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缽舍那起始於沒有了「想」|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25:49~32:01)

2020年10月3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還有另外一類禪定,
是可以用於開發智慧的,
剛才(所教導的)是用於休息、
可以獲得力量的禪定。
心有了力量之後,
就需帶領心去開發智慧。

佛陀開示:
如果修習禪定之後,
一定要帶領心去開發智慧,
去讓它生起智慧,
必須看到境界的生滅。

與其讓心一直只是很消遣,
寧靜在單一、快樂的所緣上,
不如去將自己的心稍微做一些調整——
去覺知自己,
「心」去做了什麼,
我們要去及時地知道。

心生起快樂或痛苦,
好或貪、瞋、痴,
無論生起了什麼,
我們都及時地知道,
如此,我們就可以慢慢地契入到——
「開發智慧」的這條道路。

當有境界生起時,
我們有覺性地知道那個境界,
「安住型」的禪定,
就會自動自發地生起。

最頻繁生起的境界,就是——
「迷失去想」。
一會兒迷失去想,
一會兒迷失去想。
剛才隆波讓大家打坐的時候,
一旦隆波不出聲,
大家的心大部分都迷失去想了。

因此,我們修習某一種禪法,
一旦心迷失去想,
我們要及時地知道。
事實上,不僅僅只是「迷失去想」,
迷失去做別的事情了,及時地知道,
如此同樣好用。
由於心大部分都迷失去想,
因此(修行)就會直接著重於——
「迷失去想」。

比如,心去想,
及時地知道「心去想」,
知道「心想」的一瞬間,
「知者的心」就生起了,是同樣的。
迷失去想,知道「迷失去想」,
「迷失去想的心」滅掉,
「知者的心」就會生起,

當心作為「知者」的時候,
我們不停地去訓練,
別去呵護它,
僅僅只是讓它常常地生起,
別去呵護「知者的心」。
如果我們刻意地去呵護,
就會鬱悶,就會緊盯。

因此我們去及時地知道——
心迷失了,知道,
心迷失了,知道,
不停地去訓練,
接下來心就會安住,獨立凸顯,
彷彿它持續的時間可以很久,
但事實上,知者的心——
生了就滅,生了就滅,
由於它的生滅是持續的,
「知者的心」就變得很長了。

如果我們不去訓練,
「知者」生起一瞬間,
很快地又迷失很久,
久久地才有「知者的心」一次,
那樣的話,我們是做不到「開發智慧」的,
因為(心的)力量不夠。

若想看到所有的境界——
來了就走,來了就走,
就需仰賴於非常多顆「知者的心」,
在每一次、每一次覺知(生起)的時候。

由於心生滅的速度非常地快,
「知者的心」是生滅的,
如果「知者的心」數量非常多,
就可以看到所有境界的生滅、運動變化。
想蘊——記憶、界定,
就會界定:「哦!它是無常的」,
就可以仰賴於「想蘊」去界定三法印,
接下來,真正的智慧才會生起。
這是很細膩的,
心方面的內容是很細膩的,
要慢慢學習,不用鬱悶。

隆布蒲尊者教導:
「奢摩他源自於沒有了刻意」,
刻意讓心寧靜,就不會寧靜,
修行很舒服的禪修所緣,就會寧靜。

一旦心有了足夠的力量,
心就會開始工作了。
心休息夠了,就會開始調皮,
就會開始跑去想了。

「跑去想了,知道,
跑去想了,知道」,
就可以獲得「知者的心」,
就可以獲得第二種類型的禪定。

第二種類型的禪定,
是可以用於開發智慧的禪定。
隆布蒲尊者教導:
「毗缽舍那起始於沒有了念頭。」
何時沒有了念頭,
就是「知者的心」生起的時候,
因為「知者的心」與「想的心」是相對的。
如果心依然沈浸在念頭的世界,
沒有「知者的心」
那就不可能照見三法印,
最多只是思維三法印,
但是沒有照見三法印。

因此,我們必須訓練心成為「知者」,
看到各種境界來來去去。
如果沒有「知者」,
心就會變成「想者」;
如果有「知者」,
便可以開發智慧。

因此,隆布蒲尊者才會開示:
「毗缽舍那起始於沒有了念頭。」
也就是——
毗缽舍那起始於「知者」生起的時候。
心成為「知者」就可以修習毗缽舍那、開發智慧,
而後可以看到——
快樂生起於心,
生起、駐留片刻,而後滅去;
苦生起於心,
生起,駐留片刻,而後滅去。

為什麼「知者」需頻繁地生起?
因為若非如此,境界還未滅去,
心就迷失到其他地方了。

比如這副身體,
身體變化的速度尤其緩慢,
需許多念心才能了知它的變化,
需很多念心。

若是名法,則需七個心識剎那,
才能將境界看得清楚,
需七個心識剎那!
僅一個心識剎那是看不明白的。

因此,必須盡全力訓練,
讓「知者」頻繁地生起。
當「知者」頻繁地生起了,
接下來開發智慧就不再是難事了,
甚至覺得——
「(自己)什麼都沒有做啊!」
心自行開發智慧,
我們什麼都沒做。

如果我們在「做」,
說明還有貪心,
智慧是不會生起的。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來源:禪窗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