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18年09月08日A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阿紫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修行中,心是主導
如果心還沒有準備好,還在晃盪,就好像半桶水一直是晃來晃去,[就不能夠接收到法]。要想能夠接收到法,法只能進入到心,法不會進入到別的地方。如果我們的心一直是動盪的,晃來晃去的話,法就沒有辦法進入到心了。所以要訓練心和自己在一起:呼氣、吸氣都覺知自己,不斷地覺知自己。
我們的心,[定]很少,所以一定要給心找一個臨時的家,和唸誦佛陀佛陀在一起也可以,或者和呼吸在一起也可以。和佛陀佛陀在一起,不斷地去唸佛陀佛陀,在心裡面念誦。何時煩惱非常的強勁,佛陀佛陀就唸得快一點。何時煩惱比較淡薄,心比較寧靜的話,佛陀佛陀就唸得慢一點。
唸誦佛陀佛陀,不是為了讓心好、讓心快樂、讓心寧靜,不是這樣的。我們唸誦佛陀,是為了觀察自己的心。比如我們唸誦佛陀佛陀後,心跑去想了要知道;佛陀佛陀,心寧靜了要知道。我們唸誦佛陀是為了知道自己的心。唸誦佛陀後,心快樂要知道。唸誦佛陀後,心痛苦要知道。唸誦佛陀只是一個工具、一個背景,用來覺知自己的心。佛陀、佛陀是一種念頭,是一種想。我們要做的是觀自己的心。
佛陀的意思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就是心,所以我們念誦佛陀佛陀,是為了提醒自己,去覺知自己的心,不是為了強迫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不動。如果強迫自己的心不動,這就過頭了,這是沒辦法提升自己的心的,要提升會很困難。
如果不喜歡唸誦佛陀,觀呼吸也可以,觀呼吸之後也是為了知道自己的心。或者觀腹部升降也可以,也是為了覺知自己的心:看到腹部升起、腹部收縮,如果心迷失了要知道。
修行中,心是最大的,心是主導,心是所有的法的地基。佛陀是這樣教導的:「所有的法中,心是最大的,心是主導,心是地基。」
隆波曼長老教導說:「抵達心就抵達了法。如果失去了心,就失去了法。」有讀過嗎?
我們的工作,是唸誦佛陀佛陀,或是觀呼吸,或是觀腹部升降,或是經行,這個取決於我們自己,但最重要的是,這樣做是為了知道自己的心。比如我們觀腹部升降時,心跑去想了,要及時地知道。如果我們的心沒有一個臨時的家,心跑了我們就不知道。要給它找一個家,那麼它一跑到家外面,跑到馬路上了,就知道[跑掉了],但是如果沒有家[作基地],它在馬路上跑,在外面跑,我們就不知道這個心有多麼散亂。如果給心找一個家,心一旦跑開這個家,我們就可以看到[心的散亂]。
我們的訓練不是讓心不跑動,唸誦佛陀佛陀,不是讓心如如不動,而是唸誦佛陀佛陀之後,心跑了知道。或者觀呼吸之後心跑了知道。觀腹部升降,心跑了之後知道,或者做手部動作也可以,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緊盯手了知道,或者觀呼吸,一會兒心跑到呼吸上,一會兒心跑去想也都及時地知道。
一般情況下,心會跑去兩個地方,第一個是跑去想,另外一個是跑去緊盯所緣,比如唸誦佛陀佛陀,然後心就跑到佛號上面。如果心跑到和所緣在一起,那就變成了修習奢摩他(止)。如果我們要得到正確的[定]來修習毗婆舍那(觀),就要覺知自己的心,不要讓心和所緣在一起。若只是一味的寧靜,這樣過於膚淺了;在沒有佛陀的時代,人們所做的就是這樣而已(只是一味的寧靜),但是我們已經遇到了佛教、遇到了佛法,所以我們要學習比這心的寧靜更高的[安住的定]。
隆波很小的時候,在七歲時修習了[安住的定],就是修習安般念後,心成為知者,從很小的時候蘊就可以分離,心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但是不知道這個有什麼意義?心成為知者、覺者,但是還沒有開發智慧。直到遇到了隆布敦長老教導說:「去看這個心的運作變化。」
隆波是直接去觀心的。隆布敦長老沒有教導要通過觀呼吸或者通過念佛號來修定,因為隆波已經修習了非常多的[定]。所以隆波直接去觀心,就看到這個心一會兒快樂,一會兒痛苦,一會兒好,一會兒壞,一會兒貪瞋痴。看到這個心不斷地在變化、不斷地在運作,就是這樣去看,不用修習奢摩他(止)來幫助,因為心本身已經很有力量,而且自動地可以看到心的運作變化。
但是這樣觀了兩年後,修習了二十二年的[定]所獲得的力量沒有了。隆波花了兩年時間去開發智慧,這個[定]的力量就沒有了。相當於修習十年的[定]去觀心開發智慧,開發一年,[定]就沒有了,就不夠了。
心往外、往內、往中
但是那時不知道自己的[定]不夠,仍然觀心。煩惱生起了,去看這個煩惱,煩惱沒有滅掉,就跟著這個煩惱一直跑,跑到了外面,心一直跟著煩惱,煩惱在哪裡就跟在後面看,但是不知道自己跟著煩惱跑了,接下來這個煩惱在外面消失了。自己覺得心還在本位上,其實心已經在外面了,但是當時不知道。
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心跑到裡面去了。由於隆布敦長老說不要讓心往外送,所以就以為往裡面送沒有關係。平時看到[煩惱]從這胸口中間升起來,然後一看,[煩惱]就消失了。有一天很好奇,這個罪魁禍首到底在哪裡呢?[煩惱]升起來,一點點冒頭,知道它來了,心非常有力量的時候,煩惱馬上就會滅掉。[但是力量不夠時],這個煩惱會慢慢減少,心就跟著它跑到裡面去,最後這個煩惱消失了,找不到了,然後重新又再升起,又跟著去看它在哪裡。
後來遇到隆布信長老,隆布信長老說:「知者!知者!跑到外面來吧,煩惱不在裡面。」教導隆波的那些高僧大德,都不用跟他們作禪修報告,到了時間他們就會來教導隆波。隆布信長老知道隆波往裡面觀察煩惱,所以跟隆波說不要跑到裡面去。[你們有沒有看到心跑到外面?有沒有看到心跑到裡面?]
隆布敦長老說不要把心往外送,隆布信長老說不要把心送到裡面,而隆布貼長老說心要進入到中道才可以滅苦。所以,隆波就呵護心在中間的位置,覺得這個是中間,但是不是胸口的中間。就是在修行的時候,有這所緣,還有知者,這個中間的位置就是在知者和所緣中間,不去抓知者也不去抓所緣,這就是隆波玩的遊戲。觀所緣的時候,看到心在胸口的地方動盪,把心送到這個動盪的地方,但是不讓心抓到這所緣,又返回去抓這個知者,但是也不讓心抓到知者,然後心又返回去抓所緣,也不讓心抓到所緣,然後再返回去抓知者,就是這樣不斷地來回,最後心就在來回的中間,然後世間滅掉了,所有的念頭都滅掉了,只剩下這個知元素,只剩下知者,然後心自己退出來,因為那個時候已經沒有念頭、沒有思維了,沒有色法也沒有名法,只有知元素,沒有色法、沒有名法、沒有時間,因為那個時候已經不知道時間了。這個就是涅槃嗎?如果一直處在這個位置,就是在涅槃了嗎?所以不斷這樣訓練,有一天想到:「這不是,因為心還在跑,心還跑進去,跑出來,跑來跑去,這個還不是。」
隆波就去找隆布貼長老問說:「我很好奇,現在我訓練的是不是只是奢摩他而已呢?」
然後隆布貼長老笑了。長老笑的時候是不露齒的,笑得很可愛,不像隆達瑪摩訶布瓦,笑的時候是非常隨意的。隆布貼長老笑的時候是不露齒的,他說:「嗯,很聰明,說得對,你修習的這個是禪定,但是像這樣的禪定,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會玩了,你去玩吧!」
隆波就說:「我害怕卡在裡面。」
他說:「不用害怕,如果你卡了,師父就來幫助你。」
當時聽了很高興。
後來碰到隆布布贊長老,那時還不認識他,不知道他是哪位。隆布布贊長老派一位出家人來找隆波,當時隆波是去一寺廟頂禮別的師父,他派一位出家人來叫隆波過去,一到隆布布贊長老的寮房門口,他就直接說:「你修習得怎樣?」
隆波回答說:「我修習什麼都不抓,不抓知者也不抓所緣,什麼都不抓。」
他說:「什麼涅槃?還有進有出!」
當時隆波想的是,應該怎樣做才可進入涅槃,但也知道自己做的這個應是奢摩他。他說:「涅槃!什麼涅槃?還有進有出!」他說了兩遍。
隆波一聽,知道這個不是,這個還不對,當下就把這個扔掉了。
所以,修行的話,把心送到外面,這個不是。把心送到裡面,這個也不是。呵護心在中間,這個也還不是。所有的都是錯,沒有對,全是錯。有的只是不斷地犯錯。
那正確的在哪裡呢?怎樣才是如身本來地知道身,如心本來地知道心呢?
如其本來地照見:心跑到外面了要知道,心跑到裡面了也要知道,或者呵護心在中間也要及時地知道。心是怎樣地工作,我們不斷地去知道:心跟隨煩惱跑了,或者我們控制心,構建好的[現象,都要知道]。
如實知道三種造作
心[跟隨煩惱]跑來跑去,稱之為造作壞。如果我們控制心,這個稱之為造作好。還有一種造作是造作「不造作」,這個稱之為造作空,就是努力地造作「不造作」,讓心空空的,讓心不去接觸所緣,讓心進入無色界定,像枯木、像石頭一樣,然後什麼都不執取,這個也不執取,那個也不執取,這個稱之為造作空,這是另外一種造作,造作「不造作」,只是抓取「不抓取」。所以造作一共有三種。圍繞在修行人的心一直是這三種。但是不修行的人只有一種,就是不斷地造作壞,一天到晚造作壞,因為心不太有善法,整天都是生起不善法。一般修行人的心是努力造作好,呵護自己的心,控制自己的心。有些人喜歡造作空,讓心空空的什麼都沒有,如如不動的、空空的,不去想、不去思惟、不去造作,這也是一種造作,是第三種造作:造作空。
造作好、造作壞、造作空,它們的罪魁禍首是同一個,就是無明,不知道真相,不知道名色、身心的真相,不知道身是苦、心是苦。因為不知道真相,所以想要有快樂。
為什麼造作壞?因為想要有快樂,不想要痛苦,那些做壞事的人同樣是希望有快樂。那些做好事的人、造作好的人也是為了活得快樂,想要快樂。那些修行的人,讓自己的心空空的,也是為了想獲得快樂。但是他們不知道真相,不知道這個身是苦、心是苦,不知道真相,因為無明還在,所以就會繼續去造作,造作這三種。沒有修行的人不斷地造作壞。修行的人一開始是造作好,讓這個心如如不動,修行很好的人就造作空,讓這個心空空的。造作就是這三種,無明就是所有這些的罪魁禍首。我們不要努力地讓心不造作,那樣就會變成第三種造作,就是造作不造作,造作到空的範疇裡面。我們不斷地造作這三種,但是心是無我的,沒有辦法命令心去造作好、造作壞、造作空。
我們慢慢地去學習:我們心跑了,心迷失了,忘記自己了,心跑了要知道,一旦心在造作,我們及時地去知道,然後就會滅掉,心就會安住。
我們如果在緊盯,我們及時地知道,緊盯會滅掉嗎?緊盯了我們知道,這個緊盯會滅掉嗎?緊盯不會滅掉,因為我們緊盯是在造作好,這不是造作壞。但是一旦心迷失、心跑掉,這個是有癡,一旦知道心跑掉,這個癡就會滅掉。心有癡是造作壞。但是如果我們造作好,我們想要成為修行人,不斷地呵護心,就會緊盯心,這個緊盯的罪魁禍首是什麼呢?是「想要」:想要離苦、想要證悟道果涅槃。什麼時候知道這個想要,知道心在想要,這個緊盯就會滅掉;緊盯滅掉之後,心的憋悶就會滅掉。滅掉是一層一層這樣滅掉的。但是不緊盯後,會有另外一種憋悶,一旦我們知道造成緊盯的這個想要,緊盯的症狀就會消失,胸口緊緊的感覺就會滅掉。如果我們刻意去修行,我們胸口這邊就會悶,因為我們正在努力地造作好,胸口就會緊緊的,很憋悶。一直憋悶到死、緊盯到死,都不會證悟道果涅槃的,因為我們這個緊盯,依然在迎合自己的[煩惱]。
我們想要好,我們造作好,也是在迎合自己[煩惱],我們想要好,想要快快證悟道果涅槃,想要寧靜,我們愛自己,我們在迎合自己的[煩惱],我們在努力地造作好,這個有趣嗎?造作好竟然是在迎合自己的[煩惱]!
心有善法也有可能是不伴隨智慧的,雖然是大善心但是沒有智慧,是伴隨著愚痴的,但不完全是愚痴,只能說是聰明比較少,這是不伴有智慧的大善心。一旦我們緊盯了,我們要知道這個聰明比較少了。如果很聰明的話[伴有智慧的大善心],應該怎麼做呢?做不了的,如身本來地去照見身,如心本來地去照見心,這是沒辦法去做的,所以,及時地去知道,不斷地去知道,並沒有更多的啦。
我們此刻的心是怎麼樣的,是快樂還是痛苦?我們知道嗎?看得出來嗎?你一定要盯著去看嗎?如果這樣的話還不行。心有快樂,知道就可以了。心有痛苦,知道有痛苦。心寧靜了知道心寧靜,心散亂了知道心散亂,心貪瞋癡了也去及時地知道,貪了知道,瞋了知道,迷失了知道,如其本來地去知道,舒舒服服地去知道,如其本來地去知道,不是緊盯地去看,緊盯地去看就沒什麼好看的啦,只是空空的而已。
分清難易的禪法:遍處、安般念、念佛
太難嗎?選擇一個禪法,唸誦佛陀佛陀也可以,觀呼吸也可以,要選擇一個禪法[去實踐]。但是有些禪法修習起來比較難,有些禪法並不確定大家都可以去訓練,那就是遍處、十遍,因為如果修習遍處,要切換到毘婆舍那就非常難了。
有人非常喜歡這個火遍,如果不讓他去練的話,他就會非常傷心。如果不讓他練這個遍處,他就會非常難過。隆波就說:那你去練這個火遍吧,沒有關係。他就去練了,緊盯這個火,就跟他說:這個火很光明後,讓這個火引到身體上,把身體燒掉,就是引火上身把這個身體燒掉。他說:「那樣不會死嗎?」「你死的時候,要覺知就可以了。」就這樣去燒身體,然後他做禪修報告,說:「這個身體燒得只剩下一點點了。」「那你就把身體完全燒掉。」修習遍處,把這個火引到身體上,把身體完全燒掉,就會只剩下心了。然後,身體再恢復的時候,這個蘊就分離了,就會知道:身體是身體,心是心,它們是兩個不同的部分。身和心在這一世就完全分離開了,因為這個火已經完全把身體消融掉了。但這是一個善巧方便而已。
隆布敦長老教導一些弟子,就是通過燒身的方式。但是隆布敦長老教導隆波坤去觀一根頭髮。隆波坤聽了之後覺得很難過,因為隆布敦長老教導別人,很多是燃燒身體,把整個身體燒掉,但教導隆波坤只是讓他去觀一根頭髮,他的心裡對隆布敦長老不太滿意,覺得教得太少了,就不想去做。他聽說隆布敦長老教導別人去燃燒身體,所以他也去燃燒身體,但是燒了三個月沒有得到什麼結果。
結夏安居結束之後,隆波坤該要回去做禪修報告了,心想:完蛋了,隆布敦長老教導我去觀一根頭髮,但是我還沒有觀,只是一味地去燃燒身體,燒了之後也沒有什麼結果。完蛋了,沒有按照長老的教導去做,禪修報告要怎麼做呢?好吧,現在還有一點時間,那就去觀一根頭髮吧:這個頭髮是這個顏色的,是這個味道的,是這個特徵的,不好看而且是無常的。專心看一根頭髮,然後心集中起來,心歸到本位,心聚合起來了。然後去找隆布敦長老做禪修報告:心安住,已經完全歸位了。隆布敦長老就教他法[去開發智慧],他就見法悟道了。
所以每人一定要觀察自己,每個人的善巧是不一樣的,但是一定要牢牢記住修行的核心。那些善巧方便並不是核心的原則,只是一種技術而已。
修行的核心是什麼?就是「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名色的實相」,這個就是修行的核心。放開這個核心,你不可能證悟到什麼。但是每個人的善巧是可以不同的。如果不是必須的話,可以不用善巧方便,而用修行的原則就可以了。
唸誦佛陀佛陀,也是一種善巧,是非常簡單的善巧。如果用這個十遍,這個難度會比較高,例如用火來燒自己的身體。或者安般念,這是屬於修行方法裡面非常高的一種,因為修習安般念,可以用來修習奢摩他,也可以用來修習毗婆奢那。修習安般念可以得到剎那定、
安止定和近行定。修習毗婆奢那時,用安般念,可以定引領智慧、智慧引領定,或者定和智慧同時開發都可以。只用安般念一種方法,奢摩他和毗婆奢那都可以修行。修安般念時,呼吸在鼻孔這邊,可以觀到風遍;在鼻孔的空隙這邊,就是修習空遍;呼吸之後,這個呼吸變成了光,就是光遍。安般念可以變成這個十遍、遍處。所以安般念是比較難的,有些老師說,安般念是非常大的修行,是「摩訶布瓦」的方法。摩訶布瓦指的是誰呢?指的是佛陀。佛陀的弟子們也可以修習,但是他們修習的結果,跟佛陀是沒辦法相比的。
安般念是所有修行的父母,我們修的時候,心聚合起來後,都會通過這個安般念,不管你是玩這個遍,玩那個遍也好。安般念就好像是奢摩他的父母,但是練起來是比較難的,要有祖師大德在一起,因為錯了之後可以請問。如果沒有老師教導的話,你一個人修行後,心就會跑出去看到這個、看到那個。隆波以前小時候害怕鬼,所以沒有讓心跑到外面去,而是讓心歸位,心一旦放下,那時世間消失了,身體消失了,只剩下心。
如果修習整個安般念的話,這對我們來講是有點難的,但是我們只修習一點點,只是用來觀察自己的心,只是作為臨時的家是可以的:呼吸了知道,呼吸了知道,呼吸之後心散亂了知道,呼吸之後心寧靜了知道。這還不錯。但是如果呼吸之後想要得到[禪那],要進入禪定,這就難多了。我們的修行方法,只是讓我們離苦就可以了,不需要得到更多的。
唸誦佛陀佛陀的方法就很好。「佛陀佛陀」本身是一種念頭,一種想,唸誦佛陀佛陀之後跑去想,把佛號扔掉了,我們要及時地知道。選擇一個禪法,是為了知道自己的心,我們就會得到安住的心。我們接下來就可以去開發智慧,用安住的心去看身的變化,用安住的心去看心的運作變化,就會看到這個心的生滅,一會兒心是知者,一會兒心是想者,一會兒心變成緊盯者,不斷地在交替著。
自己去做吧,去修行吧。選擇一個禪法,一定要選對一個禪法作為自己的心的臨時的家。隆波是直接觀心的,因為從很小開始就修習[定],但也只是觀了兩年,這個[定]的力量就沒有了,要重新開始修習奢摩他:呼吸覺知,吸氣覺知,沒有幾次,心就歸位了,這很快,因為已經非常的嫻熟了。
如果心跑到外面自己沒有看到,這是把[定]已經扔掉了,才會這樣。所以我們的修行,要把[定]不斷地滲透在修行的這條路上,唸誦佛陀佛陀就為了知道自己的心,把[定]和智慧都要滲透在修行的路上,要慢慢地去訓練。去吃飯吧,但是並沒有說把修行扔掉,去吃飯吧。
(完結)
【註解】
八種欲界善心
- 悅俱智相應無行一心。
- 悅俱智相應有行一心。
- 悅俱智不相應無行一心。
- 悅俱智不相應有行一心。
- 捨俱智相應無行一心。
- 捨俱智相應有行一心。
- 捨俱智不相應無行一心。
- 捨俱智不相應有行一心。
這八種名為有因欲界善心。
智不相應的心缺少慧心所,但並沒有只屬於不善心的無明。
慧、智、無痴三者是同義詞。慧的特相是透徹地如實知見究竟法的自性相;作用是如照亮目標的油燈一般;現起是不迷惑;近因是如理作意。
《清淨道論》:「慧的近因是定」;《殊勝義註》:「慧的近因是不迷惑,有如一位很好的森林嚮導。」
慧與四十七種心相應,即:十二欲界智相應心,以及所有三十五廣大與出世間心。一切的美心都有某種程度的正見。
編者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選出由阿紫女士口譯的八講,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一方面了解隆波的禪法並隨著實踐,一方面將功德回向給阿紫女士。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1.04.20
完整開示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