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25:43~32:10)
2020年10月31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修行並不是什麼難的事情,
因此,隆布敦長老才會開示:
「修行並不難,
難的是那些不修行的人」,
就只是如此而已。
不修行的人,也就是迷失的人,
迷失在念頭的世界、夢的世界裡。
我們要把心喚醒過來,
透過修行某一種禪法,
心迷失了,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
心就會變成「知者」。
「知者的心」一旦生起之後,
我們試著去觀「蘊」,
身體、苦樂,是被觀察的對象。
接下來,我們可以觀察得更細一些,
苦、樂並沒有所謂的好或壞,
並非善,並非不善,
僅僅只是果報,
沒有什麼好或不好。
我們慢慢不停地去分離蘊,
有心作為「觀者」。
在我們能夠分離蘊,
心作為「觀者」的時候,
我們就會看到——
所有被觀察的對象,全都不是「我」。
看到這水杯嗎?
這水杯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對嗎?
看到這杯子是我嗎?
如果誰看到是我,
就需要去看精神科醫生了,已經瘋了。
這根本沒有任何難度。
世間的人,一直處在瘋狂的狀態,
不是「我」的事物,卻誤以為是「我」。
為何如此?因為迷失。
一旦心作為「觀者」,
看到身體,就會發現不是「我」,
看到苦樂,也不是「我」,
看到好壞,也不是「我」,
慢慢不停地去觀察。
如果觀得更細,我們就會發現——
「知者的心」本身,同樣也是呈現三法印的,
覺知一會兒又會迷失,變成了「迷失者」,
「知者」死掉了,變成了「迷失者」。
迷失一段時間,也會滅去,
或許繼續迷失,或許生起「知者」。
迷失有六種形式——
迷失去看、迷失去聽、迷失去聞、
迷失去嚐、迷失在身體方面去觸、
迷失在心裡面去想,
迷失有六種形式。
如果我們慢慢去訓練,
最開始,我們會看到身與心分離。
「分離」並不是指——
身體坐在這個地方,
心抽身到天花板上,
有些人誤以為分離是如此的,
不是的!
「分離」只是我們心裡面的感覺,
一旦分離,我們就會感覺到——
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
苦樂是被觀察的對象,
好壞是被觀察的對象。
接下來,我們就會看到——
「知者的心」本身,
同樣也是被觀察的對象。
一顆心生起,就會滅去,
生起另一顆心作為「知者」,
知道剛才的心是怎麼樣子的。
「心迷失在眼根」生起了,
一旦有了覺性,帶有覺性的心知道——
剛才迷失到眼根了,迷失去看畫面了。
心迷失到意根,迷失去想,
迷失去想一會兒之後,
生起「知者」,知道——
剛才心迷失去想了。
在看心生滅的時候,就會這麼看見。
心正在迷失的時候,
那一刻是沒有覺性的,
那是無法覺知到(境界)的。
一旦「知者的心」生起的瞬間,
就會知道——剛才的心,迷失了。
我們無法命令讓「知者的心」生起,
我們要不停地訓練,
直到「知者的心」可以自行生起。
訓練獲得「知者的心」的方法就是——
心迷失了,知道;
心迷失了,知道,
就是這麼簡單,
「知者的心」就會生起。
一旦「知者的心」生起得非常嫻熟,
生起得越來越多,就會看到——
色法,也就是身體,不是「我」,
苦樂的感覺,不是我,
好壞,也就是行蘊,也不是我。
「知者的心」本身,也是無常的,
一會兒變成「知者」,
一會兒變成「想者」,
想變成「知者」,也無法命令讓它生起,
變成「知者」之後,也呵護不了。
迷失去想了,阻止不了,
想了之後,想讓它不再想,也不會停止,
但是,在我們知道心「想」的一瞬間,
「想的心」就會滅去,
「知者的心」就會自行生起。
觀身的時候,身體正在動,
是這麼觀的——
身體正在動,身體正在坐著,
有「正在」,「now」,
有當下這一刻——「正在」。
但是,如果觀心,
快樂了、痛苦了、
貪了、瞋了、痴了,迷失。
為什麼一定要有「了」,
因為當我們正在迷失去觀所緣時,
那一刻是沒有覺性的,
覺性是不存在。
覺性不會在迷失的時候生起,
因此,在迷失的去看、迷失去聽、
迷失去聞、迷失去嚐、
迷失去感知身體方面的觸、
迷失在心裡面去想,
那時候不會有覺性,
不可能有覺性。
但是,如果我們曾經訓練過,
「知者」生起得非常嫻熟了,
迷失的一瞬間,「知者的心」就會自行生起,
就會意識到:「誒!這是迷失」,
能夠記得迷失的狀態。
若要覺性生起,
只有「心能夠牢牢地記得境界」,
《阿毗達摩》是這麼教導的,
那教導的是正確的。
因此,我們要訓練去觀境界,
修習某一種禪法,
念誦佛陀也行,觀呼吸也可以,
吸「佛」、呼「陀」什麼禪法都行。
一旦心迷失了,
忘了呼吸、忘了念誦佛陀了,
及時地意識到,
常常地覺知、常常地覺知,
「知者」就會越來越頻繁地生起,
越來越熟練地生起,
直到最後看到——
「知者的心」本身也是生滅的。
「知者的心」是生滅的,
如果能夠看到「知者」本身也是生滅的,
在六個根門生滅,
這稱之為「看到了識蘊」。
第五個蘊,就是識蘊,
如果這麼照見,就可以見法了。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