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訓練心的兩項工作 ——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18年08月04日A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阿紫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寂止和內觀

如果明白了修習的原則,就會明白修行其實並不難。隆波小的時候,並不知道修行的[原則],只知道修習奢摩他(寂止),想著:「久久寧靜(定)之後,智慧就會生起了!」然而[修定]22年,智慧都沒有生起,直到在蘇林府碰到隆布敦長老,才明白要怎樣開發智慧,而不是讓心寧靜,讓心如如不動。所以,我們要知道訓練自己的心有兩項工作,第一項稱之為奢摩他的修行(寂止),另外一項稱之為毗婆舍那的修行(內觀)。奢摩他的修行是有意義的,但是毗婆舍那的修行則是必需的。有意義和必需是不一樣的。如果缺少了毗婆舍那的修行,那就已經不是佛教了。奢摩他的修行是非常有意義的,在佛陀之前就已經有人訓練讓心寧靜了,如果沒有佛陀的證悟,就不會有人來教導毗婆舍那的修行。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毗婆舍那],若不明白,我們只修習奢摩他,還以為是在修習毗婆舍那。在泰國有很多稱之為毗婆舍那的課程,但是真的動手修行之後都變成了奢摩他,並不是毗婆舍那,只是名字叫毗婆舍那而已。區別在哪裡呢?奢摩他修習之後非常好,修習奢摩他後會有快樂、有力量,這是做好了準備,可以去開發智慧,這是修習正確的奢摩他之後的結果。如果修習了錯誤的奢摩他,是不會開發智慧的。

邪定和正定

奢摩他有兩種,一種是邪定,並沒有伴隨智慧,並沒有伴隨覺性。另外一種是正定,是伴隨著覺性和智慧的。當我們學習的時候,我們要學習好的[定],如果沒有正確的[定],沒有正定,是沒有辦法開發智慧的。正定是好的[定],它是生起智慧的近因。這個近因就是,修習正確的[定]之後,就可以去開發智慧,但是如果是邪定、不好的[定],幾生幾世去修的話,都不會讓智慧生起的。

隆波開始修習[定],從七歲就開始跟隨隆波李長老(1907-1961)學習,他教導的是觀呼吸(安般念):呼氣唸佛、吸氣唸陀,然後數一。呼氣唸佛、吸氣唸陀,然後數二,如此慢慢的數上去,從一數到十,再從十數到一。

但是隆波不喜歡這樣數數,隆波是數一二三四,一直數到一百,其實[效果]是一樣的。當時學習的比較少,因為離祖師大德比較遠(隆波李長老二年後就往生了),只能靠自己訓練觀呼吸,心寧靜之後,不再數數,只剩下呼氣唸佛、吸氣唸陀;更加寧靜之後,不再唸誦佛陀,只剩下覺知呼吸,心更加寧靜之後,呼吸消失了,就變成了光,光非常明亮,但是不知道修行的原則,所以心就跑到光裡面去,如果你想要看到什麼,就好像在用手電筒,光照到哪裡,就可以跑到哪裡去,但是這是心往外送的邪定,因為沒有覺性,沒有辦法覺知身、覺知心,這是不行的,只是玩而已。玩一段時間後,隆波害怕跑出去後看到鬼,所以努力不讓心再跑出去。心寧靜後就覺知自己,心一旦要跑出去,就及時知道心往外跑了,不讓心往外跑,非常小心,不讓心跟著這個光跑出去。慢慢訓練後,就得到了知者的心、安住的心,沒有跑出去,因為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這樣訓練,然後心就安住起來,心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所謂好的[定],就是心安住的[定],心和自己在一起的[定],沒有迷失,沒有跑掉。但是一般人們修習的[定],百分之百都是邪定,就是心跑出去的[定]。我們測試一下,比如我們觀呼吸,去觀呼吸,呼吸、呼吸,去覺知呼吸,感覺到了嗎?心跑到呼吸上了,一開始是跑到氣息上面,接下來就跑到別的地方去了。感覺到了嗎?現在都已經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心跑掉了,沒有真正的[定];或是跑去跟呼吸緊緊的在一起(緊盯),這個有[定],但是是邪定,心已經跑出去了,心沒有安住。

佛陀教導的[定],並不是一味的寧靜,佛陀所教導的[定],心是安住的,並沒有跑掉,同時是沒有去控制的。如果控制心不讓心跑,這個同樣行不通,因為心被[煩惱]控制。生起[定]時,並不意味著心中一定是善法;心有[煩惱]時,心同樣是可以有[定],[例如獵人專心射鳥時]。…所以我們要訓練,得到正確的[定],得到好的[定],就是心安住的[定],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安住型的[定],我們就沒有辦法開發智慧,沒有辦法真正的修習毗婆舍那。

那些參加毗婆舍那課程的人,去看腹部的升降時,如果心跑到腹部[緊盯],這是邪定。或者身體經行時,如果心跟腳在一起,心跑到腳上[緊盯],這個同樣也是邪定。邪定是不會讓智慧生起的。只有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正定的[狀態],心是安住的,心和自己在一起,同時沒有在控制心。如果控制的話,心就會很鬱悶,這是邪定,因為已經伴著[煩惱]了。

心跑掉了及時地知道

所以我們動手修行,要得到好的[定],先選擇一個禪法,可以唸誦佛陀佛陀這樣的佛號,這是隆波可以肯定的一個修行方法。為什麼修行非常簡單?我們唸誦佛陀佛陀時,想著「佛陀」,這想是念頭,不是真實的[現象(念頭]是概念法),[佛陀可以作修習奢摩他的所緣],我們不斷地在想佛陀佛陀,並沒有控制心去寧靜,沒有控制心去如如不動,只唸誦佛陀佛陀,玩一樣地去訓練,不斷訓練,並去覺知自己的心,當心跑到別的地方時,及時地知道。唸誦佛陀佛陀,不斷地訓練,心跑掉了及時地知道。心跑掉大多數是心跑去想別的,忘記想佛陀。當我們沒有覺性的時候,心就會忘記佛陀,會去想別的事情。我們常常訓練,我們唸誦佛陀成為專家之後,一旦忘記唸誦佛陀,心馬上就會知道,(所以這修行非常簡單)。

如果我們不喜歡唸誦佛陀呢?用別的方法可以嗎?同樣可以,什麼樣的禪法都可以,只要是跟我們的心和身有關的就可以,比如,呼氣、吸氣覺知自己,不斷這樣訓練,我們不是要寧靜,呼氣、吸氣覺知自己,不斷地覺知自己,若心跑到呼吸上了及時地知道,若心跑去想別的事情了及時地知道。

選擇什麼樣的禪法都可以,要選我們喜歡的禪法,修習之後有快樂的。我們修習這樣的禪法並不是為了讓心寧靜、快樂,或者讓心好,不是這樣,我們的修習是為了去覺知自己的心,就只是這樣的目的而已。比如,我們唸誦佛陀佛陀後,心跑去想別的事情,忘記佛陀了,我們要及時地知道已經忘記了。或者,我們觀呼吸時,呼氣覺知自己、吸氣覺知自己,一旦心跑到呼吸上面,及時地知道,或者心跑去想別的事情,也及時地知道。觀呼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覺知自己的心,並不是為了獲得快樂、獲得好、獲得寧靜。

觀整個身體

或者觀腹部升降也可以,但是不要去盯著腹部,要觀一整個身體,覺知腹部正在膨脹、腹部正在收縮,一旦心跑到腹部了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別的事情了也及時地知道。這是使用相同的原則。

當我們走路的時候,如果選擇經行作為禪修的方法,我們不要去緊盯著腳,我們也是覺知一整個身體,看到整個身體在走,走的時候不要去緊盯腳,要覺知一整個身體正在走。當我們走的時候只是腳在走嗎?我們是一整個在走,並不只是腳在走,我們是一整個身體都在移動。所以去覺知一整個身體。選擇觀身這樣的禪法,是觀一整個身體,而不是觀身體的某一個部分。

我們觀呼吸時,如果盯著氣息,心就會跑到呼吸上面[盯住],就變成邪定了。我們修習得[正確],會看到一整個身體在呼吸,我們覺知到一整個身體正在呼吸,我們試試看,現在身體正在呼吸,現在訓練一下,看到整個身體在呼吸嗎?看到嗎?身體在呼氣,身體在吸氣,並不難的,不要控制自己的心,我們看到整個身體在呼氣在吸氣,舒舒服服地去覺知,一旦心跑到吸氣上了及時地知道,一旦去想別的事情也及時地知道。覺知的時候,覺知一整個身體,舒舒服服去覺知,以快樂的心去覺知,感覺到了嗎?舒舒服服地去覺知,一旦心偷偷地去想別的事情,及時知道心跑了。我們覺知一整個身體在呼吸,看到身體在呼吸,心是舒舒服服的,心一跑到氣息上面,我們就及時地知道,心一跑到別的地方,我們也及時地知道。這個一定要訓練。

如果不喜歡觀呼吸,觀身體行住坐臥也可以,也是要觀一整個身體,比如現在正坐著,覺知一整個身體正在坐著,感覺到了嗎?誰沒辦法覺知到身體正在坐著?沒辦法覺知到就走偏了,感覺到嗎?現在身體正在坐著。身體坐著,我們要有覺性地知道身體正在坐著,但是一會兒心就跑去想別的事情,我們要及時知道心已經跑掉,已經把身體扔掉了。

身體行住坐臥時,我們都去覺知一整個身體,不是覺知局部的身體,而是覺知一整個身體。佛陀並沒有要我們把行住坐臥時的身體分成一部份一部份,他說:「比丘們!走時知道走著,站時知道站著,…」並沒有什麼難的,佛陀並沒有教導我們身體一部分要這樣、不要那樣。身體動的時候,佛陀也沒有教導:現在要動了,現在要這樣動了,現在要這樣走。佛陀並沒有教導現在要這樣做。

舍利弗尊者遇到比丘們經過時,他的轉身是非常自然的。舍利弗尊者的走動是非常快的,看到前面有水塘時,他是跳過去的,他不會看到水塘後,用非常慢的動作跨過去,或用慢動作弄來木頭,把木頭放下去,然後用慢動作提腳、放腳,如此變成三天還沒跨過這水塘。他的行動是非常自然的。如果自以為是「修行人」,就很容易變成不自然。如果你本身是好動的,好動沒有關係,但是要有覺性,覺知身體動,覺知整個身體在動。隆波也是覺知一整個身體,隆波並不是緊盯這個手,不會這樣做的。隆波觀呼吸的時候,也是觀一整個身體在呼吸,隆波坐著的時候,也是看一整個身體在坐著。動來動去的時候,隆波也是觀一整個身體在動來動去,用舒舒服服的心去覺知,用自然的心去覺知。不要擺出一付修行的樣子,非常慢慢地動。我們怎麼動來動去都可以,但是要覺知自己,要覺知一整個身體,用自然普通的心去覺知,不要把心裝修成另一樣子,只要慢慢[耐心]訓練,我們就會得到好的[定]。

修習讓心安住的定

最重要的是,我們觀呼吸並不是為了去知道呼吸,我們觀腹部升降,並不是為了去知道腹部,我們修習[定]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心安住,能及時地知道心跑掉。我們選擇任何的禪法都可以,我們要及時知道心的跑掉。比如隆波動來動去,心跑了就馬上就知道,但是隆波的心是不會跑來跑去的,而大家的心是跑來跑去的,感覺到嗎?大家的心一直是跑來跑去的,看到了嗎?沒有覺性,大多數禪堂裡的人都已經迷失了。

選擇一個禪法,什麼樣的都可以,唸誦佛陀佛陀也可以,觀呼吸也可以,在這個禪堂裡面要觀行住坐臥比較難。如果是經行,一直走動,這就簡單一點。我們現在坐著,不管是觀呼吸也好,或者是念佛號也好,我們並不是為了去觀呼吸、並不是為了去觀腹部、並不是為了觀佛陀、盯住佛陀。重要的是為了去覺知自己的心: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不要去控制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自由,讓它可以跑來跑去。…好的[定],心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心是非常輕盈的,心是非常柔軟的,非常敏捷的,非常靈敏,可以動來動去,心不會鬱悶,而且是老老實實地去覺知所緣,沒有貪、瞋、癡,這是好的心的特性。如果心是緊緊的,就不是好的心,是有[煩惱]的心。去觀呼吸,或者唸誦佛陀也可以,選擇一個禪法去覺知自己的心,心跑到呼吸了知道,心跑去想了也知道,如此常常去覺知。當我們知道心跑掉的那一剎那,正確的[定]就會生起。

動手去修行,不要坐著一直在想。選個禪法,什麼樣的方法都可以,修了之後,心滿意的就可以。感覺到了嗎?心是動來動去,跑來跑去的,就去覺知自己的心跑來跑去。隆波已經給每個人安排家庭作業了:每個人一定要選擇一個禪法,然後去覺知自己的心跑來跑去。如果心不跑呢,一定要小心,可能是卡在緊盯[對象]了,緊盯到如如不動,變成非常地遲鈍和呆滯。…不要控制自己的心,控制會讓心很緊很硬。…什麼時候覺得很憋悶,透不過氣,就肯定是在打壓了。心可以迷失,但是要盡快地知道「心迷失了」,並不禁止心的迷失、跑掉,如果禁止的話就一定出現緊盯。…讓心自然普通,這樣的訓練我們就會得到好的[定]。得到了好的[定]之後,就可以學習發展智慧。但是我們要先學習獲得好的[定]的方法:選擇一個禪法,然後去覺知自己的心。

有的人,觀呼吸後出現光,然後盯著光,會得到禪那。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很難進入到禪那。我們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就做到那個程度。例如,用隆波教導的觀呼吸的方法,呼氣覺知,吸氣覺知,一旦心想要上網,想去找手機,就及時地知道「心跑掉了」。這樣的修行是和[真實法]在一起:[我們直接觀察自己的心]。在以前古代的時候,觀呼吸後(出現似相。似相不是真實法)進入禪那,修得非常簡單,但是現在我們資訊太多,(心太散亂)很難進入到禪那。

我們修行時,選擇一個禪法,並不是為了讓心寧靜,並不是為了讓心好,並不是為了讓心快樂,而是為了去知道心的跑動:唸誦佛陀佛陀,心跑去想,及時地知道。或者觀呼氣,看一整個身體在吸氣,一整個身體在呼氣,心跑到身體上了及時地知道,心跑到腹部了去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別的事情,也及時地知道。一旦知道心跑掉、心跑去想的那一刻,正確的[定]就生起了。以什麼作工具呢?覺性是工具。為什麼心會跑動?因為心貪,心想要知道:心想要看就會跑去看,心想要聽就會跑去聽。當我們生起想要看的心、想要聽的心,要以覺性及時地知道「貪生起了」,心就不會再跑。心跑去看、跑去聽、跑去想,這是心在散亂。如果以覺性知道心正在散亂,隨著[定]就生起,心不再散亂,不會再跑到哪裡去,所以,隨著知道跑動的心,知者的心就會生起,因為有覺性生起,知道「心在散亂」。感覺到了嗎?我們的心一直跑到這裡、跑到那裡,這個稱之為心在散亂。有人說怎麼散亂呢?這個心四處遊蕩,跑到眼耳鼻舌身心等六個根門,不斷在這六個根門裡面流竄,這就是散亂。例如你在動手指,然後心跑去想別的了。…

今天教導的,是修習讓心安住的[定]。如果心沒有安住的話,是沒有辦法開發智慧的;心如果只是寧靜的,心很呆滯,這種心沒有辦法開發智慧。心一定要安住,變成觀者,才可以開發智慧;心要安住,一剎那一剎那的,這是「剎那定」,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心就會一剎那一剎那的安住,一跑就知道,一跑就知道,然後就會感覺整個心是安住的,會覺得這個心可以安住很久,其實是一剎那一剎那,身動了知道,心動了知道。選擇一個禪法,去看心的跑掉,接下來就可以導向開發智慧:看到這個跑的心是無常的,知者的心也是無常的。這個知者的心也沒辦法去呵護,跑掉的心也沒辦法去禁止,它是無我的,就會看到無常和無我。

當我們選擇一個禪法,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這個是可以直接導向開發智慧的,這條路非常地短,是條捷徑,只要知道: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然後智慧就會生起,智慧一旦嫻熟圓滿之後,解脫就會生起,並不難,非常地簡單。…去吃飯吧。吃飯時也要選擇一個禪法,去覺知自己的心。

(完結)


編者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選出由阿紫女士口譯的八講,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一方面了解隆波的禪法並隨著實踐,一方面將功德回向給阿紫女士。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1.04.20


完整開示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