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53:31~1:01:18)
2020年10月24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作為佛教徒,
我們必須要有好的教理(基礎),
有好的目標。
佛陀教導的範圍,
涵蓋業報、行爲、精進。
佛教的原則,實際上所講的,
都是(關於)「業」,
屬於有所作、有所爲的。
另一項是精進,
必須要精進,而不是什麽都不做,
什麽都放下、放下,這不是。
所講的業報,是如何的?
(關於)業報,就會教導我們,
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我們碰到的所有一切,
我們看到的所有一切,
我們擁有的所有一切,
全都是源自於「因」。
我們的生命是如此的狀況,
是因爲有「因」,
而不是因爲別的偶然,
不是因爲某個上帝給我們制定的。
業報的法則,就是——
我們所接受的,
就是我們曾經所付出的,
我們的所作行爲。
至於有所行爲的(部份),
一旦我們知道了——
「我們所遭遇的,
全都是自己曾經做過的事物,
才會得到如此的結果。」
接下來,就是——
我們必須去做更好的行動,
我們所做所爲,
以後必然會有結果的。
而不是說——
以前做得不好,今生有苦了,
我們就去祈求天神幫忙,
或是拼命地對過去進行糾正,
實際上,那是很無聊的。
要有新的行爲,也就是——
在當下去播種好的業、好的行爲,
接下來的結果,才會很好。
倘若我們想做好的行爲、
付出好的行爲,
就必須要精進,也就是——
去做,是爲了減少自己的煩惱,
去消滅已經生起的煩惱,
不讓還未生的煩惱生起,
讓還未生起的善法生起,
讓已經生起的善法茁壯成長,
這稱之爲「有精進」。
佛陀的教導,全都在這三項裡,
(業報、行為、精進)
因此,不會提及幸運、偶然或吉時,
這些在佛陀的教導裡並不存在,
但是大家喜歡(它)有,
看到了之後,
隆波真的想把這個水杯扔過去,
是因爲可惜了水杯,所以只能放手。
必須要知道,
業報並不是誰給我們制定的,
也不是誰可以為我們去消業的,
我們必須要靠自己當下動手去行動,
如此結果就會好起來。
當下的所作所爲,我們應做什麽?
要去減少我們不好的(部分),
要去增加我們好的(部分),
已經好的,讓它進一步地增長,
這是我們要做的工作。
如果我們還相信那些星盤、吉時,
相信這是某一位天神給我們制定的,
或相信無緣無故發生,這全都不是佛教徒。
如果一直想著要對過去消業,
而不想到說,當下要去播種好的行爲,
這也不是佛教徒,
若想當下要有精進,
但是不知道精進為何,
這也是不聰明,也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精進,並不是很奧妙、奧秘的事情,
精進地去斷已經生起的不善,
比如,我們的心特別粘著於五欲,
出家人也是,
因爲小時候都很習慣於五欲,
心就會一直是饑餓的。
我們必須要有覺性去知道——
心要跑去找五欲了,
不要!
要去及時地知道,
不願意放任讓自己的心,
一直浸泡在五欲裡。
去培養覺性,去提升智慧,去提升善法。
因此,精進並不是說——
日日夜夜拼命地去經行,
稱之爲「精進」,
拼命地去打坐,
稱之為「精進」,
那並不是。
佛陀所說的精進,是——
精進地斷除那些已經生起的煩惱,
精進地不讓未生起的煩惱生起,
精進地讓未生的善法生起,
精進地讓已生起的善法進一步地成長,
這四個內容。
這是透過有覺性,
去及時地知道當下自己的心。
煩惱生起的瞬間,
及時地知道煩惱,
煩惱立即會滅去。
在我們的覺性生起的時候,
善法已經生起了,
煩惱習氣滅去了。
因此,在有煩惱習氣生起時,
而在覺性生起的瞬間,
煩惱習氣就無法生起。
在我們有覺性的時候,
善法會增長,
戒、定、慧會自動自發地增長。
因此,我們有覺性
去呵護、照顧自己的心,
這是「正精進」。
無論修行是以哪個模式,
如果我們不是爲了——
減少煩惱,增長善法,
那都不是(精進)。
去提升善法,並不是指去做功德,
功德並不是善法,
功德是讓我們獲得快樂的那些好的內容。
善法、善的意思,是指——
我們精進地去斷除不善。
有些人不會分輕重,
比如,出家修行,這是大功德,
修行是大功德,
結果卻想:「不出家還更好,
待會先去騙一騙出家人。」
去鑄佛像,
鑄佛像是功德嗎?
是功德,但那是活在世間的功德,
修行的功德,比那還要高更多。
別說只是鑄一尊佛像,
即使是修建一座寺廟(也是如此)。
高僧大德開示——
即使打坐,
(心)還沒契入到毗缽舍那,
打坐,心只是寧靜,
就如大象只是抖一下耳朵,
我們所獲得的功德,
大於我們修建一座寺廟的功德。
與其我們不停地到處去做功德,
還不如坐下來修行,
去訓練自己的心,
所得到的功德,還更超越。
所有的功德,
是爲了讓我們快樂地活在世間。
應該做嗎?
有機會,應該做,
而不是不去做,
有機會,還是要去做,
隆布敦長老是如此開示的。
但是,修行必須要做,
功德,可以讓我們有快樂地活在世間,
但是源自於修行的功德,
可以讓我們超越整個世間。
慢慢去訓練自己,必須要聰明,
作爲佛教徒,必須聰明。
作爲佛教徒,如果很愚痴、愚昧,
那不是佛教徒。
「佛」的意思是「知者」,
佛陀是「知者」,
如果是迷失的人,就不是,
迷信的人,也不是佛教徒。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