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通,萬理徹|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09:19~16:54)

2020年12月13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不停地去觀察,就會看見——
心造作的所有一切,
全都臨時地存在,就會消失。
什麼現象生,什麼現象就會滅,
不停地去看到這一點,
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
直到心願意接受實相——
某一現象生起,那現象必然滅去。

最開始看到時,
心是不願意(接受)的,
有時心甚至感到震驚,
看到身生滅、心生滅,
心會很震撼,覺得遺憾——
死了之後,「我」就不存在了。

誰曾經修行,
看到「我」不存在而嚇了一跳?
有嗎?請舉手讓隆波看一下。

這樣的修行非常棒,但還不夠,
依然非常頑固地愛著「自我」,
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
不停地去看心工作,
直到某一點,心願意接受實相——
哦!心不是我,
心是可以自行運作的。

所有種類的心,全都生了就滅。
快樂的心,生了就滅,
痛苦的心,生了就滅,
不苦不樂的心,生了就滅,
好的心,生了就滅,
貪的心、瞋的心、痴的心,生了就滅,
散亂的心、萎靡不振的心,生了就滅……

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
每一天頻繁地演練,常常去看,
最後(心)就會做出總結。

當心領悟法的時候,
它不會總結——
貪的心,生了就滅,
生氣的心,生了就滅……
它不是如此總結的。

心的總結將是:
「什麼現象生,什麼現象必然會滅。」
那是屬於整體性的領悟。
最開始是逐個、逐點地探索,
透過「一次探究一種心」來學習,
看到它們不停地生滅,
但是,在真正領悟生起的時候,
領悟的是整體。

因此,佛陀開示,
在學法修行的時候,
觀身內身,是觀部分的身體,
然後就會明白所有的身體;
觀部分的感受,就會明白所有的感受;
觀部分的心,就會明白所有的心……
因此,我們僅僅只是學習一部分,
就會明白所有的一切。

譬如市場調研,
當我們進行市場調研的時候,
比如,我們想了解市場或客戶群對於產品的想法,
想知道店裡的點心,
哪一個群體買得多,哪一個群體吃得多,
因為購買的人也許自己不吃,所以必須了解清楚。
假設已經了解小孩的群體吃得最多,
那麽產品的主要群體是小孩,
還細分是幼兒,還是少年……

在學法的時候,也類似於調研工作。
當做市場調研時,
並不會逐一詢問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而是選擇一部分人來抽樣詢問。
如果我們選擇的樣品是正確的,
就可以精準地反映整體的概貌,
比如,哪一群體比較喜歡食用我們的食品,
哪一個群體喜歡購買,但不一定自己吃,
只是購買而已。

曾經有某個男式T-恤品牌在市場調研時出現失誤,
隆波還記得那個的品牌,
因為隆波也曾用過那個品牌的T-恤。
以前的品牌非常少,那時賣得特別好,
幾乎壟斷整個市場。
然而,他們並沒有好好地研究市場,
就推出了一則廣告:
男主角穿著該品牌的T-恤,帶著妻子去看電影,
結果讓其他女性激動得情不自禁……
本想表達穿上那品牌T-恤的男人非常自豪,
而且會讓女人心動……
結果那之後,整個市場銷售量直線下降,
因為他們缺乏了解,
男性是使用者,而女性是購買者。
自此以後,女人們再也不買那品牌了,
認為這太危險了。
直到現在,它仍然無法像以前那般佔領整個市場,
因為決策錯了,沒有好好地調研。

如果我們將調研工作做好,
選擇的樣品也是正確的,
我們就會知道事實的真相是如何的。

佛陀教導我們修行的方式,
其實是讓我們透過樣品來探索。
比如,我們看到——
呼吸的身體不是「我」,
吸氣的身體不是「我」,
那麼所有的身體都不是「我」了,
因為身體只有——
「呼氣的身體」與「吸氣的身體」。

如果我們看到——
站的身體不是「我」,
走的身體不是「我」,
坐的、躺的身體不是「我」,
那麼所有的身體都不是「我」了,
因為身體一整天只有行住坐臥而已。

這稱之為「抽樣學習」,
巴利經典稱之為「身內身」。
如果用現代的語言,就是——
透過抽取身體的部分樣品來學習,
一旦明白部分,就會明白全部。

比如,我們想了解群眾的觀念和想法,
我們並不會詢問所有人。
如果我們的選擇能力強,
選擇的樣品是正確的,
得到的結果,就能反映出所有人的情況。

學法修行也是一樣的,
學習部分的身體,就會明白所有的身體,
學習部分的感受,就會明白所有的感受。
如果心中只有苦不斷地生起,
我們就去看——
心一會兒苦,一會兒不苦,
一會兒苦,一會兒不苦,
就這麼去看。

如果是觀身或觀受也可以,
身一會兒苦,一會兒不苦,
心一會兒苦,一會兒不苦,
一會兒沒什麼感覺……
持續不斷地觀察,只觀察一類內容即可:
如果特別苦,我們就去——
一會兒苦,一會兒又不苦了。
最後就會明白,
所有的感受,生了就滅,
所有的感受,都不是「我」,無法掌控。

觀心,也無需觀所有種類的心,
心得種類分為幾十種,
不必逐一去看,
因為有些種類的心,我們並不具備。
比如,我們並不具備各種各樣的禪那心。

我們只需要去看自己現有的心,
經常有的是哪類心?
「貪的心」和「無貪的心」,
如果貪心特別重,只看這一對就可以了。
心貪,「想要」了,然後「想要」消失了,
一會兒「想要」,一會兒「不想要」,
就只是看這一對,因為心一整天只有這兩類,
也就是「有貪」和「無貪」而已。

如果明白——
「貪的心」是無常的,
「無貪的心」也是無常的,
就可以徹悟所有的心都是無常的;
「貪的心」無法阻止,控制不了,
「無貪的心」也呵護不了,
所有的心,全都是無我的……
一旦明白這一點,就會明白整體。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