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法談摘錄
2019年2月16日
編譯|禪窗
明白境界 是源自於直接去觀 而非去想它是什麼
(一)
何時對覺知自己的心,有「欲神足」, 何時就會生起「勤神足」 ——生起精進、用心, 心就不會再跑去別處, 就會孜孜不倦地探究和學習下去, 會問說:這個境界是什麼呢? 不斷地去觀,而不是去思維, 不是去想:這個境界是什麼, 而是直接去觀。 到了某一點 就會明白,就會自行照見: 這個境界是什麼(相),它的職責是什麼(作用), 履行了職責之後,會有怎樣的結果(現起)。 一而再再二三地去觀,不用去思維, 直到越來越嫻熟,最後就會明白: 導致此境界生起的原因是什麼(近因)。
(二)
隆波的心很是奇怪, 如果僅僅只是照見: 凡生起的,必會滅去。 心還覺得不滿意, 覺得還不是徹見。 一定還要知道: 這個境界的與眾不同之處。 每一種境界都有自己獨有的特點, 這稱為「特性」。 每一個境界都有自己的特性, 當它們工作的時候: 苦和樂的工作是不同的, 工作後的結果是不同的; 好與壞工作後的結果也是相異的; 貪與瞋也不同; 寧靜和散亂也不一樣; 每一種境界皆有自己的不同之處。 隆波的心呢, 如果只是照見到「這個境界生起了」, 心覺得還不夠; 照見到「這個境界是如何工作的」, 心也覺得還不夠;照見到 「這個境界工作之後的結果是什麼」, 心依然覺得不夠; 一定要照見到: 「究竟是什麼存在, 才會導致這個境界存在」。 比如, 什麼存在,才會導致生氣存在; 什麼滅去,才會導致生氣滅去。 一定要照見到這個程度才行。 知道境界的特性, 知道它們的職責, 知道它們工作之後的結果, 知道導致它們生起的近因。 (相、作用、現起、近因) 這四樣,就是所緣的四個組成部分。 每一種境界都有這四個組成部分。 如果我們真的明白了某一個境界, 接下來它就無法再欺騙我們。 我們會認出它們。
心掙扎 苦緊隨
何時欲望生起, 心的掙扎就會生起。 當我們想看到什麼, 或者想得到什麼的時候, 感覺到了嗎, 心就會苦悶不堪。 如果對某樣事物不喜歡, 想要它趕緊消失,趕緊蒸發, 心也會鬱悶至極。 心的掙扎, 稱為「有」(十二因緣中的「有」), 佛陀曾經開示說: 欲望是構建「有」的人。 當心掙扎的時候, 緊隨而至的就是苦。 看得出來嗎? 心掙扎的時候,就會苦。 可悲的是——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心, 一整天都在接觸所緣, 「想要」就會不斷地生起, 心就會被逼迫著不斷掙扎, 備受折磨與煎熬。 但如果心是粗糙的, 就看不見這樣的苦。 不斷有覺性地知道自己的心。 它想要看色,就會苦, 它想讓色恆久不變,就會苦, 或者它想讓色消失,也會苦; 它想聽聲音,就會苦, 它想讓聲音恆久不變,就會苦, 或者它想讓聲音消失,也會苦; 心方面的內容也是一樣, 想到一些好玩有趣的事情,就有快樂。 在「想要」生起的時候,就已經苦了, 想讓這種好玩、這種快樂恆久不變, 也會苦, 或者想要它們趕緊消失,又會苦。 所以,何時有想要,何時就有苦。 「想要」一整天都在生起, 心的掙扎也就一整天都在上演, 苦也就一整天都在發生。 那些有覺性、有智慧的人 照見到實相之後,就會厭離, 生命並沒有什麼, 有的只是心的動蕩不安, 不管所緣有多好,有多珍貴, 都會讓心動蕩不安。 只要有「想要」生起, 心就會動蕩, 可以照見到這些嗎? 但是每一天每一天, 可以禁止「想要」嗎? 無法禁止的。 「想要」每一天都在不斷生起。 因此,心無時不刻地在動蕩。 根本尋找不到一絲一毫的 寧靜之樂。 哪一天欲望止息了, 心的掙扎就會止息, 動蕩不安就會止息, 心就會抵達真正的寂靜之樂, 也就是「涅槃」。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來源:「禪窗」微信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e2RSfp4fAUMzoNjmad6jRg
完整開示|音頻來源:禪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