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長篇法談|聽錄
隆波就是這樣不停地去觀察自己的心,別偏袒自己就行了。每一天都去觀察、體會,不停地去觀察、體會,不會找藉口說:「自己離高僧大德很遠。」
如果沒有看到自己,就不能看到佛陀,也就是不能見到法,所以,一定要回來看自己。
輪迴就在胸口這裡盤旋。有時煩惱很強,就會造作很粗糙的輪迴、粗糙的「有」,有時煩惱很微細就會造作很微細的「有」,這些是十二緣起的「有」。
真正修行的鑰匙是要訓練獲得知者、獲得知者的心。如果沒有獲得知者的心,怎樣都還是[離聖道]很遠,有的只是迷失的心、有的只是緊盯的心。
我們一定要這樣訓練,讓心訓練成為智慧相應的大善心,這是可以開發智慧的大善心。
佛陀教導我們以覺性和智慧來戰勝煩惱,要有[定]的心。我們的目標是要戰勝煩惱,抵達純淨無染、解脫自在,但是如果不知道方法就不好用了。
有智慧的心是善心,必須要有覺性。如果沒有覺性的話,不會是善心。
我們看見身體在呼吸,呼氣一次感覺到身體死一次、吸氣一次感覺到身體死一次,身體不停地有次第死去,心就會愉悅,這個本身就含有「死隨念」。
只要把網路一打開,就可以聽到法了,聽多少法都行,所有一切都變得簡單。但是什麼東西太過簡單,就沒有價值了,除了那些有智慧的人才會知道真的有價值,隆波講出來的法比黃金更有價值,但是絕大部分的人都不要這寶貝。
這顆心就像樹的種子、就像芒果的種子,會再次長成芒果樹。內在有苗、有種子,那個就是「無明」。我們一定要修行到清除種子裡真正的小苗,也就是知者的心[中的無明]。
哪怕是干擾心一點點就無法開發智慧,因為心已經不正確了。為什麼無法開發智慧?我們一干擾心,心已經是不善的了。
蘊自然就已經是分離的,只是我們把它聚集了。我們聚集蘊,有時候是因為壞、有時候是因為好。
當我們在修行毗婆舍那(觀)的時候,沒有誰是一直在修行毗婆舍那的,一旦力量減少之後,心就會自動去寧靜,去找[定]。
佛陀說到,如果我們找不到比我們更好的人或是差不多的人,就一個 人上路。
真的涅槃不是我們可以營造出來的。[想體證涅槃]絕對不可扔下戒、定、慧。
苦,必須要知道;集諦——欲望,必須要去斷;滅,必須要徹見;道,必須要提升——要去修行。
佛陀真正的教導,就是我們必須要自助。他僅僅只是教我們方法,就像隆波教我們方法一樣,佛陀也僅僅是教給我們方法,然後我們必須自己去用功,這樣我們就可以自己離苦——沒有誰可以幫得了誰。
起步的階段會看到,五蘊不是「我」,這個身、這個心不是「我」;中間的階段會看到身體是苦;最後的階段是看到心是苦。
這是佛教全部的概貌,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我們會獲得的就是——我們在當下就會離苦,不用等到死了之後,才離苦,當下,就會離苦。
心本身是清明的、亮堂的,是中性的,既不好也不壞,之所以會鬱悶、苦悶,是因為煩惱所籠罩;它之所以會更加亮堂,是因為善法進來。
好好地訓練自己,別只是一味地迷失在世間。現在這世間非常的險惡,因為自私的人太多了。
煩惱是源自於「觸」,不是在有分心之內深處,在有分心裡面是找不到的,因為它是沒有任何痕跡的,它是完全跟我們的心水乳交融的,變成一體的,沒有任何一個明顯的爆破點。修行之後把[五蘊]不斷地分離,發現欲望和煩惱不是心,而且是很壞的,它是心的真正奴隸主。
如果我們了解整個修行的概貌圖,就會知道修行主要有三條路線:一、以慧引領定;二、以定引領慧;三、定慧同步進行,有這三條路線。
我們修行時,用很簡單的方法,及時地去知道自己的心——心有痛苦知道、心快樂知道、心不苦不樂也知道,日夜就這麼變化而已,觀到最後自動自發了,痛苦生起,覺性會自然捕捉到;快樂生起,覺性會自然捕捉到;不苦不樂生起,覺性會自然捕捉到,這個很容易,根本不複雜。
觀心就像看電影一樣——看電影時我們不會去干預影片,我們只是觀者;又像看電視,我們無法干預電視影片,有什麼給我們看我們就看,所以抓住了觀心原則:心是什麼樣子,就知道它是什麼樣子。
我們就只是知道,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有一個觀者在。心是觀者,是覺知者。身體行住坐臥,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身體呼氣吸氣,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身體痠了,身體在動,動的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這樣不停地去訓練,就可以把身跟心分離開來,這是分離身心的方法。
欲望是一種隱形、聰明的主人,它一直在剝削我們,我們不知不覺被欲望操控、被欲望蹂躪,但是沒有察覺到。
我們要及時地去讀自己內心的法。法是私人訂製式的,我們要去看:當下這一刻是萎靡不振,及時地知道;當下這一刻心很愉悅,及時地知道。不用擔心聽法沒有聽懂,沒有誰可以透過聆聽法而明白法。
我們要看自己,吃到什麼程度覺性會頻繁生起,睡到什麼程度覺性會頻繁生起,我們就那麼做。慢慢地去觀察自己,每一天不停地觀察自己,哪一個時段覺性會生起得很好,每個人是不一樣的。
真正絕頂的功夫在於心,這是高階的。更高階的就是空——無心,把知者的心能夠放下。修行和功夫完全是一致的,一定要明白最絕頂的秘笈都會抵達到心。
我們學法的時候,我們要學相對的「一對」,最後我們就會來到稱之為「一」的事物。
如果我們修行後,發生了一些好的狀況,你就去觀察煩惱:什麼樣的煩惱斷了,什麼樣的煩惱還沒斷?那些斷了的煩惱,是暫時的?還是永遠的?我們一定要看這個。
修行人並不是要訓練在別人面前看起來很漂亮,是訓練自己有覺性,身、口、意就會規矩,就會自然散發出美。
隆波修行後看到真正的門是——心保持中立,契入到「行捨智」的階段,那是大門、也是分叉路:有的人生起道與果,有的人走上修菩薩道,另外一群人由於自己的業報,被煩惱戰勝而退轉了。
十善業或稱三妙行,不管怎麼稱呼都是同一回事,都是仰賴於根律儀讓它們生起。
聖道本身,總共八支聖道,在心的同一瞬間同步生起,前面分開修的八支聖道,僅是聖道的初期階段,並不是聖道,稱之為「八支聖道的前行道」。真正生起八支聖道時,是生起聖道的時候。
觀身是為了什麼?觀身是為了看到心,觀心是為了見到法。
我們的修行,一開始是學習每一樣現象各自的特性。接下來我們看到每個現象的共性都是在呈現三實相,就是無常、苦和無我。
有覺性地去知道心跑動,剎那定就會生起,但剎那定只是一剎那、一剎那的,但是它連續不斷後,就會覺得好像它是可以持續下去的。
法只能進入到心,法不會進入到別的地方。如果我們的心一直是動盪的,晃來晃去的話,法就沒有辦法進入到心了。
覺知自己是修行的起點,要有覺性、有[定],心和自己在一起。[定]是心安住的狀態,就是心和自己在一起的狀態。
努力去用功修行,這個世間並沒有什麼好值得留念的。要擺脫這個世間,方法就是去修行,有戒、有慧、有[施捨]、有慚愧心、有羞恥心,不再投生為人,去投生天神也可以,不會太困難,天堂的環境比人間好。人間壞人越來越多的話,自然的環境就會越來越糟,能不出生是最好的。
一旦我們懂得區分心的種類,我們接著來看[定]。哪一類的[定],心會憋悶、僵硬、呆滯,有貪、瞋、癡那個就不是正定。哪一類的[定],心輕鬆柔軟、敏捷,適合工作;老老實實的覺知所緣,沒有貪、瞋、癡,這樣的[定]很好,是屬於正定。
如果是正確的界定,界定「身或心是無常、苦、無我的」,接下來再想到身或心時,就會從三實相的角度去想到它們,最後就會生起正見,擺脫錯誤的見解,因此我們要訓練。
快樂是臨時的、痛苦是臨時的,什麼在我們心裡發生的都是臨時的。能夠這麼照見,接下來痛苦就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因為願意接受實相,能夠接受我們生命中發生的所有的一切,快樂和痛苦同樣是平等的,因為同樣都來了就走。
大家來學法,別描繪說:「修行很難。」事實上並不是難的事,只是來學習我們自己而已。這個稱之為「我們自己」的,就是身和心。所以修行是學習身的實相、學習心的實相。
我們修行最難的就是,把心準備好開發智慧。在開發智慧之前,一定要先訓練心。準備好能夠開發智慧的心,它是大善心,包括伴隨著智慧,它是自行生起的,是自動自發的,因此並不是我們可以隨心所欲製造出來的。
大家一定要按照隆波的教導去修行:先持戒,然後固定形式的訓練,最後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發展覺性。
我們要學習好的[定],如果沒有正確的[定],沒有正定,是沒有辦法開發智慧的。正定是好的[定],它是生起智慧的近因。
阿羅漢已經沒有偽裝,沒有造作,心非常空曠,非常地光明、非常地純淨無染,已經止息了造作。但是我們的心不光明、不空曠、不乾淨,繼續在造作,繼續在尋覓,心繼續在工作,心裡的東西非常多,所以我們要常常去訓練:心跑了就知道,心跑了就知道,常常去訓練,有一天心圓滿之後,心就不是一顆、一顆的。
一旦生命中出現問題時,我們的心不喜歡我們要知道不喜歡,我們的心就會自然保持中立。一旦我們的心保持中立,我們就用自己的覺性跟智慧,去解決我們生命中的問題,能讓我們解決問題的品質更高。
佛法是為了要離苦而已,是為了要徹底的止息苦,這個是目標。我們佛教徒的目標就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沒有苦地活著。離開了苦、苦的原因、苦的滅和滅掉苦因的方法,就不是真正的佛法。
不要太過於頑固,頑固的心是無法吸收法的。有的人非常自信,自信是很好的,但是頑固就會變成自以為是。我們要自信,但是要相信自己還只是個凡夫,如果相信自己很厲害的話,就無法進步了。如果堅信自己還有缺點,就還有很多東西自己需要學。這樣的話,心就會去追求法,就不會把自己關閉了,不願意接受新的事物。
一定要開發智慧:如果我們在覺知身體的時候,還有進一步的感覺,知道它是無常、苦、不是我;在我們覺知心的時候,比如覺知心苦、心樂、心好、心壞,而且進一步感覺它們是無常的:苦是無常的,樂是無常的,好是無常的,壞也是無常的,它是無法掌控的,它是無我的。因此我們有兩個知道在重疊,第一個知道是覺性在知道,知道這個身和心的存在;還有一個知道是智慧在知道,進一步地知道,看見這個身和這個心都是無常、苦、無我,這個是以智慧在知道。
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常常去看心跑掉,就會得到心是知者、心是觀者的心,不是緊盯者、造作者,而是觀者,所緣在變化,快樂知道,痛苦知道,好壞都知道,心只執行一個職責——去觀、去看,這是安住型的[定],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所緣可以是成千上萬的,這是可以開發智慧的[定]。
如理思惟,一定是在佛陀開示的範圍之內。具有覺性,去如實地覺知名色、身心的實相,要持續而且日日夜夜去覺知,沒有任何的間隔,除了我們在思維型的工作或者我們睡覺的時候,其他時間全是修行的時間,修行可以一整天修行,因為佛陀已經開示我們,讓我們持續地發展覺性。這個覺知:觀身內身、受內受、心內心、法內法,持續地觀察,也就是常常的去觀,要不斷地去覺知。
造作的真正根源,是沒有徹見四聖諦,尤其是沒有知苦。沒有看到身的實相、心的實相。
禪修時觀腹部升降,或是做手部動作,或是唸佛陀,觀呼吸,或是經行,或是打坐,做這個姿勢、那個姿勢,全部都是修行的一個外殼而已,只是修行的外在模式而已。修行真正的實質在於——我們一定要學習身心的實相,探究身心的實相。
覺性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只要是缺乏了覺性,戒也不存在、[定]也不存在、慧也沒有。一旦沒有戒定慧,解脫也就是道果,不可能生起,道果不生起,解脫的知見,也就是知道什麼[煩惱]已經斷、什麼[煩惱]還沒斷,不可能生起。
我們看到[色法]、聽到聲音、聞到味道、舌頭嚐到、身體接觸到、心中生起快樂、心生起痛苦,都要知道,心中生起貪瞋癡也要即時知道,常常的這樣去看。接下來,接觸到所緣後,更加細膩的戒就會生起,這叫根律儀,這比五戒更加細膩,當然持五戒一條一條的也非常的重要,但如果我們有覺性呵護自己的心,更加細膩的根律儀就會生起,我們的心就不會被[煩惱]所控制。
首先,我們要從念頭的想像世界中退出來,要活在真實的世界。我們沒有辦法接受真相,是因為我們一直活在念頭的世界裡,一直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所以沒有辦法接受真相。我們要活在真實的世界裡面,這些真相就會教導我們法。怎麼樣從念頭的世界、夢的世界裡面退出來呢?就要知道它們是夢,它們並不是真的。有誰是做夢的時候知道自己在做夢嗎?做夢知道做夢,就會醒過來。
去學習身,去學習心,初果聖者是有五戒的,所以我們先持好五戒。初果聖者非常相信業報,有因有果,所以我們也要這樣去相信。我們不是去求神拜佛、去相信這個天神、去相信那個天神,初果聖者看到真相,看到實相,「我」不存在,有的只是[現象]生起,然後滅去,所以我們跟隨初果聖者的步伐,他們做什麼我們就跟著學習,他們不做的,我們也不做。
正確的定:快樂是生起定的近因,所以我們去找一個讓心可以快樂的所緣,然後去覺知自己的心,重要的是要去覺知自己的心,這個稱之為心學:學習自己的心,覺知自己的心;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然後正確的定就會升起,這個定是一剎那、一剎那的,稱為「剎那定」。如果心跑去想了,沒有看到、覺知到,稱之為迷失。如果心跑去想了,剎那後就覺知到,在一剎那,心就自動地保持安住,[這是安住型的定]。
如果我們觀察自己,不要讓煩惱來控制自己的心,法就很容易進入到我們的心。讓我們得不到法的,就是煩惱,而不是別人。不用去責怪別人,不要說我在修定,但是那個人在打擾我。
要訓練自己,讓它成為習慣,即使僅有三分鐘、五分鐘,不管時間多或少,切勿平白地浪費掉,自己去修行,去積累。當道與果生起時,僅生起於一剎那,極為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