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2021年08月27日|泰國解脫園寺
編譯|禪窗
大家要用心修行!
修行屬於給自己的生命進行投資。活在世間,我們會投資做生意、賺錢期待自己衣食無憂、生活幸福快樂。但世間的快樂並不長久,就算掙得家財萬貫,不過幾十年光景就得放下一切。
生命猶如一場夢,彷彿我們正在睡夢中,夢醒時分,夢中的一切就全都消失不見。
我們的生命就如同夢一場,在做夢時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真實,夢醒時卻是什麼也留不下。
雖然明明醒著,可我們的生命卻如同在睡夢中,我們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真實不虛,看得見、摸得著,但不久一切就煙消雲散。比如財富、名聲、榮譽、事業……我們辛辛苦苦獲得的一切都成竹籃打水一場空。
隆波曾就讀於泰國最古老的朱拉隆功大學,同屆的同學想出人頭地當大官,成為了省長、部長、廳長、駐外大使……可時至今日,已成了退休人員,空空如也。曾有過、得到過、成為過的一切全都成了過眼雲煙。
有人曾對隆波說:真遺憾沒有像隆波那樣做。
隆波在世間工作賺錢,盡贍養父母和照顧家庭的義務。當盡完贍養父母的義務後,隆波就來出家,來尋求生命的真實意義。這麽一路走來,現如今快樂生活每一天,生命全是快樂與寧靜。再回顧其他人,就只是一無所有的老頭老太,然而法卻能夠長久地給自己帶來最大的利益和快樂。
如果我們動手實踐了法,法就會與我們長久相伴。死後再次出生,修行也會比較容易,就不會像剛開始修行時那麼難。
修行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這一世有人感覺有點難,但如果曾修過行,來生來世修行就會比較容易。有人這一世修行容易,因為曾修行過,曾困難過。
沒有免費的,不存在無緣無故,除非我們動手實踐,這是業果定律。
當我們動手實踐、動手修行:佈施、持戒、訓練禪定、開發智慧照見名色身心的實相,而後就會明白一切事物的實相。一旦明白身體的實相,就不會因為身體而苦;一旦明白心的實相,就再不會因為心而苦了。
修行過程中,布施是為了減少自己的自私自利,因為自私自利的人修行是很難的。
持戒是為了訓練自己不去迎合煩惱雜染。煩惱喜歡誘人破戒,我們不予理會,而是用心持戒,如此一來就可以訓練讓心不輕易對煩惱投降,令我們的心越來越強大。一個人要想可以持戒,心必須足夠強大。
訓練禪定則是為了要開發智慧而把心準備好,因此,修習禪定要讓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我們會看到世間的一切——身體、所有感覺念頭等等生、住、滅,而心只是知者觀者,不會一不留神進去干預,所以禪定是訓練讓我們的心為開發智慧做好準備。
至於開發智慧是什麽呢?開發智慧就是探究身心的實相。
為什麽我們要探究身心的實相呢?我們修行的目標是離苦,而苦就在身上,苦就在心裡。苦並不在別處。苦不在山川、不在草木、不在高樓大廈,苦就只在身,苦就只在心。
在學法修行時,我們是透過探究身心的實相來開發智慧的。要想能夠明白身心的真相,我們的心必須安住,有禪定成為知者、觀者。隨著我們不斷地觀身、觀心工作,到了某一點,身體會疲憊,心也會疲憊。修行比較多之後會疲憊不堪,就回來重新修定,這樣心會獲得休息。
修定時,不用牽掛開發智慧——無需關注名色身心的生滅之類的,我們就只是覺知自己,去和自己的禪修業處在一起,和佛陀、和呼吸在一起,或觀腹部升降、做手部動作等。
任何禪修業處都可以的,選擇其中一種,努力保持覺知,尤其覺知自己的心,或覺知自己的身體。一旦寧靜在單一所緣,我們的心就會獲得休息,否則心會一直處於工作狀態。
心一會兒跑去看、跑去聽、跑去想,每次跑去看、跑去聽、跑去想,或去修業處,心全都會損耗能量。
一旦能量損耗到不夠了,我們就要給它充電,像給手機充電一樣,我們來修習寧靜,讓心和單一所緣在一起。比如吸(氣念)佛,呼(氣念)陀,不用掛念開發智慧,當心在單一所緣處獲得休息時,是不太耗能的。
如果大家觀察自己的心,會發現一直處於耗能狀態,想東想西會損耗能量,修行也會損耗心能,所以我們來和單一所緣在一起。
自我體會:在哪點心耗能較少,就待在那點。比如,吸(氣念)佛,呼(氣念)陀,我們沒有到處亂跑去想東想西的,心沒有損耗能量,就會慢慢聚集起能量,就好比我們給手機充電。
一旦充滿了電,我們的心擁有了快樂、寧靜與安住後,我們就用這個電池去工作,也就是拿這顆心去開發智慧。類似於把手機充好電了,我們就拿來使用。
但如果你光用手機卻不充電,很快就用不了了。
開發智慧時,如果扔掉禪定——不懂得透過休息來聚集心力,心會有氣無力,那麼就無法真的開發智慧。
以上內容屬於修習禪定的範疇。
既然提及開發智慧,那麼怎樣才能讓智慧生起呢?首要條件就是我們的心必須要能成為旁觀者。
如果心是行為者、演員、思考者、造作者,心就要工作,會亂成一團,而且它會干預所有被感知的對象。但實際上我們必須以中立的心來感知所有境界,心不可跳進去干預境界。
想要心中立,就必須好好訓練心安住、好好訓練禪定,所以隆波反反覆覆強調:大家必須訓練正確的禪定,要好好訓練禪定,要訓練足夠的禪定,而正確的禪定必須帶著覺性。
如果打坐後迷迷糊糊,忘失自我,那就不是好的禪定,而是邪定,因此,我們必須訓練帶覺性的禪定,帶著覺性去呼氣與吸氣,而不是心迷迷糊糊地呼氣與吸氣。
如果我們呼氣與吸氣時帶著覺性,心一跑去想的瞬間,我們就會立刻意識到,心無論做什麼,就會及時意識到。如果一旦及時意識到心,比如迷失去想的心,在及時意識到的瞬間,跑去想的心會滅去,生起覺知的心。
想要獲得覺知的心,並非什麼難事。什麼時候及時意識到迷失的心,迷失的心會滅去,就生起覺知的心來取而代之。
所以,在我們吸氣念佛、呼氣念陀時,心迷失去到呼吸上,有覺性及時知道,我們的心就會安住起來成為旁觀者。我們繼續吸氣念佛、呼氣念陀,心迷失去想了,及時知道心迷失去想了,迷失去想的心會滅去,心就安住起來成為知者,如此不斷去及時地知道心的運作,心就會變成旁觀者,而不是演員,不是思者、想者、演繹者、造作者、看者、聽者、聞氣味者、嘗味道者、感知身體接觸者、迷失跑去看外在世間者。
我們需要慢慢來訓練。
修習某一種禪修方法不只是為了獲得寧靜,而是要帶著覺性去練習。
呼氣、吸氣時要覺知自己,不讓心走神,不讓心恍惚。心走神就是迷失去想別的事情了,心恍惚則是打坐之後迷迷糊糊,忘失自我是不行的。
我們打坐的時候必須帶著覺性,呼吸時,看著身體呼吸,心是觀者;念誦「佛陀」,看到心是念誦「佛陀」者,「佛陀」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心是知道「佛陀」的人,無論修什麽業處,心是修業處者,不斷如此訓練,最後我們會獲得強大的知者。
正如有位尊者就喜歡教導「心迷失去想了——知道」,喜歡教導「迷失、知道、迷失、知道」之類的。
一旦心迷失去想了,我們及時知道,迷失的心就滅去,覺知的心會生起,我們必須每天堅持訓練,直到覺知的心非常強大,在不打壓情況下,就可以覺知自己,不必刻意,就可以自然地覺知自己。
一旦心變成知者了,我們就會看到:身體是被觀察、被覺知的對象。比如當下這一刻我們坐著,我們會感覺到身體坐著,心是觀者;身體呼吸,心是觀者,對嗎?會有心作為觀者,這時我們就已經開始開發智慧了。
開發智慧階段最起碼至少可以分離何為「能知」?何為「所知」?身體是「所知」,心是「能知」;苦樂的感覺是「所知」,心是「能知」;貪、瞋、痴是「所知」,心是「能知」。無論什麼情況下,心都是「能知」。
比如生氣時,從未訓練的人會感覺「我」生氣,而比這個更糟糕的是:生氣了卻不知道,眼裡只有讓自己生氣的人,這是不修行的人的情形。如果有點修行的人,那麼在生氣時,就看到心正在生氣;而如果修行棒一點,我們就會看見,生氣和心是不同的部分,心從未生氣過,心是知道這一刻正在生氣的人。
我們要慢慢去分離,這被稱為「分離蘊」。
「分離蘊」是把身體分離出來成一個部分;把苦樂的感覺分離出來成一個部分;把善、不善分離出來成另外一部分;貪是一部分,瞋是一部分,痴是一部分,它們是不同的部分。貪和瞋是不同的部分,苦和樂是不同的部分,但每個部分都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
身體不是苦樂的感覺,身體是另一個部分,身體不是貪、瞋、痴,身體從未貪過、從未瞋過、從未痴過,因為身體只是物質,只是四大的聚合。
物質是不會生氣的,比如樹木不會生氣,石塊不會生氣。一旦心安住,我們會感覺這個身體只是好像一棵樹一樣,這棵樹不會生氣,但是這棵樹會老、會腐爛、會死亡,但是,它不是「我」,不是「我的」。
我們要慢慢訓練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了就會看到:當覺性捕捉到身體時,就會看到身體是所知,身體不是「我」,身體就僅僅像一棵樹一樣,只能短暫地存在,不久就會死去;苦樂的感覺生起,心是能知,就會看到苦樂的感覺不是「我」,是所知,是被心覺知的對象,而且也不是心,心僅僅是知者,因此快樂生起時,不是心快樂,也不是「我」快樂,僅僅是快樂的感覺生起、暫時存在而後滅去。
如果修行沒來到這一點,在沒有快樂時,想要得到快樂;有了快樂時,就想要快樂得久一些,而快樂滅去時,就會感到不捨。
但如果心真的成為了觀者,我們就會看到:快樂來了就走,它來執行快樂的職責,讓身讓心擁有短暫快樂,盡完了職責,它就滅去;苦也是同樣的,它短暫地經過然後滅去。
所有的善和不善也是同樣的:「生氣」執行生氣的職責,刺激讓我們癲狂;「貪」執行貪的職責,引誘我們想要這個,想要那個;「迷失」也執行迷失的職責,讓我們忘記自己的身,忘記自己的心。
煩惱執行它們的職責,不必去討厭它們,它們在盡它們的職責,只是它們盡的是壞的職責。惡人盡惡的職責,好人盡好的義務,各司其職。
但我們的心是中立者,知者、觀者的心是中立的,因此快樂生起時,心不會迷失於滿意,心聰明地了解到快樂只是短暫存在,不久就會滅去,所以它滅去時,心也不會遺憾傷心,心保持中立;痛苦生起時,心是知者觀者,保持中立,心不會焦慮、厭惡痛苦,而是對苦保持中立,痛苦盡完它自己的職責後就會滅去,我們的心始終快樂、自由、不被染污。
不被苦樂、好壞染污,無論是苦是樂、是好是壞,它們在安住且中立的心面前全是平等的。
如果心沒有安住,沒有保持中立,「樂」就優於「苦」,「好」就優於「壞」,一旦兩者不平等,心就會開始想要,想要得到快樂,想要擺脫痛苦,想要獲得好,想要擺脫壞。如果心不能中立,心立刻就會有「想要」生起。
如果我們不停地訓練,直到看到實相:快樂生了就滅,痛苦生了就滅;好生了就滅,壞生了就滅。
如果我們的心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平等的旁觀者,那麼心就不會有「想要」生起。一旦我們的心沒有想要,心就不會有苦,這是法的定律。
所以佛陀才開示說:想要或欲望是「集」(苦因),就是它導致心有了苦。
心之所以會有「想要」,是因為心不中立,心喜歡一種,討厭另一種。比如喜歡快樂,討厭痛苦;喜歡好,厭惡壞。
即便無論苦樂好壞,它們全都是無我的,我們無法命令它們,命令心只有快樂,做不到;禁止心別有痛苦,做不到;命令心一直好,命令不了;指揮心不要壞,也指揮不了。
如果我們具有覺性與智慧從而洞見到實相:苦樂、好壞全都掌控不了,無法控制,是來了就走的現象,於是心會保持中立。
透過及時知道心沒有安住,即知道心跑掉了,我們就會擁有安住的心;接下來我們去看所有境界,直到洞見實相:快樂來了會滅,痛苦來了會滅,好來了會滅,壞來了會滅,於是心保持中立。
心之所以保持中立,是因為心洞見了實相;心之所以安住,是因為心及時看到「不安住」,也就是心跑到眼、耳、鼻、舌、身、意;跑到過去,衝未來,來到這、去到那。在及時知道跑來跑去的心時,心會安住;而如果我們常常地照見:心所感知到的一切現象都是生起而後滅去,並不是心;快樂不是心,是生起而後會滅去的現象;痛苦不是心,是生起而後會滅去的現象;善不是心,是生起而後會滅去的現象;貪瞋痴不是心,它們也是生起而後會滅去的現象,我們會看到一切都是如此,最終心會保持中立。
快樂生起時,心不會滿意,心是中立的,雖也享用快樂,但保持中立,當快樂的力量耗盡而滅去,不會留戀不捨,不會哭哭啼啼。
比如:有人生活幸福婚姻美滿,然後配偶突然變心愛上了別人,自己痛苦不堪。
但如果我們的修行很棒,就會明白到快樂已經結束了,它已經盡完了自己的職責,接下來快樂不存在,心依然保持中立。
心沒有渴求快樂,因為它聰明了,知道快樂是暫時的;有痛苦時也一樣,不會傷心難過。有的人心情不好,假如子女死了,孩子是父母的至愛,孩子死了,父母會非常苦。不修行的普通人會苦到吃不下、睡不著,幾乎想陪著孩子一起死去算了,但修行人會洞見:現在痛苦正在執行自己的職責,它來執行痛苦的職責——壓迫我們的心。一旦我們中立地看待它,不討厭它,最終痛苦會滅掉,沒有任何現象生起之後不滅的。
一切現象都是生了必然滅去,我們學法修行是為了要洞悉這一點。智慧圓滿後會看見「凡生起的,必然會滅」。
智慧圓滿後會看見「凡生起的,必然會滅」,彼時我們會獲得「見法之眼」,成為了初果須陀洹。
要想讓心能夠接受「凡生起的必定會滅」的實相,我們必須以中立的心洞悉:一切都是生了就滅,生了就滅。
剛開始沒辦法中立,沒關係,不斷觀下去,最終在事實的教育下,心自行保持中立。
心不可能永遠愚昧下去的,如果它已看見「所有現象都生了就滅」的實相,一而再,再而三,有一天心會聰明起來,它會知曉:凡生起的全都會滅去。如果能如此照見,我們就可以成為初果須陀洹。
大家別描繪初果須陀洹是奇人、超人,初果須陀洹也是大家一樣的(普通)人。同樣也曾有煩惱雜染,也曾沈迷在痛苦中,也同我們一樣曾迷失在世間,但仰賴於訓練自己的心:透過佈施減少自私自利;透過持戒訓練心不隨順煩惱;透過訓練禪定讓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或者疲憊時訓練禪定讓心有力量。
訓練禪定有兩個目的:讓心有力量,以及令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
一旦心成為知者觀者了,我們就去開發智慧。
開發智慧不是為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開發智慧是為了讓心看到實相,為了讓心願意接受實相:生命中發生的一切都只是臨時地存在而後滅去。無論它們是苦是樂,是好是壞,一切都是生起而後滅去。
如果心洞見這一點,心就會沒了欲望而保持中立。心看不到這個事實,就依然還會有欲望存在。
一旦心有欲望存在,就會如坐針氈,拼命尋求快樂、逃避痛苦;努力尋求真善美、逃避假醜惡;心依然在工作,心依然在掙扎;心依然在工作,心依然在疲於奔命。
如果我們訓練直到心保持中立,因為它明白事實:我們生命中一切全都生、住、滅,沒有什麼恆常不變,心於是保持中立:會看見一切來了就走,來了就走,不會再有「想要」了的。如果心沒了「想要」,就沒了掙扎;心沒了掙扎,就沒了苦。
好好去體會吧!所有苦都源自於「想要」;一旦心有「想要」,心就掙扎;一旦心掙扎,心就會生起苦,就有了負擔。
因此,我們就按照隆波的教導去訓練,比如佈施,我們有多餘的部分,就分享給那些沒有的人,救助其他的人和動物。
他們也想得到快樂,我們有多餘的部分,比如有些人衣服很多,有上百套衣服,那樣一直放著根本沒時間穿,畢竟一天能穿幾套呢?或是特別有錢,買了堆積如山的食物,也只能把肚子吃飽而已,過飽的部分就吃不下去了的。
因此,只要未來生活有一定的保障,財富的累積基本夠吃夠住,至於多出來的部分,比如有太多衣服就分給沒有的人,我們做了有益的事——那是在訓練減少自己的自私自利。
我們做佈施是為了訓練減少自己的自私自利,有些人做錯佈施,佈施卻幻想發財,想要這樣,希望那樣,那樣的佈施是曲解了佛陀的本意。
持戒也是同樣的,持戒不是為了高人一等,而是為了克制自己的心,訓練自己的心不隨順煩惱,這才是重點。
訓練禪定不是為了神通廣大,擁有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那些只是隨贈品而已。訓練禪定的重點在於:訓練心從而為開發智慧做好準備。
準備好開發智慧的心必須要有力量,源自於訓練寧靜後,通過及時知道「心跑掉、沒有安住」,從而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
我們訓練禪定是為了讓心有力量,而讓心安住是為了什麼呢?不是為了有神通,只是為了可以去開發智慧。
我們開發智慧不是為了識多見廣,開發智慧是為了洞見身體的實相,從而不再執著於身體,消除了對身體的欲望,一旦沒有了欲望,就沒有了執著,沒有了掙扎。
一旦洞見心的實相,就沒有了欲望,沒有了執著,沒有了心的掙扎,我們的心就自由了。
接下來我們的身體衰老,心是自由的,老的是身體,不是「我」老;生病,是身體生病,不是「我」生病;死亡,是身體死,不是「我」死。
訓練直到洞見到這樣的實相,就不會因為身體而苦了,身體老,身體病,身體死,是身體的事情,但心剝離了出來,沒有因為身體而苦。
如果我們訓練自己的心,就會看見所有的感覺,不管是好是壞,是苦是樂全都來了就走,於是,心就沒有了「想要」。
而未訓練好的心就會一味地「想要」,想要快樂,想要不苦;想要好,想要壞的不存在,充滿了「想要」。
比如想有快樂,就拼命地去看電影、聽音樂;去和人聊天,去大把賺錢,去打扮得漂漂亮亮,僅因為「想要」卻增添了那麼多負擔。
想讓身體快樂,想讓身體不苦,心就已經先苦了;想要讓心快樂,想要讓心不苦,只是「想要」,心就已經苦了。
因此我們去訓練心,直到心聰明起來:洞見心所感知到的一切全是暫時的,全都是來了就走。
我們過往的生命全都過去了,一旦到了明天,今天也成了過去,我們的生命一直在不斷地流逝。
不斷地觀下去,我們的心會保持中立,不好的境界來觸及心時,心也不會難過,明白它很快就過去了,它不是心,我們的心就只是旁觀者,我們的心不再緊隨著苦樂好壞而自我迷失。心沒有了「想要」,不再想要快樂,不再想要不苦;不再想要一直好,不再想要不壞,讓煩惱不生起。心沒有了「想要」,就沒有了苦。
慢慢去訓練,這屬於初級階段的法。接下來還有更高階的法,我們以後慢慢再去學習。現在暫時到此為止,比這個更高階的——我們會看見無論心本身有想要,還是沒有想要;是有執著,還是沒有執著,心本身就是苦。我們歷盡千辛萬苦營造出來的知者,卻是輪迴裡最深邃的苦。
但大家先別著急去關注這裡,否則就類似於我們是拳擊新手,我們要選擇特輕量級拳擊賽,或者先在自己村裡打拳,別急著上大擂台,否則,一步登天直接上世界舞台,去和世界冠軍對打會當場斃命的,因此我們選擇與自己匹配的對手。
我們現在的目標並不是消滅知者的心。如果強行消滅這個,我們立刻就會瘋掉。別去和它糾纏,請先要有知者的心作為立身之處。
知者的心好比船,我們尚處茫茫大海,就必須先依靠船,借以跨越大海,即脫離了輪迴,然後再慢慢放下知者。一旦上岸再扔下船,現在先要依靠知者,然後才可以迎戰、跨越煩惱的大海,慢慢去訓練自己,目前只是訓練隆波所教導的吧!
大家生活裡雜七雜八的事能減少就減少;戒呢,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儘量持到最好。如果不小心破戒了,別只顧著追悔過去。如果不小心破戒了,我們就提醒自己下不為例,比如有人墮過胎或者讓老婆墮過胎,屬於破戒。
但那是過去,已經無法補救了,我們只需下決心不再重複犯錯,接下來我們就成為有戒的人了。
以前自己沒有戒,但現在已經有戒了,我們暗下決心不再犯錯。以前我們曾欺詐別人,我們決定從今往後不欺詐任何人了。
過去無法補救,要做好當下。
持戒要活在當下這一刻,然後每天安排時間去做固定形式修行:吸佛呼陀之類的就去練習,然後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如果需要休息就讓心只是安安靜靜的;如果要訓練讓心安住,一旦心移動——跑到呼吸上了,我們及時知道,心就會安住。我們吸佛呼陀,一旦心跑去想了,我們及時知道,心就會安住。
一旦心安住了,我們就來分離蘊:看到行、住、坐、臥的身體、呼吸的身體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身體不是心。接下來就會看到身體老、病、死,不是心老、病、死,心是知者,這是開發智慧。
到了某一天我們會對身體保持中立,我們將不會因為身體而苦,我們觀自己的心,看到苦樂好壞生起,心保持中立,會看到所有的一切生了就滅,最後心安住且中立起來。
心中立起來,沒有了想要——沒有想要快樂,沒有想要不苦;沒有想要好,沒有想要不壞,沒有任何「想要」生起,心再也不用繼續掙扎了,心會自由、快樂。
先訓練這一點,把這一點先做到,然後我們再來更深一步學習。即使只是這樣,就已經要花時間了,取決於自己,有些人用時不多,而有些人花時卻很長。隆波用的是七個月,但也屬於進步快的,因為隆波從兒時起就訓練禪定來到心變成知者了,十歲時隆波的心就已經是知者了。
現在大家的心有時是知者,有時是迷失者,就好好訓練,慢慢累積佈施、戒、定、慧,到了某一天我們會中「六合彩」,即得見涅槃。
涅槃不是私有財產,而是公共的,誰的心能夠斬斷欲望、止息「想要」,就會看到涅槃,那涅槃是最無上的快樂。
我們曾體會過的世間快樂是微不足道的,是不長久的快樂,而涅槃的快樂是長久的。
慢慢訓練,捨棄蠅頭小利以便有一天收穫碩果。蠅頭小利即世間的追求,在世間忙碌奔波可以帶給我們一丁點快樂,卻帶給我們非常非常多的苦,我們把這些事放下,來每一天修行,放下的方式不是把財產贈人,把老婆送人,並不是那種方式。
我們每天每天用功。
就像隆波所分享的:心會自己放下,我們仍和老婆一起生活,但心聰明了。如果我們的老婆老、病、死或者不忠,我們的心波瀾不驚。
我們也不是要扔掉孩子,所謂扔掉,所謂放下,不是指扔掉自己的職責,我們也還是去撫養自己的孩子,但孩子不幸在車禍中喪生,我們的心也不動搖。類似於我們已將自己的職責做到了最好的程度,已經撫養了10年的孩子死於車禍,我們已最大程度地盡了職責,只能到這份上了,心不會悲傷難過。
世間就是苦樂交織在一起的,什麼能帶給我們快樂,那麼它就能帶給我們痛苦,世間就是這樣的!
錢財可以帶給我們快樂,也可以帶給我們痛苦,錢多也會苦悶,不知道要把錢放到哪裡去,會不會被壞人拿走?會不會被徵過多稅等。
(不管)有什麼都會苦,因此世間的快樂總是混雜著痛苦。
而出世間的快樂……慢慢去訓練,什麼時候熄滅了欲望,止息了想要,我們會遇到超越世間的快樂,即涅槃。
要想擺脫欲望,就要按照隆波所教導的那樣做:佈施、持戒、修禪定與開發智慧,有一天就抵達涅槃。
今天就先到這裡,接下來做禪修報告。
學員1:
修行快3年了,發現自己瞋心多,近期調整為慈心念誦,心很喜歡。但是一段時間精進後,接著一段時間就不想修行,心非常苦與糾結,而且這兩種情況交替上演,每次特別苦和艱難過後感覺會進步一點。另外因為心易散亂、迷失很久、很難安住,所以一直處在找業處的情況,請尊者慈悲開示!
隆波:
你喜歡修慈心,那就不斷去修慈心,你的心才可以獲得快樂和寧靜。
修慈心過後,一旦心接觸到了境界,比如你看到這個人的臉,慈心消失,嗔心冒了出來,一旦有嗔心生起,你要看到嗔怒或生氣並不是心,它是被心覺知的對象,你要去體會每一種快樂都不是心,每一種快樂都只是被心感知的對象,因此,我們修行的目標並不是追求快樂、寧靜、好,而是為了看到呈現出來的一切全都會滅去,暫時地存在然後消失,這才是修行的目的。
在修行時,你就不斷去修慈心,修慈心後你去觀察自己的心:起先你的心焦躁,知道自己的心焦躁,然後繼續修慈心,接下來心寧靜了,知道心寧靜了,你還是繼續修慈心,接著寧靜消失了,有快樂湧現,你知道心有快樂,然後繼續修慈心,突然心跑去想了,想到了你討厭的人,慈愛消失變成了嗔怒,你要看到剛才的心有慈愛,這一刻的心沒有了,你要看到慈愛的無常,然後繼續回來跟慈愛在一起。
你用修慈心來修禪定,然後及時知道心,修慈心不是為了快樂、寧靜,而是把慈愛作為心臨時的家,心有慈愛,知道,心沒有慈愛,也知道,心寧靜也知道,心散亂也知道,關鍵在於及時知道自己的心,不是訓練心變好。
我們的目標並不只是「好」,因為好是無常的,我們並不只是要快樂,因為世間的快樂永遠都摻雜著痛苦,我們並不追求博學多才,需要的只是洞見:在我們眼前發生的一切只是短暫地停留而後滅去,這樣訓練時間長了,心會對所有一切保持中立。
現在你的心很容易煩躁,動不動就生氣,你選擇修慈心就對了。
(學員2:修行了三年半, 以念誦佛陀為臨時的家,感覺怎麼修都是錯的,有時會跟所緣浸泡在一起,有時陷入昏沈,必須動身體才能從昏沈中掙脫出來,想請問隆波:需要找粗糙點的業處,對嗎?)
隆波:對的,你要自我體會:有些人用呼吸太微細,練習後會睡著,那就不好;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這樣動,很快就會犯迷糊,這樣也不好,你就直接去活動身體,去乾體力活,比如,澆灌樹木、掃地、洗車等等的。乾點體力活,然後我們有覺性看著身體工作,心不斷地成為觀者,但不刻意讓心變成觀者。只是看著身體它不斷工作,很快心會自行成為觀者。
本來身體正在工作、正在活動,突然間迷失去想、忘了身體,我們也可以意識到:噢,心迷失去想了,忘了身體,然後重新回來覺知活動的身體。
使用身體作為業處是適合你的,這個業處已適合你了,它會增加你的心力,而且慢慢去體會「身體是被知道的對象」,這樣你會獲得知者的心。
(學員3:日常生活修行心很容易緊盯人中,請隆波開示)
隆波:心去到人中,知道它在人中,很快它又跑去別的地方,一會兒又跑去想了,知道「它跑去想了」。
如果你把心一直放在人中,接著它會光明、亮堂起來,如果你卡在這裡,則是浪費時間,因此,你的重點不是覺知人中,而是知道自己的心。
因此,你的心去到人中知道,心跑去別處知道,不斷去知道自己的心。一旦意識到心跑掉了,你就繼續回到自己的人中,當心開始犯迷糊、沈迷在人中了,知道「它犯迷糊了」,但如果太迷糊了就起身走一走,去活動活動,別去緊盯在人中那裡。
如果浸泡、昏沈、一動不動在人中,就終止,出來動動身體,看著身體行走。但若覺知人中時,自己的覺性很好,不犯迷糊,沒有忘記自己,那你就繼續去覺知,心亮堂起來,你也知道,心迷失去想了,你也知道。
無論心跑到哪裡去了,你都知道,比如現在的心跑去想了,跑去想的一瞬間,你要及時知道。
一動不動地盯在人中的禪法並不適合你,它導致你的心過於收攝了,努力去覺知整個身體會更好,好過一味地覺知人中,否則你的心就浸泡、「如如不動」在人中這裡,心會粘著「如如不動」。
盡量覺知全身,好過於單一的人中。試著動一動,看到嗎?你的心好一些了,心舒服一些了,看到了嗎?這樣動一動覺知,所以,以後你要覺知全身,別只是觀人中,否則很快你的心就開始不斷收攝、一動不動的,不好的,看到嗎?它又要回去那裡了,不好。如果是這樣,就動一動,然後有快樂,知道,快樂消失,也知道,苦也知道,好知道,壞也知道,不斷感知變化。
如果現在這樣一動不動,沒有苦樂好壞可以觀的,它一動不動的,粘著在如如不動上面了。
(學員4:以觀腹部升降進行固定形式練習,平時生活中,心跑了及時知道,然後回到腹部起伏或行住坐臥能感知到更細微的心理感受,平時特別喜歡想,煩惱的慣性極強,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 修行時,別忘了隆波的指導,修哪一種業處都可以的,想觀腹部升降也可以,但關鍵在及時知道自己的心。
比如觀腹部升降後心靜止不動,知道它靜止不動,否則,如果寧靜太久,一旦退出來,嗔心會很重,(生起的)煩惱會比平常人更強烈,因此,你要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你的心靜止不動知道,心散亂知道。
去觀腹部膨脹、腹部收縮,但觀腹部升降時,別只觀腹部,如果只觀腹部,就類似3號學員只觀人中。要覺知全身,感知整個身體,看著身體它膨脹,看著身體它收縮,我們的心是觀者。感覺全身,覺知整個身體,別讓它收攝、聚焦到一個地方——腹部。
如果在腹部一個部位,就只是奢摩他而已,如果你想進步,要去覺知全身,去覺知膨脹的身體、收縮的身體:一會兒膨脹,一會兒收縮,不是「我」,不是「我的」,只是不斷在移動的物質,慢慢去這樣體會,你才可以從自己所卡住的地方走出來。
覺知全身、覺知全身,然後身體動了覺知,腹部膨脹知道,腹部收縮也知道,點頭也知道,要覺知全身,而非聚焦,不是點頭了去聚焦在頭部,不是的。什麼意思呢?身體笑,去感覺身體笑,這樣搖頭也去感覺,不斷地覺知身體,然後就會好起來,去感覺整個身體,覺知全身。
(學員5:聽法四年了,感覺訓練覺性好比在漆黑的房間摸索開關,曾和指導老師互動過,老師指導我:觀心清楚一些了,可以直接觀心,有懷疑時要及時知道。現在能更多覺知到心的跑掉,看到心是自行去抓取過去和演繹未來,有時也可以不被煩惱欺騙了,請隆波佈置作業。)
隆波:你的修行已經對了,不用糾正,你的心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了。
不過,現在不是了,平常心才是最好的!佛陀開示:平常心本來是清明的。
觀察到嗎?心是清澈、清明的,在有煩惱時,心才會渾濁、灰蒙,接下來如果你的心清澈後,有煩惱來了,你就會看到煩惱來了就走,來了就走,所有一切都是來了就走,心只是旁觀者,已修對了,修得非常好!
(學員6:心很難安住,請隆波檢查修行)
隆波:你說心很難安住,已經對了,如果你說現在修行很好,肯定不對的。心的痴非常多,非常散亂,心不太有力量,類似於以前的阿姜宋猜尊者。阿姜宋猜尊者以前就像你這樣昏昏沈沈的,儘管人是好人,但心是昏沈的,解決方法就是要動,不停動來動去地乾活。
不斷地看著身體勞動,心作為觀者,一旦你觀身體動來動去,很快心就會走神,但動來動去是為了幫助我們可以更快地回來覺知自己,因此努力覺知身體,不斷地通過身體去勞動,掃地、拖地、洗衣服之類的,不斷地動來動去。
如果你經常動來動去的,接下來就會看見:身體移動,心是觀者,如此照見後痴會滅去,心就會獲得提升。因此,用身體來幫忙,借助身體動來動去,別坐著一動不動,如果坐著一動不動會太昏沈,要不停地動。
痴多的人要盡量避免使用靜止不動的業處,如果昏沈,你就要不停地動,之後如果心有了力量,就可以繼續提升。
慢慢訓練,打開YouTube、優酷什麼的去聽,或者打開CD什麼的去聽法,然後去乾點體力活,你的心就慢慢會有力量。
因此要努力訓練,別讓心迷糊、忘失自我,要不斷動來動去。
6號又開始昏沈了,看到了嗎?嗯,必須這樣,但是現在不行,不好,要覺知自己,這樣不錯!
(學員7:學法3年多了,日常家務特別多,有時覺知自己,但迷失與緊盯非常嚴重,每晚40分鐘固定模式練習觀呼吸或念佛陀然後看心跑,不知道修行是否正確,請隆波開示)
隆波:修行正確,你的心已經提高了,如果修行錯誤,或者沒有修行,心不會是這樣的,比如現在煩惱出現時,你也可以看到,心有任何動靜,你也可以看到。
早期訓練時,久久才能看到一次,但我們不停用功,每天去覺知、去體會,接下來會變快,這取決於投入度,投入在不斷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心沒興趣,只是一味關注外在,禪定就無法生起,自己的心不能安住,別讓心像這樣跳進去,回來覺知自己。
7號,退出來,抬起頭,現在比剛才好些,就這樣待著,然後心一旦跳進去,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及時知道。
平常就待在這裡,去覺知,不要呵護它,這裡也是無常的,但這裡比較好,體會到嗎?心在這裡沒有能耗,心沒有做什麼,在跳進去緊盯時,心仍然損耗能量。
現在心跑去想了,心跑去想了要及時知道,回來覺知自己。
現在送心去觀了,心跑動了,退出來,退回來覺知自己。
對,回來覺知自己,但依然忍不住要觀察,不用去守著觀察,感覺生起後它會自然看見的,現在不用去觀是什麼樣的感覺,無需去觀。
無需去找這一刻有什麼所緣,這樣平常地覺知自己,一旦心跑下去觀,你要意識到心跑動了,心跑去想了,你意識到心跑去想了,你的心就可以安住、獨立凸顯。不斷地訓練,你的修行已經進步了。
(學員8:三年前參加過禪修,那時候還不會修行,但得到了隆波鼓勵,一年多後才會覺知自己。現在持五戒,每天固定形式最少一小時,念誦半小時,心跑了知道,肯定不會放棄修行的。不過,不清楚現在的修行狀態,請隆波開示)
隆波:訓練已經對了,訓練對了繼續用功。比如你聽說訓練對了非常高興,也要知道,感知每一種生起的感覺,看到每一種感覺的消失,每一樣都是來了就走,我們是和它們毫無關聯的旁觀者,對一切保持中立。
如果心不中立,滿意及時知道,不滿意及時知道,不斷地這樣訓練,訓練很好,非常不錯!
每個人都很好,非常好!
4號,要覺知自己,心已經跳進去了。
4號要退出來,嗯,退回到這裡,而不是那樣浸泡著,僅僅只是覺知、覺知。
剩下的人要用心修行。
【完結】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來源:www.ganluyu.org
音頻
視頻|同聲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