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59:34~1:02:24)
2020年11月15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學員問:
有機會在YouTube上聽聞隆波的法談,
最開始只是一味地聽,因為不知道如何動手修行。
隨後開始慢慢修行了,有時候身體會搖晃,
會有一些害怕,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
透過聽隆波的法談,得到了答案。
現在感覺自己已經從世間慢慢退出來了,
以前特別執著,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回答:
你的修行已經進步很大了,
已經不停地在進步,
別著急,別心急。
隆布帖長老曾經教導隆波:
「修行,就如水果,
水果需要時間,等待它成熟。」
如果我們太快地催熟,水果就不甜了。
修行也是一樣的,必需要時間的等待。
我們不停地去用功修行,
一旦它成熟之後,就會自行香甜,
香甜至天神都喜歡。
現在就是繼續不停地用功,
你的訓練已經很好了。
現在迷失了,你知道嗎?
就是這麼知道。
修習禪法之後,迷了,知道,
如果沒有禪修所緣,就會迷失很久。
如果修習禪法之後,
迷了,知道;迷了,知道,
就不會迷失很久。
因此,大家別扔掉自己的禪修所緣,
在四念處裡,
佛陀首先教導的就是「臨時的家」,
「臨時的家」其實就是我們的禪修所緣。
以身體作為臨時的家,也行,
以苦樂的感覺作為臨時的家,也行,
以善與不善的心作為臨時的家,也可以,
以法念處作為臨時的家,也可以。
比如五蓋生起了,知道;
善法生起了,知道,那樣也行。
但必須要有臨時的家,
有個(讓心)臨時安歇之處。
「念誦佛陀」屬於哪一類禪修所緣?
在身念處、受念處裡,
並沒有所謂的「念誦佛陀」。
實際上,「佛陀」是指心,
念誦佛陀,其實歸為心念處。
我們念誦「佛陀、佛陀」,
心有貪,知道「心有貪」,
「佛陀」之後,心無貪,知道「心無貪」,
「佛陀」之後,去及時地知道心,
如此才堪稱「會念佛」。
如果念誦佛陀之後,
就只是一動不動的,沒什麼感覺,
那不能稱之為「會念佛陀」。
這並沒有在修習四念處,
就只是寧靜而已。
別去緊盯,
如果緊盯,就會憋悶,
你在刻意修行的時候,就會憋悶。
慢慢去訓練,
有的只是不走神、不緊盯,
那就會正確了,
「正確」是做不出來的,
何時不犯錯,也就是——
不走神、不緊盯,
那時候,(修行)就會自行正確,
就是這麼簡單。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