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第十四章 善生女居士(Sujātā)
書名|《心微笑了——佛陀時代的女性證悟道跡》
作者|釋了覺、釋了塵
「家」是由眾多因緣聚合而組成,為達和樂及融洽,每一位成員皆扮演重要的角色。倘若家庭成員各守其職、互愛包容,闔家則能和樂融融地相處。
善生(Sujātā)出生在富可敵國的家庭,成年後嫁入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之家。但是,她卻目無尊長且傲慢無禮,她的出現令給孤獨長者的家庭變得不和樂。佛陀為其開示「七種人妻」的法要,她聽聞後即證得須陀洹果,從此改變自己,成為一位和藹及溫順的人。
惡性格橫暴乖張
善生出生於鴦伽國(Aṅga)跋提城(Bhaddiya)具有大福報的富有家庭。她的家人是頻婆娑羅王(Bimbisāra)統治境內的五位大福報者,其中包括爺爺面托迦(Meṇḍaka)、父親檀那闍耶(Dhanañjaya)等。她的姐姐是鹿母講堂(Migāramātupāsāda)的捐獻者毘舍佉1(Visākhā)。由於身世顯赫且金玉滿堂,善生從小嬌生慣養,養成傲慢無禮的個性。
當善生已達適婚的年齡時,她以良好的聲望,嫁給給孤獨長者的兒子迦羅(Kāla)。然而,她卻目中無人,任性且容易憤怒。對於公婆及丈夫應有的禮儀不但不遵守,而且還在家中粗野橫暴,對僕人威脅毆打,人人畏懼她的強勢乖張。
聞佛教誡入聖流
有一次,佛陀率領五百比丘眾前往給孤獨長者的住處應供,抵達後坐在所設好的座位上。給孤獨長者坐在佛陀的身旁聞法。
恰在此時,善生正對僕人嘶喊怒吼,憤怒的吶喊聲劃破說法的寧靜。佛陀中止說法,問道:「那是什麼聲音?聽起來就像漁夫們在吆喝。」
長者回答︰「世尊!這是沒有恭敬心的兒媳。她不侍公婆與丈夫,不行布施,不守戒律,對三寶不信,晝夜不停地製造事端。」
「倘若如此,可喚她來此處。」佛陀說。
長者派人請善生過來,善生來至佛陀說法之處,對佛陀禮敬後,站立一面。
於是,佛陀對善生說:「善生!為人妻子有七種,你是七種中的哪一種呢?」
善生說︰「世尊!我對如此簡單的言語,不明白其意義,請世尊詳細告訴我。」
佛陀說:「你且注意善聽。」然後說出以下偈言:
心惡不思人利益,心染他者鄙己夫;
欲殺謀害娶她者,此妻是名「殺夫婦」。
當夫獲得財富寶,技藝從商農務活;
即使少許希掠奪,此妻名為「盜掠婦」。
貪食怠惰不工作,粗暴強橫惡言語;
待夫專橫如待僕,此妻名為「暴君婦」。
仁慈常思利益人,守護夫如母護子;
夫蓄財寶善守護,此妻名為「阿母婦」。
恰如妹妹待姐姐,恭敬侍奉其丈夫;
謙讓聽從夫支配,此妻名為「姐妹婦」。
見夫之時滿心喜,恰如長別友人來,
高雅具德忠貞者,此妻名為「朋友婦」。
靜聞詈罵怯責罰,心無瞋怨耐其夫,
從夫支配無忿怒,此妻名為「婢女婦」。2
「善生!此為七種人妻,此中殺夫婦、盜掠婦及暴君婦,此三種妻子將生在地獄,其他四種妻子則生於化樂天。」
此有妻女,呼為殺夫,盜掠強勢,謂盜掠婦;
不守戒律,粗暴不敬,彼女命盡,往赴地獄。
此有妻女,阿母姐妹,朋友婢女,善呼彼等;
彼之女等,守戒制己,彼女命盡,往赴善趣。3
當佛陀說此七種人妻時,善生的心在瞬間進入禪定,證得須陀洹果。
佛陀問善生:「你要成為七種人妻的哪一種呢?」
善生回答:「世尊!我當如婢女婦。」
善生禮敬佛陀,從此改變自己。佛陀成為唯一教導善生,而成功使她轉變為和靄者的導師。
往昔受菩薩教誡
當佛陀接受飲食供養後,返回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佛陀指示比丘眾應做之事,隨後進入香室(Gandhakuṭi)。
日暮時,比丘們集合在法堂,討論佛陀的德行,讚譽佛陀的美德猶如花朵綻放:「諸位賢友!佛陀僅給予一次勸諭,家婦善生即變得和靄,證得預流果。」
此時佛陀來到法堂,問道:「比丘們!今天集合在此處討論何事呢?」
比丘們向佛陀稟報所討論之事,佛陀說:「比丘們!這並非始於今日,在前生,善生也因為我的一諭,而轉變成和靄者。」於是,佛陀述說過去世的因緣。
往昔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當梵與王(Brahmadatta)治國的時候,菩薩是太子,隨後繼承王位。菩薩的母后是一位善怒的人,強橫粗野,常叱吼怒喝他人。那時,身為國王的菩薩想諭止母后,但是心想︰「以草率而無根據的言語來諭止母后,如此並不妥當。」於是,他隨時關注,看看是否有能當作勸諭之事,以作為勸導母后的契機。
某日,菩薩與母后前往御苑,他們在途中聽見青堅鳥鳴叫的聲音。陪同的隨從們聽見這鳥的叫聲,都塞耳說:「從哪兒來的難聽聲音,為何有如此粗野的聲音?不要再鳴叫了!」
隨後,菩薩與母后在御苑散步,他們在一株花朵盛開的娑羅樹下駐留片刻。那時,有一隻杜鵑鳥以美妙的聲音鳴叫。大家喜愛它的聲音,讚歎地說:「這是何等溫和親柔的聲音啊!你鳴、你鳴、更再鳴!」大家站立在該處引頸眺望,豎耳傾聽。
菩薩見此二件事,心想:「真好!今日能以此作為題材,令母后理解。」
菩薩說:「母后!在途中,大家聽見青堅鳥的聲音皆塞耳,喊道:『別叫了!別叫了!』希望青堅鳥不再鳴叫。確實,粗暴言辭,誰都不喜歡。」
隨後,菩薩道出以下偈子:
其身實具美顏色,眾人喜見美妙聲;
言辭粗暴人不愛,此世他世皆相同。
爾實未見杜鵑鳥,彼有斑點惡黑色;
此鳥具有柔和聲,數多之人皆愛護。
因此當說親柔語,心和穩者語賢明;
其所言詞多甜蜜,闡說法義與事理。4
菩薩以三偈為母后說法,使母后理解。母后聽聞後,成為正行溫和之人。菩薩即是佛陀,當時的母后即是善生。
善生過去的習氣,在今生持續地增長。過去,菩薩為其善知識,諭止她的行為;此世,佛陀為其大善知識,為她說法而使她轉凡入聖。由於過去曾親近菩薩而學習,善生在此世波羅蜜成熟,聽聞佛陀的教誡而入聖者之流。
以善生的事跡為鑑,家庭不和樂之因,皆源於個人在身、口、意上的欠缺。倘若每一個人都遵循善法,守護自己的身業、口業及意業,不僅家庭能和樂,在一切處皆能祥和。
電子書:
有聲書:
世尊一諭言,惡婦成良婦——善生女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