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要用功,必須要準備好,有一天,我們必然要獨處,大部分人都是如此的,都只能獨處,誰也幫不了我們。[……]
我們不是因世間而快樂、也不是因世間而痛苦的,之所以痛苦,是由於心沒有保持中立。[……]
準備妥當而能開發智慧的心,必須是具有善法特質的,是帶有智慧的大善心,而且是毫無刻意生起的。心需要具備「大善心」的特質,即不是含有貪、瞋、痴的心,而是無貪、無瞋、無痴的心。[……]
呼氣、吸氣,不停地去覺知,看到身體呼吸,心是觀者,我們就不會孤獨,不會無聊,因為我們有呼吸,作為我們的朋友,而且是永遠不會拋棄我們的朋友,一直到死亡為止。[……]
觀身,必須要有作為「知者」的心;觀受——無論是身受或心受,
也必須要有作為「觀者」的心;觀察心中的想蘊和行蘊時,同樣需要「知者的心」,這樣才能讓蘊從心分離出來,而心是知者。[……]
所有的境界發生,哪個是當下發生的境界,就去知道那一個。[……]
觀身時,可以看到三個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身體本身;第二部分是身上生起的感受;第三部分是觀身與觀受的那個(能知的)心;(由此)我們已經能夠認出三種蘊。[……]
何時徹底知苦,何時就徹斷苦因;何時徹斷苦因,何時就徹見滅(涅槃)。它們是同步生起的。[……]
我們修行,並不是為了讓心好、寧靜、快樂,而是為了能夠帶領心去看到實相——在我們心裡、生命中所有的一切,全都是無常的,來了就走,全都是我們無法掌控的事物,需要看到這些。[……]
當我們做功德或是做任何事情時,
請仔細觀察自己的心:究竟有什麼(動機)藏在所作所為的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