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19:50~25:11)
2020年11月15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受念處及法念處,歸為較為難的修行,
身念處及心念處,歸為較為簡單的修行。
隆波提及「接觸所緣」,
便會涉及「心念處」這一部分。
有快樂生起,貪心就會滲進來,
有痛苦生起,瞋心就會滲進來。
那我們如何修行呢?
我們如此修行——
有「貪」生起,知道「有貪」,
「貪」駐留片刻,隨即消失,
知道「貪」滅去了。
接觸到不滿意的所緣,
「瞋」摻雜進來了,知道「有瞋」。
「瞋」滅去,知道「瞋滅去了」。
我們坐著念誦「佛陀、佛陀」,
心走神了,心迷失了,
心有痴,散亂了,
我們有覺性知道「心散亂」,
「散亂的心」就會滅去,
生起「不散亂的心」。
「貪」生起,有覺性知道,
「有貪的心」就會滅去,
生起「無貪的心」;
「瞋」生起,有覺性知道,
「有瞋的心」就會滅去,
生起「無瞋的心」。
我們就會看見現象的遷流變化,
它們駐留片刻,就會滅去。
(看見)貪、瞋、痴駐留片刻,就會滅去,
這稱之為照見「無常」。
而且它們不受掌控,
比如:煩惱習氣生起了,
指揮讓它快點消失,那辦不到,
當煩惱習氣消失,心舒服、開闊、寬廣,
心是善的,命令它持久停駐,也同樣辦不到,
這稱之為照見「無我」。
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觀照——
這不受我們的掌控,
心就會對煩惱保持中立。
看到了嗎?
修行之後,心中立了,
心對自身保持中立,
心是去看、去聽、去聞、
去嚐、去觸,或去想,
我們無法選擇,無法阻止。
知道如此的實相,
心就會對自身保持中立。
心和所元接觸後,生起了苦樂,
進一步去觀苦樂的實相,
心就會對苦樂保持中立,
對感受保持中立。
感受生起後,煩惱摻雜進來了,
我們進一步去觀,就會照見——
煩惱是無常的,
煩惱無法被掌控,
最後,心抵達中立。
心是善的,心也對其保持中立,
沒有迷失於滿意,
因為明白所有的善法不會持久駐留。
貪、瞋、痴生起,心也不會被其左右,
因為了知它們同樣瞬間即逝,不會久駐,
心契入到中立。
今天隆波講到「抵達中立」,
提及好幾點,感覺到嗎?
隆波也教導了「以最高的智慧保持中立」。
最終,無論任何境界生起——
是苦,是樂;是好,是壞;
滿意的圖像、不滿意的圖像;
滿意的聲音、不滿意的聲音……
無論任何事物生起,心都將保持中立,
因為心具有智慧,
心開發智慧已到了滿分,
看到——
所有的一切都是無常的,
所有的一切都無法保持不變,
所有的一切都無法被控制。
反反覆覆地觀照一切境界的三法印,
最後,心就會以最高的智慧保持中立,
這樣的智慧稱之為「行捨智」。
「智」就是「智慧」,
「行捨」即是對「行法」保持中立,
也就是對所有的造作,保持中立。
「行」指所有的造作,
而不是指「行蘊」。
「行蘊」僅僅只是——
造作好、造作壞、造作不好不壞。
而「行法」是指所有的造作,
既包括色法,也包括名法。
身體屬於「行法」,
有老、有病、有死,摻雜進來,
不斷地在逼迫,
而且無法掌控、無法控制。
它演示「苦」及「無我」較為明顯。
一旦來到名法,
所有的感受,
凡有的僅是無常,
僅是無法掌控,
這很容易觀。
或所有的善與不善,
全是無常的,
而且無法掌控。
心反覆地照見三法印,
直至心聰明了。
「聰明」的意思即——具有智慧,
這稱之為「行捨智」,
也就是對「行法」保持中捨,
也就是——
有智慧,對所有的造作,保持中立。
這是無法依靠自己想像的,
必需透過毗缽舍那的修行,
而且真正照見名色的實相,
直至徹見所有的名法、色法,
全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心才能保持中立。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