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篇|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微法談

編譯|禪窗


1
能夠讓真正的覺性與智慧生起,
從而使道與果生起的修行原則,
其實並不複雜,就只有一丁點:
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見身心的實相。
這是隆波對「毗缽舍那修行原則」的總結。

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見名色的實相,
就是學習與探究組合成為「我」的色法與名法。

無需去觀別人的身心,
觀自己的色,觀自己的感覺、念想,
根本不用去看別處的。

2010年10月10日A

00:07:28~00:08:16

2
修習奢摩他,
是為了讓心擁有快樂、寧靜,
令心變善,獲得力量。

修習毗缽舍那,是為了
洞見名、色、身、心、蘊、界的實相,
聽起來好像多得不得了,
實際上,淺顯地說就是:
照見身與心的實相。

2011年5月27日

00:17:35~00:17:56

3
四念處中論及的「世間」,
指的是名與色,
可別翻譯成「地球」。

終結於世間,就是終結於名與色——
擺脫名與色的纏縛。

2012年8月26日A

00:04:31~00:04:41

4
要有覺性。
有覺性去知道什麼?
知道身與心。

更精準的說法應該是:知道名與色,
通俗的說法是:知道身與心。

名色與身心並非完全一致,
相反,它們相去甚遠。
在起步階段,暫且說:知道身與心。

2010年10月10日A

00:08:17~00:08:38

5
色法、名法的實相,即「三法印」。

2011年5月27日

00:18:05~00:18:06

6
隆布特長老開示:
終結於世間之後,並非空無一物。

若說成「空無一物」,
那是邪見,稱為「斷見」。

若說成「恆常不滅」,
也是邪見,稱為「常見」。

2011年8月26日A

00:04:30~00:04:48

7
稱之為「五取蘊」的事物,
也就是組合成「我」的事物:

有色法;
苦、樂的感覺,稱為「受蘊」;
記憶與界定,稱為「想蘊」;
造作好、造作壞、造作不好不壞,
稱為「行蘊」;
對眼、耳、鼻、舌、身、心方面的感知,
稱為「識蘊」或「心」。

因此學習「苦」,
就是學習「五蘊」,
學習稱之為「我」的事物。

2012年9月7日A

00:00:48~00:01:20

8
佛陀開示道:
簡而言之,五取蘊就是苦。
我們所執取的蘊就是苦,
蘊自身已經是苦了。

為什麼佛陀使用「取蘊」呢?
只用「蘊」不行嗎?
因為有些蘊並不是屬於「取蘊」。

「蘊」有兩種:
「取蘊」,即世間人所擁有的蘊;
而所有出世間的心則是屬於「非取蘊」。

出世間的心不能稱為「取蘊」,
不在「苦堆」之中。

因此,如果修行直至出世間,就會離苦,
自此不再受苦。

2007年12月29日B

00:14:15~00:14:53

9
色法本身很難觀。
比如,手、腳、毛發、指甲、牙齒、
皮膚、肌肉、肌腱、骨頭,
它們都是身體的局部,
但不是色。

真正的色是「四界」:
地、水、火、風。

在頭髮裡也存在四界:
硬的部分是地界;
但是地界裡為什麼它的原子或分子能夠聚合?
原子或分子聚合的力量,稱為水界;
能夠「流動」的,是風界;
它本身擁有溫度,有的熱,有的涼,是火界。

四界潛藏於每一根頭髮裡。
因此,一根頭髮裡有非常多的色,

除了上述的,還有其他的色:
香境色、味境色等。

因此,要想觀到真正的色是異常艱難的,
僅僅只是把它們弄懂就已經不容易了。

因此隆波教導大家時,
有時候只是先簡單概略地開示:
有覺性,知道色、知道名。

因為身體並不完全與色一致,
心也僅僅只是名法的一種。

2010年10月10日A

00:11:13~00:12:24

10
名法有四種:
受蘊——樂受、苦受、舍受;
想蘊——記憶、界定;
行蘊——造作好、造作壞、造作不好不壞;
識蘊——對所緣的感知,
也就是心,即對於呈現在
眼、耳、鼻、舌、身、心方面的所緣的感知,
以上這些稱為「名法」。

2010年10月10日A

00:10:51~00:11:12

11
「想蘊」指的是記憶與界定。
「記憶」與「界定」並不相同。

記憶是指:
依據儲存的舊有資訊,
判定正在呈現的所緣,
能夠記起「這是這個,那是那個」。

界定是指:
根據原有資訊,
推測從未見過的新事物。

比如,小時候見過貓,
見到與貓外貌相似的老虎時,
就將之界定為大型的貓。
界定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

2010年10月10日A

00:08:50~00:09:32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來源:「禪窗」微信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z3rvragGbBE1RZI_zcFh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