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頂的善行,其實就是修習四念處,不停地去覺知身、覺知心。何時看到——五蘊不是「我」、不是「我的」,五蘊僅僅只是有因則生,無因則滅,無法掌控,那時候,我們就會明白法,我們就會獲得「法眼」。[……]
所有的三藏經典,都無法洗滌我們的煩惱雜染,只有持續不斷提升的覺性、戒、定、慧,才能斷除我們的煩惱雜染。[……]
一旦心保持中立,就會看到正在呈現的名法、色法,真正保持中立地看待,真正能做到——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見。[……]
我們作為佛教徒,活在世間,如果只是一味地有快樂,這是不夠的,必須同時純淨,然後持續不斷地訓練自己,
讓自己減少煩惱雜染。[……]
必須足夠地心意堅決,膽子必須夠大,把自己的顏面、盔甲撕開,去看真正的自己。[……]
若發生什麼狀況,我們的心可以安住,無論如何,我們都會投生善道。若必須再次出生,我們將會是三因結生者——以無貪、無瞋、無痴而出生,下一輩子,我們的修行就會越加容易。[……]
若使他人的煩惱雜染強烈,我們自己的煩惱雜染也會很強,因為我們在傷害別人,讓別人沈迷在內,我們自己也會沈迷在內的。[……]
今生,如果我們的修行無法進步、提升,但是忍耐,堅持不斷地用功,下一世,修行也會越來越容易。[……]
最開始我們先刻意地界定,接下來不用刻意,心會自行看見——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
觀心的三項原則:第一項原則,觀心的時候,讓境界生起了,才去知道,別去尋找;第二項原則,在觀心的過程中,別跳進去看,而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第三項原則,一旦覺知之後,觀了之後,心生起滿意與不滿意,需有覺性及時地意識到,以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