神優勝。
“比丘們,一些人帶有優勝施所成的福行,優勝戒所成的福行,不能得到修所成的福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他化自在天之中。比丘們,在那裏,自在天子施所成、戒所成的福行更高,他的壽元、外貌、快樂、名聲、權力、色、聲、香、味、觸這十處地方都比其他他化自在天的天神優勝。
“比丘們,有這三福行。”
三十七.善人之一
“比丘們,有八種善人的布施。是哪八種呢?
“用淨物來布施,用細妙物來布施,適時的布施,合規則的布施,辨別質素高的人來布施,時常布施,布施時歡喜,布施後開心。
“比丘們,有這八種善人的布施。
“以淨妙飲食,
適時合規範,
如法常施予,
清淨梵行者。
施贈大量物,
無悔心歡喜。
深智者稱讚,
如此布施人:
此人是智者,
離慳有敬信,
投生之去處,
快樂無憎嫉。”
三十八.善人之二
“比丘們,一位善人出生在家族中,能為許多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父母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妻兒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僕人、工人、下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親友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祖先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國王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天神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沙門婆羅門帶來福祉、利益、快樂。
“比丘們,就正如大雨雲潤澤所有穀物,能為許多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同樣地,一位善人出生在家族中,能為許多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父母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妻兒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僕人、工人、下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親友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祖先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國王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天神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沙門婆羅門帶來福祉、利益、快樂。
“善人於家中,
能利益多人,
日夜不疏懶,
敬父母祖先:
如法侍父母,
常憶念先人。
尊崇出家人,
供養梵行者;
知彼有戒行,
於彼立敬信。
國王與天神,
親友一切眾,
各各皆利益;
此人立正法,
清除慳吝垢,
住吉祥世間。”
三十九.潤澤
“比丘們,有八個地方能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是哪八個地方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皈依佛。這是第一個地方能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再者,一位聖弟子皈依法。這是第二個地方能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再者,一位聖弟子皈依僧。這是第三個地方能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有五種布施是大布施,它們古老、古舊、久遠、悠久,它們純淨,過去純淨、現在純淨、將來純淨,不受沙門婆羅門智者斥責。什麼是五種大布施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捨棄殺生、遠離殺生。比丘們,聖弟子不殺生,就是布施了無畏、無怨、無苦迫給無量眾生,之後能招感到無量的無畏、無怨、無苦迫。這就是第一種大布施,它古老、古舊、久遠、悠久,它純淨,過去純淨、現在純淨、將來純淨,不受沙門婆羅門智者斥責。這也是第四個地方能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再者,一位聖弟子捨棄偷盜、遠離偷盜。比丘們,聖弟子不偷盜,就是布施了無畏、無怨、無苦迫給無量眾生,之後能招感到無量的無畏、無怨、無苦迫。這就是第二種大布施,它古老、古舊、久遠、悠久,它純淨,過去純淨、現在純淨、將來純淨,不受沙門婆羅門智者斥責。這也是第五個地方能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再者,一位聖弟子捨棄邪淫、遠離邪淫。比丘們,聖弟子不邪淫,就是布施了無畏、無怨、無苦迫給無量眾生,之後能招感到無量的無畏、無怨、無苦迫。這就是第三種大布施,它古老、古舊、久遠、悠久,它純淨,過去純淨、現在純淨、將來純淨,不受沙門婆羅門智者斥責。這也是第六個地方能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再者,一位聖弟子捨棄妄語、遠離妄語。比丘們,聖弟子不妄語,就是布施了無畏、無怨、無苦迫給無量眾生,之後能招感到無量的無畏、無怨、無苦迫。這就是第四種大布施,它古老、古舊、久遠、悠久,它純淨,過去純淨、現在純淨、將來純淨,不受沙門婆羅門智者斥責。這也是第七個地方能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再者,一位聖弟子捨棄飲酒、遠離飲酒。比丘們,聖弟子不飲酒,就是布施了無畏、無怨、無苦迫給無量眾生,之後能招感到無量的無畏、無怨、無苦迫。這就是第五種大布施,它古老、古舊、久遠、悠久,它純淨,過去純淨、現在純淨、將來純淨,不受沙門婆羅門智者斥責。這也是第八個地方能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有這八個地方能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四十.最少
“比丘們,習近殺生、常作殺生的人,會帶來地獄、畜生、餓鬼的果報,若然能夠成為人,殺生最少也會為他帶來短壽的果報。
“比丘們,習近偷盜、常作偷盜的人,會帶來地獄、畜生、餓鬼的果報,若然能夠成為人,偷盜最少也會為他帶來財富毀失的果報。
“比丘們,習近邪淫、常作邪淫的人,會帶來地獄、畜生、餓鬼的果報,若然能夠成為人,邪淫最少也會為他帶來遭受敵意和怨恨的果報。
“比丘們,習近妄語、常作妄語的人,會帶來地獄、畜生、餓鬼的果報,若然能夠成為人,妄語最少也會為他帶來遭受不實誹謗的果報。
“比丘們,習近兩舌、常作兩舌的人,會帶來地獄、畜生、餓鬼的果報,若然能夠成為人,兩舌最少也會為他帶來友情破裂的果報。
“比丘們,習近惡口、常作惡口的人,會帶來地獄、畜生、餓鬼的果報,若然能夠成為人,惡口最少也會為他帶來遭受使人不快的說話的果報。
“比丘們,習近綺語、常作綺語的人,會帶來地獄、畜生、餓鬼的果報,若然能夠成為人,綺語最少也會為他帶來說話不受重視的果報。
“比丘們,習近飲酒、常作飲酒的人,會帶來地獄、畜生、餓鬼的果報,若然能夠成為人,飲酒最少也會為他帶來神智不清的果報。”
第四布施品完
四十一.簡略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修習布薩日八支有大果報、大利益、大光明、大美滿。比丘們,怎樣修習布薩日八支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阿羅漢畢生捨棄殺生、遠離殺生,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殺生、遠離殺生,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一支。
“‘阿羅漢畢生捨棄偷盜、遠離偷盜,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取,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要;有一個不偷盜的清淨心。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偷盜、遠離偷盜,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取,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要;有一個不偷盜的清淨心。’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二支。
“‘阿羅漢畢生捨棄非梵行,是一個梵行者,遠離性行為這世俗的行為。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非梵行,是一個梵行者,遠離性行為這世俗的行為。’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三支。
“‘阿羅漢畢生捨棄妄語、遠離妄語,他說真話、只說真話、誠實、可信賴、說話沒有前後不一。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妄語、遠離妄語,我說真話、只說真話、誠實、可信賴、說話沒有前後不一。’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四支。
“‘阿羅漢畢生捨棄飲酒,不飲酒。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飲酒,不飲酒。’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五支。
“‘阿羅漢畢生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六支。
“‘阿羅漢畢生遠離觀看跳舞、唱歌、奏樂、表演;遠離花環、香水、膏油、飾物。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遠離觀看跳舞、唱歌、奏樂、表演;遠離花環、香水、膏油、飾物。’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七支。
“‘阿羅漢畢生捨棄豪華的大床,遠離豪華的大床;只睡低床或草堆。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豪華的大床,遠離豪華的大床;只睡低床或草堆。’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八支。
“比丘們,修習這布薩日八支有大果報、大利益、大光明、大美滿。”
四十二.詳細
“比丘們,修習布薩日八支有大果報、大利益、大光明、大美滿。比丘們,怎樣修習布薩日八支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阿羅漢畢生捨棄殺生、遠離殺生,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殺生、遠離殺生,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一支。
“‘阿羅漢畢生捨棄偷盜、遠離偷盜,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取,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要;有一個不偷盜的清淨心。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偷盜、遠離偷盜,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取,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要;有一個不偷盜的清淨心。’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二支。
“‘阿羅漢畢生捨棄非梵行,是一個梵行者,遠離性行為這世俗的行為。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非梵行,是一個梵行者,遠離性行為這世俗的行為。’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三支。
“‘阿羅漢畢生捨棄妄語、遠離妄語,他說真話、只說真話、誠實、可信賴、說話沒有前後不一。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妄語、遠離妄語,我說真話、只說真話、誠實、可信賴、說話沒有前後不一。’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四支。
“‘阿羅漢畢生捨棄飲酒,不飲酒。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飲酒,不飲酒。’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五支。
“‘阿羅漢畢生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六支。
“‘阿羅漢畢生遠離觀看跳舞、唱歌、奏樂、表演;遠離花環、香水、膏油、飾物。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遠離觀看跳舞、唱歌、奏樂、表演;遠離花環、香水、膏油、飾物。’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七支。
“‘阿羅漢畢生捨棄豪華的大床,遠離豪華的大床;只睡低床或草堆。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豪華的大床,遠離豪華的大床;只睡低床或草堆。’這是修習布薩日的第八支。
“比丘們,修習這布薩日八支有大果報、大利益、大光明、大美滿。
“比丘們,這些大果報、大利益、大光明、大美滿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比丘們,假如一個人擁有央伽、摩揭陀、迦尸、拘薩羅、跋祇、摩利、支提、鵬沙、俱盧、般闍羅、摩闍、須羅舍那、阿沙迦、阿槃提、犍陀羅、揭菩吒所有十六大國的七寶,都比不上修習布薩日八支的十六分之一。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人間的權貴比起天上的快樂微不足道。
“比丘們,人間五十年是四王天的一日一夜;在四王天那裏,三十日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四王天的壽命有五百天年。那些修習布薩日八支的人,無論男或女,都有可能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四王天之中。比丘們,拿兩者一起相比,可說人間的權貴比起天上的快樂微不足道。
“比丘們,人間一百年是三十三天的一日一夜;在三十三天那裏,三十日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三十三天的壽命有一千天年。那些修習布薩日八支的人,無論男或女,都有可能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三十三天之中。比丘們,拿兩者一起相比,可說人間的權貴比起天上的快樂微不足道。
“比丘們,人間二百年是夜摩天的一日一夜;在夜摩天那裏,三十日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夜摩天的壽命有二千天年。那些修習布薩日八支的人,無論男或女,都有可能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夜摩天之中。比丘們,拿兩者一起相比,可說人間的權貴比起天上的快樂微不足道。
“比丘們,人間四百年是兜率天的一日一夜;在兜率天那裏,三十日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兜率天的壽命有四千天年。那些修習布薩日八支的人,無論男或女,都有可能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兜率天之中。比丘們,拿兩者一起相比,可說人間的權貴比起天上的快樂微不足道。
“比丘們,人間八百年是化樂天的一日一夜;在化樂天那裏,三十日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化樂天的壽命有八千天年。那些修習布薩日八支的人,無論男或女,都有可能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化樂天之中。比丘們,拿兩者一起相比,可說人間的權貴比起天上的快樂微不足道。
“比丘們,人間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天的一日一夜;在他化自在天那裏,三十日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他化自在天的壽命有一萬六千天年。那些修習布薩日八支的人,無論男或女,都有可能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他化自在天之中。比丘們,拿兩者一起相比,可說人間的權貴比起天上的快樂微不足道。
“不傷害眾生;
受持不偷盜;
不作非梵行,
遠離男女欲;
不說虛妄語;
不飲酒買醉;
不作非時食,
午後不進食;
不受用花環,
不以香嚴身;
臥睡於小床、
露地或蓆上。
佛陀苦永盡,
具一切德行,
為眾生演說,
此布薩八支。
如日月於空,
最明照亮麗,
兩者所至處,
均放大光明;
如日月於空,
能驅除黑暗,
能照亮雲霄,
光明遍十方。
在財富之中,
包含眾珍寶,
有珍珠寶石,
亦復有琉璃,
種種金與銀;
人稱此吉祥。
此吉祥不及,
受布薩八支,
十六分之一;
如眾星群集,
不及月光明,
十六分之一。
具戒德之人,
不論男或女,
於布薩之日,
受持八戒支,
作此福德已,
樂果自到來,
行為無過失,
能得生天處。”
四十三.毗沙迦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東園鹿母講堂。
這時候,鹿母.毗沙迦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毗沙迦說:“毗沙迦,修習布薩日八支有大果報、大利益、大光明、大美滿……(除了“比丘們”改作“毗沙迦”之外,其餘部分連偈頌跟四十二經相同)……能得生天處。”
四十四.婆舍多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這時候,婆舍多優婆塞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婆舍多優婆塞說:“婆舍多,修習布薩日八支有大果報、大利益、大光明、大美滿……(除了“比丘們”改作“婆舍多”之外,其餘部分連偈頌跟四十二經相同)……能得生天處。”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婆舍多優婆塞對他說:“大德,如果我所喜愛的親屬修習布薩日八支的話,將會為我所喜愛的親屬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如果所有剎帝利修習布薩日八支的話,將會為所有剎帝利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如果所有婆羅門修習布薩日八支的話,將會為所有婆羅門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如果所有吠舍修習布薩日八支的話,將會為所有吠舍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如果所有首陀羅修習布薩日八支的話,將會為所有首陀羅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
“婆舍多,正是這樣。婆舍多,如果所有剎帝利修習布薩日八支的話,將會為所有剎帝利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如果所有婆羅門、吠舍、首陀羅修習布薩日八支的話,將會為所有婆羅門、吠舍、首陀羅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如果整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都修習布薩日八支的話,將會為整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
“婆舍多,如果這些大娑羅樹能夠修習布薩日八支的話,都會為這些大娑羅樹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更不用說有思想的人了。”
四十五.菩闍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菩闍優婆夷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菩闍優婆夷說:“菩闍,修習布薩日八支有大果報、大利益、大光明、大美滿……(除了“比丘們”改作“菩闍”之外,其餘部分連偈頌跟四十二經相同)……能得生天處。”
四十六.阿那律陀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阿那律陀尊者在靜處午休,這時候,一些歡喜天前往阿那律陀尊者那裏,對阿那律陀尊者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阿那律陀尊者說:“阿那律陀大德,我們歡喜天有三個地方可隨意自在:我們想要什麼樣的外觀,便可即時得到想要的外觀;我們想要什麼樣的聲音,便可即時得到想要的聲音;我們想要什麼樣的快樂,便可即時得到想要的快樂。阿那律陀大德,我們歡喜天有這三個地方可隨意自在。”
於是,阿那律陀尊者心想:“讓所有這些天神都變成藍色吧:藍色的外觀,藍色的衣服,藍色的飾物。”那些天神知道阿那律陀尊者的心念,所有都變成藍色的外觀,藍色的衣服,藍色的飾物。
……黃色……
……紅色……
於是,阿那律陀尊者心想:“讓所有這些天神都變成白色吧:白色的外觀,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飾物。”那些天神知道阿那律陀尊者的心念,所有都變成白色的外觀,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飾物。
這時候,一些天神在唱歌,一些天神在跳舞,一些天神在奏天樂。就正如當熟練的樂手演奏五類樂器的時候,會發出使人愛著、使人染著、使人貪著、使人喜愛、使人陶醉的聲音,同樣地,那些天神奏出使人愛著、使人染著、使人貪著、使人喜愛、使人陶醉的聲音。阿那律陀尊者收攝六根,那些天神心想:“阿那律陀大師不欣賞。”於是就在那裏隱沒。
阿那律陀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以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然後再說:“大德,具有多少法的女士,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歡喜天之中呢?”
“阿那律陀,具有八法的女士,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歡喜天之中。是哪八法呢?
“阿那律陀,一位女士比家翁、家婆和丈夫早起遲睡,順從他們的吩咐,行為使他們歡喜,說話使他們鍾愛,以此回報他們對自己的幫助、利益、悲憫。
“任何丈夫尊敬的人,不論是他的父母或沙門婆羅門,都對他們照料、恭敬、尊重、供養;在他們到來時,為他們提供座位和水。
“對任何夫家的工作,不論是毛線或綿織,都善巧、不懈地做,學習那些工作方法,令自己具有做的能力、知的能力。
“對任何夫家的工人,不論是僕人、下人或工人,都知道他們做完的工作、沒做完的工作、患病時需否休息;都提供他們適當的食物。
“任何丈夫所賺取的物產或金銀錢財,都盡心保護、盡心守護;不被騙去、不被盜去,不揮霍、不浪費。
“是一位優婆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是一位具有戒的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是一位具有施的人:一位居家的人,內心清除了吝嗇的污垢,不受吝嗇的束縛,慷慨,大方,樂於施捨,不拒人所求,樂於和人分享。
“阿那律陀,具有這八法的女士,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歡喜天之中。
“丈夫長提供,
各種之照顧,
故應勤作務,
於夫莫輕慢。
賢妻對丈夫,
不說憎嫉語;
丈夫所敬者,
妻亦同尊敬。
早起不怠惰,
對人具慈憫,
行為令夫悅,
隨護其資財。
賢妻諸所作,
皆順夫意欲,
將投生之處,
名為歡喜天。”
四十七.毗沙迦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東園鹿母講堂。
這時候,鹿母.毗沙迦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毗沙迦說:“毗沙迦,具有八法的女士,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歡喜天之中。是哪八法呢?
“毗沙迦,一位女士比家翁、家婆和丈夫早起遲睡,順從他們的吩咐,行為使他們歡喜,說話使他們鍾愛,以此回報他們對自己的幫助、利益、悲憫。
“任何丈夫尊敬的人,不論是他的父母或沙門婆羅門,都對他們照料、恭敬、尊重、供養;在他們到來時,為他們提供座位和水。
“對任何夫家的工作,不論是毛線或綿織,都善巧、不懈地做,學習那些工作方法,令自己具有做的能力、知的能力。
“對任何夫家的工人,不論是僕人、下人或工人,都知道他們做完的工作、沒做完的工作、患病時需否休息;都提供他們適當的食物。
“任何丈夫所賺取的物產或金銀錢財,都盡心保護、盡心守護;不被騙去、不被盜去,不揮霍、不浪費。
“是一位優婆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是一位具有戒的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是一位具有施的人:一位居家的人,內心清除了吝嗇的污垢,不受吝嗇的束縛,慷慨,大方,樂於施捨,不拒人所求,樂於和人分享。
“毗沙迦,具有這八法的女士,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歡喜天之中。
“丈夫長提供,
各種之照顧,
故應勤作務,
於夫莫輕慢。
賢妻對丈夫,
不說憎嫉語;
丈夫所敬者,
妻亦同尊敬。
早起不怠惰,
對人具慈憫,
行為令夫悅,
隨護其資財。
賢妻諸所作,
皆順夫意欲,
將投生之處,
名為歡喜天。”
四十八.那拘邏母
有一次,世尊住在婆伽的鱷魚山,畢沙迦邏園的鹿野苑。
這時候,那拘邏母女居士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那拘邏母說:“那拘邏母,具有八法的女士,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歡喜天之中……(除了“毗沙迦”改作“那拘邏母”之外,其餘部分連偈頌跟四十七經相同)……名為歡喜天。”
四十九.這一世之一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東園鹿母講堂。
這時候,鹿母.毗沙迦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毗沙迦說:“毗沙迦,具有四法的女士,進入了這一世勝利的道路,這一世得到勝利。是哪四法呢?
“毗沙迦,一位女士善於工作,能攝持他人,行為使丈夫歡喜,能守護資財。
“毗沙迦,什麼是一位女士善於工作呢?
“毗沙迦,一位女士對任何夫家的工作,不論是毛線或綿織,都善巧、不懈地做,學習那些工作方法,令自己具有做的能力、知的能力。這就是一位女士善於工作了。
“毗沙迦,什麼是一位女士能攝持他人呢?
“毗沙迦,一位女士對任何夫家的工人,不論是僕人、下人或工人,都知道他們做完的工作、沒做完的工作、患病時需否休息;都提供他們適當的食物。這就是一位女士能攝持他人了。
“毗沙迦,什麼是一位女士行為使丈夫歡喜呢?
“毗沙迦,一位女士對任何丈夫不喜歡的行為,即使自己生命受到威脅,也不會因此而做出那些行為。這就是一位女士行為使丈夫歡喜了。
“毗沙迦,什麼是一位女士能守護資財呢?
“毗沙迦,一位女士對任何丈夫所賺取的物產或金銀錢財,都盡心保護、盡心守護;不被騙去、不被盜去,不揮霍、不浪費。這就是一位女士能守護資財了。
“毗沙迦,具有這四法的女士,進入了這一世勝利的道路,這一世得到勝利。
“毗沙迦,具有四法的女士,進入了下一世勝利的道路,下一世得到勝利。是哪四法呢?
“毗沙迦,一位女士具有信,具有戒,具有施,具有慧。
“毗沙迦,什麼是一位女士具有信呢?
“毗沙迦,一位女士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這就是一位女士具有信了。
“毗沙迦,什麼是一位女士具有戒呢?
“毗沙迦,一位女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就是一位女士具有戒了。
“毗沙迦,什麼是一位女士具有施呢?
“毗沙迦,一位居家的女士,內心清除了吝嗇的污垢,不受吝嗇的束縛,慷慨,大方,樂於施捨,不拒人所求,樂於和人分享。這就是一位女士具有施了。
“毗沙迦,什麼是一位女士具有慧呢?
“毗沙迦,一位女士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這就是一位女士具有慧了。
“毗沙迦,具有這四法的女士,進入了下一世勝利的道路,下一世得到勝利。
“能善於工作,
善於攝眾人,
行為夫喜悅,
善護家資財。
具有信與戒,
慷慨離慳垢,
常行清淨道;
來生得安樂。
若然諸女士,
具有此八法;
人稱具戒者,
持真諦法義。
具戒優婆夷,
善入此八法,
行踐此所述,
得生歡喜天。”
五十.這一世之二
“比丘們,具有四法的女士……(除了“毗沙迦”改作“比丘們”之外,其餘部分連偈頌跟四十九經相同)……得生歡喜天。”
第五布薩品完
五十一.喬答彌
有一次,世尊住在迦毗羅衛釋迦人的榕樹園。
這時候,大波闍波提.喬答彌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若女士能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好了。”
“喬答彌,停止!不要心想女士能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
大波闍波提.喬答彌第二次……
大波闍波提.喬答彌第三次對世尊說:“大德,若女士能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好了。”
“喬答彌,停止!不要心想女士能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
大波闍波提.喬答彌因為世尊不許可女士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而苦惱、不開心、淚流滿面,於是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世尊在迦毗羅衛住了一段時間後,啟程向毗舍離遊行說法,途經多處地方之後便抵達毗舍離,之後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這時候,大波闍波提.喬答彌剪掉頭髮、穿上袈裟衣,與一些釋迦女士一起啟程前往毗舍離,途經多處地方之後便抵達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她雙腳腫脹、滿身塵埃、苦惱、不開心、淚流滿面地站在精舍門外。
阿難尊者看見這個情形後,便對大波闍波提.喬答彌說:“喬答彌,為什麼你雙腳腫脹、滿身塵埃、苦惱、不開心、淚流滿面地站在精舍門外呢?”
“阿難大德,這是因為世尊不許可女士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
“既然這樣,請在這裏等一會,我去請求世尊允許女士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
於是,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大波闍波提.喬答彌雙腳腫脹、滿身塵埃、苦惱、不開心、淚流滿面地站在精舍門外。大德,若女士能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好了。”
“阿難,停止!不要心想女士能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
阿難尊者第二次……
阿難尊者第三次對世尊說:“大德,若女士能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好了。”
“阿難,停止!不要心想女士能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
阿難尊者心想:“世尊不許可女士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讓我用另一種方式來請求世尊允許女士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吧。”
於是,阿難尊者對世尊說:“大德,若女士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能否證悟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或阿羅漢果呢?”
“阿難,若女士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是能夠證悟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羅漢果的。”
“大德,若是這樣的話,大波闍波提.喬答彌對你有大恩:她是世尊姨母,世尊生母命終後,她是世尊的照顧者、養育者、哺育者。大德,若女士能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好了。”
“阿難,如果大波闍波提.喬答彌接受八敬法,便可受具足戒。
“比丘尼即使受具足戒一百年,也應對當日剛受具足戒的比丘作禮、起立、合掌、恭敬。要尊重、恭敬、敬重、維護這種法,終生不違越。
“比丘尼不應在沒有比丘的住處雨季安居。要尊重、恭敬、敬重、維護這種法,終生不違越。
“比丘尼應每逢半個月到比丘僧團問舉行布薩的日子和邀請教誡師。要尊重、恭敬、敬重、維護這種法,終生不違越。
“比丘尼在雨季安居結束時,應在比丘僧團和比丘尼僧團兩者之中都作見、聞、疑三種自恣。要尊重、恭敬、敬重、維護這種法,終生不違越。
“比丘尼若犯重罪,應在比丘僧團和比丘尼僧團兩者之中都行半月悔罪。要尊重、恭敬、敬重、維護這種法,終生不違越。
“式叉摩尼在六法之中完滿兩年的修學,應在比丘僧團和比丘尼僧團兩者之中都請求受具足戒。要尊重、恭敬、敬重、維護這種法,終生不違越。
“比丘尼不應以任何原因責罵、斥罵比丘。要尊重、恭敬、敬重、維護這種法,終生不違越。
“阿難,從現在起,比丘尼不可告誡比丘,但比丘可以告誡比丘尼。要尊重、恭敬、敬重、維護這種法,終生不違越。
“阿難,如果大波闍波提.喬答彌接受這八敬法,便可受具足戒。”
阿難尊者在世尊座下聽受這八敬法,於是前往大波闍波提.喬答彌那裏,然後將以上跟世尊的對話一五一十地告訴大波闍波提.喬答彌。
大波闍波提.喬答彌說:“阿難大德,就正如喜歡花環的青年男女,在洗頭後得到一個青蓮花環、茉莉花環或使人喜愛的花環,會以雙手受持,然後穿在頭上。同樣地,我會受持這八敬法,終生不違越。”
於是,阿難尊者回去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大波闍波提.喬答彌會受持這八敬法,終生不違越。”
“阿難,如果女士不能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梵行將會久住,正法將會持續一千年。阿難,由於女士能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現在梵行將不會久住,正法將只會持續五百年。
“阿難,就正如一個女多男少的族群,很易受盜賊和小偷侵擾,同樣地,若女士能在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梵行便不會久住。
“阿難,又正如一幅良好的稻田得了白化病,這幅稻田便不會久住,同樣地,若女士能在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梵行便不會久住。
“阿難,又正如一幅良好的蔗田得了紅化病,這幅蔗田便不會久住,同樣地,若女士能在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梵行便不會久住。
“阿難,就正如人們防患未然,在大水庫築起堤壩,讓水不能越過堤壩外流。同樣地,我防患未然,為比丘尼制訂八敬法,讓她們終生不違越。”
五十二.教誡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具有多少法的比丘,才可任命為比丘尼的教誡師呢?”
“阿難,具有八法的比丘,才可任命為比丘尼的教誡師。是哪八法呢?
“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他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他能詳細憶持、分析、講述、判別比丘與比丘尼兩種波羅提木叉的經文和解釋。
“他是善語者、善教說者,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
“他有能力對比丘尼僧團說法語,對她們開示,對她們教導,使她們景仰,使她們歡喜。
“他受很多比丘尼喜愛。“他之前沒有對在世尊名義下出家、穿袈裟衣的女士犯重罪。“他出家二十年或超過二十年。
“阿難,具有這八法的比丘,才可任命為比丘尼的教誡師。”
五十三.簡略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這時候,大波闍波提.喬答彌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喬答彌,你要這樣來認知義理:如果一些義理只帶來貪欲而不帶來無欲,只帶來結縛而不帶來解除結縛,只帶來積聚而不帶來減少積聚,只帶來多欲而不帶來少欲,只帶來不知足而不帶來知足,只帶來聯群結黨而不帶來遠離,只帶來懈怠而不帶來精進,只帶來難受供養而不帶來易受供養──喬答彌,你便一直都受持它們為不是法、不是律、不是導師的教導。
“喬答彌,你要這樣來認知義理:如果一些義理只帶來無欲而不帶來貪欲,只帶來解除結縛而不帶來結縛,只帶來減少積聚而不帶來積聚,只帶來少欲而不帶來多欲,只帶來知足而不帶來不知足,只帶來遠離而不帶來聯群結黨,只帶來精進而不帶來懈怠,只帶來易受供養而不帶來難受供養──喬答彌,你便一直都受持它們為是法、是律、是導師的教導。”
五十四.長膝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利一個稱為迦迦羅的市鎮。
這時候,虎道族人.長膝拘利子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我們身為居家的人,受用欲樂,兒女在身邊,燃點迦尸檀香,戴花環,塗香水,塗香油,受用金銀,請大德世尊為我們說法,好讓我們現生得到利益、現生得到快樂,下一生得到利益、下一生得到快樂。”
“虎道族人,有四法能為在家族中的人現生帶來利益、現生帶來快樂。是哪四法呢?上進成就,守護成就,結交善知識,生活量入為出。
“虎道族人,什麼是上進成就呢?
“虎道族人,在家族中的人以工作來謀生活命,不論做農夫、商人、牧牛人、弓箭手、王職人員或各種不同的職業,都善巧、不懈地做,學習那些工作方法,令自己具有做的能力、知的能力。虎道族人,這就是上進成就了。
“虎道族人,什麼是守護成就呢?
“虎道族人,在家族中的人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財富後,要守護那些財富:不被國王取走,不被盜賊取走,不被大火燒燬,不被洪水沖走,不被自己不喜愛的繼承人取走。虎道族人,這就是守護成就了。
“虎道族人,什麼是結交善知識呢?
“虎道族人,在家族中的人居住在村落或市鎮,在那裏若有一些居士或居士子,不論有成熟德行的年青人或長者,只要是具有信、具有戒、具有施、具有慧的,都應保持跟他們在一起,跟他們一起交談、說話;他們具有信的便向他們的信成就跟隨修學,他們具有戒的便向他們的戒成就跟隨修學,他們具有施的便向他們的施成就跟隨修學,他們具有慧的便向他們的慧成就跟隨修學。虎道族人,這就是結交善知識了。
“虎道族人,什麼是生活量入為出呢?
“虎道族人,在家族中的人要知自己的財富,也要知自己的支出,然後保持平衡的生活,支出不要過份的花費也不要過份的不足,讓自己的收入能應付支出,不要讓自己的支出高於收入。
“虎道族人,就正如秤師或秤師的徒弟拿起量秤,然後知道:‘這份量太少了,那份量太多了。’同樣地,族中的人要知自己的財富,也要知自己的支出,然後保持平衡的生活,支出不要過份的花費也不要過份的不足,讓自己的收入能應付支出,不要讓自己的支出高於收入。
“虎道族人,在家族中的人如果收入少而過奢侈的生活,人們便會說他‘如搖落很多無花果但只吃少許’那樣浪費。族中的人如果收入多而過窮苦的生活,人們便會說他‘如餓得將要死掉’那樣吝嗇。因此,族中的人要知自己的財富,也要知自己的支出,然後保持平衡的生活,支出不要過份的花費也不要過份的不足,讓自己的收入能應付支出,不要讓自己的支出高於收入。虎道族人,這就是生活量入為出了。
“虎道族人,賺來的財富有四種損失:沉迷女色,沉迷飲酒,沉迷賭博,結交惡朋友、惡同伴、惡密友。就正如有四個入水口和四個出水口的大儲水池,有人阻截它的入水口,打開它的出水口,沒有下雨,池水是只會減少而不會增加的。同樣地,賺來的財富有四種損失:沉迷女色,沉迷飲酒,沉迷賭博,結交惡朋友、惡同伴、惡密友。
“虎道族人,賺來的財富有四種增益:不沉迷女色,不沉迷飲酒,不沉迷賭博,結交善朋友、善同伴、善密友。就正如有四個入水口和四個出水口的大儲水池,有人打開它的入水口,阻截它的出水口,天上下大雨,池水是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的。同樣地,賺來的財富有四種增益:不沉迷女色,不沉迷飲酒,不沉迷賭博,結交善朋友、善同伴、善密友。
“虎道族人,這四法能為在家族中的人現生帶來利益、現生帶來快樂。
“虎道族人,有四法能為在家族中的人下一生帶來利益、下一生帶來快樂。是哪四法呢?信成就,戒成就,施成就,慧成就。
“虎道族人,什麼是信成就呢?
“虎道族人,在家族中的人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虎道族人,這就是稱為信成就了。
“虎道族人,什麼是戒成就呢?
“虎道族人,在家族中的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虎道族人,這就是稱為戒成就了。
“虎道族人,什麼是施成就呢?
“虎道族人,在家族中的人內心清除了吝嗇的污垢,不受吝嗇的束縛,慷慨,大方,樂於施捨,不拒人所求,樂於和人分享。虎道族人,這就是稱為施成就了。
“虎道族人,什麼是慧成就呢?
“虎道族人,在家族中的人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虎道族人,這就是稱為慧成就了。
“虎道族人,這四法能為在家族中的人下一生帶來利益、下一生帶來快樂。
“工作具上進,
明辨不放逸,
能量入為出,
善護家資財;
具有信與戒,
慷慨離慳垢,
常行清淨道;
來生得安樂。
在家之信眾,
具此八法者,
諦者所稱說,
具有兩種樂:
現世得利益,
來生得快樂。
故此在家眾,
應布施修福。”
五十五.優闍耶
這時候,優闍耶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我想到外地去,請大德世尊為我說法,好讓我現生得到利益、現生得到快樂,下一生得到利益、下一生得到快樂。”
“婆羅門,有四法能為在家族中的人現生帶來利益、現生帶來快樂……(除了“虎道族人”改作“婆羅門”之外,其餘部分連偈頌跟五十四經相同)……應布施修福。”
五十六.恐懼
“比丘們,貪欲是恐懼的意思,貪欲是痛苦的意思,貪欲是疾病的意思,貪欲是膿瘡的意思,貪欲是中箭的意思,貪欲是牽掛的意思,貪欲是污穢的意思,貪欲是入胎的意思。
“比丘們,為什麼貪欲是恐懼的意思呢?
“一個人在現生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恐懼;在下一生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恐懼。因此,貪欲是恐懼的意思。
……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痛苦……
……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疾病…….
…..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膿瘡……
……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中箭……
……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牽掛……
……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污穢……
“比丘們,為什麼貪欲是入胎的意思呢?
“一個人在現生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入胎;在下一生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入胎。因此,貪欲是入胎的意思。
“凡夫之眾生,
落於貪欲中,
亦即落入於,
貪欲之同義:
恐懼與痛苦,
乃至入胎中。
因沉浸享樂,
故不斷入胎;
眾生受生死,
常在顫抖中。
精勤之比丘,
觀察此義後,
不懈具覺知,
越此險惡途。”
五十七.供養之一
“比丘們,具有八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八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他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他是別人的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
“他是一個正見的人,具有正確的見解。
“他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
“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他能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他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八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五十八.供養之二
“比丘們,具有八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八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他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他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
“他以森林、樹林作為住處。
“他能克服不悅和愛喜,能持續克服所生起的不悅。
“他能克服恐懼和驚慌,能持續克服所生起的恐懼和驚慌。
“他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
“他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八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五十九.八種人之一
“比丘們,有八種人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八種呢?
“須陀洹、進入須陀洹道的人,斯陀含、進入斯陀含道的人,阿那含、進入阿那含道的人,阿羅漢、進入阿羅漢道的人。
“比丘們,這八種人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此正直僧團,
立於戒定慧,
有得四果位,
亦有四向位。
作祭祀之人,
或求福眾生,
布施於僧團,
能得大果報。”
六十.八種人之二
“比丘們,有八種人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八種呢?
“須陀洹、進入須陀洹道的人,斯陀含、進入斯陀含道的人,阿那含、進入阿那含道的人,阿羅漢、進入阿羅漢道的人。
“比丘們,這八種人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此崇高僧團,
八種人於中,
有得四果位,
亦有四向位。
作祭祀之人,
或求福眾生,
布施於僧團,
能得大果報。”
第六喬答彌品完
六十一.希望
“比丘們,世上有八種人。是哪八種呢?
“比丘們,一個安住於遠離但沒有完成修行的比丘,他希望取得供養物,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之後不能取得供養物,他因此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這個比丘希望取得供養物,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得不到時便會感到悲哀、感到傷心──他可稱為一個在正法中退失的比丘。
“比丘們,一個安住於遠離但沒有完成修行的比丘,他希望取得供養物,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之後能夠取得供養物,他因此迷醉、沉迷於中,內心放逸。這個比丘希望取得供養物,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得到時便會迷醉、沉迷於中──他可稱為一個在正法中退失的比丘。
“比丘們,一個安住於遠離但沒有完成修行的比丘,他希望取得供養物,不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努力和精進,之後不能取得供養物,他因此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這個比丘希望取得供養物,不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努力和精進,得不到時便會感到悲哀、感到傷心──他可稱為一個在正法中退失的比丘。
“比丘們,一個安住於遠離但沒有完成修行的比丘,他希望取得供養物,不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努力和精進,之後能夠取得供養物,他因此迷醉、沉迷於中,內心放逸。這個比丘希望取得供養物,不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努力和精進,得到時便會迷醉、沉迷於中──他可稱為一個在正法中退失的比丘。
“比丘們,一位安住於遠離但沒有完成修行的比丘,他希望取得供養物,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之後不能取得供養物,他不會因此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這位比丘希望取得供養物,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得不到時不會感到悲哀、感到傷心──他可稱為一位在正法中不退失的比丘。
“比丘們,一位安住於遠離但沒有完成修行的比丘,他希望取得供養物,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之後能夠取得供養物,他不會因此迷醉、沉迷於中,內心放逸。這位比丘希望取得供養物,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得到時不會迷醉、沉迷於中──他可稱為一位在正法中不退失的比丘。
“比丘們,一位安住於遠離但沒有完成修行的比丘,他希望取得供養物,不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努力和精進,之後不能取得供養物,他不會因此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這位比丘希望取得供養物,不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努力和精進,得不到時不會感到悲哀、感到傷心──他可稱為一位在正法中不退失的比丘。
“比丘們,一位安住於遠離但沒有完成修行的比丘,他希望取得供養物,不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努力和精進,之後能夠取得供養物,他不會因此迷醉、沉迷於中,內心放逸。這位比丘希望取得供養物,不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努力和精進,得到時不會迷醉、沉迷於中──他可稱為一位在正法中不退失的比丘。
“比丘們,世上有這八種人。”
六十二.足以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足以利益他人。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是很快便能明白善法的人;是聽法時能夠受持於心的人;是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人;是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是善語者、善教說者,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是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的人。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足以利益他人。
“比丘們,具有五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足以利益他人。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並不是很快便能明白善法的人;是聽法時能夠受持於心的人;是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人;是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是善語者、善教說者,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是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的人。
“比丘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足以利益他人。
“比丘們,具有四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但不足以利益他人。是哪四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是很快便能明白善法的人;是聽法時能夠受持於心的人;是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人;是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並不是善語者、善教說者,不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並不是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的人。
“比丘們,具有這四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但不足以利益他人。
“比丘們,具有四法的比丘,足以利益他人,但不足以利益自己。是哪四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是很快便能明白善法的人;是聽法時能夠受持於心的人;並不是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人;並不是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是善語者、善教說者,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是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的人。
“比丘們,具有這四法的比丘,足以利益他人,但不足以利益自己。
“比丘們,具有三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但不足以利益他人。是哪三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並不是很快便能明白善法的人;是聽法時能夠受持於心的人;是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人;是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並不是善語者、善教說者,不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並不是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的人。
“比丘們,具有這三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但不足以利益他人。
“比丘們,具有三法的比丘,足以利益他人,但不足以利益自己。是哪三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並不是很快便能明白善法的人;是聽法時能夠受持於心的人;並不是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人;並不是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是善語者、善教說者,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是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的人。
“比丘們,具有這三法的比丘,足以利益他人,但不足以利益自己。
“比丘們,具有二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但不足以利益他人。是哪二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並不是很快便能明白善法的人;並不是聽法時能夠受持於心的人;是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人;是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並不是善語者、善教說者,不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並不是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的人。
“比丘們,具有這二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但不足以利益他人。
“比丘們,具有二法的比丘,足以利益他人,但不足以利益自己。是哪二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並不是很快便能明白善法的人;並不是聽法時能夠受持於心的人;並不是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人;並不是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是善語者、善教說者,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是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的人。
“比丘們,具有這二法的比丘,足以利益他人,但不足以利益自己。”
六十三.簡略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你就像那些愚癡的人那樣,他們請我說法,當我說法時,卻沒有跟隨修習。”
“大德,請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請善逝為我簡略地說法。願我能知道世尊所說的義理,願我能繼承世尊所說的法義。”
“比丘,既然這樣,你應要這樣修學:要善安放內心,不讓內心生起惡不善法而持續受擺佈。比丘,你應這樣修學。
“比丘,當你善安放內心,不讓內心生起惡不善法而持續受擺佈時,應這樣修學:修習慈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比丘,你應這樣修學。
“比丘,當你這樣勤修定時,要修有覺有觀的定,要修無覺少觀的定,要修無覺無觀的定,要修有喜的定,要修平息喜的定,要修帶著舒暢的定,要修帶著捨的定。
“比丘,當你這樣善修定時,應這樣修學:修習悲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比丘,你應這樣修學。
“比丘,當你這樣勤修定時,你要修有覺有觀的定,要修無覺少觀的定,要修無覺無觀的定,要修有喜的定,要修平息喜的定,要修帶著舒暢的定,要修帶著捨的定。
……修習喜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
……修習捨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
……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當你這樣善修定時,應這樣修學: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比丘,你應這樣修學。
“比丘,當你這樣勤修定時,你要修有覺有觀的定,要修無覺少觀的定,要修無覺無觀的定,要修有喜的定,要修平息喜的定,要修帶著舒暢的定,要修帶著捨的定。
“比丘,當你這樣善修定時,無論你在哪裏行走,那都是安穩的行走;無論你在哪裏站立,那都是安穩的站立;無論你在哪裏坐下,那都是安穩的坐下;無論你在哪裏躺臥,那都是安穩的躺臥。”
那位比丘聽了世尊的教化,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那位比丘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那位比丘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六十四.伽耶
有一次,世尊住在伽耶城的伽耶尸沙山。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未取得正覺的時候,曾可感到天神的光亮,但不可看見天神的色身。比丘們,那時我心想:‘如果我要可感到天神的光亮,也可看見天神的色身,我的智和見要更加清淨才行。’之後我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於是我可感到天神的光亮,也可看見天神的色身,但不可跟天神一起交往、交談、說話。
“比丘們,那時我心想:‘如果我要可感到天神的光亮,可看見天神的色身,也可跟天神一起交往、交談、說話,我的智和見要更加清淨才行。’之後我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於是我可感到天神的光亮,可看見天神的色身,也可跟天神一起交往、交談、說話,但不可知道各個天神來自哪種天神部族。
“比丘們,那時我心想:‘如果我要可感到天神的光亮,可看見天神的色身,可跟天神一起交往、交談、說話,也可知道各個天神來自哪種天神部族,我的智和見要更加清淨才行。’之後我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於是我可感到天神的光亮,可看見天神的色身,可跟天神一起交往、交談、說話,也可知道各個天神來自哪種天神部族,但不可知道各個天神因不同的業報而死後投生到這裏來。
“比丘們,那時我心想:‘如果我要可感到天神的光亮,可看見天神的色身,可跟天神一起交往、交談、說話,可知道各個天神來自哪種天神部族,也可知道各個天神因不同的業報而死後投生到這裏來,我的智和見要更加清淨才行。’之後我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於是我可感到天神的光亮,可看見天神的色身,可跟天神一起交往、交談、說話,可知道各個天神來自哪種天神部族,也可知道各個天神因不同的業報而死後投生到這裏來,但不可知道各個天神吃什麼食物及體會什麼苦與樂。
“比丘們,那時我心想:‘如果我要可感到天神的光亮,可看見天神的色身,可跟天神一起交往、交談、說話,可知道各個天神來自哪種天神部族,可知道各個天神因不同的業報而死後投生到這裏來,也可知道各個天神吃什麼食物及體會什麼苦與樂,我的智和見要更加清淨才行。’之後我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於是我可感到天神的光亮,可看見天神的色身,可跟天神一起交往、交談、說話,可知道各個天神來自哪種天神部族,可知道各個天神因不同的業報而死後投生到這裏來,也可知道各個天神吃什麼食物及體會什麼苦與樂,但不可知道各個天神壽命有多長及有多久住。
“比丘們,那時我心想:‘如果我要可感到天神的光亮,可看見天神的色身,可跟天神一起交往、交談、說話,可知道各個天神來自哪種天神部族,可知道各個天神因不同的業報而死後投生到這裏來,可知道各個天神吃什麼食物及體會什麼苦與樂,也可知道各個天神壽命有多長及有多久住,我的智和見要更加清淨才行。’之後我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於是我可感到天神的光亮,可看見天神的色身,可跟天神一起交往、交談、說話,可知道各個天神來自哪種天神部族,可知道各個天神因不同的業報而死後投生到這裏來,可知道各個天神吃什麼食物及體會什麼苦與樂,也可知道各個天神壽命有多長及有多久住,但不可知道我過往有否跟各個天神一起生活。
“比丘們,那時我心想:‘如果我要可感到天神的光亮,可看見天神的色身,可跟天神一起交往、交談、說話,可知道各個天神來自哪種天神部族,可知道各個天神因不同的業報而死後投生到這裏來,可知道各個天神吃什麼食物及體會什麼苦與樂,可知道各個天神壽命有多長及有多久住,也可知道我過往有否跟各個天神一起生活,我的智和見要更加清淨才行。’之後我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於是我可感到天神的光亮,可看見天神的色身,可跟天神一起交往、交談、說話,可知道各個天神來自哪種天神部族,可知道各個天神因不同的業報而死後投生到這裏來,可知道各個天神吃什麼食物及體會什麼苦與樂,可知道各個天神壽命有多長及有多久住,也可知道我過往有否跟各個天神一起生活。
“比丘們,如果我對天神這八方面沒有清淨的智和見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比丘們,現在我對天神這八方面有清淨的智和見,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我的智和見生出來了,我有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六十五.勝處
“比丘們,有八勝處。什麼是八勝處呢?
“一個內有色想的人,觀看小範圍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一勝處。
“一個內有色想的人,觀看無量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二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小範圍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三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無量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四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藍色的外色: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五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黃色的外色: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六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紅色的外色: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七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白色的外色: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八勝處。
“比丘們,有這八勝處。”
六十六.解脫
“比丘們,有八解脫。什麼是八解脫呢?
“一個具有色身的人觀看色。這是第一解脫。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外色。這是第二解脫。
“內心只安放在美麗的外相。這是第三解脫。
“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他進入了空無邊處。這是第四解脫。
“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這是第五解脫。
“內心想著‘沒有任何東西’,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這是第六解脫。
“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這是第七解脫。
“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這是第八解脫。
“比丘們,有這八解脫。”
六十七.宣說之一
“比丘們,有八種非聖者的宣說。是哪八種呢?
“不見的說見、不聞的說聞、不覺的說覺、不知的說知,見的說不見、聞的說不聞、覺的說不覺、知的說不知。
“比丘們,有這八種非聖者的宣說。”
六十八.宣說之二
“比丘們,有八種聖者的宣說。是哪八種呢?
“不見的說不見、不聞的說不聞、不覺的說不覺、不知的說不知,見的說見、聞的說聞、覺的說覺、知的說知。
“比丘們,有這八種聖者的宣說。”
六十九.大眾
“比丘們,有八種大眾。是哪八種呢?
“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四王天眾、三十三天眾、魔羅眾、梵天眾。
“比丘們,我記得曾經走進數以百計的剎帝利眾中去,和他們一起坐,一起交談,一起說話;我化作他們的外觀,依隨他們的語言來為他們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他們不知道說話的是誰,心想:‘說話的是天還是人呢?’我為他們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然後隱沒。他們不知道隱沒的是誰,心想:‘隱沒的是天還是人呢?’
“……婆羅門眾……
“……居士眾……
“……沙門眾……
“……四王天眾……
“……三十三天眾……
“……魔羅眾……
“比丘們,我記得曾經走進數以百計的梵天眾中去,和他們一起坐,一起交談,一起說話;我化作他們的外觀,依隨他們的語言來為他們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他們不知道說話的是誰,心想:‘說話的是天還是人呢?’我為他們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然後隱沒。他們不知道隱沒的是誰,心想:‘隱沒的是天還是人呢?’
“比丘們,有這八種大眾。”
七十.大地震動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毗舍離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然後對阿難尊者說:“阿難,拿坐蓆,我們前往遮巴羅廟午休吧。”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之後拿起坐蓆,在後面跟隨世尊。
世尊前往遮巴羅廟,到了之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世尊對阿難尊者說:“阿難,毗舍離是一個怡人的地方,優提那廟、喬答摩廟、七芒果廟、多子廟、沙蘭達達廟、遮巴羅廟是怡人的地方。
“阿難,如果一個人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他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3或一劫多些。阿難,如來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如來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或一劫多些。”
阿難尊者的內心就像受到魔羅遮蔽那樣,不能明白世尊明顯的用意、明顯的提示,因此沒有這樣請求世尊:“大德,為了許多眾生的利益,為了許多眾生的快樂;為了悲憫世間,為了天和人的福祉、利益和快樂;請世尊活在世上一劫,請善逝活在世上一劫。”
世尊第二次對阿難尊者說……
世尊第三次對阿難尊者說:“阿難,毗舍離是一個怡人的地方,優提那廟、喬答摩廟、七芒果廟、多子廟、沙蘭達達廟、遮巴羅廟是怡人的地方。
“阿難,如果一個人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他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或一劫多些。阿難,如來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如來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或一劫多些。”
阿難尊者的內心就像受到魔羅遮蔽那樣,不能明白世尊明顯的用意、明顯的提示,因此沒有這樣請求世尊:“大德,為了許多眾生的利益,為了許多眾生的快樂;為了悲憫世間,為了天和人的福祉、利益和快樂;請世尊活在世上一劫,請善逝活在世上一劫。”
於是,世尊對阿難尊者說:“阿難,你離去吧。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他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去到附近一棵樹下坐下來。
阿難尊者離去不久,邪惡者魔羅對世尊說:“大德,請世尊現在入滅,請善逝現在入滅;現在是世尊入滅的時候了。
“大德,這句話曾出自世尊的口:‘邪惡者,在我的比丘弟子還沒有聰慧、成熟、自信、取得安穩、多聞、持法、法隨法行、正向、依法而行時;在我的比丘弟子學了老師的教法後,未能向人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時;在我的比丘弟子未能以正法來駁斥錯誤的見解,駁斥之後,宣說非凡的法義時;我不會入滅。’大德,現在世尊的比丘弟子聰慧、成熟、自信、取得安穩、多聞、持法、法隨法行、正向、依法而行了;現在世尊的比丘弟子學了老師的教法後,能向人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了;現在世尊的比丘弟子能以正法來駁斥錯誤的見解,駁斥之後,宣說非凡的法義了。大德,請世尊現在入滅,請善逝現在入滅;現在是世尊入滅的時候了。
“……比丘尼弟子……
“……優婆塞弟子……
“大德,這句話曾出自世尊的口:‘邪惡者,在我的優婆夷弟子還沒有聰慧、成熟、自信、取得安穩、多聞、持法、法隨法行、正向、依法而行時;在我的優婆夷弟子學了老師的教法後,未能向人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時;在我的優婆夷弟子未能以正法來駁斥錯誤的見解,駁斥之後,宣說非凡的法義時;我不會入滅。’大德,現在世尊的優婆夷弟子聰慧、成熟、自信、取得安穩、多聞、持法、法隨法行、正向、依法而行了;現在世尊的優婆夷弟子學了老師的教法後,能向人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了;現在世尊的優婆夷弟子能以正法來駁斥錯誤的見解,駁斥之後,宣說非凡的法義了。大德,請世尊現在入滅,請善逝現在入滅;現在是世尊入滅的時候了。
“大德,這句話曾出自世尊的口:‘邪惡者,在我的梵行沒有流行,沒有興盛,沒有廣泛流傳,沒有遍及眾人時;在我的梵行沒有人宣說時;我不會入滅。’大德,現在世尊的梵行流行、興盛、廣泛流傳、遍及眾人了;現在世尊的梵行有人宣說了。大德,請世尊現在入滅,請善逝現在入滅;現在是世尊入滅的時候了。”
“邪惡者,你不用操心,如來將在不久之後入滅。三個月之後,如來便會入滅。”
世尊在遮巴羅廟有念、有覺知地捨棄了壽行。當世尊捨棄壽行時,大地發生了使人恐懼、使人驚慌的震動,天上響起了震耳的雷聲,於是他有感而發,說出感興偈:
“可量不可量4,
牟尼捨生死;
內有喜與定,
破有行鎧甲。”
這時候,阿難尊者心想:“這個大地發生極大的震動,發生使人恐懼、使人驚慌的震動,天上響起了震耳的雷聲!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大地出現震動呢?”
於是,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這個大地發生極大的震動,發生使人恐懼、使人驚慌的震動,天上響起了震耳的雷聲!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大地出現震動呢?”
“阿難,有八種原因和條件使大地出現震動。是哪八種呢?
“阿難,大地在水之上,水在風之上,風在空之上。有時候,當大風在吹動時,水便受到翻動;當水翻動時,大地便會震動。這就是使大地出現震動的第一種原因和條件。
“阿難,再者,如果大神力的沙門、婆羅門,或大勢力的天神修習很少的地想而修習無量的水想,這個大地便會發生各種震動。這就是使大地出現震動的第二種原因和條件。
“阿難,再者,當菩薩從兜率天下生,有念有覺知地進入母胎時,這個大地便會發生各種震動。這就是使大地出現震動的第三種原因和條件。
“阿難,再者,當菩薩有念有覺知地從母胎出生時,這個大地便會發生各種震動。這就是使大地出現震動的第四種原因和條件。
“阿難,再者,當如來覺悟無上等正覺時,這個大地便會發生各種震動。這就是使大地出現震動的第五種原因和條件。
“阿難,再者,當如來轉無上法輪時,這個大地便會發生各種震動。這就是使大地出現震動的第六種原因和條件。
“阿難,再者,當如來有念、有覺知地捨棄壽行時,這個大地便會發生各種震動。這就是使大地出現震動的第七種原因和條件。
“阿難,再者,當如來進入無餘湼槃界時,這個大地便會發生各種震動。這就是使大地出現震動的第八種原因和條件。
“阿難,有這八種原因和條件使大地出現震動。”
第七大地震動品完
七十一.信之一
“比丘們,若一位比丘有信,但沒有戒行,他還有這個部分是不圓滿的,他應完滿這個部分,心想:‘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信,具有戒行的人呢?’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常處大眾之中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常處大眾之中,對大眾說法有自信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常處大眾之中,對大眾說法有自信,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比丘們,若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常處大眾之中,對大眾說法有自信,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但不能清除各種漏及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他還有這個部分是不圓滿的,他應完滿這個部分,心想:‘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常處大眾之中,對大眾說法有自信,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清除各種漏及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的人呢?’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常處大眾之中,對大眾說法有自信,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清除各種漏及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比丘們,具有這八法的比丘是一個受人喜愛的人,是所有部分都圓滿的人。”
七十二.信之二
……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常處大眾之中,對大眾說法有自信,超越色界的定境及親身體驗寂靜的無色界解脫,清除各種漏及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除了“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改作“超越色界的定境及親身體驗寂靜的無色界解脫”之外,其餘部分跟第七十一經相同)……
七十三.死亡念之一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提迦的磚屋。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死亡念,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比丘們,你們有修習死亡念嗎?”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有一位比丘對他說:“大德,我有修習死亡念。”
“比丘,你是怎樣修習死亡念的呢?”
“大德,我這樣觀想:‘我還有一日一夜的壽命,我要盡力在世尊的教義之中思維作意!’大德,我是這樣來修習死亡念的。”
第二位比丘對世尊說:“大德,我有修習死亡念。”
“比丘,你是怎樣修習死亡念的呢?”
“大德,我這樣觀想:‘我還有一個日間的壽命,我要盡力在世尊的教義之中思維作意!’大德,我是這樣來修習死亡念的。”
第三位比丘對世尊說:“大德,我有修習死亡念。”
“比丘,你是怎樣修習死亡念的呢?”
“大德,我這樣觀想:‘我還有半個日間的壽命,我要盡力在世尊的教義之中思維作意!’大德,我是這樣來修習死亡念的。”
第四位比丘對世尊說:“大德,我有修習死亡念。”
“比丘,你是怎樣修習死亡念的呢?”
“大德,我這樣觀想:‘我還有一餐飯時間的壽命,我要盡力在世尊的教義之中思維作意!’大德,我是這樣來修習死亡念的。”
第五位比丘對世尊說:“大德,我有修習死亡念。”
“比丘,你是怎樣修習死亡念的呢?”
“大德,我這樣觀想:‘我還有半餐飯時間的壽命,我要盡力在世尊的教義之中思維作意!’大德,我是這樣來修習死亡念的。”
第六位比丘對世尊說:“大德,我有修習死亡念。”
“比丘,你是怎樣修習死亡念的呢?”
“大德,我這樣觀想:‘我還有四五口飯時間的壽命,我要盡力在世尊的教義之中思維作意!’大德,我是這樣來修習死亡念的。”
第七位比丘對世尊說:“大德,我有修習死亡念。”
“比丘,你是怎樣修習死亡念的呢?”
“大德,我這樣觀想:‘我還有一口飯時間的壽命,我要盡力在世尊的教義之中思維作意!’大德,我是這樣來修習死亡念的。”
第八位比丘對世尊說:“大德,我有修習死亡念。”
“比丘,你是怎樣修習死亡念的呢?”
“大德,我這樣觀想:‘我還有呼一口氣或吸一口氣時間的壽命,我要盡力在世尊的教義之中思維作意!’大德,我是這樣來修習死亡念的。”
那些比丘說了這番話後,世尊對他們說:“比丘們,第一至第六位比丘稱為:為得漏盡而修死亡念的放逸、鈍根比丘。比丘們,第七至第八位比丘稱為:為得漏盡而修死亡念的不放逸、利根比丘。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要做一個為得漏盡而修死亡念的不放逸、利根比丘。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七十四.死亡念之二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提迦的磚屋。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死亡念,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比丘們,怎樣修習死亡念呢?為什麼勤修死亡念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日間已過夜間到來時這樣反思:‘有很多原因會導致我死亡:或因被毒蛇咬、蠍子咬、蜈蚣咬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絆倒、跌倒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飲食不適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膽汁不調和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痰不調和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風不調和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受人襲擊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受非人襲擊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
“比丘們,他再這樣反思:‘我是否還有未斷除的惡不善法呢?如果我今天夜間死去,這些惡不善法就是我的障礙。’
“比丘們,如果這位比丘在反思時知道自己還有未斷除的惡不善法,他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斷除惡不善法。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如果衣服或頭巾在燃燒,他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息滅它。同樣地,那位還有未斷除的惡不善法的比丘,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斷除惡不善法。
“比丘們,如果這位比丘在反思時知道自己沒有未斷除的惡不善法,他應安住在這份喜悅之中,日以繼夜在善法之中修學。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夜間已過日間到來時這樣反思:‘有很多原因會導致我死亡:或因被毒蛇咬、蠍子咬、蜈蚣咬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絆倒、跌倒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飲食不適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膽汁不調和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痰不調和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風不調和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受人襲擊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受非人襲擊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
“比丘們,他再這樣反思:‘我是否還有未斷除的惡不善法呢?如果我今天日間死去,這些惡不善法就是我的障礙。’
“比丘們,如果這位比丘在反思時知道自己還有未斷除的惡不善法,他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斷除惡不善法。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如果衣服或頭巾在燃燒,他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息滅它。同樣地,那位還有未斷除的惡不善法的比丘,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斷除惡不善法。
“比丘們,如果這位比丘在反思時知道自己沒有未斷除的惡不善法,他應安住在這份喜悅之中,日以繼夜在善法之中修學。
“比丘們,這就是修習死亡念了。勤修這死亡念,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
七十五.成就之一
“比丘們,有八種成就。是哪八種呢?
“上進成就,守護成就,結交善知識,生活量入為出,信成就,戒成就,施成就,慧成就。
“比丘們,有這八種成就。
“工作具上進,
明辨不放逸,
能量入為出,
善護家資財;
具有信與戒,
慷慨離慳垢,
常行清淨道;
來生得安樂。
在家之信眾,
具此八法者,
諦者所稱說,
具有兩種樂:
現世得利益,
來生得快樂。
故此在家眾,
應布施修福。”
七十六.成就之二
“比丘們,有八種成就。是哪八種呢?
“上進成就,守護成就,結交善知識,生活量入為出,信成就,戒成就,施成就,慧成就。
“比丘們,什麼是上進成就呢?
“比丘們,在家族中的人以工作來謀生活命,不論做農夫、商人、牧牛人、弓箭手、王職人員或各種不同的職業,都善巧、不懈地做,學習那些工作方法,令自己具有做的能力、知的能力。比丘們,這就是上進成就了。
“比丘們,什麼是守護成就呢?
“比丘們,在家族中的人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財富後,要守護那些財富:不被國王取走,不被盜賊取走,不被大火燒燬,不被洪水沖走,不被自己不喜愛的繼承人取走。比丘們,這就是守護成就了。
“比丘們,什麼是結交善知識呢?
“比丘們,在家族中的人居住在村落或市鎮,在那裏若有一些居士或居士子,不論有成熟德行的年青人或長者,只要是具有信、具有戒、具有施、具有慧的,都應保持跟他們在一起,跟他們一起交談、說話;他們具有信的便向他們的信成就跟隨修學,他們具有戒的便向他們的戒成就跟隨修學,他們具有施的便向他們的施成就跟隨修學,他們具有慧的便向他們的慧成就跟隨修學。比丘們,這就是結交善知識了。
“比丘們,什麼是生活量入為出呢?
“比丘們,在家族中的人要知自己的財富,也要知自己的支出,然後保持平衡的生活,支出不要過份的花費也不要過份的不足,讓自己的收入能應付支出,不要讓自己的支出高於收入。
“比丘們,就正如秤師或秤師的徒弟拿起量秤,然後知道:‘這份量太少了,那份量太多了。’同樣地,族中的人要知自己的財富,也要知自己的支出,然後保持平衡的生活,支出不要過份的花費也不要過份的不足,讓自己的收入能應付支出,不要讓自己的支出高於收入。
“比丘們,在家族中的人如果收入少而過奢侈的生活,人們便會說他‘如搖落很多無花果但只吃少許’那樣浪費。族中的人如果收入多而過窮苦的生活,人們便會說他‘如餓得將要死掉’那樣吝嗇。因此,族中的人要知自己的財富,也要知自己的支出,然後保持平衡的生活,支出不要過份的花費也不要過份的不足,讓自己的收入能應付支出,不要讓自己的支出高於收入。比丘們,這就是生活量入為出了。
“比丘們,什麼是信成就呢?
“比丘們,在家族中的人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比丘們,這就是稱為信成就了。
“比丘們,什麼是戒成就呢?
“比丘們,在家族中的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戒成就了。
“比丘們,什麼是施成就呢?
“比丘們,在家族中的人內心清除了吝嗇的污垢,不受吝嗇的束縛,慷慨,大方,樂於施捨,不拒人所求,樂於和人分享。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施成就了。
“比丘們,什麼是慧成就呢?
“比丘們,在家族中的人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慧成就了。
“比丘們,有這八種成就。
“工作具上進,
明辨不放逸,
能量入為出,
善護家資財;
具有信與戒,
慷慨離慳垢,
常行清淨道;
來生得安樂。
在家之信眾,
具此八法者,
諦者所稱說,
具有兩種樂:
現世得利益,
來生得快樂。
故此在家眾,
應布施修福。”
七十七.希望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賢友們,世上有八種人。是哪八種呢?
“賢友們,一個安住於遠離但沒有完成修行的比丘,他希望取得供養物,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之後不能取得供養物,他因此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這個比丘希望取得供養物,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得不到時便會感到悲哀、感到傷心──他可稱為一個在正法中退失的比丘。
“賢友們,一個安住於遠離但沒有完成修行的比丘,他希望取得供養物,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之後能夠取得供養物,他因此迷醉、沉迷於中,內心放逸。這個比丘希望取得供養物,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得到時便會迷醉、沉迷於中──他可稱為一個在正法中退失的比丘。
“賢友們,一個安住於遠離但沒有完成修行的比丘,他希望取得供養物,不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努力和精進,之後不能取得供養物,他因此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這個比丘希望取得供養物,不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努力和精進,得不到時便會感到悲哀、感到傷心──他可稱為一個在正法中退失的比丘。
“賢友們,一個安住於遠離但沒有完成修行的比丘,他希望取得供養物,不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努力和精進,之後能夠取得供養物,他因此迷醉、沉迷於中,內心放逸。這個比丘希望取得供養物,不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努力和精進,得到時便會迷醉、沉迷於中──他可稱為一個在正法中退失的比丘。
“賢友們,一位安住於遠離但沒有完成修行的比丘,他希望取得供養物,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之後不能取得供養物,他不會因此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這位比丘希望取得供養物,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得不到時不會感到悲哀、感到傷心──他可稱為一位在正法中不退失的比丘。
“賢友們,一位安住於遠離但沒有完成修行的比丘,他希望取得供養物,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之後能夠取得供養物,他不會因此迷醉、沉迷於中,內心放逸。這位比丘希望取得供養物,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得到時不會迷醉、沉迷於中──他可稱為一位在正法中不退失的比丘。
“賢友們,一位安住於遠離但沒有完成修行的比丘,他希望取得供養物,不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努力和精進,之後不能取得供養物,他不會因此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這位比丘希望取得供養物,不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努力和精進,得不到時不會感到悲哀、感到傷心──他可稱為一位在正法中不退失的比丘。
“賢友們,一位安住於遠離但沒有完成修行的比丘,他希望取得供養物,不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努力和精進,之後能夠取得供養物,他不會因此迷醉、沉迷於中,內心放逸。這位比丘希望取得供養物,不為取得供養物而作出努力和精進,得到時不會迷醉、沉迷於中──他可稱為一位在正法中不退失的比丘。
“賢友們,世上有這八種人。”
七十八.足以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賢友們,具有六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足以利益他人。是哪六法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是很快便能明白善法的人;是聽法時能夠受持於心的人;是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人;是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是善語者、善教說者,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是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的人。
“賢友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足以利益他人。
“賢友們,具有五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足以利益他人。是哪五法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並不是很快便能明白善法的人;是聽法時能夠受持於心的人;是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人;是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是善語者、善教說者,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是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的人。
“賢友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足以利益他人。
“賢友們,具有四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但不足以利益他人。是哪四法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是很快便能明白善法的人;是聽法時能夠受持於心的人;是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人;是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並不是善語者、善教說者,不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並不是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的人。
“賢友們,具有這四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但不足以利益他人。
“賢友們,具有四法的比丘,足以利益他人,但不足以利益自己。是哪四法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是很快便能明白善法的人;是聽法時能夠受持於心的人;並不是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人;並不是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是善語者、善教說者,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是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的人。
“賢友們,具有這四法的比丘,足以利益他人,但不足以利益自己。
“賢友們,具有三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但不足以利益他人。是哪三法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並不是很快便能明白善法的人;是聽法時能夠受持於心的人;是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人;是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並不是善語者、善教說者,不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並不是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的人。
“賢友們,具有這三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但不足以利益他人。
“賢友們,具有三法的比丘,足以利益他人,但不足以利益自己。是哪三法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並不是很快便能明白善法的人;是聽法時能夠受持於心的人;並不是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人;並不是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是善語者、善教說者,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是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的人。
“賢友們,具有這三法的比丘,足以利益他人,但不足以利益自己。
“賢友們,具有二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但不足以利益他人。是哪二法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並不是很快便能明白善法的人;並不是聽法時能夠受持於心的人;是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人;是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並不是善語者、善教說者,不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並不是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的人。
“賢友們,具有這二法的比丘,足以利益自己,但不足以利益他人。
“賢友們,具有二法的比丘,足以利益他人,但不足以利益自己。是哪二法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並不是很快便能明白善法的人;並不是聽法時能夠受持於心的人;並不是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人;並不是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是善語者、善教說者,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是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的人。
“賢友們,具有這二法的比丘,足以利益他人,但不足以利益自己。”
七十九.退轉
“比丘們,有八種令有學比丘退轉的事情。是哪八種呢?
“喜好事務、喜好談話、喜好睡眠、喜好聯群結黨、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喜好依附、喜好戲論。
“比丘們,有這八種令有學比丘退轉的事情。
“比丘們,有八種令有學比丘不退轉的事情。是哪八種呢?
“不喜好事務、不喜好談話、不喜好睡眠、不喜好聯群結黨、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喜好不依附、喜好息滅戲論。
“比丘們,有這八種令有學比丘不退轉的事情。”
八十.懈怠與精進
“比丘們,有八種懈怠。是哪八種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在需要做事務的時候,心想:‘我將要做事務,這會使我身體疲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一種懈怠。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在做完事務的時候,心想:‘我已做完事務,做事務使我身體疲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二種懈怠。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在需要走路的時候,心想:‘我將要走路,這會使我身體疲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三種懈怠。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在走完路的時候,心想:‘我已走完路,走路使我身體疲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四種懈怠。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在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不能取得滿缽,他心想:‘我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不能取得滿缽,這使我身體疲累,不適合修習,現在讓我去睡覺吧。’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五種懈怠。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在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取得滿缽,他心想:‘我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取得滿缽,這使我身體飽脹沉重,不適合修習,現在讓我去睡覺吧。’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六種懈怠。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在生小病的時候,心想:‘我生了小病,這段時間我需要休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七種懈怠。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從疾病中復原不久,心想:‘我從疾病中復原不久,身體虛弱,不適合修習,現在讓我去睡覺吧。’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八種懈怠。
“比丘們,有這八種懈怠。
“比丘們,有八種精進。是哪八種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需要做事務的時候,心想:‘我將要做事務,這會使我不易專心在佛陀的教誡之中作意,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一種精進。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做完事務的時候,心想:‘我已做完事務,做事務時我不能專心在佛陀的教誡之中作意,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二種精進。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需要走路的時候,心想:‘我將要走路,這會使我不易專心在佛陀的教誡之中作意,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三種精進。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走完路的時候,心想:‘我已走完路,走路時我不能專心在佛陀的教誡之中作意,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四種精進。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不能取得滿缽,他心想:‘我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不能取得滿缽,這使我身體輕快,適合修習,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五種精進。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取得滿缽,他心想:‘我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取得滿缽,這使我身體有力,適合修習,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六種精進。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生小病的時候,心想:‘我生了小病,這是有可能變得嚴重的,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七種精進。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從疾病中復原不久,心想:‘我從疾病中復原不久,這是有可能再次復發的,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八種精進。
“比丘們,有這八種精進。”
第八雙品完
八十一.念
“比丘們,沒有念和覺知、離開念和覺知,便會毀掉慚和愧的近因;沒有慚和愧、離開慚和愧,便會毀掉約束根門的近因;不約束根門、離開約束根門,便會毀掉戒行的近因;沒有戒行、離開戒行,便會毀掉正定的近因;沒有正定、離開正定,便會毀掉如實知見的近因;沒有如實知見、離開如實知見,便會毀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沒有厭離和無欲、離開厭離和無欲,便會毀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就正如失去幼枝和樹葉的大樹,粗枝會長得不好,樹幹外皮會長得不好,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會長得不好,樹幹中心的實木會長得不好。同樣地,沒有念和覺知、離開念和覺知,便會毀掉慚和愧的近因;沒有慚和愧、離開慚和愧,便會毀掉約束根門的近因;不約束根門、離開約束根門,便會毀掉戒行的近因;沒有戒行、離開戒行,便會毀掉正定的近因;沒有正定、離開正定,便會毀掉如實知見的近因;沒有如實知見、離開如實知見,便會毀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沒有厭離和無欲、離開厭離和無欲,便會毀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有念和覺知、完滿念和覺知,便具有慚和愧的近因;有慚和愧、完滿慚和愧,便具有約束根門的近因;約束根門、完滿約束根門,便具有戒行的近因;有戒行、完滿戒行,便具有正定的近因;有正定、完滿正定,便具有如實知見的近因;有如實知見、完滿如實知見,便具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有厭離和無欲、完滿厭離和無欲,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就正如幼枝和樹葉茂盛的大樹,粗枝會長得好,樹幹外皮會長得好,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會長得好,樹幹中心的實木會長得好。同樣地,有念和覺知、完滿念和覺知,便具有慚和愧的近因;有慚和愧、完滿慚和愧,便具有約束根門的近因;約束根門、完滿約束根門,便具有戒行的近因;有戒行、完滿戒行,便具有正定的近因;有正定、完滿正定,便具有如實知見的近因;有如實知見、完滿如實知見,便具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有厭離和無欲、完滿厭離和無欲,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八十二.賓尼耶
這時候,賓尼耶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基於什麼原因和條件,如來認為是說法的時候或認為不是說法的時候呢?”
“賓尼耶,若一位比丘有信,但沒有到這裏來,如來認為這不是說法的時候;當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的時候,如來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
“賓尼耶,若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但沒有求學,如來認為這不是說法的時候;當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的時候,如來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
“賓尼耶,若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但沒有發問,如來認為這不是說法的時候;當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的時候,如來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
“賓尼耶,若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但不是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如來認為這不是說法的時候;當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的時候,如來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
“賓尼耶,若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但聽法後不受持於心,如來認為這不是說法的時候;當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聽法後受持於心的時候,如來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
“賓尼耶,若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聽法後受持於心,但受持法義時不能求證義理,如來認為這不是說法的時候;當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聽法後受持於心,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時候,如來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
“賓尼耶,若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聽法後受持於心,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但在知義、知法後不能依法而行,如來認為這不是說法的時候;當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聽法後受持於心,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時候,如來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賓尼耶,當這些法全都具備的時候,如來一定會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
八十三.紮根
“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賢友們,一切法紮根於什麼?一切法帶出什麼?一切法集起什麼?一切法匯聚成什麼?一切法以什麼為首要?一切法以什麼為主導?一切法以什麼為高上?一切法以什麼為心髓呢?’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應該怎樣解答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賢友們,一切法紮根於什麼?一切法帶出什麼?一切法集起什麼?一切法匯聚成什麼?一切法以什麼為首要?一切法以什麼為主導?一切法以什麼為高上?一切法以什麼為心髓呢?’
“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應該這樣解答:‘賢友們,一切法紮根於貪欲,一切法帶出作意,一切法集起觸,一切法匯聚成受,一切法以定為首要,一切法以念為主導,一切法以慧為高上,一切法以解脫為心髓。’
“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應該這樣解答。”
八十四.賊
“比丘們,大賊具有八種事情,會很快受到清剿,不會久住。是哪八種呢?
“無故攻擊他人,搶掠財物不留剩餘,殺害婦女,玷污女童,搶掠出家人,搶掠國庫,在他生活附近的地方作案,不善於收藏贓物。
“比丘們,大賊具有這八種事情,會很快受到清剿,不會久住。“比丘們,大賊具有八種事情,不會很快受到清剿,會久住。是哪八種呢?“不會無故攻擊他人,不會搶掠財物不留剩餘,不會殺害婦女,不會玷污女童,不會搶掠出家人,不會搶掠國庫,不會在他生活附近的地方作案,善於收藏贓物。
“比丘們,大賊具有這八種事情,不會很快受到清剿,會久住。”
八十五.沙門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是沙門的意思,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是婆羅門的意思,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是智者的意思,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是醫師的意思,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是滅垢的意思,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是離垢的意思,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是知者的意思,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是解脫的意思。
“我是勝利者,
解脫諸束縛,
龍象極調伏,
得無學寂滅。
沙門與智者,
滅垢與知者,
皆應證此法;
婆羅門依此,
能取得自在;
無垢者依此,
能取得清淨;
依於此法者,
成無上醫師,
得無上解脫。”
八十六.聲望
有一次,世尊和人數眾多的大比丘僧團在拘薩羅遊行說法,去到一個名叫伊車能伽的婆羅門村落,之後住在伊車能伽村的密林。
伊車能伽村的婆羅門居士聽到這個消息:“喬答摩沙門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出家,他來到伊車能伽村及住在密林。喬答摩賢者聲名遠播,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他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伊車能伽村的婆羅門居士心想:“去看這樣的阿羅漢是很有益處的。”
在清晨的時候,伊車能伽村的婆羅門居士帶著很多硬食物和軟食物,然後前往密林,他們站在精舍門外發出嘈吵的聲音、很大的聲音。
這時候,那耆多尊者是世尊的侍者,世尊對那耆多尊者說:“那耆多,誰發出這麼嘈雜的聲音、這麼大的聲音呢?人們以為這是漁夫在賣魚。”
“大德,伊車能伽村的婆羅門居士帶著很多硬食物和軟食物來,他們站在精舍門外,想見世尊和比丘僧團。”
“那耆多,我不要聲望,不要讓聲望到我這裏來!那耆多,聲望使人不易、不能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我現在容易、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得著、供養、聲譽指向污穢之樂、昏昧之樂!”
“大德,請世尊現在接見他們,請善逝現在接見他們!大德,現在是世尊接見他們的時候了!大德,現在無論世尊去到哪裏,村鎮以至整個國家的婆羅門和居士便心向那裏。大德,就正如天上下大雨,雨水會順勢而下。同樣地,現在無論世尊去到哪裏,村鎮以至整個國家的婆羅門和居士便心向那裏。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人們是為世尊的戒和慧而來的。”
“那耆多,我不要聲望,不要讓聲望到我這裏來!那耆多,聲望使人不易、不能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我現在容易、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得著、供養、聲譽指向污穢之樂、昏昧之樂!
“那耆多,即使一些天神,也不易、不能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我現在容易、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
“那耆多,當你們經常和世俗人走在一起時,我心想:‘只因這些尊者經常和世俗人走在一起,所以不易、不能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我現在容易、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
“那耆多,在我看見一些比丘互相用手指點觸對方來玩樂時,那時我心想:‘只因這些尊者互相用手指點觸對方來玩樂,所以不易、不能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我現在容易、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
“那耆多,在我看見一些比丘盡情吃得肚脹之後,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時,那時我心想:‘只因這些尊者盡情吃得肚脹之後,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所以不易、不能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我現在容易、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
“那耆多,在我看見一位居住在村落附近的比丘有定地坐下來時,當想到:‘現在這位尊者有定,但寺院的工人或沙彌將會打擾他,令他失去定。’那耆多,那時我是不會替那位居住在村落附近的比丘感到開心的。
“那耆多,在我看見一位森林比丘在森林裏昏昏欲睡地坐下來時,當想到:‘現在這位尊者困倦與疲勞,但他會清除困倦與疲勞,然後一心在森林想之中作意。’那耆多,那時我是會替那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感到開心的。
“那耆多,在我看見一位森林比丘在森林裏沒有定地坐下來時,當想到:‘現在這位尊者沒有定,但他內心將會有定,或是將會守護內心的定。’那耆多,那時我是會替那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感到開心的。
“那耆多,在我看見一位森林比丘在森林裏有定地坐下來時,當想到:‘現在這位尊者沒有解脫,但他內心將會有解脫,或是將會守護內心的解脫。’那耆多,那時我是會替那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感到開心的。
“那耆多,當我在漫長的路途上行走,前後都見不到人,這時是很安樂的,這時即使我作大小二便,都會很安樂。”
八十七.缽
“比丘們,具有八法的優婆塞,僧團會對他反缽不受布施。是哪八法呢?
“令比丘沒有得著,令比丘受到傷害,令比丘得不到住處,責罵、斥罵比丘,離間比丘,責難佛陀,責難法義,責難僧團。
“比丘們,具有這八法的優婆塞,僧團會對他反缽不受布施。
“比丘們,具有八法的優婆塞,僧團會持缽向他受布施。是哪八法呢?
“不會令比丘得不到布施,不會令比丘受到傷害,不會令比丘得不到住處,不會責罵、斥罵比丘,不會離間比丘,稱讚佛陀,稱讚法義,稱讚僧團。
“比丘們,具有這八法的優婆塞,僧團會持缽向他受布施。”
八十八.淨信
“比丘們,具有八法的比丘,優婆塞會對他沒有淨信。是哪八法呢?
“令在家人沒有得著,令在家人受到傷害,責罵、斥罵在家人,離間在家人,責難佛陀,責難法義,責難僧團,被看見在不當的地方出沒。
“比丘們,具有這八法的比丘,優婆塞會對他沒有淨信。
“比丘們,具有八法的比丘,優婆塞會對他有淨信。是哪八法呢?
“不會令在家人沒有得著,不會令在家人受到傷害,不會責罵、斥罵在家人,不會離間在家人,稱讚佛陀,稱讚法義,稱讚僧團,被看見在適當的地方出沒。
“比丘們,具有這八法的比丘,優婆塞會對他有淨信。”
八十九.致歉
“比丘們,具有八法的比丘,僧團會對他作致歉羯磨。是哪八法呢?
“令在家人沒有得著,令在家人受到傷害,責罵、斥罵在家人,離間在家人,責難佛陀,責難法義,責難僧團,不履行對在家人如法的承諾。
“比丘們,具有這八法的比丘,僧團會對他作致歉羯磨。
“比丘們,受致歉羯磨的比丘具有八法,僧團會對他作解除致歉羯磨。是哪八法呢?
“不會令在家人沒有得著,不會令在家人受到傷害,不會責罵、斥罵在家人,不會離間在家人,稱讚佛陀,稱讚法義,稱讚僧團,履行對在家人如法的承諾。
“比丘們,受致歉羯磨的比丘具有這八法,僧團會對他作解除致歉羯磨。”
九十.依循
“比丘們,受惡行羯磨的比丘,應正確依循八種事情:不應授人具足戒;不應做人依止師;不應受沙彌侍奉;不應任命為比丘尼的教誡師;即使已受任命,也不應對比丘尼作出教誡;不應接受僧團的任何任命;不應擔任任何特定的職務;受惡行羯磨的人不應替人出罪。
“比丘們,受惡行羯磨的比丘,應正確依循這八種事情。”
第九念品完
九十一
菩闍優婆夷、尸利摩優婆夷、蓮花優婆夷、須檀那優婆夷、摩盧闍優婆夷、優多羅優婆夷、目陀優婆夷、翅摩優婆夷、須摩優婆夷、盧毗優婆夷、純提公主、頻毗優婆夷、須摩那公主、末利王后、帝須優婆夷、帝須母優婆夷、須那優婆夷、須那母優婆夷、迦那優婆夷、迦那母優婆夷、難陀母.優陀羅、鹿母.毗沙迦、拘珠陀羅優婆夷、沙摩婆提優婆夷、須波婆娑.拘利女優婆夷、須畢耶優婆夷、那拘邏母女居士。5
九十二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八法。是哪八法呢?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這八法。”
九十三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八法。是哪八法呢?
“一個內有色想的人,觀看小範圍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一個內有色想的人,觀看無量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小範圍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無量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藍色的外色: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黃色的外色: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紅色的外色: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白色的外色: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這八法。”
九十四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八法。是哪八法呢?
“一個具有色身的人觀看色。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外色。
“內心只安放在美麗的外相。
“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他進入了空無邊處。
“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
“內心想著‘沒有任何東西’,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
“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
“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這八法。”
九十五
……若要遍知貪欲……(除了“深知貪欲”改作“遍知貪欲”以至“捨棄貪欲”之外,其餘部分跟九十二至九十四經相同。再加上“貪欲”改作“瞋恚”以至“放逸”,其後再將所有經文一同收編在九十五經之中而成為一經)……
……若要遍除貪欲……
……若要斷除貪欲……
……若要盡除貪欲……
……若要破除貪欲……
……若要不染貪欲……
……若要息滅貪欲……
……若要放捨貪欲……
……若要捨棄貪欲……
……瞋恚……
……愚癡……
……忿恨……
……敵意……
……怨恨……
……仇恨……
……嫉妒……
……吝嗇……
……虛偽……
……奸詐……
……固執……
……執拗……
……我慢……
……自大……
……散漫……
……放逸……
“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
“比丘們,若要捨棄放逸,應修習這八法。”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第十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