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法談摘錄
2021年08月01日|泰國解脫園寺
09:21~25:47
同聲翻譯|坤能
摘錄、整理|靜慮林
心的食物——功德
為了生存,
身有四種資具(衣、食、住、藥);
心亦需要四種資具。
心的食物——即功德,
如果心有功德,就會有快樂,
功德為我們的心帶來快樂,心會有快樂。
如果我們能做些什麼善事,那就去做吧!
只要有機會,我們就去做。
我們行善造福,那即是滋養心的食糧,
讓它不至於枯萎和死亡,
如此,心就會十分滋潤、愉悅。
具有功德的心,那是有快樂的,
因為功德的名稱即是「快樂」。
若心僅有惡業,即是心缺少食物;
若心具有功德、做功德,
心就獲得好的食物,
便能滋養我們的心。
隆布敦長老開示:
所有的功德,有機會就去做,
機會過去了,忽略也沒有關係,
不必刻意尋找,以致心急如焚。
若焦急地做功德,那便沒有功德,
那是帶著貪心、迷失在做,
做了之後,希求得此獲彼,
心並不滿足、不愉悅。
(比如)做功德之後,
希望可以中彩票,希求得此獲彼。
有時我們聽到傳聞,
有些女人摘下戒指供養舍利,
希望自己可以獲得好的配偶,
由於她的心是善的,這福報也現前了。
但並沒有讓大家這麼做,
若這麼做而期待結果,
不太可能得到什麼結果的。
真正具有功德的心,
它自身是帶著快樂的,
這即是以食物滋養心。
僧人也做(功德),
僧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做功德,
有多餘的食物,就分享給他人或動物。
有些人供養資金,不怎麼用,
便用於幫助社會。
比如:隆波也做(功德),
此寺廟的僧人也常常幫忙做,
捐助這間醫院、那間醫院、
這個基金會、那個基金會……
若有多餘的物品,也會派送出去幫忙。
上個星期,隆波與阿姜宋彩尊者、
麥琪媽媽,還有一些居士們,
捐助水給予方艙醫院,捐了八千四百瓶,
大家隨喜(anumodana)吧!
若大家隨喜,也能獲得功德,
源於隨喜而獲得功德。
當我們憶起功德,感覺到了嗎?
我們的心就會十分滋潤,
那就是給予心的食物。
大家聽到隆波做此功德,
讓大家來隨喜功德。
「隨喜」亦是一種功德,(福業)共有十種。
隨喜功德,我們的心會亮堂、滋潤,有快樂,
如同進食了一般,那是功德。
「功德」屬於心的食物,
「物質」則屬於身的食物。
心的衣服——戒
身體需要什麼?
身體需要衣服。
心也有衣服,「戒」是心的衣服,
我們穿此衣服,
是為了不用在任何人面前感到羞愧。
我們穿衣服,則不用在任何人面前覺得羞愧,
但有些人臉皮厚,不怕裸體的。
心的衣服即是「戒」,
若我們的戒好,就如我們穿著得體,
我們進入社會時,
就會雄赳赳、氣昂昂的。
無戒之人,那是厚臉皮,
若出家人無戒,
那就稱為「無羞愧心之人」(alajji),
沒有慚愧心。
戒可以遮蔽令我們羞愧的部分,
其實即是「心的衣服」,
因此,我們要持戒,
否則,我們如同那些餓鬼一般,
赤裸裸地走來走去,
不敢見到太陽,不敢見到天神,
無戒、無法之人,
如同裸體之人行走於市集之中。
大家修行,若獲得天眼通,
我們就會看到那些鬼,
他們無衣遮體,極為欠缺。
有些鬼根本沒有衣服,
有些鬼僅剩一丁點布。
我們不必讓自己變成那般模樣,
必須有戒,那即是為心穿上了衣服。
我們的心不用羞愧、不用慚愧,
即使遇見高僧大德,也不必羞愧,
因為我們有戒。
比如:出家人有戒,
若不好的出家人不持戒,
那稱之為「無羞愧心之人」,
巴利文稱之為「alajji」,
「alajji」的意思即是「無羞愧心之人」,
破戒之人,亦是「alajji」。
心的住處——禪定
身體需要食物,需要衣服,
需要住處以及藥品,
心亦需要食物,即功德;
需要衣服,即戒;
需要住處,即禪定。
我們有住處,心亦需有住處,
心的住處,稱之為「vihāra dhamma」。
心必須有住處,
若修行之後,心沒有住處,
沒有為心找一個住所,
那就如同無家可歸、流浪之人。
那有快樂嗎?並沒有快樂,
至少需有住處、進食的地方。
動物都需住處,築巢來養育它們的幼崽,
至少下雨時,能躲在樹葉底下,
無論體積小或大的動物,
樹葉掉下,會躲在葉堆裡,
如蛇會躲在竹叢底下……
動物都需有住處,人亦需要有家,
心同樣也需要有家。
心的家,無需買、無需租,
但必須自己去修建。
我們選擇住在什麼樣的家,
與呼吸在一起,好嗎?
以呼吸作為心的家,
心待在呼吸處,便獲得了休息,
十分舒服,沒有危險,
如同待在家中,我們會感到安全。
心具有禪定,具有住處,
就會感到安全,不害怕些什麼,
就會雄赳赳、氣昂昂。
因此,我們修行時,
需為心找一個家。
比如:與佛陀在一起,與呼吸在一起,
或是與吸「佛」、呼「陀」在一起也行,
這兩個所緣可一起修習。
或是觀行住坐臥也可以,
站著也覺知、走也覺知、
坐也覺知、臥也覺知。
或與(身體的)動停在一起也可以,
這稱之為「正知篇」(sampajañña)。
身體動,覺知;心動,覺知,
不會放任讓自己的心走神。
撓癢或做此做彼,但心跑到他處,
這稱之為「心沒有了家」,
心變成了流浪者,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因此,若修行想要有快樂,
我們就必須具備這些因素——
具有功德,要去做功德,
如此心才會滋潤及愉悅,
因為它獲得了食物。
要有戒,心需要有衣服,
要有禪定,如此心就能有溫暖的家。
禪定,有些人與色界定在一起,
有些人處在無色界定,
有些人與涅槃在一起,
與涅槃在一起,
然後入果等至(phalasamāpatti),
從初禪開始,就能與涅槃在一起,
以涅槃作為所緣。
若我們尚未抵達那些階段,
我們就與呼吸在一起、
與佛陀在一起。
看到身體行住坐臥,
看到身體膨脹、收縮。
為心找一個家,最多是兩個,
也就是「呼吸」與念誦「佛陀」這兩個。
但別找好幾個家,
如果太多家,則負擔很重。
如果我們有好幾個家,
我們就會感到負擔很重。
今天得去這間房子看看,
明天得去那間房子看看,
進到這個房子打掃,
很累,休息一下,
另一天又得去另一個房子打掃了。
擁有好幾間房子並沒有快樂,負擔很重。
心亦同,心有住處(vihāra dhamma),
找一種或者兩種(住處),
只有一種住處,那是最好的,
有些人有一個家,心還不滿足,
就會該處掙扎,那就給他兩個家,
兩個家是緊挨在一起的。
比如:吸「佛」、呼「陀」,
讓它們在一起,
兩個房子靠在一起,
如同院子與院子靠著的房子。
因此,心需有住處,
如果心沒有住處,
心就會變成了流浪漢。
怎麼流浪?
流浪到眼、耳、鼻、舌、身、意,
跑到小的所緣、大的所緣、
苦的所緣,樂的所緣、
好的所緣,壞的所緣、
粗糙的所緣,細膩的所緣、
外在的所緣,內在的所緣……
心就會四處流浪,因為它沒有住處。
因此修行,為心找一個住處。
心有了住處,舒服了,
心有休息之處,舒服了。
心的醫藥——智慧
身體需要治病的藥物,心亦需要。
心的疾病即是煩惱,那並不是病毒。
身體的疾病,或許是體內自身的細胞異常,
如癌症之類的疾病,不是病毒。
但也有某些疾病屬於病毒,
如:新型冠狀病毒,這是病毒,
必須對症施藥,必須預防感染。
那可以傷害心的病毒,
讓心髒兮兮,使心卑劣,
甚至讓人投生於惡道,
那病毒即是煩惱,
而可以清除煩惱的即是智慧。
「戒」無法清除煩惱,
如同敵人極為強大,鬥不過它,
就只能暫時躲避,找個地方藏起來,
不願意與它正面交鋒。
禪定,亦是與煩惱抗爭的工具,
心有禪定時,心力增長了,
比持戒的力量更大,
如同與煩惱勢均力敵。
何時有了禪定,煩惱就會退縮,
何時禪定下降,煩惱又捲土重來。
因此,它無法徹底地清除煩惱。
治療煩惱的藥,
沒有什麼比智慧的效果更佳。
智慧即是明白實相,
可以徹底地清除煩惱。
煩惱有好幾個層次,
智慧也有好幾個層次:
初級的智慧、
中級的智慧、
微細的智慧。
佛陀教導,
須陀洹聖者的戒是圓滿的,
有少許的禪定,有少許的智慧;
斯陀含聖者的戒是圓滿的,
有中等的禪定,有少許的智慧;
阿那含聖者的戒是圓滿的,
禪定是圓滿的,有中等的智慧;
阿羅漢聖者的戒是圓滿的,
禪定是圓滿的,智慧也是圓滿的。
即是這智慧的圓滿,
能徹底地清除煩惱。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