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好或不好,取決於是否知道——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2017年8月20日B|泰國解脫園寺

編譯|禪窗


修課程已經接近尾聲,中國人離家許多天,就要回去了。

隆波從整體來評估:中國人的禪修課程效果不錯,頗有成效。大家在修行方面,覺性有所提升,禪定有所進步。接下來,去訓練開發智慧,觀身工作與觀心工作,心是觀者。

觀身的動,包括行、住、坐、臥等等,不斷去覺知。看身工作,心是觀者;看到所有的感覺生起,心也是觀者。比如,苦、樂的感覺,好、壞的感覺,貪、瞋、痴之類的現象,我們的心都不斷覺知,並且及時覺知心自身的運作。比如,快樂的感覺生起,心喜歡了,知道喜歡;痛苦的感覺生起,心不喜歡,知道不喜歡;心是善的,比如心寧靜,諸如此類,覺得喜歡,要知道喜歡;心有了煩惱習氣,不喜歡,也要及時知道。因此,就是要常常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越頻繁越好。

佛教中的「好」,並不是指快樂、寧靜、良善。好或不好取決於我們是否知道它。譬如,心的愉悅雖是善的,但倘若沒有覺知,那就是「不好」;又比如我們的心正在生氣,我們知道(心在)生氣,心雖然是不善的,但是我們知其不善,這就很好。

所以,好與不好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夠及時地知道。如果能夠覺知到身與心,就稱之為「好」。因此,心裡生起煩惱習氣也可以,我們要常常地知道,接下來就會照見到:一切都是生起而後滅去,沒有任何現象是永恆不變的。

正如隆波在上一講開示到:隆波在被雨淋透之後,心擔憂自己會感冒,當隆波看到了「擔憂」,「擔憂」就呈現生滅,於是心就可以開發智慧。

因此,我們要及時知道自己身心上(所呈現)的一切,修行不會超過這一範疇。

能夠覺知心,就去覺知心;覺知不了心,就去覺知身;若是連身也無法清楚地覺知,一團糟,就去修習寧靜。所以,最好每天都安排一段時間修習寧靜,就像為自己的手機充電,不要等到電量耗盡才充電,那會充很久,我們應該時不時去充電。

比如吃完午飯,若有空閒,我們或許可以去經行。經行也許只是走來走去,並不需要擺出修行的姿態給別人看,毫無必要。

隆波還在工作的時候,午飯以後就會走去附近的寺廟,走到寺廟門口合掌後便返回,其他什麼也不做。別人問:「你去哪裡了?」隆波回答:「去寺廟了。」對方便只是笑笑,心想:「哦,這小子喜歡去寺廟。」

但是如果我們說去經行了,就很麻煩,別人會對我們期望過高。比如,當我們不小心生氣了——因為我們還不是阿羅漢,一不留神生氣了的話,別人就會說:「你是怎麼修行的,還在生氣?」別人會因對我們期望過高而藉機冷嘲熱諷。

不知道中國人是否如此,反正泰國人喜歡對人冷嘲熱諷。中文有「冷嘲熱諷」這個詞嗎?哦,有!真厲害——見不得誰好,否則心就會癢癢的,心一癢就會跑到嘴巴這裡(講)。

因此,無須讓別人知道我們在修行,只是自然地行、住、坐、臥,不需要擺造型,除非是在自己的地盤或在寺廟裡,那裡有專門的經行道。在寺廟經行是正常的,不會顯得奇怪,那是沒關係的。可是我們如果讓自己看起來異於常人,鶴立雞群,就會給自己的生活平添許多麻煩,別人會對我們抱有過高的期望。

所以,我們要融入生活,修行在於心,誰會知道呢?打坐與經行只是修行的外殼。

真正的修行是:何時有覺性,何時就在修行;何時缺失覺性,何時就沒有在修行。因此,覺性是最必不可少的。

覺性是及時知道身心的一舉一動。不斷地去知道,每天反覆演練,很快就會厲害起來。

接下來作禪修報告,請住在寺廟的人先開始。

居士1:頂禮隆波!請您佈置家庭作業。

隆波:昨天就已經佈置了,繼續用功。別急著把話筒往下面傳(第二個人原本準備把話筒往下傳的)。

居士2:好的。

隆波:你的心不太有力量,感覺到了嗎?

居士2:感覺到了。

隆波:嗯,那麼去觀呼吸,呼吸以後去覺知,或者不斷進行「吸氣念佛,呼氣念陀」(的練習)。整天就是這樣用功,寧靜也隨它,不寧靜也隨它。

居士2:好的。

隆波:心會慢慢有力量的。

居士2:好的。

隆波:下一個。

居士3:我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嗎?

隆波:你別想太多,不需要過多的思考。不斷地覺知當下的身心,修行不會超過這個範疇的。

居士4:昨天隆波指導我去觀身。

隆波:嗯。

居士4:於是我就觀身,自己走的時候,看見腿在移動。

隆波:嗯,感覺到了嗎?腿不是「我」。

居士4:還沒有感覺到。

隆波:那麼就訓練去感覺。

居士4:但有時害怕自己過於緊盯,於是刻意地去覺知其他點,這是錯了嗎?

隆波:害怕緊盯時,要先知道自己在害怕,是否更換(所緣)並沒有關係。還有什麼嗎?要先及時地知道心。

下一位。

居士4:謝謝!

隆波:好,接下來有誰要作報告?

居士5:頂禮隆波。

隆波:聲音真是響徹雲霄。

居士5:我是第一次來泰國,想請隆波開示。

隆波:你的修行不錯,要不斷地覺知,你已經修得很好了。

事實上,修行並沒有什麼難的,我們只是要不斷地覺知自己,看見自己的身心,別忘了它們。大多數人習慣於忘記自己,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我們不要忘記(身心),不斷地覺知,常常憶起它們。

你已經訓練得不錯了,容光煥發。這個人容光煥發就知足了。

居士6:我第一次來參加禪修,想請隆波開示。

隆波:你是非常喜歡想的人,心散亂得很厲害,因此要引導它不斷地念誦「佛陀」,而後及時知道自己的心。「佛陀、佛陀……」,心寧靜了,知道;「佛陀、佛陀……」,心散亂了,也知道;否則它會想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內容。我們引導它不斷地去想「佛陀」,然後及時知道自己的心。

居士7:我請教兩點。第一點,請隆波看看我的修行是否正確;第二點,請隆波指導我接下來應該如何修行。

隆波:修行是對還是錯,不必對此太過擔心。無論怎樣修行都會錯的。一旦知道錯了,它就會自行正確。

比如,觀察自己的心,你的心是真的在覺知自己,可是這個知者太僵硬了,刻意覺知的力度太強,要讓它更自然一點、更放鬆些。而且,觀察到了嗎?當它想什麼時,會說「我想」——我想……我這樣……我那樣,感覺真的有個「我」似的,感到有「我」存在。如果你還感覺到有「我」在,就還不是初果須陀洹。

如果是初果須陀洹,就再也不會有個「我」(的感覺)存在,而會發現只有蘊與界,只有身和心,但它們都不是「我」。

你的訓練基本可以,現在練習得也很好,繼續用功。

邀請朋友修行也可以,但是要多多地聽隆波的CD——可以邀請自己的朋友一起修行,但是要讓他們也常常聽隆波的CD。

居士8:我平時在固定形式的修行裡,有時候太過於寧靜,有時又很散亂與昏沉,請隆波開示。

隆波:它寧靜,知道它寧靜;不喜歡寧靜,知道不喜歡;它昏沉,知道昏沉;不喜歡昏沉,知道不喜歡,如此而已。如其本來地知道,不進去干預它們。

修行並不表示我們要把自己改造成好的、快樂的、寧靜的。好或不好都可以,但是,好也知道,不好也知道;是苦是樂都可以,但是,苦也知道,樂也知道;寧靜或散亂,也都要不斷地有覺性去知道。然後,所有一切——苦樂、好壞、寧靜與散亂等等,就都會教導我們法,教導我們每一現象即生即滅。

比如,快樂生了就滅,痛苦生了就滅;善生了就滅,不善生了就滅。又比如,心昏沉了,我們觀照它,不斷地觀照,昏沉很快就會消失,它不是永恆的——一會兒是極度昏沉,一會兒是輕微昏沉,一會兒昏沉又消失了,或是昏沉得特別嚴重,就乾脆睡著了,等一下醒來重新覺知,不用嚇一跳。

你現在訓練得還是不錯的,繼續這樣用功。

應該好好表揚一下組織中國禪修課程的法務組,很多人都領會了修行的原則,人數非常多。很好!說明教得對,同時翻譯得也對。

居士9:我來這裡學習以後,準備一切歸零,從頭開始。馬上要回去了,請隆波看看我的修行是否正確。

隆波:是哪位?在哪裡?請舉一下手。此刻你在打壓心,感覺到了嗎?有在緊盯,心比實際的狀況更靜止。

你太打壓自己了,要讓心自然,讓心動來動去,讓心輕輕鬆鬆的,然後再覺知,別強迫心靜止!

假如感到靜止、憋悶了,感覺硬硬的,就說明你打壓的力度太大。要比此刻更加放鬆,以放鬆的心去覺知身體,以放鬆的心去覺知所有生滅變化的感覺。心一定要放鬆,你的心稍有一點苦悶。

居士9:我不會放鬆。

隆波:不會放鬆嗎?不要努力去放鬆,越努力放鬆就會越發苦悶。

比如你剛剛笑了出來,感覺到了嗎?那時心就是放鬆的。心放鬆的時候,我們並沒有刻意;如果是刻意放鬆,它是不願放鬆的,只會更加緊盯。因此,心感覺壓抑了,要知道「壓抑」;心想讓它放鬆,要知道「想要」。就是這樣不斷地覺知當下,而後它會自行放鬆。如果平白無故地指揮心去放鬆,它只會更加緊盯,那是無法做到的。沒有誰可以做到,因為心是無我的——無法被指揮。

這位戴眼鏡的居士還不錯,現在訓練得也不錯,只是太過於認真了。別太認真,要玩兒一樣地練習。

居士10:我很有福報,從隆波去中國指導的時侯就開始學法,感覺自己有進步。明天就要回國了,請隆波開示。

隆波:已經進步了,要繼續不斷地訓練覺性。比如,心有快樂知道;心有痛苦知道;心有掛礙也知道;有時擔心未來,也不斷地去知道。不斷地觀心工作。不錯,很好。

隆波:這個人也不錯。好的,請講。

居士11:明天就要回去了,請隆波開示。

隆波:你所修的已經對了。接下來覺性會更加密集而頻繁地生起,身體發生了什麼,心裡出現了什麼,心會自行知道。我們不斷地覺知,而後就會看見一切即生即滅,無法被掌控。你訓練得不錯,基本功很好。指導老師教導弟子的能力還不錯。弟子會讓指導老師受到讚譽或批評。比如,有的老師自身很棒,修行正確,但其弟子來向隆波做禪修報告時,隆波會對指導老師說:「你是怎麼指導弟子的?」會批評指導老師。

現在的情況是中國人很厲害,這說明指導老師很棒,對嗎?

居士12:我在觀呼吸或念經的時候無法修行,用對自己的整體感覺來修行是否可以?

隆波:如果不喜歡任何固定形式,就去覺知自己,但不要像此刻這樣覺知。如果按你此刻這樣覺知,心會不舒服,會有點壓抑。覺知的時候可以覺知全身,去覺知,但要以放鬆、舒服的心去覺知。

如果你把心擺弄成此刻這樣,並且以此覺知,這是不對的,心會感到憋悶與壓抑。現在你的心比實際情況更加平靜,感覺到了嗎?還是你平常就是這樣?

居士12:有時會自動契入這種狀況,有時會比此刻更平靜。

隆波:要更多地著重在「覺知自己」,自然地覺知自己。去找事情做,在家裡掃地、洗衣服,諸如此類的,然後看著身體不斷工作,那會比你去打坐更好。如果打坐,心會黏著於寧靜。你的心隨時准備好要黏著於靜止和舒適,因此儘量去做事情,不斷地動來動去。

隆波:(回過來對7號學員開示)有人習慣帶領許多人來修行,這是無法改變的。如果那樣做之後,自己的覺性也在隨之不斷提升,那便可行,因為每個人的根器與秉性不同。有些人曾經修學過菩薩道,想要帶領很多人一起修行,這是無法阻止的。

隆波:請講。

居士13:請隆波看看我的修行是否正確,是不是太緊了?

隆波:稍有一點點緊。不要太認真,要玩兒一樣地用功。如果太緊就會感覺壓抑與憋悶,會有苦。

我們修行是為了離苦,而不是為了增加苦。而且,你整天這樣打壓自己,太壓抑了。要輕輕鬆鬆地修行。

居士14:頂禮隆波!

隆波:哦!你能夠說泰語。

居士14:我的修行主要是以經行為主,每天大概經行半小時,然後在日常生活中有時覺知,有時沒有覺知。我想知道自己的修行是否還可以,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隆波:已經很好了,想要知道如何更上一層樓,就問問你旁邊那位擅長經行的人。她所獲得的成果就是緣於經行,但是她現在腿疼,走路不太方便了。

居士14:隆波……

隆波:尚未結束嗎?

居士14:想請您指導我的媽媽,她從未修行過。

隆波:你的媽媽來了嗎?

居士14:她就坐在這裡。

隆波:從未修行過嗎?

居士14:是的。

隆波:把隆波的CD拿回去常常聽,很快就會修行的。

置士14:不用在固定形式裡用功嗎?

隆波:不用立刻去強迫她那樣做,否則她會心有餘悸,就再也不想修行了。

居士14:謝謝。

隆波:要不斷地聽CD,聽CD之後學會修行的人到處都是,數量很多。

但是聽CD必須要有小竅門,比如有些人開車送孩子上學,一上車就打開隆波的CD,並沒有刻意讓孩子聽,而是專門播給自己聽的。一邊開車,一邊一本正經地聽,而孩子坐在車上東看看、西瞧瞧,隆波的聲音也聽了進去。接著,媽媽突然被人超車,生起了瞋心,盯著那個超車的人,於是孩子提醒道:「媽媽,你生氣了,知道嗎?」

因此,隆波的CD神通廣大,去打開給你媽媽聽(笑)。

居士15:我去年來參加過禪修,我想知道自己是否在開發智慧或修行毗缽舍那了,還是自己想像的。

隆波:你自己不知道嗎?看見感覺自行來去了嗎?自己的感覺生起而後消失,看見過嗎?如果已經看見了,那就是毗缽舍那;但如果看見什麼都自語道:「唉,這是無常、苦、無我。」那就不是毗缽舍那,而是想像與思維。

我們如果看見了境界,比如看見生氣生起而後消失,看見心跑去想了,及時知道以後就停下來了,諸如此類的,就是照見了生滅,就是在修習毗缽舍那。沒有人是一直在修習毗缽舍那的。我們練習的時候,有時心在修習奢摩他——就只是覺知自己而已;有時心看見了三法印(無常、苦、無我),那就是毗缽舍那。

沒有任何人自始至終在修習毗缽舍那,而是時不時地修習,某些片刻沒有看見三法印,只是看見身與心。僅僅只是看見身與心,這是奢摩他;如果看見身不是「我」,身體正在被苦逼迫,看見心始終處於變化之中——是無常的,心變來變去,無法被強迫,這樣稱之為修習毗缽舍那。所以,沒有人是始終在修習毗缽舍那的,心會不時地切換去修習奢摩他。但有時在觀生滅時,心會迷失去想入非非,這不是奢摩他,而是徹底迷失,這根本就行不通。

今天隆波的主治醫師跟隆波約好上門看診。醫生非常仁慈,隆波不用去醫院,醫生每兩個月上門來看診一次,因為隆波需要每兩個月去醫院拿一次葯。醫生來了嗎?還沒有。

好,請講。

居士16:請尊者指導。

隆波:觀察到嗎?當下的你在打壓心。嗯,別打壓它。它散亂,就知道它散亂,不用強迫它寧靜,輕輕鬆鬆地覺知。

比如,當下心偷偷地去想了,知道嗎?心跑去想了,知道它跑去想了,如此而已。不用關注它想的內容,只是及時知道它跑去想了。

給你的家庭作業是:從今往後,在心跑去想的時候,要快一點知道。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想了,知道。不要禁止心去想。

居士17:請隆波指導,我的修行要如何才能提升?

隆波:還沒見到隆波時,你的修行很好。一旦見到了隆波,比如此刻,你就在緊盯。緊盯是因為害怕它們運作,害怕會散亂之類的,於是才去緊盯和打壓。

別打壓它們,如果打壓了,心會憋悶。要以輕輕鬆鬆的心去及時知道,比如當下,心跑去想了,知道嗎?就是這樣知道。心跑去想了,輕輕鬆鬆地知道,不用強迫它必須寧靜。

隆波把臉做給你看,你現在是這樣的(隆波演示)。看見了嗎?你在笑的時候是這樣的(隆波演示)。臉在笑,但心是僵硬、靜止的,這樣並不好。需要勇敢些,放下它,放任心恢復自然的狀態,然後就會看見:事實上,我們掌控不了心;事實上,此心始終在變化不已。去觀照那些變化的感覺。

你的修行是對的,修得不錯,只是在與隆波互動的時刻非常緊張,於是就緊盯了。

居士17:我的問題是:如果不訓練奢摩他,心會沒有力量,但是訓練了奢摩他,心又會黏著於寧靜。

隆波:嗯,奢摩他並不是必須讓心寧靜,我們也許只是呼氣、吸氣而後不斷去覺知,接著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念誦佛陀也行,觀呼吸也可以。

比如,呼氣、吸氣,心有快樂,我們知道;呼吸,心有痛苦,也知道;呼吸後,心散亂,知道;呼吸後,心寧靜,也知道。

觀呼吸,不是強迫心去寧靜,而是呼吸後及時知道心。呼吸之後知道心在散亂,這樣就不錯;呼吸之後,知道心很寧靜,這樣也不錯。不斷地呼吸,並且及時知道心,然後就會得到好的禪定,不會苦悶。

你之所以苦悶,是由於觀呼吸以後想讓心寧靜,於是跳進去強迫心寧靜,這就會苦悶不已。因此,今後呼吸了,及時知道心。心寧靜,知道;心散亂,也知道,輕輕鬆鬆的。

居士18:我通過網路聽隆波的法談已經三年了,請隆波開示。

隆波:已經修對了,要不斷地覺知自己,別強迫它靜止。比如,當下這一刻,你就過於打壓了,心太過於寧靜。要使用平常而普通的心,以平常心去覺知身體;以平常而普通的心去覺知所有的感覺……比如當下心跑去想了,就這樣及時知道,輕鬆而舒服地覺知。心跑去想,我們覺知,不斷地覺知,就會看見心可以自行運作。

一旦看見心自行運作,就會明白(心)不是「我」,它可以自行運作,進而,法(的領悟)就會進步,你已經訓練得不錯了。

居士19:我去年曾經得到隆波的指導,覺得覺性進步了,禪定也進步了。請隆波指出我的缺點。

隆波:還有一點緊盯的成分殘留著,這就是你的缺點——仍在緊盯,禪定必須自然。

整體而言修行進步了,是正確的——覺性能夠更快地生起,心與自己在一起的頻率增多起來,這是正確的。

居士19:感恩隆波。

隆波:時間還沒到,可是隆波已經精疲力盡,身體還在恢復中,現在只能到這個程度了。其餘的中國人去向隆波指定的老師請教吧。

【完】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本文收錄於《最好的心,是平常心》,題目為「修行,是為了離苦,而非增加苦」,電子書下載:

 

音頻來源:禪窗

 

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