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看到境界,以這個境界本身做思維的時候,這稱之為「如理正思維」。但如果無緣無故地想、思維,
那是散亂。[……]
佛教是要有所作為的,要「不作惡」,要「行善」,必須要有所作為。[……]
在煩惱生起的時候,不用去對抗它,不用去對治它,只需「不迎合、不隨順它而行動」,那就行了。[……]
修行,是一條只能獨自上的路,這是「唯一路」,必須一個人走的路,只是一次性的路。「唯一路」的意思,就是——一旦走到終點,就不需要再走了,沒有需要走的路了。[……]
從念頭的世界裡鬆脫出來的方法,就是——仰賴於覺性,去及時地知道「心迷失去想了」,僅僅只是及時地知道「心迷失去想了」。[……]
「心與自己在一起」的狀態,其實就是——活在當下。為什麼必須活在當下?因為我們想看到生命的實相——看到身體的實相、心的實相。[……]
真正中立、中道的心,是心作為「觀者」,看到所有的境界、狀態,不停地變化。[……]
「感受」並沒有好或壞(中性),「想蘊」也沒有好或壞,「色身」也沒有好或壞,真正的好壞,取決於——「行蘊」的造作。[……]
心必須先成為「觀者」。這就是真正的分水嶺,用來衡量「我們是否會修行」。[……]
因此,我們就會看到——每一個生起的事物,在心裡生起的每一種現象,全都不是「心」,而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