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分離蘊,就無法真正觀到心|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02:07~07:55)

2020年10月11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在能夠觀心之前,
必須先要能夠分離蘊,
如果沒有從分離蘊、界開始,
那都是不行、不可以的。

在觀心,
也就是透過觀名法來修行的時候,
同樣也必須要有「心安住」,
要有成為「觀者」的心。

「觀心、觀心」,
絕大部分人是不會(觀)的,
根本沒有真正觀到心,
就會迷失,
迷失在「心」的各種狀態及造作裡。

我們如何才能更加嫻熟地觀心呢?
首先,就如我們觀身(的方法)那樣去做,
也就是——
修行某一種禪法,
比如,吸「佛」、呼「陀」等,
在此不介紹各式各樣的「十遍」(禪法)——
火遍、地遍、水遍、風遍……
不建議這些(禪法),
因為(心)是往外送的,
觀得太遠了,那是色。

我們要觀名法、觀心,
如果從「色」開始(觀)的話,
就(離)太遠了,
很容易就會迷失在「遍處定」的那些禪相裡。
我們僅僅只需在心裡念誦「佛陀、佛陀」就夠了,
如果只是念誦「佛陀」不行,
就吸「佛」、呼「陀」,
不停地練習。

練習了之後,
我們並沒有去觀呼吸,
並沒有去觀身體。
練習了之後,
我們的心要放鬆,
以平常、普通的心來呼吸。
時間不久,「想蘊」就會開始運作。

比如,就會開始想,
開始想到某一個人的臉。
我們並沒有刻意地要想,
無緣無故地,
某個人的面相就呈現出來了。

一旦他的長相呈現出來時,
「行蘊」就會進一步造作——
「我喜歡這個人,哎呀!太喜歡了」,
覺得很高興,
就會生起快樂、滿意的感覺。
如果呈現的是敵人的臉,
看到了之後,就會生起討厭的感覺。

因此,在我們要觀名法的時候,
首先要有「作為觀者的心」。
起步的階段,
也許我們是用吸「佛」、呼「陀」(的禪法),
心作為旁觀者、作為觀者,
看到色身在呼氣、吸氣。

觀我們身體裡的色法,
好過於去觀外在的色法,
比如地、水、火、風,
這(離)太遠了。

心,在身體裡,
因此我們觀的對象,
不會超過自己的身體。
吸「佛」、呼「陀」,
呼吸來,呼吸去,
很快就會看見——
有時記憶冒出來,
有時念頭冒出來。

坐著、坐著,
念頭冒出來了。
在念頭冒出來的時候,
還沒有所謂的好或壞(中性),
但是我們進去界定所想的內容,
就會生起,瞋心就會生起,
在迷失去界定的時候,
其實「痴」已經生起了。

因此,如果我們想很嫻熟地觀自己的心,
睜開眼睛看,是不行的,
那觀得還不夠細膩,
生氣的時候,就變成「我生氣了」。

如果我們訓練,修習某一種禪法,
一旦有什麼念頭、造作冒出來之後,
我們要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
我們就會看見——
比如,我們正坐著修行,
在念誦「佛陀、佛陀」,
我們所愛的人的臉呈現出來了,
想蘊、「記得」冒出來了,
行蘊就會進一步地去造作——
「哎呀!這個人如此這般好、如此那般可愛」,
心作為「觀者」,
我們就會看到——
冒起來的想蘊、行蘊,
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
它們不是「心」。

比如我們坐著、坐著,
想起了某個人,
瞋心生起了,
我們就會看到——
心是自己想的,
我們並沒有刻意地要想,
心是自己想的。

一旦心「想」了之後,
瞋心生起。
瞋心不是「心」,
是被心覺知、觀察的對象,
它本身不是心,
如此稱之為「分離蘊」。

「想蘊」是一個部分,
記憶冒出來了;
「行蘊」,也就是——
造作好、造作壞等,冒出來了。
它們是不同的部分,
它們與「心」是不同的蘊,
心是「觀者」。

不停地去訓練,
坐著呼吸,坐著去念誦「佛陀」。
一旦想蘊、行蘊冒出來之後,
我們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來源:禪窗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