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00:32~09:16)
2020年12月5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一年過得很快,
很快又新的一年了。
現在這個時代,
人類平均的壽命大約七十五年,
大概是三萬天。
一年又一年飛逝,
我們越來越接近死亡。
在瀕臨死亡時,
別吃後悔藥——
應該做的事情,還未做。
如果我們用心地修行,
在瀕臨死亡時,是不會恐懼的,
我們會覺得自豪,
並且滿意、知足於自己充分發揮了生命的價值。
但是,他人的生命價值與我們不同,
我們修行、行善,
覺得生命是有價值的。
而有些人迷失在世間,
認為那是值得的。
比如,某些人到了傍晚會喝點小酒,
當作是給自己生命的獎勵,
那樣的生命禮物,對他而言也許是好的,
但對於我們而言,可能就不好了,
因為戒已經損失了。
如果我們不好好持戒,
瀕臨死亡的時刻,就會找靠山,
那時想憶念佛,也抵達不了佛,
想憶念戒,作為自己的靠山,
想了之後,心卻鬱鬱寡歡。
但是如果我們很好地持戒,
當病危且瀕臨死亡之時,
只要憶起自己的戒,
就會感到滿足,可以去往善道。
或是想到——
當我們身體健康的時候,
我們曾經幫助他人,幫助其他眾生,
而且持之以恆地做佈施,
每當想起的時候,心裡就會滿意與知足。
功德,又名「心中的快樂或心情舒暢」,
如果我們曾經打坐、經行,
在臨終時,已經走不了、坐不了了,
但想起能走、能坐的時候,
自己有打坐、經行,
生命並沒有白白地流失,
心裡就會滿意與知足。
或者我們曾經開發智慧,
曾經看到——
身不是「我」,心不是「我」,
在臨終時,就會感覺——
覺性感知身體,心安住成為觀者,
進而看到——
身體不是「我」,
不是「我的」。
所有的感覺、念頭生起,
也會看見——
它們來了就走,
那不是「我」,不是「我的」。
當病重的時候,
如果我們曾經修行毗缽舍那,
那時候,我們就可以繼續提升,
有些人甚至在那一瞬間,抵達苦的終點。
在佛陀的時代,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有些居士、國王、大婆羅門等,
在活著的時候,聽法、持戒、修行,
臨終的時候,
覺性、禪定及智慧非常有力道。
比如:在座的每一位,
每一天都有訓練。
也許會覺得自己的心不太有力量,
但是在臨終的時候,
心會自然地爆發力量,
類似於沒有後路,必須要戰鬥,
心將會迸發出力量。
如果我們曾經修習毗缽舍那,
可以洞見到
躺著的身體不是「我」,
不是「我的」。
所有的感覺,
(比如,疼痛)生起,
我們就會看到——
那僅僅只是一種感覺,
不是「我」,不是「我的」。
心裡的焦慮、坐立不安生起,
我們只看到坐立不安,
不再是「我坐立不安」,
僅僅只是「坐立不安的感覺」生起,
不是「我」,不是「我的」。
不停地如此觀察與體會,
也許可以證悟初果、二果、三果等。
如果波羅蜜圓滿,
可以洞悉「知者的心」……
「知者的心」是諸法之首腦。
佛陀開示:「心乃是諸法之首腦」,
如果能洞見心不是「我」,不是「我的」,
就再也沒有什麼是「我」、「我的」了。
苦的終點就在於——心放下心,
若是那一刻死去,便可以證悟阿羅漢。
在臨終的時候,證悟阿羅漢,
這一類阿羅漢,有專門的名字,
稱之為「jīvitasamasīsī」。
這一切取決於以往的訓練,
每一天都要訓練。
從未佈施的人,偶爾要行佈施。
佈施並不一定要花很多錢,
比如,看到某人或某隻動物有困難,
我們能給予幫助,就去幫忙。
即使給予狗和貓一些食物,也已獲得功德了。
對動物的善行,可以得到功德;
對無戒者的善行,也會得到功德;
對持戒者的善行,也會得到功德,
上述所說的功德,是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
對阿羅漢等聖者的善行,會獲得功德,
對佛陀的善行,也會獲得功德,
但是佛陀已入滅,
那就對僧團做功德吧!
供僧是極大的功德。
在供僧的時候,我們需如此用心——
即使是往僧人的缽裡供養的一勺米飯,
也別想著只是供養具體的這位或那位僧人,
而要想著是在供養佛陀的弟子——僧團,
如此供養,我們就會獲得非常多的功德。
如果我們每天在僧人托缽時供養,
在臨終的時候,想到這些善行,
心裡就會很滿足,就可以去往善道。
附近的村民就有這種情況,
一位老爺爺、老奶奶每天都在僧人托缽時供僧,
一旦發生狀況,
他想起了(供僧這件事),
便足以自保。
最好(的功德)就是修行。
看到身體在工作,心是觀者,
看到感覺、念頭在運作,心是觀者,
看到心在工作,心是觀者,
比如:心一會兒變成知者,一會兒變成想者,
一會兒變成知者,一會兒變成緊盯者……
不停地觀察自心的變化。
當病危瀕臨死亡時,直接去觀,
如果福報波羅蜜具足,也許心能放下心,
一旦心放下心,就再也無處可去,
這稱之為「自知不受後有」。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