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聽起來複雜,事實上平常又普通|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18:36~25:37

法談摘錄

2017年02月18日A|泰國解脫園寺

編譯|禪窗



在開發智慧的階段,必須先要分離名和色。比如,看見身體坐著,心是觀者。當下一刻,每個人都坐著,感覺到了嗎?看見了嗎?身體正在坐著。試著點點頭,西方人也試著點頭,感覺到了嗎?身體在點頭。試著動動手,感覺到了嗎?身體在動。就是這樣——身體移動,心是知者。但並不是……演示給你們看:這樣是不行的。要移動了,去感覺,輕輕鬆鬆地感覺,平平常常地感覺。

事實上,法是平常而普通的,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物。只不過我們喜歡從平常而普通的狀態逃離出來,始終渴望做個「非常特殊」的人。

比如:當下一刻,我們看見身體坐著,誰是知者?心是知者。但無需去尋找——心在哪裡?身體坐著,心是知者。不用去找心在哪裡,只是知道有個知者存在,就夠了。如果努力去找知者在哪裡?心會散亂,而且知者會無止境地重疊下去。只是感覺到有一個知者存在就夠了。

這樣動來動去(隆波演示手抬起、放下),反覆練習也行。並非必須這樣(演示十四個手部動作),這樣若是厭倦了,也可以換別的(隆波演示拳擊動作)。反覆地練習,看見身體活動,去覺知。比如現在,什麼在笑?對嗎?什麼在笑?身體在笑,身體在點頭。就這樣感覺,簡簡單單地練習。接下來身體有任何動靜,心就會感覺到,這就是開發智慧的起點。

開發智慧共有十六個階段。聽起來很可怕,居然有十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稱為「名色分別智」——分離名與色。色法移動,心是觀者,這樣就可以分離名與色。接下來能夠分離得更細膩,將色法分離成地、水、火、風,當然這比較難。如果沒有真正的禪定,繼續分離色法是異常艱難的。我們只能知道色在行、住、坐、臥,色在呼氣、吸氣,但這並不是真正的色,真正的色是地、水、火、風。

然而感覺卻是貨真價實的,因此讓我們慢慢分離,起先分離身與心或名與色,倘若真的很厲害,便可以進而分離色法為地、水、火、風。

名法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稱為「名心」,即,心成為知者;第二部分稱為「名心所」,即,與心同步生起的感覺,比如苦、樂等等的,慢慢的練習分離。比如,當下一刻是快樂還是痛苦?慢慢去觀察,就好比剛才觀身在坐著。身體是坐著還是站著?去感覺,心是感覺的人。

如果訓練分離名法,就去觀察感覺。比如快樂,快樂是被覺知的對象,心是去知道快樂的人,但無需搜尋心。只需知道當下有快樂;現在有痛苦;現在不苦不樂。或者,當下生氣;現在貪;這一刻迷失了。比如,生氣的時候——一般人生氣都會關注讓他生氣的對象。比如對狗生氣,一旦生氣就會去看狗,留意它在做什麼,不斷去找狗的麻煩。或者,如果對某人生氣,也會去留意他。

觀察到了嗎?越討厭誰,就越常想起誰。感覺到了嗎?越愛誰,也會越想念誰。如果對某人沒有感覺,就根本不會想起那個人。越愛則越想念,越恨也越想念。

我們要慢慢觀察——愛、恨、苦、樂等,它們是與心同步生起的自然現象。這一刻,心有快樂,要去知道,而後看見快樂是被覺察的對象,這同樣是分離——進一步地分離名法。

起先分離名色,色可以繼續分成地、水、火、風。無法繼續分離色也沒關係,可以去知道近似色——呼氣的色、吸氣的色,行、住、坐、臥的色,運動的色、靜止的色,能夠觀到哪些,就觀哪些。至於名法,可以進一步分離:快樂是一個部分,痛苦是一個部分,不苦不樂又是另一個部分;貪是一個部分,瞋是一個部分,痴是一個部分;不貪、不瞋、不痴又是另外的部分。

慢慢觀察下去,所有境界始終在心裡盤旋變化,我們僅僅是知者、觀者,繼而照見生氣不是「我」,它來了就走;貪不是「我」,它也來了就走;苦、樂等情形,同樣來了就走。因此苦、樂生起時,別白白浪費了,要去開發智慧,進而照見它們只是臨時混雜進來的事物,而後會離開。它們好比是從門前路過的行人,來了就走,我們只是悠閒地看看,無需追趕他們。如果看見行人從家門口路過,就跑去緊抓不放,抓過來仔細端詳,這是瘋子的表現。我們無需做到那種程度,只需看著他們來了就走,所有的感覺都是來了就走,這樣不斷地觀察下去。不斷地更細緻地分離名色,直至抵達真正的境界。

分離名色是為了什麼?為了看見真正的色法或名法。色法很難進一步分離,名法卻簡單多了。名法,比如生氣,是一種真實的境界。無論誰生氣,全都是相同的。貪、痴、散亂、萎靡等等,也是真正的境界。苦、樂,同樣是真正的境界。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來源:www.ganluyu.org



完整開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