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長篇法談|編譯
佛法的最高點是關於「苦」的:我們要怎樣做,才可以不苦?我們要如何才能不苦?這是我們需要從佛法獲得的最高答案。
無論造作善或不善,都是源自於欲望。在十二緣起裡,心的造作被稱為是「有」。
如果我們多去修習與提升自己,緊隨而至的就是三妙行。三妙行就是十善業。從哪裡開始?從意妙行開始。經典習慣寫成——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
簡簡單單在日常現實生活發展覺性,是非常適合現代人的,也就是指我們這些人!現代人沒有特別多的時間禪坐與經行,所以要去知道自己的感覺。
佛陀真的存在,法真的存在,聖僧真的存在。心與法融合了,就會深入骨髓地領悟。如果心抵達了法,心就是僧,就會領悟佛陀真的存在,法真的存在,僧真的存在。
通往這個境界的路——體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路仍然存在,親見涅槃的路也依然存在。那是佛陀指引給我們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否充分學習了它。
佛陀教導道:何時具足智慧,何時心就會抵達純淨無染而解脫自在。佛陀還教導道:人能夠抵達純淨無染,是緣於智慧。因此,我們的核心任務是開發智慧。
要走上中道,無需做什麼,只要不斷地訓練讓覺性多起來。依靠覺性作為工具!
佛陀的教導並不是要讓我們無緣無故去信仰的,在修行的每一個階段,都是有理有據的——為何而做?
修行有兩種,一種是訓練讓心安住,跟自己在一起,得到禪定。另一種是訓練讓智慧生起,照見身心的實相。已經有機會了,就要逐步深入,別虛度一生。
第一個階段是:一定要醒來,要學會覺知自己!一旦開始覺知自己,就會感知到身、感知到心。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是由智慧引導禪定,有的人是由禪定引導智慧,還有的人則是禪定和智慧同步進行。
如何讓心走上中道?適合每個人的禪法是不同的!有人觀呼吸,有人觀腹部,有人觀行住坐臥,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心走上中道就行。及時地知道心,叫作心學;讓心產生正定,正定是心走上中道的起點。
佛陀所教導的功課共有三門:第一門是戒學,第二門是心學,第三門是慧學。
僅僅只是放下心,就能夠放下整個世間。如果執著於單一的心,則會執著所有的一切。
唯有止息欲望的心,能夠真正抵達涅槃。欲望徹底的止息之後,便能接觸涅槃。而想要止息欲望,就必須消滅愚痴,即清除無明。
何時尚未徹見四聖諦,表示智慧尚且不足。何時智慧具足,則會始終徹見聖諦。徹見之後,就再無心苦。唯一只剩身苦。
探究身的實相,探究心的實相,稱為「毗缽舍那的修行」,僅存於佛教之中。不修習毗缽舍那就不可能體證道與果。無論禪定多麼厲害,心多麼寧靜與快樂,都無法證悟道與果,完全是兩回事。
法是以心傳心的。因此,弘法之人需要具有真正的慈悲。如果心中潛匿著其它動機,法不可能流淌出來,聽眾最多只是獲得記憶,心是不會醒過來的,因為得到的只有記憶。
我們要努力培福,讓其在自心頻繁生起。一旦心有福報,是善的,慈悲將會自行生起,根本不用刻意營造。
如果經由某種修行實踐,未生之不善生起了,已生之不善葉繁枝茂了——那說明這個方法是錯的。如果透過某種修行實踐,未生之善生起了,已生之善更頻繁、更容易出現了——那說明這個方法是對的。
「中道」並非想象中的那麼簡單,要想可以中道地持戒、中道地修定、中道地開發智慧,需要花很多年時間訓練,並不容易的,必須訓練,沒有免費的,沒有不勞而獲,要慢慢訓練。
佛陀宣說「中道」,乃是為了讓行者的心最終擺脫一切造作(既包括善的,也包括不善的),俯首融入永恆之法——涅槃。如同河水不滯留於兩岸,而直奔大海。
帶領修行者抵達涅槃的唯一道路。
修行的整個藍圖以及次第——從零開始的每個階段。
我寫下這些作為禮物,送給對「法」感興趣的人,只是為了分享——法是簡單的、平常的、普通的。法就是我們自身。我們能夠依靠自己,也可以修學得不那麼艱難。
慢慢地訓練,首先要訓練得到前面兩個部分:有當下的樂住,和智見——即生起我們的觀智。持續去觀身心的實相,當訓練得純熟,我們將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念正知,太殊勝了。我們不斷去訓練,我們就能將漏煩惱從我們的心裡清除。
以平常心去修行、去觀,——直至看見心的常態——無常、苦、無我。而我們很想讓心不平常,想讓它永遠寧靜,想讓它恆常不變,想讓它快樂,想要可以掌控它。所以修行就變得難上加難,因為違背了「三法印」。
要想能夠圓滿七覺支,就需要圓滿念處,圓滿四種念處中的任何一種念處即可,並非必須修學全部四種——身、受、心、法。修習任何一種,最終都能契入聖諦,都能來到同樣的一點。
不要排斥正在發生的事。我們現在必須面對的一切屬於果報,是改變不了的。但是當不善業的果報現前時,如果我們力所能及地行善,那就會淡化舊惡業的影響力。
修行屬於給自己的生命進行投資。活在世間,我們會投資做生意、賺錢期待自己衣食無憂、生活幸福快樂。但世間的快樂並不長久,就算掙得家財萬貫,不過幾十年光景就得放下一切。
毗缽舍那的雜染共有十種。如果在修習毗缽舍那時,定力耗盡卻未及時意識到,就肯定會出現毗缽舍那雜染。
逐步訓練,不久的某一天就會看見,我們的生命極為短暫,我們的生命並沒有長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我們的生命,每一剎那都在生滅。
即便你學習《阿毗達摩》(論藏),也別因此小瞧經藏,因為聽聞經藏而證果者是不可計數的。
越不修行的人,心越有負擔,也越苦;修行後,執著鬆開,執著越少,負擔越少,負擔越少,苦也越少。直到某一天,什麼都不執著,就不再有任何負擔,不再有任何苦,這就是修行的終點,從此再也不苦了。
無論心裡藏著什麼煩惱雜染,都要儘量去看到。假如辨識不出自身的煩惱,修行是無法進步的,因為心已經被煩惱雜染給控制了。
為自身的煩惱尋找各種藉口,這是軟弱的表現。如果訓練過削減自私自利,(就會知道)愛面子也是一種自私。假如邊修行、邊愛面子,對自己不好的一面看都不敢看,這是無法進步的。
我們要讓心力增長。心獲得了禪定和寧靜以後,必須進一步訓練讓心可以安住。
如果我們修行,就會親見自心一直處在被囚禁的狀態;或是修行之後看到,自己的心始終是動蕩不安的。於是我們會明白:這世間並不值得留戀,世間惟有苦,除此無它。
生命是非常、非常不確定的!(因此)我們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去提升自己的心靈。至少需要讓心安住,讓心是善的。
阿紫利益了非常多的人,尤其是中國人。她利益了很多人,她幫忙將隆波教導的禪法弘揚出去。她的心地非常好,為什麼呢?因為她具備了幾個優點。
心裡(何)時有想要,何時就會有苦。我們要去看事實,(去看)心每一次有「想要」,它是不是真的苦,要自己去體會。
慢慢去訓練,我們會自己看到訓練的結果——當生命遇到問題時,就會看到其價值所在。
禪相也有真假之分,尤其在我們的心尚有煩惱習氣時,別輕易相信禪相!先要選擇不相信。
佛陀教導我們要提早做好準備——因為我們隨時都可能會死,我們所愛之人也隨時可能死去,生命是不確定的,然而死亡卻是確定的。
佛陀教導:普通人在生病時,就像是身體先中一箭,而後心又被第二支箭射中——身苦,同時心也苦。如果是佛陀真正的弟子,那麼受苦的就只是身體,苦無法抵達心。
如果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感覺,那種感覺就無法控制我們的心。比如,恐懼生起了,在知道它的瞬間,恐懼就從心中抽離出去了。
我們需要用心學法,並經由學習來掌握修行的要領。重中之重稱為「法之心臟」的法,正是「四聖諦」。
準備妥當而能開發智慧的心,必須是具有善法特質的,是帶有智慧的大善心,而且是毫無刻意生起的。心需要具備「大善心」的特質,即不是含有貪、瞋、痴的心,而是無貪、無瞋、無痴的心。
何時徹底知苦,何時就徹斷苦因;何時徹斷苦因,何時就徹見滅(涅槃)。它們是同步生起的。
頻繁地「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最終便會生起智慧。真正的正見會呈現,正思維、正語、正命、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全都會同步生起。
世間的知識是無法窮盡的,但對佛法的領悟,一旦抵達「根除無明」的目標,便已來到終點。所以,世間的工作永無止盡,佛法的工作終有盡時。
佛教中的「好」,並不是指快樂、寧靜、良善。好或不好取決於我們是否知道它。
心往外送,是集(苦因);
心往外送的結果,是苦;
心清楚地照見心,是道;
心清楚照見心的結果,是滅。
平常普通人的心本來就已經很好了,我們卻喜歡去改造它,讓心變得不自然。自然的心是舒服的、不苦悶的。
一旦照見心不是我,那麼世間所有的一切就都不是「我」了。因為最初誤以為心是「我」,才衍生出身體是「我的」。如果更加愚痴,則會以為「身體是我」,然後把「主人」的勢力範圍不斷地擴大。
何時徹見身與心本就是苦,「想要」就再不會生起,一旦「想要」不再生起,心就不會掙扎。
去洞悉身的實相與心的實相——它們真的是我嗎?我們真能指揮它們嗎?它究竟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在實際生活中如此觀察,才能稱之為「修行」。
苦與不苦取決於心,如果拒絕事實,心就會苦;如果接受事實,心就不會苦。
真正的中道是什麼呢?是自然、平常、普通的心。平常而普通的心,就是契入中道的心。平常、普通人的心,就是最好的心。
用心地修行,逐步而深入地探究自己吧。修行就是探究自己,不斷地學習,直至能夠有次第地徹見真相。
訓練讓心獲得寧靜,就像我們給我們給汽車加油;訓練讓心安住,就像上路前對車子性能的檢測;開發智慧則是讓「萬事俱備」的汽車可以開始工作。
禪定若缺失覺性,煩惱習氣就會趁虛而入。若修習帶有覺性的禪定,則不會有太多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