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2022年2月20日|泰國解脫園寺
編譯|禪窗
我們的心從未停止過造作,它本來就是這樣——時而造作善,時而造作不善,時而努力地去「不造作」,整日不停地循環往復。
我們應該持續地去及時知道心的造作。「造作不善」已經習慣成自然了,一會兒貪、一會兒瞋、一會兒痴。當貪出現時,覺知到;生氣了,覺知到;迷失了,也覺知到。我們就這樣不停地及時知道心的造作。
有時候心又會造作善法。(比如)昨天,隆波檢查此處僧人的禪修進度,他們跟隨隆波學法已經二十幾年了,但每天還只是一味地在造作心,總在控制和打壓自己。比如,說話聲必須帥帥的,那種聲音是不自然的;女性追求的是聲音甜美,男生則是讓聲音聽起來很酷,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彷彿是鏡頭前的男主角,必須看起來很好,好像始終在拍電影似的。女人也是一樣,並不限於男性,彷彿始終處於鎂光燈下的大明星,說話聲帶著磁性,要很動聽地發出美妙的聲音,古人稱為是「戴著面具」,太過於修飾啦。
我們一定要做回普通人啊!如何是做回普通人呢?那就是要及時知道自己正在修飾、正在偽裝出帥氣靚麗。我們應該去識破這些情況,它們全都屬於造作。
即使我們在修行,也都是假裝出來的修行人,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擺造型,始終有個修行人的形象在那裡。作為修行人,我們走路也和普通人不一樣,坐著也和普通人不同,做什麼都跟普通人有區別。
如果不及時識破心的造作,我們就會被它們一直控制住,而無法戰勝它,所以也才會永遠正常不了。壞的方面,我們是受貪瞋痴的影響而行動的;好的方面,我們同樣是受貪的影響的——想要變好,想要證得道與果,想要抵達涅槃,這些全都是源自於想要(欲望)。
無論造作善或不善,都是源自於欲望。在十二緣起裡,心的造作被稱為是「有」。我們始終都在創造自己的「有」。現在是公司領導,必須是這樣的神態,這樣穿著、吃喝、說話;現在是老師,就必須這麼打扮、這麼一舉一動,這麼說話;就連出家人也是必須看起來很莊嚴,一舉一動要看起來像僧人,拼命地造作,讓自己看起來很好,可骨子裡卻是因為愛自己,然而這並不會讓我們生起覺性或者智慧。
我們努力地自我粉飾,讓自己看起來很好,我們應該識破這些「善的造作」,否則如果被粘住了,那比造作不善更難糾正。因為每當造作不善時,比如心造作貪、瞋、痴時,我們能意識到這些不是好東西,所以很容易斷除,因為容易識別。
比如生氣時,看見嗎?臉變成了魔鬼,聲音都在發抖,特別生氣時聲音會發抖,大吵大鬧的,實在是不忍直視。而造作善法時,卻看起來可愛、很養眼。
造作不善時,我們還能很容易意識到,它比造作善更容易斷除。但無論造作善或不善,都同樣是源自於欲望,想要讓自我感覺良好,或是想讓別人覺得我們很好,這當然會基於很多情況,但深層原因都是因為有「我」在——誤以為「我」是真的存在的。
如果想要修行,就必須表現得很好,這其實只是在迎合自我。同樣的,貪、瞋、痴也是在迎合自我。因此,自我是被精心維護著。讓自己看起來很好,其深層原因是在保護自我。我們需要有次第地不斷去觀察與體會它們。
那麼,我們什麼時候才可以恢復正常呢?世人沒有正常的,在世人之中尋找正常人,難過登天啊。比如我們生氣時,心會失去常態;貪的時候,心也會失去常態;迷的時候,心會失去常態,在想要變好時,我們又會拼命地打壓自己與控制自己,那還是會失去常態。
由於常態已經被不正常的造作給掩蓋了,因此所有的世人都不正常,都是被煩惱習氣所覆蓋的,並且從未意識到這一點,也從未看見過這一點。
因為有賴於聽到了實修之法,於是我們知道要去提升覺性,以便識破現在已經不正常的心,不正常是因為惡劣的煩惱習氣(貪瞋痴)或想要變好所致。
無論造作善或不善,都全是造作。我們就這樣不停地去知道它,及時識破它們,終有一天可以擺脫造作,如果無法識破造作,造作只會越來越多,隨著慣性而增長。如果曾經不善,就常常造作不善;作為是修行人,就會不斷造作修行人的舉止神態,這些全都是造作!但當我們及時意識到它,終有一刻,當造作生起時,覺性捕捉到了那一刻的造作,心就會從中自由出來。
比如生氣了,我們覺知到生氣,心就從生氣之中獲得了自由,於是生氣無法再控制心,無法再操縱我們的身口意。「意」是指念頭,比如對某人生氣,就會惡意待他。當生氣控制了心意,就會指揮語言,比如去罵人;或是指揮行為,比如去打人。同樣的,貪也會控制身口意,「善」也會控制身口意。
「造作善」好過於「造作惡」,因為造作善,可以讓我們在輪回之中過得稍微舒服點,如果造作惡,就會輪回得非常苦,不只是苦一點,而是非常非常苦。因此,造作本身有好有壞,造作善是勝過造作不善的,但是能夠識破造作、超越造作,那才是最為圓滿的。
造作不善,就有壞人式的苦,痛苦不堪;造作善,就有好人似的苦,同樣很苦。何時擺脫了造作,就可以不苦了。擺脫了造作的法,被稱為是「無為法」,它是涅槃的一個代名詞。
我們怎樣能夠擺脫造作呢?那就是覺知到心的造作。也就是說,心一造作,就覺知到;造作了貪瞋痴,覺知到;造作出正人君子或是修行者,也覺知到。又或是不斷地造作出爸爸、媽媽、孩子,這些統統全是造作。例如,子女跟父母說話時,那是一種形式的造作,跟朋友聊天時,又是另一種形式的造作。
每人都有很多面具。我們不停地戴上面具,而且變更面具。作為領導是這種面具,作為出家人是那種面具,假如我們無法識破它,就會變成面具的奴隸。
一旦識破了造作,造作就無法控制我們的心。比如一旦「造作不善」,我們有覺性及時地捕捉到,不善的造作就自動滅去。貪起來了,如果不及時識破它,貪就會控制我們的身口意,控制意根就是控制念頭,如果能夠及時識破,就會看到貪是一部分,心是另一個部分,不受其控制,貪會立馬滅掉。
當覺性生起、心獲安住時,我們就具備正定與正念,正念會和正定同時生起的。因此,我們培養覺性,正念將會生起,正定也將會生起。
訓練覺性的方法太多啦,比如觀察行蘊,去感知心的造作,及時地識破心行或說心的造作。行蘊就是造作貪、造作瞋、造作痴,及時識破它,它就會滅去。及時識破「善的造作」,造作也會減輕,而回歸常態。
心的常態是如何的呢?常態的心是知者,它執行能知的職責,並且呈現出覺醒的狀態,而不是去(參與)造作或者裝飾。
心醒來的一瞬間,我們就會意識到過往的生命之中,只有身體曾經醒著,心卻從未醒過。心的常態是帶著愉悅感的,因此「佛陀」才意指知者、覺者、喜悅者。
覺知自己的善心,又分兩類情況:一類能夠開發智慧,一類則僅僅滿足於覺知而已。因此,在覺知自己的善心依然還可以分為兩類:開發智慧,以及,就只是覺知。
我們慢慢去觀察,就會發現越來越微細的造作,從粗糙的造作來到微細的造作,從不善的造作來到善的造作,而後越來越好、越來越聰明。最頂尖的造作是什麼?知道嗎?就是智慧。智慧是一切造作的天花板。智慧知道因、知道果;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修行如果只是覺知自己,是不行的;好是好,它屬於好的造作,但不是最好。造作善若要來到極致,必須是具有智慧的,可以看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控制不了;一切境界都是有因則生、無因則滅,示現無常。緣生而生,緣滅而滅,其實是在教導無我。
因此,智慧將會幫助我們看到造作的三法印。到了某一點,心會擺脫造作,基於智慧而抵達純淨無染。
但是智慧的生起仰賴於戒、禪定、覺性,仰賴於我們提升各項優良品質。首先要用心持戒、訓練禪定與覺性,完全透過正確地修習四念處來訓練。選擇自己擅長的臨時的家,無論是名法或色法,都可以,只要是自己擅長的就行。然後,有覺性地知道心的變化,比如,以呼、吸作為心的臨時的家,一旦心跑去想、去造作了,及時意識到它、捕捉到它,就在及時意識到的一瞬間,安住的狀態——禪定就會同時生起。
因此,修習(四)念處,有臨時的家,有覺性去憶起——心有什麼變化了、造作了,比如,心到處尋找,坐著吸佛呼陀,很快心左右搖擺、開始造作,送出去看這看那,在掙扎了,碰到這個生起滿意,造作出滿意,這也是造作,不斷造作,從未停歇。
我們修習(四)念處,心有了臨時的家,不斷捕捉心的變化,就會看到,明明在吸佛呼陀,很快就去想別的了,造作出散亂來,迷失於去胡思亂想。
修行如果有了臨時的家,當心去工作時,我們有覺性可以捕捉到,就會及時地識破造作。無論是造作善或不善,或是努力不造作,因為努力不造作也屬於造作,努力造作不造作,被稱為「不動行」,那是指——善也不要,惡也不要,什麼都不要,心迷在空裡,這也是一種造作。
一旦我們有覺性不斷地覺知,因為有了正定而安住成為知者、觀者,一旦心裡發生了什麼,任何造作一出現,覺性就會及時覺知到。隨著越來越頻繁地覺知到,心將會生起智慧。覺性是知者,智慧是領悟者。
起先,我們仰賴於覺性,知道心時而造作善,時而造作不善,反反覆覆觀察各種各樣的造作,於是就會生起一種領悟:心是無休止地造作,心在自行造作,心是無我的。或是意識到心時而造作善,時而造作不善,時而努力不去造作,反反覆覆這樣觀察,智慧終會生起,領悟到心有的只是無常、時而造作善、時而造作不善,時而努力不造作。
我們就仰賴於修習(四)念處,有臨時的家供我們暫住,以便讓覺性常常生起。當我們跟臨時的家在一起時,比如吸佛呼陀,一旦心跑去造作了,覺性及時地知道它。一旦常常地看見與知道,覺性生起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快,起先從未及時知道境界,接下來能夠及時知道了。
心造作生氣時,及時知道心在造作生氣,接下來一旦造作貪、迷、苦或樂,無論怎樣造作,都會慢慢知道。隨著持續地知道,我們的覺性會越來越快,無論怎麼造作,都能及時捕捉到。
及時捕捉,此即覺性。這樣頻繁訓練以後,就能越來越及時捕捉到,但是別忘了,心必須安住作為觀者,看到造作生起,心只是能觀,造作不停變化,覺性及時知道,心安住,有禪定,作為知者、觀者反覆去觀,到了某個點,智慧便會自行生起。
自行生起的智慧並不是思維分析,如果還在思維分析,就不是真正的智慧。
源於聆聽、思維的智慧屬於基礎智慧,只能算是初級智慧。但如果我們開始實踐,真正修習念處,就不用思維了,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知道所有的境界,到了某一點,智慧不請自來,生起領悟。
因此,覺性是及時知道者,智慧是領悟者,領悟什麼?領悟三法印。比如,看到心有時造作好,有時造作壞,有時造作樂,有時造作苦,覺性一次知道一個片段,也只能一次知道一個片段。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知道,到了某一點,智慧就會瞬間領悟。
瞬間的頓悟屬於整體性地明白,明白每類心都是無常的,每類心都是無我的。真正的智慧只是一眨眼的功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比如我們讀某本書或學術報告,一頭霧水,或是聽不懂隆波的法,聽了好幾年,智慧生起的時候,就是眨眼的瞬間:噢!就這樣而已……原來如此!有人甚至更甚,心會感嘆道,竟然這樣嗎?!
因此,智慧的生起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就好像讀難懂的書或聽難懂的內容,第一遍不懂,第二遍不懂……第一百遍時,明白了,明白就是一瞬間的事。瞬間心領神會。因此,智慧生起時,不會生起很久的。一瞬間而已,心即可達到解脫,次第抵達純淨無染——證悟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拉含、四果阿羅漢。
如果我們修行某種業處,不停的去看心的造作,就知道全部的造作其實就是「有」,造作屬於心的借居地,所有的造作全是苦。造作壞也苦、造作好也苦,努力不造作也苦。心若如此徹見,就會放下。什麼時候心看到苦,就會放下。
就像小時候,家裡煮飯是用木柴生火,或者用煤炭做飯,火焰非常漂亮。有人很喜歡看火,家長提醒別去抓,否則會燙傷,趁家長不留意就去抓,因為太漂亮了,太喜歡,想擁有就去抓,抓了會燙手,一旦知道燙手,接下來請他抓也不抓了。
心如果聰明,瞭解所有的造作都是滾燙的,不是什麼好寶貝,其本身就是苦,每次抓,每次都苦,心會自然放下,請他抓也不抓了。比如,修行到了某一點,發現我們的心一直在抓這抓那,抓色、聲、香、味、觸、法,不停的去抓這抓那。
修行到了某一點,就知道無論抓什麼,全是苦,全是負擔,心就再也不抓了,自然就是如此。因為生起了智慧,已明白所有的造作根本無它,全是苦;因無常而苦,因無法保持而苦,因控制不了而苦,不是真的掌控得了,一切皆隨因緣,不隨主觀意志,此謂智慧。
智慧生起的瞬間,就會立馬放下,再也不抓了,因為已經大徹大悟。因此,有時候經典教導——覺性屬於「抓」,智慧屬於「切」。「抓」即任何境界、造作生起,及時知道,類似於「抓」,抓什麼?抓眼睛看,看見了,並沒有真去抓,只是用眼睛去看,覺性抓住了所緣,什麼偷偷潛入,覺性能逮個正著。不停地觀看造作,最後智慧生起,明白所有的造作除了苦,根本沒有什麼。除了苦,沒有什麼生起;除了苦,沒有什麼駐留;除了苦,沒有什麼滅去。一旦智慧生起,它就會「切」,再也不會抓取該事物,大徹大悟會導致放下,不會再要抓取。
經典教導得很對,覺性屬於「抓」,智慧屬於「切」。它們的職責是什麼呢?覺性是及時感知者,智慧是領悟者,一領悟就立馬「切」。
修行到了某一點,我們會發現所有的造作本身就是苦,一旦知道了,智慧如果圓滿,就不要了。造作,無論造作壞、好或是努力不造作,還是造作,全都是苦。
心一旦擺脫了造作,就能抵達超越造作的快樂,那是寧靜的快樂,屬於擺脫了所有刺激的快樂,心沒有負擔的快樂,將會有快樂湧現。比如葬禮上,僧人在超度時念誦:諸行無常……有生必有滅,最後一句則是寂滅為樂:能滅掉所有的造作,是快樂。
我們不斷去及時識破行蘊,即心的造作,如果識破不了,它就會控制我們的身口意,壞人會想不好的、說不好的、做不好的;造作好,就會裝做看起來很好的樣子,讓別人以為我們非常好,而且自己也相信這樣很好。如果瞭解所有的擺拍全是造作、全是苦。心就再不願造作了。那麼造作還有嗎?還有,但是再也進不了心,心再也不去抓取起來。因為智慧已經割斷了彼此的鏈接,心和造作之間徹底斷開了。於是,心抵達了「不造作」——即涅槃。
訓練自己去不斷地及時知道心的造作,造作快樂也知道,造作痛苦也知道,造作貪、瞋、痴也知道,造作出正人君子的模樣也知道,造作成修行人也知道。
看到過造作成修行人的樣子嗎?走路必須跟普通人不同,慢悠悠地提移落觸,不像是人類,不然會被人指責爆粗口,是不像普通人。普通人是誰?就是自己啦。我們本身就是平常的,只是被造作控制住,以至於不見了常態。一旦不造作,自身常態就會顯現。身體常態就是這樣,它就是如此,心的常態也是這樣的。
太難嗎?看大家坐著全都呆住了。要讀得出自己的心,修行某種業處,即臨時的家,然後及時知道變化——可以是身的變化,也可以是心的變化。
身體屬於有為法的色法,心屬於有為法的名法。如果能觀到心,就去觀名法,沒有難度系數。有人覺得觀名法難,怎麼會難呢?現在正樂,知道嗎?現在正苦,知道嗎?根本沒有難度。觀身也沒發現難度,現在呼氣、現在吸氣,現在行、住、坐、臥,難在哪呢?根本沒有任何難的地方。
難是難在我們喜歡偷懶。起先,如果我們不知道原則,那是很難,或許學了經典,經典正確,但錯解了,也就是一直在造作。
當有了臨時的家,不斷地觀察與體會,之後一旦身心出現變化……今天的重點是強調心裡發生了變化,去及時知道一會兒往好變,一會兒向壞轉,一會造作好,一會造作壞,不斷去知道。
覺性是「知道」,什麼生起了都知道。心安住,有禪定,只是作為觀者、不進去干預,老老實實、平平常常地知道,不進去干預 ,一而再再而三地知道,最終智慧會在眨眼間生起——明白!
智慧是「明白」。一旦明白,就會立馬「切」,馬上放下。自此以後,造作再也欺騙不了我們。
要用功!想得到寶貝就必須用功,求誰都沒用。有人來求隆波,供養袈裟後發願說:凡隆波證悟了的法,願我也可證悟。於是隆波賜福:凡隆波做過了的,你也要去踐行。
想要悟到隆波所悟到的,就要去播隆波所播過的因。
慢慢去用功,我們的苦會越來越少。苦越來越短、越來越短,能自己親證,比如:心第一次醒來時,會明白自己一輩子從未醒來過,一輩子都始終在夢中。夢就是造作,即行蘊;一會夢做君子,一會夢成壞蛋之類的,全是心的造作,慢慢體會慢慢觀察,有一天就可以擺脫造作。
既然擺脫了造作,造作還有嗎?如果還有蘊存在,就還有行蘊。別以為阿羅漢沒有了行蘊,大錯特錯,蘊還在,行蘊就必然有,只是心已經擺脫了造作,而不是沒有造作。蘊滅時,才會真的沒有造作。
今天講法就到此,到此已很難啦。如果能做到,就可挖到寶了。不會花太長時間的,慢慢去體會。那些學習很久的人是因為看不清造作,反而一門心思不停地去造作好,除了好人式的苦,什麼也不會得到。
修行應該符合正確的原則:心安住、覺性感知到變化,接下來,智慧——領悟就會生起,僅此而已。然後,心會自行放下,明白色法就放下色法,明白名法就放下名法,明白心就放下心。
接下來做禪修報告。1號想得太多了。知道自己想得太多時,別打壓它。
☘️學員1:每天做固定模式訓練,知道走神想別的事情時,就會歸零,從頭開始:如果打坐,就觀身坐、觀身呼吸。如果經行,就觀身行走,心無力開發智慧,看不出心黏著於寧靜、空是怎樣的。請隆波開示?
隆波:看到了嗎?身體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那就是開發智慧的第一階段,即身與心是不同部分,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而且它一直示現三法印,始終在變化,一會兒呼氣,一會兒吸氣,這就是開發智慧。至於心黏著於寧靜、空……如果是因為打壓而黏著的,心就會沈重,有憋悶感。如果屬於微細點的黏著,比如黏著於無色,心空空的,就不怎麼看得到變化,它會一味地喜歡、滿意於快樂與寧靜,不想知道,不想看見。
所有的一切全是苦,不聞不問更舒服,這就是黏著於空、黏著於寧靜。自己慢慢去體會。如果你打壓,它就會憋悶,黏著於空,懶惰,對開發智慧沒有興趣。
隆波曾經黏著過一動不動,而且黏著幾年呢。修行後看見煩惱冒出來,經常看見的煩惱是瞋心,屬於瞋心重的人。瞋心一冒出來就知道,起先覺性非常鋒利,一觀馬上就斷,後來定力下降,禪定不夠,智慧不生。
要記住禪定是智慧生起的近因。如果扔掉奢摩他,定力不夠,即便觀到了,卻斷不掉,瞋會往外跑,覺性緊跟其後。但沒意識到心已跑了,之後瞋滅去,心就空了。空了後,自己沒意識到心沒有歸位,空在了外面,那時煩惱沒有,有的全是快樂、寧靜,看起來很好。
直到有一天觀察,佛陀教導心無常,為什麼此心卻恆常?他教導「苦」,為什麼它有的全是快樂?他教導「無我」,為什麼我們控制得了?想待在這個地方多久都可以,肯定是有什麼錯了。
剛好遇見了阿姜摩訶布瓦尊者,去請教他,他說:已觀不到了,雖號稱觀心,卻沒有觀到心。心卡在了外邊的空。
隆波就修習禪定令其進來。修定進來後,再滿意就又會黏著,歸位後仍不願接著開發智慧。就像隆波教過:知者的心有兩種,一種是開發智慧,另一種只是覺知。如果就只是覺知,不願去觀三法印,甚至不願意觀身、觀心,就黏著禪定、寧靜了。
要自我觀察懶得去觀變化嗎?如果懶得去觀變化,就是黏著寧靜,就這麼簡單。感覺到了嗎?現在的心有變化了。看見嗎?心覺知、覺醒、喜悅起來了,不像剛才那麼呆滯了。感覺到了嗎?現在心在造作好了,緊盯到憋悶了,感覺到嗎?造作又生起了,不停地知道造作,一次一個片段。
覺性屬於及時知道。造作出呆滯,及時知道;無論造作什麼,都去知道。最終,智慧就會生起。智慧是一種「明白」,明白了三法印。就在明白的瞬間,心便會立刻放下。
☘️學員2:我的練習是念誦、經行、定期聽隆波的開示。臨時的家是念誦佛陀,在日常生活之中盡量保持覺知。當心有一點不滿時,就能感覺到心的變化,但如果瞋心很強,就會跟不上去觀察。我不確定自己修行對了嗎?
隆波:已經修對了。要常常去訓練,直到駕輕就熟,接下來無論有一點什麼變化,就會看見。任何一點小的變化都可以看見。
起先,看見的是較粗糙的現象,比如,瞋怒很強,就可以看到。如果瞋怒控制了心,就看不見了。不過,如果是造作控制了我們的心,我們看到造作是一部分,心是知者,屬於另一部分,智慧就可以生起。
你的修行已經對了,要繼續去用功。此刻你的心造作了憋悶,感覺到了嗎?心會有憋悶感,造作就生起了。現在,心造作了散亂,感覺到了嗎?拼命想、想、想……你要不停地及時知道造作,而不去阻止它。造作好也行、壞也行,造作樂也可以、苦也可以,及時地知道即可。
比如,現在你讓心不動了,感覺到嗎?你故意讓它一動不動,那是在造作好;而心跑了,屬於造作壞;此刻的心是對的,不過,只是一瞬間的「對」,不可能總是對的,很快你就會繼續造作。一會兒造作好,一會兒造作壞,及時知道造作時,造作就會停止一瞬間。現在你去造作念頭了,感覺到嗎?心跑去想了。要不斷地去及時知道。念誦佛陀,並且及時地知道造作。
☘️學員3:兩年前曾經檢查出身患癌症,感覺擔心身體,怕死;看見對身心執著的苦,感覺對苦樂沒有保持中立,後面努力增加禪定的訓練,感覺到心臟的跳動,平常或打坐時會旋轉,不知道修行得對不對?
隆波:對了,繼續用功,不停去用功,不停地去觀:身體是一個部分,苦樂也是一部分,心的造作是另一部分,而感知即作為能知的心,又是另一部分。不停地這樣去分離,接下來就會看到根本不存在死的「人」,也沒有一個可以死的「我」,有的只是蘊的生、住、滅,根本沒有「我」,「我」源自於誤解。
是錯誤地界定讓心以為有「我」,是錯誤地思考讓心以為有「我」,所以我們才會錯誤地相信以為有「我」。因此,我們需要不停去觀察,不停去分離蘊,去發現每個蘊裡都沒有「我」。
身體屬於物質,看得出來嗎?身體是物質,物質始終處於新陳代謝中,因此身體並不是「我」,它只是物質現象,屬於世間的資產。
全部的感覺也都不是「我」,快樂從沒有宣稱它是「我」,是我們主動去冒領它的;痛苦並沒有宣稱它是「我」,是我們主動去冒領說是「我在受苦」。好壞也不是「我」,是我們自己去冒領它以為是「我」。同樣的,心也被冒領為是「我」。
隨著我們不停地去分離、分離、分離,就會看到根本沒有一個「我」存在於哪裡。那麼又是誰死呢?根本不存在誰死。有的只是蘊到了離散、滅去的時間,而非是「我」死或「我」離散。
按照隆波所教的那樣不停觀察下去,一段時間以後要修習寧靜,讓心獲得力量,比如跟佛陀或是其它所緣在一起,什麼都可以。一旦心有了力量,就繼續分離蘊界,觀察無我——身不是「我」,感受不是「我」,行蘊不是「我」,心不是「我」。不停地去觀察,不斷地去界定它們都不是「我」。
一旦我們的界定是正確的,接下來思維就是正確的,信念就是正確的,於是就會生起正確的見解。一旦心堅信「五蘊非我」而無疑惑了,就再也不存在有個「我」會死了。
☘️學員4:在日常生活中,以觀四威儀來培養覺性,修習慈心並且以佛陀作為臨時的家。我特別喜歡標注,且依然非常執著自我。自己瞋心重,但看見瞋心看見得更快、更頻繁了。害怕失去,常常意念死亡,在想到愛別離時,依然接受不了,且會苦很久。不知道心是否已經開始開發智慧了?
隆波:已經開始開發智慧了,修行得非常好,蘊分離得很好,要持之以恆地訓練,每天安排時間禮佛、念經,做固定形式練習,這樣心才會有力量。你所觀察、所體會到的,是對的,只是定力還不夠,所以智慧才沒有「切」、沒有「放」。
「切」什麼呢?切除錯誤的見解!最終,我們會切斷執著。起初我們切除的是錯誤的觀念,最後我們斬斷的是執著。
你要反反覆覆去體會。你現在還死抓著信念,仍然堅信有個「我」存在。你害怕損失,但最嚴重的是損失「我」。如果「我」消失了,心是接受不了的。
你需要不斷去觀察,直至洞見到除了苦本身,根本不存在什麼東西。如果洞見到我們擁有的全都是苦,就再也不怕損失了。當我們依然認為它是至寶時,就會覺得身是至寶、心是至寶,所愛的人也是至寶。然而隨著不斷去培養覺性、開發智慧,我們就會洞見到我們愛什麼、執著什麼,就會因什麼而苦。哪裡有愛,哪裡就有苦,不斷這樣去觀察,一旦洞見了苦,才會放下。
就像隆波所說的,看不見苦,是不可能放下的。於是就會拼命與事實對抗。我們會害怕失去,但事實上,失去是自然而然的事,是無法避免的。甚至我們的生命本身到了某一點也會失去,只是我們接受不了這個事實而已。
我們拒絕事實,拼命掙扎,於是心就苦了起來。因此,去觀察吧,我們所愛的一切全是心的負擔,如此不斷地觀察下去,既包括我們自己,也包括他人,愛什麼就會因為什麼而苦。
☘️學員5:持戒、修行、固定練習,定期佈施,以呼吸作為臨時的家。還無法找到中道,不是緊盯就是走神,觀呼吸時看見呼吸生滅如環鏈;心安住時,會靜止與寧靜得更久。日常生活還是很散亂,經常走神。請隆波指導進一步的修行。
隆波:修行已經很好了。你需要不斷識破自己的煩惱習氣,比如,我慢之類的煩惱:老子如此棒,老子那麼了不起,不斷去知道,就是它讓你的心不太舒服,於是它要不停地造作好。
心跑掉了,你能感覺到嗎?跑去想了,知道它跑去想了;呼吸,呼吸了覺知,輕鬆自在地覺知。現在心跟剛才不一樣了,感覺到嗎?剛才心是往外送的,現在心回家了。一旦心回家了就去觀,有覺性,保持覺知。一旦心有禪定,這樣安住,然後心有任何變化,你要知道。
現在心跑去想了,你就及時知道生起的造作,繼續用功,修得很好了。及時知道造作,接下來會越來越微細。
3號心又往外跑了,能感覺到嗎?忘了自己了。1號也迷了,2號緊盯了。
☘️學員6:整天訓練,一醒來就觀身心工作,每天做固定模式訓練,持五戒。有時候感覺到身心不是「我」,有時又覺得對世間非常戀戀不捨。
有時候早晨起床覺得胸口特別苦悶。我有開發智慧嗎?
隆波:已經開發了,只是心還有些散亂。
忘了一切,開始覺知自己,呼吸了覺知,有什麼變化發生在身上、發生在心裡,有覺性去感知到。
現在你的心處在安住狀態,但別去呵護,如果呵護的話,就會憋悶。已經開始憋悶了,感覺到嗎?因為你刻意在覺知。忘了它吧,忘了覺知自己,歸零,重新呼吸,這樣它會自己進來的。
大概記得住嗎?一旦心迷失了,就忘掉它,扔掉它,重新呼吸。很快它會再次安住。一旦心經常安住,別呵護,很快就會跑掉,比如現在又跑了,感覺到嗎?修行業處後,心跑了,就這樣不斷去知道。不要呵護它,否則會憋悶。常常訓練之後,智慧將會生起,那樣才能放下。
你修行非常好,今天有好幾個人的修行都是非常棒的!
4號在各種感覺生起時,別讓它控制了心。悲傷生起了,別任其控制;快樂、法喜生起了,也別任其控制;無論什麼,都別任其控制了自己,無論造作是好還是壞……
如此,我們才能自由自在。如果黏著於好的造作,我們是不自由的,我們就會戴著面具讓它看起來很好,但那是一種負擔。如果及時地知道造作,造作就無法控制我們的心,我們才能自由起來。
6號現在刻意的力度太大了,力度太大,要讓它回復常態。
☘️學員7: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覺知各種身體姿勢,看見身不是「我」,能觀的心是知者、觀者、想者,它看見粗糙煩惱的生滅,不是「我」。在固定模式努力觀身呼吸,感覺它也不是我,心是知者、觀者與偷偷去思維者。我感到自己有被干擾,想請隆波開示跟我相應的奢摩他訓練。
隆波:去呼吸也行。吸氣,覺知自己,呼氣,覺知自己,不用關注開發智慧這個版塊。像現在心跑了,這樣不行,變成了邪定,心作為觀者,看見身體呼吸,心是觀者,但現在心跳進去看了,能感覺到嗎?身體呼吸,心去覺知,身體在呼吸,就只是覺知,只是覺知,不要像剛才這樣盯著,剛才不是觀,而是跳進去緊盯,這樣跳進去的。退出來,甜甜地笑一笑,現在的心跟剛才不同了,能感覺到嗎?現在這樣可以,剛才不行。
修習奢摩他時,就用平常心去感知單一所緣,不關注三法印,不關注智慧。現在跳進去了,在修奢摩他時需要小心,別讓心跳進去浸泡在業處裡,那會變成邪定。
心必須安住……嗯!心要退出來,然後以平常心看著身體呼吸,就只是感覺,忘了所謂的看見,要的只是感覺身體呼吸。
7號,如果用看見這個詞,每次都會盯著。就只是感覺,感覺到嗎?身體在呼吸。點頭,能感覺嗎?身體點頭,只是去感覺。呼吸時,只是感覺到身體呼吸,如果覺得觀呼吸太複雜,就去感覺身體動。身體這樣動,去覺知,看得到身體動嗎?感覺到身體在動。別看,如果看的話,就緊盯著了,每次你都會跳進去死盯著。
你送心去看了,感覺到嗎?別去看身體,就只是感覺到它存在。試著閉上眼,動一動手。手動,能感覺到嗎?要的只是感覺,別帶領心,否則痴會摻雜進來。要用平常心去感知業處,比如感覺移動的身體、呼吸的身體。
7號無論觀什麼,每次都會跳進去,不然要揍你人了。別讓它浸泡進去!別跳進去。送心去看自己的後腦勺試試,能感覺到嗎?現在跟剛才不一樣。觀的時候,別浸泡進去,別跳進去,要讓它真的能覺知自己。
8號不錯。
☘️學員8:觀生起在胸口的每一種境界,看見並且明白何謂「暫時的」。有時心自行開發智慧,心的禪定與安住狀態更頻繁了。盡量更頻繁地修業處,呼吸作為臨時的家,有時觀身,有時觀心,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你的修行已經很好了,非常非常好!但要持之以恆去用功,別期待結果,別貪。你的修行非常美、非常漂亮,修得很好,繼續用功。既然修對了,就不斷去用功,直到量夠。
7號啊7號,你喜歡造作,把心裝修得一動不動。心造作什麼都要知道,它已經跳進去了。
試著念佛,不用觀身,就只是念佛,但別裝修心,就只是念佛。7號,去念佛吧,念佛後的心不錯,不要觀呼吸,什麼都不用,念佛後,心苦、心樂,心好、心壞,及時知道。不用急,不停地輕鬆念佛,感覺到嗎?心的負擔減輕了,心輕鬆舒服了,就跟佛陀在一起。
今天就到這裡。
【完結】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來源:www.ganluyu.org
字幕視頻|泰語+中文字幕
同聲視頻|泰語+中文同聲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