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32:50~38:48)
2021年01月30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如果我們的貪心重,
我們就利用自己的貪心來修行,
類似於我們有垃圾,
便將垃圾回收利用。
煩惱雜染如同垃圾,
如能善加使利用,便可以發揮它的價值,
我們就藉著煩惱雜染來修習毗缽舍那。
貪心重的人可以慢慢去體會:
心時而貪、時而不貪、
時而貪、時而不貪……
持續如此觀察,就會照見——
貪心,是無常的,
無貪的心,也是無常的,
心貪時,即時命令它不准貪,
它也不會理睬我們。
無貪時,我們很喜歡,
希望它能待久一些,
可是它也不會駐留,
待了一會兒又再貪了,
這稱之為「無我」。
因此,觀心、觀心,
便會照見「無常」或「無我」,
這取決於每個人自身(的秉性),
那並不是「我」刻意照見的,
而是想蘊界定之後,
心會自然照見,
大家慢慢去訓練吧!
如果瞋心特別重,
比如,隆波身為居士時,
瞋心就很重,總是生氣,
倒不是「天下人都欠自己」那般,
而是心情煩躁。
僅僅只是天氣熱,空氣不流動,就開始心煩,
或是氣候寒冷,涼風吹來,也覺得不爽,
或是待在房間,光線舒適,
一到戶外強光刺眼,就開始煩躁了,
屬於瞋心重或鬱悶型的人。
隆波的修行很簡單——
心煩躁了,知道;
心煩躁了,知道,
持續地用功。
如果心一煩躁時就知道,
便不可能發展成怒火沖天,
若未及時地知道,
就會成長為「抹和」(moha),
也就是粗重的瞋心……
泰國人用詞錯誤,稱(瞋心)為「抹和」,
其實「抹和」不是生氣,
(巴利文moha)是有「痴」,
這屬於用詞錯誤,我們把生氣成為「抹和」(痴)。
「今天『抹和』了」,這是不正確的,
但因為大家都這麼說,便以訛傳訛。
我們修行時,就別再沿用這種定義了,
心生氣,並不是心「抹和」。
心生氣,是心中有瞋,
當我們持續地覺知,就會照見——
有瞋的心,是無常的,
無瞋的心,也是無常的,
有瞋的心,是無我的,
即使發誓不再生氣,也還是會生氣,
無瞋的心是無我的——
此刻舒服,可是一接觸新境界,
瞋心又冒出來了……
我們就如此不斷地觀察和體會,
貪心重的人,便以貪心來修行,
瞋心重的人,便以瞋心來修行,
類似於我們將垃圾回收利用。
反正我們已有煩惱雜染,
與其放任它來毒害我們,
還不如變廢為寶
不如將它作為修行的助緣、禪修的所緣。
持續不斷地訓練下去,
或許有可能親證道果呢!
並不必須先入深定,只需有剎那定就足矣!
只不過剎那定也是需要訓練的。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