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說說慈愛——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2022年1月1日|泰國解脫園寺

編譯|禪窗



又是新年了,2021年已經不再,時間一去不復返。

隆波看到了僧王的語錄,他的教導非常棒,並不像大多數人那樣只給予空洞的祝福。他是希望我們大家「彼此慈愛以待,互幫互助,共同幸福地生活。」

他的教導是希望我們去踐行,當我們能夠踐行了,我們自己就會快樂,周圍的人也會快樂;無論身處何地,那裡都會充滿快樂。

慈愛是極為重要的法。佛陀曾開示說:「慈愛乃是世間得以維繫的基石。」

「世間」指的就是眾生。僅僅因為缺乏慈愛,就會讓眾生彼此傷害。當慈愛生起時,首位獲利者便是我們自己。擁有慈愛的心是柔軟的、輕鬆的、舒服的,屬於善心,無論誰靠近我們,他都會獲得清涼與寧靜。但如果我們的心裡充斥著殺傷搶掠,任何人靠近我們都會感到惶恐不安的,絲毫感覺不到快樂。因此,慈愛不僅可以讓自身獲益,也能讓他人及世間的所有眾生獲益。

現今的時代,我們被教導要去相互競爭,爭奪一切所謂的利益,可是我們忘了最重要的利益,正是我們心靈的利益。世間的利益只是暫時的,比如,競爭獲得百億資產,試問吃得完嗎?吃不完的,大家的飯量不相上下,那些爭奪而來的東西是無法全部消費掉的。

然而業是存在的。首先,自己的內心會焦躁不安,隨後這種焦躁不安也傳染給身邊人。如果一個人位高權重,但卻毫無慈愛,那會讓許多人因此也失去快樂。

如果我們想要快樂,就要大量地培養慈愛。培養慈愛並不只是坐著默念「慈愛、慈愛……」,而是要努力訓練自己去設身處地地看待其他人、對待其他眾生,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地看待一切。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是不太有慈愛的,他們最多只是貪愛。可是如果站在別人和眾生的角度去看他們,他為何這麼想?為何這麼做?為何這麼說?我們將會看到其想法、語言和行為的深層原因,從而理解他。一旦理解了,我們就不會因而生起生氣與瞋怒。

比如,某人的母親病逝,其父親並不年邁,當父親再找老伴時,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就會覺得那是不好、不對的,可試著換位思考,他也許非常孤獨與寂寞,只是換一下看待問題的視角,我們的心就會改變了。

隆波在居士時期瞋心也很重,屬於瞋心型的人。那時的頂頭上司是非常囉唆的局長,工作做了一遍又一遍,做了停、停了做,全盤否決以後又再重做。消耗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工作卻不見起色。起初也很生他的氣,因為他讓自己浪費了那麼多時間,也帶給每位下屬極大的困擾。打字員一遍遍地敲字,甚至累得暈過去,有時候連回家都找不著方向。

但是當自己換個角度去看他何以至此?他為什麼生性膽小?慢慢觀察就了解,那是源於他的心結——他出生在世界大戰期間,國家不太平,炮火連天、匪徒出沒,沒有任何安寧可言,他一直是在膽戰心驚之中成長起來的。一旦明白了個中緣由,明白了他何以至此——為什麼這麼想、這麼說——懂得了來龍去脈,隆波對他就由生氣變成了悲憫,能夠理解他並感同身受說,哦,真難啊!他的生活真不容易,於是悲憫他和同情他。不需要假裝慈悲,慈悲自動自發就生起了。

但是如果修習慈心,不停地念誦「mettā guṇaṁ arahaṁ mettā」或「Buddha mettam cittam mama」,心也會獲得快樂與寧靜,快樂與寧靜的心會變得柔軟,同樣也能生起慈愛。然而若想讓慈愛穩固,我們需要了解前因後果,具有同理心。有了同理心才不會以自我為中心,那時方能真正擁有慈愛。

比如,我們透過念誦而生慈愛,是因為心有禪定而得的慈愛,禪定一旦退失,瞋心又會捲土重來,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又或是我們開公司,有些員工給我們的感覺很糟,為什麼會這樣?在懲戒之前,先看看他為何如此,這不只是給員工機會,也是給自己機會。我們權力在握,趕他走之前先思考他何以至此?一旦理解了,慈愛就會生起,而不會被瞋心左右去做決定。

隆波很久以前讀過某位泰王的故事,涉及到壞人之類的,記不太清楚了。總之就是,當他考慮作出處罰時,他不會在當事人剛犯錯,而自己還在氣頭上的時候就做裁決,他會等到不再生氣了,沒有被瞋心所控制,再去審判。這樣會非常公正,因為沒有參雜著瞋怒,看待別人與別的眾生時,心是公正的,不夾雜個人情緒,也不摻雜著瞋恨。

當我們逐步地訓練自己,心就會越來越清涼和快樂。比如隆波在出家之前,前往高僧大德的寺廟道場參訪。隆波所頂禮、敬重的每一位高僧大德都非常美、非常莊嚴,不是說他們的長相很美,而是他們的心很美。靠近他們就會感到清涼、快樂。他們的寺廟裡也有素質差的出家人,但他們一聲不吭,可能是在等待合適的處理時機吧。

隆波那時遇到的都是優秀的僧人,後來自己出家碰到不好的僧人時,起初是無法接受的,感覺太差了,還來出家幹嘛?出家只是為了追逐利益、權力和地位……跟居士有何區別?覺得他們並不像自己見過的高僧大德那樣。但隨著隆波不停去審視和觀察他們何以至此?是什麼導致他們這樣?才發現他們並不是因為看到佛教的價值而出家的,而是出於其它需求;況且他們沒有機會聽法,沒有機會遇到優秀的高僧大德,於是他們的心才會追尋無意義的事物;發現以後覺得他們也很可憐,可憐多過於可氣。

每年來隆波寺廟出家的人大概有30多位,其中有些是出家了還俗、還俗了又出家,真正常住者就那麼十幾位。還有另一部分是輪換交流性質的。對於常住的僧人,隆波會慢慢地教導,但也有實在無法教育的,因為他的心不接受,那只能請他另行高就了。

如果跟隨隆波學習以後沒有進步,就會讓他離開,並不是討厭他,而是繼續下去也無益,或者弊大於利,還不如請他離開,這樣余下的人可以慢慢……類似熬湯提煉出精華。然後,出家師開始莊嚴起來,變成非常美的法師,至於新出家者,看起來並不端莊,根本看不下去——事實上,只是穿著袈裟的居士而已;看起來既不美、也不漂亮,因此要逐步去教育他們。

也有人真的不堪受教。問說隆波慈悲嗎?對每個人都有慈悲,可是有些人能教,有些人教不了。別說是微不足道的隆波了,隆波屬於末班生。甚至連佛陀也有他無法教導之人。

佛陀曾以馴馬來比喻。他教導馴馬師時說道:有些馬匹的性格好、聽話易教,就要給予匹配的食物,帶它鍛鍊和訓練。有些馬匹桀驁不馴,便要通過各種方式折磨它、調服它。還有些馬匹屬於根本無法受訓的類型。佛陀問:如果遇到無法被訓練的馬,應該怎麼辦?馴馬師回答說,他會殺掉它。佛陀說,他也是這樣做的。誰比較好,便溫和以待,不用激烈的方式;對於頑劣類型的,則用激進的方式去教導。至於無法受教者,就殺掉。

此處「殺掉」,意思是指不再教化。如果我們的心冥頑不靈,高僧大德連教都不會教。因此大家要有自知之明,看看自己是否屬於要被「殺掉」的馬。如果仍然還會被高僧大德所批評與棒喝,說明還屬於堪以受訓的馬匹。

並不是心懷慈悲就要待所有人一模一樣。大家不要誤解了慈悲,以為應該對好人和壞人、有涵養者和粗俗者都是一樣的;並非如此。即便心對每個人是同等的慈悲,但在具體互動時仍要因人而異,但目的均是為了讓對方獲得最大利益。比如,公司員工很多,我們待每個人都很慈悲,知道每個人都有苦,誰的能力強又品行好,我們就培養他、給他成長機會。至於品行略差且有缺點與不足者,我們應該管教他們,而後給予他們改過自新與工作的機會。但是倘若怎樣都無法培養,那只好請他離開了。請他離開就相當於「殺掉」了他。若問是凶殘地殺掉嗎?並不是。我們已經先行予以慈悲了,最後則來到中捨的狀態。

世間的每個眾生各有不同的性格特質,有的太過粗劣,就要另行對待。因此,高僧大德在指導時,他們是教什麼?據隆波觀察,高僧大德對素質較差的出家人也是慈悲以待和嚴厲訓斥的,只不過不讓居士們看到。至於其他人實在不堪受教,高僧大德便會請他另去別處。

同樣的道理,慈悲但不愚昧。慈悲必須了解來龍去脈,明白因與果,明白他為什麼是這樣?是否還有調整的空間?可以再給他機會嗎?這才是慈悲。如果自認慈悲,然後身邊是一堆土匪惡棍,那就是對自己不慈悲了。因為對根性頑劣之人施以慈愛,並不會讓他們好轉。

我們要訓練換位思考,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一切。當我們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他,就會理解他。理解之後應該怎麼對待呢?當覺性與智慧生起時,我們自然知道應該怎麼做。

慈悲是非常重要的。當今世界充滿了焦慮、燥動。這種焦躁從網絡一直延伸到村莊、家庭;所有的地方都充滿燥熱。如果我們學過國家歷史、世界史,就知道世間從未曾安寧過,一直充滿著各種衝突和傷害。古時候起兵攻擊、廝殺,後來發展為控制與剝削他人,更進一步發展到殖民統治,表面讓當地人統治,實則統治之上還有統治,就變成了殖民地。接下來又出現意識形態的問題,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形態才行,以此為由來控制他國。

人類在歷史上一直爾虞我詐,從未出現過生活在一起卻不爾虞我詐的情況,因為眾生的天性就是如此。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就不會再憤憤不平了。但同時,我們也要懂得自保。只要我們對此還不理解,就會心生瞋恚。

對待國內的政局也是一樣的。隆波出生的時候,政權更迭了20年;當政權更迭到40年時,隆波開始上大學。現在已經近90年了,再幾個月就滿90年了。若問國家有問題嗎?有。人與人之間沒有慈悲以待,為了爭權奪利而爾虞我詐。其中心靈品質不夠的人,自己會焦躁不安,即便有權有勢也仍然焦躁不安。我們想讓全社會或全世界都變得清涼,那是辦不到的。

首先我們讓自己的家庭先清涼起來吧。在家庭生活中,彼此有慈悲相待嗎?父母對子女慈悲嗎?兒女對父母兄弟姐妹慈悲嗎?慢慢去觀察,從小處著手去調整。如果家裡清涼了,即使外面燥熱,我們還是有避風港灣。當我們在工作環境受了苦或受了委屈,回到家很清涼,有人鼓勵和理解,生活就還可以維持下去。如果回到家也是燥熱的,跟外面沒有差別,那可真就無處可逃了。

因此,最應著手之處是自己家裡。大家一起生活,應該慈悲相待、彼此理解。如果能彼此理解,很容易擁有慈悲。如果不能理解,就很難感受到慈悲。故作出來的慈悲是會很快崩潰與爆雷的。

大部分女性在結婚時都知書達理,時間一長就牢騷滿腹了,那麼我們就來觀察自己的心:心想嘮叨、想發牢騷了,要及時意識到心裡沒有慈悲了,生起了瞋恨。大家一定要讀懂自己的心。說話之前,心裡有慈悲還是瞋怒?在家時要如此訓練,比如養貓,貓把花瓶打碎了,我們破口大罵,但是貓又聽不懂,那種罵罵咧咧肯定屬於瞋心,罵了也沒有任何好處。或是去打貓,貓會知道怎麼回事嗎?它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不明白你為何打它,所以這類方式並不可取,必須尋找其它方法。

先讓自家變清涼吧。但是此前首要的是自己的心必須清涼。因此,首先改變自己的心。事實上,如果我們的心是善的,它會自然清涼。

隆波讀過一位高僧大德的傳記。那時隆波還在求法,他雖然在世,可是已經在玻璃房間了,所以隆波沒有去拜訪。隆波必須選擇那些還能教法的高僧大德。那時隆布考長老還活著,他是極具慈悲的高僧,可謂「慈悲的天花板」,無人能與他相提並論。

隆波讀他的傳記,以前他瞋心很重,暴躁易怒,曾是商隊押鏢首領,從泰國東北部趕牛群往中部售賣,俗稱「牛仔」。他的內心非常強大,否則控制不住商隊會遭搶劫的。能帶領商隊穿過大片原始森林,那可不一般。某日,他的親戚告訴他,說他老婆紅杏出牆了。因為他帶商隊到中部一來一回要幾個月。長老家境好,有許多財產,聽說老婆有外遇,他並沒有一怒之下去殺人,而是悄悄觀察是否屬實,不提前讓老婆知道自己回來了。等看到她確實出軌了,才拔刀準備破門而入砍死她們。正要下手時,往昔累積的波羅蜜讓他瞬間恢復理智,本來瞋心強到要殺人了,心卻突然反轉說:殺了老婆,孩子會痛苦,自己會坐牢,殺了第三者也無法扭轉事實,只會讓自己造下惡業。於是他放下刀直接去出家了。他的個性勇猛堅強,立即決意出家。

長老擁有波羅蜜,正起瞋心要殺人了,結果稍一轉念,從理解、悲憫的角度去看,於是放下屠刀出家修行去了。當長老大徹大悟後,他從瞋心重的人變成悲心強的人,完全兩極反轉。長老的慈悲是自然流露的,沒有故作慈悲。因此說,法真的可以改變人心。

法可以改變人心,所以我們要努力訓練,直到粗糙、僵硬的心真的生起慈悲。

第一個獲得快樂與清涼的是自己,接下來是周圍人。對外面的社會來說,我們沒有增加壞人、沒有給社會添麻煩;另一個就是沒有讓自己成為麻煩的製造者。我們是改變不了外在社會環境的,但我們可以不給社會增加問題。

慢慢地訓練自己,讓自己的心清涼快樂:布持、持戒、修行,每一天持之以恆地用功,福報功德會滋養我們的心,心會開始快樂。一旦心有快樂,快樂會外溢變成對他人與其他眾生的慈悲。

心不快樂是無法真正有慈悲的,最多只能偽裝。但如果有福報,行善、佈施、持戒、修行,一旦心滿意足,就會感到清涼與快樂,不從負面角度去看別人,而從慈悲的角度看待別人。因此,我們每一天都要努力訓練自己。

佈施並不是只能通過花錢。比如看到他人的行李很重,看到老人過馬路有困難,因為車多,憐憫他而出手幫忙,這些都是佈施。

彼此不慈悲,每個人都會焦慮。看起來是不慈悲,其實是因為每個人都很焦慮,急著去工作、辦事,去這去那,去醫院要急匆匆凌晨4點預約。老人過不了馬路,而我們耳聰目明、身強力壯,牽著老人過馬路就已經是佈施了。這樣做了,心感到滿足、快樂,一旦快樂了,瞋是進不來的。我們會以正面、慈悲的角度看待一切。

有人買了平板電腦來供養,隆波用它看過一些視頻。有些視頻看了會生煩惱,久久才能遇到看過之後心滿意足的視頻。比如,我們看到罵警察的視頻特別多,有一天看到有人拍的視頻:喔唷,這位警察真好,扶老人過馬路,幫人提行李。自己並沒有親眼看見,只是看了視頻,心也順帶著很愉快,善行擴散了出去。

如果散播不好的東西,是造惡業。比如分享讓人讀了會生煩惱的內容,肯定是造惡。倘若發佈的是提升心靈的內容,那樣很好。

因此我們要訓練讓心慈悲。起初可以念誦,最「小兒科」的是念誦慈悲。心一有禪定,就會寧靜、不散亂,會有短暫的慈悲。再次散亂後,瞋心又重新生起。想要有真正的慈悲,就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他,慈悲才會增長,但這是對特定對象的慈悲。當我們理解了某人,就會對某人生起慈心。對於還不理解的人,我們就沒有慈心。但如果心有福報,每天佈施、持戒、修行,心清涼、快樂,根本不用擔心慈悲,它會自然生起,而且是對一切眾生都慈悲,不只是對我們喜歡的或理解的人具有慈悲,而是即便那些我們不理解的人,我們也仍然懷有慈悲。至於有了慈悲之後,要不要跟他來往,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問說心有慈悲嗎?慈悲的,對一切都同等慈悲。像佛陀曾說過,他對羅睺羅慈悲。羅睺羅是悉達多太子(成佛前)的兒子。佛陀說,他對羅睺羅與對提婆達多的慈悲是同等的。這樣的慈悲是因為佛陀的福德、善心已然圓滿,慈愛自動自發地生起。但我們無法像佛陀那樣,所以要佈施、持戒、修行,每一天都用功。一旦心清涼、快樂了,就不想對誰生氣,看到別人非常難,滿是慈悲;看到別人快樂,依然慈悲。

像隆波看到有人長相好,家境好,先生好,孩子也好,全都非常好,年輕漂亮,還喜歡做功德,喜歡修行,看起來一切完美。隆波看到之後依然慈悲,接下來你也會老、病、死,與所愛分離,而你還不明白這點,依然沉醉於福報。看到不好的人慈悲,看到好的人也慈悲。

我們要努力培福,讓其在自心頻繁生起。一旦心有福報,是善的,慈悲將會自行生起,根本不用刻意營造。比如念誦 mettā guṇaṁ arahaṁ mettā,就是人為的營造。若能入定了,就會有慈悲,出定以後則會火爆脾氣。又或是如果我們理解對方,明白對方為什麼會這樣,就會對能理解的人予以慈悲。但對於不理解的人,我們還是無法保有慈悲。然而當我們的心有福報,對一切全都慈悲時,看到狗會對狗慈悲,看到貓會對貓慈悲,問說慈悲了就要把狗都帶到家裡養嗎?不會那麼做的,因為明白因與果。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幫忙,而不是承擔起全世界的狗(的命運),那是不可能的。理智和智慧才是我們真正的主心骨!今天就講到這裡吧。

講這些內容比較清涼,感覺到了嗎?剛好與現在寺廟涼颼颼的天氣相呼應。隆波聽說大家新年會許願做這個、不做那個。明年比今年更嚴格,如果十年後「愈演愈烈」,那就變成極端苦行了。因此,許願時好好斟酌,不是一味加碼到自己受不了,那就太過啦。

比如,出家人發願今年持守一項頭陀行,第二年持守兩項,第十三年持守十三項,整天根本沒有修行,只是坐在那兒數頭陀行了。所以,樹立目標要適度。我們的煩惱在哪裡,目標就樹在那裡。比如喜歡沾花惹草,就樹立目標:從現在起對自己老婆忠誠,不沾花惹草,而不是要樹立一大堆的目標——比如今年日中一食,明年兩日一餐……太誇張了,要適度,保持因與果相匹配。

許願是為了熏陶、磨練自己,我們要知道現在哪個煩惱最強,就把目標放在那裡,而不是漫無目的。否則,整天就只顧著盤算樹了哪些目標,生怕犯錯,苦悶不已……那是行不通的。

因此,誰的目標樹錯了的,要重新樹立,還來得及,今天是新年第一天。別愚昧!別給自己條條框框多到心亂如麻,不行的,心不輕鬆。今天就講到這裡吧。

問答:

☘️1號:我曾粘著於緊盯眉心的位置,固定形式是覺知呼吸,知道心的迷失,但還不知道能否分離蘊、開發智慧。日常生活有時觀身,有時觀心的煩惱,但心沒有臨時的家,常常迷失,有時沉迷於世間。請隆波慈悲為我的心找一個適合的臨時的家。

隆波:去呼吸、念佛,你的心喜歡想很多。呼吸後,心是什麼樣的,就知道它是那樣的,別打壓它。你還在打壓,感覺到了嗎?身體這樣地動,能感覺到嗎?看到了嗎?正在動的身體是被覺知的對象,試著動一動,感覺到嗎?這個是被覺知的對象。如果有被覺知的對象,就必然有知者,因為能知與所知是如影隨形的。如果你能看到身體是被覺知的對象,說明心是知者。如果看到苦樂是被覺知的對象,說明心是知者。如果看到貪瞋痴是被覺知的對象,心就是知者,它會自動自發地生起。但如果覺知身體後,沒有這樣的感覺,那就心向上移,要看到身體是被覺知的對象。

上移……並不是把心提上來,意思是……很難描述,人類語言很難表達。有人在觀身時,心浸泡進了身體裡,這樣是沒有知者的,無法分離出知者。但看到身是一部分,知者的心是另一部分,這樣就能分離知者。

試著笑一笑,嗯,現在就是知者,在你意識到身體笑的一瞬間,笑的身體是被覺知的對象,感覺到了嗎?你的臉是被覺知的對象,知者就生起了。現在心是知者,但剛才不是。剛才是指你做禪修報告之前,那時只是緊盯而已。

從現在開始,身動,要去覺知;感覺、念頭生起,要覺知,看到那些都是被覺知的對象。

☘️2號:還有漏洞——仍然在某方面沉迷於世間,導致散亂。看到心有苦,即便啥事沒有也會自己苦,固定形式從打坐變成了每天經行兩小時,修行的領悟沒有什麼深度,只是看到一會兒走神,一會兒緊盯。經行時可以看到心跑來跑去。請隆波慈悲開示。

隆波:繼續用功。你所做的已經讓心有了進步,開始有力量了。有了越來越自然的禪定,蘊也分離了,因此你修對了,要持之以恆地去繼續用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會進步的。

每一天都要用功。隆波蒲尊者曾經分享說:有位出家師父決定每天經行,有一天生病了,無法經行,他就躺著翻身體,左翻翻右轉轉,不停去覺知,直到身體動不了了,沒有力氣翻身,就動手,依然保持覺知。他修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因此要持之以恆地用功,不是今天用功,明天休息。如果持之以恆地用功,心就會有力量。能感覺到嗎?心越來越有力量了,就是那樣,不錯,繼續用功。

☘️3號:我很容易煩躁,連開車都常常生起瞋心。每天早上醒後都訓練禪定三十到六十分鐘,後半年心很散亂,無法確定單一的臨時的家,既有念佛、觀呼吸,還有腹部起伏,覺得自己沒修對,請求隆波慈悲指導跟自己相應的修行。

隆波:去觀身,但不是觀腹部起伏,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觀身: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肌腱、骨頭……比如審視頭髮有這樣的形狀、顏色、氣味,是不美、不漂亮的,不恆久的。對於這些,我們什麼也命令不了。髮型很好,命令不准長長,做不到;頭髮烏黑,命令不可變白,也命令不了。慢慢教導它,不斷地一部分一部分地審視身體,就會比現在更好,明白嗎?

但是心不能像現在這樣,現在的心太呆滯了。平常自然地覺知,不要讓心那麼僵硬,否則就屬於邪定。要以平常自然的心逐步去審視,不用急,不是從頭到腳五分鐘就完事,那太倉促了。慢慢地一部分一部分地體會,體會頭髮也許花上一星期,逐步去一次一部分地審視,看到它們是不美、不漂亮的,是不淨之物、無常之物,是「非我」的,僅僅只是物質元素。一次一部分去審視頭髮的顏色、氣味,不美、不漂亮,是一根一根的,中間是空心的,發根還有皮脂腺,令人生厭,如此審視,兩三天不洗頭洗澡就像狗毛一樣臭了。

循序漸進去教,心一開始寧靜,就要進一步審視頭髮並不恆常,開始短短的,後面就長長了,我們去剪短它,很快又長長,無法保持原狀。又或者有的頭髮突然變白,我們控制不了,命令頭髮別白,它也會白,有時會脫發,正在梳頭,好端端地就掉了。噢,不是「我」,不是「我的」。慢慢去體會、審視,心會進一步提升。有瞋心,沒關係,如此審視,瞋怒不久就會自行停擺。

☘️4號:每天的固定形式是念經、經行,曾看到過念頭閃閃爍爍,但不知道想的什麼。快樂不時浮現,但很快就一起滅去。有時坐得很舒服,感到淺淺的禪定,心突然冒出一句:外在的大自然跟我們是一體的。覺知寬廣無限,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感覺寬廣無限,隨它去,無需關注。要多關注自己的身、自己的心,不停地去觀。或者去覺知自己的身、自己的心。有時快樂湧現,為什麼?因為那一刻禪定生起了,心在不經意下有了禪定,快樂就會散髮出來。有時心會開發智慧:看到在胸口處的生生滅滅,那很好!只是要小心:少操心別人該如何,那是他的事。你的主要任務是返觀自己。如果你的心總擔心別人、圍著別人轉,那是浪費時間。

☘️5號:從2018年開始,隆波就讓我觀迷失,於是一直以此為臨時的家,而固定形式用觀呼吸。請求隆波慈悲指點哪些地方需要調整和增加?

隆波:你的訓練不錯。但要小心:別讓心粘著於一動不動。當下一刻心還在粘著於一動不動,能感覺到嗎?這一點必須糾正,因為你刻意修行,就粘著於一動不動了,無法真的開發智慧,只有如如不動。你會看到別的部分都在生滅,但心靜止不動,不生滅,一直保持那樣。

別讓心卡在一動不動的狀態。阿姜曼尊者教導說:別讓心粘著於一動不動。一定要讓心能夠變化,別呵護它。看得出來嗎?你把心拉進來了一點,正因為你拉它進來,心才一動不動。別拉它進來,鬆開、放開,最簡單的鬆開就是忘了修行。

一旦沒想到修行,就不會刻意緊盯,剛剛合適。你現在是故意讓心模模糊糊,不行。很快痴就會摻雜進來,比你去緊盯更糟。不用故意去做,不用故意去做。

5號仍然在粘著於好,別呵護心讓它一動不動,也別刻意讓心迷迷糊糊,因為不想讓心一動不動,就故意讓它迷迷糊糊,那是不對的,而且比之前錯得更嚴重。

試著動動手,把手舉起來動一動,感覺得到嗎?心又開始進去一動不動了,你看隆波的表情,這樣是不對的。別去打壓心、改造心,放開讓它變化、自由工作。嗯,現在慢慢好些了。能感覺到嗎?愉悅起來了。

心有正定,心就會覺知、覺醒、喜悅,那才是知者之心——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就會變成「佛陀」。不是讓心一動不動。覺知,但是心不覺醒不喜悅,那樣不好。要糾正這一點,慢慢調整。緊盯是源於刻意修行,你想修行、想好,於是就進去緊盯了。

☘️6號:覺得自己禪定不夠……(隆波:對。)努力打坐、不停地念佛陀,導致粘著於緊盯,情緒低落,甚至對有恩的人也是心浮氣躁。即使有覺性看到瞋心,看到苦以及想要滅掉內心苦,但力量不足以開發智慧。現在重新調整了,念經後會憶念、感恩曾對自己有恩德的人,快樂會生起,感覺禪定也好些,能越來越以三寶而非其他作為皈依。請隆波開示自己是否在正確的道上,不想再出生了。

隆波:不想出生就必然出生,只有不再想要,才不再出生。你的心喜歡想,那就思維他人對自己的恩德,例如父母的恩德,這屬於天隨念;父母是我們的梵天,我們的天使。可以憶念他們的恩德,擴大範圍就憶念佛法僧的功德。

思維分析佛陀的功德:純淨、智慧、悲憫……思維、分析到它深入內心,禪定於是生起,心就可以寧靜,憶念法的功德、聖僧的功德。比如目犍連、舍利弗、大迦葉尊者,優婆離、阿那律、阿難尊者的功德,憶念他們的功德,心就有快樂。憶念父母恩,即天神的功德,屬於天隨念;如果憶念之後心有快樂,會獲得禪定。一旦有了禪定,就不會心浮氣躁;如果心不浮躁,就觀自己的身、自己的心,看到實相。

心清涼、快樂之後去觀身就像某個眾生,屬於物質現象,只能短暫維持,不久就分崩離析,如此思維就可以衝出一條路。

透過隨念來修習奢摩他,憶念到各種有恩之士的功德,從佛陀直到自己的父母;或從父母擴展至佛陀,這是奢摩他。

一旦心有了力量後,就審視身體:這僅僅是一堆物質,並不是多殊勝的寶貝,某天必然土崩瓦解,就像對我們有恩之人的身體,最後塵歸塵土歸土。比如佛陀,佛陀的蘊界已經完全消散,所有聖者們的蘊界也全部離散了,父母還健在,但不久他們也不在了,我們自己呢,現在還活著,但不久也不在了,這樣教導心就可以進步。

☘️7號:透過看Youtube視頻學習隆波的法,覺得自己沒有什麼起色,修行一直反反覆覆,放棄又重新開始,如此數年了。請隆波開示如何開發覺性,以便此生可以一直在世間和法上都有進步。

隆波:你的心特別喜歡想,不停去讀自己的感覺,感覺一整天在變化,眼、耳、鼻、舌、身、意接觸了所緣,感覺會變,盡可能常常及時知道變化的感覺,就可以進步了。

☘️8號:覺得緊盯減輕了,特別散亂,有瞋心和我慢,欲望特別強,有時會看到瞋心生起,根塵接觸會有自我感,看到欲望、掙扎著逃離瞋心與不滿,如此循環。請問有何不足以及接下來如何修行?

隆波:你說的都是對的,說明你還是不錯的。了解自己,你的評估是對的。能感覺到嗎?現在你的心跑開了,跑去想,跑去看,跑去聽;有時你觀呼吸,又跑到呼吸上。在心跑動時,要不停地及時知道心的跑動。有一天你會看到心是無法掌控的,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生起一瞬間就滅去了,心是樂是苦是好是壞都臨時生起而滅去,隨著反覆不斷照見,接下來「自我」會減輕。

自己的心尚且無法變得優秀,指揮不了,別人的心又怎可能受控呢?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讓別人相信我們?我們的心尚且不相信我們呢!

比如,我們讓煩惱別生起,它依然生起;讓它別苦,它依然會苦;不停地體會自己的心始終充滿「無我」,命令不了,無法掌控,無法阻止。這麼不停地去觀、去讀生起的每種感覺,看到每種感覺全是無我的,它要生起,我們並沒有邀請,它是自行生起的,臨時存在而後滅去,命令它一直存在也做不到,快點滅去也做不到。

不停地觀自己心裡生起的感覺,從無我的角度不停去觀,無法阻止、無法控制、無法命令。大概明白嗎?

明白了,就可以結束啦。

【完結】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來源:www.ganluyu.org

音頻

視頻:

(泰文+中文字幕)

(泰文+中文同聲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