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2021年08月28日|泰國解脫園寺
編譯|禪窗
不要排斥正在發生的事。我們現在必須面對的一切屬於果報,是改變不了的。但是當不善業的果報現前時,如果我們力所能及地行善,那就會淡化舊惡業的影響力。
比如,小心地守護自己,好好保持覺性,以智慧不斷地知道自己的身心:身體移動,不斷地覺知它,當我們一不小心用手摸臉或揉眼睛時,手一動,(由於)覺性意識到了,就不會那樣做,於是新的善業會幫助我們不至於感染到病毒。舊業的果報讓我們必然身處在到處是病毒的社會,然而基於新的善業——保持覺性、身體一動就覺知到,我們便不會用手摸臉。
大部分人的心都是苦悶和擔憂的,可是練習有覺性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並且以智慧理解事實:(了知到)我們必然遭遇這樣的情形,不管多麼討厭新冠肺炎,但只要相關因緣在,病毒就會在。因緣沒有了,病毒也就消失了,那時即使想請它留步,它也不會存在。一旦明白這點,就不再擔心。相信業與果報,如果有舊業外加當下的疏忽大意,就可能染病,無法治癒就是死路一條——心願意接受這點,就不會擔驚受怕。
法可以幫到我們。覺性及時意識到身體的動,就已經在很大程度進行了自我防護!覺性加智慧及時知道了心,保護心不讓其苦悶,有房住、有飯吃,已經應該知足了。只要還活著,還有呼吸,就有力量修行。與其邊呼吸邊擔心,不如邊呼吸邊覺知,利用居家期間好好訓練自心,免得浪費機會。如果在居家時精進實踐,當疫情過去,你將發現自己的生命在居家期間獲得很大的提升。
日復一日地訓練心,就會長大成人。人不是由於年齡而成熟的,有些人年事雖高,心態卻幼稚如孩童。使我們長大成人的是生活閱歷。比如,我們經歷百年一遇的全球性傳染病,就會擁有生活閱歷,接下來生活再難,也不會覺得難,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已經經歷過了。
曾經不得不居家隔離,手頭緊張、生活拮據,要想活命需要以極大的覺性與智慧來護佑:每天要吃飯、要花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都能生存下來,後來的生活出現任何問題都不會過於恐懼,(只覺得是)小菜一碟。
曾經困難,就不會再怕困難,就像坐過牢的人不怕牢籠,所以很快會再入獄,才出來沒幾天就又進去了,因為不怕的緣故。這是從負面角度來說的。從正面角度講,當我們有了更多的經驗、更多的成長,生活閱歷將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助益。生來一帆風順的人,遇到一丁點問題,比如伴侶沒跟自己說話,以前每天視頻通話,今天一句話沒說,就可能痛不欲生的尋短見了。
脆弱的人往往缺乏生活閱歷,而失敗、失誤過並且擁有閱歷的人,將會更理解世間、理解生命,不會渾渾噩噩地生活下去。因此,惡劣的境況不只有壞處,當我們具備覺性、禪定和智慧時,惡境也能賦予我們數不清的好處,讓我們得到(寶貴的)經驗。
生活經歷的每次艱難困苦都會讓我們長大,不再是整日做夢的小孩:異想天開、不切實際,對現實社會與世界一無所知。閱歷太淺會成為心懷鬼胎者的誘餌;而閱歷豐富,在面對各種信息時能夠頭腦清醒、以智慧甄別真偽,一目了然。例如,隆波對此便很擅長,因為畢業後在國安局工作過3年,之後又在國家安全委員會工作了十幾年,看到新聞後,辨別真假是沒有難度的,不會大驚小怪,心知肚明世間就是這樣:為自身利益而爾虞我詐,自己不會上當受騙、悶悶不樂。
因此要努力訓練自己,每經歷一次危機,都會獲得成長;每成長一次,就對世間疾苦具備更強的免疫力,也越來越了解真理。比如,原本衣食無憂,後來父母突然去世,我們一夜之間成了孤兒,歷經過一段時間的艱困,很快就能自我適應。有經驗了:必須自助。
從小到結婚成家都是一團和睦,如果丈夫某日突然出家,自己會感覺茫然、鬱悶,想找靠山,另尋他人……這就是沒長大的標誌。長大成人者明白:與所愛離別是生命的常態,我們可以照顧自己,無需將生命托付他人。一旦做到,就會更加成熟、不怕獨處、不怕寂寞,因為從未覺得孤獨過。
我們擁有絕佳且忠誠的朋友——覺性、禪定、智慧;只要我們不拋棄它們,它們是不可能遺棄我們的。可是人類的朋友或愛人哪怕相依為命,對方依然可能在任何時候拋下我們——有時是活著卻找了別人,或是出國留學,獨留我們在家,又或是生死之隔,對方去世而我們還活著。心經過訓練,就可以獨自面對上述這些情況,不用哭哭啼啼到處找外在的靠山,否則一生都得靠他人,無法自立。
如果了解世間、理解生命,生活經歷過種種逆境並且理解它們,我們可以舉重若輕地與其共處;即便苦,也只是苦一小段時間。
我們要有信念:自己的幸福如果取決於別人或他物,那是不穩固的,因為別人會變,自己也會變,各種事物都在遷流,例如有人想要出人頭地、升官發財,即使成真也是暫時的,最後還是兩手空空。活到隆波這歲數就會看到,那些爭權奪位的人最終都死了,什麼也沒留下。如果好好訓練禪定,有「眼睛」、有「耳朵」,憶念到那些去世的「偉人」,就會感到他們非常憋屈、根本不快樂,爭得你死我活,結果呢?惡道,能落得多好的下場?
因此,了解世間、理解生命,能解決溫飽問題,不害人害己,活得清清白白,自食其力,就是最好的了。在物質方面,九世先王教導自給自足,如果生活自給自足,今天也不會驚慌失措——能養活自己、解決溫飽,並非必須發財,有機會發財就發財,沒有機會也可以生活。對一切知足,如果是修行人,精神方面也知足,那是很快樂的。
人的生活需要很多嗎?衣服兩三套就夠了。出家人只有一套都夠用!一天兩三頓飯就解決了,出家人日中一食也沒發現有什麼問題。所以,心懂「知足」就沒有艱難可言;即便難,也只是一點而已。請努力地訓練自己。
法,具有極高的價值與益處,年輕人疏遠佛法,不懂珍惜,我們愛莫能助,已經廣而告之,盡了職責,接不接受是他們的事了。
世間眾生,隨業流轉,現在的人跟以前不一樣,以前的人跟寺廟、僧眾、佛教走得很近。
隆波是十二月份出生,第二年七月不滿週歲就開始進寺廟。隆波是由養母撫養的,每個佛日她都去聽法,非雨安居期,寺廟每逢佛日都會講法,雨安居期間,有些寺廟甚至每天講法,養母將隆波包在襁褓中、放在法座旁,從特別小的時候,隆波聽法就不哭鬧,大一點會走會跑了,法師一講法,隆波就跑去玩。一講本生故事,隆波就跑來聽,耳聞目染,每天早晨都幫忙把飯端到大門口桌上供僧。看到出家人也覺得親切、熟悉。上小學時的學校也在寺廟內,對寺廟熟悉,看到出家人倍感親切。在小學的後期,隆波在一所寺廟的學校學習,名字就不說了,在帕帕柴五路附近。午飯後,我就到戒堂打坐,那戒堂年久失修,搖搖欲墜,我會進去獨自打坐。
小小年紀但對寺廟的一花一草都很熟悉親切,看到主佛像破舊不堪,用手觸碰佛像膝蓋,水泥剝落下來,破舊到那程度,覺得:噢,佛垮啦!以為佛像就是佛。望向戒堂外,看見出家人走來走去,心裡感覺根本不是「僧」只是剃度的普通人,並不是「僧」,真正的「僧」在哪裡呢?內心覺得真正的「僧」不在這裡,不是普通老百姓。佛在哪裡呢?佛像都垮啦,佛在哪裡?那時心裡感覺佛教可能已經沒有了。如果佛教沒了,自己也不退縮,自己找!如果沒有高僧大德指導,就自已努力找出路。那時並不明白找出路即找離苦之路,但內心感覺自己要找某樣東西,稍大些,7歲跟隆波李尊者修行,上學10歲多一點,感覺必須自己找,於是努力練習吸「佛」呼「陀」,每天從未中斷,沒有人要求和強迫,是自己用功,因為心習慣修行了。
現在的孩子不習慣,不去寺廟也不聽法,父母的話也不聽,高僧大德也冒犯,心頑固不化,僵化的心是提升不了的,會不斷迷失在世間。長大後變成胡攪蠻纏、自私自利的大人。
但世間就是如此,無從逃避。隆波分享這些是為了讓大家了解,一切都變了,老一輩成長在崇尚佛法的環境裡,現今年輕人的生活環境並不崇尚佛法,只是被大灌世間的迷魂湯。
「油管」上,觀看隆波法談的人數一般幾千、最多上萬;可是無釐頭的短視頻,觀看量一天就上十萬,世俗之風和煩惱之流早已風捲雲湧。隆波的職責只是把佛法分享出去,有福報者雖為少數,也畢竟還有,他們接觸到法以後就會獲益。
這不是隆波自說自話,而是源於高僧大德的囑託。自從1982、1983年禪修以來,隆波蒲尊者就叮囑隆波:「你去弘法吧,跟你同樣秉性者是城市人,不再是農村人(城市人是腦力勞動者,而不是體力勞動者),以後你這類秉性者非常多,如果他們聽到你分享的經驗,將會從中受益,利益到其中一部分人。」
因為高僧大德的叮囑,所以隆波堅持弘法。真正的佛教徒很小眾,事實上,也不是現在才變成少數,從佛陀時代起,每個時代的佛教徒都是少數派。
烏巴帝沙向老師善柴辭行、準備在佛陀座下出家,老師善柴說:你去吧,我不去。他邀請自己老師同去。烏巴帝沙就是舍利弗尊者,只是那時還不叫舍利弗。烏巴帝沙極力邀請,最後他的老師回答:「你自己去吧!聰明的少數人會去找釋迦牟尼佛,愚蠢的多數人會來我這裡。」看到了嗎?自佛陀時代起,聰明人就是少數;愚昧、迷信、不自立的是多數,哪朝哪代都是這樣!
為什麼我們感覺泰國、緬甸、老撾或柬埔寨有很多佛教徒呢?佔總人口90%以上,說明為數眾多,但實際並非如此。當佛教傳到金地(緬泰一帶)時,融合了鬼神信仰、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大多數佛教徒並不是真的佛教徒,而屬於雜糅的佛教,表面上有一點佛教的影子,本質上並不是真正的佛教。
比如緬甸有數不清的出家人,三分之一男性是僧人,全國一眼望去到處有僧,有人就以為緬甸比泰國佛教徒多,其實不然。事實上,緬甸人仍在信奉鬼、崇拜「土地鬼」;「土地鬼」屬於地方性的鬼,全國有幾十位,緬甸人仍保持這樣的信仰,遇到困難就祈求「土地鬼」,類似我們苦惱時去求隆波索通(佛像)或去玉佛寺許願,還不能算是佛教徒的。
「佛」的意思是指「知者」。知道什麼?知道事實,了解真理。關於外在事物,如果問有天神存在嗎?有的。能幫到我們嗎?能幫到部分,但不會超過業;如果我們想離苦,沒有誰能幫我們,必須自助!
佛教徒不是只求活在世間。活在世間去求天神幫忙,基本是可以的,但祈請天神點化我們體證道果,沒有誰能辦到,即使佛陀也無能為力。
佛陀曾說,他只是指路人,我們必須自己上路,這是必須釐清的。三寶是我們抵達純淨、解脫的皈依處,除此之外,敬奉天神類似供奉祖先,是把她們當作祖先、當作有恩德的人來供奉。
佛陀並沒有教我們知恩不報,比如古人敬奉谷神,現代人會說谷神是虛構的,農業科學家才是谷神真身,但古人敬奉稻穀(谷神)是教人知恩懂恩,對大自然心存感恩就不會破壞環境。現代人聰明過了頭,有恃無恐,為滿足日益增長的私欲而大肆破壞環境,因此古人信仰也是有好處的,並非一無是處。
現代人沒有皈依處,唯利是圖,所以當今社會一直動蕩不安,全世界都是如此。但隆波一開始就說了:我們改變不了外在,必須與之和平共處;世間必然如此,而且下一代會更惡化,因為他們是在不斷惡化的環境耳聞目染成長起來的,只會更遠離佛法、更暴力,更自私;但只要我們還沒死,就要能與之和平共處,以了解事實的方式共處,堅決不當「憤青」。就像小孩到處惹事生非、設置路障,讓我們行走不便,別對他們生氣,他們從現在就處境艱難,未來也艱難,可憐啊。
佛教修行人是不與環境為敵的,只是我們以看破的方式生活在環境下。徹底看破世間的方法是自我探索!有人聽到覺得奇怪,為什麼認清世間需要探索自我呢?因為所有人都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中心;在看世間時,總期待世間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宇宙按照自己的心意運轉,一旦沒有如願,就出現衝突和對抗——對抗世間、排斥環境。如果回觀內照,認識自我,探究身與了解心,就會洞悉到身並不穩固,不久便分崩離析,有人想有對象、伴侶,如果了解不久就得離別,對方可能死,自己也可能死,為何還要找呢?給家裡找一具屍體,增添了火化負擔。修行會明白去找老公、老婆等於找來更多屍體,必然是負擔;死前得互相伺候,死後還得火化,觀察心就會發現心裡呈現的一切全是暫時的。
每天拼死拼活只因為想擁有快樂:發財致富是因為想有快樂,出名也是因為想有快樂,有權有勢也是因為想有快樂,長壽也是因為希望享受快樂得久一點;如果有覺性、有智慧,就明白此路不通。
快樂來了很快就消失,世間快樂總是夾雜著苦,無論哪方面世間快樂都摻雜著苦。修行以後就完全明白!比如追求一個女孩,擔心追不追得到?有些人不懷好意,把這叫作「泡妞」,騙到手就心滿意足,還會做積分;這年頭女性也積分數吊了多少男人,跟豬狗的生活沒什麼兩樣,都忘了自己是人。
如果修行就會發現:我們想得的事物在得到之前需要付出千辛萬苦,得到後又維持不了。我們認為會帶來快樂的事物永遠摻雜著苦。比如覺得坐公交車不舒服、鬧心、擁擠,還得等,就存錢或分期付款買車,到手後卻增加了負擔和開銷,出行便利了嗎?也沒有,到處都堵車,坐地鐵反而還快些。有車就有包袱:停到哪裡?小偷會來偷嗎?輪胎蓋甚至氣門針都有人偷,每個零部件都可能被偷,全是負擔!
世間快樂都連帶負擔。買了房就有負擔照顧、維修、保養,走到哪裡都擔心壞人來偷,全是負擔。我們追求的對象無論是物件、人或動物,能帶來快樂與滿足感,同時也帶來負擔。其實負擔就是苦!所以佛陀說,有田地就會因田地而苦,有牛就會因牛而苦。現今我們沒有田地,但是有房、有車、有電視、冰箱等七七八八的東西,這些拼命追求來的最終還是兩手空空。
當泰國人為去世者行灑水禮時,有被觸動嗎?一動不動躺在那裡張手讓大家灑水。為什麼張開手讓大家灑水?正是要教給我們法:根本帶不走任何東西。
如果看破世間,就不會拼死拼活給自己找負擔、找苦受,輕鬆灑脫地活在世間,身心自給自足。身體自給自足是指有飯吃、有房住。有一份維繫生計的工作,不拖累他人、不成為社會負擔,就非常滿意了。一個人再有錢,一天也只吃那麼多,無論多富有,一次也只穿一套衣服。撒手人寰時只能有一副棺材,而且這唯一的棺材還要被燒掉。最後剩下什麼?來時兩手空空,去時兩手空空。唯有業隨身,也就是自己的善業與惡業。因此,心非常重要,要盡力訓練它長大。
世間也在教導法,讓我們看到世間的不圓滿,永遠都有苦。每個人必然跟所愛的對象分離,必然碰到不喜歡的對象,自己的身體必然會老、病、死;自心求來的快樂卻不長久;討厭苦又驅逐不了。一旦明白了事實——明白事實就是明白法,法就是真理!法就是事實!
世間事實與法的事實,即「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了解世間事實,就能快樂地活在世間,明白出世間的事實,擁有的則是無需外求的快樂。這種快樂是持久的,世間的快樂並不持久。
因此大家要扔掉無關緊要、臨時借居的事物,吃住基本不愁,夠生活,不給社會添負擔就可以了。不過有機會發財致富也沒問題,發了財可以有能力幫助更多人,這是佛教徒的理想生活。以前一些有錢人不追求個人享受,往往用來修寺、建廟、築塔,成為如今的旅遊景點,剩下去慈善救濟窮人。比如,給孤獨長者一輩子為貧困者施飯,被稱「給孤獨長者」,即「給流浪者佈施米飯的人」。「給孤獨長者」並非本名,他的本名叫「須達多」,人稱「給孤獨長者」,即給無依無靠者施飯的人。可以發財嗎?可以,但不是發財之後永不知足,而是為了有更多機會幫助困難的人。
在精神層面,要提升自我。世俗方面要懂得知足,多餘部分捐助他人。在法的方面,修行直到「夠」。真的會「夠」的!修行到了一點會「夠」,現在還不「夠」,就繼續修行。
今天就到這裡,等會兒檢查禪修的進度。
學員1:明白了修行方法,心更頻繁歸位了,看到心的一些現象,但未安住時仍會陷入其中,覺得修對了且修得不錯。但最近嗔心生起頻繁,看到了排斥,看到那只是一種症狀,而且「自我」呈常態化。請隆波檢查我對修行方法的理解,並指出我的盲區。
隆波:此刻,心歸位了嗎?用點頭示意。現在,心歸位了嗎?歸位了,對嗎?其實並沒有,心依然不平常、不自然,心仍在外面。
輕鬆些,先忘掉修行,徹底忘掉。呼吸,覺知,別打壓。非常散亂就吸氣念「佛」、呼氣念「陀」,別去控制心!
現在心跟剛才不一樣了,感覺得出來嗎?剛才跑到了外面,你卻說心是安住的;其實沒有,心安在了外面,要小心,這裡很容易錯。隆波就在這點犯過錯,心到了外面卻以為安住。
如果心是現在這樣就可以開發智慧了,因為心已經和自己在一起了,覺性捕捉到身體,就會照見身無常、苦、無我;捕捉到出現的感覺,也會照見無常、苦、無我;知者本身也是無常、苦、無我的;凡生起的一切,無論身體、感受還是心,全是無常、苦、無我的;「我」不存在。
修錯禪定時,心會靜止、空白,一旦受到干擾從這種狀態鬆脫出來以後,又會脾氣暴躁,但心真正安住時是不會脾氣火爆的。
學員2:以念誦加數數作為固定形式修行,念誦並且一遍遍地數,有些片段看到心跑去想,有時看到念流,心指揮身體工作。日常生活覺知較少,有時粘著於寧靜與昏沈,必須努力提起覺知,加大覺知力度。請隆波慈悲指導修行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隆波:幾乎所有修行人的問題都在於禪定不正確,心沒有歸位、安住或是憋悶、緊繃,這屬於沒有真正的禪定。如果心是覺知的、覺醒的、喜悅的,又有另一個問題:粘著於禪定,不願開發智慧,最常出現的就是這兩大問題。
你在打壓心,打壓自己。打壓自己,讓身苦心苦讓自己受苦,這是自我折磨的苦行。特別苦,就會憋悶,憋悶就容易暴跳如雷,前面你的心就是往這個方向在發展,別壓制身心讓它們受苦,而要如身本來面目地知道正在呈現的身,如心本來面目地知道已經呈現了的心。比如身體坐著,感覺到身體坐著,心是觀者;身體正呼吸,感覺身體在呼吸,心是觀者,不斷這樣去訓練。心方面則是看到剛走神了、知道剛走神了、生氣了,此刻知道剛才生氣了,觀心有一個「了」:貪了,生氣了,迷失了,散亂了,萎靡不振了,而後覺性緊隨著意識到。觀身則是「正在」:正在行、住、坐、臥,正在呼氣、吸氣,正在動、正在停,兩者是不同的。
觀身稱為「剎那當下」,即當下在移動,觀心則是「相續當下」,與當下相連。生氣時是沒有覺性的,覺性意識到生氣時,那時沒在生氣,生氣已成為過去。這樣逐步去觀,心就可以開發智慧。但如果去打壓讓它靜止,那屬於自我折磨的苦行,無法開發智慧。
感覺到嗎?修行後感到憋悶壓抑,為什麼會出現自我打壓到了憋悶的地步?因為有貪、想好、想要修行,要及時意識到「想要」。想要修行,知道「想要」,一旦「想要」滅去,繼續練習。一修行,很快又苦悶起來,去體會為什麼修行後又苦悶了?因為想獲得好的結果。
起先想要修行,及時意識到以後,「想要」滅去,然後開始練習,又再苦悶,去體會那時因為想要好、想要快樂、寧靜、進步,想讓覺性生起、智慧生起……進一步及時意識到心的「想要」,不斷去知道心裡的「想要」,就是這導致打壓身、控制心,讓你苦悶而且無法真正開發智慧。
問題3:前段時間病了,剛剛意識到自己修行太用力,近期在擔心、猜疑生起時,覺性往往跟不上,要過很久才意識到。其它煩惱基本還跟得上,所以盡量少看新聞以及每天誦經10-15分鐘修習奢摩他,請隆波指導接下來的修行。
隆波:心還很散亂。減少看新聞就對了,看新聞令你特別散亂。為心找個臨時的家,比如誦經,有空就念誦,不用念長篇的,短一點也行,只是佛法僧、佛法僧這樣念,不斷地念,好也行,不好也行,但別間斷,心就會比現在好。等心有了力量,修行就比現在更上一層樓。
現在你的心還沒有力量,仍然躁動,試著在心裡念給隆波看。以輕鬆、舒服的心,不停地念,別讓心昏沈,別去帶節奏讓心迷糊,以平常心念誦,睜眼也行。佛法僧……眼睛睜開也行,閉上也可以,但如果閉眼迷糊,那麼睜眼更好,念著念著如果迷糊,清醒後會脾氣火爆的,因為粘著於靜止,一接觸外在就會大發雷霆。要不斷地念誦,給心找個家,把念誦的內容作為心的家,很快心就有力量、清新、舒暢,然後開發智慧——分離蘊界……
學員4:上次隆波指導去觀身,現在能夠更自動自發地觀身了,可以分離身體苦受,身體工作時也看到心工作。每天坐禪,有時憋悶,有時在震動,有時呼吸停止,看到光明一片甚至身體局部消失,但仍迷失嚴重,而且開發智慧非常少。請隆波慈悲指導接下來的修行。
隆波:修行已經對了,心開始有力量。修習毗缽舍那……心有力量、正確以後,如果心運動變化,就去觀心,如果心空、靜止、不活躍,就去觀身,透過思維去幫助:身體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美,你屬於特別愛身體的人,感覺自己很漂亮,很愛身體,因此心有力量就去思維身體並不真的美,從頭到腳全是糞,先這樣慢慢分析、思維,很快心將鬆開對身體的執取,然後去觀身體不是「我」,是四大聚合的物質。你還擁有另一樣——禪定非常好、智慧犀利,直接去觀一切都沒有「我」,一切都不是「我」,漂亮、美麗的身體不是「我」,所有感覺、念頭也不是「我」,「我」不存在。
不斷地體會,心會突感索然無味,及時意識到索然無味,索然無味滅去,之所以索然無味是因為心特別喜愛身體,一旦看到身體一無是處,心會索然無味,你要有覺性進一步知道心的索然無味,最終心會中立。
隆波所說的這些要花一段時間去持續地觀,不斷地覺知身體,禪定如果夠,就去觀身不是「我」。禪定不夠,就覺知身體,看到身體移動、身體呼吸,如果想有智慧,就觀移動的身體不是「我」,呼吸的身體不是「我」。
學員5:固定形式修行大約每天一個半小時,用「佛陀」作為臨時的家,日常生活偶爾能覺知「佛陀」 ,心仍然散亂,感覺一直有念頭,心輕盈些了,但煩惱很多且仍會迎合煩惱,導致修行沒有取得應有進步。有時想到已死去的人,心會傷感,空蕩蕩,但還不敢回觀自己,請隆波指導。
隆波:之所以不願回觀,因為它愛自己,擔心「我」會消失,仍然對自己緊抓不放,你的修行不錯,修行真是不錯,心力增強了很多,就用這樣有力量的心來觀身觀心,你可以看著心在工作,不斷地觀察體會,看到一切生了滅、生了滅,修行很好,繼續用功直到量足夠。
修行是有「夠」的,「夠」的時候道果會立刻生起。看到了嗎?心一直在變化。非常好,繼續用功。另外,開發智慧不能永遠在路上,也要修習禪定,禪定是不能忽略的,忽略了就會散亂,無法真的開發智慧。
觀心會獲得禪定,觀身也能得到禪定,一有禪定就開發智慧,覺性捕捉到身體就會看到三法印,捕捉到心也會看到三法印,一切都演示三法印,觀下去直到心願意接受。現在心還不接受,仍然覺得不捨、惋惜,繼續去觀,直到心願意接受。
學員6:這段時間心卡在外面,在觀境界時覺知好像不清晰,覺得禪定不夠。主要問題是日常生活心不願待在臨時的家,請隆波慈悲指導。
隆波:直接去憶念自己的骨頭,看著脊椎骨是這一條線,常常憶念,很快心就會好起來,觀長長的脊椎骨,去覺知,不斷地感覺。
學員7:每天以出入息做固定形式練習30分鐘,心常常跑開,都是緊隨著覺知,白天時緊隨著覺知各種生起的境界,時而覺知,時而長時間迷失,心仍然散亂,自我評估3年來的修行進步了百分之二十,會繼續堅持和精進。
隆波:很棒!能夠自我評估,不錯!要跟臨時的家在一起,心沒有臨時家,如同無家可歸者只能漂迫。讓心和呼吸在一起,心跑到呼吸,及時意識到;心跑去想,及時意識到。安排時間不斷和呼吸在一起,多訓練這個。至於禪定,有覺性就不會有損失,但如果禪定缺乏覺性,那麼不修更好。
你去修安般念,呼吸了覺知,呼吸了覺知,或者心跑了知道:跑到呼吸上知道。跑去想了也知道,不斷地知道。一旦意識到了,就繼續跟呼吸在一起。但跟呼吸在一起要注意:心跑了知道它跑了,直接扔掉,然後回到呼吸。不要拉心回到呼吸。完全扔掉那顆迷失的心,歸零重來,重新跟覺知呼吸的心在一起。一個片段、一個片段地活在當下,徹底扔掉迷失了的心,回來和當下覺知的心在一起。這樣用功,禪定就會進步。
學員8:我想彙報修行成果——善法欲更多了,對核心原則也更理解,看到心撲過去聽聲音,看到微細的不快,看到高興也是苦,看到身體空空洞洞,對心的干預減少了,請隆波慈悲指導修行的不足。
隆波:此刻還在干預心,當下你是這麼做的(隆波模仿)。最好的心是平常心,只是在覺知自己。普通人的心是平常的,沒有造作,是自然心。不過很快就被煩惱牽走了,散亂了。而你們呢?心只有片刻的平常,一想到修行,就想好,就又裝修心了。裝修心讓它好,讓心一動不動,你現在仍在呵護心。要鬆開「呵護」,放開對心的打壓。暫時忘掉修行,完全忘掉。現在的心比剛才更輕鬆,感覺到了嗎?這樣的心比剛才要好,要用這樣力道的心去覺知。如果比這個力道重,就不對了,比這重就是緊盯,去訓練這個。不要讓心一直這樣緊盯,太累。
【完結】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來源:www.ganluyu.org
音頻
中文字幕視頻
同聲翻譯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