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掌中葉:四聖諦——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18年11月24日A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佛陀教導的核心內容

泰國人有非常多的中國血統,中國人曾在大城(阿瑜陀耶)時代(1351-1767)進入泰國,最多的時候是第五世皇的時期(1868-1910),多到甚至是泰國人口的三分之一,然後跟泰國人通婚。事實上泰國人不知道究竟自己是什麼人,因為全是混血兒,這塊國土還有孟族人、老撾人,還有好幾個國家的人。總而言之,無論是誰來,泰國人全部接受,包括跟西方人通婚也非常多。泰國人的臉現在變成了韓國人的臉,有錢了就去那個地方做整形。…泰國真正的強項在於它的文化適應力非常強,無論誰來都可以適應。以前泰國人供奉的是鬼,印度教進來之後,就把這個鬼封為「天神」,後來佛教進入,人們也接受了佛教。在文化這一塊是非常的複雜,有各種各樣的民族,各種各樣的宗教,都可以和諧共處,沒有任何你我的區分,大家在一起非常的祥和,這是泰國人非常特殊的一個特點。泰國人事實上就是好幾個民族聚合一起。…如果有時間的話,讓阿姜巴山帶領大家到這寺廟的周圍去看,到處都是墳場,這是一個證據,許多的鬼睡在寺廟的周圍。

大家好不容易來參加禪修,一定要學習到的是佛法,真正的佛法在中國也有,只是因為弘傳的距離太遠了,佛教跟原先佛陀的教導是有一些出入的。佛教來到泰國後也是不同了,因為跟鬼和天神的那些信仰已經融和了,已經不都是真正的佛教,都是混雜的。泰國人全部都去禮拜,有些出家人也去禮拜那些地神,包括對那些大的樹,包括那個牛出生之後有兩個頭,他們都會去禮拜。甚至壁虎的尾巴掉了之後就把它掛到自己的脖子上。

事實上,我們要想成為真正的佛教徒,一定要先學習:佛陀教導什麼?佛教經典教導什麼?南傳的三藏經典,從佛陀時代就原封不動地傳承下來。…

佛教如果跟別的東西去混合,佛陀的教導就開始改造了,已經不是純粹的法了。阿姜曼尊者說:「真正的法,一旦進入到凡夫的心,就會變成仿冒的佛法。」因此,真正的法一旦跟其他的學說混和,就會變成仿冒的法,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要知道真正的佛法的核心是什麼。首先,佛法是為了要離苦而已,是為了要徹底的止息苦,這個是目標。我們佛教徒的目標就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沒有苦地活著。離開了苦、苦的原因、苦的滅和滅掉苦因的方法,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佛陀的教導就在於這四項:學習知道什麼是[苦諦],知道苦的原因,也就是[集諦],學習證得[滅諦],也就是苦的徹底的止息、去修習[道諦],修習滅掉苦因的方法。道是為了滅掉苦的因,道並不是直接生起滅諦的。我們修道,是為了滅掉苦的因。一旦苦的因徹底的止息了,心就會抵達「滅」,會自動進入到離苦。我們就是學習這四個內容:苦、苦的原因、滅和修行滅苦的方法這四項,離開這個四個內容就不是佛教。…

佛陀所有開示的法,把它集合都在四聖諦內。四聖諦就是苦諦、苦的原因(集諦)、苦的滅(滅諦)、以及怎麼修道(道諦)來離苦,這個稱之為四聖諦。佛陀所說的法的內容集中在四聖諦,有時在苦的這一塊會講得非常的寬廣。有時會講苦的原因(集諦)這一塊講得非常的寬廣。苦滅(滅諦)或涅槃這一塊不太解釋,因為怕大家混淆。道諦也講得非常的詳細,這是有關於戒、有關於定、有關於慧。

戒定慧的類別

首先,戒區分為好幾種:第一種是[戒律儀],是一項一項的戒條,[如五戒、227戒,稱作別解脫律儀]。第二種源自於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在六根跟六塵接觸後產生的戒,這個稱之為[根律儀戒]。至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去維持生命、去賺錢,要取之有道,這個稱作[活命遍淨戒]。還有另外一個戒,就是[資具依止戒]:在我們消費的時候,要吃飯,要穿衣服,要吃藥,要去修房子,都先要思惟,我們這麼做是為了什麼?我們做並不是為了煩惱的驅使而做,而是有其必須。因此戒有四種,稱作四清淨戒【註】。真正最重要的戒是根律儀戒,也就是在六根跟六塵接觸後,有覺性、及時地去知道自己的煩惱,修行最殊勝就是這個戒。一定要多多的訓練,這樣就會獲得「聖戒」,也就是聖者的戒,這是不用刻意的去持也不會犯過失的,這要慢慢去訓練。6

第二是定,定也要去學習,訓練[定]的目標是為了讓心有能力,準備好去修習毗婆舍那(內觀),或者開發智慧。[定]有好幾種:有一種[定]是沒有覺性的,只是一味的寧靜,但是沒有覺性,或者是一直看到外面的各種各樣的東西,沒有覺性,這個稱之為邪定,比如打坐了之後,心想到天神、梵天神,心跑到外面去了,那不是為了離苦的[定]。真正為了離苦的[定]有兩種:一種是使心持續地寧靜於單一的所緣而且有覺性,這是用於休息的。還有一類[定]是心安住變成觀者,不是跟單一的所緣在一起,而是心抽出來成為觀者,看到所緣不停地運動變化,我們用這一類的[定]來修習毗婆舍那。

休息用的[定]:心是一、所緣是一。用於開發智慧的[定]:心是一,所緣是十萬、百萬不停地在運動變化著,但是心是觀者。心是一,就是心只是作唯一的知者,也就是覺知的知者,如其本來面目地去觀照。我們一定要訓練得到這兩類的[定]。至於迷迷糊糊的[定]不用去訓練,我們本身已經擁有了,例如,打坐的時候睡著了,這不好用,這個沒有覺性。因此打坐的時候要覺知自己,如果需要讓心寧靜休息,那就帶領心去跟單一的所緣持續在一起。讓心去覺知心可以嗎?以心作為所緣也可以,那是屬於識無邊處。心寧靜舒服地跟空在一起也可以(空無邊處定)。心是一、所緣是一,覺性沒有缺失。如果心是一、所緣是一,而沒有覺性,那就是邪定。如果心不是一,這根本沒有[定]。心一定要是一,[並]有覺性,這個才能稱之為正定。隆波是為了讓大家先看到整體的概貌,我們一定要知道訓練的方法:心想休息的時候,就帶領心去休息。心休息夠了之後,就帶領心去開發智慧,要用到開發智慧的[定]。一定要學習,這些不會無緣無故產生的,一定要訓練,沒有免費的,一定要訓練。

第三是開發智慧。智慧有三種:第一種智慧源自於聆聽、閱讀,比如看影音平台,聽隆波的開示,這是源自於聆聽跟閱讀的智慧,這個不可能斷煩惱,聽得越多,有時候煩惱比普通人更強,覺得我很厲害,因為我知道的比別人更多。第二種智慧源自於自己的思維、分析、推理,自己一直思維,這樣的智慧也不能真的斷煩惱,因為在想的時候,我們是以具有煩惱的心在思維,它會隨著背後的煩惱推動下去思維,這個不能相信。我們要真正訓練的智慧稱之為修慧,這第三種智慧是源自於具有正確的覺性和正確的[定],然後看到了身的實相、看到了心的實相,看到了名色的實相。一旦看到了實相,心就會厭離,就會放下執取,心就會自動解脫,沒有誰可以命令、指揮心去解脫,7一旦我們的戒定慧圓滿後,心會自行解脫。四聖諦是苦、集、滅、道。在四聖諦裡面,戒定慧是屬於道諦。我們也要學習苦諦。

從苦諦到證果

苦諦,我們要學:什麼稱之為苦諦?這個失戀呢,只是世間的苦;生病的苦、餓的苦,這僅僅是世間普遍的苦。真正在四聖諦裡所說的苦諦,是專業術語,是指名法和色法本身就是苦——名法和色法組合成所謂的「我」——身體本身就是苦,心本身就是苦。我們沒有看到身體是苦的實相,我們就會誤以為身體是時苦時樂的,我們就會生起想要、望,因為不知道苦,所以會生起想要:想要只有快樂,想讓它不苦,因為不知道苦,所以才會生起想要。想要就是苦因。什麼時候清楚地看到:身體本身就是純粹的苦,心本身就是純粹的苦——想要身體不苦、想要身心有快樂,就再也不會生起了。一旦心沒有了想要、沒有了望,心就會契入寂靜,這個寂靜稱之為「涅槃」。涅槃是望止息的狀態,是想要止息的狀態。

什麼時候我們的心因為智慧而沒有了想要,尤其是澈見了苦諦,心澈見到苦諦的智慧,稱之為「明」,就徹底地清除了無明,看清了苦集滅道的實相。這智慧的生起是仰賴於修習八聖道:有戒做為基礎,讓心寧靜、快樂,有寧靜快樂的心安住,跟自己在一起,就去學習身和心的實相,也就是去開發智慧;一旦智慧圓滿了,聖道就會生起。聖道生起後,就會清除我們內心深處的煩惱,這煩惱是一步步的斷:先成為初果的聖者,斷除了內心深處的三個煩惱。第一個是誤以為有「我」存在的邪見[身見],以為我存在、人存在、眾生存在,有我、有人、有眾生。第二個斷除對於三寶的懷疑。第三個是清除修行上的迷失[戒禁取],誤以為修行必須這麼做、那麼做,此時真正知道修行的方法不能離開正確的戒、定、慧。第一次聖道清除了這三個煩惱(三結)。

接下來生起第二次聖道的時候,覺性、戒、定、慧更加的強大[貪瞋痴變薄],但是還沒進一步清除貪和瞋。生起第三次聖道的三果阿那含,才能夠清除界的貪和瞋。貪和瞋是迷失去喜歡,迷失於瞋恨——當色、聲、香、味、觸,有時候跟我們接觸後,我們會喜歡,因為我們心裡面有五的貪愛,有時候接觸後,我們不滿意,這個稱之為瞋。真正的三果聖者可以斷這界的貪和瞋,因為他沒有再執著8身體了。他已經徹底的看到身體的實相:身體是純粹的苦。

最後的階段生起聖道的阿羅漢就會清除剩餘的煩惱(五上分結)。清除所有剩餘的煩惱後,沒有煩惱再需要去戰鬥了。

清除煩惱是有步驟的,我們先要清除最開頭的煩惱——我們先要斷的是誤以為「我」真的存在,誤以為這個身體是我,誤以為這個心是我。毗婆舍那的修行,就是為了看到實相:這個身體、這個心,不是我,不是我的,不是人、我、眾生,只是一種有原因才會生起的現象,一旦原因滅掉它就會滅去,僅僅只是臨時的存在,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存在的。

佛陀沒有教導讓我們去變成天神,或者變成梵天神或者變成仙人,因為即便投生成天神什麼的,活也只能活一段時間,同樣要死。天神也有煩惱、有苦,有煩惱的時候就會有苦,大家相信嗎?有煩惱就會有苦。當我們的心有貪的時候,有快樂還是痛苦?當我們的心生氣的時候,心是快樂還是痛苦?當我們的心迷失的時候,感覺有快樂,但事實上你再繼續看:那是苦,心不停的在掙扎,不停的像瘋狗一樣的掙扎,好像被苦不停鑽來鑽去的,心裡面沒有快樂。天神有煩惱嗎?誰曾經看過印度的電影嗎?你去修苦行,這個天神會非常喜歡,愛你,給你祝福,然後你每次求祝福的時候天神都會頭痛。天神會生氣嗎?仙人會生氣嗎?他不滿意的時候就會有瞋心,那就是還有煩惱,只要還有煩惱就還有苦,還沒有擺脫。那些仙人,還有煩惱嗎?沒有的話就不會聚集,有時候仙人同樣要打仗。

什麼時候還有煩惱,苦就還沒有滅絕。這並沒有看不起誰,這是很正常的,我們可以自己去驗證的,我們去觀察,我們心裡有煩惱生起的時候,是快樂還是痛苦?自己去看,要看個究竟。有時貪生起後心裡有快樂,那是看得很膚淺,如果我們繼續去看,在貪生起的時後,快樂的心事實上已經是不平衡的了,是動盪起伏的,動盪起伏的心是沒有真正快樂的。因此我們要去觀察,什麼時候生起煩惱,什麼時候就生起苦。

粗、中、細的煩惱和三學

煩惱有粗糙的、有中等的,有微細的煩惱。粗糙的煩惱就是貪、瞋、癡,這是粗糙的煩惱,非常強的貪、瞋、癡。中等的煩惱是五蓋,這是隱藏在骨子裡的隨眠煩惱。我們接觸到所緣之後,五蓋就會激發,然後就衝出來變成粗糙的煩惱。

比如缸裡面裝了水,時間放久了,底下會有沈澱物,當我們去晃動水,或者是我們去動那個缸的時候水就會動盪,然後裡面的塵垢就會浮起來,我們的五蓋就像是潛藏在缸底的塵垢,藏在我們內心,一旦我們跟六根六塵接觸之後,心就動盪,這個底裡的塵垢就會浮起來,就演變成貪、瞋、癡,就變成髒的水。五蓋,我們要想夠控制它,只能透過[定]的力量去控制它。粗糙的煩惱要透過戒來戰勝它,意思是說,此時我們的心還是非常脆弱,煩惱的力量非常強大,我們戰勝不了煩惱,我們就去守護心,不願在煩惱驅動下去做[壞事],這稱之為戒。戒就是守護心的工具,不讓心隨著煩惱而行動。[定]是控制煩惱,不讓煩惱來控制我們的心。慧是直接把煩惱的根連根拔起,戰勝非常微細的煩惱。

我們有戒、定、慧,這是用來戰勝煩惱的工具,每一種都有相應的對戰工具。如果我們僅僅只是有戒,我們戰勝不了中等和微細的煩惱。比如持戒的人很傲慢,有非常大的我慢,覺得我比別人更優秀、更厲害,這個是煩惱,因為持戒而在心裡面非常膨脹,認為我自己很厲害,這個戒幫不了。[定]也幫不了,因為越修[定],我慢越大,這只能仰賴於智慧[去戰勝我慢等細的煩惱],此時要修習毗婆舍那,去學習、去探究[煩惱]:這個膨脹的心本身已經是失去平衡了,已經動盪起伏了,心並沒有快樂,看到這煩惱真的會帶來苦,如此慢慢的去學習。癡是最壞的,粗糙的癡是貪、瞋、癡的父母。真正微細的癡是無明,也就是不知道五藴、名色、身心就是苦。

身心是純粹的苦

我們不知道身心的實相就是苦。感覺到了嗎?我們覺得我們的身體,是時苦時樂的,感覺到了嗎?我們的身體是時苦時樂的,這是錯解了,誤解了,我們還沒有真正的智慧。如果有真正的智慧就會知道這個身體是純粹的苦,僅僅只有苦的多與少的區別。當苦少的時候,一個覺性和智慧不夠的人,就會誤以為身體有快樂,事實上身體始終是被苦逼迫著,要讓身體徹底的消散。為什麼冷的時候要穿衣服,因為這個冷可以讓我們的身體死掉而徹底的離散;熱的時候,我們一定想辦法去逃避很強烈的熱,因為那個熱同樣可以讓我們的身體死掉;飢餓可以讓我們死掉;渴也可以讓我們死掉。我們以為這個身體可以有快樂,有快樂是因為我們在迷。事實上身體什麼時候都可能死掉。隆波曾經見到一位廚娘,她做的飯很好吃、做得很棒,她很年輕,有一天她吃飯,結果一口飯噎住了,進到了氣管,五分鐘之內就死了,這麼健康的人,呼吸不了,五分鐘之內就死了,誰都沒有想到這個人這麼快就死了。有的人一直生病,但是就還不死,可是很多年輕人先死了,事實上我們這個身體隨時隨刻都會死去。太冷會死、太熱也會死、太餓了會死、太飽也會死,有些人是吃了太多撐死的。因此這個身體是很容易死掉,離散掉了。我們修行是為了看到這個實相,我們不能把這個身體當成我們的靠山,它並不會長久的。我們仰賴於身體帶來的快樂,根本不能長久。身體本身就不能長久,仰賴於身體去找色、聲、香、味、觸所得到的快樂,怎麼可能會有多麼殊勝呢?因為身體本身就已經不是什麼好的寶貝。一旦心看到了身體的實相,真正澈見身體的實相:身體本身就是苦,心就會徹底的清除貪和瞋,就可以證到三果阿那含,因為跟身體接觸的色、聲、香、味、觸,它們有什麼意義?身體本身已經是苦了。

我們繼續修行,當智慧到了極致,就會看到了心本身就是苦。但是大家沒看到,大家看到的是,我的心一會兒苦一會兒樂,是這樣嗎?有時候會有快樂、有時候會痛苦,大家只能看到這個程度,一旦看到這個身體是時苦時樂,這個心是時苦時樂,就會生起想要或望:想要獲得快樂,想要逃避痛苦。這個想要或望就會生起。因為無明,我們不知道實相,不知道這個身心本身就是苦,就會生起望,想讓這個身心快樂,想讓身心不苦,接著我們就會生起各種各樣的行動,為了迎合我們的望。

比如去看電影、去聽音樂、去找好吃的東西、去跟朋友聊天、去上網,去這裡玩、那裡玩,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酒吧之類的?不停地想辦法去找快樂。或者有的人去打坐,希望打坐得到快樂,但也只是打坐的時候有快樂,一旦從[定]退出之後,情緒卻更壞,去看看印度的電影,那些隱士們打坐的時候,被別人聲音吵著,就從[定]退出來,詛咒:願你下輩子出生為牛。為什麼打坐時看起來有快樂、寧靜,為什麼一從[定]退出來卻這麼壞?因為[定]只是暫時地壓抑煩惱,並沒有徹底的清除煩惱。因此[定]並沒有真正為我們帶來快樂。

我們開發智慧就會看到實相:這個身體是純粹的苦,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這個心是純粹的苦,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

望、有、生與苦

望也就是想要。一旦看到了[身心是苦]的實相之後:想要身體快樂,想讓身心離苦,就再也不可能生起。一旦沒有望、沒有想要,心的掙扎就不會生起。心的掙扎,佛教裡面稱之為「有」,就是十二緣起裡的「有」。這個有,就是心在掙扎。心的掙扎,稱之為十二緣起裡的「有」,這源之於望。有了望,心就掙扎,一旦心掙扎,我們就會去抓取覺知所緣的工具。比如滿意於色,就會掙扎著抓取眼睛去看色,比如想聽聲音,就會去抓取耳朵,同理,抓取鼻子、舌頭、身體,要覺知心[意]的所緣,就會去把心[意]抓取起來,因此心去抓取眼、耳、鼻、舌、身、心[意],得到眼、耳、鼻、舌、身、心[意]。這在十二緣起有個專業術語稱之為「生」,大家曾經聽過這個生嗎?我們以為是一個人的這一生、那一生,但是佛教裡真正的「生」,是指得到了眼、耳、鼻、舌、身、心[意]。這是因為心跑去抓取了,心在品嚐所緣的時候就要去抓取。當抓取眼、耳、鼻、舌、身、心[意]的那一剎那,苦就會馬上生起,因為眼、耳、鼻、舌、身、心[意],事實上就是名法和色法而已。什麼時候心去抓取名法和色法,心就會苦,因為名法和色法本身就是苦。

這就是修行的整體概貌圖。

我們看到實相:這個身體本身是純粹的苦、這個心本身是純粹的苦,我們要看到這個,這個就是四聖諦裡的苦諦。

我們要細看,之所以有苦是因為心跑去抓取,是因為有了望,這就是苦因,心有了想要,有了抓取,就有了苦生起。之所以有想要,之所以有執取,有苦生起,是因為無明,是因為不知道實相是:身心本身是純粹的苦。為什麼不知道?因為我們一直累積著煩惱。我們怎樣才可以知道?我們要去修習八聖道,去累積戒、定、慧。

佛陀開示的所有的法,全都集中在苦、苦的原因、苦的徹底止息以及修習徹底離苦的方法,僅僅只是這些。如果離開這些範圍,那就不是佛陀教導的核心內容,那是跟其他的學說融合的產品。真正的教導只有這些,這個稱之為「掌中葉」。如果誰問我們:「佛陀開示的掌中葉有幾片?」可以聲音大一點地回答:「四片!」也就是四聖諦,那不是大的葉子而是小的葉子,這個掌中葉僅僅只有四片。現在去吃飯吧。

(完結)

【註解】

四清淨戒:

  1. 別解脫律儀戒——處處離熱惱。
  2. 根律儀戒——伏斷六根對境之貪、瞋、癡。
  3. 活命遍淨戒——伏斷邪命生活。
  4. 資具依止戒——伏斷貪求衣、食、住、藥。

編者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選出七講,包含禪修報告,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1.04.20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