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分水嶺|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22:47~27:30)

2020年10月11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行蘊,就是造作好、造作壞。
比如,今天信仰(心)特別足,
想去寺廟聞法,
但只是下雨而已——
(心想)這樣的天氣太好睡了,
信仰(心)消失了,變成了懶惰,
它們是無常的。

在獲得預定名額,來寺廟聽法,
心裡特別高興,
但真的來到寺廟聞法時,
如果隆波講個不停的話,
就覺得厭煩了,想走了。
「善的心」是無常的,
變成了「不善」。

「不善的心」也是無常的,
有時也會變成「善心」的。
比如,我們對某人生氣,
然後一拳揮過去,
手來不及剎車,結果打過去了,
看到他嘴巴鼻孔都是血,
自己的心嚇了一跳,
然後特別地可憐他,生起了悲憫,
不善心,竟然轉變為善心,
就是如此變來變去的,
「善」也可以轉變為「不善」。

我們觀心,就會看到——
在我們心裡充滿了無常、
苦與無法掌控的現象。

比如,我們有孩子,總是很擔心他,
擔心他在馬路上亂跑而被車撞,
擔心自己的孩子被車撞傷了會很痛。
但是,孩子不聽話,
偷偷地去路邊玩,
於是我們就會生氣,
如果逮個正著,就會揍他。
孩子並沒有因為被車撞傷而痛,
卻因為被父母揍而痛了。

最開始,父母是出自於悲心,
不想讓孩子有傷痛,不想讓孩子受苦,
但是因為他不聽自己的話,
瞋心就冒起來了,
結果,悲心轉變為瞋心。

或有時候,我們看到小狗被車撞了,
很可憐,心裡生起了悲憫,
想幫助它離苦,
但幫不了,最後它還是死去了,
我們感到特別地傷心,
暗暗責罵自己——
為什麼出手幫忙得太慢?
為什麼自己開車不注意,
把它給撞倒了?
悲心屬於善心,
結果卻轉變成了不善(瞋心),
有時對狗生氣,有時對自己生氣,
我們心就是如此變來變去的。

我們回觀自己的心,
是為了及時地知道心的變化——
一會兒苦、一會兒樂,
一會兒好、一會兒壞,
一會兒貪、一會兒瞋,一會兒痴,
一會兒散亂,一會兒萎靡不振……

當我們的心是「觀者」時,
就會看到——
苦樂、好壞、
貪、瞋、痴、
散亂、萎靡不振……
都不是心,
而是被心覺知、觀察的對象,
它們全都是生了就滅。

如此修行,
才稱得上「抓住修行的關鍵」,
因為心成為「觀者」,
心是安住的。

早期訓練的階段,
只需這樣練習就足夠了。
只需看到——
在心裡生起的所有感覺,
心僅僅只是「觀者」,
「進入」心中的一切(境界),
都是來了就走,無法掌控,
僅僅只需要看見這些,就足夠了。

(這個階段)還不需看到「知者本身是生滅的」,
因為我們還不太有「知者」,
必須要培養一段時間,
禪定品質比較好了,
「知者」才會獨立凸顯。
如果像現在大家這樣上躥下跳的心,
不太可能具備「知者」。

大家很容易忽視的地方:
比如,隆波是先修習禪定的,
心已經有了力量的,能夠看到——
所有的境界、狀態,
來了就走,來了就走,
可以(直接)開發智慧,
看到它們的無常、苦、無我。

但是大家沒有禪定,
一旦貪心生起,
心就跟著「貪」跑了,
想要看到「貪」的生滅,這是不可能的。
瞋心生起,心又跟著瞋心跑,
看不到瞋心的生滅,
因為已經氣得忘了自己,
徹底地沒有了覺性。

因此,心必須先成為「觀者」。
這就是真正的分水嶺,
用來衡量「我們是否會修行」。

觀身,
必須要有作為「知者」的心;
觀感受,
無論是身體的感受或心裡的感受,
也必須要有作為「觀者」的心;
觀想蘊、行蘊,
同樣需有「知者的心」,
如此才能讓蘊從心分離出來,
而心是「知者」。

當我們不停地如此訓練,
就會看到——
所有被觀察的對象,
全都是生了就滅。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來源:禪窗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