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19年10月05日B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從持戒到開發智慧
今天早上吃飯時大家有修行嗎?誰沒有修行的請舉手?真的欠揍——法,學了之後不去實踐,是不可以的。
首先,我們一定要持五戒,第二個就是安排時間在固定形式裡面用功,讓我們的心演練得非常嫻熟,比如,我們修習奢摩他(止),怎麼做能讓心寧靜?怎麼做能讓心安住?它們是不同的。…
訓練讓心寧靜的方法,一定要自己選擇去修一種快樂的禪法,每個人都不一樣,比如,隆波跟隆布李尊者學習,他教「吸佛、呼陀」,這麼修了之後很舒服——要修習寧靜的時候就「吸佛、呼陀」。後來見到阿姜摩訶布瓦尊者,他教導隆波「唸誦佛陀」,但是隆波念了很鬱悶,就不選用。要去選擇自己所擅長的,不要去模仿別人,要看自己修行什麼禪法後很舒服,就去選擇那個禪法,心才會寧靜。
如果要訓練安住型的定,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變成觀者,就用原來的禪修方法,比如唸誦「佛陀」,原先我們關注的是佛陀、佛陀,現在則是關注自己的心——唸誦佛陀時,我們的心跑去想別的事情,一離開佛陀,我們及時地知道,這樣心就會安住起來。「觀呼吸」的時候,心跑去別的地方去,我們及時地知道,如果心跑到呼吸上面在一起,這屬於寧靜型的[定],如果知道心跑到呼吸上或別的地方去,及時地知道心跑來跑去,心就會自動自發的安住,變成知者、觀者。一旦我們的心變成知者、變成觀者,就來到開發智慧的階段。開發智慧最初步的階段,就是分離蘊。阿姜摩訶布瓦尊者開示說:「如果無法分離蘊界,別在我面前吹噓說,有在開發智慧。」
分離蘊界並不是難的事情,比如當下這一刻身體坐著,感覺到嗎?身體在點頭,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有一個觀者,不用去尋找它在哪裡,如果努力去找就會發矇,不用去找。隆布敦長老開示說,「用心去找心,宇宙再生滅一次,你也找不到。」他是這麼開示的。我們就只是知道,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有一個觀者在。心是觀者,是覺知者。身體行住坐臥,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身體呼氣吸氣,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身體痠了,身體在動,動的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這樣不停地去訓練,就可以把身跟心分離開來,這是分離身心的方法,而不是修習禪定把心從身體裡徹底抽出來,讓靈魂出竅,這個不要修,因為如果沒有高僧大德在旁邊,就沒辦法回來了,就會迷失到別的地方去了。
我們只是有一種感覺——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什麼時候有被觀察的對象,就必然有知者、有心。又如,當下這一刻,我們的身體是苦還是樂?心是苦還是樂嗎?苦樂是被觀察的對象,有一個觀者存在,不用去找它。貪瞋癡也是被觀察的對象,就這麼去訓練。這樣蘊就會慢慢分離。
一旦能夠分離了,接下來就可以開發智慧——修習真的毗婆舍那(觀)。分離蘊界是最初階的智慧,根本還沒有來到毗婆舍那的智慧,真的毗婆舍那的智慧,一定要看到三[實相]。
當下這一刻只感覺身體坐著,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在旁邊觀著,接下來,心進一步提升了,就會看到坐著的身體不是我,身體不是我稱之為無我。提升起來,進入到真的毗婆舍那的智慧,看到三[實相],不是透過肉眼而是一種感覺——感覺這個身體是無常的,這個身體有的只是苦,這個身體是無法掌控的。
心也只是無常的,時苦時樂,時好時壞。心也是被逼迫著,快樂一段時間就會消失,好只是臨時的存在,就被逼迫消失。不停地去觀察,心是一直在被逼迫的狀態,想著好,很快就會想著壞,始終被逼迫著要變化,這個稱之為看到苦的[實相],或者看到心是自行在工作,心時苦時樂,我們無法選擇是苦還是樂、是好還是壞,我們無法掌控,稱之為照見無我的實相。
從分離蘊界到照見實相
我們不停地觀身、觀心,如果要看到三[實相],開始要先學會分離蘊界。分離蘊界的方法很簡單。方法就是身體坐著,知道[身體坐著],是以普通的心[知道],而不是心必須是怎麼樣的,強迫心該怎麼樣那已經走偏了。當下這一刻你知道嗎?你身體坐著,或者把手抬起來,別打到旁邊的人就可以了,感覺到了嗎?身體在動,或者像招財貓的手這樣動著,每人自己都可以感覺到的,不用強迫心做成什麼樣子。以普通正常的心去知道,這是分離蘊界的方法——看到身體在動,這是被觀察、被覺知的對象,一旦有了被觀察的對象,知者就會自動自發地生起。
被觀察的事物,專業術語稱之為所緣。所緣的意思就是被觀察的對象。知者——作為觀者的是心,心是觀察所緣者,因此二者永遠都是同步生起的:有所緣必然有心,有心必然有所緣。因此生起聖道、聖果的時候,有道心和果心,有所緣嗎?有,一定有所緣,有心必有所緣,有所緣必有心。
有的人說:「心入滅、進入涅槃後,心就沒有了,不存在了。」涅槃是所緣,是被觀察的對象,如果沒有心,涅槃也不會現身。因此證入道果的時候,不是什麼感覺都沒有了。譬如直接吃昏迷藥,沒有感覺了,這個不是涅槃。在聖道、聖果生起的時候,是有心而不是無心的,稱為道心和果心,各有二十顆,道心有二十顆,果心有二十顆。說得簡單一點,有四種道心:初果須陀洹道心、二果斯陀含道心、三果阿那含道心、四果阿羅漢道心,把這四種道心配合禪那來區分,每種會跟五禪之一同步生起,因而細分成二十顆道心,[四種果心也如此]。一般我們聽到四禪,為什麼會有五禪?五禪從論藏的角度來分,四禪是從經藏的角度來分【註】。
目前只要知道身和心是不同的部分,苦樂好壞和心是不同的部分,接著要訓練到嫻熟,知道:觀色的心和迷失去想的心是不同的一顆心,不停地去訓練,包括知者的心本身也是生滅的。
不停地去觀察:身體坐著、身體做什麼,我們都知道。心時苦時樂、時好時壞,也不斷地去覺知。心跑去看、跑去聽、跑去想,也也去覺知——智慧就會生起,就會看到所有都是無常的,無論是名法或色法,有的只是無常,有的只是苦,有的只是無我。無常的意思是說,曾經有的事物,最後沒有了。苦的意思是説,正在存在的事物,被逼迫著要消失。無我的意思是説,事物的存在是,有因才會生,沒有因就不會生,看到有因就會生,沒有因就會滅去,無法掌控,這個稱之為照見無我。無常的意思是說,曾經有的事物,最後沒有了、滅去了,苦的意思是正在存在的事物,被逼迫著要消失。無我,就是看到事物存在或不存在,我們無法掌控、無法指揮,是隨順因緣,不是隨著我們的心意。要這麼照見才是毗婆舍那(內觀)。
在固定形式和日常生活中修行
慢慢去訓練,最開始是持五戒,第二是每天要在固定形式用功,第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具有覺性。在固定形式修行的時候,心特別散亂就修習寧靜,如果寧靜了,就去訓練讓心安住——心跑了知道,跑了知道。如果今天一打坐,心馬上寧靜安住了,就去開發智慧——看到身體坐著,身體不是我,就好像機器人一樣,這樣就是開發智慧。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樣,若特別散亂,就找一個快樂的所緣作臨時的家,但是這個所緣必須不是引誘貪欲的,比如唸誦佛陀。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這樣訓練:或者去逛街,看到身體在購物,心是觀者;心寧靜後,只是觀身體,而且不用花錢,因爲不看外面的商品,只是享受一下裡面的空調而已,或者哪段時間心有力量,就去看煩惱的生滅,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開發智慧。固定形式中修行或者日常生活中修行,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在固定形式中用功的時候,心比較聚焦地演練。如果只在禪堂裡修行可以寧靜,在外面無法寧靜的話,這樣依然跟道果還離得很遠。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無法培養覺性,依然離道果很遠。
慢慢去訓練,第一個是持戒。第二個是固定形式的用功。第三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固定形式的用功可以分出三種,取決於每一天的狀況,就是修行寧靜,然後訓練心安住變成知者、觀者,或者是開發智慧。
在真實生活中,也是同樣可以修三種方式,第四種是必須要工作思考時,就去[思考],如果工作沒有用到思考時,就要有覺性,不停地覺知身、覺知心。如果特別散亂,就修習寧靜,在心裡面唸誦佛陀。不用特別打坐給別人看。
現在這個時代,是邪見人的社會,如果我們打坐修行給別人看,別人就會嘲諷我們——看到我們每天打坐,就會說:「你已經走偏了。」或者我們生氣了,他就會說:「你怎麼修行的!每天修行,瞋心還這麼強。」所以,修行給別人看,沒有什麼好處。要在心裡面修行,沒有誰知道,就會很舒服。隆波也是這樣的,被別人說:「你已經修行了,還這麼執著,酒也不喝,太執著了。」我們活在邪見的社會裡面,就要看起來跟他們是融入的,他們喝酒,有時候我們迴避不了,他們喝酒,隆波就喝飲料,跟隆波乾杯,隆波也跟他乾杯,兩個杯子內顏色一樣的,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汽水滴兩三滴可樂,顏色就像威士忌一樣,他們跟隆波乾杯,全都醉死了。在邪見的社會要持戒也要會一些訣竅,不然很難持戒,否則很容易被別人嘲諷。我們如果修行得很好,他們對我們嘲諷的話,他們會造惡業,我們也不想讓別人造惡業。…接下來做禪修報告。
禪修報告
☘️ 學員1:請評修行狀況。
隆波:很好!看到越來越細的煩惱,已經看得越來越多了,看到之後怎麼辦?看到之後別去干預,去覺知已經很好了,你的心的基礎是特別散亂,一定要為心找一個臨時的家。
☘️ 學員2:請評修行狀況。
隆波:已經很好了,有什麼發生,就直接面對面觀察它,比如說發矇,不知道怎麼修行了,就跟隆波說:「我已經觀不了,全發矇了。」那你怎麼知道發矇呢?發矇就是[現象],發矇知道發矇,去看發矇是無常的。也去觀昏沉,昏沉也是無常的,事實上,昏沉是兩個重疊的,第一個是身體累。心有了禪定,有了法喜,昏沉就會消失,但是身體累的話,就去睡覺,醒了之後,再重新修行,就像隆波講的,如果特別累,隆波先睡覺,醒了之後再修行。另外一個讓我們昏沉的就是癡。昏沉是癡,如果心有癡,一觀它就會馬上消失,就會亮堂起來。因此要自己去觀察,如果身體需要休息,就去休息。如果身體需要休息,我們跟它對抗就會太過於自我折磨了。但是你的年紀,八點鐘時不是[身體累了],是心昏沉了。心是鬱悶的,直接去觀鬱悶的感覺,…心鬱悶知道鬱悶。
☘️ 學員3:請評修行狀況。
隆波:很好,你的訓練已經對了,就在日常生活中去訓練,無論做什麼,都不停地去覺知,除非是在工作需要用到思維的時候,那時候不行。工作後去觀身、觀心,你的訓練已經對了,訓練得很好。
☘️ 學員4:請評修行狀況。
隆波:已經對了!跟隆波學法後,如果去聽別人的法,就會知道在講哪個階段,假設我們在聽某個師父在講法,你就知道是講什麼內容,講的是世間的,還是在講戒,還是講修行,他講的修行這一塊是奢摩
他(止),還是毗婆舍那(觀),我們一聽馬上就能區分了,但是別去批評他們,各走各的路。
☘️ 女學員38:請評修行狀況。
隆波:有一點點散亂,妳已經進步很大了,只剩下心有一點散亂,沒有歸位,現在這一刻妳感覺到嗎?隆波沒有點妳的名,因為妳已經看得出來了。心散開在外面空空的,要知道,要回來覺知自己。
女學員38:修行之後睡不著,是不是錯了?
隆波:沒有錯,因為有了定、有力量,心亮堂,有覺醒的狀態,不用害怕睡不著,過幾天自己會睡著的,別鬱悶。睡不著的竅門,有一個咒語妳要嗎?就是:「睡著也隨它去,睡不著也隨它去。」唸這個咒語妳就會睡著的。如果唸著:「睡、睡、快睡著!」是不會睡著的。去繼續用功。心有快樂知道有快樂,看到心不是我,它自己會有快樂,看得出來嗎?不停地去觀,沒有個我,包括快樂的心也不是我。現在快樂開始減少,變成了不苦不樂的捨受,感覺到了嗎?就這麼不停地去訓練,它本身也是在顯示三[實相]了。繼續用功,訓練得很好。
☘️ 學員5:聽隆波的法已三四個月,懷疑自己修行對不對?
隆波:對的!你感覺到嗎?你的心已經有進步了,不停地去提升,不停繼續用功,最後就會看到自己的變化,比如以前,我們不會覺知自己,現在已經開始覺知了,我們從來不會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現在已經可以開始看到了。所有的感覺,以前我們以為是我們在貪、瞋、癡,現在看到了貪、瞋、癡不是我,是被我們觀察的對象。這個已經看到嗎?有時候看到,這個對了。如果每一次都看到,就超過自己的能力了。已經有進步了,繼續用功!
(完結)
【註解】
根據經藏,依禪支的組合分為四禪:
- 尋、伺、喜、樂、一境性:初禪。
- 喜、樂、一境性:第二禪。
- 樂、一境性:第三禪。
- 捨、一境性:第四禪。
根據論藏,可依禪支的組合分為五禪:
- 尋、伺、喜、樂、一境性:初禪。
- 伺、喜、樂、一境性:第二禪。
- 喜、樂、一境性:第三禪。
- 樂、一境性:第四禪。
- 捨、一境性:第五禪。
無色禪擁有與第五色禪一樣的兩個禪支,因此被歸屬第五禪。
道心與果心
道心與果心是通過修習毗婆舍那(內觀、觀禪)而生起。這種禪法涉及提昇慧根。通過持續地觀照名法與色法的生滅,禪修者得以知見它們的無常、苦、無我的實相。當這些觀智完全成熟時,它們即會導致道心與果心生起。
道心與果心的所緣都是涅槃。但各有不同的作用,道心的作用是斷除(或永遠地減弱)諸煩惱。果心的作用則是體驗因相符的道心所帶來的某種程度解脫。道心是善心;果心則是果報心。
四道心與四果心各依五禪分為二十種道心與二十種果心,因此共有四十種出世間心。
每一道心皆只生起一次,且只維持一心識剎那;它不能重複地出現於已證悟該道者的心流裡。相符的果心起初只隨道心之後出現兩三個心識剎那。但過後果心能夠重複地生起,而且能在屬於出世間定的果定當中持續地出現許多次。
編者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選出九講,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
「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1.06.06
完整開示音頻