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地「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最終便會生起智慧。真正的正見會呈現,正思維、正語、正命、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全都會同步生起。[……]
心想離苦,要知道心有「想要」,然後繼續不停地去用功。如果依然還想要離苦,就依然還會苦,因為「想要」是讓苦生起的因。[……]
不要刻意讓心寧靜,而要遊戲般地和「讓心感到快樂」的所緣在一起,寧靜隨它,不寧靜也隨它。[……]
世間的知識是無法窮盡的,但對佛法的領悟,一旦抵達「根除無明」的目標,便已來到終點。所以,世間的工作永無止盡,佛法的工作終有盡時。[……]
貪心生起的時候,心有快樂生起,如果心的禪定足夠,就會看到——快樂是喬裝打扮進來心的一個事物,對心而言,是負擔,是外面喬裝進來,給我們的心增加重量的事物。[……]
佛教中的「好」,並不是指快樂、寧靜、良善。好或不好取決於我們是否知道它。[……]
如果我們既不走神也不緊盯,如果我們覺知自己,有覺性、心安住跟自己在一起,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身心的運作變化,智慧就會生起。[……]
心往外送,是集(苦因);
心往外送的結果,是苦;
心清楚地照見心,是道;
心清楚照見心的結果,是滅。[……]
如果我們透徹地了解自己,就會知道:其實我們與外境是一體的,我們只是世間的一粒微塵,只是宇宙中的一顆塵埃,根本沒有任何的涵義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